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点我捐助三叶草
查看: 10441|回复: 10

写写写第四期第3轮第1周(2017.12.04-2017.12.10)作业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5 11:3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写写写四群第三轮第一周的作业帖!

最近被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刷屏了!你带孩子去看了吗?!这是一个关于梦想与家庭的故事,因为涉及亡灵题材而差点被广电审查人员PASS掉!很荣幸,我们最终看到了这部来自皮克斯动画的佳作!
孩子的梦想和父母的期待往往格格不入,职业的追求与家庭的责任完全不相符,是选择“成功的梦想” 还是回归“家庭的温暖”?电影如此,现实生活何尝不是如此,自古忠效不能两全,梦想和亲情很多时候是一个两难抉择,而电影并没有给出解决方案。
如果你作为子女,当职业规划与家庭期望向悖?抑或你为人父母,当子女的职业规划与你的期望相悖?你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大家都来就梦想与家庭的话题畅所欲言吧~

发表于 2017-12-7 17:5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寻梦环游记》——说说责任与梦想

昨天听《阿甲说书》,阿甲老师说了一句经典:“只能给孩子看的童书,不是好童书;只能给成人看的书,也不是好童书”,也同样适用于动画电影——“只能给孩子看的动画电影,不是好电影;只能给成人看的动画电影,也不是好电影”。

网络上评论《寻梦环游记》又是一部美国工业剧情“俗套”的动画片,或许是习惯了皮克斯的套路,各种剧情其实从故事一开始,就已经大致能猜到了大团圆的结尾,因此对剧情的设计并没有带给我很多惊喜。可是如果说到这部电影的所涉及关于生命的话题,以及关于家庭责任探讨的话题,却为我们乘上了一碗满满的心灵鸡汤。其中最为触动人的,是配合着音乐和故事中人物的追忆,把我们带回到内心深处最温暖,最美好的那片天地。

这是一部以家庭成员之间彼此爱和信任,以及对梦想执着的追求与对家庭责任的承担之间矛盾为华庭的电影。人物的设定就充满着巨大的矛盾点,热爱音乐的小主人公背负着继承鞋匠家族事业的重担,故事的开场也符合童话的普遍设定——出走。

不过看完了英文3D版,本打算带5+的许泡泡去看的的冲动没有了,关于梦想,关于死亡,关于朋友间的信任与背叛,担心以她现在的年龄还不能很好的去理解,所以可以先放一放。

有关生和死

关于生和死的话题,似乎一直是对孩子难以启齿的话题,孩子们的眼中包含着对生的期待,而死亡的话题太过于沉重。然而,我们似乎应该都有感触的是——对死亡的认知有多近,对生的热爱就有多强烈。

今天在办公室,突然就”老人去世晚辈该不该回家“的话题展开了讨论,大家认为于老人在时,应该回去,老人不在了,回不回去都没有影响;可是我却觉得即使老人不在了,一家人回去对全家人还是会有正面影响的。最后结束于对我近于人身攻击的一句话:“你在公司待得太久了,没有经历过大事。”我反问同事:“在你看来什么是大事?”另一位同事硬硬的说道:“无关生死。”
那一刻我沉默了,若以此来确定什么是大事,我想我没有什么想要反驳的,我很庆幸,庆幸自己没有经历过所谓大事,我也希望就算我待得再久一些,也不要有这样的经历。
人活着,不用和其他人去比较,只求无愧,只求对其他人有好的影响,我想,人越成熟,对一切的沉淀是会越多的,因此我说:“我相信人是会越来越好的。”或许我看待生与死的观点的确很天真。面对各种自己的、他人的遭遇,我可以说的很轻松,笑得很自然,也许其他人看来是作,但这样的轻松不是无来由的。我想珍惜难得的快乐不是错的,一如宋丹丹所说演员,悲伤并不一定要哭,欢喜并不一定要笑。轻松的态度是有思考的,是不给自己以借口的,不给别人以压力的,当人,不是演员,更无需做给别人看,如果他人看来似乎是经历浅了,那就是这么回事吧!就是经历尚浅,又有什么关系呢?既然无关生死,不是大事,那这又有什么好在意的呢?

