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点我捐助三叶草
查看: 12292|回复: 16

写写写第一期第七轮第5周--论一个群员的自我修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11 00:4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民应用微信已是标配,每个人也都有了无数个微信群。群多了,遇的人自然也就多了。
本期写写写——论一个群员的自我修养。


发表于 2018-10-13 23:49:54 | 显示全部楼层
保利红棉小学五年1班课本剧
曹冲称象
编剧:陈刚    2018年10月8日

角色:共38人。
其中,需要旁白4人,2个牵大象的人,6个搬运石头的人,4个操纵船只的人。曹操、曹冲、曹操的其他儿子2人,官员10人,操纵波浪的人4人,武士4人。

【旁白1】东汉末年,大概公元201、202年的样子,有个大官叫曹操。曹操当时做的是什么官呢?曹操被任命为司空,行车骑(ji4)将军。东汉的司空管的是水土的工作,相当于后来的工部尚书,专门管水利建筑工程,以及祭祀、礼仪等重大事宜的,是东汉权力最大的三公之一。车骑将军是武职,位同三公。

【旁白2】这一年,东吴的国君孙权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很高兴,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说到儿子,曹操有26个儿子,其中有一个儿子叫做曹冲的,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已经非常聪慧了,曹操非常喜欢他。这次,曹操也把曹冲给带上了。这时候,曹冲才7岁左右大小。

【旁白3】大象又高又大,牙齿像长刀一样,耳朵像大蒲扇一样,腿象大柱子一样,尾巴像草绳一样,身体像一堵墙一样。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

【官员1】原来这就是大象呀。
【官员2】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家伙啊。

【曹操】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
【官员3】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
【官员4】先别说上哪找这么大的大树了,就是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

【曹操儿子1】父亲大人,可以做一个特别结实的天平,将大象,赶到天平的一边,在另一边放上重物,再称出重物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
【曹操儿子2】哪里做得了这么结实的天平,你以为现在有钛合金吗?那得18世纪末期才会被发现啊。即使要做,也得订制特别大的天平,才能够让大象可以踩在上面啊。

【官员5】我知道了,把大象赶到地磅上称一下就好啦。
【官员6】这位亲,请醒醒,现在还刚在公元2世纪初,还没到17世纪,哪来的地磅啊?

【官员7】曹公,依我之见,可以找个大池子,刻下水位,再把大象赶进池子,刻好新的水位。新增加的水位里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了。
【官员8】拜托,你这用来测大象的体积大小还差不多,测重量可不成哪。照这么说,同样大小的金子跟木头和水还能一样重?不可能嘛。
曹操听了直摇头。(曹操动作表演。)
【曹冲】父亲大人,孩儿有个办法。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曹操微笑着点一点头。
【曹操】嗯,说得有道理啊。就这么称吧。

【4个操纵波浪的人】大风起兮云飞扬,大江平地起波浪。陆地动物船上牵,要把大象来称量。(在大象和石头上船下船过程中,都要分别舞动。)
【4个操纵船只的人】稀奇稀奇真稀奇,今天要来看稀奇。大象赶到船上去,称重可以不可以。

【2个牵大象的人】来吧来吧,大呀大象,乖乖乖乖,快到船上。你先上船,才好称量。
【4个武士】在船上刻下记号。这就是大象在船上时的水位,我们来刻下它的位置。听说过刻舟求剑的故事,在船上划记号其实并不那么美好。

【2个牵大象的人】将大象牵下船。
6个搬运石头的人】嘿哟嘿嘿嘿哟嘿,快把石头搬上船。嘿哟嘿嘿嘿哟嘿,见证历史不一般。

【4个武士】石头渐渐搬上船,水位慢慢到了记号这里。这也是船上装着跟大象一样重的石头的水位了。
6个搬运石头的人】嘿哟嘿嘿嘿哟嘿,快把石头搬下船。

6个搬运石头的人、2个牵大象的人;4个操纵船只的人、4个操纵波浪的人,每侧8人,带着船只、石头、波浪分别从舞台两侧退出)

