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点我捐助三叶草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秋之雪

写写写第一期十二轮第六周-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12 23: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皮皮兔 于 2020-7-12 23:15 编辑

☘三叶草故事悦读美一天☘ Day 58
☘三叶草故事家族☘新书抢鲜读day 30
我想努力当一个酷妈妈——读《小真的酷妈妈》
皮皮陈刚 2020年7月10日

今天读的书是《小真的酷妈妈》,爱心树童书出品,海豚出版社出版,[日]高楼方子/著,季颖/译。适读人群:3-10岁。
小真的酷妈妈_皮皮__2020071001.png
作者高楼方子,1955年出生于日本函馆市,毕业于日本东京女子大学文理学部日本文学科,活跃于儿童读物创作领域,代表作品有《酷老师》《到奇妙的森林去》《十一月的门》《绿色种子》《小真的魔法》等,曾获日本产经儿童出版文化奖、路傍之石文学奖。现居住于日本札幌市。

译者季颖,女,1949年生于中国河北省,高中毕业后历经农场工人、电力建设工人、自动化技术工作者、少儿图书出版社编辑等工作,1997年赴日本研究儿童文学,日本圣和大学大学院教育研究科博士课程毕业。现从事于儿童文学的研究、评论及翻译。
一个月前,读过同一位作者的《小真的长头发》,也由同一位译者季颖翻译。可是今天,我才突然留意到这位译者的牛bility!之前,我一直感叹彭懿老师牛,因为他在40多岁居然还去读博。可今天仔细一看季颖老师的经历,那真是飞越行业、文理科、学历、语言的不断突破和创造,太励志了!谨向季颖老师致敬!

小真念起了魔法书的咒语,结果妈妈竟然变成了一只狸猫。她赶紧又把妈妈恢复了原形。妈妈突然和小真骑起了自行车,还玩起了双人骑。她们一起到厨房大吃特吃,用手抓东西吃;玩玩具,摆得满屋都是;还把晾衣绳像放风筝一样用气球把衣服放飞了起来。忽然,传来了一个严厉的声音,真正的妈妈出现了,火冒三丈地批评小真。咦?这边还有一个妈妈,她正在一旁吃香蕉一边看漫画呢。小狗皮克冲着这个妈妈一阵狂叫,一只狸猫慌慌张张地逃走了。狸猫逃得远远的之后,还朝小真挥了挥手。

在日本人心目中,狸猫是一种神秘的动物,它们会使用一种类似障眼法的幻术,身体可以变成任意形状,或者把树叶变成钱什么的用来欺骗人类。在高畑勋的动画片《百变狸猫》中,也会有同样情节出现。

看完这本书,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了旁帝的《卖爸爸卖妈妈的商店》,还有《我把妈妈变成了鳄鱼》都是可以选择不同的爸爸妈妈,都是想象力超级丰富。

是呀,我们都希望自己的爸爸妈妈变成我们希望的样子呢。小真希望妈妈可以让自己“痛快玩耍”,甚至可以和自己一起畅快玩耍。那我们希望自己的爸爸妈妈可以变成什么样子?理想中的爸爸妈妈到底存在吗?有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

其实没有什么完美的原生家庭,也不存在什么100分的爸爸妈妈。爸爸妈妈能打到60分就已经很好了。当小真的妈妈和小真一起,目送狸猫远去的时候;当小真的妈妈可能回想到小真在厨房乱吃东西,摆得满地都是玩具,把干净的衣服弄脏,气球也爆了,但玩得很开心的时候,妈妈会不会知道小真想要什么,想要什么样的妈妈?有着魔法和传说的这本书,给故事的延续性赋予了无论可能。

即使没有狸猫的出现,只要小真和妈妈能够逐渐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模式,小真可以告诉妈妈自己的愿望,那仍然可能达成更好的理解和沟通,把小真从号啕大哭中拯救出来。而妈妈呢,如果能将自己从全能妈妈的人设中解脱出来,让自己可以放松一些,和小真一起,开心地玩耍哪怕一会儿,相信她的勃然大怒会迅速平息,火冒三丈的批评也会变成温言相向。

小真有一个酷妈妈,虽然那只是一只狸猫,不过我相信小真会有一个真正的越来越酷的妈妈的。而我,我想努力当一个酷妈妈。

发表于 2020-7-12 23: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哭哭笑笑的小珠 发表于 2020-7-12 23:05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

    对于我这个已经走在人生路后半程的人,这个问题应该改为“你想怎样走到人生的终 ...

