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点我捐助三叶草
楼主: rmbg58

故事妈妈成长学院共读03期——《儿童心理学》作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29 23:56:38 | 显示全部楼层
熊玉琴-乐果妈
选题1:找任意一本有儿童与成人相处的童书,描述其中成人处理方式和儿童情绪变化的关系。推测书中孩子的年龄并说明理由。结合你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谈谈你对亲子关系中情绪处理的得与失。为这本书写一段推荐语,推荐给身边的家长们。


        霍斯今天有一箩筐不如意的事。他想不出第三题的答案。琳达送给他一封情书。还有,同学带来一头名叫露露的牛,表演的时候踩了他一脚。好像这些加起来还不够倒霉似的,放学时,妈妈居然找珍珠阿姨来接他。珍珠阿姨开车横冲直撞,一路吱吱嘎嘎,差点儿压死三只贵宾犬。霍斯气的想打人!她用力踩了一朵花。妈妈对他说:“嗨!”霍斯发出“嘶”的声音。妈妈问他:”今天好不好啊?”霍斯吼了一声。妈妈说:”你有没有谢谢珍珠阿姨呀?”霍斯咚的一声趴在地上。“我们来煮汤吧!”妈妈说……

      儿童不需要教就会发怒、害怕、高兴。这些情绪是自然表露的,是我们遗传的一部分。书中的男孩霍斯在一天之内发生了那么多事情,羞愧、愤怒、失望。放学后,居然不是妈妈来接他,这使他的情绪再度升级,珍珠阿姨完全忽略了霍斯的情绪,一路开着“飞车”,极不舒服,还很危险,差点儿压死三只贵宾犬。到家后,霍斯终于爆发了,他气的想打人,他用力踩了一朵花,此时妈妈关注到了霍斯的情绪,主动打了个招呼,用手扶住霍斯的肩膀,霍斯还没有好起来,但是他的情绪终于有人回应了。当妈妈问他:”今天好不好啊?”霍斯吼了一声。这句话戳中了霍斯的情绪,他在释放情绪。妈妈继续扶着霍斯笑着说:”你有没有谢谢珍珠阿姨呀?”霍斯咚的一声趴在地上。这追问对霍斯来说完全没有缓解情绪的作用,反而让他再度跌倒谷底。当孩子有生气的情绪时,和孩子讲道理、礼仪、规则,那是行不通的。还好书中的妈妈很智慧,他想到了让霍斯继续释放情绪,煮起了一锅神奇的“汤”,起初霍斯完全不理会妈妈的行为,当妈妈对着锅尖叫起来。霍斯好奇了,妈妈邀请霍斯也来对着锅尖叫。当妈妈陪着霍斯一起尖叫,做鬼脸时,敲锅子,当霍斯喷出最大一口火龙气时,霍斯的情绪基本释放了。霍斯和妈妈都笑了,霍斯问妈妈这是什么汤,”生气汤”妈妈回答。他们就这样肩并肩站在一起,搅散了一天的不如意。


       在接触情绪类绘本、《儿童心理学》之前,我是一个不懂事的妈妈,也抑制过孩子的情绪。还记得有一次老大上幼儿园前,一直哭、一直发脾气,我简直是崩溃了,我只要让她先停止哭泣、发脾气,再告诉我为什么?现在才知道当时的行为是错了,而且极有可能伤害到孩子。这样的行为,换作现在我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做的。庆幸,我们家两个孩子都很黏我,亲子关系很融洽。上周日,弟弟(2岁8个月)睡着后哭闹多次,一直吵着要妈妈抱(我一直是抱着他的),但他哭闹不停。凌晨4点左右,娃哭的特别凶此时,我不能判断他在白天是否发生过不愉快的事情,也不知道他是因为连续2个白天没黏到妈妈的缘故?孩子爸天亮后就得起床去赶飞机,弟弟的哭闹让他语气不好,有点凶。当时真担心娃在那时被爸爸的情绪影响而更糟糕,我立即抱着孩子去客厅走来走去,大约10几分钟后,弟弟的哭声弱了,同意我用婴儿推车来回推,当孩子睡着后,再把孩子放会到小床上。虽然和孩子爸提过多次,孩子的前额叶要到25岁发育好,孩子的一切情绪都是本能,基本不具备控制能力,逃跑、攻击、发怒等行为太正常了,可孩子爹不记得,在大半夜,我去和孩子爹讲道理,讲科普,那一点作用也没有,不如让孩子好好的释放情绪,等娃安静睡着后,大家都能好好的睡。


        我推荐《生气汤》,当孩子有情绪时,不批评、不教训、不追问。在孩子有情绪时,一切的说教都是徒劳,且没有意义。孩子控制情绪的能力不及成人,成人需要接纳孩子的情绪,教会孩子疏导情绪。等雨过天晴后,再去讲“儿童行为规范”会更有意义。




