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的意义
这买书的人是有情结的:
学龄前就很喜欢去表哥家,就因为二表哥有一箱子小人书;小学和CY成为好朋友,是因为她妈妈是新华书店的店员,每次去书店看书,可以随便看,看多久都行,不会遭受驱赶的目光;初中成为图书馆的常客,那里世界名著让我知道了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苔丝,简爱……;高中,每到学期期末,都定时的跑到好朋友的家,去她姐姐那里淘还可以继续使用的教学参考书。如果你对一样东西特别的喜爱,由于经济的原因你不能拥有,一旦这样的原因不存在以后,你就一定要拥有它。这就是情结。
而书有什么魅力能让人怀有几十年的情节? 首先,它让我的想象插上了翅膀: 我到现在还记得80年代初妈妈买过的一本《小朋友》,上面画着某某小朋友到了某个岛屿,饿了,人们可以爬上面包树随便吃上面的果实,天黑了,有蜡烛树,像香蕉一样拨开皮就能把它点燃,照亮黑暗……看过后,我幻想世界上一定还存在着什么奇妙的树,可以满足我们所有的愿望;看过的《皮皮鲁和鲁西西》,知道他们俩在衣柜里、魔方里发现了暗道,发现了王国,永远都不知道下一站会遇到什么样的奇遇,于是我幻想也许我们家的大衣柜里会藏着什么秘密的通道,某一天,我就能触发机关,发现奥妙,也许我们现在生活得地方就是巨人玩得魔方的一块,巨人此刻可能正在观察着我们,而我们却不知道…… 其次,它让我知道我生活的世界不仅仅就是这个世界 我们生活的地方是钢铁厂,它就像一个小型的社会,它有医院、有3个幼儿园、3个小学、2个中学、1个技校、1个职大、有各种个样的分厂、有饮食公司、有食品公司、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一个人的出生到一个人的死亡,他所需要的一切,在这个小型社会中都包含着。没有看过书的时候,我以为,世界上所有的人应该都和我一样,生活在这个“厂”里,是这个厂的一分子,从来没有想过世界上有人和我们的生活轨迹不一样,观念不一样,追求不一样…… 第三,它让我明白原来生活中的事情就是这么一个道理,让我拥有了钥匙 我很小就对数字很敏感,知道自己琢磨亲戚之间的辈分、称呼;6岁以前就知道跟着外婆买东西,找钱,十元以内时不会错的(要知道我们那个时候RMB的单位可是以角来记啊),知道用花花草草的东西编轿子啊、用粉笔在地上画各种各样的符号,看了书才知道,原来这就是关系、算术、几何、这就是一些我们不知道的原理,拥有这些原理,我们可以把原本复杂的世界划归为简单。而且,最重要的是,它让我有了打开世界的钥匙。
那,回归绘本,它的意义在哪里?
