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点我捐助三叶草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eyretree2016

故事妈妈成长学院2018年共读计划第1期:《书,儿童与成人》阅读分享作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2-5 14:52: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叶草的坑何其多,跳了一个又一个,让人欲罢不能。
今年5月底前,我一共要参加6场考试,都是很重要的考试,所以原本计划今年上半年要忍住不跳坑的,尤其是共读,每天都要打卡,我预计时间上可能会安排不过来,但最后还是没忍住,连跳了写写写和共读的坑。本是跟大家学习的,奈何又因为时间冲突,无法参加线下分享会,我先去哭一会儿再继续写……


《书,儿童与成人》读后感


第一期共读,《书,儿童与成人》,在共读之前,没读过这本书,原以为风格跟《朗读手册》差不多,会摆事实,讲道理,娓娓道来,但一开读,那种激烈的讽刺和批判,超出了自己的想象,简直比鲁迅还鲁迅,但又读得很刺激,越读越喜欢。
刚开始有点接受不来,但想想阿扎尔所处的那个年代,那个一本正经严肃的年代,儿童都生活在父母家族的权威下,没有选择的自由,连读书也如此,而他是为儿童发声的,在那种读个童话都被成为“不正经活动”,还要道歉的环境,任何激动愤怒都可以理解。阿扎尔的这种酣畅淋漓地讽刺和批判,特别适合朗读,让人很想大声痛快地说出来。

“他们的灵魂常常并不比身体保存得更好。它失去了往日的新鲜,在世间万象中变得陈旧生锈。每当想象想要展翅高飞的时候,它就自己谋杀了自己。渐渐地,它再也不敢了。他们建立起一座理智的墙壁,将其打造得日益坚固,难以逾越。成年人是不自由的,他们是自己的囚犯。即使在他们游戏的时候,也总是有明确的目的包含在其中。他们为了放松而游戏,为了遗忘自己所剩时日不多而玩耍——他们从来不回为了游戏而游戏。”
“他们坚信存在着某种高高在上的智慧,它能够令人们洞晓生命中的一切秘密,而俯下头颅倾听童年则会令他们失去成年人的骄傲与尊严。”

这些文字,如果说90后的人读着没什么特别的感受,那么70后、80后的人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小时候,孩子们总是忌怕着大人们的威严,几乎没有发言权,更不存在什么民主讨论,父母永远都是对的,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孩子不能“顶嘴”,不能反抗,“顶嘴”和反抗往往会招来一顿打骂。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不敢有其他的爱好,于是那个年代产生了很多乖乖女,乖乖儿,然后慢慢地变得没有主见,没有自信,没有色彩,然而,这些当这些乖乖女乖乖儿成年后,却产生了不少悲剧。

我身边就有好几个这样的例子。从幼儿期到青春期,都几乎不犯错不叛逆,但成年后,开始爆发,其中一个例子最心痛。
一个男孩,从小活在父母的权威下,父母对其给予特别高的期望,希望他好好学习,能改变农民的命运。他也很争气,小学到高中,学习从来没让父母操心过,即使是青春期,也从没叛逆过,后来也考上了湖南大学生物化学系,但他日益内向,不善言辞,不懂跟别人交流相处,即使跟家人也说不上几句话。
大二的寒假,回家过年,家人都很生气,因为听说他在大学玩游戏成瘾了。大年初一,他弟弟因为这事还跟他大打出手,他像个犯人一样,默默地受着家人们的各种教导和责备,但正月开学去学校后,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于是他家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疯狂地找,各种方法都试了,却始终无果。十几年过去了,现在他人在哪儿,是死是活,无人知晓。他家人就这样一天一天,一年一年地等着,父母头发都白了,一提到这事就伤心欲绝,期待着奇迹出现,期待着有一天,他自己愿意回家……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思考是“寓教于乐”,一直以来,我们都推崇在快乐中学习,但阿扎尔却有点鄙视。也确实,现在的家庭氛围虽然越来越民主,但父母的功利心普遍存在。带孩子去博物馆,总是想按照自己的计划来参观和给孩子讲解,努力把自己希望孩子了解的东西灌进孩子的大脑。就如我们给孩子讲个绘本故事,也总是希望孩子能从中懂得些什么道理学到些什么有用的知识,而不是单纯地快乐地游戏。