之后想想,人为什么会特别把自己的事儿当做是大事儿呢?有时是我们过于的自我中心了。当人把注意力都放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才什么都是大事;可是人若只把一部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更多去关注他人,关注身边的人时,便没有什么是大不了的事儿了。

我们的孩子们,我们自己,常常需要反思,当我们过于自我中心的时候,只能感受到自己内心深处的需求的时候,自己的事再小也是很大的事儿了;所以,我们自己,还有我们的孩子,我们要教会自己和孩子,去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多去了解其他人的内心世界,当他人这样对待自己的时候,他们内心的需求是什么?

突然想起爸爸曾经说过的:“人啊,如果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做伤害你的事情,那都是可以原谅的。”爸爸是个哲学家,这是最近几年我逐渐感知到的。

关于家庭和责任

家人之间的连接不在于距离,若内心始终有牵挂,就不论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会始终有连接。我很喜欢这部电影里关于终极死亡的诠释,如果始终有家人牵挂,不论人在哪里,心都始终在一起。我关于这一点,我很想聊细一点,可是又觉得聊多了会剧透了这部动画,而且我这一句也足以表达我自己对于所谓家庭和责任的阐述了。
多年前,曾经看过姜育恒的个人访谈,他聊到自己和女儿的相处,常常很忙的他没有很多时间和女儿在一起,可是但凡回到家他就要和女儿聊天,像朋友一样的聊天。当时他说,只要和子女相处的时间是有效的,就不必担心时间是长是短。我很赞成,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里,就要彼此好好对待,好好相处,然后在大量不在一起的时间里好好想念,念彼此的好,念彼此的欢笑和关怀。
不光光是家人,朋友亦然。
发表于 2017-12-10 21:52: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8sunny 梦想与家庭 我还没来得及去观看楼主提到的电影,关于梦想与家庭,我们几乎天天都在面临着,只是很多的时候,现实代替我们做了抉择,来不及上升到思考的高度。 家庭、工作很有规律地排满了我的时间表,偶有那么些时间,回头望去,过去的自己仿如隔世般不真实。我们曾经都怀揣满满的梦想吧,虽然有很多的不确定,但在那个时期却从不迷茫,渴望着成长,渴望着一展拳脚,不知道天有多高,但总觉得自己无所不能。那时候看不起身边人毕业后相夫教子的计划,未来里只有轰轰烈烈,哪有什么平淡若菊。 可是,就算我毫无准备,婚姻和孩子还是猝不及防的来了,我不觉得意外,只感觉美好。我的心因为每一个细小的一颦一笑而变得柔软,柔软地忘记科所有存在过的锋芒。于是我看起来从不曾经历什么抉择,或许不是他们聪没有站在对立面,而是我们潜意识里做了选择。谈不上放弃梦想这么伟大,只是每个阶段我的梦想有那么些转变,或许曾经我所鄙夷的,会是我想要的简单。当然,回归自己的时间里,会不断的问自己,我的人生会想达到怎样地高度,不至于留有遗憾,什么时候开始都来得及,别为自己找借口,能轻易放弃的也不是梦想,继续努力
发表于 2017-12-10 22:38: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13号 宸宸妈 家庭与梦想  说起这个话题,我脑海中就立马浮现出十几年前,爸爸得知我通过校园招聘将会在深圳工作的消息后,他给我打来了祝贺的电话,说为有我这么优秀的女儿而骄傲!然而,在一次酒席后爸爸喝多了躲在一边痛哭,被跟我家世交很好的杜阿姨发现了,杜阿姨跟我描述,说我爸爸边哭边说,我将要失去我女儿了,以后她常年的不能陪在我身边了!我听后感到特别的心疼爸爸,他在我面前表现得特别支持我,而内心却深深的不舍女儿远行工作,这种矛盾的心理压抑着,只有在酒后才能得到释放!现在已经为人母的我,更能深切体会到父亲的感受。我想,如果女儿长大后因为她的理想,要离我远去,我也会送上祝福,希望她实现自己的梦想。当然,我也可以为了她,搬去她生活的城市,跟她一同生活,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让人生无悔,这是做父母最大的心愿!
发表于 2017-12-11 00:22: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泽妈作业: 今天抽空带娃去看了这部电影,潸然泪下,有几个泪点:1.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当你来到另一个世界后,被在世的人尤其是亲人忘却时,你将彻底消失。 2.家庭中的矛盾都会因为一个误会导致,千万不要有误会,一个误会可以错过太多太多,多到无法计算,最终一去不复返,永远失去! 3.梦想固然重要,获得家人的支持更加重要,作为家人应该对家庭成员的梦想不能坚决否定,应该给予适当的支持和把关就好!  我自己父母没有对我有职业规划的期待,只对我的远嫁有怨言,觉得太远了,将来回娘家不方便,其实现在基本上是外出打工,就算嫁在隔壁也是一年到头才回家一次,因为本城市很难生存,都是外出就业。 对于我的孩纸,我和孩子爸爸都没有对他干涉,希望将来他拥有更多的快乐,健康就好,我一直希望他平凡一点就行,将来不需要太操心,万一选择了一份操心的事儿,那我也会支持他!  “人还是要有梦想的,万一实现了呢?”某著名电影台词也一直在宣扬:“人要是没有梦想,和一条咸鱼有什么分别?”  另外:我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孩子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努力朝这两个方向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努力,给予支持给予培养,尽量少留下遗憾!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1 06: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03笨猫