深有感触。这一年多来,看着老父亲的生命在一点点衰弱,实在很无奈。
发表于 2020-7-12 23:4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iajiana 于 2020-7-12 23:51 编辑

人生记
最近在给孩子找方向
找着找着
发现自己没有了方向
每日似乎都是一样的忙碌
一到总结就失忆了
又开始了抓药煎药的日常
但似乎又有点不同的模样
有些评价已经不再在意
有些伤疤已经淡淡地消失
有些电话终于有勇气打出
有些想法终于开始实施
明天和意外不知哪个先来
看看当下的自己
想做的事
列入日程吧!


发表于 2020-7-12 23:51: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活出怎样的人生        -读《游泳不是靠泳裤》感受        本周的主题是活出什么样的人生,刚好罗湖站本月的故事会讲《游泳不是靠泳裤》,外婆的生活智慧给我又带来了不一样的感悟。         上周找一个心理咨询师朋友做咨询,当谈到我希望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思考了,要做一个有价值的人。可是有价值要从哪里体现呢?          刚好这本书就给了我答案。          外婆家不富有,食物短缺肯定是最大的问题,所以外婆在门前的河上,用木棍和绳子把河面漂流下来的树枝和蔬菜拦住,外婆说开衩的萝卜切成块煮出来和好萝卜一样,扭曲的黄瓜切丝腌一腌,味道也一样。出门时带一块系了绳子的吸铁石,把吸到的钉子和铁屑拿去卖钱,也是资源的回收利用。吃完的西瓜,皮就可以扔掉了吗?在外婆这答案绝对是不可以,因为西瓜皮凉拌也是很好吃的。我小时候就吃过家里做的凉拌西瓜皮。            外婆节俭,但是对待其他人却很大方,邀请朋友在家里吃饭,外婆对待别人都是笑咪咪的,从不说别人的坏话,外婆说:不要讨厌别人,如果有人说你不好,就当是跟他合不来吧。           对于落魄的小偷,外婆也会想着要帮他们一把,给他们一碗饭吃,并给他们说有能力就要靠自己的工作能力养活自己。外婆平等看待一切人,外婆说人生就是总和力,有的人做脑力劳动,有的人做体力劳动,每个人总会有适合他自己的工作能做。           外婆说游戏不是靠泳裤,靠的是实力,就算自己家里穷,也一定要有自信,有来自心理最深层次的力量。           外婆还说人活着就要有梦想,就算没有实现也没有关系,也不要变得胆小,很好不要放弃。         外婆的生活哲学,也是我们每个人一生都需要追求的目标,活成外婆这样,一生应该也没有什么遗憾了吧。                                       
发表于 2020-7-12 23:5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情感学习》04拉尔夫的同情
心理学家戴维霍金斯(David R.Hawkins)通过研究表明,人的身体会随着精神状况而有强弱的起伏。他把人的意识映像到1-1000的范围。任何导致人的振动频率低于 200(20,000Hz)的状态会削弱身体,而从200到1000 的频率则使身体增强。霍金斯发现,诚实、同情和理解能增强一个人的意志力,改变身体中粒子的振动频率,进而改善身心健康。
然而很显然,这一章研究的同情心,几乎没有谈到同情对于个体所能产生的精神影响,而是着重论述了出于帝国统治目的的政体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将根深蒂固的帝国荣耀通过童书或无处不在的社会教育植入每一个孩子的价值观的。而同情,不过是某种显示尊贵文明的意念,需要孩子们刻意学习的内容而已。
在这一章里,作者谈到《珊瑚岛》上目睹原始土著相互残杀而感到的恐惧以及对被杀害者表现出的强烈的同情,涉及了两个主题,一个是情感在帝国关系中的作用,一个是儿童的教养方式。随后作者将十八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这段时间,对此二者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体系分为四种模式:
1770-1860年代的同情心与教化使命,认为同情心是文明发展的标志,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青年鲁滨逊》排斥未开化的强烈非理性情感,包括自己的恐惧,通过主人公对自己以及星期五的情感塑造,建立起开明的专制主义,直到改造成功,重返文明社会,他们才成为平等的朋友。此模式相信,拥有统治权力的是“文明性”,而非种族;
