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标题: 【故事妈妈成长学院】2019中级班共读《共读绘本的一年》作业贴 [打印本页]
作者: 1104122701 时间: 2020-9-5 14:50
标题: 【故事妈妈成长学院】2019中级班共读《共读绘本的一年》作业贴
本帖最后由 1104122701 于 2020-9-5 17:15 编辑
复盘自己当初的提问和大家的发言,在读完全书后对该问题进行再次回答和思考,字数随意,提交日期为9月15日24:00之前
作者: 龚小林 时间: 2020-9-5 19:36
C05 龚小林《共读绘本的一年》美薇薇安。嘉辛。佩利著 枣泥译
作者本人是一位学前教育专家,在带幼儿园最后一年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天使般的小孩子瑞妮,因为瑞妮对李欧李奥尼的热爱,让老师决定在教学课程之余,利用在园的时间,在全班范围内通读李奥尼的所有的作品,听起来真的很疯狂也是那么的不可思议,但是事实就是这样,这本书,是用来记录和总结这一年在共读过程中发生的点滴。
这一年老师和孩子们一共读了很多本李奥尼的作品,但是老师并没有起主导作用,比如“好的,孩子们,今天,我们来阅读《一寸虫》,请大家拿出绘本,打开第一页”,没有这样的场景,一切都是自然发生,以一个小姑娘为引导,在阅读这些绘本的过程中,孩子们通过表演,通过戏剧,通过海报,手工,与作者写信,通过这些与众不同的方式,启迪了每一位孩子和读者。书本里出现的孩子有不同的信仰不同的皮肤不同的种族,但是并不影响他们对绘本的喜爱,优秀的作品果然可以跨越一切,可以让全人类共同热爱的。
这次的分组讨论有一些我参与了,有一些是爬楼梯看的记录, 一期讨论下来,思想的火花得到碰撞和爆发,看到了很多小伙伴的不同的观点,有一些我以前从来没有留意过的,比如故事会如何顾及每一个孩子的需求,如何不冷场,被打断了,如何拉回孩子们的思维,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生死,关于种族,关于特殊儿童相处,关于安全感的建立等等,其实在绘本的阅读的过程中,每次都会GET到不同的点,每次拓展都会有不同的方向,而且小孩子有小的聊法,大的孩子有大的观点,当时我还有幸参加过三叶草线下的一个李奥尼的绘本共读,每个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难怪说李奥尼是当代的伊索大师,因为同一个故事,能让不同的人找到不同的共鸣,而且这样的观念没有对错是非,没有绝对的黑与白,你喜欢今天喜欢科蒂,明天不喜欢科蒂都是可以的,我特别喜欢这样的一种开放且包容的状态,因为任何想法都值得被尊重和倾听,因为它没有标准答案。
我当时的提问是:P54页关于情绪的问题,李奥尼他回信给孩子们说因为生病了不能来了后,然后瑞妮就推测他可能要死了,然后小朋友们就哭成一团,瑞尼跑去藏身角,奥利弗就去挤到她身边,陪着她,直到别人小朋友走过来说可以出去玩了。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并没有去安抚她,也没有去解释生死,也没有说你打乱了幼儿园的秩序,只是尊重了孩子这种情绪的表达。我的问题是,如果我们在故事会的时候遇到突发情况,要怎么处理呢?
有些抢回答,抢礼品贴纸等各种突发的意外的情况,也有孩子直接说你这个故事是假的,是骗人的,小伙伴们的答案有说先把孩子让义工社工带离现场,也有说安抚一下抱抱下,也有的说先肯定孩子的情绪,然后让孩子一个人用她喜欢的方式静静的消化下。看完整本书,我的答案我觉得在书本里没有,因为书本的孩子是相对熟悉的场景和熟悉的小伙伴,彼此熟悉的一个关系,而在故事会里,是临时的关系临时的场地,孩子和我们和场地都很陌生,遇到了问题,尊重孩子的情绪表达是第一,我觉得首先要讲一下故事会的规则比较好,不影响其他人的前提下表达自己的情绪,如果是有疑问,可以结束后留下来找我,或者和爸爸妈妈沟通比较好。特别是比较容易出现争执的分配贴纸呀,小朋友就喜欢别人脑袋上贴的那个,就是喜欢隔壁小朋友手上的那一个,这个在发礼物之前也要讲好。只能选择一次,选择了就不要再后悔了。。。让孩子们有个规则意识可能会减少很多这样的争执和哭闹情况出现。
作者: enya 时间: 2020-9-10 11:34
本帖最后由 enya 于 2020-9-10 11:46 编辑
C07 钟练华《共读绘本的一年》之共读复盘
《共读绘本的一年》
作者:(美)薇薇安·嘉辛·佩利 枣泥译
薇薇安老师看起来完全没有教学设计,而是在教学中把指挥捧交给了一个叫瑞妮的孩子。
如果你是幼儿园孩子的父母是不是会焦虑呢?
瑞妮迷上了李奥尼,她的热情,她的独特见解,成功领着孩子们一起探寻李奥尼和他的绘本。他们对作者和绘本的理解深度超乎想象,孩子们用手工、海报、表演、通信等等方式共读绘本的同时,彼此相互了解,思考人生,共同成长,有欢乐有泪水,生活和阅读很自然地融在一起。
薇薇安老师则在一旁的观察、帮助、引导,她是活动的策划者,却把舞台留给孩子们。
这是我喜欢的阅读方式,没有那么多目的性,收获又在自然而然地发生。我思考着,在一个故事会当中,时间虽短,也不要一味地讲,要善于观察,去发现象瑞妮一样的天使,去留点舞台给孩子们。
我能把《共读绘本的一年》的方式浓缩在一场场的故事会中吗?
共读中我的问题是:P41瑞妮宣布:“奥利弗不喜欢别人问为什么?”接着瑞妮是这样问的“奥利弗,你和我妈妈说说,甜心今天怎么样?” 瑞妮成功地让奥利弗开口了。我们与孩子共读时,怎样让孩子乐于开口交流?或是怎样让孩子乐于做某件事?欢迎大家一起探讨,提供宝贵经验。
提这个问题的是因为我总是会想让故事会的孩子们开口说话,觉得孩子在故事会开口说话了,他的融入感会更强,会更积极思考,对绘本故事理解更深刻,并能提高他们对阅读的热情。
群讨论时,同学们不同思路给了我很多点子。多了解孩子,投其所好,提些开放性的问题;示弱,请孩子们帮助;创意选择孩子,如大眼睛,如穿花裤子等等,多些乐趣。另外提到了《说来听听》,一本已读过,却在这问题里让我重翻此书。不断实践,不断思考,善于观察发现,点子一定会越来越多。
喜欢这种各抒已见的共读,总能有收获,感谢同伴,感谢老师。
作者: datoumeinv 时间: 2020-9-14 10:45
《共读绘本的一年》共读感想
三叶草故事妈妈成长学院中级班B06李想
共读快要结束的时候,我的孩子也刚刚开学进入小班的旅程。考察幼儿园的时候,我特意留心看了一下,教室里是有绘本书架的,但是上面的绘本不多,很遗憾也没有李欧李奥尼的作品。我不确定老师会不会给孩子们讲绘本,特别是小班,重点是安抚孩子的情绪和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
我在想,要求学校做到像书中那样完美的共读和讨论是强人所难,但其实我们可以把共读挪到家里或者小型读书会里面。给孩子创造一个共读的环境,能倾听到不同人的不同见解,能在群体中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还可以坦然接受反对的声音。
共读过程中我参加了A组和B组的小组讨论线上会议,虽然大家远隔屏幕,但一清早的头脑风暴还是唤醒了生机勃勃的一天。每个组讨论的只是几个简短的章节,却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细节,挖掘出自己的感受,抛出不同的观点和全新的视角,这些新鲜的观点犹如植物的养料一样,被我吸收得酣畅淋漓。
我在B组讨论会后,提出了自己的感想,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瑞妮非常能体恤大人的情绪和感受,甚至有时候还扮演了安抚园长的角色。这么有共情能力的幼儿园孩子真是太珍贵了。大家怎么看?”很多同学就此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有的同学说其实孩子天生是具有强大的感知能力的,及时感受到周围人的情绪是他们的本能,只是有可能慢慢被大人压制住变得麻木而已。的确是呀,我们在孩子的婴儿时期就不难发现,那么小的婴儿面对不同人的时候,也有不同的回应和表情变化呢。有的同学说瑞妮的妈妈就是一个共情能力很强的家长,看到后面就知道了。有了这样的妈妈和老师,瑞妮怎么可能不是一个富有同理心的小女孩呢?