看到这部影片的片名时,我以为这只是一部简单的儿童动画片,而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我的想法却一点一点被颠覆,直至放映结束,我不得不感叹:这是我今年看过的最优秀的外国电影!虽然它名义上是一部儿童电影。至于我为什么会有这种心理转变,往下看你就知道了。
其实,在观影之前,我曾以为这是一部类似《爱丽丝漫游仙境》的故事,讲述一个顽皮的小孩子在幻想世界里的奇遇。影片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又想这部电影无非是一个俗套的故事:一个小男孩喜欢音乐,家长反对,无意间回到了亡灵世界,然后他的曾曾祖父,也就是歌神德拉库斯帮他实现了心愿,而他也理解了家人的苦衷,最终化解了家人之间的矛盾。
《寻梦环游记》有很多优点,画面、配乐、创意,但最突出的我觉得有两点,一是情节的紧凑、故事的吸引人和相对不落俗套,二是对成人世界的种种反思。我觉得,一部优秀的动画电影,最好是大人和小孩都爱看,各有各的看点。从这一点来说,中国动画导演和儿童文学作者也应受到启发——即使是儿童文艺作品,也要设计精美、情节精巧,最好也可以把成人世界的普遍感情蕴含其中。
我这里所指的不同于日本的有些成人动漫,不是纯粹拍给成人看的。以中国的儿童文学为例,杨红樱马小跳的故事,以及类似的一大批儿童校园小说,主要描述的是小孩子之间的嬉闹故事,反映的是孩子的天真、顽皮;曹文轩的乡土小说,则是以成人的视角、用纯文学的写作手法去回忆儿时发生的故事,是儿童文学,也是成人文学;郑渊洁后期的作品,本质上是成人通俗小说,是借助幻想,借助一些荒诞的情节去描写成人世界的故事。那么《寻梦环游记》可以看成是三者的结合:主人翁视角是儿童的,是符合儿童心理的,但故事背景却是成人世界的,是蕴含着成人世界的人情关系的,同时带有奇幻色彩。或者也可以说,故事里的不同角色都有符合各自特点的思考方式,而不是说在儿童作品里,成人也要像小孩子那样思考问题。从目前来看,我们的动画还是以低幼为主,当然这也是需要的类型,同时我们也需要《寻梦环游记》这样大人小孩都适合的动画。
为什么说《寻梦环游记》是一部老少皆宜的动画片呢?我在观看影片的时候,影厅内不时传来小孩子的笑声,笑得很开心。没错,这部电影有一些幽默元素,那只流浪犬很调皮,神兽也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这些都是吸引小孩子的因素。小孩子也许理解不了里面比较复杂的人物关系,但一定能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亲情和家庭氛围。
小孩在笑,大人却在流泪。
电影的名字叫“寻梦环游记”,“梦想”自然是影片的核心主题之一。(这里也要说明一下,电影的英文名叫《Coco》,也就是米格曾祖母的名字。据说电影原定名《DiadelosMuertos》,即亡灵节,并为此申请了商标,但引发了墨西哥裔美国人的不满,认为是迪士尼进行的文化剥削)电影描述的梦想,主要指的是音乐之梦,并没有提到其他的梦想。我们通过音乐梦想,自然也可以引申到其他梦想,引申到每个人不同的梦想。
主人翁米格追求自己的音乐之梦,德拉库斯和埃克托无疑也是在追求自己的梦想。活人世界和亡灵世界的两场音乐比赛,选手们都在卖力地歌唱,都在追求第一名,他们既是在追求自己的音乐之梦,同时也是追求自己的偶像。笼统地来说,喜欢某个名人可能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纯的喜欢,你可能因为某个女明星长得漂亮、身材性感而爱慕她,也可能因为某个作家有才华而崇拜他,但你并不是希望自己变成他/她。比如你喜欢某个女演员,不代表你要成为一名女演员吧。另一种,则是视偶像为自己的榜样,希望自己能变成像他那样的人,像他那样“成功”。那些比赛选手更多的是后一种,一开始的米格,其实也是如此。
