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点我捐助三叶草
查看: 10930|回复: 26

故事妈妈成长学院2018年共读计划第1期:《书,儿童与成人》阅读分享作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6 14:5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各位参与了《书,儿童与成人》共读的亲们:

      我们下周六(2月3日)上午将开始线下分享,根据我们的共读规则,不能参与线下分享的同学需要提交文字版的阅读体验,参与了线下分享的也鼓励提交。

      另外,共读规则设置了打卡时间要求,这个只是作为共读开始有效督促大家坚持阅读的手段,手段不能高于目的,但是既然是规则,我们就要遵守,同时结合第一期存在的一些临时情况,特对打卡不足要求天数的设定补足条件,现把经学院同意的调整后的规则公布如下:
      1、共读群打卡
      本期不得少于22天(1月9日-2月4日),请大家自行翻看自己的打卡记录,本期还设置了可以补打卡三天的宽松政策,及时补充到规定打卡天数。      2、线上分享
      原则每周一次,所有成员积极参与问题提出,讨论;
      3、线下分享会
    (1)本期领读小组成员每人必须完成18分钟分享(需PPT);
    (2)其他参加成员鼓励分享;
    (3)打卡符合要求,不能参加线下分享的,在本帖后提交书面阅读体验,不少于1000字(截至日期为2月4日晚上12点)。
     4、继续参与下一期共读的要求
     打卡不足22天的,至少参与一次线上分享(不包括仅仅提问),且需要完成以下二选一任务(截至日期为2月4日晚上12点),方可继续参加下一轮共读:
    (1)在本帖后提交书面阅读体验,,不少于2000字;或
    (2)参加线下分享会,3-5分钟发言;
     5、继续参与隔期(第3期)共读的要求
     必须在本期共读结束的一个月内在论坛提交阅读体验,不少于2000字,方可参与第三期共读。

     再次友情提醒大家哦,按时阅读并提交了阅读体验的同学可以进入下一期共读,请不能参与线下分享的亲们合理安排时间,不要错过交作业的时间和下一次的共读机会哈!



发表于 2018-2-2 12: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年妈Sophie
《书,儿童与成人》阅读体验

2018年做的最正确的决定就是左思又量后加入了共读群。因为纪律严格,怕被踢出来没面子所以坚持每天读书,虽然也有一天实在忙晕了忘记打卡,虽有遗憾,但总体来看对自己这段时间的读书计划执行的还算满意。毕竟一人全职带娃,分身乏术,只能在娃睡了留下来给我的宝贵自由时间来静下心来读会儿书。本想着时间会比以往打仗带娃更紧张,没想到的因为参加共读我合理的调整了一日带娃作息安排,时间竟显得比以往更充裕,而且一天下来感觉很踏实,少了很多焦虑。初读前几章,这文绉绉的理论书读起来还真是奇妙,虽然由于历史知识太逊,书中的相关理论知识知之甚少,读起来有些囫囵吞枣的感觉。但作者犀利的言辞还是能引发一些思考。恰恰也是前阵子我思考过又没找到答案的相关内容。读了书又看了大家的热烈讨论,现在我心目中对于以往的疑惑有了自己思考后的答案。
Q1: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A1:这句话放在孩子身上再合适不过,特别是做了妈妈后对这句话体会更加深刻。我们不能强迫孩子也强迫不了孩子。(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强迫孩子阅读那些他们不想读的书,做他们不想做的事。他们体内有惊人的内在力量来成为他自己,成人还是不要自不量力吧,这本就是一场孩子不会轻易投降的战争。成人还是乖乖依照孩子的自然天性,尊重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跟在孩子身后,仔细观察,然后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在孩子明确表示需要成人帮助的前提下。)

Q2:寓教于乐有错吗?
A2:寓教于乐本没有错,错在成人的自以为是,错在以成人为出发点的愚蠢的好意。相反,寓乐于教貌似更值得思考。

Q3:究竟什么样的书是孩子们想读的?
A3:能激发他们想象力的书籍,能令他们思想得以开阔壮大的书籍,拥有某种视野的书籍,能使他们成长的书籍,能令他们心怀喜悦阅读的书籍,能找寻到真理和公正的书籍。

Q4:应该让孩子拥有什么样的童年?
A4:放手让他们做自己,毕竟无忧无虑的童年那么宝贵短暂。家长多读童书,蹲下来陪伴孩子,尽可能唤醒藏在内心深处的童真,因为今日的成人都是昔日的儿童。

Q5:怎样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A5:多读童话故事是培养孩子想象力的一种方法。

Q6:《书,儿童与成人》里所批判的寓教于乐的书籍主要是指知识性的书籍吗?什么样的知识性的书籍是优秀的呢?
A6:待解。(《欢欣岁月》P11儿童们为了想象力的快乐而阅读,同时也是为了获取信息而阅读。)

Q7:孩子有孩子的局限,成人怎样真正帮助孩子选好书?
A7:(成年人对于孩子喜欢什么书,或者说孩子应该会喜欢什么书等问题的错误理解,势必将阻碍他们实现培养孩子对书籍与阅读的热爱的初衷。)多提供经典书,相信孩子自身内部存在的选择能力,书读得多了,品味就有了。
期待下期共读,大家一起悦读阅快乐。

发表于 2018-2-2 20: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书,儿童与成人》读后感   大小妈唐琳

保罗•阿扎尔在《书,儿童与成人》一书中, 开篇就控诉“成人长期以来对儿童的压迫”。


成人和儿童生活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时空里,成人不知道儿童脑袋里在想些什么,不知道儿童喜欢什么,他们以为儿童什么都不懂,以为儿童只有靠着成人的引领才能更好的成长,于是他们就以成人的思想和成人认为合适的方式将他们所谓的真理灌输给儿童,而且还用“寓教于乐”做伪装。“你看,我是多么了解你,我是多么包容你,我不会让你枯燥地坐在课桌前学习,而是让你在游戏中学习!”

