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点我捐助三叶草
查看: 9684|回复: 12

2020年Diana的帖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5-4 11: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0.05.03高级班共读——《童年的力量》读书笔记

我眼里这是一本什么书?

首先,这是一本传记类书,其中记录了众多童书创作者的生平事迹,翻开书页,我们在阅读他们的故事,也共同经历和感知着他们的人生际遇和起起落落,对这些经历的了解会让我们更加了解他们在创作自己的作品时那源自灵魂深处的力量是从哪儿来的。传记类书籍是很有意思的事,可以站在第一视角去尝试过一过主角的生活;也可以站在第二视角尝试和主角对话,还在跳出来在第三视角观察,甚至做同时代、同类型的类比。
同时,这不是一个人的传记,而是一个时代的记录,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索引,因此从这一点来说,它可以被当成一本工具书,来随时翻阅。
另外,这是一部关于美国童书发展黄金时期研究的儿童文学史的研究著作。我们可以立足某一位作家,以TA的作品为起点,前后翻阅,就可以找到众多与TA相关联的 其他作家或插画家的故事,可以沿着这条线,一直探寻下去。
这本身就是一本故事书。作者的写作功力,让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一点也不觉得枯燥,读每一位作者相关的故事,都好像在读一篇短篇小说,作者运用自己对童书丰富渊博的背景知识,以及如猎犬搜寻猎物一般搜寻资料的敏锐能力,为我们编织了一张那个时期的童书出版人物关系网,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完全可以尝试着自己画一画关系图,如果有时间,这个活动可以当做游戏来玩一玩。

这本书的书名,不叫《美国童书史》也不叫《20世纪最有名100位童书作家》,而叫做《童年的力量》。而作者阿甲老师在这本书中常常呼应马库斯那本《亲爱的天才》书信集,我想阿甲老师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天才也是普通人,他们也是儿童成长而来的,在书中读到两句最最受用和鼓舞人心的文字,一句是:“童年的回忆是他们的创作取之不尽的财富”;另一句是:“童年有某种强大的力量,不仅能帮助孩子,也能给成年人极大的帮助。”正如阿甲老师在书的开篇《致读者》中说道的:“为人父母,我们特别关心那些童书世界“成功人士”的成长故事:这些天才是从哪儿来的?他们的祖辈、父母、兄弟姐妹、伴侣、后代的情况怎样?他们小时候是怎样长大的?他们上的是怎样的学校?学习成绩如何?那些令他们成功的力量从哪里来?他们是怎样在社会上立足的?怎样成功的?他们的生活真的幸福吗?……如果你恰好也是一位父母,一定能理解这个视角。”正如我会关注这些“成功人士”是否都来自父母健全的家庭,或者他们自己的婚姻生活是否如意,我们通过阅读他们的生平,他们的创作经历,从他们身上汲取我们所需要的力量,而这力量,在笔者看来,大部分来自于童年,或者是对童年本身的关注。

以上,是关于我如何看待这本书。接下来,聊聊我是如何阅读这本书的?
首先是序言帮了很大忙,刘绪源在序言里推荐了两种阅读方法:1、把这本书和《亲爱的天才》放在一起读( 我在之后阅读的时候就是这么做的);2、首先挑选那些自己所熟悉的、曾经度过他们不少作品的作家,最容易读出味道来。这本书有一个优点是可以跳着看,先选自己想看的看,或者按需检索。和《亲爱的天才》无缝对接后,有许多点变成面,一面变成多面,慢慢的一个完整的“美国童书发展史”故事画面就呈现出来了。一口气解印三本大部头的感觉很爽,一边解印一边列书单。
从人物生平去看待一段历史背景就瞬间变得鲜活了。看完《草原上的小木屋》,相信对美国西进运动的理解就不止是历史课本上干巴巴的名词解释了。加上阿甲老师的文采,如描写实际生活和小说的差异时,他总结到:“浪漫的情怀,往往留在成功者事后的回忆中…”信信几笔,其中荡漾的情绪,无以言表,只可意会后频频点头了。

在做高级班共读分享的时候,我曾经说,如果整本书,我只能分享1个人的话,那么这个人一定是厄苏拉.诺德斯特姆;如果只能推荐一本《童年的力量》的延伸书目,那么我推荐的一定是伦纳德.S.马库斯的《亲爱的天才——厄苏拉.诺德斯特姆书信集》。
为什么是厄苏拉?
因为如果绘制一张《童年的力量》作者相关度的关系图,厄苏拉一定占据这张关系网中最为核心的位置。
从凯.汤普森,到奈特,再到玛格丽特,汤米.温格尔,无形中有一条线穿起了《童年》中各型各色的创作者,这个人就是童书界的“伯乐”——厄苏拉。
凯的张扬个性,奈特优秀的画作,他们的合作促成《艾洛伊斯》的成功,而即使是与这样未能成功合作的创作者之间,厄苏拉也有不少故事;其一丝不苟的工作韧性,与创作者亦师亦友的合作风格,才又催生和挖掘出众多优秀的创作者;而这一切,在笔者一个又一个传奇故事般的人物传记中鲜活起来,展现给读者。书中对厄苏拉的个人生活只停留在成年之前,对之后的个人生活描写很少,个人生平赫然写着:未婚。看来她把自己的热情全都投入到了自己的事业中。书中展现的,不是一个完美的厄苏拉,但是一个真实、敢想敢做,让人怜惜又令人敬佩的女性。
厄苏拉的生父母都很优秀,都曾经是明星,然而她出生时生父已经年过半百,7岁时母亲也和生父离婚,继父没有给成绩优异的她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她和母亲的关系也是常常观点不同。因此,用阿甲老师的话来说,她从小就生长在一个破裂的家庭,长大了也没成家,把事业当成全部的生活。她全心全意的对待她奉为天才的那些作家、画家们,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家人。。。。。。。
父母很优秀这件事可能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会让孩子早早就耳濡目染,从双亲身上活动宝贵经验;另一方面,也或许会成为孩子前进的压力。因此不过早将孩子放于成人视角的聚光灯下,是很有必要的,卸去成人评价的包袱,尽量让孩子好好做自己。正如卡尔.威特的父亲所做的,虽然知道孩子有诸多优点,但依然缄口不提,只让孩子当做这是应有的行为习惯,不卑不亢,不浮躁,不自夸。既应该珍视自身的品格和形象,也绝不应该视之为过人之处,值得四处炫耀。
厄苏拉一生未婚,关于她自身的情况介绍只有薄薄几页,其一丝不苟的工作韧性,与创作者亦师亦友的合作风格,才又催生和挖掘出众多优秀的创作者;而这一切,在一个又一个传奇故事般的人物传记中鲜活起来,展现给读者。书中对厄苏拉的个人生活只停留在成年之前,对之后的个人生活描写很少,个人生平赫然写着:未婚。看来她把自己的热情全都投入到了自己的事业中。书中展现的,不是一个完美的厄苏拉,但是一个真实、敢想敢做,让人怜惜又令人敬佩的女性。
她的形象之所以丰满起来是因为,她穿起了许多与她同时期的其他创作者,收录在《亲爱的天才》中最多的信件是写给莫里斯.桑达克的,然后是E.B怀特,她和玛格丽特.怀兹.布朗的友谊也不能不提,玛格丽特。。。。我们现在认为美的,在过去或许是遭人反感;我们如今奉为神坛经典,在过去可能是糟粕败絮;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局限于超越,那些有勇气跨越的,如梵高,如玛格丽特.怀兹.布朗,如珍妮特.斯伯林.劳瑞的《世界上最慢的小狗》,如凯.汤普森的《艾洛伊丝》,或大胆,或深刻,或揭露本质,或潜藏童心,都是他们那个时代的“非主流”,这需要勇气和内心的意志力与对自我的相信和坚持。