听到这里,我自己都惭愧了,我们总是要求孩子怎样怎样,其实家长自身有没有做出榜样,是对一个孩子最大的影响。
同学们的讨论很热烈,我也从中看到了很多有趣而多元的观点和想法。虽然看的内容都一样,但每个人看完之后的理解和内化都是不一样的,有深有浅、有感性也有理性。如果不是这样的共读陪伴,我觉得我很难把这本书从小小的一本看得越来越厚。谢谢共读老师的陪伴,谢谢共读同学的各抒己见。
作者: 田田溪溪 时间: 2020-9-14 11:22
《共读绘本的一年》共读感想
D07刘章宜
看了绘本佩泽提诺,也跟八岁的女儿讨论了小P,跟共读绘本的一年中理解的有些不同。小P因为自己的外形跟周围人的不同,对自己的身份感到疑惑,这是一个找寻自我的故事。我跟孩子一样,欣赏小P那种打破沙锅问到底,无惧艰难险阻去追寻真相的精神。但是不认同的是,为什么一定要认为自己要跟别人一样?总觉得别人的就是好的,自己的就是差的。我跟孩子一样,认为我们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同样的东西到底是好是坏其实取决于你怎么去看待它,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我们要更多的去用正向的思维去看待。就像小P,比别的人个头都要小,只是这个小橙色方块,但是如果大家一起捉迷藏的话,藏起来不是更不容易被发现吗。孩子也说,个头小挺好啊,地上有钱的时候捡得比别人快。还有就是遇到一个问题,一个烦恼的时候,我觉得其实可以一边放一放,也许不用急于去寻找答案,或许过一段时间,自己就想明白了。
在共读绘本的一年中书中,孩子们理解的小P是一个孩子,其他的角色是大人,这个跟我理解就很不一样。幼儿园的小朋友沃特就像小P一样,因为新加入班级,语言交流有障碍,所以有点不自信,尤其是在老师的面积。最后孩子们一起探讨小P的故事,认为小P其实就像每一个个体,其他角色像集体,个体离不开集体,集体也要需要每个个体才完整。
最后感觉到的是,一本绘本,每个人去看,都有不同的理解,而且可能差异巨大。有了共读这种形式,我们可以去更多维度的去理解一本书,一个人物,一个道理。
在大家一起讨论这个问题后,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有的非常深刻,就像文章中的孩子们,把小P看做是一个孩子,确实,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一步步脱离母体,成长为独立个体的人。出生以前,就是妈妈肚子里的一部分,它没有办法独立存在,必须依赖母亲才得以存活。出生以后,孩子也会有错觉,觉得自己跟妈妈是连体的,妈妈高兴,我也高兴,妈妈伤心我也伤心,直到孩子慢慢成长,他才会意识到原来我跟妈妈是各自独立的个体。书中的理解最终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的讨论中,故事的寓意得到升华,小P需要大家,而大家也需要小P,让这个故事终于有个圆满的结局。
每个人读每一本书都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我自己的理解跟佩利老师的不一样,跟孩子们的也不太一样。但大家的理解的角度丰富了我的理解。阅读的体验应当是独一无二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必为追求深刻而刻意超越自己的生活经历去解释,自己阅读了,感悟了,升华了,就是属于自己的进步。
作者: wx_xLlON8AN 时间: 2020-9-14 15:37
本帖最后由 wx_xLlON8AN 于 2020-9-14 15:39 编辑
E03 陈宇华
用绘本教育来实现性别角色平等
——《共读绘本这一年》读后感
《共读绘本这一年》的共读活动在G组的讨论中拉下帷幕。薇薇安老师睿智且充满魔力,懂得欣赏每个孩子,信任孩子,对孩子充待的美好品质让人为之赞叹。而拥有超强自我认同能力及独特的人格魅力小女孩瑞妮同样让我惊艳无比,她们就是心向往之的光源,让我们追随、感动、温暖。共读过程中我提出的问题是:在《女生男生》中瑞妮对绘本的主角提出是男生还是女生的疑问,请问大家在和孩子共读或故事会的过程中有出现过这样的问题吗?或者说对于个别童书中的性别刻板形象大家会如何与孩子讨论呢?
3-6岁是儿童性别角色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对儿童进行性别角色的教育,在文中薇薇安老师用了两种方法:一是在指导幼儿阅读童书的过程中,对童书进行再解读,将涉及性别刻板印象的内容提出来和幼儿一起讨论,减轻社会对儿童角色定型的影响,并丰富幼儿的性别角色认知。如薇薇安老师当瑞妮提出男生和女生问题时候,她就组织孩子们一起讨论“这些人物里有没有哪个你们认为必须是男生的?” 在后一章《音乐老鼠洁洛婷》告诉瑞妮男生也可以吹笛子。二是减少游戏活动中性别的差异(每次都是一起表演、合唱)。从薇薇安老师的教室里,我们可以看到其充分利用绘本蕴含性别角色期待和性别意识的重要载体作用进行儿童性别角色的教育的身影。我想这也是我们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性别角色教育该思考,该学习的地方。
首先精心挑选童书作品。绘本作为儿童普遍喜欢的儿童读物,借用其精彩纷呈的视觉语言对儿童进行性别角色教育,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绘本中有的侧重描述生理性别角色,如《小鸡鸡的故事》、《乳房的故事》等,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画来科学地解释男女生理器官以及性别的不同,可以满足“性器期”幼儿自发探究男女性别差异的心理,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性别意识。再如《小威向前冲》等,通过生动的形象和有趣的故事,用儿童化的语言向孩子解释了生命诞生的奥秘。《纸袋公主》颠覆了传统童话故事中的“英雄救美”情节,没有让公主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在故事情节中弱化了女性应该拥有美丽外貌与漂亮衣服的社会性别角色特征,彰显了女性拥有智慧头脑和独立思想的社会角色特征,向幼儿展示女性形象也可以勇敢、独立、坚强。再如《朱家故事》,颠覆了传统家庭生活中“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轻松地引导孩子了解到家庭的和睦、快乐源于合理的分工、共同的分担以及亲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同时也超越了传统的母亲刻板印象,朱妈妈学会了修理汽车,也由此获得了快乐和自信。再如《威廉的洋娃娃》,威廉作为男孩子身上有女性的母性特征,为男性幼儿的性别角色提供了新的可能,这样的男孩子长大,在婚姻生活中,他会自然地帮助妻子分担照顾孩子、整理家务的责任。在这些绘本中,女性可以勇敢、独立,男性可以顾家、柔和,儿童不再被刻板的性别角色印象所束缚,而是可以从自身的个性出发,自由选择自己真正喜欢和想要的,有更多发展的可能性。对这类双性化性别角色榜样的了解和认同,可以使幼儿的性别角色意识不再刻板,增加了更多包容丰富的内涵。除此之外,绘本中很的人物角色没有刻意的男女性别之分。《古利和古拉》的主人公是两只可爱的穿着蓝色和红色背带裤的小田鼠,作者并没有明确表明他们的性别特征,但是所表现出来的可爱、天真是一样的。无论儿童的性别是怎样的,都会喜欢美好的事物,这样的人物角色设置,能够让儿童在幼儿阶段这个性别角色发展的重要时期形成更开放更多元的性别角色,让更多美好的性别特征容纳在每个孩子的社会性别角色中。
其次,在亲子共读中对男女性别角色进行多元解读。亲子共读是家长和幼儿一起阅读绘本的游戏性活动,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验故事的乐趣,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绘本故事的内涵,建构自己的认知。在每天固定的亲子共读活动中,对绘本故事中主人公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职业角色、在家庭中的分工等性别角色内容,家长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启发幼儿思考、讨论,让幼儿在积极的思维过程中逐步学到:在进行玩具选择、家庭分工以及职业选择时,最需要考虑的应该是个人的兴趣和学习意愿,与性别无关。通过认知干预打破幼儿思维上的局限性,给幼儿更广泛的发展空间和更自由的选择。
除此以外,鼓励爸爸参与儿童的教育和阅读活动,例如照看儿童、参与家务劳动、陪伴儿童游戏、陪伴儿童亲子共读、共同讨论绘本中的人物形象和多元化的性别角色内涵、鼓励儿童参与跨性别的游戏和行为等,通过亲身行动为儿童树立观察学习的性别角色榜样,和母亲一起共为儿童创造两性平等的双性化性别角色的家庭氛围,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儿童双性化的形成。
现代性别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儿童发展成模式化的男人或女人,而是发展成为一个有着独特个性魅力的人:独立自主的人格、平等自由的生活态度才是现代公民应有的特征。如何打破性别规约,为孩子提供多元、自由的想象空间和成长可能,正是我们家长应该审视和解决的问题。
作者: 城市蓝天 时间: 2020-9-14 16:32
《共读绘本的一年》共读感想
F05 周国凤
在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兴致勃勃,可是随着时间的拉长,又感觉对他失去了之前的爱意,我不得不再翻读一次。
一、首先回归我共读是提出的问题
我们很快将读完《共读绘本的一年》,在共读书这段时间,我越来越喜欢微微安给孩子讲故事的这种方式,没有任何的说教和功利性,只用了角色表演、合唱、讨论、画海报等一些方式进行交流,放下大人的身份和孩子一起学习,孩子从书中找到了像自己的角色、自我认知、性别取向、群体联结等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程。而我平时在给孩子讲故事时,很刻意的去寻找绘本的主题,总想着怎样给孩子把道理讲透,这样的追求是不是太过于死板教条?我们要如何摆脱这样的刻意?