【4个武士】称出这些石头的重量,这就是大象,就是大象,这个庞然大物的重量~~
【4个武士】启禀曹公,这头大象重约150石,也就是后世所说的4.5吨。

【场上所有人】哇,这么重!
【官员8人,武士4人】还是冲公子有大智慧啊~~小小年纪巧思量,妙用浮力称重量。

【曹操】有子如此,吾心大慰。
【旁白4】在船上划一个竖的记号是刻舟求剑,要多傻有多傻;在船上划一个水平的记号是曹冲称象,要多智慧有多智慧。看来在船上划记号这种事情,不是不能做,关键还是看怎么想的啊。


(剧终)

点评

你这也太牛了吧!  发表于 2018-10-14 22:05
发表于 2018-10-14 22: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说我最近在参加的薄荷阅读吧。
也是凑个热闹,点点在蛋糕英语,每天啃会英语绘本阅读,每天大概花个10分钟左右,想体验一下她那种感觉,又觉得蛋糕英语对我来说偏容易了一些,恰好看到不知哪天关注的薄荷阅读的公众号,我就交钱报名参加了薄荷阅读100天,看看能不能读下去。从9月的最后一周开始,国庆放假,每天阅读8分钟,大概1000个单词,如果能坚持100天,有个10万字的阅读量。到现在有13天啦。
除了以前简单的分级英文绘本,好像也从来没想过阅读英语读物。薄荷每天0点后就会推送新的一章,大概1000个单词,根据单词测试的量,会出现一个生词表,在5-20个单词不等。第一天的果然难,一整篇下来,大概花了20分钟,大多数单词都认识,连在一起却有点稀里糊涂,不知道啥意思。强烈克制了自己不去背单词,阅读的时候有的单词不懂也不去查,先猜,整篇看完,课后的三个问题,把全文读三分懂,大概就能全部答对。再回头过一遍,查不认识的单,看是不是自己猜的那个意思。如果个别单词,是可以双击出来意思。整句的翻译没有。不过,在每天晚上9点会有一个重点短语,单词的讲解,也会在公号推送。在第二天的时候,会出现第一天的翻译概述,这样挨了几天,从第四天起,可能是有了故事背景人物事件的铺垫,有一些陌生单词也混了个熟脸,读起来感觉容易了很多。
我有点理解点点平时的英语阅读理解了,不完全读得懂,课后的问题题可以选对。虽然现在开始有点晚,这样读下去也是多多少少会有一些用的。这也算是我的收获吧。

点评

厉害哟,等我折腾完这阵子,也来跟着学学。  发表于 2018-10-14 22:55
发表于 2018-10-14 22:25:21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大师们的写作课:好文笔是读出来的》