更可恨的是,他们不给儿童想要的东西,包括书。当然在很早的年代,也根本就没有专门写给儿童的书。他们把儿童当做“小大人”一样来对待,将成人的书变成缩减版,或者将一堆所谓的有教育意义的大道理整合成一本书,然后就塞给孩子,他们就这样“敷衍”或者“郑重其事”地对待着儿童。

成人是多么的愚蠢呀!为什么“成年人总是忘了自己曾经也是孩子”呢?


幸运的是,儿童比我们想象的强大很多,他们并不会束手就擒地任人压迫!

对于不喜欢的书,儿童看几眼就知道,这些书会被扔到一边,他们不想浪费一点时间在上面。有时出于礼貌,有时被逼无奈,他们只能象征性地拿着书看一看。可一旦脱离了这个氛围,书马上就会被扔到某一个角落,这就是儿童对成人的抵抗。可是如果儿童遇到了喜欢的书,他们爱不释手,做上属于他们的记号,并从中寻找着属于他们的乐趣。


那到底什么样的书才能让儿童喜欢呢?

这真的不好说,无论《书,成人与儿童》的保罗•阿扎尔还是《欢欣岁月》的李利安•H•史密斯都没办法列出确切的一、二、三点。他们只能总结出一些孩子们喜欢的书里可能需要具有的特点,比如必须是艺术性的、要有创造和想象的力量、要有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要对某些普遍的道德理念和心灵价值有清醒的意识等等。

这些看起来貌似有一个标准,以为只要达到了以上的标准就可以被所有的孩子喜欢,其实不然。儿童跟成人一样,每个儿童都有他独特的个性,也有他独特的喜好,但无论怎样,如果一本被多数儿童所接受、所喜欢的书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作者一定是花了很大的心思在上面,而且是他自己非常满意、非常感兴趣的作品。因为“想使别人对一样事物感兴趣,首要条件是自己要先对它感兴趣”。

所以在创作一部作品时,心里不需要事先设想类似于,“这是给成人看的,还是给儿童看的?”的问题,而只需要按照自己心里所构思的去写,随自己的心所欲,不要刻意地去迎合别人的想法,最终写出来的作品才是最能够打动人的。这样的作品一定能够打动到自己,让自己满意,从而才能让别人满意,当然可能会包括儿童在内。

谁曾想过《鲁滨孙漂流记》和《格列佛游记》会被儿童看上?成人只会用世俗的眼光、用理性的头脑去分析一本书的好坏,而儿童才是真正的识货人,他们用最直接的感官去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想传达的思想。因为这两本书最先打动的是作者本人,所以也必然会打动儿童这群小读者。

