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点我捐助三叶草
查看: 8691|回复: 11

写写写 第六期 第六轮 第十三周 2020.05.11-2020.05.17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5-15 11: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ShuKe0803 于 2020-5-15 11:10 编辑

写写写 第六期 第六轮 第十三周 2020.05.11-2020.05.17

要求:不少于字数500字
截止时间:9:00, 05.18

主题一 你如何看待风险? 你倾向风险厌恶者还是风险爱好者? 有一两个例子阐述。
“风险厌恶”者也不会完全拒绝风险,只是对风险的接受程度相对较低,“风险爱好”则可理解成对风险的接受程度相对较高。 事实上,人类的发展从来都伴随着大量风险追求的行为,甚至可以说,人类的大的进步和飞跃大多是由承担了高风险的风险追求行为推动的。

主题二 丹尼尔·平克讲到过“三感三力”,设计感、娱乐感、意义感,故事力,也就是讲故事的能力,交响力,也就是协同的能力,还有共情力。
他认为拥有“三感三力”是未来的产品和个人竞争力最重要的六个因素。
你对娱乐感怎么看?

主题三 写一本书评。

发表于 2020-5-16 12: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看过丹尼尔.平克的书,特地百度了大概内容如下:

丹尼尔·平克指出:娱乐感包括游戏、幽默和快乐。

①游戏

尤其是电脑视频游戏,已经成为一个巨大而富影响力的产业。游戏开辟了一个新的行业,培养人们全面思维的能力和概念时代所必须掌握的关键技能。

对于个人而言,玩视频游戏能增强右脑模式认知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人们已经意识到寓教于乐的重要性,游戏对幼儿来说,是学习最重要的方式。

爱因斯坦也说过:游戏是最让人愉悦的调查表。

②幽默

幽默感是情商的反映,是人类特有的智慧形式。费比奥·萨拉在《哈佛商业评论》说道:幽默感能减少敌意,消除有偏见的指责,缓解紧张压力,鼓舞士气和传递复杂的信息。并指出:高情商,可以说是它的升华。

适当的幽默感能使管理变得更加有效,增强公司凝聚力。

最有效能的领导者通常很幽默。据称,这些领导者笑得比他们的同行要多三倍。

就像米哈伊所说的:毫无疑问,富有幽默感特性的人往往具有创造性。

当然,负面的幽默感还是需要避免的。

③快乐

笑,是一种种奇特的人类活动,也是一种社会行为。有大量证据表明,通常与他人保持开心交往的人。

如下是我的观点:

