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点我捐助三叶草
楼主: 春天花会开

转帖---有一种神秘的人叫作“命运规划师”(天涯热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9 15: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的主战场也不是在学校,上学校是为日后的社会生活做准备的。可惜很多家长和孩子都搞不清这一点。你跟他们讲,他们都说自己明白,可是回到生活中,还是挡不住要头脑发昏地在人潮汹涌沙尘滚滚中被人推来搡去的,身不由己。说明他们没有真懂。真懂的人是把认识落实到行动上的。

就单这一句,我们在组织各种故事会、各种讲座、各种沙龙的过程中,体会至深
发表于 2012-2-9 15: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Thank you.  mark here.
发表于 2012-2-10 12:34:3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要反复看
 楼主| 发表于 2012-2-13 16: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
25
  曾叔叔以前非常喜欢武侠小说,他说:“金庸的小说其实境界和内涵很高,一般人以为是俗小说,小看他了。你们这一代年轻人,现在都不看老一辈的武侠小说了,所以想象不到80年代时候我们看武侠的盛况。你要把金庸的全部看完,里面有许多能启发人思考的素材。”
  我问他喜欢金庸小说里哪一个人物?
  他微笑着说:“我一直喜欢《射雕英雄传》里的黄药师。东邪!其实东邪并不邪,只是思想比较深刻理性,有个性分明,不肯玩和光同尘那一套,难免不容于人群,不容于官方主流,就像白色是相对于黑色的反衬,群众当然永远要坐在“正方”席位的,少数派只好与群众为敌,去坐“邪方”了。所以被称之为东邪不是“邪恶”的意思,而是“与众不同”。
  我倒是想跟东邪那样,当桃花岛主,培养一个黄蓉出来,再生一个杨过。然后要一条大狼狗,养一个老顽童,有空就找老顽童打场架,活动筋骨。这日子好快活啊。哈哈!”这时的他像个孩子,没有一点为人师表的风范。
  后来,我知道他背后的许多不让学生看到的引导技巧,就想到小说里那个黄药师,一身青袍,轻功如鬼魅,总是跟着梅超风的身后,却不被发现。当你以为他不在,却又跳出来帮你一把就走。是有点像。
 楼主| 发表于 2012-2-13 16: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26
  曾叔叔的生活很安静,这是我刚刚来到他家非常不习惯的。因为我在家里从小到大都热闹惯了,爸妈都是跟朋友们成群结队地玩的,出行的数量简直像沙丁鱼群,大酒店的房间经常一次就定下20多间的。晚上家里麻将声,电视声,声声入耳。所以在新环境里,反差太大。平时曾叔叔处理完事情,静静地看书,写东西。手机一天到晚不响的。也没有朋友来家里。
  有一次,我看书累了,跑过去他书房找他磨嘴皮子,借机问他,你家里怎么没有朋友来玩?
  他也放下书,伸伸懒腰说:安静不好吗?
  我说:不习惯这么静。
  他问我:“如果给你选择,你想不想20年后当一个思想家?”
  我笑着说,有的选的话,当一下也不错。看看是啥滋味。
  他说:“好啊,想当思想家,就从适应安静开始,然后喜欢独处。思想家是不能害怕孤独的,因为这是思想家这种产品生产工序的制作流程,必须的。就像最上等的钢铁需要巧妙地淬火过程一样。”
  真不知道他的书房有多少宝贝,反正说着他就从书柜上拿下两本书来,一本是《通往奴役之路》,一本《瓦尔登湖》。
  他说:“这本《通往奴役之路》不是叫你看,而是听这个书名。一个人如何逐步走向奴役之路的?离不开热闹就是其中一种了。心理上离不开热闹集体的人,其实是受束缚的。本身就失去自由了,容易在人群中被狱囚。
  人类历史上,几乎所有最重要的思想作品和文艺作品都是孤独中的产物。不信你以后留意看,人在热闹开心的时候是很难有状态去创作最具价值的深刻作品的。
  当然,也要看人。如果你到了中年,知道自己不是那块材料,不成为深刻思想作品的创作者,那么就不必担心自己因为耽于热闹而浪费创作时光了。但假如你年轻时有试一把的想法,并且恰好发现自己的能力、特长有一定的底子可以发展,那么就要注意从年轻时候起培训自己适应孤独了。不但要适应,而且要喜欢孤独,要故意与人群隔开来,才不会深深地卷入生活俗务而不能自拔。我见过许多拔不出来的人,经常自责,一边喝酒一边吃胃痛药。呵呵!挺好玩的。