总之,我们不能把儿童单纯的看成是成人的缩小版,相反,他们比我们更有“智慧”,比我们拥有更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也不需刻意地做些什么去迎合他们,我们只需要尽我们所能给他们提供我们能提供的,然后让他们在里面自由地选择,更不要去压迫他们。当然这个前提是,我们自己必须要足够“富有”,足够有视野,提供给他们的选择多一些,这样他们选择的范围才能大一些,就比如跟着三叶草多读几本书!
发表于 2018-2-2 23:33:37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书,儿童与成人》第一卷
皮皮陈刚 2018114日星期日
与三叶草的一帮中高级班的朋友一起共读《书,儿童与成人》。这本书是法国的保罗.阿扎尔著,梅思繁译。
平时,我是不大爱看这样的关于儿童文学的研究书籍的,这一次却是因为参与了共读,硬着头发开始读。这一周共读的任务是前两卷。
第一卷 成人长期以来对儿童的压迫;第二卷 儿童对成人的抵抗。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心里多少还是有一点不那么喜欢的情绪。都已经塞进故纸堆里的古早的儿童文学,研究来作甚?然而一旦打开这本书,作者嘻笑怒骂、讽刺得入木三分的笔触,已经极大地吸引了我。对那些他厌恶、瞧不上的作者,他的讽刺可谓刻薄;但对于那些他真正欣赏的作者和作品,他的描绘是多么的真挚和热烈!
被压制的儿童王国里,成年人利用观察到的儿童的天性,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自己的那一揽子学习计划,全部化了妆,半掩饰半强硬地塞给了孩子们,还要打着“我都是为了你们好”的幌子。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孩子们能阅读到什么样的东西可想而知。直到夏尔.佩罗出现,出版了一本又一本美好而清新的书。阿扎尔对佩罗的作品毫不吝惜溢美之词,诚挚的感情在字里行间流淌,那样欢快而美好,那样纯朴而自在。那些戏剧性的画面,多么让人喜欢,一看之下就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是的,夏尔.佩罗是为儿童书写的第一人。
当想象力遇见理性的时候,诞生了一个流行至今的理念——寓教于乐。教育很快把扼杀娱乐变成了自己的义务。波蒙女士这位“智慧的家庭教师”提倡“理智的王国”,将知识的传授直接变成了扼杀一切想象力的工具,偏偏还要自视甚高。花园在她们这样的人手里凋零了,被人遗忘了,而她们却还在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劳苦功高。
卢梭在《爱弥尔》中提出了以自由发挥来对抗机械教育,以天性来对抗虚假表面的理论。然而,作家们以为自己谨遵卢梭的理论,事实上却在背道而驰,虚假造作,以解放孩子为借口,压迫着孩子的灵魂。吉里内斯女士,以她独特的方式成为了卢梭的弟子,谨遵他的教诲。为了让自己成为耀眼的重要人物,也为了教育,吉里内斯女士煞费苦心,宁可生活在虚假之中,再也不愿脱下戏服。当她担任了家庭教师之后,她努力抓住一切机会,将道德教育贯穿到她的学生的每一个生活场景之中,哪怕是散步,也变成了只是教孩子们数路边树木数量或者露台上有多少个花盆的工具。天啊,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下,人生还有什么乐趣可言,还有什么真实自然可言?她将童话完全封杀,认为童话没有表现出任何的道德感,并且童话当中缥缈的想象力给了儿童虚假的概念。她不愧是一位道德教育的卫士和先锋!
然后,贝尔甘出现了。他骄傲自大又虚假地温柔甜蜜着,完全意识不到真实的、自然的,才是能打动人的。那些虚假的夸张的陈旧的东西,那些生硬的转折,不乏活力和戏剧动作,却在扭曲儿童的思维心智上不遗余力,温柔地压迫着无数幼小的灵魂。这样的作者在法国和英国同时盛产。
纽伯瑞开设了第一家儿童书店,古老英国的儿童文学似乎拥有了自由发展的条件。人们从传统的书店走出来,创造着多彩的梦幻和一个个的迷你小英雄。然而,一种奇怪的理论认为儿童生命中的每一个钟头都应该贡献给有用的事物。这估计是现如今“成功学”的古早版理论吧。这种理论指导下炮制出来的书充斥着越来越多的愚蠢内容,和越来越没有人性精神。“寓教于乐”,多么让人绝望。
然而终于,儿童文学还是在德国诞生了!它在这里同样经历了一系列内在的活动,情感的苏醒,灵魂的感动,对于个人拥有某种权利的觉醒。威斯在巴士窦的影响下,尝试将阅读和某种快乐的情感联系在了一起,尝试在字母学习中加入有趣的内容。但他们无一例外地在模仿波蒙女士。这样贫瘠无味的读物就这样横扫列国,“滋养”欧洲的儿童们。拯救者们,格林兄弟、安徒生终于来了。
阿扎尔热情洋溢地列出了优秀儿童文学的要点。首先,优秀的书籍是各种各样的。他期待那些忠于艺术本质的书,能提供给孩子们直接又间接的知识形式;他期待那些能给予孩子们热爱的画画的书籍;那些能够唤醒儿童敏感心灵但绝非泛滥感情的书籍;那些尊重游戏的尊严和价值的书籍;欣赏知识丰富,但绝非企图占据课间休息和娱乐时间,以所谓的在丝毫不费力中就能学到知识为谎言和借口的书籍;尤其欣赏向儿童讲述存在中最困难,但又是最必需的知识,关于人类心灵的书籍;欣赏那些富有深刻道德感的书籍。总之,阿扎尔欣赏那些维系着人类信仰与公正的书籍。