点评

我们是同一类的人,因为处理时都喜欢情绪发泄出来。所以选 的同一个绘本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4-30 23:02
发表于 2018-4-30 00: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小妈(唐琳)

我为大家推荐的绘本是《彼得的椅子》,希望家有多子女的父母都能仔细的读一读这本书。当家中的老大已经习惯了占据爸爸妈妈所有的爱的时候,突然空降一个老二来跟他抢爸爸妈妈的爱,此时对于老大的情绪影响,我们可想而知(如果实在想不出来,那就想想原配和小三的关系吧)。这时,家长该如何面对老大不停地抱怨“你现在都不爱我了,你爱弟弟/妹妹多一些”呢?如何面对老大对弟弟/妹妹恨得咬牙启齿、想把他扔掉的想法呢?如何处理他那颗受伤的小心脏呢?……嗯,可以看看这本绘本,也许会给你一点启发和思路。

从这本书描述的内容中,我推断小彼得应该是5岁左右吧,理由是如果小一点,可能想不到“离家出走”这个主意,如果大一点,可能不再想跟妈妈玩“躲猫猫”的游戏。

说起彼得的爸爸妈妈在处理彼得的情绪时,真的是高手呀,不得不佩服。

在妹妹出生以前,家里没有人怕彼得玩玩具的吵闹声。可是这一天,彼得像往常一样玩玩具,却被妈妈提醒要小一点声音,因为妹妹怕吵,随即引发了他的负面情绪,再看看自己曾经用过的摇篮、高脚椅、婴儿床都被漆成了女孩喜欢的粉色,这些更让他火上加油,“怎么可以这样,家里都被妹妹给霸占了”,“士可杀,不可辱”,所以彼得决定拿起还没有被侵占的小椅子,带着还没有“抛弃”他的威利离家出走!

我想他的负面情绪肯定不是从今天才开始的,也许从妹妹住进妈妈肚子里的那一刻,各种负面情绪(可能有愤怒、委屈、无助等等)开始累加,到了今天终于“忍无可忍”,他一定要让爸爸妈妈“看见”他的存在。

我想,爸爸妈妈一定一早就发现了彼得离家出走,注意到了他的负面情绪,但是他们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们没有大惊小怪地去找彼得回来,也没有大张旗鼓地找彼得聊一聊,批评指责他,“你至于因为这么点小事情就离家出走吗?你的东西都不能用了,给妹妹用不是避免浪费嘛”;或者给他讲一大堆的道理,“妹妹现在还小,需要我们多照顾,你是哥哥,应该多体谅爸爸妈妈”。

彼得的爸妈就跟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当然在他们知道彼得是安全的前提下),任由彼得自己去整理和平复他的负面情绪,给他一些空间和时间去体验原来“我长大了,长大了就该有长大后该做的事情”,因为只有他自己体会出来的感受,印象才会更深刻。

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什么都不做,妈妈为他准备了“特别的菜”,叫他回来吃;当彼得跟她玩躲猫猫的时候,她也没有转头就走,而是发自内心的跟彼得玩起了这个“无聊的游戏”。

父母的爱就是通过这些“不做作但是又很用心的”小细节传递给了孩子,不管孩子长多大,在父母眼里,他们永远是“宝贝”。彼得当然接收到了,他终于想明白了,“即使多了个妹妹,即使爸爸妈妈的时间被妹妹抢走了那么多,即使东西都被妹妹给霸占了,可是我依然还是爸爸妈妈心中的那个宝贝”。当彼得体会到了这一点,一切就都释然了……