对于D组司艳娟B组梁焕彬的回答,我受益匪浅,特别是梁焕彬对薇薇安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分析的特别到位:1、方式不一样:故事会通常讲故事的人是引导者,把握整个故事讲述的流程、方向、眼神,由于时间有限,所以需要一个共同的主题达到相对深的沟通和解读。佩利老师是类似“说来听听”的方式,孩子是主导。她的重点并不是讲故事本身,她的重心是对一批孩子的教育,潜移默化那种,她会专门观察孩子的反应和孩子的想法。
2、目的不一样:故事会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引导孩子理解绘本,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从而爱上阅读,佩利是一个幼儿园的老师,她所有的研究都是为了一个目的:我要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渗透,来让他们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来让这些更好的个体,组建成将来更好的个体,组建成将来更好的社会?只是刚好她的《共读绘本的一年》是跟绘本有关的尝试和研究。
经过大家的共读和解惑,微微安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也同样适合在家庭中。而我们对自己孩子的教养,跟她的目的是一样的,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我更想了解微微安的其他作品。
二、读完书的第二个感受
原来李欧.李奥尼的故事里藏了这么多道理,阿甲老师说:李欧李奥尼的作品被誉为“图画中的伊索“文字和图画共通创作的故事有非常明显的寓言倾向,深刻却并不故弄玄虚,几乎每一给具有丰富阅读经验或者人生阅历的读者都能从李奥尼的故事中读到点什么,并能引发思考和讨论。读后再琢磨阿甲老师的这段话才真正明白,这一切正是如此。小小的绘本中包含了种族歧视、自我认知、社会与个人的冲突等等,而微微安老师用智慧的眼光花了一年的时间带孩子们共读李奥尼的书,没有说教只有引导自省,这个过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绘本的同时大人也在成长,和孩子多些讨论和互动,让孩子带这我们一起成长,这个过程我们需要放下身段回到童年。
三、小组讨论的收获
由于共读时间相对长,我从开始的兴致勃勃到最后的懒散,读书的质量不高,为避免阅读书籍零碎化,晓纯师姐和玉香给出的建议:第一步根据目录结构,进行快速阅读;第二步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快速阅读过程中可以获取相应信息,利用思维导图与阅读九宫格进行输出,找出阅读中的要点,提高自己阅读的输出率。玉香推荐书籍《快速阅读》
共读是件快乐的事情,同时我们也要掌握方法不要被人带跑,所以往下还是要多看书,多思考!
作者: 向日葵_kcc7g 时间: 2020-9-14 21:46
本帖最后由 向日葵_kcc7g 于 2020-9-15 21:28 编辑
作者: L16樱桃 时间: 2020-9-14 22:02
本帖最后由 L16樱桃 于 2020-9-14 22:10 编辑
F04 胡小英
《共读绘本的一年》共读感想
在《共读绘本的一年》中,佩利老师陪着孩子们,用孩子们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阅读、分享绘本,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先把书读得滚瓜烂熟,几乎可以倒背如流,然后编成短剧表演,画成海报,讨论最喜欢的地方,将新的人物与以前的人物做对比,书里的人物闯进了编排的短剧、故事以及日常的谈话中。正如佩利老师在文中所说的,幼儿园的孩子本来就知道要如何思考这类问题,我们要做的只不过是将合适的内容提供给他们,让他们有机会展示或整合自己的天赋。
佩利老师在与孩子们共读绘本的一年中,小女孩瑞妮迷上了李奥妮,并能敏锐地从故事中读到极不寻常的信息,点燃了孩子们的热情,他们一起读了一年李奥妮的作品。最后瑞妮关于棕娃娃的故事,贯穿于李奥利的作品之中,其实也是她自己的故事,她在绘本里探索世界、认识自己的故事。孩子们的故事“未完待续”共读绘本的一年对他们的影响会一直持续。看完这本书,被孩子们的故事感动了,同时感动于佩利老师的智慧引导和爱心陪伴。
这次我们三叶草中级班共读《共读绘本的一年》采用各个小组成员轮流提问的方式进行,在提问、回答、讨论过程中看到大家不同的观点碰撞,深受启发。在提问环节,我提出的问题是:在《亚历山大和发条老鼠》中,我还看到了友谊的珍贵和分享的快乐。亚历山大和发条老鼠成为好朋友,分享彼此的生活经历,在发条老鼠被主人“抛弃”时,是朋友拯救了他。而在《音乐老鼠洁洛婷》中,洁洛婷开始与朋友们分享奶酪,后来她发现奶酪老鼠后,就“再也不肯让饥肠辘辘的朋友们来吃它了”,不再分享。如果是你,会忍心看着朋友挨饿,而自己也要听音乐吗?会不会有点纠结,为什么“不再分享”,才能成就自己的音乐梦想?作者以这样的方式呈现,是要传达什么意思吗?关于“友谊”与“分享”大家怎么看呢?
针对这个问题,三叶草高级班的晓纯师姐分享了一篇巢野老师的文章,对于音乐老鼠洁洛婷分析得非常细腻,读完深受启发,其中有一段“啃奶酪,只是一只老鼠的日常。幸运的是,她在忙碌的日常里偶然找寻到自我、所爱和天赋。面对朋友们的质疑和嘲笑,她想方设法保护和证明自己;而获得成功之后,她无私地对朋友们分享——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阐释了关于友谊与分享的真谛。洁洛婷是勇敢的,也是幸运的,很多人终其一生也未必会遇到自己的“奶酪老鼠”,就算遇到了,也许会在质疑和嘲笑中放弃。
佩利老师在《共读绘本的一年》中也有提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洁洛婷,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只有自己才能听见和看见的东西。瑞妮就是一个洁洛婷般不断挖掘、热情探索内在的人。
另外,这次共读提问过程中,对于《音乐老鼠洁洛婷》这本书,由于没有中文版本,很多同学表示没有看过,这也让我反思,在提问的时候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在阅读过程中或是开展故事会的时候,如何提出一个好的问题,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作者: 马依蕊_t0wv0 时间: 2020-9-14 22:07
本帖最后由 马依蕊_t0wv0 于 2020-9-15 09:41 编辑
《共读绘本这一年》共读心得体会及线上讨论活动 D02 马依蕊
《共读绘本这一年》是实操性很强的一本书,同为从事幼儿教育的我在看了阿甲老师撰写的前言之后备受感触,幼儿教师薇薇安同时也是著名的作家她在带班中与班级小朋友一起阅读李欧李奥尼作品,在他们心里埋下了希望与快乐的种子,让我动容。薇薇安对于瑞妮的情绪行为以及行为背后的动机细致观察及引导真是极其自然,同时又点燃了小朋友探索及讨论的思维火花,看似简单自然其实分析下来有很强的提问及共情引导技巧。让我们在读完李欧李奥尼的作品之后,通过幼儿的眼睛看到了作品背后的意义。都说童书要秉持“儿童本位”,能够引起薇薇安班级小朋友的热情讨论跟李欧李奥尼大师的创作风格有很大关系,也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童书是真正理解孩子,和孩子有更多关联的。
在师姐带领下《共读绘本这一年》共读之余还进行了每组的线上讨论活动,线上讨论活动的针对性很强,也是真正答疑解惑。所以我本次的作业分两部分完成。
一《共读绘本这一年》重点内容提炼
看完整本书,薇薇安老师 用到的引导讨论的方法很好的诠释了说来听听的实用性操作方式,比如作品表达方式 ① 说给自己听:瑞妮第一次见到阿佛的时候说:这种棕色的小老鼠长得多像我啊,因为我和她一样,总是在思考有关颜色和词语的问题。
② 说给别人听:《蒂科与金翅膀》中瑞妮说道关于蒂科将自己的金翅膀送给其他小鸟的想法,回到朋友的身边是因为蒂科不想变得孤独。。。。
③ 大家一起来发言:《鳄鱼哥尼流》在薇薇安带领小朋友们看完这本书时,全班小朋友就李欧李奥尼的作品中小鸟(蒂科)与鳄鱼各种人物假设。
④ 聊出新的想法:《奥利弗》中瑞妮问甜心今天怎么样,奥利佛就开始讲述精心构想的故事了。
儿童就是评论家:孩子们对自己生活世界的认识极为丰富,问题在于老师如何有效引导,将这些认识应用与讨论,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对讨论内容作出补充修正。老师提问应该避免比较大的问题,比如:说的好/你们觉得这本书在讲什么。。。。
看了《共读绘本的一年》薇薇安老师用到的引导方式,或共情,或疑问,或倾听。。。都做的及其自然,概括了方法以下几个问题可以在做共读引导时用到:
你喜欢哪些地方?