在加入三叶草这个大家庭之前,我不得不承认我中枪了。我给孩子讲绘本故事时,虽然不会正儿八经地给她讲大道理,但还是会间接地暗示,甚至在给孩子挑选绘本时,也会专挑那些有深刻意义的。所以真的很庆幸及时遇见了三叶草,及时刹车了。那个时候,我女儿还不太关心这个,只要爸爸妈妈给她讲故事就好了。但今年有一次,我家爸爸给孩子讲贝贝熊系列的《见啥要啥》,他一边讲一边说:“你看你是不是也是这样,哪天哪天看到什么什么都想要……”,爸爸抱着孩子在腿上阅读的温情瞬间全无,女儿很不耐烦地说:“哎呀,你能不能不要再说了,好好讲故事就好了。”我当时偷偷地笑了,事后也跟他聊了几句,从那以后,我家爸爸便金盆洗嘴了,每次讲故事的目的都是100%纯净了。

这个年代的孩子真的很幸福,父母开始变得开明民主,尊重孩子,视孩子为老师、朋友。阅读环境也越来越好,为孩子们做的好童书越来越多,还有那么多好的阅读推广人带领着父母,为了让更多的家庭重视阅读,尊重孩子。
三叶草也在做着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一样的事情,培养着一批又一批的故事妈妈,再让这小部分故事妈妈去影响更大部分的人。我相信总有一天,三叶草故事家族,会如同三叶草的生命力一样,生长在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上。

这本书读完,会想要去了解欧洲的文化,有一堆书想要读:
《佛列格游记》
《鲁滨孙漂流记》
《爱弥儿》
《爱的教育》
《堂吉诃德》
《木偶奇遇记》
…………
也想要再重温一遍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