  适应孤独要靠训练的,就看你自己要不要成就自己了。这些书,以后慢慢看。”
  。。。。。。 。。。。。。
  曾叔叔当时这番话确实很新颖。当然,我当时的头脑基本上全部是处女地,他往里面扔进些什么泥巴都会成为“史上首次…….”
  后来,我阅读不少好书,慢慢能适应长时间的安静。其中有一本《孤独六讲》里面说:智者常常是孤独的,或者说,智者需要孤独。于是脑海里想起他在书房独处的样子,身影孑然独立。那是他的桃花岛。
  到了国外后,中国的同学们很不适应,很想家。我却安之若素。心想,对于独处,现在像有点底子了。那么到底要不要成为思想家呢?剑桥的教授席位还有空位吗?罗素,摩尔,维特根斯坦等人的讲台是否还为我而留着呢?哈哈!
  做梦也是有好处的。曾叔叔说过,做这种梦比一夜无梦的人还是要勤奋一点点的。
 楼主| 发表于 2012-2-13 16: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27
  前面说了一大通,搞得好像过了很久。不是的,回到原先轨道上来。
  这时候,我才来到他身边不到一个月。他让我适应,平静下来之后,就不露声色地动刀子了。不是要害我,而是要割瘤了。
  一年后他告诉我,当时一开始就想要拔掉我身上的两样东西:眼镜和头发。
  毫无例外,他办得到。
  头发牺牲在先的。
  我们青少年的发型,一般都有同龄圈子内的共性。是一种群体符号吧。当时我的头发有一点点长,稍微盖住前额的。没想到被盯上了。
  好几次,在不经意中,曾叔叔轻描淡写地建议我换一个发型,剪成他那样的小平头。我当然不肯,心里笑他真老土!多次给我设糖果陷阱遭遇抵抗后,他不正面来,想其它鬼点子去了。
  他知道我一直很喜欢打篮球,但是现在他家附近300米内没有篮球场,要走500米才有一个。他一直不我自己去打篮球。搞得我手痒痒的,真想打球。平常我们大家聊天开玩笑,就会说起篮球场的事情。曾叔叔吹牛说他小学时候是校篮球队的,现在估计投篮找不到北了。我们还拿他开玩笑。
  突然有一天下午,在课间休息的时候,他说我们俩去球场打篮球比赛怎么样?单挑?我赛!一听就兴奋,那是我的强项,我的地盘呀,谁怕谁。
  他说比赛要有赌注的。我赢了,曾叔叔就让我以后每天自己去篮球场打球半个小时。如果我输了,我的头发马上去剪成小平头,并且一年内不许换发型。
  我当时真觉得轻易解决这个中年叔叔毫无悬念,一口答应了。所以说,冲动是魔鬼,买的永远没有卖的精。这一去球场,我原先珍爱多年的发型就永远停留在十五岁零6个月的照片里了。
  到了球场,他说怎么比,随你定。他很平静,我心里有点点发毛了,我们俩身高一样,体重他多20斤,体重他占优势,年龄和身体状况我完胜。他很多年没打篮球,我经常泡在球场,难道需要怕他吗?嗯,不需要。年轻人知道要学习,就是不知道“经验”这东西是几毛钱一斤的,成年人得吃多少亏才攒起来的宝贝,你敢说它没用?没经验就要挨教训了。
  于是我说,我们俩打半场。每进一个球就攻防互换,谁先进十个球就算赢。怎样?
  他答应了,先自由投篮热身。他真的多年没有打篮球,球的重量还没适应,投篮根本碰不到篮筐。我心中更不怕了。10分钟后,开始了。
  前面我领先了两球,2:0,虽然他不进球,可是篮球场的素养很好,卡位,战术经验都在的。几个回合后他进入状态了,屡屡借用体重优势压着我上篮得手。他的突破步伐真好,我感受到他身上多出来的20斤体重很快会吞噬我的发型了。转眼比分变成4:6,我落后了。
  我说叔叔你不能靠体重压我,欺负小青年单薄啊。他说可以啊,接下去我不利用体重行吧?
  好,接着他的进攻没有强行突破,在罚球圈一带带球晃着晃着居然快速往底线沉底,我顶着他不让进入内圈,他居然跑动中来个勾手中距离,像姚明那样,还漂亮地进球了。我不知道他是运气好还是宝刀未老,反正看他得意洋洋的,再过一会儿,还是中距离投篮进了。嘿嘿!我一点脾气都没有。人家技术性击倒我了。
  没有奇迹发生,我马上就被带去剪成了小平头。当晚我做梦梦到自己没有穿裤子在街上裸奔了,够吓人的。第二天,我去买了一顶帽子带上,大家看了都夸我新发型好看。像男子汉帅气。可是我真难过,有点被阉割了的感觉。一周不敢出家门。过了半个月,帽子才摘下来了。
  一年之后,约定期到了,我早已经喜欢上小平头,也不喜欢以前的发型,就一直到现在了。
  看来你以为不可或缺的东西,其实放弃掉比想像中要容易,和街上的标语差不多,时间可以嘲笑一切。
  。。。。。。。 。。。。。。。
  