如果是我,我会更喜欢跟有娱乐感的人交往,娱乐感的人幽默快乐,相处起来让人感觉很轻松、娱乐。

而我呢,恰恰是最缺乏娱乐感的人。适当的娱乐感,是可以增加竞争力。

娱乐感从哪来,有些孩子天生带有娱乐感,家庭的熏陶很重要,从父母的言行身教中习得。

现在觉得自己定性了,无娱乐感非要整出娱乐感,总是无所适从。而老大,貌似天生很有喜乐感;老二,却更似我,总是板着脸;一切看他们自己造化了。




发表于 2020-5-17 00:24:57 | 显示全部楼层
09  大雁儿主题一
                                                           跳跃性的人生
   风险是什么?人总希望付出最少得到最多,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是伴随算计的产物吧。人基本是外求,很少考虑到自己到底喜欢什么,称性而活的人更少,官方的说法是,你为什么活着?有名人总结过,三千年历史无外功名利禄,也就是说人的一生无非是这四个字的赌局。既然是赌,那就不仅仅是勇气,还要实力。
     说说我身边的例子吧,亲眼看到他的二次跳跃,心里只有一个服字。第一次是离开国营单位下海,第二次是离开固有行业跳槽,每一个都是高风险,离开舒适区需要勇气,更需要能力。现在能进国营单位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先得考上大学,然后家里还得有门路,或者是实力强直接考进编制,近些年公务员考试的火爆说明了现在人求一份稳定生活的量有多大。这样的单位自然福利待遇管理等各方面都不会太差,生活是有保障的。如果不是特别的理由,在这样的单位也就是一辈子了,可他却选择了下海,他的下海也不是做生意,而是喜欢做IT行业,于是从一个小公司的小员工开始,看着他慢慢的去了越来越大的公司,职业也越来越高,干了十几年,终于成了高管,在行业里也是小有成就了。原本以为他折腾够了,结果换行业了,这次还是因为喜欢,去了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从零开始,只是没几年又干得风声响起,又是小有名气了。很多时候我并不了解他的艰辛和努力,只是看到几个过程,心里只有一个大大的服字。人生如此多彩,不为营营苟苟,已是超越了很多人,大白话说是能折腾的人,我想勇于跳跃的人应该不少吧,只是跳完还活着的人可能不太多。或者说,赌完了还能小赢的人,不多。看你有没有实力赌了。

发表于 2020-5-17 10:47:01 | 显示全部楼层
10 张小锦
写写写 第六期 第六轮 第十三周 2020.05.11-2020.05.17

主题二 丹尼尔·平克讲到过“三感三力”,设计感、娱乐感、意义感,故事力,也就是讲故事的能力,交响力,也就是协同的能力,还有共情力。
他认为拥有“三感三力”是未来的产品和个人竞争力最重要的六个因素。
你对娱乐感怎么看?
      
      “今天,我们如果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未来我们将生活在过去。” 澳大利亚著名未来学家彼得伊利亚德曾说过这样的一句名言,这与丹尼尔 平克的《全新思维》所倡导的注重未来趋势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有读者评价这本书说,看标题以为是标题党,看过之后却脑洞大开,书中对未来的预测,正在逐步变为现实,对未来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和学习方向具有灯塔一般的指导意义。话说是一本可能改变个人奋斗方向的书。