读书学习的路还很长,能跟着大家一起读好书,是件无比幸福的事,愿一直幸福下去。

发表于 2018-2-5 16:28:50 | 显示全部楼层
《书,儿童与成人》读后感

保罗.阿扎尔著  梅思繁译


      说起书中“人们摆到孩子面前的,始终是那些掺了一点点蜂蜜的汤药”的“寓教于乐”,我要先感谢一下三叶草的糖衣炮弹----共读群。怀着忐忑的心情我加入了共读群,虽然我知道这几周工作会特别忙,除去陪伴孩子的时间外,自己的时间屈指可数,但心中总不想错过这么好的机会,有人引领着我一起读书、让我进步!
      真的很有幸参加了本期《书,儿童与成人》的共读。很高兴这个群里有我认识三叶草亲爱的老师、高级班的师姐、中级班的同学,但更让我荣幸的是28天的打卡我一天不差,虽然书读得没有其他人好,但是跟随着大部队,我感觉到了自己的进步!我想这应该就是我的收获!
      初次拿到这本书,就被“世界儿童文学理论双壁”吸引住了眼球,停驻在翻译梅思繁的名字----梅子涵出色的女儿。女儿已经看过梅子涵    《女儿的故事》、《爸爸的故事》,而我将要开始梅思繁翻译的《书,儿童与成人》的旅程,心中不免有些小激动。
当我第一次捧起书翻看着前言,看到阿扎尔提出的“究竟什么才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我也在心底默默地问自己。回过头来再次翻看前言时,起初的那种不怎么好理解的感觉顿时没有了,读到他提出的给予所有的儿童接触书本、文学的机会,让童年在阅读与图书馆中度过,将是同义务制教育同样重要的、改变底层阶级儿童命运的手段,读到他“幼小的生命也有权利拥有属于自己的阅读空间”,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古老高贵的索邦大学将保罗.阿扎尔的名字精心地雕刻在了它辉煌的长廊上。而我,也想向这位有着温柔心灵的院士一样,捍卫幼小生命中珍贵的“欢乐时光”!
      真的没有在这么短时间内看完并思考一本这样难啃的书,以至于现在码字写读后感时也想从头到尾再来品味一番,那种讽刺、批判与写实,真的很适合大声朗读。写下这篇读后感时,我又重新翻楷书,翻看特别文绉绉又略感晦涩难懂的第一卷,也想谈谈我对这一卷的感悟,也可以说自己重新梳理了思路,加深了印象。
      成人,我们曾经也是昔日的儿童。但就是这样的我们,依然在捆绑着儿童的想象力,给予他们的是流淌着无趣、令人想终身远离智慧地书籍,不是出于某种恶意,而是因为愚蠢,因为缺少视野和柔软性。成人假装建造那些孩子们喜欢的城堡,但以成人的方式,自以为不会被孩子察觉的方式。这就是压迫!
      而当我将夏尔.佩罗的名字牢记于心的时候,后知后觉的我猜知道他就是为儿童写书的第一人。他是善良的创造者,一个为儿童书写印刷童话的院士。鹅妈妈,令法国和全世界儿童第一次拥有了一本如他们所向往的、美好清新的书。就在今天,我也常常给儿子播放鹅妈妈童谣,他喜欢这样的英文童谣。
      “寓教于乐”,始终是掺了一点点蜂蜜的汤药。勒潘斯.德.波蒙出版了《儿童商店》,想象力和敏感心灵其本身不再被认为是一种价值。而如今,多少早教、多少兴趣班打着寓教于乐,而真正意义上有多少成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孩子的立场?卢梭的时代,成人的教育方法比我们的更武断专制,尽管它最初是充满了良好的意愿,可到头来还是压迫儿童,就如吉内里斯女士和贝尔干,温柔地压迫着幼小的灵魂。
      纽伯瑞开设了第一家儿童书店,却也脱离了原先的轨道。儿童生命中的每一个钟头都应该贡献有用的东西这一逻辑和吉内里斯女士的逻辑一模一样,这时期的书充斥着越来越多的愚蠢内容,和越来越少的人性精神。儿童,依然被压迫着。
      儿童文学终于还是在德国诞生了。在巴士窦的影响下,克里斯蒂安.费利克斯.威斯退出了《儿童的朋友》报纸和《家庭与儿童通信》,但那个时代的德国作者都有着同样的缺点,他们都在模仿着勒潘斯.德.波蒙女士。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它们如同垃圾一般,如此存在了整整一百年。德国的格林兄弟、丹麦的安徒生,拯救者们终于还是到来了。“在轻描淡写的描绘中勾勒着迷人的曲线,真是有力地远远地走进灵魂深处。在某种饱满的力量中,这一个个人物的身形在心灵中渐渐成熟,在某一天终将开出智慧地花朵。”
      读到这里,之前读书时内心压抑的感觉慢慢消散了。原来,一本适合儿童的好书是这么的难能可贵。那么什么样的书是优秀的书籍、出色的书籍、更是适合孩子们看的书籍呢?书中也给出了我们答案。首先,这样的书籍是各种各样的。它应该是那些忠于艺术本质的书籍;能够给予而藕塘他们热爱的画面的书籍;能够唤醒儿童敏感的心灵,但绝非泛滥感情的书籍;尊重游戏的尊严和价值的书籍;知识丰富的书籍;想儿童们讲述存在中最困难但又是最必需的知识,关于人类心灵的书籍;富有深刻道德感的书籍。相对写给成人的书,这些优点在童书里显得越发重要和必不可缺。
      如今,我们的孩子是幸福的,他们不缺好书。但在周围充满手机、IPAD、电视、游戏的环境下,怎样培养他们爱上书,喜欢上阅读,也是现阶段很多父母遇到的问题。通过此次共读,爬楼线上分享,也让我坚信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只要我在有目标、有计划地充电学习,孩子一定看得到。每个人都终将是人群中的人,但,书一定是陪伴他们一生的朋友!
      感谢此次共读,让我了解了儿童文学思想、观念的起源!感谢三叶草各位亲的一路陪伴,感谢领读者!