《书,儿童与成人》第二卷 儿童对成人的抵抗
皮皮陈刚 2018116日星期二
儿童并不会束手就擒地任人压迫,奋力索要自由:这将是一场艰难的战争。他们将成人推荐的所谓“优秀”书籍扔在一边,完全不会阅读它们。儿童要做自己的国王。他们丝毫没有退让,最终成为这个家庭的主宰。维克多.雨果无疑是站在荣誉最高峰的,他将自己的尊严放了下来,关注全新生命一举一动的非凡意义。而儿童们则一点一点地成长起来,拒绝那些他们不想要的不喜欢的东西,热烈地喜欢着自己挑中的书来畅读,寻找着乐趣。儿童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搏斗中将那些优秀著名的书变成了他们所热爱的书籍,将原本写给成人看的书纳入囊中。
丹尼尔.笛福,在他混乱、糟糕的退休生活中重新拿起了笔,追求最重要的、舒适的生活质量。1719年,他出版了《鲁滨孙漂流记》。孩子们发现了这本书,从中发现了那么多有吸引力的东西:风暴、海难、意外惊奇、战役!他们把这当成是人生最精彩的补偿,只为勇敢和坚强的人们而保留。于是,为了让这本书适合儿童阅读,成人不得不对它进行了删改。作者将所有的环境铺陈到位,给予了这个虚幻的故事真实的细枝末节。孩子们满怀兴趣地看着鲁滨孙,或者作者自己,在书中游走和存在,研究着他的爱和苦难遭遇。鲁滨孙这个人物,远超人们的想象和期待,那么地独一无二和让人揪心震颤。孩子们在与这些书接触时,也许能重新拾起人类身上某种原始直觉和坚强的力量。
儿童喜欢摧毁,同时也热爱创造搭建。他们在小说中找到了创造的热情和天才,必然有强烈的代入感。他们首先经历恐惧,然后慢慢开始掌控局面,感到安全感,着手重新创造生活。不久,他们即将进入战争的第二阶段:不仅要活命,还要过上文明人的生活。创造文明不仅是为了能舒适地睡觉,可以遮风挡雨,更是为了让他的意志战胜将他囚禁在荒岛上度过余生的残忍命运。拯救了身体之后,他拯救了自己的心智,强迫它们工作运行。他的记忆将是他的自我继续生存发展的保存体。他将自己身体里面鼓励他放弃一切、遗忘一切,甚至令自己绝望的家伙,变成了一个竞争者。通过投身于和这个对手的搏斗,他不停地重新前进着。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创造了艺术,也重新创造了社会。鲁滨孙这个创造者,正欣赏着自己美丽非凡的作品。这个鲁滨孙让孩子们看到了,每个人重新创造世界的画面和景象。
斯威夫特身上存在着某些让人害怕的天赋。他敏锐犀利,一眼就能辨别出心灵中正在发生的事件;另一方面,他又很敏感,容易受伤。1726年斯威夫特出版《格列佛游记》时,付出了自己全部的努力,完全地展示着自己的才华。他在清醒的愤怒中讲述故事,用过人的敏锐和犀利勾勒出一幅令人觉得羞辱又受伤的画面。孩子们从这份看似苦涩辛辣的成人食品中,寻觅到了他们想要的财富。小人国、巨人国比例变化的艺术里,蕴涵着某些令人敬仰的纯熟技巧。斯威夫特的想象力不会枯竭。他创造出人们从来没有看见过的背景画面,各种秘密的语言、服从人类的幽灵,甚至暂时活过来的死人。从大人国到飞岛国到慧烟国,他展现出某些绝望的敏感。斯威夫特出人意料的想象力,让孩子们喜欢,吸引他们阅读,在书中的游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他们自己就同时既是小矮人,又是巨人。他们喜欢跟着斯威夫特一起做游戏。他是真正地玩游戏,制订规则,然后遵守它们,玩个不停。一切的创造想象都是被允许的,超出了自己的局限。
塞万提斯在长篇小说《堂吉诃德》中将灵魂一分为二,让我们看到人是如何在被高远空灵吸引着的同时,又被低下平庸牵扯着,在对理想和物质的双重向往中矛盾重重。他毫无顾忌地展示着一个本质善良,但错得离谱的人物典范。他虽然可笑,却又总是充满胜利感,因为每次摔下来以后,他都自以为变得更强大也对自己更信服。他兴致勃勃地长篇研究着一个人所能经历的、最令人迷惑也最悲伤的境况——疯狂,它的刺激性,它的过激,它的巅峰点以及由它引起的抑郁。他的书里积累了那么多丰富的内容,令博学的人几个世纪以来不断研究,却依然无法确定明了所有个中财富。孩子们喜欢堂吉诃德,喜欢他的愉快,喜欢他的奇遇,不停落下的棍棒之灾,他们喜欢瘦骨嶙峋的堂吉诃德和胖乎乎的桑丘,迅速地陷入对这本书的迷恋之中。人们在阅读《堂吉诃德》时不时传出响亮清澈的笑声,一笑就笑了三个世纪。在三个世纪前的西班牙,塞万提斯征服了大学生和年轻的贵族,从那时起,他也俘虏了儿童。
儿童对自己的力量深信不疑,拒绝成年人给他们的书籍,自己决定喜欢什么。这是一种探索寻觅,也是一种胜利。今天的孩子们,成了我们的主人。他们有了自己的报纸、戏剧、小型歌剧和舞者,有了自己的音乐会,自己的电影,把成人世界的各种新发明做成玩具,她们甚至有了自己的设计师。从前,儿童是被成年人压迫着的,但儿童压迫成年人的时代即将到来。



《书,儿童与成人》
第三卷 北部各国的优势
第一章 南欧的儿童文学
皮皮陈刚  201821日星期四
西班牙的儿童文学作品是尤为贫瘠的。西班牙对浓烈色彩和神秘气息不断追寻探索,拥有与生俱来的诗意天赋和才华,它在想象中迷醉。然而,西班牙没有自己的儿童文学。它昔日的孩子们读的是笛福、儒勒.凡尔纳和莎勒加里,而今日的儿童们阅读的则是来自北美的游记或历险小说。
意大利有它的摇篮曲、回旋曲和叙事抒情曲,拥有清晰反映这个民族个性的作品,它有几个在儿童的王国中变得极受欢迎的作家,但其儿童文学的成果依然是稀少的。它在意大利的诞生,出人意料地发生得缓慢。《木偶奇遇记》和《爱的教育》叫人等待了几个世纪才出现。即使是孟佐尼这位最人性温和的作者,他虽然温柔地弯下了身体关注着最卑微的生命,却从来没有为小孩子们留下任何的文字。
法国的情况相比之下更显复杂:其优点与弊端不时在正面交锋。它吹嘘自己有一个佩罗,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不少曾经被翻译到全世界,今天则完全被遗忘的作家,吉内里斯女士、贝尔甘……当然,还有很多杰出的才华横溢的女性,像诺迪埃、保罗.. 缪塞,乔治.桑,甚至与我们同时代的作者们,弯下身体倾听着儿童们的讲述,再将他们的心声变成柔软多彩的文字!
即使是在法国,北方文明仍然崭露头角。儒勒.凡尔纳,这个懂得表达描述儿童和成年人心中深藏着的、关于创造发现本能的作家,这个长期以来大多数男孩最喜欢的作者之一,经历过的最炙热的阳光敢仅限于亚眠。德塞格尔夫人则在情感和法国人对她的偏爱接纳中,成为了我们中的一员。
另一方面,法国人又格外喜欢那些充分表现自我意识的作品。如果我们主动去寻找黑暗的丰富,那一定是为了详细地分析它,让它离开黑暗重见天日。模糊和不确定,是法兰西不喜欢的东西。我们很少让梦想展翅高飞,以至于儿童文学在这个国家,有点倒退回到了刚起步时的状态,被当成了幼稚的玩意儿。