有没有什么不喜欢的地方呢?
有没有什么地方让你觉得想不通?
线下讨论:
本次共读之后,领读人学姐为了保证每个人都有特别的收获特意按组进行了线上讨论。在小组线上讨论时更多的疑惑有了针对性的解决。 当时在小组提问环节,我就提出了在读《一寸虫》时,一寸虫为了逃避夜莺的抓捕,就提出来帮助夜莺丈量她的歌声,结果一起不返。。。。我女儿问我为什么答应别人的事情最后没做到,当时突然一问我不知道如何回答,所以在小组线上讨论时,师姐提到:在任何时候,生命教育都是应该放在第一位。。。。豁然开朗,共读能够激发思维。
线上讨论流程:
1:每组在共读结束之后提出自己的困惑并发表在群里。其他同学可以说出自己的解释及不同意见。
2:每组在讨论时搭配领读人建议的共读书一起结合《共读绘本的一年》进行分析。
3:小组线上分享领读人先跟每个人破冰并且一对一指出在群里提出的问题再一一进行解答和鼓励其他组员一起思考。
感谢师姐“微笑鸟”的领读和答疑,感恩遇见。
作者: 青青草原 时间: 2020-9-15 09:06
《共读绘本的一年》[作者:(美)薇薇安 • 佩利] 读后感
领读老师:Wendy
学员:D04何伟莲
历经两个月左右的时间,我们一起讨论和学习了《共读绘本的一年》,Wendy老师安排了每周分组问题讨论及周末复盘活动,同学们提出问题,大家一起讨论,让我感受到了原来简简单单的绘本居然能给我们带来如此丰富的故事体验,受益颇深。文中佩利奶奶通过描写手拿褐色蜡笔的瑞妮,透过李奥尼不同作品来关注瑞尼的个体发展,以及关注像瑞尼一样的一群孩子的发展。
我们D组的任务是精读《佩泽提诺》,文中小P认为自己与周围其他人长相不一样,于是对自己的身份产生怀疑,我会不会是其他人的一小块呢?于是他向周围的所有人发出询问,得到的答案都是否定了。小P最终找到了我就是我,我就是小P的答案,让人欣喜不已。和孩子一起共读的过程,也可以让孩子知道:我就是我,一个独一无二的我。
在薇薇安 • 佩利的教室里,有来自不同国家和不同肤色的小朋友,孩子们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比如说被贴上孤独症标签的孩子奥利弗,他显然和其他孩子不一样。他在故事讲述环节自说自话,他有一个瑞尼称为“藏身处”的地方,他会不知疲倦地画他的兔子,对外界毫无反应。这个生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孤独症患者却没有被小朋友歧视,后来还被瑞尼发现他是最像阿佛的人。而来自波兰的男孩沃特,则被瑞尼发现他的画很像《佩泽提诺》里的画,沃特得到瑞尼的赞赏,找到了自信。瑞尼还认为蒂科并不是作者所认为的殉道者,而是一位珍视群体、重视他人感受,可尊可敬的好朋友。佩利奶奶没有试图用成人的认知来改变孩子的看法,而是倾听他们的见解,从孩子的声音中发现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平等对视。平等对视对于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
感谢Wendy老师的领读,感谢故事妈妈成长学院给于我们成长的机会!
作者: MiyaMeng 时间: 2020-9-15 11:11
G07 孟凡
《共读绘本的一年》 美 薇薇安.嘉辛.佩利 著
在拿到《共读绘本的一年》这本书后,就被这本书的名字深深吸引了,迫不及待的开始了品读。完成初级班的课程后苦于实践,《说来听听》引导我如何很好的阅读输出,《共读绘本的一年》则给出阅读实践,这两本书真是最佳拍档。
疫情的到来推迟了我们线下的课程,推迟了我们共读的进度,但推迟不了我们渴望成长的心;在这期间,学院在紧锣密鼓的优化各级别的课程及共读方案,为学员们提供更优质的教学理论和实践,在这里向学院说声:谢谢每位老师和同学,你们辛苦了。
《共读绘本的一年》采用了学院优化后的共读方案,师姐们带我们进入新的共读体验中,由于之前读过一遍,在读第二遍,仍然如发现新大陆一样,跟着薇薇安老师一起在绘本中探索世界,喜欢她恰如其分的进入到孩子们的讨论中,又不动声色的引导着孩子们去探索绘本故事的奥秘,喜欢她向孩子们敞开自己,敢于向孩子们说出自己在阅读中的困惑。在整本书中,我注意到有几个章节的内容有说到某某家长来班级给孩子们讲故事,而家长们所分享的故事都是他们自己的真实经历,我很喜欢这个部分,设想着如果我女儿的班级给我发出这样的邀请,我会如何给他们讲故事?讲绘本还是讲我的故事?女儿现在5岁了,从4岁多的时候开始喜欢听我和爸爸小时候的故事,她好奇着我们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好玩的事情发生,都经历了些什么,同一件事情要求反复的讲给她听,女儿对我们的故事真是百听不厌!把女儿喜欢听大人的经历与薇薇安老师在班级中邀请家长给孩子们讲故事联系起来,让我眼前一亮,薇薇安老师太了解孩子们的需要了,她对孩子们何等用心,她的用心是对我们的一种提醒,是对儿童教育的一种创新。
对于我来说,阅读实践的路还很漫长,在这漫长的阅读道路上,跟着三叶草慢慢享受着阅读的盛宴,探索更多的阅读方法,也谢谢师姐们百忙之中带领我们一起阅读探讨,彼此在阅读中碰撞,绽放更好的自己!