影片的另一个主题是“家庭”。这一主题虽然没有直接反映在电影的中文名称里,却贯穿全片。墨西哥的亡灵节就是关于回家的节日,在这一天,电影中骷髅模样的亡灵们踩在菊花瓣铺成的路来到活人世界,再提着家人赠予的鸡鸭鱼肉返回亡灵世界,完成一场人间探亲之旅。影片里的许多角色都在期盼着回家:误入亡灵世界的米格想要回家;伊梅尔达曾每天期盼着远走高飞的埃克托能够回家;艾克托希望米格能带着自己的照片放回家中的灵坛,好让自己获得回家的资格;近乎弥留状态的可可也盼着儿时就离家的爸爸能回家。
影片的前半段,“家庭”是伏笔,是线索——为什么米格的家人都那么讨厌音乐?我曾以为,是因为德拉库斯在演唱会上被大钟砸死,所以他们把音乐看成一种咒语,担心后人从事音乐,会像德拉库斯一样死于非命。事实上,却是因为埃克托为了音乐抛弃家庭,在回心转意之时又被毒死,自然再也没有回到家庭,因此曾曾祖母伊梅尔达把这些都怪罪在音乐上。
电影的后半段,“家庭”是重心,是催泪因素,带给观众的触动甚至超越了“梦想”。艾克托那么想让米格把照片带回活人世界,恐怕不只是自己想回活人世界“转转”,或者带点吃的回来,他一定是为了见女儿一面,弥补自己的遗憾。可可在弥留之际仍然能想起爸爸,是因为她知道爸爸心里一定还是有家庭的。伊梅尔达尽管曾因埃克托抛弃家庭而无法原谅他,最终还是与他和好,又成为了一家人。
“梦想”和“家庭”是电影的两大主题,而这两者之间又是充满矛盾的。从电影里的人物来看,不同的角色在处理这两者的矛盾时有着不同的选择。有的为了追求梦想,就不得不远离家庭;有的为了成全家庭,又不得不放弃梦想。所以,构成影片主要冲突的便是“梦想”与“家庭”之间的矛盾,或者说“寻梦”与“回家”的矛盾。
导演没有给出歌神德拉库斯的家庭背景,但很显然他坚定地追求“梦想”而放弃了家庭。歌神起初见到米格时,对他也充满关爱,我们可以理解成德拉库斯真的把米格当成了自己的曾曾孙子,对孙子还有一份亲情。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歌神一开始就知道米格并不是他的曾曾孙子,似乎也能说得通。德拉库斯也许只是为了“炒作”,才提出要在演唱会上将米格作为特殊嘉宾推出,当米格提出要在天亮前回到活人世界时,德拉库斯也毫不吝啬地答应了,也许是想把他赶快送回活人世界,不要发现自己的秘密。
德拉库斯的那句名言——“抓住机会”,并非完全像米格一开始理解的那样,是鼓励大家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而是要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会,即使不择手段。导演塑造歌神德拉库斯这样一个人物,显然不是要表达追求梦想有错,而是让观众思考应该如何追求梦想。追求梦想就可以不顾家庭、不顾道德甚至谋财害命吗?这样的卑鄙小人,竟然被称为“歌神”,竟然受到万众崇拜,而真正有才华有仁心的埃克托,却被埋没、被遗忘。从这个角度上说,导演塑造的“歌神”形象,是为了表达对大众媒介的质疑和反思,以及对偶像崇拜的反叛和讽刺。
进一步来看,其实我们不能把“追求梦想”等同于“追求成功”。正如上面我提到的,影片里许多热爱音乐的人,包括一开始的米格,都把成为像德拉库斯那样的歌神视为自己的梦想。影片一直在说追求梦想,可是到底怎样才算实现梦想?难道必须要像德拉库斯那样“成功”吗?如果把“实现梦想”仅仅理解成获得德拉库斯式的“成功”,那就很可能导致“不择手段”的发生。导演显然否定德拉库斯的“成功”,但也没有给出真正的“追求梦想”是什么,或者说真正的“成功”是什么。