1860-1945年代,来自印度和牙买加的殖民地起义引起的双重震撼引发了十九世纪的帝国危机,他们开始意识到殖民地原始力量的强大,应该抛弃同化的期望,尊重土著,并试图融入其中。吉卜林的新作《基姆》与其早期作品《丛林之书》不同,故事中基姆通过与非洲土著男孩的友谊,以其“走入他人灵魂”的同理心,有策略的成为暗中监视当地人的高手,从而维持大英帝国的统治。
1890-1940年,英国进步主义将帝国主题和童年情绪发展理论结合在了一起。他们不提倡策略性的使用同理心,为童年自由权利辩护。基于这种跨世代的同理关系,亲子关系逐渐民主化,《燕子谷》中,现代又快乐的母亲允许孩子扮演殖民者并甘愿被当成土著对待,而坚持孩子应该礼貌并保持清洁的姑妈则被称为土著麻烦。由此我们看到这扮演游戏背后的隐喻中,那不容撼动的帝国殖民等级制度从未受到质疑。
1880-1918德国的生活改革运动崇尚自然医学,自然自由的教育。这不仅让我想到华德福的创始人史坦纳,然而文中并未提及。《温内图:红绅士》开启了欧洲人与非欧洲人之前无等级也无策略目的的同理关系。然而也并没有破坏白人和非白人的等级制度,相反,还重演了同化欧洲文化的旧观念,对文明和基督教的改造力坚信不疑。
除了这四种模式之外,作者还补充了古斯塔夫•弗伦森1906年问世的《彼得•摩尔的西南非之旅》,书中拒绝基督教价值观,抵抗过度情绪化,捍卫德意志,表现出了一种特别残忍、灭绝主义式的种族主义。一名德国军官甚至认为,即使违背道德原则和情绪冲动,德国还应保持冷酷与杀戮,因为这是社会达尔文主义下种族竞争的必经之路。我们有理由相信,正是这种论调,为德国纳粹在二战中的表现推波助澜。
幸而1945年至二十世纪以后,弗伦森式的论调与纳粹种族主义明显瓦解,儿童情绪多元化,新理性氛围形成。《蝇王》反对儿童无拘束的自由,也拒绝认可帝国的等级制度;《吉姆•波坦》更通过白人世界与黑人男孩吉姆和中国丽姬公主跨种族的友谊,呈现了一个近似平等的无等级、多元化文化社会。
通过对以上模式的复盘我们会发现,除了同情以外,本章大量出现的同理心。这种可以被工具化的同理心与不可工具化的情感链接不同,与无需理解但关心对方福祉的同情亦不同,虽然同理心没有由高向低的施与感,似乎更倾向于无等级差别的平等关系,但它也不要求关心对方福祉,只要真诚的理解,走入对方的心境即可。因而在这一模式中,同理心,表现出了相当强度的操控性。
印象比较深的还有英国保守派拒绝自由主义模式时期,同样是吉卜林的作品《斯托基与其同伴》中,对一所专门培训未来殖民地军官的训练学校的描写。男孩们在此学习土著的狡诈、红番的鬼祟,并在毕业后来到殖民地,用土著的方式和经验在土著的地盘上散播怀疑、诱导攻击、操控当地人并挤压玩弄情感,由此来获取当地人的信任与忠诚,进而巩固并扩展英国的统治。听起来多么的像一个政治的PUA操控高手。然而有意思的是,受此影响,贝登堡兄妹在1907-1918年创办了男童军和女童军。在杜绝现代便利生活把人变得软弱的理念指引下,宣称英国青年应争取积极的幸福,要求男童女童们重建土著性格,倡议成员迁移殖民地,以维持英国抵抗被殖民者的胜利。这,真是以前没想到的。
然而,虽然后来帝国童书看起来多么的民主,但先进的欧洲人仍然对大多数外来文化表现出天赐般的傲慢与同情,无论事实为何,他们宁可继续以煽情的言语创造出西方优越的错觉感,也不愿在不同背景的人群中透过平等对话创造出情感共同体。由此,我们才能理解此刻美国甚嚣尘上的黑人平权运动为何每隔几年就要爆发一次。
然而每到此时,《乱世佳人》就会下架,为种族歧视祭旗。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真实,谁又能抹煞这一切呢。
发表于 2020-7-12 23:5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活出怎样的人生?
两个字就够了——

自在

发表于 2020-7-13 00:0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活着都快成为奢侈品了,已经没有力气想要活出怎样的人生。以往久不久总有那么些特别丧的日子,今年反过来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8-17 11:4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想要不拧巴的人生。

但觉得好艰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 粤ICP备15113216号 )

GMT+8, 2024-3-28 23:24 , Processed in 0.058571 second(s), 1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