     什么叫做三感三力?顾名思义,三种感觉和三种力量。三感是指设计感,娱乐感,意义感。三力是指故事力,交响力和共情力。接下来,先来探讨一下他的三感。     三感的第一感是设计感。设计,是典型的全脑思维,好的设计兼具实用性和意义性。书中作者这里指的,并不是说每个人都要做设计师,而是说,设计其实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创新。对于普通人来说,好的设计感就是指拥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和对艺术的敏感性。去突破自己的常规思维,通过学习或广泛涉猎而达到的新的感知力、领悟力和创造力。
     索尼前任总裁大贺典雄曾说过,“我们认为竞争对手的产品在技术、价格、性能和特征上与索尼的产品相差无几。但是我们的产品与其他产品的最大不同就是——有设计感。”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大到买一辆新车,小到买一部手机,该款产品是否设计得足够漂亮往往是打动消费者的重要因素。还有人预测,在未来社会中,读MFA(艺术硕士)的人会超过读MBA(工商管理硕士)的人。
     在未来,带有美学意义的设计感和创新力是何等宝贵。简约淳朴的设计感尤其让人动心。我认为所有设计所呈现的元素,必须是要回归和服务于我们人本身,才能让设计和服务所呈现出来走心和温暖。回归人性,我想,这是未来设计感能否占领市场的制胜法宝。
     那么如何提高我们的设计感呢?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设计记下来,或者是画出来;善于发现和质疑你看到的设计,如果你认为某一物品设计的不好,那么换你来设计,你会怎样去表达和呈现。可以通过多去参加博物馆、观看艺术展、多读时尚杂志、多去欣赏涉猎美好新奇的事物,做一名设计侦探去收集这些创意和美的灵感来提升自己审美能力和设计感。
     第二感是娱乐感。“娱乐”的对立面是什么?估计有人会回答:工作;作者给出的答案是,沮丧。娱乐和工作并不是对立关系,二者更不是水火不容,相反的,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快乐和游戏不仅仅是快乐和游戏,笑声也不只是笑声。书中丹尼尔.平克提到的是,如果一个人不懂幽默,那么可能人际关系就不会很好,未来,如果你所提供的服务里没有娱乐感,那用户很可能就不会买账。娱乐感,已成为工作、企业和个人幸福的关键。
     罗素曾经在《幸福之路》这本书中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他所认识的一位非常杰出的数学家,会将他的时间平均分配在数学和集邮两件事情上。当数学研究毫无进展时,这位数学家就会从集邮的过程中寻找到乐趣。
      一个人的娱乐感会最大的缓解他的压力和焦虑,会舒缓情绪。就像印度的一个组织,组织的成员每天早上会起来联系大笑,就是没有任何理由的笑一会。有点莫名其妙,不过据说,笑完之后,该成员们一整天心情都会很好,而且精力充沛。以上是从工作角度来阐述的。其实从另一层面延伸娱乐感的话,更多的是展现一个人的积极魅力,乐观、富有正能量的人不管处在任何场所都受欢迎的,从而也会更感到幸福。
      提升娱乐感也是必要的,而不应该把这种付出当成是浪费时间的事情。玩乐是一项能力,应该花一点时间去培养。比如花点时间在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上,无论是绘画、摄影、旅行,还是去学弹吉他、学舞蹈等等。往往懂得玩乐的人,创造力也会丰富和旺盛一些,而且,工作效率也会更高。成为一个有趣的人,也会吸引到更多同频率的朋友和资源,幸福力更高。
       第三感是意义感。当今,我们生活的世界物质财富已极大充裕,这使得许多人可以从每天的奔波劳碌中解脱出来,可以追求更有意义的理想,即生活目标、完美和精神满足感。尼采曾经说过一句话,“知道为了什么而活着的人,什么样的生活都能够忍受。”拥有意义感的人,会为自己的生命赋予特别的精神支撑,并且会为了这个特别的意义而不停地去奋斗。
      意义感其实就像马斯洛的金字塔,需求定论中的最高层——自我实现。书中提到,在未来意义感会变得更为重要,所有有才能的人都会追求自我实现,要追求自我价值的最大化。所以,“学会把自己做的事情嫁接到一个很伟大的目标上就很重要。”