作者: Amy_h6skw 时间: 2020-9-15 12:56
B02 梁焕彬
你的翅膀是什么颜色? ——《蒂科与金翅膀》
因着共读薇薇安▪佩利老师《共读绘本的一年》的机会,我们分组领读这本书里提到的李欧▪李奥尼的绘本。恰巧我们小组分到了《蒂科与金翅膀》,这是《共读绘本的一年》里最具争议的一本。
蒂科的故事是这样的:蒂科是一只没有翅膀的小鸟,不过朋友们都爱他,悉心照料他,直到有一天,一只许愿鸟实现了他想有对金翅膀的愿望,情形就变了。蒂科变得……活泼开朗,强壮有力,甚至能一飞冲天。当他飞回原来栖息的大树,却被迎头一击:朋友们都不愿接纳他。(“‘有了这对金翅膀,你觉得你比我们都强,是不是?你就想和别人不一样。’说完,他们就飞走了,再没说什么。”)
可怜的,毫不设防的蒂科。他弱小的时候,那群所谓的朋友就爱他,可是当他以超乎想象的方式变得强壮时,他们就抛弃了他。他只能将自己的金羽毛贡献给需要帮助的人,以换取一根根黑色的羽毛,朋友们这才心满意足地重新接纳了他。(“‘现在你和我们是一样的。’他们说。”)
每个人的阅读理解,都不可避免会带着自己的经历和人生印记,很多成人都在这本书里看到了蒂科的朋友与蒂科之间“只能同甘苦,不能共富贵”的无奈,都会因此而受伤,佩利奶奶也不例外。她对此耿耿于怀,气愤为什么李欧▪李奥尼可以让什么都不干的阿佛享受美好的友谊,却让蒂科遭遇这样容不得自己变强大的朋友。我也很好奇孩子们会怎么看,于是我向我家哥哥讨教。
首先我的姿态足够低,并且诚恳。我的确需要他来指点我,像他这么大的孩子是怎么看待这个故事的。我的态度是真诚的,孩子就能感受到。于是,在强调了他的理解仅代表他本人,并不一定能代表他的同龄群体之后,他跟我分享了他的看法。
他认为蒂科遇到的情况很正常,无论是蒂科的朋友们对待他,还是蒂科对待他的朋友们。他不认为蒂科受到了嫉妒或排挤。他认为人都是会在不同阶段认识不同的新朋友的。老朋友有可能继续,也可能不继续了,都很正常,但不能因为不在一起了就认为是谁排挤了谁。
他觉得蒂科完全没有被胁迫。
在他没有翅膀的时候,他的朋友们无条件帮助了他,不求回报。在他变强大以后,他的朋友们要看看他会不会使用他的强大的能力来帮助别人。如果他也像他们曾经帮助他那样去帮助别人,那么,他们就是一样的了,他们就还可以做朋友。如果他不帮助别人,那么,他也可以去交跟他一样拥有金翅膀的朋友,他的朋友们也不会怪他。
我挺惊喜的,孩子可以看到这样的角度。
我一直问他,你没有感觉到他的朋友嫉妒他吗?他们没有在排挤他吗?他说没有。
他并没有觉得他是牺牲了什么换取了友谊,他觉得他最终用了他的强大来帮助了别人,也因此被他的朋友们接受了,这是一个美好的结局。
如果他拥有了强大的能力以后,并没有去帮助别人,那么,他在跟老朋友分开以后,也会遇到新的朋友,如果是那样,也没有什么不好的。(道不同不相为谋。)
他认为他并不会失去友谊,只是朋友可能会不一样而已。不一样的朋友,也是友谊。
关于我们一直纠结和可惜的蒂科放弃了金翅膀这一部分,他不认为蒂科“放弃”了金翅膀,他认为,正是因为他帮助了别人,才“获得”了黑色的翅膀,而黑色的翅膀证明他的品质高贵,是愿意帮助别人的孩子。因为蒂科还没有翅膀的时候,帮助他的鸟就是黑色翅膀的。
我们都是遗失了童心的成人,所以我们认为金色就一定比黑色好,因为在成人的世界里,金色代表稀有和高贵,但是孩子的世界里并没有这种概念。
所以蒂科的朋友说的“你跟我们不一样”不一定就是“你拥有高贵的金翅膀,而我们没有”,也可能是“你跟我们一样也拥有翅膀了,但是,你还没有利用你美丽的金翅膀帮助过别人”。
感谢这一场共读,感谢《蒂科与金翅膀》这一本书的存在,让我得以跟孩子深入探讨“友谊”和“嫉妒”、“强弱”和“选择”。
我们为什么要给孩子读书?在孩子年幼时是因为他们不识字,那么,在孩子已经可以自主阅读以后又是为了什么呢?记得松居直老先生在他的《我的图画书论》中提到:
“人的安全感不仅仅来自物质方面的满足,还必须在每个人的心中扎根。没有这个根,孩子将会失去安全感,他们被现代生活混乱的价值判断所支配也就不足为奇。优秀的图画书能给喜爱阅读的孩子以定力,就像在大风暴中紧急抛锚一般。这种力量绝非道义上的概念,而是可以信赖的力量。”
初级班时,我们组里两个最大的孩子被我们自己定义为叛逆期。我安慰志清说:“不怕,从小喂绘本长大的孩子,三观都差不到哪儿去。”大毛又安慰我说:“从小喂绘本长大的孩子,都差不到哪儿去,所以,你也不必担心。”那个时候我们心里所信赖的,就是这种“定力”吧?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当孩子不再像幼儿期那样事无巨细都对我们吐露心声,我们要如何才能确信我们的孩子没有走偏?虽说孩子走的是他自己的人生,然而,还有那么多焦虑的公号都在标题上耸人听闻地说“你不这样做,你的孩子就毁了”。尽管有的科学家通过实验告诉我们,我们的教养方式,很可能对孩子毫无作用(《园丁与木匠》)(是不是瞬间感觉不焦虑了?),然而,作为父母,我们还是会担心,还是要想要敲开孩子的脑袋,看看他整天想的都是些什么。我们如何可以得到这么一个机会?就是靠着我们跟孩子一起共读的书。
比如说,我们一起讨论《蒂科与金翅膀》,我就知道,我的孩子会积极乐观地看待生命中的变化,在求同存异的世界里面对“不同”,他不是一个受害者的角度,他的选择中满是希望,没有勉强。他感恩朋友们的付出,同时也能欣然面对朋友们的期待。他懂得生命中所有的期待,最终都是向善向美。
这一些,如果要我直接去问他,首先我并不知道怎么提出合适的问题,即使我知道,我相信他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但是,通过我们共读的一本本书,他可以敞开心扉表达自己,我可以通过他的见解,了解他思考问题的方式。我会因此看到孩子在这个飘摇不定的社会中的“定力”,于是,我可以相信他,会走好他自己的路。
我们为什么要跟大孩子共读讨论?并不是因为我们想让他读懂一本书,或是背出一段优美的文字,或者总结什么中心思想。我们不过是希望借由书的媒介,得以走进孩子的内心。书,是我们跟青春期孩子进行有效交流的桥梁。就像你约一个朋友出来谈心,你不会一开始就谈心,你会先找个地方,点一杯茶,或者一杯酒,来创造交流的环境。在我们跟孩子交流的过程中,你们共读的那一本书,就是那一杯茶,那一杯酒。
佩利奶奶最让钦佩的是,面对孩子,她从来不会持“我吃过的盐比你们吃过的米还多”的观念。在阅读这条路上,她从没想过去“引领”孩子,反而从心底里相信孩子自身的力量,相信孩子们对世界的洞察和理解能力,虚心地让孩子来“引领”自己。如果不是学着她来放低姿态,我不可能如此虚心跟我家哥哥“讨教”。如果我不够真诚和虚心,他不会跟我分享他的理解。因为不需要跟我分享他的理解,他很可能并不会那么深入地去思考一个故事之于我们的意义。我们差一点就错过一场思维的盛宴。我们必须时刻铭记在心的是,与人沟通的时候,对对方充分的尊重是打开对方沟通意愿的前提,哪怕对方只是一个孩子。如果你不表现出平等,在沟通中,你根本不会有收获。
参考书目:
1.《我的图画书论》【日】松居直 著 郭雯霞 徐小洁 译,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7年01月出版
2. 《共读绘本的一年》【美】薇薇安▪嘉辛▪佩利 著 枣泥 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年5月第1版,2019年3月第2次印刷
3. 《蒂科与金翅膀》【美】李欧▪李奥尼 文▪图 阿甲 译,南海出版公司 2012年10月出版
作者: CarmenL_BSTrZ 时间: 2020-9-15 14:36
本帖最后由 CarmenL_BSTrZ 于 2020-9-15 14:39 编辑
《共读绘本的一年》共读感想
F06 李玲
感谢篇:
共读的这段时间,孩子马上要进入一年级的学习,对于没有学过拼音,没有在外面报过书法班,英语班,学而思娃的家长来说,进入公立学校,的确是有焦虑过。
我请教了我们中级班的有经验的丽君同学关于孩子拼音的学习,她除了告诉我拼音的学习外,还让我不要焦虑,你从小给孩子讲绘本,孩子的理解能力已经锻炼到了,跟上绝对没问题。剩下的就是考验我的耐心了,耐心就是给到孩子最好的信任,相信她,也相信我自己。感谢丽君的鼓励,感谢她的懂的。目前正在稳住自己,等待实现的那句话“从小喂绘本长大的孩子,都差不到哪儿去”,而且很感恩孩子班主任看到了绘本的力量,让孩子们每天带一本绘本,早读的时候阅读,难道她就是那个“薇薇安”
故事会:
趁着暑假组织了一场小型的绘本读书会《田鼠阿佛》,年龄是6岁多的孩子,是孩子的同班小伙伴,在李欧李奥尼的这么多绘本中选这本书是希望小小朋友们心中也要有个小太阳,时刻照耀自己的内心。
其他田鼠们每天忙碌干活为了能活下去,而阿佛不一样,每天不工作采集阳光,在寒冷的冬天里给到其他小老鼠带来光芒,因为阿佛是个诗人,不管处在人生怎样的处境,我们都应该积极向上,心中充满乐观。
我的提问:
因着共读薇薇安▪佩利老师《共读绘本的一年》的机会,我们分组领读《亚历山大和发条老鼠》这本书。对于这本共读的绘本,我带着自己孩子阅读《亚历山大和发条老鼠》,读完后问孩子“如果给你选,你愿意做亚历山大还是发条老鼠?”孩子愿意做发条老鼠,问她问什么?她说至少不用被人用扫帚赶走。对于这个问题,后来我们带领我们阅读的晓纯师姐给到我另外一个阅读的启发:如果是我,我会选择亚历山大,虽然是过街人人喊打的小老鼠,但对自己命运还是有很大自主权的;而发条老鼠是玩具,它的幸福人生全部掌控在人类的手中。这是出自我-成人视角的解读。
那一晚,师姐以亚历山大的情绪起伏为主线给孩子(6岁半)读了一遍故事。
孩子从以下场景中,整理出如下情绪:紧张(被扫帚打)-快乐(与威利共处)-羡慕又嫉妒(独自感伤,无人疼爱)-难过(威利失宠)-失望(玩具箱子空了)-兴奋(威利成了一只真老鼠)
于是我问了:如果让他选择,是成为亚历山大还是发条老鼠威利呢?