(写到这里,字数已经达标,所以可以暂停了。不过下面附上两篇以前我写的小文章,关于多子女养育的一点思考,希望有机会跟大家一起交流探讨
https://www.hdxx123.com/schoolblog/detail?id=74
https://www.hdxx123.com/schoolblog/detail?id=116
发表于 2018-4-30 00:35:51 | 显示全部楼层
【2018年4月25日星期三】孩子情绪能力的养成源泉——《儿童心理学》阅读有感
《儿童心理学》,第五章情绪发展开篇就告诉我们儿童应该学习什么 。儿童要学习意识自己的情绪状态,要学习控制情绪的外在显露和看出他人的情绪。不同的儿童情绪能力也不尽相同,甚至有本质区别。原因有很多,既有生理因素的影响,遗传上气质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情绪行为的不同;生态环境和人际都会影响情绪能力的养成。儿童最先在家庭中学习情绪。他人与婴儿交往的方式可以传达以下信息,包括怎样表现情绪、可以表达情绪的场合、用来应对引发情绪的环境的行为等。父母在传达儿童在最初几年遇到最强烈的情绪经历的方式 ,以及父母回应儿童表现情绪的方式 ,对儿童今后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如果父母对孩子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都能够接受,孩子就会直接、公开地随意表现各种情绪。如果父母总是拒绝孩子的情绪表现,孩子就会隐藏自己的情绪等。
麦克小奎著绘的《怕黑的麦克》我特别喜欢,里面的故事讲了孩子怕黑的情绪在妈妈的爱心陪伴了找到出口,逐渐消除的过程。麦克怕黑,每当黑夜到来,他都会害怕不敢睡觉,此时妈妈总会让他看天上闪亮的星星,或者打开房间的灯,麦克才不怕。可是有个夜晚不但天上没有星星,还停电,周围一片漆黑,麦克非常害怕 ,失声痛哭!此时,妈妈出现了,拥抱他,让他尽情哭,麦克害怕的情绪得到第一度宣泄。接着她陪麦克一起去朋友家看看,看看其他人的妈妈有什么好办法帮麦克消除怕黑情绪安然入睡。他们先后去了熊妈妈和小熊、企鹅妈妈和小企鹅、象妈妈和小象、猴爸爸和小猴、熊猫妈妈和小熊猫的家,虽然他们各有方法,但都不适合小熊。他只好垂头丧气地和妈妈一起回家。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整个过程,麦克都是走在前面,妈妈走在后面陪着他,说明去谁家是麦克决定,暗示我们宣泄不同情绪需要从孩子出发,选择适合孩子的方法;也说明了,孩子有宣泄不同情绪的能力与主动性,我们要相信孩子,千万不要越俎代庖;陪着孩子,待他需要时才给予适当的帮助。到不同动物妈妈家睡觉,是麦克一个人去,说明宣泄情绪需要独立;可惜那些动物妈妈的办法都不适合麦克,导致麦克产生了更多的负面情绪。不过,每次他失望离开的时候,一出门就能看到自己的妈妈在等着他,排解情绪需要妈妈的真正接受,不管是何种情绪,同时需要爸爸妈妈坚持等待。回家路上终于发现一个好办法,他们赶快回家,妈妈做了星星灯罩,点燃了蜡烛,于是有灯光,有星空,有妈妈在身边陪伴,麦克终于不再害怕,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怕黑的麦克,有很多情绪,害怕,希望,失望,伤心,惊喜,开心……麦克妈妈都照单全收,所以麦克能直接地、公开地随意表达,告诉妈妈自己当时的感受!又因为妈妈陪伴中遵循了以孩子为主体,尊重孩子,相信孩子,引领孩子,给予孩子需要的帮助等原则,让麦克真实地感受到自己的情绪变化,主动去寻找排解情绪的办法,最终成功排解各种情绪,平静下来,安然进入梦乡!
克罗地亚安德烈娅著绘的《蓝色的天空》更告诉我们父母的爱心陪伴是孩子排解悲伤的魔法。本书是作者的自传。作者在十岁时失去父母,她悲痛异常,甚至封闭了自己。但是她后来想起了一件又一件自己妈妈陪伴自己做过事,最终找到了出口,走出悲伤,成为今天的著名绘本作家。
父母的情绪能力是孩子情绪能力养成的源泉!
发表于 2018-4-30 10:39: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儿童心理学》共读
发表于 2018-4-30 10:41: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下,不会处理自己情绪的成年人比比皆是,当他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一些天生的恐惧;所求不得的愤怒;失望落空的悲伤等自然的感情流露,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和关怀,认为这样的负面情绪不好,导致到他们有孩子时,碰到孩子流露出这样的情绪,也压抑着孩子,想法阻止孩子的这种情绪流露。 其实,情绪没有道德意义上的好坏。只要我们是正常的人,就不可避免遇到上述负面情绪。如果一味忽略阻止孩子的这些情绪,那孩子就不能学会认知自己的这些情感,更谈不上管理好自己的这些情感。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只会发泄自己的这些情绪,不懂得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所以为人父母,要与孩子间对情绪的负面处理方法,接纳尊重孩子的各种情绪、帮助孩子学会自己调节和控制情绪。 共读完《儿童心理学》,在第五章情绪发展中,有情绪语言的出现,有能力谈论情绪意味着儿童能够对自己的或是别人的情绪。有一个客观的看法。这个能力在儿童期会不断提高,使得儿童可以讨论过去的情绪事件预测将来的情绪分析情绪的起因和后果,体会情绪是如何影响行为的斟酌个人不同的情绪,以决定自己的情绪反应。 而在共读中,我们不仅能学会帮助孩子情绪调节的方法,还能学到处理自己情绪。 