      三种力量为未来着色
      三感三力,谈完了三种感觉,那么这三种力量指的是什么?即决胜未来的后三大能力,故事力,交响力和共情力。
     首先来谈故事力,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加深另外一方对某件事情或某条道理的理解。会讲故事,貌似越来越重要了,是情商的体现,是口才的体现。音频中举了这样的一个栗子特别生动。是这样讲的,“王后死了,国王也死了。”这是陈述句,也貌似勉强是一个事件。若换成这样的讲述方式“王后死了,国王也心碎的死了。”心碎,是一个情绪和感受,而故事就是拼接了很多个这样的情绪,有了故事力,就有了共情力、说服力。
书中提到,“故事是把信息置于一个场景当中,让信息具有一种情感冲击力。这一点在商业上也越来越受重视。”无论你是谈项目合作或者是创业公司找投资人,会讲故事始终是你能取得成功的关键点之一,当然不是指无中生有的编故事,而是充分的描述出自己的产品性能以及产品或服务背后的理念意义极为重要。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坎克曾经说过,“人类生来不能很好地理解逻辑,但是却能很好地理解故事。”怎么炼成讲故事的本领呢?作者在书中给出的方法是写迷你小说。有人物,有关系,有铺垫,有转折,你可以随心所欲的编带有情感煽动力的故事。
     第二种力量是交响力,书中指出,交响力就是指的系统性的思维,能把看似无法匹配的因素组合起来的能力,真正的创新全都是跨领域出现。通俗的理解,交响力就是指能够把很多不同独立的要素组合在一起的能力。以“交响力”顾名思义,就像是交响乐中的指挥家,能够把不同的乐器和演出人员组合在一起,从而演奏出美妙乐曲。
      其实,这更多的是体现一种跨界的能力。在互联网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精通某一领域已不再是成功的保证。今天,能取得最大成功和回报的,是那些在迥然不同领域也能够游刃有余的人。如果涉及到如今的不同行业和领域的最新业态,你会发现,各行各业都已然盛行“+”,即跨界。“互联网+”、“旅游+”、“时尚+”等等。
      这显然是一种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跨界的交响力,产业的融合与转型革新将会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工作效率,呈现出一种集约的、绿色的、高效的领域业态发展模式。对于个人提升方面来说,跨界型人才无疑是具备了更强的竞争力,成功的机遇也会更大。有书中谈到,未来美国的各家企业公司,都会更倾向于把某一专项工作外包,以最大限度的节省公司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对于个人来说,跨多个领域、身兼数职已变成生活和工作中的常态。
      第三个力量,共情力。“和别人产生共鸣。人的情感是机器永远没有办法替代的。”在信息爆炸时代,先进的分析工具几乎无所不在,仅仅具备逻辑能力是不够的。成功人士与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于,他们具备理解他人动机、构建良好人际关系并且关心他人的能力。共情是电脑难以复制的情感处理能力,人的情感是机器永远没有办法代替的。
     共情力需要我们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设身处地的理解对方,并且能够深入对方内心去体会对方情绪或感受的能力。这里要注意,共情不是同情,不是可怜对方的不幸,而是与对方产生共鸣。缺少共情能力的人,是没有办法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因为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不懂得共情的人只会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身上,而完全忽略对方的真实存在。书中作者指出,共情力是未来人才所必备的一个能力,可能比理智思考还要重要。
共情力,作为一个人的情商和对彼此关系的处理方面,还包括了自然真实、信任和理解以及宽容与包涵的元素,这些往往是最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相处和沟通的基础。如何来提高个人的共情力,其实可以尝试从对别人感兴趣开始,每个人都有自己不一样的经历和独特的故事。试着把交谈当成是去探寻某个人背后故事的过程,交谈就变成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如果想要尝试学习一些沟通和共情的技巧,《人性的弱点》这本书是读到的还不错的一本书,书里有对提高人际关系沟通的使用技巧,大家可以看看。




     来源:简书



发表于 2020-5-17 19:27: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03 马小倩 四月中开始 和小伙伴一起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学习力主题阅读 包括精进 学习之道 复盘 刻意练习 四本书 周六晚上一起进行了主题阅读的讨论会  就这样一个主题 始终带着一个大问题 :如何有效学习  1.有目的的学习 :设立目标-专注-反馈-走出舒适圈 比如健身这件事 目的简单明了就是瘦 为了更专注 我选择在儿子还没起床的时候 早起一步 第一件事就是锻炼 每一周都会量体重记录进度给自己反馈 胖子都有一个通病就是爱吃 那我又爱睡懒觉 但是汗已经留了 就少吃一点吧 为了能专注练习 那就早起吧 走出自己的舒适圈 更有目的的练习 2.精进中的知识迁移 这是一个问题知识的循环 学到知识 想想可以用到哪些问题上 遇到问题 想想那些知识可以被我们利用 所以我们要涉猎不同学科 通过不同渠道来者不拒 让知识迁移 形成求解和知识的模块 3.复盘这本书最重要的想法就是要复盘:回顾-反馈-探究-提升 4.专注:番茄钟 更重要的还是休息好 好的睡眠睇来更高效的学习 5.对抗拖延:目标细化 微行动 奖励 6.练习 比如学习了复盘 就是要将复盘应用到学习生活中,所以将这次线上学习进行了一次复盘:  目标:对自己学习这四本书的一个复盘 学会分享自己的观点 与小组成员思维碰撞 结果:走出了舒适圈 勇敢的表达 让那些书本里面的知识通过语言更鲜活了  做得好的地方:理论与实践结合 更好的应用知识 解决问题 做得不好的地方:准备得不是很足 很少做这样的交流 所以表达过程只能够会有断片现象 语言组织需要再斟酌 可以改进的地方:  交流前作更充足的准备 提升语言表达的逻辑性  机会难得 应该准备更多自己读书过程中的问题 和大家一起探讨  总结经验: 先做到再做好 想去做了再说结果 完成流程的前提下 提前思考自己的问题 在讨论过程中找答案 不局限于自己思考 多听听队友怎么说  如果不是组长组织 自己可能也不会对这四本书有一个主题输出 所以自己在阅读的时候也要多主题阅读 尝试构建知识体系 学习最主要的就是解问题 带着问题去学习更高效
发表于 2020-5-17 21:25:16 | 显示全部楼层
06 黄艳忠
主题三:《外公》
      