除了厄苏拉,本书可以挖掘的“名人价值”实在是太多了。
我在读这些名人故事的时候一直在思考,笔者究竟是怎么编排这么多位人物的,我坚信寻找内在的逻辑线有助于更好的理解。
一开始我以为只是单纯按照年代先后顺序,可是后来发现,细心的笔者抽丝剥茧,试图从繁杂种整理出一些线索让读者更清楚,所以尽量把所有有相关性的童书作家和绘者、童书编辑等放在一起。想来由于阿甲老师有法律背景,所以擅长搜集整理资料,纵观这么多不同年代的人物,也是要膜拜一下。
一连看好几个创作者的生平,其中都有描述他们童年常常听故事,有着爱阅读的长者陪伴,以及童年经历对后来创作的影响。
想起妈妈常说我小时里时我外婆的一件趣事:那时她是XX中医学院图书馆的老师,还没出月子时她就把我抱去图书馆,说要“沾书香气”,常常被老妈拿这件事讲笑话说我看书只看书皮,都是那时候啥也不懂只看着满架子书惹的。
童年的影响力确实不容小觑,决定TA们要成为什么样的是身边成人的行为;TA们有最清澈的眼睛,透过我们来看世界。
阿甲老师常常会给出“拼图一角”,一段故事,一个情景,再配合《亲爱的天才》来阅读,就能了解背后故事和对人物增加认识,使之更加立体和具有传奇色彩。
《亲爱的天才》中的每封信似乎都能穿起《童年的力量》中的片段,成为一个个小故事。高丽安原来曾和桑达克合作《安徒生童话》。
1952年期间,厄苏拉与E.B怀特通信频繁,看来正值《夏洛的网》出版之时,伽斯创作的插图草图,厄苏拉甚至连夏洛八只眼睛放置的细节都要与E.B怀特讨论,征询他的意见。
关于《小木屋》中再版中错误的纠正这个小插曲,《天才》中厄苏拉回复读者来信也可以窥见事件的一角。
感动于这些创作者的专注与对哪怕再小的读者的同等尊重与格外重视,对厄苏拉对待一切事务谨慎的作风和对工作伙伴沟通时的热切和情感的真情流露也无法望其项背。
麻木的大人们,只有孩子对我们哭诉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自己遗漏了那么多的细节,忽略了那么多的感受。然而又有多少次,孩子真的能够敞开心扉的对我们诉说自己感受呢?又有多少次我们能够认真倾听呢?
可是优秀的作者和绘者是尊重孩子的鉴赏力和感受力,他们就那样把画面、文字展现出来,富有哲理和诗兴的内在让小读者自己去感受和挖掘,他们相信阅读者自身的“力量”。
比如克罗格特,最出名的莫过于《阿罗有只彩色笔》了,是克罗格特的代表作,很喜欢他画的小朋友,柔和的线条和背景氛围总是透露出一种说不出来的可爱,《童年的力量》上册封面插图便是它。前阵子给孩子读《再见,小雪人》,一本精致的小开本的小故事,简单的文字背后蕴含着的深意的深意甚至让成人也要晃个神,好好去思考一下。
前阵子无意间看到一个关于水果的童话,描写各种水果互相媲美自己如何如何美味,如何如何有营养,最后果篮来赞赏这些水果味美又可爱,大家一起跳起舞为结束。我瞬间感觉脊背发凉,站在孩子的视角来看这个故事简直堪称恐怖故事。我把这则小故事读给已经7岁的女儿听,她居然笑起来:“真是太好笑,它们难道不知道自己被吃掉就’死’了吗?”哄骗和说教终究是会在孩子凌厉的眼中现出原形的。
童年值得被好好的对待,童话不是成人视角的说教;真正优秀的作品,应是和孩子平视角的,尊重他们自身判断力的。
接下来说几位自己特别有感受的作者:
第一位是哈维兰。Eric Hoffer曾经说“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激发学习的意愿和能力,它创造的不是被动而是自主学习的人,真正的人类社会应该是学习型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祖父母、父母,以及孩子同为学生。”而在此过程中推动儿童图书馆运动的图书馆员功不可没。讲到维吉尼亚.哈维兰的工作,作者列举了另外两位先驱——安妮.卡罗尔.穆尔和爱丽丝.乔丹。相较于两位前辈,哈维兰似乎更加开放,她认为对一部作品的“过度赞誉是对他们(孩子们)的一种伤害”,与我们如今提倡要引导孩子们批判性思维的理念遥想相呼应,与穆尔的非黑即白的评价形成对比。穆尔虽然贵为先驱,却运用自身影响力打击了后世传承为经典的许多作品。由此反思,在于孩子们一起评价某些事物时,我们也应带着更加谨慎和尽量客观中立的态度,寻求更多角度去看待。
夏洛特.佐罗托夫。作为童书编辑,她的光芒绝不应该被掩盖,给作者的建议无意中让自己踏上了创作之路;作为创作者,她的作品常常被作为经典的范例,《说说图画》中不断用《兔子先生和美好的礼物》举案例;作为工作助手,她与厄苏拉自始至终都休戚与共,即使她因为照顾孩子从哈珀离开后,依然保持着每周一聚;作为朋友,她们相互勉励,彼此成就;作为单一个亲母亲,一双儿女受她影响也成就斐然。
乔治斯.杜普莱克斯。与厄苏拉年轻时除了是事业伙伴,私交也甚好;《亲爱的天才》的书名大约也正是厄苏拉1942年的心中戏谑的将称谓改成“亲爱的天才”而得名。在初读《亲爱的天才》时我还没有读过《童年的力量》,那时看厄苏拉写给乔治斯的第一封信时,误以为是表达愤怒,在这次搭配《童年》一起看时才明白,原来只是朋友间的调侃,可见玩笑尺度之大,也只有真正的好朋友之间才会存在这样的互损。时过境迁,人生际遇的改变不会总是带来好的,也会破坏最初的那份单纯的彼此惺惺相惜。
德国犹太家庭,喜爱长期观察动物,对绘画感兴趣;一战期间应征入伍,养成了观测天文的爱好;和妻子共同创作且在世界享有盛名。说到这里你会想到谁?再给一个提示:《阿甘正传》中,阿甘的手提行李箱里装着的唯一一本书正是他们的作品。如果你猜到了——正是H.A.雷,玛格丽特.雷。同爱因斯坦一样,他们幸运的从德国逃离,这才让我们和《好奇的乔治》一起去探索大千世界的神奇奥秘。细看下发现原来汉斯和玛格丽特是青梅竹马,真是不容易。他们的作品总是看起来很简单,因为背景干净,线条明晰,很容易吸引小朋友;然而躁动的小猴子总是像孩子们一样,经常干出“好心办坏事”的举动,故事画面中总是“暗藏玄机”,等着小朋友自己去揭秘。看起来简单有趣,实则一点也不简单。
相当欣赏高丽安的妈妈朱莉,高丽安躁动不安的个性或许也是随了自幼躁动的生活。“那些生来温和、平静、不惹麻烦的人,那些总能远离暴烈的情感和邪恶的诱惑的人——那些从来不需要在夜晚与天使并肩搏斗、直到黎明时分才带着跛足获胜的人——他们永远不能成为伟大的圣人。”多么狂妄随性的言论呀!所以她的人生是注定不能平静的。
最后来聊聊E.B.怀特。年幼时就,喜爱动物,喜欢观察动物,也热爱阅读。童年时代的乡野活动成为他日后创作的源泉,能创作出如《夏洛的网》那般温暖的文字,也就不足为奇了。厄苏拉时常给他和他的妻子写信,口气宛如拉家常,阅读字里行间看似平淡的叙述,真想看看他们的回信。1952年期间,厄苏拉与E.B怀特通信频繁,看来正值《夏洛的网》出版之时,伽斯创作的插图草图,厄苏拉甚至连夏洛八只眼睛放置的细节都要与E.B怀特讨论,征询他的意见。好的插画家能带活整部作品,让它加分走上影视之路。E.B怀特就是先通过电影作品熟悉的,他的《精灵鼠小弟》和《夏洛的网》这从一个侧面可以见得伽斯的绘画高明之处。读E.B怀特,不读伽斯就太可惜了;而读到伽斯,又会很自然想到玛格丽特.怀兹.布朗;想到布朗,就会想要看《亲爱的天才》里厄苏拉花式催稿......
阅读这本《童年的力量》,来来回回,欲罢不能,读完一遍又一遍,依旧觉得有很强的可读性。或许是自己的主题性阅读能力还需要修炼,但也许只是这样带来给我愉悦的感觉吧!慢慢的我发现可以收获的信息织成一张网,把人物事件都串联起来,形成对上世纪美国及西方世界童书发展的一个历史剪影。
 楼主| 发表于 2020-5-9 14:50:50 | 显示全部楼层
17号Diana
聊聊2020年的变化
这次疫情的突然爆发给了我们当头一棒,去年公司的经营状况本就不好,现如今正加速了业绩下滑的的程度。这对于像我这样的小家庭是一个不小的打击,本以为另一半此时可以给予支持,谁曾料想,我们竟在这个时间选择分道扬镳。
这个2020年的春天注定让人难忘。
有句话说,人既然已经走到低谷了,剩下的路就该往上走了。现在的我,每天虽然疲于安排孩子的一日生活,安排自己和家里的琐碎事务,却突然感到少有的轻松。可能是因为忙碌的琐事让我暂时不去想,不去管将来怎么样,只简单的想着每天吃什么,如何安排好每天的时间,反而让我卸下了许多内心的担子。
人活到一个时间发现,其实人生是可以没有爱情的,但是不能没有亲情。感谢父母的宽容与支持,没有他们陪伴,我就什么勇气都没有了。
敬佩自己能大胆接受和迈出这一步,我知道将来的路或许会有很多险阻,不一定会好走,但现在的我需要给自己一个交代和选择。
我没有去太多管孩子怎么想,并不是我不是个负责人的妈妈,而是我相信,只有我幸福了,她才会感受到爱与幸福,而困在麻木的婚姻牢笼中的我感受不到爱与幸福,又怎么能够给她幸福呢?
这半个月以来,能感受到她的敏感与不安,因此,尽量更多的给她陪伴。或许正好工作的变动给了我更多可以陪在她身边好好交流的机会,给了我学习为她做一顿好吃的饭菜的机会,给了我停下来,好好打理自己生活,慢下来休息一下的机会。
等我再次上路,会比现在更加勇敢,更加珍惜我现在所拥有的,那些已经过去的,已经不属于我的,不强求 。前几天看到“东七门”发表的一篇文章——我受伤的时候,全世界还在讲道理,不想谈论标题,因为我不想说我自己受伤了,婚姻一旦东窗事发,责任一定不在一方。只是想就最后一句话的感言说说:生活的苦难,我不想感谢!我只想感谢那个从生活中苦难中走出来的我自己!一切都会好起来,现在我所拥有的就很好。
 楼主| 发表于 2020-6-3 16:29:24 | 显示全部楼层