在日常生活里,可能我们不仅有一段悲伤,还会有许多倒霉、烦人、一点都不好、糟糕透顶的情绪,它们有可能分散点缀在你的生活里,让你不开心,也有可能集中打压你,让你欲哭无泪。其实,不仅使大人会有这样的烦恼,孩子们也会,而且他们更容易被打压,被“欺负”到噘嘴、不理人、发脾气、大哭大闹。 我推荐的绘本名字叫做《亚历山大和倒霉、烦人、一点都不好、糟糕透顶的一天》。看一下这个“倒霉孩子”的自诉,说不定你可以及时关注到自家宝贝的倒霉情绪,并及时安慰哈! 作者:[美] 朱迪思·维奥斯特 文/[美] 雷·克鲁兹 图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译者:范晓星   作者介绍  朱迪思维奥斯特(Judith Viorst)  美国作家、媒体撰稿人和心理学研究者。她同时为成人和儿童写作。本书写于1972年,书中那个倒霉孩子亚历山大引起了全世界孩子的强烈共鸣。作者后来写成了一系列的“亚历山大”绘本,均有不俗反响。另外,作者还著有一个关于宠物死亡题材的绘本《巴尼的十个好地方》以及一些童诗,颇受好评。据说,本书中的亚历山大和他两个哥哥的名字,即取自朱迪思自己的三个儿子。2001年,她荣获了美国妇女与家庭研究中心颁发的“资优妈妈”终生成就奖。 全书都是亚历山大的独白,他讲了一件接一件的倒霉事,不动声色的语言叙述,配上冷冷的黑色线条画,仿佛蕴涵着随时爆发的力量,让故事凸显不一般的张力,引起孩子们强烈的共鸣。 但是妈妈说,有些时候,日子就是这样的。就算在澳大利亚,也是一样的。  妈妈冷静客观的安慰,也是一种直面现实的力量,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学会与真正的生活和解。 这个“倒霉”的孩子的年龄就是六岁以上的小学生的形象,他一整天经历了学校、社会环境、朋友关系的冲击。像过山车心情般的起伏,当把这一天的倒霉事细数家珍时,母亲对其情绪处理还是处于关键的作用。 我家也有小学生,我们常常有很多日常对话,类似亚历山大这样的杂事她时而有碰到,我经常选择的是好好听她说,接纳她言语及行为上的情绪,但不等同接纳她带有攻击性的行为。 而这本书给我的启发点是:妈妈对他语言回应,起到心态转念的作用,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有类似的生活,不顺心的事情看个人怎么去处理。 正能量的去做一些事情,带着阳光,我们的负面情绪会越来越少,孩子也会越来越好。所以,告诉自己,告诉孩子,要淡定,要学会接受,接受有些“倒霉”,更要接受生活给予你的各种情绪,这就是成长。 我的推荐语:等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或是挫折时。我们首先要细心的观察孩子的情绪和他发生的问题。可以拥抱孩子的情绪,或是言语上的回应。鼓励孩子多方面的表达他的情绪,发展他的语言能力。我们可以一起陪伴他面对情绪,处理情绪!跟孩子在情绪问话中可以多采用启发式提问。让孩子能多方位的思考,并自己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学会和自己的情绪相处真的很重要。孩子也是我们大人更是。群名:楠桐包
发表于 2018-4-30 11:01: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泽妈作业: 《大卫,不可以》 大卫会因好奇就有一些行为举动,但妈妈不管他是否在兴头上,直接制止说,大卫,不可以。大卫就不干这件事,但是大卫会去干另一件事情,妈妈又说不可以,大卫又去干另一件事情。最后大卫打碎了花瓶,妈妈认为这个问题比较严重的,让大卫坐在墙边面壁思过,最好给大卫一个拥抱,大卫从好奇(开心,肆无忌惮随意)~到被制止(难受,讨厌)~到好奇心继续(继续开心)~又被制止(讨厌,很不开心)~犯错(不高兴,害怕,)~哭(难过,担心不被爱)~被接纳(安慰)~爱(安全感,温暖)!       我推测书中大卫的年龄2-3岁,从大卫的个子、行为举动,看出这个孩子还不理解因为他的举止导致摔烂东西,还有危险性,对于自己知道的一些信息,想要反馈只能通过在墙上画,自己的意思表达只能简单的字句,还不完整,对规则不清楚,还很随意随性玩,不清楚有些做法是不可取的。还有记忆,大卫这个年龄段的记忆是感觉记忆和短期记忆,当妈妈说,大卫,不可以。他感觉到不可以做这是,可这在大卫看来,仅仅是感觉这个不可以,那就尝试做另一件事情,另一件事情做了,妈妈也说也不可以,通过不断说不可以,产生一些短期记忆。大卫也不是在妈妈说不可以,就什么也不做,仍然继续尝试做这个不可以,去做那个,这样的行为,也是在寻找规则,确定哪些可以哪些不可以做。      在《儿童心理学》p212最下面一段文字:儿童并不只是被动地接受别人的指示,相反,他们会主动询问母亲以及要求她提出规则,儿童可以根据这个思考社会的规范。对于“为什么”问题的使用,可以表示出儿童在寻找他们所在环境的原因和秩序,而非单纯地只是表面接受实物而已。正如邓恩所说,两岁大的儿童不仅仅会依照父母的指示,而且他们会主动思考他们的期望,并尝试去了解为什么他们应该表现出某些行为,而不是另外一些。这一段可以说明孩子是一路磕磕碰碰寻找规则,学习规则。       我在亲子关系情绪中处理的得与失:在孩子2岁多就开始教育孩子,遇到问题哭解决不了问题,所以后来一直遇到任何很难过的事情很委屈的事情也不会哭出来,收获了一个不爱哭的孩子,却让小小年龄的孩纸失去了一个正常发泄情绪的一个途径。       推荐语:《大卫,不可以》是一本适合所有成为妈妈都应该看看的一本绘本,无论你的孩子多大了,都应该看看,原因一:如果你的孩子正巧还是幼儿,看了你会释然,原来所有的孩子都是这样长大的,原因二:其实当妈妈可以像大卫的妈妈一样温柔智慧处理问题。如果你的孩子小,推荐你们共读,有兴趣还一起演绎反串角色来演绎,让孩子当妈妈,你房孩子的角色来演绎,别有一番滋味。
 楼主| 发表于 2018-4-30 17: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百万只猫