这段时间在集中读写作的书,才发现,原来有很多作家(写手)出了很多谈写作的书。有些泛泛而谈,有些讲套路,尤其是讲新媒体写作,文案写作。终究不得我心。不过舒明月这本《大师们的写作课:好文笔是读出来的》颇让我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虽然有些未必严谨,但是我心目中的“写作”。
这是一本专注于提升文笔,探讨如何增加文字的密度,以丰富的词汇和句式织造出锦绣文章的著作。
书里,作者舒明月以庖丁解牛般的细致和娴熟,带你走进鲁迅 、张爱玲、沈从文、顾城、白先勇、 严歌苓、金庸、川端康成、菲茨杰拉德、安妮宝贝……等48位顶级作家的经典文本,学习其中秘技,将二十八条写作秘技一一精细拆解,力求为读者奉上精准独到且行之有效的一套写作方法。
舒明月是谁?她毕业于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曾在政协全国委员会工作。现为自由撰稿人、译者、文学评论人。
她对语言文字高度敏感,有甄别汉语写作的火眼金睛,擅长文本精读。2014年起于豆瓣阅读开设精读专栏,读者评分9.4,为全平台罕见高分,获“小雅奖·最佳专栏奖”。发起组织各类写作项目,开讲系列课程,引导数千人取得写作的实质进步。
全书三个版块,
【内容篇】从“颜色”到“情色”,你的笔下也可以写出10万种活色生香;
【技能篇】从“标点”到“收束”,为你深度解码大师们的写作密码;
【拓展篇】从传统文学、外国语言、前人新秀、自媒体大众那里,为你开辟更多提升写作的路径。
以前看书,体会最明显、也最容易看出的就是文笔好、写得美、用词漂亮,要是再往深处,却说不出所以然来——一切全凭感觉。但看过《大师们的写作课》之后,你就知道了,原来文笔可以有这么多层次,这么多“硬性指标”:颜色、温度、比喻、节奏、情感……简明扼要,切中要害,而且不卖弄,十分近人。很多你之前忽略的地方,都是作者的匠心所在。的确,写文确实是要靠一点匠人精神的。尤其是文笔跟语言,要像锻造刀刃一般,无论你是喜欢重剑无锋,还是花饰华丽的袖剑,抑或吹毛断发的匕首,都是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赏心悦目,乃至一击致命的。
显然作者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学作家情有独钟,其中鲁迅、张爱玲、沈从文、钱钟书尤为甚之,当然这些文学大师在不同类型文学领域都已是圣人级,也许我们所处的成长环境、我们的成长经历以及时代的推动力,让我们对前人望尘莫及,可我们之中仍有作者这般对文学历史瑰宝研究不倦,能以通俗的表达方式带给我们最直接的方法论,实在难能可贵。
我也读张爱玲和钱钟书,感叹他们对人物内外精雕细琢功力之深,对环境气场组织搭建本领之强,可从来学不会一点儿,就算照葫芦画瓢在博客写上一小段,也感觉连丁点儿皮毛也不像。后来读一些国外大师的写作方法论书籍,开始放任自由,想到什么些什么,想到哪里写到哪里,终归还是于人于己都不能满意。直到接到本书,封皮一句醒目副标题:好文笔是读出来的。
本书特色在于作者风趣地通过最易接受形式不停地(是的,不停地)列举大量作品节选作为引证,不仅有正面,甚至还有知名作家的负面举证,让读者再也不会感到只是纸上谈边或者夸夸其谈,终于可以看出佳作为何为佳作,名家如何称之名家。大部分常见著作举例也会让读者对举例更熟悉,对分析结果接受更容易。
闲时,不妨读读这本《大师们的写作课:好文笔是读出来的》,从名家著作中领悟一种内在美,学习如何绘制一篇佳作的骨骼、肉身和精神,不管这领悟传承给谁,都是文学界的珍贵宝藏。

发表于 2018-10-14 22:25: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起群多,我也是很晕的,很多群想过要退出的,没退出是琢磨着,万一发个筹款,活动啥链接,有更多的宣传渠道去推广,于是就忍住了,三叶草的40多个群,一个不拉下,加上各种工作群项目组群,眼花缭乱的。置顶都置顶不过来,最要紧的是几个周五微课堂群,这个每周工作不可少,虽然不知道大家是否都有认真回听,但能做多少是多少啦。还有就是娃学校的各种群,班级群,家委群,小组群……一个都不能少,遇到老师发通知,照例也得复制大家的留言应个景,以免老师不满。家委会的工作也不能少,为大家服务的精神得要有。接下来就是各种兴趣群,比如思维导图学习群,比如快速阅读群,还有各种上课的群,思维导图裁判群,思维导图讲师群,批判性思维学习群,创意写作课程群,全球职业生涯规划师群……一个都不能少,每个课程都有小组群,这加起来几百个群啦,还有各种家族群,同学群,老家亲朋好友群,邻居群,团购群……我的天哪,这真不得了,想想都觉得过分,时间就这么溜走了,各群需要维护,需要时间,全刷一遍,几个小时就没了,太可怕了。但是,不维护又不行,大家彼此直接没有交流,就会冰冷没感情,维系起来就很不容易了,真想能有三头六臂,这样可以象八爪鱼一样干活啦!
发表于 2018-10-14 23:01: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绝对不吃番茄 发表于 2018-10-14 22:25
说起群多,我也是很晕的,很多群想过要退出的,没退出是琢磨着,万一发个筹款,活动啥链接,有更多的宣传渠 ...

04好人好梦
熬的不是夜是自由
应该是结婚生子之后更喜欢熬夜,很多写的东西都是在深夜完成,我经常跟朋友说,我的工作时间是晚上十点以后,其实说工作时间应该更确切的说是自由时间,这个时间才真正属于自己。只有这个时候我们才丢下了妈妈,妻子,媳妇,老师这众多的身份,那一刻,我们只是我们自己!