他说他更想成为亚历山大。为什么呢?因为亚历山大(最终的选择)是对的,他的愿望是成为一只发条老鼠,但是当他发现他的朋友要被丢掉后,他许愿让发条老鼠成为真的老鼠,他们快乐地在一起了。这是我家孩子-儿童视角的解读。
小组的复盘:
2020年8月23日早上7:00-8:30,F组全体成员在晓纯师姐的引领下进行了一周线上讨论。历经疫情的特殊时光,小伙们许久未见面,线上重逢依旧激动不已。此次线上讨论,大家就一周共读进行了复盘,以及在共读中遇到的困惑进行了探讨与交流,精彩纷呈。本次线上讨论,F组小伙伴们全员参与、积极讨论,进行了四个方面的讨论——阅读打卡与快速阅读、亲子共读的处理方法、生命教育与主题阅读、孩子安全感。在阅读中,我们始终勿忘坚守儿童本位,从孩子视角出发,相信我们的阅读之路会越来越宽阔、收获越来越多。
感谢晓纯师姐的领读,感谢故事妈妈成长学院给于我们成长的机会!
-
1.jpg
(178.88 KB, 下载次数: 132)
线上共读
作者: 谢慧琴 时间: 2020-9-15 14:47
本帖最后由 谢慧琴 于 2020-9-15 15:08 编辑
F07谢慧琴
《共读绘本的一年》﹝美﹞薇薇安•嘉辛•佩利
薇薇安•嘉辛•佩利,是一位美国作家,但她还有一个更可爱的身份——幼儿园的老师。在她为幼儿园服务了30年,临近退休的最后这一年,她依依不舍这份热爱的工作,更舍不得活泼可爱的孩子们。也就是这最后一年,她做出了一个不同与以往教学方式的决定——持续地跟孩子们一起分享同一个作家的绘本。
首先,我们要知道一下,薇薇安老师选择的是哪位作家的作品呢?答案就是李欧•李奥尼。李欧•李奥尼(Leo Lionni,1910-1999),是美国儿童文学作家、画家。他“是一个才华横溢、不受拘束的艺术天才,绘画、雕刻、平面设计、印刷、陶艺、摄影......样样精通,曾任美国《财富》杂志设计主管长达 10 年。”也许李奥尼厌倦了以往的工作形式,当他当上了爷爷之后,49岁的他才创作了第一本儿童绘本——《小蓝和小黄》(Little Blue and Little Yellow),但“他却开创了一个绘本的新时代,他笔下的故事生动有趣又富含哲理,被誉为“二十世纪的伊索”。”
那么,接着我又要知道一下,薇薇安老师为什么要选择连续地跟孩子讲李欧•李奥尼的绘本呢?其实讲故事是薇薇安老师的强项,不仅如此,她也是一位善于用讲故事的方式融入儿童教育的老师。当她第一次跟孩子们分享的是李欧•李奥尼的《田鼠阿佛》:小田鼠阿佛,在其他小伙伴忙着准备为过冬收集食物的时候,却总是懒洋洋地在石头上晒太阳,小伙伴们很吃惊,问它为什么不赶紧找食物呢?阿佛说,我也在收集啊,但我收集的是颜色。因为冬天只有灰色……讲完故事,薇薇安感受到孩子们非常喜欢阿佛,特别是那位可爱的喜欢用蜡笔而不是马克笔画属于棕色的瑞妮(瑞妮觉得蜡笔画出来的棕色和她的皮肤颜色最接近),她甚至都迷上了小文青阿佛。这让薇薇安老师感到不解,因为她自己曾经也读过了李欧•李奥尼的绘本,可是她印象很糟糕,那本书叫《蒂科与金翅膀》。书中的蒂科原本是一只没有翅膀的小鸟,经过同伴们的悉心照顾,终于长出一对漂亮的金翅膀,但却因此遭到同伴们的嘲讽与离弃,它们要蒂科丢了这对翅膀,才愿意接纳它。可怜的蒂科因此把金翅膀拨出来,送给有需要帮助的人,最后他长出一对银翅膀,重获友情。薇薇安不喜欢这样的安排,觉得为什么蒂科要为了朋友放弃自我呢?拥有金翅膀并不是它的错。
当薇薇安老师看到学生们如此追捧李欧•李奥尼之后,重读《蒂科与金翅膀》,这一读,让她获得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同一个作家,同一个是与同伴拥有不同个性(或外表)的角色,却有着迥异的结局:阿佛的同伴从来不曾嘲笑它嫌弃它,使得它能保有自我,蒂科却饱受非议,被迫改变自我。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安排呢?再看所有李欧•李奥尼的其他绘本,“似乎在每一个故事里,都有个体与大众之间的冲突,而这种冲突是以十几种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P33)“瑞妮让我得以用全新的视角来看待蒂科,今儿将他与李欧•李奥尼笔下的其他形象放在一起考虑。……看待事物,不应该独尊一理,百花齐放才是春。“(P34)
读的时候,还是被震撼了---像作者一样,被孩子们对故事的理解力和洞察力深深震撼!
相对于传统的讲故事---一个人讲,一个人(一群人)听---作者的方法更多的是引导孩子去思考/感受/探讨故事所蕴含的意义,作者会让孩子们画书中的人物,扮演书中的角色,或者讲几本绘本中的人物进行对比,或者讲自己的感受(梦境)画出来,也尝试给绘本的作者写下,探讨孩子们的疑惑。总之,方法有很多,但,最终目的不是告诉/教育,而是引导/启发。
比如,《蒂科与金翅膀》与《田鼠阿佛》的对比,蒂科是一直很弱小的鸟,她甚至没有一般的鸟儿那样的翅膀,她的朋友都很照顾她,但她幻想有一双漂亮结实能够飞到天空的金翅膀,终于,她的愿望感动了上帝,她得到了能够翱翔天空的金翅膀,她非常的开心,但她的朋友们不喜欢她了,因为她和朋友不一样(虽然原来没翅膀的时候也不一样),觉得她高人一等(虽然她自己不这么觉得),为了朋友,她将自己的金羽毛分给了一般的鸟,她得到了一般的翅膀,于是,她才和朋友们和谐相处。
而田鼠阿佛不是这样,她独立特行,我行我素,但她身边的朋友都包容她,朋友依然是朋友,并没有因为她的自以为是而远离她。
对此,作者笔下的小孩子有不同的看法,而这都是作者没有预见到的。有些小孩认为,蒂科更看中友情;有些认为,蒂科没有像阿佛那样的朋友,所以才有丢掉金翅膀的结果;有些认为,阿佛太自以为是,为了追求自己的自由而不顾别人的感受。。。。
这个讨论,就像我们的成人的人际关系/价值观,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而这样的问题,不是一直到现在,还困扰着我们吗?
千万不要小看了小不点的孩子,有时候,我们不需要告诉她该怎么做,我们只需要展示给她看事情的本质面目,给她以引导,然后,让她自己去思考和决定。
2020年8月23日早上7:00-8:30,F组全体成员在晓纯师姐的引领下进行了一周线上讨论。
晓纯师姐就群内一周共读讨论进行了小结,本周F组成员共提出了五个问题,并进行了实时线上讨论。
玉香提出了在《男生女生》这个章节中,瑞妮提出了“威利是男生吗?”,进而提出了一个颇具时代意义的问题“我想,也许李欧·李奥尼没考虑过要画女生吧,因为他曾经是个小男孩。”瑞妮提出这个问题,是不是跟她自己是棕色皮肤有很大的关系?
李玲带着自己孩子阅读《亚历山大和发条老鼠》时,孩子提出愿意做发条老鼠,因为至少不用被人用扫帚赶走。如果给大家选,你愿意是亚历山大还是发条老鼠?