02 Diana 聊聊孩子是成人合作伙伴的看法
这个观点可以有一些辩证来看。 首先要说明的是儿童是一个特殊人群,他们不同于成人,对世界的大多数认知还非常依赖于身边成人带来的影响,要塑造他们的个性品质等成人对许多问题看法的解读,就需要花一些心思,从他们能理解的角度出发。 我记得阿甘正传中阿甘有一句形容自己妈妈的台词,说:“妈妈总是能用我听得懂的话来向我解释这个世界。” 这句话的前半句就是大家所熟知的:“The life is a box  of chocolate......” 其次,我不排斥把孩子看成是成人的合作伙伴。 这一点在我和女儿的相处中就有许多体现,原因很简单——有些情况她早晚有一天要面对。比如辛苦工作,回到家今天就是不想说话,我就会问她:“妈妈今天工作一天特别累,现在不想说话,能给我一些自己的空间?半小时或十分钟?”或者:“今晚可不可以不讲故事了?” 孩子们通常会关注父母的情况,一定会受到影响,我们不说不等于真的保护他们。与其让他们莫名遭受情绪倾泻带来的不白之冤,还不如一开始就让他们配合我们。 有时我也会拿一些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和她探讨毕竟有一天她要长大,提前“预习”一下。喜欢我们就多聊些,不喜欢也无伤大雅,我们自己把握好尺度,完全是可以做到对孩子坦诚一些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6-3 16:30:06 | 显示全部楼层
07陈洪娣 橙子candy+写写写六期第六轮第十三周作业   2020.05.24
主题一:描述你手机里最新的一张照片或一段视频吧。。
最新的一段视频,是前两天在幼儿园楼梯看到一只漂亮的小鸟,一边欣赏它的美,一边想着如何帮它出去……
听到另一只鸟的叫声,不知它们谁在寻找谁,也只能用我自己的方式告诉它们的位置
于是搬来梯子,打开楼梯的窗户,放飞那只漂亮的小鸟,同时拍下了它飞走的一段视频——
然后去告诉一楼寻来的小鸟:那只鸟已经飞出去了。
这只鸟也通过自己的方式,飞到一楼的后窗。
我只是轻轻推开窗,它就迅速飞了出去……
希望你可以找到另一只鸟,风雨中也平安健康长大!