      走近约翰.伯宁罕的自由王国,是在去年4月份,百花站召集的第四期绘本共读活动中。领读人沙鸥精心准备,从约翰伯宁罕的生平介绍,到创作花絮,到作品解读,甚至是轶事典故......内容丰富、资料详实,实在是一道约翰.伯宁罕的满汉全席。
     《外公》这本书就是因为这样的机缘触不及防的走进了我的心中,引起了我的共鸣!这个故事通过小女孩与外公无厘头似的对话而展开,将生活中互相陪伴的细节点点呈现,画面在单色和彩色之间切换,也引领读者在现实与想象中穿越!小女孩的童真可爱与外公的顽童之心交相辉映,虽在各说各话,却奇异的温暖和谐!最绝妙之处在于大师对死亡的阐释,如此令人释然!文末,小女孩蜷缩着身体,颤抖的线条令人读到了她内心的孤寂和想念,静静凝视那张空了的绿色沙发的眼神,自然的阐释死亡在作品中也可以有一种美善的处理方式,那就是消失和离去。
     好的作品就是能产生共情的力量,无怪乎宋佩老师在导读中所赞“约翰.伯宁罕的产品,看似简单却并不幼稚”。确实如此,《外公》这本书看似是讲亲情,深思却又隐含着人生的哲学,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去到哪里,这就是我们要教给孩子关于生命教育的第一课。联想到此前过去的清明假期,带着孩子第一次回老家祭祖,当他在香烛纸火的袅袅青烟中虔诚的祈祷时,我感动莫名,觉得生命传承的意义就在于此,清明祭拜不是迷信,而应该是中国的感恩节,我们的根在哪里,最后又将归往何处,我想在清明的祭拜仪式中孩子自会找到答案。
       祭拜之后,和孩子回忆起奶奶生前的点点滴滴,讲起那些抵足而睡的故事时光,还有那些童年里关于美食的记忆,孩子若有所思的问道:“妈妈,你现在做饭这么好吃是因为遗传了你的奶奶吗?”在那一刻,我想传承也在于此吧,所谓血脉亲情总是有着惊人的力量,跨越时间的长河,隔着一代或两代的人,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而交汇在一起!
      我想一本好书的意义,也在于能唤醒人们内心的情感,通过相似的伤痛的再现,而带来一种治愈的力量吧!