呵呵,我觉得和我以前看书的感觉也差不多了。
平安夜的时候,我们听了《久石让、宫崎骏大型动漫音乐视听音乐会》,首先是画面吸引了孩子,然后音乐给动画增加了很多表现力,所以,一场两小时的音乐会,大鹅和蔡炽很认真。特别是蔡炽,每次看到熟悉的画面,还会给大鹅解释这是什么,它遇到什么事情,后来怎样。回家以后,我立刻把屯着的《魔女宅急便》(可是三大本厚厚的文字书啊),每天一、两章的速度给大鹅讲。翻译真不错,而且特别有想象力的故事:古老的魔女家族出生的小魔女琪琪十三岁开始就要自己独立生活,她按照自己的想法挑了一个海边的大镇子住下,通过自己的善良和会飞这样一个魔法,不仅生存下来,而且给冷漠的城市带来清新的风。在天上飞,呵呵,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情都会发生,一个魔女是怎么面对这些事情的呢?包括亲情、友情、爱情(呵呵,朦胧的哈),最重要的是爱的传递
呵呵,离题了哈,我要说明的是,首先画面会吸引孩子,然后通过亲子阅读的方式,让孩子去感受那些奇思妙想以及看似他们不能理解的命题。可以说,好的画面能引起孩子更好的联想,发展他们的想象力。
昨天晚上,和大鹅看了郝广才的《一块比萨一块钱》《第一百个客人》《阿比忘了什么》,这套书除了价格(平装,三本60)我觉得稍贵以外,无论是画面,还是文字,都特别好。画面的角度是随着情节,随着角色心理变化而视觉不同,文字是韵文,朗朗上口,重要的是,故事讲诉了孩子现在生活中缺乏的情感体验:“分享是让料理更美味的魔法调味,更是让友谊常保新鲜的绝妙处方!”“有时候,不吃也会饱吗?”“谢谢,是朋友之间不应该忘记的词语”,但是这些道理,绝对不会让你我生硬的接受,是内心温柔的触动,哪怕孩子一下子并没有明白,我相信,朗朗上口的故事,总会在他脑海里留下印记,当某日,某个情景触动时,他就明白了“道理来源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道理”,绘本也能给他带来生活以外的生活体验。
还有《一寸虫》《尼古拉的三个故事》《禅的故事》这些都是生活的智慧,不是那几十块钱就能衡量出来的智慧。《一片叶子落下来》《安的种子》《失落的一角》《失落的一角遇见大圆满》《智慧小孩》这些看似简单的图画书,精简出了人生的哲理。我想没有人喜欢裹脚布一样的长篇大论,绘本里短小的百来个字,甚至不超过百字的小短文浓缩的是人生的精华啊。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其实我觉得些绘本的意义往往不在于绘本本身,更重要的在于它延伸的内涵——关系!就是在绘本阅读中的亲子关系和孩子和孩子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心理学中有这样一句话:关系决定一切。 成人给孩子讲述绘本的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亲子关系的开始 为什么很多人没有感受到绘本对孩子精神上丰富的含义,往往他们只关注了绘本本身,比如字有多少,画得怎么样,对孩子有什么好处。可是往往忽略了如何把绘本给孩子的这个过程,即亲子联系的过程。我想,无论什么样的讲述技巧,怎么也替代不了舒服的一角,父母给孩子亲密的拥抱,温柔的声音,一同阅读带给孩子的愉悦感,即便是多年以后,他对于讲述内容本身的模糊,总也替代不了那画面感一样温馨的回忆。而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沟通的渠道,是分享喜悦,疏导负面情绪的渠道。有良好亲子关系的父母和孩子能正常的沟通,可以发表不同的意见,学会表达,学会交流,学会坚持……这些不是光靠单纯的看书和学习就能学到的。而且我也可以预见,拥有良好关系的家庭,在叛逆期的未来也能拥有更多的沟通方式去面对看似暗流汹涌的时期。而作为父母也就能从容一些面对。 有了良好的亲子关系,一切皆有可能。 另一方面,孩子和孩子交流的东西如果是基于绘本的基础,那些看似洪水猛兽一样的电子游戏、低俗漫画、不良意识也不会让我们的孩子迷失方向。 记得有人说过:“当一个人意识到什么是美,那他终身就会追求美!”,也是基于这个理论,美国的某个教授把某贫民区的孩子一个个都调教成了合格的公民,,甚至是精英的公民,他就是在这些孩子小的时候给他们成立一个合唱团,并且在这个看似充满了暴力、黑暗的地方长期的坚持下去,以美好的东西去开启孩子的心灵和眼睛! 