主题二:来分享你最常用或觉得最好用的App吧
我最常用的APP:天天P图、映影;樊登、考拉阅读、有道词典;QQ音乐。

主题三:自由命题
  最近我的工作时间是周三到周日,孩子们开学后,我需要周一至周五早起做早餐,就这么小小的事情,让我感觉特别的累。究其原因,就是我晚上没有能够早睡,所以每天早起就会有点累了。
  现在也是感觉好累了,凑合完成作业,开启全新的下周:早点打卡,早点睡觉!
02 Diana
本期话题:聊聊手机

先来说一说手机里最新的照片和视频。我随手翻翻,手机里最新的三组照片和视频:第一的是女儿拍摄的跳绳视频,体育老师从上网课开始,要求每天跳绳300下,开学之后开始每天打卡记录,我们很支持这样的打卡活动,老师发布开始积极配合;第二组是拍摄我家小萌宠——小狗Amy的一组照片,今天下午和它在自家小花园里发呆,它突然对一株盆栽产生了莫大的兴趣,一个劲朝里面嗅嗅;“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我对它的行为也产生了莫大的兴趣,不知到底是什么如此吸引它,就暗中观察,结果和它一样——无功而返,却留下了这组照片佐证我和它的短暂美好时光;第三组是关于我自己的,我搜索了一张迪士尼版动画《花木兰》的海报,小海报中的木兰正在河边,骑在她的骏马背上,回头看着空中一行孤雁,我在河水上方空白的地方写上了“任凭野风呼号,泰山永远不会低头。”的字样。本想发在朋友圈记录心情,后来觉得设计的不好,最终放弃发圈,只留在自己的手机相册里纪念。
在来聊聊手机APP,个人觉得手机作为现代人的必备工具,用好了能发挥巨大作用,用不好就会浪费时间。最近就常常被我用来“浪费时间”。
可是也正是最近的一番“浪费”,让我打消了对一些手机APP的偏见。
我从来不在手机里下载游戏app,也没有P图app,最多的就是各种学习和办公软件。喜马拉雅、三联中读、微信读书、还有学习英语的打卡软件,购物也集中在购书软件上,当当、京东,淘宝,我觉得App的使用没有所谓好与不好,能够达到双方都想达到的目标就是好的APP了。分享一个觉得最不应该下载的APP吧——湛庐App,原本是购买了它家的三本一个系列的教育类丛书,发现找不到书中相关的脚注,反到书的后页,给了一个二维码,说扫码可以看到脚注。于是我兴致勃勃的扫码、下载、搜索,谁知APP跳出一行字,让我先注册成为会员,我极不情愿的点击“注册”按钮,发现原来注册还要收费,我顿时心生厌恶——明明我已经花钱购买了这套书,那么相关这套书的所有信息服务为何还需要二次收费,这样的做法让我这样的老书迷对湛庐开始心生芥蒂。
最后回到上面的话题,来说说我最近的“浪费”app,一个是我自己下载的网易云音乐软件,一个是朋友推荐的唱歌软件,在原先我只把听音乐当作生活工作中非常小的一部分活动来做。可是最近自己身上发生太多匪夷所思的事,心情的跌宕只有带着耳机能让我觉得好过些,于是最近生活就渐渐把这两个app当成自己的“主旋律”了。回想之前,自己对抖音的排斥,似乎也是一种偏见,App只是一种选择,真正掌控对哪种app使用时间长,哪种使用时间短,哪种使用得好,哪种使用不好,完全出自于我们自己的选择。好了,以上云云,应该足够交差,先聊这么多吧!
 楼主| 发表于 2020-6-28 22: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杠精体质”马修斯的儿童哲学三部曲