楠岚提出亚历山大自作主张请求蜥蜴把威利变成和他一样的老鼠,威利真的愿意吗?看起来其实他并不在乎自由。
小英对比阅读《亚历山大和发条老鼠》和《音乐老鼠洁洛婷》,提出关于“友谊”与“分享”大家怎么看。
国凤在阅读本书后,发现薇薇安老师给孩子们讲故事的方式循循善诱、无功利性、润物无声,而自己平时在给孩子讲故事时,很刻意的去寻找绘本的主题,总想着怎样给孩子把道理讲透,这样的追求是不是太过于死板教条?我们要如何摆脱这样的刻意?
这周的共读讨论,引人深思!
感谢三叶草故事妈妈成长学院给我们机会学习和成长!很荣幸和优秀的同学们一起共读,学习更多有关绘本和亲子阅读知识,感恩遇见!
-
7985d5479c9412154329d9c7cc8c864.jpg
(185.05 KB, 下载次数: 129)
作者: 201901J02si 时间: 2020-9-15 15:32
《共读绘本的一年》共读感想 D06司艳娟
重新开启共读绘本的一年和自己一个人读,感受大不相同,半年前看过一遍,当时看完只是觉得对李欧李奥尼的作品更加理解,没有关注到老师对学生的引导和记录,以及更大更宽广的层面,我记得当时我跟大家讨论的问题是:一寸虫这一节里P67,最后两段是这样写的:【把所有的故事都串在一起,这种感觉是不是很好?到了拐弯处要分开时我问他。对,不过并非我有意要把他们串在一起。事实上,更像是一种思维发散,或许还会让我想起一些遗忘多时的东西。】
读在这里,我有些疑惑, 似乎觉得有些矛盾,又说不太清楚在哪里, 思维发散和遗忘多时指什么?想跟大家一起聊聊大家的感受
方园分享:思维发散这里应该是指妮莎老师在课堂上跟孩子们课堂讨论的时候,孩子们能从“彼得兔”“阿南西蜘蛛”想起哥尼流和一寸虫,而妮莎又从孩子们提的哥尼流和一寸虫不自觉的提到哈努曼的故事。我感觉有点像头脑风暴。思维发散的时候会把遗忘多时的东西调出来。
结合个人的阅读经历和人生经历进行联想
伟莲说“体现了阅读的魅力吧,在适当的时间内总会不经意地提取出来,是的,就比如说儿子看到<蒂莉与高墙>, 看到蒂莉站在朋友的肩膀上想去探究墙另一面情形时,他想到了<看书中有一堵墙>有同样的情形。
玛芮秀说:思维发散我个人觉得是读书进行到深入阅读的时候自然而然产生的阅读的链接。我自己在阅读的时候自然而然的会把相通的东西串到一起。
很多读过的书可能过一段时间会遗忘一些细节。但是过一段时间再遇到一些讨论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的把一些阅读痕迹提取出来。我有的时候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在阅读中我觉得他没有看进去,但是如果我找来同系列或者过段时间再提起这本书的章节,他就会搭话说我看过啦。他和哪个人物很像。我觉得很神奇。嘿嘿。孩子们就是很神奇,他们特别容易从层层迷雾中看到最本质真实的东西。所以我们要跟孩子们学习如何阅读。
现在想想,最近我们一起共读了很多本李欧李奥尼的书,也带孩子们一起阅读了,这么多书看似散,而孩子们吸收的却是内化的多,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带孩子们去户外的时候,孩子们看到一些东西竟然和书里的故事角色产生了连接,也就意味着说,孩子们也因此衍生出了故事,这些故事和李欧李奥尼的故事,和佩利老师和孩子们的故事产生了连接和反应,这是我们共读之后更为神奇的力量,有一天带孩子户外看到向日葵花,里面有好多颗葵花籽,看到里面葵花籽的花一朵一朵集合在一起,有的已开放有的未开放,孩子们说像不像小黑鱼,真是惊喜又意外。
其次更感慨于佩利老师这种记录与孩子们一起共读故事的能力,我自己平时也有带娃不间断的每天阅读,但并没有做到每日记录、分享和总结,也许我还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如静静建议,我还需要读更多的书。
复盘时 Wendy建议大家学会佩利老师“提问、讨论、记录与复盘”的阅读方法,适用于所有阅读的方法论,尤其是“记录与复盘”的方法,需要加强练习。我也记得师姐建议我多写写多记录,会增加思考的深度,慢慢实行中。
感谢此次共读引领人带领我们深度思考,感谢小伙伴给我们更多碰撞的火花,一如继续,继续前行。
作者: 岚岚_xeTrt 时间: 2020-9-15 16:00
本帖最后由 岚岚_xeTrt 于 2020-9-15 16:01 编辑
F03 方楠岚
《共读绘本的一年》读后感
《共读绘本的一年》在见缝插针的时间中,断断续续地读完了,可惜并无酣畅淋漓的阅读感,这是一本更适合一口气读完的书。
复盘共读时提出的关于绘本《亚历山大和发条老鼠》的问题:亚历山大自作主张请求蜥蜴把威利变成和他一样的老鼠,威利真的愿意吗?变成真正的老鼠后,威利会快乐吗?看起来他似乎不在乎自由。
我们F组大部分同学倾向于认同绘本中所展现的画面以及文字:“他们在那里跳起舞来,直到天亮”。我个人更倾向于威利的这种“劫后余生”的快乐是暂时的,当威利受到宠爱时,毫不羡慕自由自在的亚历山大,它说:“人们给我上了发条我才能动,可是我不在乎,人人都爱我。”因此我认为:威力是一只“享受型”的不愿意走出舒适圈的老鼠。这让我想起另外一本绘本《像狼一样嚎叫》,讲的是一只叫备受宠爱的家狗莫卡,有一天读了一本讲狼的书,莫卡很羡慕狼可以跑来跑去自由自在,于是他也溜出屋子,自由自在得跟狼一样了!当经历了各种困难后,莫卡开始想念被宠爱的日子,最终还是跑回了温暖的家。威利甚至都不曾像莫卡一样向往过自由,当自由来临时,它是真的能快乐吗?
我在想,如果向瑞妮提出这个问题,瑞妮会怎么回答呢?也许,瑞妮会觉得当威利是一只发条老鼠时,它在不在乎自由,并不影响它最后成为一只真正的老鼠时快不快乐。在薇薇安老师和瑞妮共读《田鼠阿佛》时,我从中感受到“友谊”在瑞妮心目中的份量,威力最终获得的不仅是自由,还有友谊,有如影随形的小伙伴。在共读《蒂科和金翅膀》,我从中感受到瑞妮很看重朋友间的“理解”,也许,瑞妮会认为:亚历山大是懂威利的,所以自作主张替威利做了决定:让威利变成一只真正的老鼠。在共读《小蓝和小黄》时,我从中感受到瑞妮的批判性思维,也许,瑞妮会认为:威利根本不可能变成一只真正的老鼠。当然,瑞妮可能还会有更多令人喜出望外的回答。正如薇薇安老师所观察:孩子本就知道如何思考这些问题,我们要做的只是提供合适的内容,让他们有机会展示或整合自己的天赋。
作者: 维尼_htl2V 时间: 2020-9-15 18:16
本帖最后由 维尼_htl2V 于 2020-9-15 18:17 编辑
A04 熊艳彬
读完《共读绘本的一年》全书,我有了跟瑞妮一样不想分别的心情:“我们还想和您一起再呆一年。”很遗憾地是我当不了薇薇安老师的幼儿园小朋友,所幸我还能通过书读到薇薇安老师的思想精华。
其实还有一种很强烈的感受,那就是感动。感动于她对孩子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记录。感动于她不断创新,并时刻在反思和改进。和孩子站在同一位置,与孩子产生同频共振。通过读这本书,不仅让我深入感受和思考李欧.李奥尼的故事,也让我对孩子有了更深刻了解。
我的问题是作者通过《田鼠阿佛》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
我提炼了两个关键词:爱和勇敢。
除了在故事中明显看到到田鼠的特立独行、其他田鼠的忙忙碌碌之外。我还感受到了故事中流动着的爱。没有其他田鼠的接纳,阿佛又会是怎样的阿佛呢?没有阿佛的存在,其他的田鼠又会有着怎么样的生活呢?爱是理解包容接纳,故事在爱中圆满,人生不也一样吗?爱也是在相互成全。如何爱自己?如何爱别人?是需要终身学习的。从李欧.李奥尼作为犹太人的人生经历,我感受到了他通过他的作品在讲述他内心憧憬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爱的渴望。我们大人为什么不太能一下就读懂作者的书。而孩子却可以。我觉得是我们大人太小看爱了,或者说在爱的面前不太勇敢。
看完整本书之后,我又了一些其他的认识和思考。
比如:一、世界是个对立统一的有机体。也像一颗钻石,切割面越多,越璀璨。
1.田鼠阿佛的与众不同和其他平庸的田鼠,他们做的事是截然不同的,工种不同、出发点不同、意义不同。但他们在最后又在山洞上演了一场我们给你食物,你给我们战胜困难的希望这样一个和谐共处的美好结局。
2.有色人种。从瑞妮的棕娃娃,到她的外婆埃蒂说到她的女婿被人戴着有色眼镜对待。套用作者薇薇安的回答:“我相信这里也有你说的那种尊重,同时我也明白,作为一个白人,没有资格同你争论。你说的事情确实存在,而且我们没有办法保证它以后永远不再发生。”高低贵贱与肤色无关,与人的观念有关。
3.孩子与大人。
我们和孩子是那么不同,但我们也曾经是儿童。在育儿的过程中,不单是育儿也是在育己。
不同让世界更加丰富,不同也让爱开始流动。
比如:二、自我认同与被人认同
瑞妮对棕娃娃的执着,她的自我认同感甚至让薇薇安老师发出自愧不如的感叹。瑞妮对棕色的执着,其实从另一方面不也表现出了她也很希望被人认同。这样,棕色才能成为她“安心色”。回到《田鼠阿佛》上,阿佛和其他田鼠不也是在自我认同和被人认同中找到平衡,然后和谐共处的吗?