有时是捧一本书,静静地读几页,读了几页不重要,重要的是读书时的那份宁静;有时是观一部剧,悄悄地看几集,看了几集不重要,重要的是观剧时的那份感动;有时是品一壶茶,啧啧的茗几口,茗了几口不重要,重要的是品茶时的那份惬意。

我们有太多的身份,反倒让我们忘记自己究竟是谁,我们本来的面目被我们遗忘,学会照顾自己,关爱自己是我们今生需要修炼的课程!
发表于 2018-10-14 23:02: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真回复一下这个主题。大主教威武,大主教你还是有人理的,下次见面请我吃狗不理。

前几年,有一门课程很火《电话礼仪》,约电话销售的课都要加入这个部分。后来,有加入了微信礼仪。今天看着大主教的题目,我觉着应该还会加入群礼仪。

我之前读过一本书,湛卢引进的,叫什么社群什么的,题目想不起来了,恰巧懒在床上我也不想起来了,大家就理解意图吧。这个书当中,总结并预言有关社群生活的前世今生,大意是说社群如何爆炸。

其实,根本不用他说。因为,人类就是群居动物,因为彼此的弱小,要在猛兽横行的时代进化发展,不居在一起,怎么直立的起来?!

文化礼仪是吃饱了肚子,没有野兽四伏,危机由野外转入室内之后的事情。在什么群就该遵守这个群体的游戏规则,这东西写进纸里刻在石头上,就叫制度;放在口头或是心领神会那就叫做约定俗成。

而在一个虚拟的世界里,与那些认识的不认识的人在同一个群里,必然也会有这样那样的制度或是约定俗成。

说起来,群大了什么鸟都有,群多了什么鸟都飞!我个人更喜欢日本家长从小对自己孩子言传身教一件事——不给别人添麻烦!日本人不添麻烦这件事估计也做到了世界极致。所以我一直很好奇在日本的群里有没有多样化的鸟类。当然,我的二外已经在毕业后还给了老师,认识的有限的假名也仅够支撑我看《海贼王》或是岛国漫画略懂的。因而,我也不可能真的混入岛国某群去一探究竟。

好吧,说群多样化鸟类研究,哦不是,是群里一个群成员的自我修养。斯坦尼拉夫斯基说过一个演员的修养,人生如戏,群就是TVB,大家都应该有些修养,在群中互相滋养而非沾染垃圾。我自己觉的群员的修养可以有如下,但不限于如下:
1. 遵守群规,别当老子天下第一;
2. 看三遍还没看懂得对话,要么是你和其他成员认知不在同一层面,要么是你和人家三观不和,无论是哪个,退群就好,别争,因为争得赢你早就看懂人家说的了;
3. 如果明确要求要回复,别当自己是瞎子,回答个收到其实不难,不回答别人也许以为你发生意外了;
4. 如果家长群里老师通知个啥,超过三个收到之后就别再恢复了,想想那些还没收到的,本来只用爬漓江的山就能看到通知,你让人家爬珠穆朗玛峰,是不是有些过分?
5. 群里总有人发表负面言论,如果你是群主直接开了他,如果你不是就帮群主开了他,如果群主和他一伙的,你开了自己就好:
6. 群里莫谈国事,关心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即可,让更高层的人去做他们该做的事,我们做好自己的。
其实,还有很多,但是,我困了!我还是睡了吧!
发表于 2018-10-14 23: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20号的Carol