B02 Diana

一、说说这套书的小故事
说起《马修斯儿童哲学三部曲》,有个小故事:2019年深圳书展上,看到三联展位上的这套书,一起去的朋友推荐说不错,三联展位有活动,如果凑齐100元可以送一个三联的笔记本。只是已经凑了其他书,我就放下了它。结果逛了一圈心痒痒,还是回来又凑了100元其他书把它收了。
结果不到3个月,赫然在高级班共读书目中看到它,内心感激朋友,也庆幸自己有“先见之明”。看来,大家对“好书”的定义是“英雄所见略同”。
再来夸一夸三联书店,随便一个三部曲,现如今怎么都得整个典藏啥的。三联偏不,三本貌不惊人的不到200页的小册子,5年间印了6次,让我对三联更加肃然起敬。
可是这也引发我对另一个问题的思考——如果不是不想,而是不敢呢?三联为什么不敢把它印成收藏版?好书引进来,读它的人未必多,印成收藏版身价一高,是不是就更加会被人敬而远之了?这样一想,又不由悲从中来了。
幸运的是我们现在正在共读它,并且还要写读书笔记,而书的幸福不正是被来回翻阅吗?来回翻阅一部好书,这也是阅读者的幸福。
二、说说我怎么看这套书?
浪费了大篇笔墨兜了一圈,现在说回这套书。马修斯何许人也?作者全名加雷斯.B.马修斯,是美国当代哲学家,儿童哲学的开创者及先锋人物。而《哲学与幼童》、《与儿童对话》和《童年哲学》这三本著作,完整的呈现他在奠基“儿童哲学”概念上所做的工作和所有收获。
我阅读这套书的顺序是《哲学与幼童》-《与儿童对话》-《童年哲学》,我相信这也是三联推荐的阅读顺序(因为封底的环衬上的排列就是这个顺序,哈哈哈)。
1、传道、授业与解惑
《哲学与童年》是在“传道”。马修斯选择了儿童哲学讨论可能出现的八大场景,通常从一个例子开始,环环相扣引发读者由浅深入,去了解他想要传达的观点;《与儿童对话》则是在“授业”。他选择了10个话题,该书展示了他与圣玛丽音乐小学关于这10个话题交流的内容与他对孩子们对话的哲学思考;最后《童年哲学》当然就是在解惑了,读者通过阅读前两部分的内容,已经充分认识了儿童哲学的存在和重要性,也清楚了解和看到马修斯所展示的童年哲学思考的课堂,那第三个部分就要从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再来重新审视和阐述关于童年的哲学观、过去的教育家如何看待童年哲学,以及这一时期的哲学对整个童年时期的影响是什么了。
2、我在阅读时的思考
下面我就来举几个例子详细说明我阅读这套书中内容的一些思考:
第一部——《哲学与幼童》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在思考书封面图的意思,可一直百思不得其解。读到第二章节时,脑海里突然想到一种解读:房间里有一头大象,而我们时常看不见;正如同当我们的孩子问出探索世界的问题时,常常被我们打断或用居高临下的口吻让他们尽快闭上嘴巴,只听我们说。成人面对太多繁琐往往对显而易见的事情忽略,就像我们看不见房间里的大象一样。而孩子们不会这样,他们常常有许多奇怪言论和一套自己解释世界的说辞,要搞清楚他们为什么这样说,就要先明白他们究竟如今思考。
疫情期间,泡泡突然叫我不要再买鸡蛋,害怕买到野鸡的鸡蛋。我问为什么?她解释说因为会有不怀好意的鸡蛋贩子,让我们吃了野鸡蛋生病。我一开始很奇怪她哪来的这些古怪想法。后来仔细问她才明白大致的思考过程:由于那段时间疫情四起,她无意间瞥见奶奶手机里的视频,说有人恶意传播疾病,而后是我的推论:当她看到到我刚刚买回来的鸡蛋(关于为什么她想到的是鸡蛋这一点始终没明白也没有得到证实);想到吃野生动物会有感染不好疾病的风险,于是将所有因素综合起来,形成了她的“野鸡鸡蛋蛋论”。这和疫情防控专家们一直强调的“不要食用野生动物”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然而,我们会注意到,童年的思维方式和成人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也带来了孩子们对哲学问题的思考方式上与成人的不同。多年来,教师们一直在教学过程中就相当提倡“要让孩子学会提问”,归根结底是需要孩子能够自我思考。其实孩子们天生本是不缺乏提问和思考能力的,但如果我们能够在孩子幼年时期就建立耐心倾听他们问题的习惯,能够就大大保存他们主动思考,哪怕是那些听上去很可笑的问题,若能和他们一起探讨和寻找答案,就会保有“大胆提问”和“勇于思考”的习惯,而我们也会发现许多不一样的惊喜。
可阅读好书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阅读“推理”一章时,感觉逻辑思维已经被作者玩儿坏——例如否定后件假定推理、肯定前件假定推理;例如作者对每个章节的推理总结,总是用一套编号系统,然后当看到编号为4、5、6的观点时,已经不记得编号1、2、3的论点是什么了……和孩子一起读《纳尼亚》,却没有想过可以聊到像“什么使人变坏”这样有深度的话题。可见读书不光是囫囵吞枣的瞎读,词句的累积量是一方面;还需多花时间聊一聊。“对于许多幼童和青少年来说,进行哲学思考是天生的本能,就与从事音乐和做游戏一样,这是人之成长为人的一个重要部分。”聊一聊,用心听”有其重要意义,然而,就连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也描述,孩子们学会“思考”,是因为“听从告诫保持安静”而不得不使用“被抑制的语言”。 这需要倾听的时期转瞬即逝,当有一天时过境迁,你再想要听,他们已经缄口不说了,所以请珍惜他们还愿意对你絮絮叨叨的每一天吧!如果听不到孩子内心的声音,是一件多么可惜的事情。
马修斯的“杠精”特质,从开始聊到皮亚杰的时候开始逐渐显现出来。多年以来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可以说是深信不疑,而批判性往往带来更深入的认识,最近阅读的两套书都谈论到了对其观点的思考与修正。某种程度上来说,皮亚杰关注探寻的是发展过程中的共性,而马修斯则更关注细节和个体,也就是特殊性,因此他认为皮亚杰忽视了“困惑”;而另一方面,即使现在皮亚杰的理论依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依然能够引发各种争论和思考。
而马修斯更从孩子的内在出发,来看待他们认识和思考世界的方式。他的“杠精”特质在“幻想”这一章节又得到了充分展现,他在这一章节中又驳斥了贝特尔海姆《魔法的运用》(中文版书名为《童话的魅力》)中有关看待儿童思考能力的观点,阐明了他认为即使5-6岁的孩子也是具有相当的思考力的。不论是前一章节的皮亚杰,抑或后面章节的内特尔海姆,马修斯都认为他们“基于自身知识与经验上的优势”,产生了“无意识的傲慢感”,从而忽略或是否然了幼龄阶段的儿童关于哲学问题的思考能力。他认为“成人应该相信孩子是能够冷静处理他们遇到的问题的。”其实这两位大师的作品都是值得好好拜读的,通过马修斯的剖析和思辨,或许读起来会更别有趣味。关于解答孩子的“焦虑”所带来的哲学问题,马修斯建议我们应当“诚恳地考虑他们提出的问题”,是“最重要、最适当的”。
不得不说,《哲学与幼童》这一本小书,细读之下,全是方法。
正好孩子这学期在学习写读书笔记,小家伙自己不知怎么写感想比较好,常常苦恼。我们就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来讨论,用到的方法与书中“对话”类似,由我提出问题,让她来选择问题找出答案;她也可以自己尝试提出问题来作答。
我还记录了我们关于那时圈里沸沸扬扬关于“深圳湾疏浚工程事件”的讨论:她首先明确告诉我她反对,原因是因为想要保护候鸟;第二反应是表示希望今后可以更多的看到鸟,所以如果有游船,她也想要坐船看得更近一些;最后,又想到除了看鸟,还要保护好候鸟居住的栖息地,如果游船最终会破坏候鸟居住的环境,那还是表示不支持这个项目,要先保护好候鸟原本的居住地。