《书,儿童与成人》
第三卷 北部各国的优势
第二章 英国:温柔悠远的童谣
皮皮陈刚  2018118日星期四
那些传唱了数百年的童谣,鹅妈妈的童谣,那些经历了语音和内容变迁的童谣,还记得当初的他们是什么样子吗?我在网上查阅资料,说鹅妈妈童谣中曾经有若干残酷的句子。可在本书中,阿扎尔对它们只有溢美之词。究竟是哪里有问题呢?
这些童谣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数百年间的文字、语音、经济文化背景变了又变,在当时觉得切合实际的歌谣,过后可能变得残酷可怖,当时可能觉得富有韵律的诗歌,可能过了几十上百年,就需要作出修改才能够押韵了。如同莎翁作品中的有些遣词造句,已经被厚重的历史大门所湮没。作者在书中列举出来的童谣还是很有意思的,我也饶有兴趣地诵读了起来。
其后,我在网上搜到了据说已经被删掉的《杀死知更鸟》,读起来每一小节都很押韵,非常好玩。
《鹅妈妈的童谣》,曾经在数百年间影响英国人。而这些作品,又随着英国远征全球,逐步构建日不落帝国的步伐,传递到英联邦的其他国度。这些作品,泼洒出了这个国度最温柔的人生底色。
发表于 2018-2-3 21: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书,成人与儿童》第一卷心得
一、最初的那个问题
三叶草故事妈妈成长学员2018年共读书目,开年第一本就选了《书,成人与儿童》,这是要搞事情!学术界普遍认为这是世界各国的儿童文学思想、观念的起源之书,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理论双壁”之一。(另一本书是加拿大儿童图书馆研究学者李利安·史密斯所著的《欢欣岁月》,是本次共读的延伸书目之一。)
为什么会有这本书?其实作者只为了回答一个问题,最初的问题“什么才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带着这个问题,根据自己以往读新书的习惯,我捋了两遍目录。然后,得到的答案很有趣,儿童文学的萌生与发展,其实符合普世的一个规律,即:“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爆发!”
二、目录的逻辑
这里,让我们看看本书的目录,去除“原序”的部分,目录是这样的:
成人对儿童的压迫——儿童对成人抵抗——北部各国的优势——国家的特征——人性的精神
简言之目录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因为长期的压迫,唤醒了抵抗的意识;过程中不断的发展都是因为要回到充满“人性的精神”的本源。
这么理解似乎是有些简单粗暴,但在20实际上半叶的作者,处于当时的政经文化变革环境,有着这样的批判和呼唤的立意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关于1932年
本书写作于1932年。1932年的欧洲是什么样的?
由1929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威胁着整个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1933年的德国,希特勒上台,经济危机结束。1932年,库尔提乌斯发表《岌岌可危的德国精神》,描述德国偏离罗马象征体系,欧洲精神的野蛮化,理智主宰地位的去势,种族怨恨的涌动,以及传统人文教育的衰败。所有这一切征兆,均为欧洲败落的表征,纳粹政制的特征。
阿扎尔的研究生涯中,文学与欧洲思想发展史,是令他一生着迷的两个主题。在历时多年的艰苦研究和大量实地旅行考察调研后,他出版于1935年的《欧洲意识危机:1680-1715》成为了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关注欧洲思想史的经典法语著作之一。而他作于1932年的《书,儿童与成人》则令他成为有史以来分析讲述儿童文学理论的第一位法兰西学院院士。
从阿扎尔本人的著作来看,他对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欧洲意识危机的研究,对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儿童文学垃圾百年的评价,都是其针对欧洲思想史的研究成果。《书,儿童与成人》当中提及的儿童文学的发展的萌动正是在17世纪末,经过近200年的创新、扭曲、拯救、再发展,这是充满人性精神的本位转移,即从成人到儿童。
四、时间轴
  
时间
  
代表人物
国家
代表作
内涵
阿扎尔评价
1697年
夏尔.佩罗
《鹅妈妈故事集》
  
《过去的哪些故事和童话》
童话
改变儿童文学的内容
1750年前后
约翰.纽伯瑞
给孩子开的书店
  
《两只鞋子的古蒂》
找作家
  
配美图
  
改装帧
改变儿童文学的形式
1757年
勒潘斯.德.波蒙
《儿童商店》
否定童话的价值和意义
  
道德教育的儿童文学创作观
垃圾百年
1799年
吉内里斯
《给年轻人们的戏剧》
夸张虚假充满理性光环,带有感性渲染的儿童文学创作观
1782年
《阿黛尔和的奥里多》
1782年
贝尔甘
《儿童的朋友》
  