 楼主| 发表于 2012-2-13 16: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28
  曾叔叔好像对青少年的发型很重视。因为我遭受发型的“割礼”之后,三个月内,亲眼看到另外两名送到他手上的中学男生被强制剪掉头发。那两个都是性格猛人,真的是在学校学烂仔的,脾气不像我那么好搞。他们的故事后面再说,先说头发。
  其中一个来自广州的,初三,人高马大,不上学,要出去社会上混了。他很想保留手机,要跟女朋友保持联系,曾叔叔威逼利诱,最终以保留手机,交换他剪掉发型。
  另一个少年,很有型,据说风靡校园的魅力男生。不是靓仔那么简单,是内敛性格,很酷的男生。也是在和混混一起,不想读书。
  这个更棘手,曾叔叔为了他,把他和爸爸妈妈一起带到云南丽江,带着行李一直往西藏走到了香格里拉,吓他说要放他到西藏里面的军营里去特殊训练。这孩子心理和智商都上佳,最后在酒店里跟他玩攻心战,用了8个小时,才搞定了他。先答应剪头发,再答应跟曾老师学习。于是马上在酒店里的美发厅剪掉头发。他妈妈听说他终于肯换发型了,感觉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那男生真行,剪完了很淡定地说:剪了就剪了呗,没什么。
  。。。。。 。。。。。
 楼主| 发表于 2012-2-13 16: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29
  按规矩,我出去旅行时才能问曾叔叔答案。这个问题在将近一年后,我和他去北京慕田峪长城,爬累了,就坐下来聊,他才肯告诉我答案。
  他说:“你们这些跟不良少年混的孩子都有一个基本共性,对群体属性的符号特别的看重。那个发型,就像纳粹党章一样荣耀,像一个党群的标志。你们打死都不愿意剪头发,就说明非常珍惜那种无形的凝聚力。对你们重要的,对我也同样重要。于是先要在符号上把你们和感情上不肯割舍的群体分隔开来。
  你看电影里,被判刑的囚犯进监狱都要经过剃头发,穿上囚衣这两道基本程序,而且还要不准使用原有名字,监狱给个编号称呼,甚至像陈水扁那样的身份,进去了都免不了要脱光了检查屁股。这套形式就是一套隔离门,告诉你:里面和外面不同了。所以符号的心理意义一直是很重要的。
  我要把你从意识上、心理上告别那个圈子,有形的和无形的一起擦除。首先要去掉身上的符号。发型更改了,你们照镜子就会觉得自己的形象陌生了。随着时间,有利于慢慢切割心理上的距离。每个人在心里都有一个自我意象,在你们的年龄还没有完全定型之前,这个自我意象是可以经过一些措施来修正的。是综合手段的其中一环。
  我说服你们剪头发,实际上通过这个行为树立一种权威,心理上要学生服从老师的管理。形象刚改变,你会很难受,就像你转变发型之后两周不肯脱帽子,这是心理接受的调适期,慢慢来,总会在内心说服自己接受的。我一直在观察着你的恢复进度,这过程中我们周围人都一致鼓励你。而你当时的难受不是因为现实中身边有人嘲笑你,而是脑海浮现出以前的那些弟兄朋友们的眼神,你仿佛自己也变成那个被这个群体嘲笑打击的对象了,不但难为情,甚至觉得背叛了群体,背叛了那些隐藏在漫不经心行为背后的一连串价值观。
  同样,一旦经过时间,心理逐步接受改变之后,也就会坦然接受新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进入体内。这是先动刀子挖疮疤,然后疗伤,然后长新肉的过程。
  