从埃克托这个角色来说,他一开始无疑和德拉库斯一样,为了追求梦想而放弃家庭。由于全片的情感基调,我们很容易站在对立面去指责埃克托的行为。其实我们想一想,我们对于这种行为也不能一概而论。自古至今,从事某些行业,做某些事情,有时候不得不远离家庭。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警察和医生们过年还要坚守在岗位上,难道我们要指责他们不顾家庭吗?我们应该注重的也许不仅是陪伴家庭时间的长短,更应该是内心对家庭的关心与爱护。且不说追求梦想就一定要离开家庭,二者之间其实没有必然的联系,哪怕暂时离开家庭,以我们现在的条件,在外地也可以和家人视频通话。古时候可就没有这个条件了,我虽然没有看出电影故事发生的具体年代,但那时候应该是没有智能手机这个东西的,所以家庭的矛盾就更加突出。
后来埃克托选择回归家庭,我们乍一看觉得是埃克托回心转意了,心里一阵感动,但是再进一步去想,他回归家庭以后,是不是就要放弃音乐的梦想呢?他又真的会甘心放弃梦想吗?如果是这样,那么他还是在“家庭”和“梦想”里选择了一个而舍弃了另一个,依然没有找到兼顾二者的办法。当然,这仅仅是我做出的一个假设,不代表埃克托回归家庭就一定会放弃梦想,对没有发生的事情,我不能笃定会怎么样。
伊梅尔达的选择和他们不一样。从生前到死后,她憎恨音乐,同时又热爱音乐;她憎恨丈夫,同时又深深地爱着丈夫。当她站在舞台,唱起那首《哭泣的女人》时,我的心里既感动又遗憾。伊梅尔达是悲情的,是不幸的,同时也是伟大的。她的内心也有音乐梦想,却因为丈夫的离去,脱下华服,卷起袖子,选择做一个平凡的制鞋匠。她不仅是选择做一个制鞋匠,更是选择做一位母亲。她擦去眼泪,驱除梦想,选择守护家人,做着这个世界最平凡又最伟大的工作——母亲。
有些网友评论说:影片虽然刻画了“寻梦”与“回家”这一矛盾,却并没有给出平衡二者的办法。影片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但米格缺乏协调“家庭”与“梦想”两者间冲突的尝试,而只是退让。因此,米格并没有获得完整的心理蜕变。
这种看法当然也有道理,影片直到最后,也没有明确给出一个兼顾“梦想”与“家庭”的解决方案。米格的曾曾祖父母都没有做出最好的选择,米格当然也是。但是我们再舍身处地地想一想,埃克托对家庭的遗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死于非命,如果他活着,之后会怎样对待“家庭”与“梦想”,我们不得而知;伊梅尔达彻底背弃音乐,也是因为埃克托的过早离世,如果他及时回家,未来他们会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我们都无法判断。最终伊梅尔达还是原谅了埃克托,他们都放下了原有的包袱,在一起放声高歌,我想这已经是最好的结局。
米格呢?经历了这些事情,我想他至少应该知道“梦想”与“家庭”都不该放弃。电影最后确实没有具体表现米格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态度,或者说“心理蜕变”,但又应该如何表现呢?难道要立即把时间快进到十年后,写米格已经成人娶亲了,然后一边照顾家庭一边唱歌吗?不至于吧。毕竟米格还小,未来的路很长,我们不能奢求米格立即就能处理好这些大人也感到棘手的难题,但我相信他将来可以做到。尽管这很难,但我相信他会的。