发表于 2018-2-5 23:53:46 | 显示全部楼层
《书,儿童与成人》阅读
    雨竹


因为三叶草,认识绘本发现童书,给我打开一扇门。读书真的让人长很多知识,和大家一起共读集思广益共同学习,三叶草又让我见识另一扇门。一起共读《书,儿童与成人》,才发现原来童书的发展也不是从一开始就有,而且也不是发展一直都很顺利的。
     一直有一种感觉,成人长大后就忘记了自己曾经也是儿童,就一直用自己成人的想法和要求来对待儿童,特别是在对待自己的孩子身上。所以感觉那么久远之前的阿扎尔真的是有先见之明。安排这样写也是有他的道理的,先有成人长期以来对儿童的压迫,才有后来儿童对成人的抵抗。今天晚上侄子和我聊天,真的让我再一次体会这种感觉,那个青春期的孩子面对妈妈除了学习还是学习的对话,现在已经完全不想和他们交流,当我问他想和爸爸妈妈交流什么的时候,他也只是想说说学校的事情,可是一张口妈妈就是学习,其它和你又什么关系的论调让他不再开口。当你以为孩子什么都还不懂的时候,却没有发现其实他们已经在慢慢长大(好像有点歪楼了)。
   看了《书,儿童与成人》,又看《欢欣岁月》突然发现,其实想写出成功的作品,就要作者是从心而发的作品,自己首先喜欢才能让别人喜欢。而如果要写儿童喜欢的作品,还要加一点,一定要先把自己当儿童,回忆自己儿时的感觉,才能写出儿童喜欢的作品。说来说去,儿童是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无需理由也不会说理由,遵循自己内心的感受。所以作者想写儿童喜欢的作品一定需要完全从儿童出发。
   在最开始时,成人吝啬将书籍给儿童。在儿童需要时成人总是用自己的想法为儿童选书,却不是儿童需要的喜欢的。夏尔.佩罗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为儿童带来了一缕清风。而成人给孩子选书时总是以说教或者教学为目的,将自己以为有用的给孩子,所谓的寓教于乐,阿扎尔也说了,这本来就不是一个坏点子,可是在慢慢的演变过程中,说教的意味越来越多,越来越明显。最开始儿童还有可能接受,还有可能被骗,可儿童是最会根据自己的内心做出判断的。所以最终他们趋向于遵从内心。
    第一家儿童书店的成立,反应了成人们开始关注儿童,开始用心去了解儿童,可是后来却发展成了在儿童书籍中加入了道德教育,不只是书籍,在教学过程中啊,在游戏中啊,都会加入道德教育,当然儿童也是不买账的。
   作者又从欧洲各个国家的发展,讲述儿童文学的发展,《1001夜》,《鲁滨孙漂流记》《格林童话》,《彼.得潘》,关于英雄的故事,仙女的故事,漂流历险故事,一个个充满想象力的,或者是英雄的力量的故事。让我又重新了解到原来他们都是怎么被创造出来的?还有些原来最开始根本也不是为儿童所写的,却最终被儿童选中,儿童会选择他们的原因。真的和大家一样,有一种想重新再读一遍的冲动。

  读这本书也让我梳理了下原来我以前所知道的那些作品是那个国家的,不管怎样至少学习到这点吧。
西班牙 《唐吉可德》、诗歌《小毛驴和我》
意大利 昨天《木偶奇遇记》、 今天《爱的教育》
法国 理性、智慧、优雅 夏尔.佩罗笔下的仙女  《模范小女孩》
英国  童谣 《爱丽丝漫游仙境》、《彼得.潘》
美国  为儿童设立专门的读书馆,走在前端
丹麦  童话的天堂,因为安徒生  《写给孩子们的奇遇》、《一千零一夜》
德国 《格林童话》
   最开始看这本书,完全是云里雾里,特别是阿扎尔的写作风格,一直都是在串联各个经典故事,有时候还会摘录书中的某一部分情节,却不知道你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他带到坑中。他讽刺的手法很特别,看着他好像在写一个美好的故事,如果你不是对他提到的书故事情节很熟悉或者有一点点了解,你完全可以理解他在讲一个美好的故事,可是最终他又会抛出自己的观点,让你觉得“是哦,确实是这样”恍然大悟。看这类专业书籍完全不是我擅长的,但是当我再一次整理它的时候,一下子条例很清晰了。看来读书读书光读还是不行的,一定要多读之后的梳理,一定要相关的读书一起来配合着读,一定要大家共读共同讨论。
   这次再看这本书,因为《欢欣岁月》已经看了一部分,再看发现很容易理解了。不过好像也只是停留在看懂的表面上,知道它在讲什么东西而已,想要大家那么深刻的理解估计还要再修炼。
   通过和大家共读学习到的读书方法:一是共读,我发现共读可以大家互相讨论互相学习,虽然平时发言比较少,但也一直在默默关注大家的留言,都会好好学习;二是读书,只是读一本书想要更好的理解它还是需要有几本相关的书籍一起来搭配。还有一点就是想要好好理解一本书,一定要整理且做笔记,将作者的语言转换给自己的,用自己的语言再说一遍感觉就变成自己的了一样。这也是跟群里小伙伴们学习的。
   希望能和大家一起走的更远 !
发表于 2018-2-5 23:54:58 | 显示全部楼层
pkf213 发表于 2018-2-5 23:53
《书,儿童与成人》阅读
    雨竹