我一直认为各种教育理论中会忽略孩子的一个群体意识。 诚然,理论很重要,教师很重要,家庭很重要,但是,孩子5、6岁以后,整个孩子的群体对孩子的影响往往是我们所忽略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盲从与名校的原因,毕竟一个好的群体带给孩子成功的几率会大很多。所以,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不被那些看似洪水猛兽的低俗的东西给冲击的七零八落的,为什么不在自己的孩子周围,用绘本去充实他的生活,包括他的朋友呢? 在我坚持这么长一段时间绘本的推广过程中,可以发现,孩子们的语言一个个变得灵动起来,他们谈论的东西拥有了爱、民主、自我作为基础——“看这么多美好的绘本也许不会长出一个好的果子,但是绝对不会长出坏果子!” 《长大以后可以做什么》 9月4日,我们在架空层组织了一次很有意义的活动——“长大以后可以做什么”。 这本来是想个由头让孩子们在一起玩——暑假里,回老家的,外出旅游的,在家闲着的……随着假期的结束总应该适时的给孩子们聚聚——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期间孩子们诸多的思想和妙语让妈妈们惊喜不已! 看完《长大以后做什么》这个绘本,糊糊说:“我长大以后要做公主!” ,大鹅接着说:“我长大以后要做铠甲勇士!”石头说长大以后要做大鲨鱼,而且还是虎头鲨!远远说:“我长大了以后要建一座高高的楼房!给妈妈住!”贝贝接着说:“比天空还要高!”石头说:“比地球还要大!”涛涛说:“我也要做一个了不起的建筑师!”女孩子们接二连三的表示都要做公主,只有陈泓,想了很久,告诉大家——“我长大了,要做一个妈妈!” ,我为孩子们的天真和勇敢感动“是啊,长大做一个好妈妈,养育一群像你们一样可爱的宝宝也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啊!” 《你很快就会长高的》讲述了阿力想尽了办法,又是喝牛奶,又是体育锻炼,又是按时睡觉,又是努力学习,可是依然没有办法立刻长大长高,在他灰心的时候,高个子的叔叔告诉他,其实高个子也有高个子的烦恼,比如说做不进小汽车里,进门容易撞头,没有合适的衣服可以穿……他终于明白,其实个头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开心的度过每一天,开心比个子来的重要!这个故事,看起来很有意思,也很简单,但很多时候,我们成年人是不是也应该想想里面蕴含的道理呢?开开心心的度过每一天是不是更重要一些? 《彼得的小椅子》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长大以后,觉得有很多不公平的事情,最后,他明白,其实自己长大就是个现实,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也许很多孩子期待着长大,但是长大以后,他们的内心还希望自己是个小BB,依然能得到我们大人的关心和照顾,就像大鹅前一天洗澡,提出来要坐回以前的洗澡盆,好好的体验体验以前小宝宝的感受,最后他发现,盆子小了,自己真的是长大了,腿那么长,不能完全放进洗澡盆了!但是无论他长大多大,都是我心爱的宝宝。还有涛涛,他提出个问题:“其实我不想长大,因为长大了,妈妈就变老了,我不想妈妈变老!”我说:“是的,你们长大了,爸爸妈妈会变老,没这么漂亮了,也没这么有力气,不能抱动你们,走路也没这么有力气了……”大鹅坐在我旁边对我说:“妈妈,没关系,等你老了,我可以抱你!”其他的宝宝也开始嚷嚷,“是啊,我们长大了就有力气了!” 我又吃惊,又感动,摸摸大鹅的头说:“谢谢你宝宝!” 谁说孩子的内心就是简单?从这些孩子的口中,我能听到他们的思想,聆听他们的内心。我们是否也能停下来听听他们的想法呢?(以上记录于2010年9月6日) “没有经历失去的痛苦,就不能理解重新获得的幸福” “没有经历失去的痛苦,就不能理解重新获得的幸福”——这句富有哲理的话是在我的课堂上,从一个男孩的嘴里说出来的,他说的几句话都深深的打动了我!