《青少年的朋友》
1784年
克里斯蒂安
《家庭与儿童通信》
忽视儿童喜欢的,对波蒙的模仿
18世纪末
巴尔博/特莉梅
对吉内里斯的模仿
19世纪初
格林兄弟
《格林童话》
拯救者
安徒生
丹麦
《安徒生童话》
我用这个时间轴整理了开篇的第一卷。阿扎尔在第一卷“压迫”中回顾了儿童文学的发展史。
什么是“被压制的儿童王国”?“成人世界”当中充满:陈旧生锈、日益坚固、不自由的、自己的囚犯;而“儿童王国”中则是:不知疲倦、充盈丰富、未被理智捆绑、创造奇迹。“成人书籍”当中的精神局限、愚蠢空洞、远离智慧、强行灌输;压迫着一代又一代的儿童,儿童呼唤着充满“想象力”的作品。因而当“鹅妈妈”出现的时候,其实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需要。阿扎尔评价夏尔佩罗的故事集,说到了这是“时间的产物、女性的成全”。但无疑,阿扎尔对于佩罗的童话故事是充满喜爱的。而纽伯瑞儿童书店的产生,给儿童书籍带来的那些变化,这都让阿扎尔感到欣喜。
17世纪末18世纪初,是欧洲文学启蒙运动的开始。阿扎尔说波蒙赶上了这一“世纪交替”,然而无论是波蒙还是吉内里斯,或者是贝尔甘;在儿童文学这条路上所谓的“寓教于乐”,给故事披上道德教化的外衣,理智王国的桂冠,阿扎尔都认为这是一种“扭曲”,并且对此进行了凌厉的批判,直指这是儿童文学的“垃圾百年”。
五、回答最初的那个问题
由上,我们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也是阿扎尔在第一卷尾提到的,他批评这个,抨击那个,到底“什么才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阿扎尔认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应当是:
1、终于艺术本质,颤动灵魂;
2、给予儿童热爱的画面;
3、唤醒儿童敏感的心灵;
4、尊重游戏的尊严和价值;
5、维系人类信仰与公正,具有深刻道德感的;
6、最必须的是探讨人类心灵的书籍。

发表于 2018-2-4 12:30:30 | 显示全部楼层
[b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读《书、儿童与成人》有感

《书、儿童与成人》在碎片的时间里,读得晃晃悠悠,总是读到后面又对前面无感,其中不乏多次又往前重读,脑海里的信息总是支离破碎。华丽的词藻,飞扬的文体,在儿童文学的理论作品中,这是一本适合像读故事一般去品读的不可多得的书。难得在这个无人叨扰的冬日里,窝着被子倚靠床头,用刚从睡梦中醒来的沙哑嗓音,从清晨到日落,历经7个小时,酣畅淋漓将此书朗读了一遍,其中许多经典的理论和观点再次出现在眼前,戳中心底。

全书开篇提到成人长久以来对儿童的压迫,“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被压迫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儿童开始抵抗,直到最终成为自己的主人。儿童文学发展的历史,实质是儿童与成人的反复斗争史。直到今天,我们真的敢说,儿童已经成为自己的主人了吗?成人对儿童的压迫就彻底消失了吗?这本写于30年代的书,在经历了80年之后,我们依然能够发现,这样的压迫和反抗还在继续,这就是它直戳我们心底的地方。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压迫之一: 成人对儿童自由意识的抹杀。
成年人是不自由的,他们是自己的囚犯。书上说,成人即便在游戏的时候,也总是有明确目的包含其中。成人也因此愚蠢地将儿童自由的意识和游戏的精神抹杀得彻底迅速,并以将儿童拉到和他们自己一样的高度为傲。他们坚信自己高高在上的智慧,足以洞晓生命中的一切秘密,俯下头颅倾听童年只会失去成年人的骄傲和尊严。为此,从未考虑过要给儿童合适书籍。

压迫之二:寓教于乐,不过是掺了蜂蜜的汤药。
成人娱乐儿童的方法,是自以为聪明地把各种知识内容切割成小块,裹上所谓甜美的外衣,在“不知不觉”中教授给儿童。并且,他们天真得意地以为,儿童是没有觉察,没有意识的,并且是愉悦的。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成人世界里有种可怕的逻辑,即“儿童是没有一分钟的时间可以浪费的,一分钟也没有。”  
成年人在儿童索要书本时,利用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假装建造儿童喜欢的城堡,实则在儿童想要的故事里隐藏博学的知识。成年人就这么成功地抹去了儿童所向往的人生最华彩的日子。                                                                                                                                                                                                

压迫之三:每当想像力要展翅高飞的时候,就被抹杀了。
“我们很少让想像力高飞,常常是想象力才刚逃出,我们立即就用绳子把它拴起来,或者把它带到平稳的山丘上,那些我们日常居住的地方。”成人对儿童想象力的战争,是不饶不休一刻不停的。

面对成人的压迫,儿童有自己抵抗的方式,并且运用自如。在成人的坚持下,他们假装做出让步的样子,其实丝毫没有退让。在这样持久的战争中,他们终于迎来了属于他们故事书籍,拥有了属于他们自己报纸、戏剧、音乐会、电影等等的权利。

从前,儿童是被成人压迫着。时至今日,这种状况虽然有所改善,但却没有完全根除。但是,另一个时代,一个儿童压迫成人的时代却随之来临。
发表于 2018-2-4 13:38:10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书,儿童与成人》所感


      第一次参加共读,《书,儿童与成人》一本世界儿童文学理论经典书,整本书花了约20余天天看完,看完后便没有再去打卡。书中有些章节深有感触,有些章节则完全找不到共鸣,或许是自身的高度不够,亦或是因为书中延伸的书目自己根本没有读过。梅思繁的前言中可以感受到她对保罗·阿扎尔的崇敬之心,原序的标题及内容我喜欢,努力让儿童拥有终身与书本相伴的习惯,其意义不言而喻。

       昨天,带娃去青少年活动中心参加美术考级,虽然我不喜欢美术学科带入应试教育当中,但是大环境如此,我免不了世俗的做法,这个证书未来或许有其实用价值。三个同在一位老师手下学习画画的孩子排队等候安检进入考场,其中一个三年级的男孩在和妈妈的交谈中,习惯的蹦出”老子”的字眼,娃问我他说的什么?男孩妈妈说:“别理他,他和一群大孩子一起玩王者荣耀,学来的不好的话。”如果他身边的孩子是一群热爱读书的孩子,语言的习惯或许不是如此。我们究竟希望孩子成长成什么样?孩子会成长什么样?为人父母后要在自己身上找答案,找原因。我承认我不是优秀的妈妈,存在对孩子吼叫、发脾气等行为。为什么会这样?