第二部——《与儿童对话》
这一本书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老马同志想“提出一些证据,借以证明某一种儿童发展理论,或是批判另一种理论。”你看,他带着这样一种想法,是不是“杠精体质”展露无遗?
我大致梳理,“快乐”一章讲述马修斯与儿童讨论与“快乐”相关的哲学问题;“欲望”一章记录了作者运用“对话表演”的方式来探讨植物是否具有欲望?“故事”章节讨论运用故事节选的情节与人物对话来与儿童对话的哲学问题;“奶酪”说明了儿童的思辨具有相当高的程度。虽然受到认知水平的限制,却依然具有一定程度的转换原则理解能力;“帆船”讲到了有关“提修斯之船”的哲学思考,科幻意味渐浓(之后我再解释为什么这么说);“语言”章节完整记录马修斯多次运用改编故事与儿童探讨有关文字的出现、语言的自然属性等问题,其话题涵盖了打部分语言理论发展史。“时光旅行”一章不用说就更加有科幻意味了;其实每个章节根据作者的讨论不过是一个引子,都可以引发更多相关话题的延展讨论。因此,如果以这套书来开展大童或成人读书会,不知道会不会碰撞出许多火花?
整本书与其说是阐述马修斯的观点 ,不如说是一份对话记录册,能读到些什么?能理解多少?思考多深入?全都各凭本事。作者尝试把自己放置在和孩子相等的地位,来体会孩子们处理和应对哲学的思维逻辑。作者创作这本书的两个目的,至少第一个目的是达到了——“让成人对令人着迷的问题产生兴趣,也能帮助他们与小孩共同思考”。当然,作者适时的观点表达与说明能够帮助我们更好感受到他与孩子对话过程中的引导和支持作用,所以,第二个目的——“想尽可能生动地描绘出我和小孩相处时与我的读者平时与孩子相处时的不同之处”这个目的,也算达到了。
在阅读《与儿童对话》时,我也相应的记录下了我那一段时期的阅读和行动收获:
1、“对话’表演’”,但要使用起来这个方法需要成人具备相当程度的阅读量和相当完备的知识架构的累积。这是就明白了我们为什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思考能力了;
2、2020年4月2日,泡泡因为要完成美术作业,自己用捡来的树叶正在制作“树叶画”。
我刚好读着书突然问她:“树叶是怎么来的?”她却说:“我真正想问的问题是:世界上的第一棵树是怎么来的?第一颗种子?”我对她提出的问题感到讶异,她却轻描淡写的说:“这问题憋在心里好多年了。”我问她为什么不问,她说是因为怕成人觉得这些问题好笑,可是我一点也笑不出来——之后我们从这个问题聊到宇宙大爆炸是什么?太阳系是如何诞生的?再接着我们聊到万有引力,又从引力聊到我们之于太阳,蚂蚁之于银河,细菌、病毒之于整个宇宙;话题停留在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定义。你看,真真是个“一叶一世界”啊!
3、2020年4月5日,我和泡泡关于“伦理”的讨论关键词:
1)功利原则:3个人的幸福比1个人的幸福要好。
举例子:若你是一列即将装上3个人的列车司机,发现旁边有一个变道的道岔,你会变道轧死1个人去拯救3个人。
2)黄金原则:你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怎么对待别人。因此,当有人和你争抢电视频道时,你应该站在对方立场,而选择让给对方。
记录:和泡泡讨论时,泡泡赞同黄金原则而不支持功利原则。她的理由是:
首先可以多尝试,尝试看看新的节目对自己并没有什么坏处啊,万一对方看的电视节目自己也喜欢呢?其次,遵循对等原则,这回我是主人做了让步,下次去对方家里时,对方也会遵循这个原则让给她。总体来说,想法还是很佛系的,可是实际做起来,我就呵呵了。
4、同日,关于“未来”的讨论关键词:
心像再现:在内心用图画的方式呈现思考内容。举例子:小狗想吃骨头,就会在脑海里想象自己吃骨头的样子。
记录如下:泡泡相信小狗有语言,只是我们听不懂,它用叫声说话;关于思考,她的想法与心像再现有相似之处,她认为如果我们在和小狗交流时做手势,小狗就能听懂我们的话;至于小狗是否能思考未来,她认为小狗不需要思考“明天”,因为它每天都只吃狗粮而不需要思考“明天吃什么”;有太阳就晒太阳,也不需要思考“明天做什么”。但睡前我把马修斯写的对话读给她听了之后,她改口说,她觉得小狗应该能想象到一点点的未来,比如,小狗看到狗链,就知道要出门去玩了而显得特别兴奋。
第三部——《童年哲学》
记录了一下,自己在阅读前两本书时用了14天时间,阅读最后这一本用了相同的时间。而如果你读过前两本,知道马修斯的逻辑感和文字的精炼性有多强,就能想象到在阅读《童年哲学》时多么需要强阅读理解能力了。
读完引言部分,了解了马修斯儿童哲学三部曲的书写逻辑,更好的理解了前两本小册子的目的和用意,这一本是最后创作的,因此总结性意味渐浓。
马修斯擅长讲故事举例子,于是第一章节一开头便以一个与孩子们讨论哲学问题的对话开始。我们常说要放下成人的身段和孩子平等交流,在马修斯这里绝不是一句空话。若非如此,他不会指出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论忽略掉的儿童哲学的部分。总结这一章节,他认为哲学家的童年观应当将儿童当作探究伙伴来尊重。他提到“童年”这一概念的现代属性,以及与成人相比较的特殊性。我疑惑于为什么科学界会普遍排斥哲学?有一次听汪诘的《科学有故事》音频节目,他表示哲学在为了已经没有多少发展空间。可是多少科幻小说都在反复探讨哲学命题?当然,科幻与科学绝不应当混为一谈。哲思绝对是童年时期儿童成长所不容忽视的一个部分,要对孩子的思考逻辑有清楚认识,首先我们自己要更多了解。
有关童年的理论:斯波克的重演论,从成熟程度看待儿童的“小大人理论”;童年的模型看起来似乎只是总结了心理学的几种主要观点:笛卡尔的天赋说,洛克白板说,斯金纳的行为主义,以及乔姆斯基的内在说。马修斯讲到了经验丰富的教师普遍存在的“思维惯性”或者说“思维惰性”,值得反思;但同时不得不说,人只有有内在理论的意识架构之后,才能去有意识的去注意或思考相关命题。这样说来,确实有想法要好好记录下和孩子交流时的内容。
慢慢看懂马修斯无意抨击皮亚杰,他只是发现发展认知论所不涵盖的思想范畴。儿童认知发展需要我们去思考儿童的成熟程度;而自然的哲学问题却跨过了成熟的局限。“投身于研究,深刻而稚拙的哲学问题的哲学家,可以帮助非哲学家的父母和教师识别和欣赏孩童所提的稚拙而深刻的问题...将这些童稚的思想与哲学传统联系起来帮助父母与教师认识儿童的哲学,尊重儿童的哲学,甚至参与其中,并适当的鼓励”。
马老批判皮亚杰理论的论点很犀利,感觉像看《奇葩说》一样酣畅,只可惜皮老爷子不能跳出来“奇袭”了,不过我想如果皮老在世,听到马修斯有理有据的指出自己在某些童年哲学观点上的漏洞,也是会心服口服的。
在第四章杠完皮亚杰之后,紧接着在第五章节杠柯尔伯格。柯尔伯格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也是儿童心理发展史上一位集大成者。然,马就是有办法用简单的例子驳斥,哈哈,看“杠精”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杠大家还挺有趣。
马修斯在讲述儿童的权利中的论点理性且有些残酷,让我内心顿生一丝忧虑。不由想起纪伯伦的小诗。事实没有错,只是细想之下难以接受罢了,这个粘着你的小人终将成为独立思考的个体,和你渐行渐远。尤其是格力高里的案例。马修斯,你说得都对,但我暂时还不想承认。而阅读“裂纹实验”,竟让我突然回忆起英国科幻剧《Doctor Who》中出现过的一种叫做Silence的生物,当你看见它时才能够记得它,而通常人们将它遗忘,并不知道它如影随形。关于“童年健忘症”的说法,之前读到过反驳它的论点,认为只是变换了记忆存储的方式,转化为潜在记忆,形成儿童最早也最为直接反应的心理行为模式,从而影响儿童的性格形成。马修斯善于以童书为例子来讨论儿童哲学的命题。《夏洛的网》是一部伟大的杰作,跟随马修斯的讨论,又以不同视角去重温了E.B怀特笔下美妙的英国庄园,能用如此温柔细腻的笔触和孩子们探讨生命与死亡这个大课题,本身就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威尔伯因夏洛而逃离了非正常死亡,得到生的机会;而夏洛自身免不了的自然死亡是动人且唯美的。E.B怀特不动声色的向他的读者们传递了珍惜生命和善待死亡这两大命题与价值观。而马修斯通过展现和孩子们的讨论,让我们了解了成人应该如何真正看待和感受儿童在应对这些价值观时他们自己的思考和价值。而马修斯列举的书名不单单只有《夏洛的网》,还有包括《青蛙与蟾蜍》、《爱丽丝梦游仙境》和《绿野仙踪》等等作品。
三、写在最后的话
坦白说,在阅读这套书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和感受到自己哲学知识架构的匮乏,不足以向马修斯一样,能够瞬间把握住孩子们在思考和提出观点时展现的哲学思想;也因此激发了自己想要更全面了解人类哲学知识体系架构的兴趣;曾经在听一位自己非常信赖的科普学者的音频节目中讲到TA的观点:科学的道路还有很长很长,而哲学思想的累积似乎已濒临尽头。可是,阅读过程中我不断的对他的话产生质疑,难道是受了马老的“杠精感化”?马老除了是个杠精,阅读过程中发现,他强逻辑感支撑下的跳跃性思维还极强,这一点来说还真像个孩子。