这个学期,刚开始,我依然按照以往的思路,以绘本作为引入,
……
这四节课后,我总觉得还是少些什么东西,也就是说也许我自己只是希望用美好来感召孩子,但是孩子们是怎么看待我的这种行为的呢?他们意愿的表达似乎还是少。所以从第五节课开始,我做了一点小小的改动,当然,这个改动也是建立在这节课动手实验比较少的基础上! 我这次选择的绘本是《小房子》,但是在给孩子们讲之前,有几个要求:1、尽量不要看文字,多多欣赏美丽的画面;2、带着疑问看,看完以后积极回答老师问题的同学可以不用提交作业(孩子们听到这个,立马激动起来),但是答案不能是那种公式化的,而是发自自己内心的。 故事在讲述的过程中,我自己觉得音乐搭配的非常好(题外话,这几次绘本我觉得音乐选得都非常好,都能契合着故事情节的起伏,好的音乐,可以让故事增色不少!)讲完以后,我抛出了第一个问题:你喜欢这个故事么?为什么?呵呵出乎我意料的是,在六班,竟然一开始就是好几个“不喜欢”,人家也有道理的——这样一个故事很老套,现实生活中谁如果从农村出来了,到了城市生活还会回到农村去的?…… 我没有指责孩子们,我只是提醒他们喜欢与否要讲自己的理由,要有根据。后来我看到了方**持续不停的举着手,我让他回答:“我很喜欢这个故事,因为我觉得这所小房子就是我自己。我也是从一个农村一样的地方来到深圳,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很不适应,没有朋友,感觉自己很孤独,城市的节奏很快,我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讲的不是特别流畅,看得出来心情有些激动,我持续的用目光鼓励他,并且提醒其他同学聆听他的发言。他讲完以后,我也很激动:“方**的发言深深的打动了我,我觉得他说的非常好!是的,你喜不喜欢一个故事在于你自己的经历,这个绝对没有对错之分,但是要能打动别人,那一定是要发自内心的声音!” 第二个问题:你觉得小房子在什么时候感到最快乐,最幸福?为什么? 呵呵,刚开始很多孩子唧唧喳喳的说“小房子在农村的时候,感受春夏秋冬的时候很幸福!”,一个女孩在角落里说:“小房子重新找到一个开满雏菊的山岗,这个时候他最幸福!”我追问:“为什么?”小女孩小声的说“因为他‘笑’了!”“太棒了!同学们,你们看到小房子笑了么?”我立刻把ppt重新打开,让孩子们再次仔细的看小房子的表情。此时一部分孩子喧哗起来 “哦!原来他是有表情的,刚开始是笑的,后来悲伤,后来又笑了!”我大大的表扬了女孩的仔细,因为我知道她是真真的在看,并且理解。我接着问,“为什么小房子在后来重新会到乡村的时候会幸福呢?”“因为没有经历失去的痛苦,就不能理解重新获得的幸福!”我看到方**在自己的位置上眼睛一闪一闪的说! 天啊,真像一个哲学家!我向全班大声的重复他说过的话“很好!没有经历失去的痛苦,就不能理解重新获得的幸福!” 我想这真的是这本绘本带给这个孩子最大的感受,没有切身的体会,没有这样的经历,就不会有这种程度的认识。这一刻,我突然很感激教师这个职业,因为它让你能有幸去接触一些学生,去为他们感动。 第三个问题:“因为现在城市发展很快,我们也不能一概的说好还是坏,但是你们也是城市发展的亲历者,如果这个小房子要拆掉,会发生什么样的状况?就现实来说,你们也就是看着**村拆迁的过程。”呵呵,后来孩子真的能举出城市拆迁的真实的事情:打架、打官司、高额赔偿费……我只能说这些都存在,但是合不合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尺子!
今后,我依然要做这种尝试,因为没有交流,你就不能明白孩子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呵呵,想想,世界上真的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一样的,为什么大家的想法就要一致呢?而且对于一部作品的认识真的和每个人的经历有关系!)。(以上记录于2010年4月1日) 我们永远都不要低估了这些孩子,哪怕我们存在的这个社会是洪水猛兽,有爱支撑的心灵,会开出花,会结出果,爱就是这样改变社会,爱是教育的基础,也是一切的基础。绘本的意义也就在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