《欢欣岁月》会继续看完,《爸爸的故事》和《女儿的故事》也已准备好,都会好好看看。
发表于 2018-2-6 07:4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占个坑,努力补充完善中,给我这加班到半夜的人一点时间吧
《书,儿童与成人共读》感悟
         严重滞后的作业!
        虽然打卡的要求刚够领读大咖们设置的要求,但年底琐事被滞后的进度和吞枣式的阅读始终是我这种效率不高的方式所致。超过十二点的时间打开书看到一段内容让我有幡然醒悟的感觉,那从这段话开始记录下我浅读的感悟。
第四卷 国家特征 第四章 英国:宗教、实用、幽默 163页中作者引用英国著名作家、布道家约翰·班杨对孩子们说的一些原话及在其著作中的话来点醒谦恭的朝圣真们对待他们的神和实际生活:“让我们热爱眼前的事实。”“有一系列的问题我们是永远无法回答的,不仅仅因为这些问题非常艰深困难,还因为回答是无用的,世间万物就是这个样子;不要一次又一次毫无顾忌的提出那些“为什么”,因为“为什么”不会把我们带到任何目的地;请你们保持平静,不要问得太多;观察、尝试、找寻经验,这才是好的办法。作者幽默的反问,同时佐证这一理论也是培根的伟大科学实验方法?又一次用其特有的写作风格引人深思。但其生动之处在于,他总会用各种案例作为其论据以补充这本书主题的内容。——某个玛丽亚·艾及武司在提起他的父亲——一位教育人士在文字中所倡导的教学方式时这样说道:“我要求公众承认,我父亲是第一个建议,以培根爵士的经验论为教育基础的人。” 在《哈里找到展开作者对人们的宗教信仰

发表于 2018-3-21 11: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起阅读,现在的孩子的远比我们那个时代的孩子要幸福。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有那么多优秀的儿童读物等着孩子们去读,只要家长稍微对儿童文学有点认知就不会选到太差的书,当然那些抱有太多功利心的家长除外。
回想起小时候,也许是时候家庭环境和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制约,身边的书除了教科书,称得上是课外读物的寥寥无几,印象最深的也就是一些教材配套类的,优秀作文选之类的。之所以说这些其实是想强调环境对儿童阅读甚至儿童文学。
在很多人的眼里,其实是没有儿童文学的,在他们看来,读书其实是考取功名利禄的一个途径,古代是这样,现代也是这样。读书成了农村的孩子走出大山唯一的途径,这是那时候的必然选择也是唯一选择。
用马洛斯的需求理论来分析,其实这依然处于最底层的生理需求,读书不是为了精神从层面的需要而是要养家糊口,只有解决了吃饭问题才能去考虑其他的。
书中提到的儿童文学发展史也是一样,在成人满足了自己的生存及精神需求后才会去顾及儿童,由此儿童文学发展起来,并且日益壮大。

前几天看到朋友圈在转一个关于杨红樱女作家的文章,大意是大的一些童书广为流传很受很多家长和孩子的欢迎,可深究其内容却发现其实他的作品完成称不上是儿童文学或者儿童孤读物,甚至里面的有些思想,画面会严重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

究其原因为什么这样的书依然会在大卖特卖,这和很多方面有关系,更主要的是我们不了解儿童文学,不知道什么样的儿童读物是好的儿童读物,有些家长想当然的认为只要是书,读了就不会坏,事实是如此吗?