 楼主| 发表于 2020-7-2 14:52: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主题一:疫情之下的暑假即将来临,在这样的非常时期,虽然宒在家更安全,可是好山好水好风光,错过了春天的山花烂漫,你还想错过盛夏的光年吗?这个假期,你想如何安排呢?说说你的假期计划,和你想要去的远方吧!

主题二:疫情之下,一边是实体经济的萎靡不振,一边是深圳和东莞的房价高歌猛进,对于此种怪象,你有什么看法呢?

主题三:自由发挥
02 Diana
主题一:孩子的一年级下学期因为疫情的关系过得特别快,一半儿的时光在家里度过了。原本计划7月暑假去和朋友一块儿去北京的计划整个给泡汤了。
虽说有诗和远方,但眼前的苟且还是要过的。因此,我们的计划基本还是以宅在深圳为主,短期周边游可以考虑。
这么一聊主题一好像也就聊完了。那就再来说说主题二吧。
主题二:疫情之下,实体经济的不景气,带来其中一个影响就是资金的停滞和不运转;而经济的萎靡,并不表示大家手上没有钱,有一部分手上有钱的人,转而把钱投向相对稳定的房地产上,从这一角度看,或许是自下而上刺激了房价的上升。前两天同一个从事房地产职业的朋友聊天,他的反馈是其实真实成交房价并不像大家看到的那样高涨,基本还是相对平稳的。在经济不太强的时期,保持甚至是刺激房价的上升,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似乎是一件比较好的事情,否则眼看房价一落千丈,那国家经济的麻烦才是大了呢!好了,鄙人的短见发表结束。就先这样吧!~
 楼主| 发表于 2020-8-2 23:36:20 | 显示全部楼层
02 Diana
写写写 第六期 第七轮 第十周 2020.07.27-2020.08.03
主题一:
暑假到了,我的心也放飞了,每天都想安排着各种玩法带孩子开心有意义地玩儿。关于带孩子参观博物馆这件事,你是怎么看的?又是怎么安排和准备的呢?想听听大家的想法和做法~