 楼主| 发表于 2012-2-13 16: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30
  很多青少年都特别看重自己喜欢的发型。不少家长在发型上和孩子起冲突。其实就像“哥抽的不是烟,而是寂寞”那样,青少年坚持的不是发型,而是阵营。家长要在发型上去硬碰硬,一定要有治根的方法。如果光治标,强攻下去,双方的代价不会小。青春期的孩子会对强攻萌生怨恨,后患绵绵。
  现在学校功课高压,孩子们自己做主的空间越来越小,所以到了12岁以后,上学一定要穿校服,那么服装统一了,发型或小饰物就成了展现个性符号舞台了。一般来说,越是没有特长的孩子,他们的自信就越容易依赖外在的物件,发型,手机,球鞋等等都是比拼的阵地。
  当你的发型改变之后不久,你对眼镜被改掉的要求也就抵抗比较轻了。那时可以感觉到你对转变形象的推动比较容易接受。这就是一个缓慢转弯的过程,转弯太急了不行,会翻车。直到现在,你心里早已喜欢上新的发型和新的眼镜。
  其实配合上这一年来你肚子里面的知识内容,已经让你在心里为自己重塑了一个崭新自我意象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你重生了一回。从里到外都更换了,你还会是原来的你吗?”
  听完他这一番解释,我无语。但是觉得暗自自豪。的确,在他身边不到半年,我已经忘掉了那些原来的同学。甚至没兴趣找他们了。我通过阅读,逐渐提高了思想审美,每当回想以前在学校一群小混混的行为,自己觉得有些脸红有些作呕。我想不到为什么在内心告别过去,会自觉地以这样残酷的方式来进行,真是一刀就成两段了。而分明没有人逼迫我甚至没有人知道我内心的渐变是怎样发生的。
  至此,知识能否改变命运我不清楚,但是首先改变了少年的审美价值标准,已经是铁板钉钉的事实。假如那时从长城下来让我回去原先的学校,我也再不会和那些人交朋友了。就如一开始曾叔叔预言的:他们实在和我成了两条道上的人,不可能有交叉点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原来是这样的意思。
  在第一年后,我已经感受到自己的变化和方向了。心里开始对未来有了点信心。那以后,我逐步对心理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所以说,一个人的现状,源于过往的总和,那么我现在的知识,和以前的某些片段经历都是相关联的,当这些关联串起来一片时,就构成了实实在在的变轨。
  背后那只随时相助的手早已不在我身边了,可是他的背影却永不消失。
 楼主| 发表于 2012-2-15 16:5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答网友问
作者:善翔者翼 回复日期:2011-12-02 17:48:45 
  