发表于 2017-12-11 08:28:27 | 显示全部楼层
11雨竹
     电影暂时还没有看,但是看到网上的观评,和我的观点有点不谋而合。关于死亡的话题之前中级班写《当鸭子遇见死神时》有过讨论,再次拿出来照本宣科了。

    一直很少和孩子讨论这个话题,关于死亡。一是因为孩子也从来没有提起过;二孩子也没有遇到这样的事情,所以我们大家也都一直回避,但是从小对孩子的教育就是让他安全点,注意安全,这个也一直只是在如果受伤了会很疼这个表面上,跟死亡还差得很远。
    看《当鸭子遇到死神》,我才发现原来死亡还可以有这样温暖的故事,给孩子们讲的时候还可以这样来讲。
   其实以前关于生命教育的主题的绘本,比如说《小威向前冲》解决的小孩子问起自己从那里来的问题。比如说《风中的树叶》也是简单的一个生命从生到消失的过程,虽然在这些作品当中都已经隐含了关于死亡的话题,只是人们一直规避而不愿意去直接谈论而已。
   但是这本绘本赤裸裸的提到了死神,这个让人又害怕又敬畏的存在,而在这个绘本当中,给了他一个这么温暖的平静的角色,不管孩子,至少我读来突然觉得好像也没那么可怕。我自己真正面对死亡也是在上初中的时候了,自己的亲人不在,那个时候虽然年龄也大了,可还是都不愿意接受,一直都已经直接面对的时候才去相信,因为那是我很亲很亲的,直到现在午夜梦回的时候,我还会觉得他们一直都存在,从来都不曾消失。所以我觉得人活着的最基本的意义,名垂千史的又能有几人呢?大部分都是过眼云烟。我们在这个世界存在过,而我们的存在,能在我们的后代,在我们的子女心目中留下印象,让他们念念不忘已经足矣,这就是生命的延续,这也许也是另一个生儿育女的意义呢。至少证明我们曾经存在过就可以。
  这一直是我对人生的看法,对生与死的感想。
发表于 2017-12-11 09:37:40 | 显示全部楼层
6号豌豆妈妈                                                    生与死的感悟
      在适当的时候,居然有朋友与我分享《寻梦环游记》的文章,诠释了死亡不是永久的告别,忘记才是。这便是我本期的作业,这个分享太是时候,也让我深深的反思。
     人总是谈死色变,特别是中国人,特别是节日时候,说些什么死呀病的,就非常的不吉利。最怕孩子口不择言,大人也是胆颤心惊。但看了这个《寻梦环游记》文章,我决定带娃一起去看看这个剧,包括自己内心也可以重新的洗刷一遍。
     皮克斯的新作《寻梦环游记》讲述了人要经历的三次死亡故事,在墨西哥文化里,死是另一种形式的生。第一次,是在身体机能停止运转的时候,在生理上宣告死亡;第二次,是在别人来参加葬礼的时候,在社会中宣告了他的死亡,从此社会里不再有他的位置;第三次,是当世间再没有人记得他的时候,他才是真正地死了。
      小男孩米格由起初对死亡的恐惧,惊慌失措,慢慢地发现死亡也没那么可怕。这整部影片都是极其喜气,打造了一个绚丽多彩的死后世界,这些亡灵一个个盛装打扮,跨越万寿菊花瓣筑成的花桥,准备奔赴一年一度的亡灵节。现实世界的家人,像中国人一样准备好逝者吃的食物,供奉着相片,以迎接逝者的到来。这里没有亡灵节的阴森,有的只是团圆的喜悦。这个形式有点像我们的清明节和中元节,可我们常常太过悲伤,或拜祭过的食物,基本上有点排斥。这个反应大概也就是对死亡的一种排斥及逃避。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它是与生并存,就像那本《鸭子与死神》的绘本,我一说要用这本书开故事会,我自己有点犹豫,导师们也有些不认同,大家都在估量着孩子们的承受能力。其中孩子们的承受能力,也就是我们大人所传递并影响着他们的。我们都必须重新审视生与死,并学习如何去面对。我们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一辈子都在逃避。
     影片重新定义了死亡:人的第一次死亡是灵魂载体的消逝,而真正的死亡是所有人都忘记了你,即“终极死亡”。小男孩米格在看到猪皮哥的终极死亡后,明白了家人那么重视祭祖的含义----对先人的缅怀,是为了更好的记住他们,是为了不忘切的纪念。
      今天深刻的体会到,原来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忘记。
发表于 2017-12-11 14:57:55 | 显示全部楼层
     电影来未来得及去看,网评很高。一来出于好奇,一来也为了完成作业,特意搜看了相关影评。
    “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泪如雨下,想起已故多年的外婆,她还一直活在我内心的角落里。经常性会因为某个特别的时刻就会想起她,比如现在。
     想起她和霭慈祥的面容,想起她对我们无尽的疼爱;忍不住也会希望,如果她还在世,看到她现在的儿孙,该有多好! 即便如此,也很庆幸,对于已故的人,除了思念,没有遗憾。活着的时候,我们都尽全力做到了最好。越来越多见到身边垂暮的亲人,都饱受生活的艰难或者病痛的折磨,会暗自庆幸:外婆走得很突然,但是特别安详,没有痛苦,这势必是老天对待好人的回报。那年,要了一把她锁门的老铜锁,一直珍藏在身边,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个念想。