孩子不太喜欢逛馆这件事,但是如果好好准备,聊一些有趣的话题,她她还是会很乐意和我一起走一走的。见到河森堡的时候向他请教过这个问题。他的回答特别简单,但是也特别有用。他说:“当你和孩子站在一个藏品面前,可以想一想,它在来到你面前以前都发生过些什么?有些什么故事?”之后再带孩子逛展,我就没有那么一本正经了,说故事和玩儿的方式比较多。
主题二:
高考应该是我们为梦想奋斗的第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又是一年高考季,又到高考分数揭晓时,你是否还记得那年你经历过的高考、志愿和择校?聊聊吧~~

高考似乎是我特别不愿意回忆起的经历,现在已经记不得些什么了,只记得当天和我最要好的朋友和我一起备考,奔赴考场,至于考试经过,记忆似乎已经完全抹掉了。志愿原本我们想填同一所学校,奈何最后还是听了父母的安排。不过也还是要感谢父母的英明抉择啊!

主题三:自由命题

字数不限,文体不限。
 楼主| 发表于 2020-8-2 23:37:55 | 显示全部楼层
话题一:赋诗一首
大山,我来了,
我走进你,带着我的心事。
我把我的心事,
悄悄放在第一滴叶尖闪烁的晨露上;
我把我的心事,
小心卷进被风吹起的紫薇花轻盈褶皱的花瓣里;
我把我的心事,
偷偷藏进雨水过后鸟儿的鸣叫声里,
和它扇动翅膀时“扑棱棱”的响动里;
我把我的心事,
高高抛进第一片从山头浮过的碧空中的云中。

于是,我是心事,
在升起的阳光中,和晨露一同蒸发了;
我的心事,
和褶皱的紫薇花瓣一起,在风中舞蹈飘零,渐行渐远;
我的心事,
在鸟儿鸣叫的清脆中,迸裂成许多晶莹的小碎片,
在“扑棱棱”的翅膀扇动声中,闪烁着最后的微光渐渐消失,不见了。。。。。。

现在的我,没有了心事,我自由了。
可是,我没有觉得轻松,却觉得有点空落落。。。
“Farewell。。。”我轻声说......
 楼主| 发表于 2020-8-30 23:2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写写第六期第七轮第十四周
日期2020.8.25~8.31:00

一、随聊东西方文化碰撞
今天七夕了,首先祝大家情人节快乐。趁此佳节,大家来一起聊一聊中西节日碰撞吧。有些人不提倡过西方的节日,比如圣诞节,万圣节,什么情人节。主张过中方的节日,比如把中国的元宵节、七夕当作中国的情人节。中国的8月8号当作父亲节爸爸节,中国要重拾文化自信等等。大家来聊聊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吧,你们是怎样看待这种现象,畅所欲言。

聊到这个话题,个人觉得过什么节日?节日要怎么过是很私人的事情,比如冬至节,南方习俗吃饺子,北方习俗吃元宵,各家有各家过法;再比如圣诞节、万圣节这些西方节日,早些年商家为了拉动消费引进了这些“洋节”,刮了一阵风之后渐渐开始被质疑,这件事是否应该客观批判来看。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节日需要传承,可是我们的节日里却少了些活泼生动,比如每年架着驯鹿雪橇车爬遍每家烟囱的老大爷,只为给特别的你送一份专属礼物,这在我们的文化里是没有的,却让孩子们特别受用;比如复活节兔子;再比如感恩节,专门有一天用来感谢,亲人,朋友甚至敌人都可以在这一天放下戒备来相互道谢;还有专门感谢爸妈的父亲节、母亲节…
突然意识到我们或许确实缺乏了承袭传统文化的氛围和环境,如何用有趣的,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让我们自己和孩子去重新理解和看待传统节日?这个话题我们可以展开来一次讨论。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3 01:39:13 | 显示全部楼层
02 Diana
主题一:今天去生态公园,亲见一只蜂分钟内蚕食了一只蜻蜓。孩子对这个场面有一些情绪。自然界的弱肉强食,你如何向孩子说?有哪些绘本相关?社会中的丛林法则,你有何体会和理解?
字数:300字以上
截止时间:2020年11月23日12:00PM

关于弱肉强食

我自幼喜欢看《动物世界》,因此小时候曾立志做一名像赵忠祥那样的播音员。(然而小学一年级就实现愿望成为全校第一位一年级播音员,扯远了哈!)
不过保留至今依然喜欢追纪录片的喜好(哎呀,发现最近好久没追了!打脸)看纪录片这一类的好处是,它相对真实记录了自然环境中动物和植物最原本的样子。之所以说“相对”,是因为发现有一类故事型纪录片,其实会带有些主观色彩。
因此,我并不觉得,动物为了生存要吃掉那些比自己弱小的、可爱的动物是可耻的,它们为了养家糊口,同样要常常忍受饥饿,冒着受伤的危险,它们同样懂得保护团体中的弱小,避免让它们受到伤害。

单看一只蜂是如何对待一只蜻蜓或许是片面的。我恰恰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可教时刻”。我们刚好可以看看一群蜂是怎么生存的,它们的生活规律又是如何?如何养育繁衍?如何生存?再看看蜻蜓呢?
自然编织的网错综复杂,其中不分对错,每个物种只是各司其职承担了自己的那部分生命。
只有人类是一个特例,我自始至终都这样认为。最伟大,也同样最可怕,没有一个物种能像人类一样贪婪、一样脆弱、一样冠冕堂皇。大学时期曾经有朋友分享这样一句话,我铭记至今:“我知道人类有多邪恶,因为我知道我有多善良。”那时的我听到这句话,深有自惭形秽的感觉,这世间怕是没有比人类更加污浊的生物了,但能认清自己的污浊,怕是也只有人类了。

话说回来,弱肉强食要怎么看?
我终归相信,孩子有自己的辨识能力。我们还原以真想,相信他们会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头脑想,不必为一次的经历而焦虑,我们可以用更多时间去了解和认识。
自己一点浅薄的见解,希望对教主有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 粤ICP备15113216号 )

GMT+8, 2024-3-29 22:38 , Processed in 0.067783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