   回复
    不知道楼主是怎么理解音乐、艺术,跟数、理、化等之间的联系的,我个人愚见认为音乐、艺术这些感性的东西有利于开拓思维方式,培养人敏锐的观察力和更为复杂的思维能力。不利的一面是过于感性的人会自怜,甚至容易情绪失控。所以还要加强理性思维的锻炼。所谓万事总能分成两面,果断而不至武断,隐忍而非懦弱,勇敢别于莽撞。所以我觉得培养孩子一方面的能力时也要注重相配套的另一方面志趣的培养。希望没有打断楼主的思绪。打扰了。
  ===================================
  你的提问是经过思考的,并且有相应的经历为基础。
  如你所言,针没有两头尖。音乐艺术常常令人偏感性,感性没什么不好,伟大艺术作品都需要这种元素来催生。有没有办法尽量从中平衡呢?曾老师说过这个课题,办法有一些的。但是,根本的要点还在于家长、或青少年自身在计划培养孩子或自我塑造时,不能苛求面面俱到。这世上没有两头都占的好事。他甚至在操作中大胆运用过一个缺口理论。就是故意在极优秀的孩子身上开几个缺口。是的,他培养过一些小学年纪的孩子,非常优秀。他说,不要塑造完美的人,追求每一天的月亮都是满月是不好的。这个理论我在后面的文章中可以提及案例,供家长参考。这个理论对于幼年孩子比较实用。
  欢迎你继续关注并且互动讨论!

网友发言:
好的教育是引导和开发潜力的一种艺术行为,文、理、乐是培养审美和思维的辅助,在这个基础上,能有独立的判断思考后,再吸收涉猎更多的辅助元素,使思想逐步成熟,综合素质日趋完善。老祖宗的礼乐射御数书的教育之道是全方位的,也是经典的

楼主答网友问:
作者:lulu8625 回复日期:2011-12-01 01:07:17 
    受益非潜。。不过我带着的一个疑问暂时还没有解开:培养孩子的自由意志的那种教育模式(具体方法和具体含义还不懂)如何面对现实中的应试教育?必竟孩子还是要面对8,通过8这个筛子。也就是,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否能同时接受中国教育的考验?
  
  ===================================
  培养孩子的自由意志和8没有冲突。
  其实,许多教育方法都不能算是“先进的教育理念”。有人爱用“先进”这个词来套用某种老酒新瓶的概念,那不是他们爱沽名钓誉罢了。
  又或者,是中国教育部为掩盖自己故意压制改良的遮羞布罢了。
  曾老师的教学方法体系庞大,在国内也许少见,可是他说,所有方法的理念都来自于哲学,讲细一点就包括了西方的教育学理论。整个中国近现代的著作中,没有丝毫独创性见解!
  至于中国古代思想中,也有一些片段是与近代西方的理论部分吻合的,可是由于比较零散,缺乏专业系统的合理论述,终究对老祖宗的东西无法大力鼓掌。因为出现过一些好的片段,不成体系。而西方的研究很系统。
  他说关于教育,他多年来根据哲学以及自己的思考禀赋独创了许多好方法,可是当他看书越多就越觉得泄气,因为发现别的人书里面已经早有发现,只不过比较分散而已。所以他觉得毕竟没有原创性的价值感。就当一个实践者吧。
  这个到后面再详细说吧。我有他的录音可以整理出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 粤ICP备15113216号 )

GMT+8, 2024-3-28 23:06 , Processed in 0.083830 second(s), 1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