这是一本非常有名的绘本。作者为美国女画家婉达·盖格,最早出版于1928年。此书被誉为美国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图画书,为20世纪30年代的“绘本黄金期”拉开了序幕。
·1929年纽伯瑞奖银奖
·刘易斯•卡洛尔书架奖
·入选纽约公共图书馆“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100种绘本”
·入选日本儿童文学者协会编《世界绘本100选》
·入选日本儿童书研究会/绘本研究部编《绘本•为了孩子的500册》
这是我最初接触的绘本之一,但是一直没有特别喜欢。松居直在《绘本之力》和《我的图画书论》都非常推崇这本书。他对这本书的欣赏主要来自以下这些方面:
文字和图画的融合互补
文字和画面的节奏
连续性和巧妙变化
横开本对故事的契合
他声称从这本书中学到了编辑绘本的技巧,对图文关系有了新的领悟。
虽然是黑白画面,但作者的线条细腻,不同页面排版以及节奏的变化,给画面增加了很多动感。这种变化带来的动与静的对比,让黑白朴素的画面鲜活起来。而文字方面,虽然是比我们现在一般常见的绘本文字要显得多,但是很多重复的句子,让故事读起来朗朗上口。原本这是一个德国民间故事,所以故事末尾部分那些猫互相残杀的画面,就像很多民间故事里一样,似乎不会给孩子留下什么残忍的印记,这一点也非常有意思。
我猜测是不是孩子可能关注的是最后那只小猫,就像我们一般把自己代入到主角身上一样。从而在故事最后获得了他想要的安全感。像很多童话和民间故事一样,最后的圆满结局,总能够让孩子安心。有句话说,道理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这句话适用在很多故事里。孩子们通过幼年时接触的这样的故事,一次次的确认他和世界的关系。这种希望和光明,最终能够给孩子留下足够安全的底色。如书上建立关系一章提到的,幼年时的关系,将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我们在故事里外都能在这方面足够满足孩子,相信和谐社会就不会只是一句口号而已了。就像松居直在《打开绘本之眼》中提到那个十二岁长崎少年杀人事件,感慨要是这个少年从小是看绘本长大的,也许便不至于如此了。绘本不是药,但优秀的绘本所隐含的理念,如果能够让每一个大人和孩子都体会到,便不需要那些治社会病的药了。
《一百万只猫》,在了解了这些前前后后的资料之后,我依然对其感觉一般。但是它的伟大或者正在于它的开创性地位。在这之后的发展历程中,书中的那些当年卓越超群的技法,今天看来已经被各种作品娴熟的使用。少了这份惊艳,或者我们无法真正体会到作品的力量。想起阿宝老师说,看一部文学作品,不能脱离了它所处的历史背景来品评。正如今天我们看皮亚杰理论的诸多局限性,但不可否认他在心理学上的贡献和地位。
发表于 2018-4-30 17:18: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儿童心理学》共读作业--艾艾
1. 找任意一本有儿童与成人相处的童书,描述其中成人处理方式和儿童情绪变化的关系。推测书中孩子的年龄并说明理由。结合你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谈谈你对亲子关系中情绪处理的得与失。为这本书写一段推荐语,推荐给身边的家长们。