       上个学期,老猫校长,先后邀请过树才、杨道立、彭懿、孙云晓等众多大咖来学校做父母夜校,只要对二年级家长开放的场次,我一场没有落下。其中,杨道立老师的气度令人难以忘怀,一位古稀之年的女士,依然那么美,骨子里的贵族感,我终其一生也修炼不来。她的描述中,她的童年很幸福,即便是在特殊年代他家经历了浩劫,其父母的贵族精神依然保留,体面的说话,体面的穿着,体面的做事,体面的读书,她父亲在挨打后,回家只字不提,她母亲也闭口不问,只把好的状态留给孩子,贫穷时,依然记得比他家更困难的人,给予帮助,同时不给人负担。由此可见童年的力量给杨老师带来多大的滋养,这是家风的传承。近期在老猫校长、班主任老师的推荐下,观看了纪录片《家风》,“小家”与“大家”休戚与共。我们当下的环境,究竟有几个“小家”拥有良好的家风?

       这本书中众多理论,在读完后,我记住的不多,映像深刻的也少;我在读到第三章,美国:为儿童设立的图书馆时,我特别欣赏这个年轻的国家为儿童所做的一切。早在1919年,将近100年前,美国就为儿童印制了一千两百万册书籍,此数据逐年递增。没有任何一家重要的书店不拥有自己的“童书部”,以及专业的工作人员,一系列和成人机构共同运行的相关部门。一个美国发明:为儿童设立的图书馆。明亮欢快的房间里装饰着鲜花,摆放着赏心悦目的家具,这些令儿童们自如欢乐的家庭,他们可以自由出入,在目录里找本书,从书架上把它拿下来,捧着它来到座位上,然后陷入阅读。我喜欢“欢乐时光”给孩子带来的仪式感,让他们做自己的主人,做图书馆的管理者,这里不仅仅是阅读的地方,还是传播童话的场所,同时“欢乐时光”还为孩子的执行力、管理能力提供着巨大的养分。从儿童读书环境来看美国这个年轻的国家的国家实力,这也是息息相关的吧。

        2017年有一则新闻,提到“深圳人均购书量连续26年全国第一”,即便是这样的深圳,  身边依旧有太多年幼孩子的电子屏幕被两只熊、一群羊包围着,略大一些的孩子以“王者荣耀”为伴,也有的孩子沉迷于“奔跑吧兄弟”、“王牌对王牌”这样的成人观看的娱乐节目。此时,我想问父母们究竟在做些什么?也许父母们自身在童年时就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原序中的愿望,实现起来也非一朝一夕。也许现在是个好的时代,但还不是最好的时代。

       当我们努力让儿童拥有终身与书本相伴的习惯时,还要学会选择,《书,儿童与成人》应该还会被再次捧起吧。毕竟市场上还有些书籍,不能给孩子带来好的滋养。好的书籍不仅仅是影响儿童、影响成人,还有其他更多……