很早就知道卡耐基的这本《人性的弱点》,当年随手拾来,也只不过翻看了十来页,便丢回了书架上。没想到再次拿起,是几年后了。
不知道是冥冥之中觉着亏欠着什么,还是认为生活中有些困惑需要指引,都让我决定想要拜读这位大师的作品。
书中提到的第一条原则就是“不要批评,不要指责,不要抱怨。”因为批评是无用的,它激起抵触,让人急于辩白;批评是危险的,它伤害自尊,甚至让人萌生恨意。这点在我的日常生活,与女儿相处时表现最为明显。没有人喜欢被批评,孩子更是如此。越多的批评带来的结果,就是她更大的反抗和叛逆。“以理解代替指责”,设身处地去想一想对方缘何如此---这比简单的批评要有有益得多,也有趣得多。
可能一时半会儿我还做不到这条原则里所讲的,但如果能提醒自己:我是在培养一种新的习惯,寻求一种新的生活态度,这也算是在进步呢。
 “如果你希望对方提高某方面的能力,就请装作他早已拥有这一品质。”这一条我觉着会很受用,它旨在去激励一个人的潜质。所以,试着把这些原则用在生活中吧。                                                                                                                                                                               
发表于 2018-10-14 23:3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拖延了半个月之后,韦主任终于开了口说:住院吧。
当天就办。
我们已经迫不及待了。
这阵子CC同学已经站着都勉强了。而我在安徒生展的时候,还大声的跟试图到外面等我们的他说,你不能走!他那个为难的脸啊,现在想起来,我真是太过分了。
还有晚上睡觉的时候,他烙煎饼一样翻过来翻过去翻过来翻过去翻过来翻过去,我神经那么大,完全不受干扰,心也那么大,一点也没意识到,其实他在疼。
就这么撑不住了,才去看医生。
那么难约,好容易约到了,又是中秋,又是国庆,一推再推,终于定下来了。
立即就办。
门诊楼,外科住院楼,内科楼的小卖部,一路下来,忽然,我腿也疼了。
和他一样在左边,比他略低,他是髋骨和股骨头,我是股骨头部向外的那个部分。
走路的时候右边感觉不到骨头的存在。左边则能感到钝钝的疼,仿佛也是摩擦的不够平滑顺畅。
我开始怀疑,我是不是在自我暗示什么啊?
但是疼痛的感觉是真实的,虽然并不是激烈的疼,是轻微的,甚至是看起来没受任何影响的。
但只有我自己知道每走一步,这个摩擦就更毛毛咋咋,痛感也越来越强。
到了晚上回家去的时候,大门前的那个台阶,走上去甚至都开始觉得困难了。
我试着用髋关节去提起骨头来上台阶,右肩禁不住下沉,左肩也跟着提起来。
一瞬间,我发现这个动作太熟悉了!
CC走路的时候,不也是这样么。
忽然醒悟,这是谁,在让我去体会CC的感受么?
那时时被疼痛啮咬的日常。
有人说,这是量子纠缠;有人说,是能量同频影响;也有人说夫妻连心什么的。
谁知道呢。
我知道的是,在医院凳子上陪了几天床之后,虽然依旧每天几个楼跑,但那块突出的骨头竟然不疼了。
而CC同学,也终于在2018年10月10日这天晚上8点50之后的这三个小时里,告别了原装纯人类的时代,进入了美国陶瓷装备的人工智能新时期。
这个八字里有天医的家伙,竟然恢复的很快。手术完第三天就下地了,射手座秉性啊。。
确实,换上了陶瓷之后,睡觉再也不疼了。
他欣欣然地对未来充满了憧憬。然而对他来说,这才只是个开始。
重新学习正确的走路、站立和坐卧,将会是未来半年他最重要的功课。
发表于 2018-10-14 23:41: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主教本周的这个题目,想来是被这个问题困扰了起来,规定这个东西,大到国家法规制度,小到家规,还有公司或者团体组织的各种规则,大大小小林林总总人的一生也都是活在各种规则中的,不过中国人好像对规则这种事情总是认为没那么重要,就像前段时间报道的,女孩子在停车后横穿马路,被过路的车撞了,最终导致离开了这个世界!她当时怎么想的已经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她应该会想,车肯定会遵守交通规则,车肯定不会撞到我的! 同样的道理,微信群里的规则群主就算已经宣布过很多次,但总是有人会不在意,之前有个朋友建了个群,由于群友不遵守群规,最后群里被T得只是几个人了,很是夸张!但也毫无办法! 我自己经常在群里都是作为旁观者的角色,热爱看群里的各种聊天,很少参与讨论,但肯定会遵守群主的规定,算是一个喜欢安静的群员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 粤ICP备15113216号 )

GMT+8, 2024-3-29 08:39 , Processed in 0.061305 second(s), 2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