《给爸爸的船》是一本温情的故事书。小海狸巴克利和妈妈住在海边一栋舒适的小木屋里。他总是在家附近的海滩上寻找漂流木,因为他喜欢用漂流木制作小船。巴克利做了大大的船,长长的船,短短的船,还有高高的船,每一条新做成的船都比之前的更漂亮。 他把船都放进了大海。他坚信,如果这些船没有漂回岸边,它们一定是到了爸爸那儿去了。巴克利很想念他的爸爸。 一天,巴克利偶然发现他送走的所有木船,竟然都躺在妈妈的桌子里…… 谨以此书献给: 我的妈妈,她一直陪在我的身边; 阿伦,他将会一直陪在我身边; 文森特和我的爸爸,他们将永远和我在一起。

这本书是杰西卡·巴格利创作的首本绘本,创作灵感源于作者的真实成长经历, 在巴格利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异,父亲去了另外的城市生活,她一直和父亲保持书信往来,直到几年后父亲去世。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也被小海狸深深感动,那一刻她回想起母亲长久以来爱的陪伴和对她追求艺术梦想的支持。书中没有交待父亲最终去了哪里,作者的回答是:父亲在你希望他在的任何地方。可是我们隐约知道巴克利的父亲应是去了遥远的他方,也许是天堂。父亲生前必定给出很多很多的爱给巴克利,让巴克利在没有爸爸陪伴的日子里,时时念着爸爸,想着要为爸爸制作最棒的小船,也盼望大海能够为他把船儿送给爸爸,这是他传达情感的方式,也是他想念父亲的仪式。

在思念爸爸的日子里,巴克利不孤单,他有妈妈最深情、体贴的陪伴。妈妈不忍巴克利发现船儿并没有成功送达爸爸手中,偷偷地把漂回岸边的船儿一一收藏起来。而巴克利也是那样的温柔善解,当他得知真相时,没有对任何人事表达气愤怨怼,相反的,他感受到妈妈的美好心意,借由一张字条上简单的话语,向亲爱的妈妈表达谢意与暖暖的爱。

曾经和朋友讨论过这本书,有人认为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是一个自我疗愈的故事,这个故事里包含了太多关于爱,关于陪伴,关于失去,关于成长,关于继续前行的重要性,我们不可能永远沉浸在悲伤里,本书的画面也由开始的有局限性框架变为正常的画面,巴克利和母亲内心的伤痛都得到了疗愈,既是作者创作灵感的来源,也是作者要带给大家的结果。《儿童心理学》第五章里描述儿童情绪的发展受生理因素、生理因素和生态因素影响,儿童在受到父母提供帮助的方式影响下,造成儿童情绪能力的不同。我们表达情绪的方式和场合会因抚养方式和经验的不同而不同。儿童不仅体验情绪,而且还思考它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能够推断别人的内在心理状态,越来越能理解造成情绪的原因,也能预测情绪的后果。书中巴克利的母亲用平和的方式,抚慰、引导孩子正确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巴克利也在和母亲的互动中习得了理解他人的能力。

金豆六岁的时候回老家过年,头天还看到太爷爷(老公的外公)好好的,第二天傍晚九十高龄的老人家就阖然离世了,孩子只见过太爷爷几面,没有太深的感情,但是面对其他亲人悲伤痛哭的场景有些茫然,不知所措,不太明白办葬礼是怎么回事,很在意自己和别人是否不一样,关注来参加葬礼的人们的服装、表情…在认定自己属于至亲那一类人后,要求也穿上孝服,因为没有小孩的码,就给他戴了一条长长的白布。我们一直陪伴着金豆,解释他一切的疑问。三天后的凌晨,金豆跟我们一样四点起床,随着出葬的队伍绕过半座城,最后将太爷爷安葬在自家的山林里。这是一场最好的生命教育课,在爱和陪伴下,相信孩子明白了生命的历程是怎么回事,不再惧怕死亡。

当你想念已逝的美好、需要温暖的抚慰,抱抱眼前陪你走过大小风雨的那个人吧!爱与陪伴是除了时间之外最好的礼物!

发表于 2018-4-30 19: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完成以下任务中的任意一个,论坛回复,800-1000字。(二选一)
1.        找任意一本有儿童与成人相处的童书,描述其中成人处理方式和儿童情绪变化的关系。推测书中孩子的年龄并说明理由。结合你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谈谈你对亲子关系中情绪处理的得与失。为这本书写一段推荐语,推荐给身边的家长们。