发表于 2020-5-17 23:25:14 | 显示全部楼层
11静待花开
主题一 你如何看待风险? 你倾向风险厌恶者还是风险爱好者? 有一两个例子阐述。
作为一个金融行业从业人员,看到“风险”两个字自然敏感,不像是写文章,像回忆一下自己的专业课。
所谓风险,就是生产目的与劳动成果之间的不确定性,大致有两层含义:一种定义强调了风险表现为收益不确定性;而另一种定义则强调风险表现为成本或代价的不确定性,若风险表现为收益或者代价的不确定性,说明风险产生的结果可能带来损失、获利或是无损失也无获利,属于广义风险,所有人行使所有权的活动,应被视为管理风险,金融风险属于此类。而风险表现为损失的不确定性,说明风险只能表现出损失,没有从风险中获利的可能性,属于狭义风险
日常生活中大家提到的风险,似乎都是狭义的风险,即可能造成损失的可能性,而金融及财务方面提到的“风险”即广义的风险,一般意义上,风险和收益成正比,所以一般积极进取的投资者偏向于高风险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而稳健型的投资者则着重于安全性的考虑。
现代人,处在一个金融环境完善,信用体系健全的时代,应用金融产品及金融杠杆已很正常。说到风险类型,作为我本人,即不是风险偏好者,也不是风险厌恶者,我应该属于稳健型投资者,即25%的机率接受25%的损失。所以在我的资产配置里,以稳健型理财为主。银行的N3以下的理财,保险,保本基金占投资的大多数,较低风险的信托,低风险基金占一小部分,而股票投资占更小一部分。
人的一生总与风险相伴,希望大家善用风险,提高风险意识。个人浅见,与大家共勉。
发表于 2020-5-17 23:3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iana 于 2020-5-17 23:46 编辑

02 风险是承担责任

看到“风险”这个词第一反应是”选择“,没有”选择“就不会面临风险问题。
既然有风险,那就说明是正在经历抉择的过程。究竟是这样,还是那样?是选择苹果还是梨?选择了梨,万一苹果更新鲜怎么办?如果选择了苹果,梨更便宜呢?
所以,面对”风险“其实就是承担责任。不管选择什么,最终可能导致的那个结果,是可以承担的,是愿意承担这个结果也依然想要去达成的目的。
这是我看待”风险“的观点,与各位分享。
另外想到的一个关键词,是坚韧。
因为”风险“既然是一种责任,选择风险就等于选择承担责任,那么就要考虑到,万一会是那个最坏的结果呢?
之所以提到坚韧,就觉得,能够承担“风险”这个责任的人应当有坚韧的精神品质,能够“拿得起,放得下”。能够承担拿到的结果,也能够承受住失去的后果。
个人认为,其实风险意识应该从小培养起来,一个不能承担风险的孩子,会是一个贪心的孩子,他们不能理解什么是“有得有失”,什么是“利弊权衡”,他们既想要鱼,有想要熊掌,还想要不去承担任何自己理应承担的责任,等到后果不如意,只会捶胸顿足把责任推给其他人,这样的孩子是没有担当的。
因此,我们从小应该培养孩子的“风险”意识,让他们能够学会承担,做一个有担当的人。
发表于 2020-5-17 23:41: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inmin310 于 2020-5-17 23:54 编辑

04   叮咚
楼主的题出得挺有新意。风险,是我工作当中经常遇到的名词,不过工作中提到它都是指安全风险,与主体也是相伴相随的关系;这里的风险,我理解楼主这里是指更宽泛的更大的广义概念吧,看到有提到人类追求高风险的行为推动进步的观点风险爱好者的概念。广意概念上我所能谈的甚少;小范围的狭意风险,倒可以谈谈。我应该是个十足的风险厌恶者,最典型就是工作选择,现在的工作谈不上喜欢不喜欢,但一直在这个公司从2003年到现在已经17年,期间转岗过两次;上一次的岗位,适应得很不好,中间多次萌生换工作的想法,但是不够勇气不够底气也害怕承担风险,还是混下去了;好在,去年转岗,换了个环境似乎好一点;但风险它永远都是伴随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所以其实不换工作也有不换工作的风险;换有换的风险;对个人而言也许风险等级不同而已;预估风险并主动选择高风险的人是对生活对自己有着强烈自信的吧,或者有可能是被形势所逼?高风险不一定与高收益同行,高风险也可能带来高损失。正因为如此,选择高风险的人确实是生活中的勇者。  