发表于 2018-2-4 16:51: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你们希望花朵绽放的热烈美好,那么请在春天时就投入行动。”         随着新一轮8改革,“得语文者得天下,得阅读者得语文”逐渐成为共识。阅读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但阅读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需要从初中、小学,甚至幼儿时期开始长期积累。于是,在不同场合,很多家长忧心忡忡地问我:“我家孩子不喜欢读书,怎么办?”         怎么办?先看看我们为孩子提供了什么样的阅读吧。 1.环境。我们想让孩子爱上阅读,首先我们有没有给孩子提供一个适合阅读的环境?这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孩子有没有自己的空间来进行安静的、专注的、愉快的阅读?家里有没有随手可得的书籍?父母对孩子阅读的范围有没有过多的干涉?保持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能大幅度地增加孩子阅读的愉悦感。 2.榜样。孩子不喜欢阅读,那父母是否喜欢阅读?父母还是孩子的成长环境中最早、也是最多模仿的对象。如果大人的乐趣在于看手机、玩电脑、追电视剧,那么孩子不喜欢阅读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3.动机。家长希望孩子喜欢阅读,动机是什么?是提高成绩、考一个好学校?还是从阅读中收获乐趣、开阔眼界,让阅读成为一生的习惯?如果家长的视野只停留在学习成绩,那么必将给孩子的阅读带来急功近利的期待和压力。 4.尊重和接纳。是否站在孩子的立场和角度,尊重他们的兴趣和喜好,接纳他们的感受和选择,让他们自己选择,自己决定什么是“好的阅读”?还是追着他们写读后感,或逼着他们总结“中心思想”、“教育意义”,而让他们刚燃起的求知之火迅速扑灭?         而最后一点尤为重要,甚至可以掩盖前面所有的铺垫和努力。但也同样会成为“孩子是否喜欢阅读”的至关重要的关键因素。         就像《书,儿童与成人》中所写到的那样——“他们在审视中,总是觉得自己是那么高大美丽,于是他们将带有他们特征的,混合着属于他们的实际精神和局限的,充斥着属于他们的虚伪和精神局限的书籍给予儿童。他们把那些流淌着无趣,令人想终身远离智慧的书籍拿给孩子。各种愚蠢空洞的书籍,沉重而急于炫耀博学知识的书籍,令灵魂中那种强壮的自发性瘫痪的书籍,十几本上百本荒唐的、像春天的惊雷那样掉落敲打下来的书籍。令年轻的心窒息的越快,把自由的意识和游戏的精神抹杀的越彻底迅速,人们越是对自己感到满意。”         大人们急于让孩子们学到他们以为有价值的、重要的知识,而且还要孩子们心甘情愿地爱上这些有教育意义的东西,于是他们把这些内容穿上“寓教于乐”的外衣,看起来光鲜亮丽、甜美可口,其实孩子们咬一口就知道是不是自己喜欢的口味,他们不会欺骗自己,而大人们还在洋洋得意地为自己的拙劣伪装歌功颂德。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我们能给予下一代的,不是我们的思想,而是我们的切身感受。忠于自己的感受,才能让孩子们感同身受。就像纪伯伦那首诗——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 也不在过去停留。 ……”         儿童不只是未来的成人,而成人却都是昔日的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大人已经失去了自由,成为了自己的囚犯。他们还想要孩子跟他们一起坐牢。于是,孩子们奋起反击。当他们面对戴着面具的说教、虚伪的教育,他们都是一致痛恨的。因为他们能在隐约中感到来自于外界的虚荣和牵绊,因为他们生来对于缺乏真诚和虚假的东西带有一种自发的仇恨感。在成年人的坚持下,儿童们装作让步的样子,其实他们丝毫没有退让。         他们喜欢鲁滨逊,喜欢堂吉诃德,喜欢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就是因为他们够真实。他们不会一边瑟瑟发抖,一边跟你说地球上是如何温暖。但是他们也没有被现实击退而失去勇气,因为他们知道,人要有信仰和希望,真实和公正最后都会取得胜利!         这些品质,让花朵绽放,比多少成绩都更加重要!         后记:在带孩子度假中挤出时间完成这篇作业,总有种言犹未尽的无力感。要说的太多,时间所限只能写到这里。娃爸带着两个孩子出去玩,我一个人在酒店赶作业。本来极力推荐他们去上海科技馆,但他们谁都不愿意去,结果就在旁边的儿童公园玩得不亦乐乎。不禁哑然失笑:我不就是想“寓教于乐”让他们了解科技知识嘛?他们现在不想了解这些,只想快快乐乐地玩耍。好吧,开心就好!
发表于 2018-2-4 16:53: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手机访问,排版乱套,对不住各位看官……
发表于 2018-2-4 20:38: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书、儿童与成人》心得 ——艾艾

       平时很少阅读关于儿童文学方面的理论书,也是第一次知道保罗·阿扎尔。打开书,看到序言第一句话“努力让儿童拥有终身与书本相伴的习惯。”已经让我感到震撼了,直接切入主题。

       这本书写于80多年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成人普遍对儿童不重视,儿童文学更是在夹缝中生存,没有体现出它应有的价值,所以作者迫切的呼喊,希望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反观中国的社会现状,书中提到的社会现象普遍存在,认为孩子是未来的成人,阅读不以儿童为本,过度的读书有用论……处处体现出观念的落后以及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培养儿童良好阅读习惯的必要性!

      阿扎尔的文风犀利,也比较绕口,有些字句反复推敲反而令我无法领会作者想表达什么,也许是我个人的高度不够,不能完全领会,但是总的来说,阿扎尔的理论我是都接受的,通过阅读全文,更加强化了我的育儿观,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以孩子为主体,陪伴他成长。

       过去对于儿童文学没有深刻的认识,也从未想过追踪它的前世今生,通过阿扎尔的描述,知道了从神话故事开始,一切流传于民间的故事、传说,都是儿童文学的前身;工业文明的到来,人们为了培养合格的工业化工人,只教孩子们有用的知识,而儿童们聪明的反抗,他们都是有见解的精灵,根本不由自以为是的人们忽悠;当一批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开始为孩子们搜集整理民间故事,逐步开始了儿童文学的创作之路,看到这里不禁为孩子们感到高兴。当然任何新生事物都会经历野蛮生长的阶段,当儿童文学开始兴起,各色人等混杂其中,也产生了很多目的性强,受家长追捧,却不被儿童们接受的作品。庆幸的是在有识之士的努力之下,随着社会观念的进步,各国的儿童文学创作都进入良好的状态,我们也是幸运的一代,能够阅读经典一路成长。现今社会可选择的书籍丰富多样,成人们都应该来读一读这本儿童文学的理论书,了解一下三百多年来儿童文学的发展之路,问问自己,孩子需要的到底是什么?我们有必要再用落后的观念去逼迫孩子去迎合现实吗?

      最羡慕在几十年前儿童图书馆就已经存在,在这个“比学校更像家的地方”,孩子们围绕图书管理员听故事的美好画面浮现在我脑海。深圳整体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意识比起国内其他城市来要好很多,但是图书馆还只是形式上的存在,尤其在推进儿童阅读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阅读是需要氛围的,很高兴参与了三叶草的学习,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渐渐影响周围的朋友对孩子的阅读方向有了些许的转变。

       让儿童拥有阅读习惯,真是一件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大事,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并参与到儿童文学的创作和推广中来,期待有一天“欢乐时光”似的儿童图书馆能遍及祖国的每个的角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 粤ICP备15113216号 )

GMT+8, 2024-3-29 02:46 , Processed in 0.067360 second(s), 1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