《阿尔菲出走记》
三叶草第三期共读《儿童心理学》,非常厚的一本挺专业的书,如果不是和大家一起读,加强了自我约束力,估计半年也读不完,真的感谢大家的互相监督与鼓励。其实读的时候受益匪浅,感觉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们家二宝现在已经四个多月了,通过这本书,我感觉和她的关系更近了,对孩子也更有耐心了,再带着研究的眼睛看她的时候,即使她哭都觉得好有意思,好像能明白她与我交流的方式了。虽然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忽略了社会环境的作用,但是他认为的婴儿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周围世界,我确实非常认同的。就算是双胞胎的家庭父母的培养方式一样,但是孩子培养出来也是千差万别的,这充分表明,每个孩子先天就会主动选择自己接受的,朝着自己选择的方向走,儿童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明白自己的使命,所以我很赞同大家的说法,我们做父母的就是陪伴,当他们不需要的时候果断的放手。而维果斯基更是我的偶像,他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我非常认同,就像我们今天还提倡,每个人都应该活在当下,因为每个当下的你,就是对过去最好的总结,对未来最好的期盼。而且他对于儿童能力更积极,儿童积极的学习成长,并非停留于消极的吸收外界信息,强调了社会环境的作用。这两个大家提醒我尊重孩子的个性,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做好爱的陪伴。

我今天想特别推荐《阿尔菲出走记》这本书,作者美国的肯尼斯•M•卡多。适合3-6岁的亲子家庭共读。我觉得这个妈妈特别了不起,他的爱更包容,方法温和,爱的语言和行为温暖了孩子的心。各个方面都是我需要学习的和进步的。这个妈妈已经做到了“戏精”,而我还在努力中。
阿尔菲有一双心爱的小红鞋。可妈妈说它们已经不合适他穿,该换掉了。所以,阿尔菲决定离家出走。妈妈帮着阿尔菲收拾行装。她说阿尔菲可能会口渴,就给他准备了一大壶好喝的凉水,然后又让阿尔菲带上手电筒和备用的电池。接着,妈妈又提醒阿尔菲把他可能需要的物品都拿出来装好。
可是等阿尔菲走出家门,到了外面,他才发现他最需要的一样东西,背包里没有。
阿尔菲该怎么办呢?
我们都知道,每个孩子都有叛逆期,面对这个阶段,有些家长会束手无策。随着孩子的成长,他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也会表现出越来越大的自主选择性。家长只要了解到这一点,在面对孩子经常说“不”的时候,就能处理好这样的状况了。
  阿尔菲的妈妈无疑是个智慧的妈妈,她把阿尔菲的“离家出走”当成一场母子之间的游戏,像是阿尔菲要进行一次短途旅行,还帮他准备行装。妈妈让阿尔菲在离家出走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弱小,尚不足以独挡一面。阿尔菲知道自己错了,碍于面子还是不愿低头承认错误。妈妈没有一点急躁和不耐烦,用无限的爱包容着阿尔菲的“小脾气”。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妈妈的智慧,同时也感受到妈妈对孩子无限的深情和关注。
我们家的老大已经六岁了,小的时候他并没有总是买这买那的欲望,每次去超市总觉得大人买了好多东西,不给孩子买点东西就很亏欠,刚开始是自己主动给孩子挑选他喜欢的东西,后来也默认了只要去超市我们买东西也允许他买东西,偶尔他多买一两件也同意了,就这样把孩子推向了买的欲望里,后来我们意识到孩子被欲望驱使很恐怖,对孩子凶巴巴的或者各种限制与恐吓,都没有反省是自己的问题。为了给孩子做好榜样,我和爸爸俩都很少去超市买东西了尤其是垃圾食品,但会带他去转,谁也不买东西,他看我们不买自己一般不买至少不会要求买两件及以上,后来慢慢拜托了买的欲望。而且这两个孩子,让我们深深体会到孩子天生会察言观色,他一哭就抱起来,以后会变得越来越喜欢哭闹,如果哭的时候不理他,不哭了再来抱抱哄哄,他自己就接受了哭也没有用。
养老大的时候是摸着石头过河,到了老二,确实轻松了很多,一方面感谢大宝带来的经验,也感谢各位专家及经验丰富的妈妈们的指教,还要感谢不断学习的自己。我们学习的不仅是儿童心理学,也是对自己的更深刻的认识,时刻提醒自己活在当下,快快乐乐过一生。

点评

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也是一种功德圆满  发表于 2018-4-30 20:01
发表于 2018-4-30 21:0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山站果果妈)

        找任意一本有儿童与成人相处的童书,描述其中成人处理方式和儿童情绪变化的关系。推测书中孩子的年龄并说明理由。结合你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谈谈你对亲子关系中情绪处理的得与失。为这本书写一段推荐语,推荐给身边的家长们。
有关讲述成人处理方式和儿童情绪变化的关系 的童书,请我家娃娃推荐给我的,她一小会儿从书架上找出了以下童书:
1、       鲍比如何说  妈妈才会听
2、       我讨厌妈妈
3、       逃家小兔
4、       朱家故事
5、       隧道
6、       公园里的声音
7、       玩具太多了!
8、       菲菲生气了
9、       我想去看海
10、    野兽国

        在以上童书中,孩子又强烈推荐《逃家小兔》让妈妈来描述成人处理方式和儿童情绪变化的关系。她说通过故事看到了自己和爸爸妈妈平时生活的情景。比如:兔妈妈全心全意一直陪伴因生气或调皮想要离家出走的小兔,最终小兔子逃(玩)累了,依偎在妈妈身边的情景,就像自己偶尔心情不好时的情景,虽然她没离家出走,但是爸爸妈妈会像兔妈妈一样陪伴自己,她为有深爱自己的爸爸妈妈而开心!她亦一样深爱爸爸妈妈!