娱乐感,百度了下是游戏幽默快乐。这些特点应该是人们的普遍追求吧。我小时候像个小大人,现在更像老人家,缺少幽默的能力,还好有自娱自乐的能力,但要娱乐他人很难呀。目前,能做到的是尽量让家人快乐;特别是跟娃的相处;因为学习的要求,关系不免紧张,所以这三点对于我来说是拯救与缓和亲子关系很重要的因素。最近经常说的一句话我和好好和娃搞好关系,特别是不能因为学习而崩了;从这句话就能看出我最近的日子过得有多难受啦。
发表于 2020-5-17 23:50:12 | 显示全部楼层
01 秋虹
主题三:   
                               重读李欧·李奥尼《鳄鱼哥尼流》勇敢做好自己
李欧·李奥尼大师寓言类故事系列特别内容深刻,今天再读《鳄鱼哥尼流》,看着这只自信满满泰然自若的大鳄鱼,迈着坚实的步子向前走去,感觉“特立独行”好像就是送给他的。鳄鱼哥尼流从蛋壳里双脚直立走出来的时候,他的与众不同从出生就开始了。高大且从来不四肢着地的哥尼流,和伙伴们分享他的收获,“能看到比那片灌木丛还要远的地方”,“能从上面看到那条鱼”,但同伴的回应却是不耐烦地“那又有什么好处呢?”“那又怎么样?”…… 伙伴们对新事物完全没有兴趣,而且潜含嘲讽,或许也代表了一部分大众心态——安于现状,这状态像极了《鸭子骑车记》里的场景,看到一只鸭子骑车,周围各种表现的腔调就来了…… 虽然这并不一定是他们的真实目的,但不安时先吐槽了打压了再说……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需要修炼的不仅是人类啊~
这种状态在生活中或许更为常见,尤其是成年人状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敏锐感已经消减大半了,而且在潜意识中很大程度上不相信自己还可以改变,成长甚至进化,就像旁边的鳄鱼一样。“不要去折腾了,没什么用,还不是这样,难道你想飞不成?过好当下吧”他们试图让你放弃,把你拉回到他们原来的盒子里,因为他们对你的进化感到了不安。
这么容易屈服吗?当然不是,生命体或者先说人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会有意识要选择志趣情趣相投的环境,哥尼流一气之下一走了之。他遇到了猴子,努力学会了倒立和尾巴挂树上,当然,学习新本领没那么容易,“需要大量勤奋的练习,还有一点点别人的帮助”。猴子分享了他的经验。鳄鱼真的学会了!当我们讨论先天后天哪个更重要的时候,鳄鱼冲破自身基因局限还是学会了新本领。岸见一郎在《不管教的勇气》中谈到,任何人可以做任何事,不能做很多时候是我们潜意识中觉得自己没那个天赋给自己设置了太多天花板。或许大部分成果都是刻意练习的结果,表现出来的天赋背后是付出的汗水在时间的折叠中的硕果。猴子的出现,就好似去参加了一场活动认识的老师、朋友,他的点拨激发让我们发现了生命中新的精彩。有时间多出去走走,不局限在当下的圈子里,结交认识各行各业的朋友,思想火花相碰撞或许就迸发奇思妙想。怪不得樊登老师也反复说,激发你灵感的人或许不是在日常熟悉的圈子里,确实,比如教鳄鱼倒立的猴子。
学有所成时衣锦还乡,这个思想真是根深蒂固影响深远,鳄鱼哥尼流也是如此,他骄傲地回到了家乡,向伙伴们展示新晋技能,这时候“共情”的心态特别饱满,期待有掌声和鼓励,但真的想多了,鳄鱼们同样反馈,那又怎样呢!在哥尼流准备继续一走了之时,回头却看到了试着倒立却跌成一团的同伴,鳄鱼哥尼流笑了,河滩——的家乡再也不会是从前那样了!改变悄悄地发生着!
这让我想起“一粒米”的故事,“改变”对于成长中的孩子,向阳而生自然而然,但对于思维成型的成人,想改变自己是神,想改变别人堪比“神经病”,于是,先做好自己吧,一粒米影响另一粒米,另一锅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 粤ICP备15113216号 )

GMT+8, 2024-3-29 06:42 , Processed in 0.056881 second(s), 1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