      一年前,奶奶去逝,携老大去参加葬礼,没有特别悲伤的情绪,像是带着儿子去亲历一场生命课程,异常庄重。很小的时候,我会告诉他,死了的人会变成天上的星星。他问妈妈会死吗?我说会的,妈妈死后会变成天上那颗最亮的星星,想妈妈的时候,抬头望天空,妈妈也会看到你。当时,他哭着喊着说不要妈妈死。 我告诉他,虽然每个人都会死亡,但是妈妈现在不会死,妈妈还要陪他很多年。到奶奶去逝的时候,他虽然还不是特别了解死亡这回事,但终究懵懵懂懂,知道死亡是不可逆的,而且,死亡也不是特别可怕的东西。我说,人死之后,人的生命会以另外的形式延续。他们的身体可以喂养一些小虫子,腐烂的身体化为肥料滋养着植物,最重要的是,他们的还一直活在我们的记忆中,永远陪伴着我们。我梳理这些话的时候,不知道他是不是能真的了解,但却感觉到一股热腾腾的力量,让我感觉,有些人,我们永远不能再见到他们,但他们却像从来没有离开过那样。
     死亡,不再是一个悲伤沉重的话题。
发表于 2017-12-11 16:59:52 | 显示全部楼层
16汪汪
寻梦环游记--梦想与亲情的取舍
        昨晚专门带着女儿去看了这部豆瓣评分一直居高不下的电影,电影讲述了一个鞋匠世家的男孩追求音乐梦想却受到禁止音乐的家庭诅咒的阻挠,困扰于亲情和梦想的选择与取舍之中。首先关于梦想,我想说一个人不能没有梦想,梦想是推动我们前进的动力。但是,如果为了实现梦想,不择手段,失去道德的底线,甚至做出灭绝人性的事,这样得来的梦想,却让人不齿,也最终会不得终好。电影中的歌神,他舍弃了自己的家庭、谋杀了好友,最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身前火遍世界,死后在幽灵世界,也延续着他的辉煌。可是这样得来的辉煌看起来绚烂夺目,万人追捧,然后辉煌的背后,却是亲情丧失,人性灭绝。当他听说米格是他的曾曾孙子的时候,可以看到他的欣喜,但当他的“孙子”威胁到他已有的辉煌,将让他的罪行败露时,他无情的抛弃了米格,将他推下深坑。这样绝情的曾曾祖父,即便他拥有无限的财富和名望,谁愿意要?
        而影片中的米格,从小受到歌神的影响,在禁止音乐的鞋匠世家中,却拥有着强烈的音乐梦想,却在亲情和梦想之间纠结。当他置身深谷之中时几近绝望,却惊喜的看到神兽的那一刻,米格应该深深的感受到了亲情的无可替代,而想要帮助真正的曾曾祖父埃克托得到重入人间的强烈愿望,让他在最后妥协,接受了不玩音乐的要求,只要能让埃克托的灵魂继续存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梦想与亲情难以妥协的情形,那个时候,我会怎么选呢?我想我应该会尽最大的努力,在亲情和梦想之间寻到一个中间点,或者想尽办法实现梦想的同时,也维护亲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 粤ICP备15113216号 )

GMT+8, 2024-3-29 03:45 , Processed in 0.078333 second(s), 1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