用阿扎尔的标准来判断一个优秀的儿童作品是有标准的,他必然符合以下几点要求:
1、忠于艺术本质;
好的艺术作品是人人都认可的,即便是孩子。孩子的内心是美誉经过任何雕琢的,他们是敏感的,好与坏一看便知。
2、给予儿童热爱的画面;
这些画面绝不是简单粗糙的让人深恶痛绝的画面,绝不是用电脑合成出来的画面。可就是这些称不上儿童文学的的书却在市面上广为流传,被众多的家长买回去给孩子读。
3、唤醒儿童敏感的心灵;
儿童的心量是要唤醒,用优秀的作品,有优美的语言,而绝不是去亵渎他们,预期是亵渎还不如不读书。
4、尊重游戏的尊严和价值;
书籍往往追求实用的,这也是很多家长的需求,在他们看来如果孩子读不实用的书就是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5、维系人类信仰与公正,具有深刻道德感的;
就像之前提到的杨红樱,看了很多评论,她的书已经破了到的底线,没有任何道德感可言。
6、最必须的是探讨人类心灵的书籍。



发表于 2018-4-1 20:29:08 | 显示全部楼层
  书,儿童与成人---读后感
安然
     上周郭骅老师说:曾经有些书,我们以为自己看懂了。深以为然,《书,儿童与成人》第一次看完的时候,根本不知道它隐藏着的含义,只是在某一天我读到《故事知道怎么办》《说来听听》…里面的某个点的时候,突然,我就想起了这本书,对应之后,有那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好书,需要不断研读,每一个阶段你都会有不同的领悟。
一,        努力让儿童拥有终身与书本相伴的习惯
对于书本的热爱,牵涉到随手可得的简单快感和细致优雅的内心愉悦这两者之间的比较取舍。当我们选择后者时,某种特殊的性格,坚定不移的努力,对回归内心的依恋,深刻的反思,对躁动的抵制等品德都将成为我们的生活节奏。这就是为什么,对书本的捍卫,它将首先是一个教育问题。---保罗.阿扎尔
很喜欢《神奇飞书》,除了纪念莫里斯,我想许多孩子都在里面看到了自己沉浸书中的影子。那是我们构建出来的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随心所欲,可以上天下海,我们无所不能。类是传达这样观点的书还有许多。成人有时候仅仅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必须看书而看书。但是儿童,会从自己的感官出发,愉悦内心,构建世界,每一点,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内心种了花,就不会长草,我深深相信,早期在阅读中得到受益和熏陶的孩子,内心是坚定的正直的深刻的温暖的。
二,        从前,儿童是被成人压迫着的,我想对您说的是,儿童压迫成年人的时代即将到来。
你们小心了,不要以为孩子们会这么简单接受你们的任何故事,或者你们能轻而易举地把自己的口味强加给他们,这只是一个美好的幻想。如果你们希望成功,那么必须相信,情况与你们想象的恰恰相反。请做好不是你们发出命令,而是成为服从者的准备,儿童将是你们的主人。如何开始讲故事一定要研究,它们一定要新鲜,有个性,充满想象,勾起他们的好奇心,还要有所期盼,真实打动人。停止那些充满说教意味的说辞吧,聪明的小家伙们一下子就能看穿你的小把戏。而游戏,想象力,戏剧,超越常规,往往能让他们走进阅读,找到自己的位置。很多作者以为自己遵循天性自然的理念,可是一拿起笔,他们就全然不知了。以解放孩子为借口,他们压迫孩子的灵魂。满口谈论阳雨露,却武断专制,强行修剪他们。
三,        我梦想有一天,在我们的小学和初中教学中,引入和哈佛大学有着同样理念的“阅读时光”。在这段时光里,所有的课程都被暂停,学生唯一需要做的就是阅读。然后再将他们的读书印象在第一时间以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我从来没有像此刻一样深深知道表达的重要性,不管是我们的孩子,还是成人自己,不知不觉中我们失去的表达的能力。我们被赋予许多东西,各种课程,各种要求,各种标准,而唯一没有自己。学会为自己发声,需要宽松的氛围,由衷的尊重和允许,才会有自在的表达。
  保罗.阿扎尔在这本书里面用诙谐略带讽刺的语气阐述了他对儿童文学的看法和儿童文学的发展历史。从书里,很明显看得出来他反对的是什么,赞成的又是什么,睿智犀利,充满人生哲学与智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 粤ICP备15113216号 )

GMT+8, 2024-3-29 19:27 , Processed in 0.052286 second(s), 1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