        推测书中孩子的年龄并说明理由:当当和京东,阅读年龄推荐都是3-6岁。在我未读《儿童心理学》、《从尿布到约会》之前,我推测书中孩子的年龄是大于6岁的,应该在8-10岁。而读完此两本中有关儿童情绪发展的相关内容后,我推测书中孩子的年龄与推测阅读年龄相似。《儿童心理学》思考情绪章节中讲到:保罗·哈里斯的研究证明,儿童最迟在6岁就能够获得理解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儿童能够正确地预测到个体会怎样受到情境的影响,最迟在6岁这个年龄,儿童完全能够假设到是什么引发别人的情绪,什么样的情绪,以及什么可以终止它们。也就是说,在学龄前期的最后,儿童看别人脸色的能力大大地提高了。《从尿布到约会》友谊与情感章节中在讲到交流情感和学会对情感旱行辨别时,指出:3-4岁的孩子可能开始分辨别人的情感。他们学得情感就意味着“快乐”、“悲伤”、“生气”和“疯狂”,而且他们可以学着去谈论究竟是什么上起这种感觉的。他们也能辨别其他人的非语言情感暗示。

        结合你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谈谈你对亲子关系中情绪处理的得与失:
        自从当妈后,修身养性、学习成长的路无止境呀!
        3岁前,那时还没阅读太多关于养育孩子的书籍,也没有参加过父母学习课程。性情会相对急躁,难免会有大声吼孩子的情形。但渐渐发现,吼只能让孩子当时的行为停止,相互心情变差,并没有让孩子学会怎样做出安全的行为。随后,我们不断反省自己的处理方式对孩子身心的发展,我们一起积极学习父母课程,尽可能多阅读育儿书籍,并相互讨论达成共识。慢慢我们家的育儿生活、家庭生活总是充满欢乐与和谐。极少发生情绪暴发与冲突的时候!特别是学习如何说之后,更懂得如何接纳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面对她的感受,有些事情上孩子能做出更好的选择。

        下面我举个例子来看看亲子关系中情绪处理得当的收获吧:当真正理解(认同)孩子的感受后,孩子的行为发生了逆转。
        例如:晚上睡前,孩子和妈妈说,明天早晨她想下楼到面包店吃早餐,妈妈也准确地回应了没问题。
        但第二天早晨,妈妈还是起床做了早餐,那是为爸爸和妈妈自己准备的早餐,当然如果孩子要在家中吃,早餐也是足够的。
        孩子起床后,发现桌上的早餐,马上不悦,并提高声音说:妈妈,不是和你说过我要下楼吃早餐的吗?你为什么又要做早餐!真讨厌!
        爸爸说:妈妈早起做早餐已经很辛苦了,你不能这样和妈妈说话。家里有早餐为什么还要下楼吃呀!
        孩子气乎乎地说:我昨天晚上就说过的。而且妈妈都知道(答应了)。我就不在家吃。
        妈妈心平气和地说:宝贝,妈妈非常理解你想下楼吃早餐的心情,而且昨天晚上妈妈确实是答应了宝贝。
        孩子生气减少了一半,说:还以为你又忘记了。
        妈妈接着说:我怎么会忘记宝贝对妈妈说的话呢。告诉你吧,今天的早餐是专门做给爸爸吃的,他难得可以晚去公司。不过,如果你想在家吃早餐也是够的。你可以自己选择下楼吃或在家里吃呀!
        爸爸说:那在家吃喽!我们一家三口还可以一起开心的聊天呀!
        孩子说:那好吧,我今天选择在家吃早餐。不过妈妈明天别做了,我明天下楼吃。
        妈妈点了点头。爸爸向妈妈竖起了大拇指。肯定我如何说的能力。早餐时间是愉悦的。孩子最后说:一家人一起吃早餐真开心,她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边早餐一边聊天。

        为这本书写一段推荐语,推荐给身边的家长们:
        《逃家小兔》是能让年幼的孩子感到一种宁静的愉快,感受到妈妈无条件地爱,从而获得一种无法言表的安全感。让我们通过《逃家小兔》陪孩子玩儿一场爱的捉迷藏游戏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 粤ICP备15113216号 )

GMT+8, 2024-3-29 17:35 , Processed in 0.054449 second(s), 1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