作者: 小西629 时间: 2020-9-15 19:10
本帖最后由 小西629 于 2020-9-15 19:40 编辑
F02王玉香心中的自由与梦
——《共读绘本的一年》读后感
特殊的疫情,打乱了中级班学习的节奏,感谢学姐们的引领,精读了《亚历山大和发条老鼠》及重读了《共读绘本的一年》。这次阅读,我侧重关注了薇薇安老师润物无声的共读做法,深受触动。
一、读《亚历山大和发条老鼠》
李欧·李奥尼以《亚历山大和发条老鼠》这本书第四次获得凯迪克大奖。小老鼠亚历山大的出现总是会被尖叫和喊打包围着,真可谓过街老鼠。而发条老鼠威利,被人类喜爱,被人类抱着宠着,简直人见人爱,花见花开。亚历山大非常羡慕威利被人类宠爱,于是找到有魔法的蜥蜴,希望自己能够变成发条老鼠,魔法蜥蜴告诉它只要找到紫色的石头就可以实现愿望了。
在寻找到紫色石头之际,亚历山大却发现玩具老鼠威利被人类遗弃在盒子里了。最终亚历山大在魔法蜥蜴即将实施魔法之际,改变了主意,决定帮助威利变成一只真正的老鼠。
是什么让亚历山大改变了主意呢?在我看来,是对自由的渴望。威利经历了被宠爱到被遗弃,它的幸福似乎只是一种假象而已,并不适合亚历山大。在“虚假幸福”和真正自由之间,亚历山大选择了自由。这让我想起了那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二、共读《共读绘本的一年》
读完这本书,我感受到了薇薇安老师的大爱与研究精神,我想就她的共读做法谈两点感受。
1、拥有一颗赤诚之心。薇薇安老师秉承着对孩子们的爱、对幼教事业的热爱,在退休之前进行了一场李欧·李奥尼共读之旅。整本书阅读完,能够感受到薇薇安老师润物无声、春风化雨,对孩子们有着大爱,为孩子们搭建舞台,放手让孩子们“表演”。她是一个策划者,却无痕地融入与引领,复盘了整整一年孩子们的共读,此非赤子二而不可为。
2、渊博学识与善于发现孩子。薇薇安老师不仅仅是一位幼教,更是一位作家、一位教育学者。此多重身份,为其开展共读李欧·李奥尼之旅铺陈了道路。她让一个多元组成的班级产生了奇妙的反应,她敏锐地捕捉到了瑞妮的“特殊才能”与感知,促成瑞妮“引领”李欧·李奥尼的多方面探索……我觉得这本书更像是薇薇安老师渗透其教育思想的一次教育实践,朴实的文字记录却激起人内心的涟漪。
同为一名教师,薇薇安老师的博爱、赤诚、专业是我学习的榜样,润物无声的教学方式是我践行的方向。
作者: Apple0424 时间: 2020-9-15 19:48
E04 余苹
《共读绘本的一年》共读有感
首先,从整本书来说说收货,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如何共读,如何亲子阅读的参考方案,薇薇安老师就是教练式的方法在引导孩子们共读,提供阅读材料,阅读频率,引导阅读方式,参与方式。抛出问题引起孩子们的兴趣,然后引导并跟孩子们一起去思考和探索。这就是孩子们通过阅读认知世界认识自己的过程。
其次,我想说说其中两本李奥尼的绘本给我和女儿的启发。首当其中要说的就是《田鼠阿佛》
问题:为什么田鼠阿佛可以肆无忌惮的沉醉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
我的理解:因为他的同伴是他坚强的后盾,欣赏并支持他,保证了他的温饱,所以他才可以去追求精神世界的东西,同时还能把这些精神的雨露洒向同伴们,进入关系的良性循环,这也很像我们的亲子关系,父母对于孩子,也是首先保证孩子们的物质生活,并无限量的支持,理解,接纳和欣赏孩子,孩子才能从父母这里吸收到满满的爱,可以无所顾忌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并更好的去探寻自我,认知世界。
孩子的理解:阿佛也干活的,他在收集阳光啊,念诗啊,其他小老鼠干活,准备过冬的吃的,他们把给他吃的分享给阿佛,而阿佛唱歌,读诗给他们听,他们也不仅仅需要吃的,也需要有别的开心的事,这也是朋友间的互相支持和帮助。
另外一本《蒂科与金翅膀》
问题:怎么看蒂科牺牲掉金翅膀去融入同伴?
我的理解:1.人终究是社会性动物,保留与众不同个性的同时,也需要融入集体,有集体归属感,我们在生活中,与团体做到求同存异
2.蒂科选择牺牲金翅膀,这是蒂科的选择,每个人对于选择都是权衡之后再做出的,相比金翅膀,蒂科可能更想要朋友,所有,没有对错,自己思考,自己选择,自己决定,遵从内心,不人云亦云。
孩子的理解:蒂科虽然牺牲了金翅膀,可是她牺牲的金翅膀还帮助到了好多人,自己还因此长出来黑翅膀,可以跟其他的鸟一起玩了,这也很好啊,蒂科很开心,帮助了别人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再读完《田鼠阿佛》《蒂科与金翅膀》和《鳄鱼哥尼流》之后,问孩子最喜欢哪个角色,她说喜欢蒂科,因为蒂科曾经拥有过非常美丽的金翅膀,而且后面还用金翅膀帮助了很多的人,我希望我也能有一些超级厉害的东西,比如超能力,用我的超能力去帮助别人。就算慢慢的我的超能力用完了,我也会很开心。我说,孩子,你这种想帮助人的心,是用不完的,“超能力”就是我们认真学习,增强本领,只有这样,才能有能力帮助别人哦。而且这种“超能力”也是用不完的呢。她很开心的点点头。
好的绘本,是一本涓流不止的溪流,滋养我们的心灵,但是也需要有好的引导人,才能带孩子们进入这没好“溪流”去嬉戏。我们成人要像薇薇安老师一样,阅读,做到适当的引导,陪伴,已经倾听,倾听孩子们的声音。和孩子们一起去“溪流”中嬉戏,相信孩子,有时候孩子们比我们更擅长在“溪水”中游玩。
作者: AnnaJewellery 时间: 2020-9-15 19:56
G01徐娜
《共读绘本的一年》
这是一本让人阅读起来轻松、愉悦的书,也是一本容易让人觉得“读完了就完了,没有然后”的书,但在各位师姐的领读下,经过各小组的线上讨论,我才猛然发现“噢,共读之前自行阅读的那一遍算是白读了,因为啥也没留下,啥也没领悟到。“于是,反反复复啃了好几遍,大致地聊聊我的感受。
1、 虽然和小7老师接触不多,隐约还记得是2018年故事达人秀的时候见过几面,一直觉得小7老师是一位情商无敌的老师,相处起来让人很是舒服,而且还智慧地选择了一本这么“口水“的书,让人读起来毫无压力,这不就是体恤学员的完美体现么?哈哈,这里没有擦鞋的意思(本人不擅长),真就是内心真实的感受。
2、 书中幼儿园的师生配比1:5,而我孩子班上却是1:25,多么惊人的差异!孩子们多少成长的瞬间在老师眼皮下溜走?又有多少被看见、抓住并思考和行动?佩利老师总能看见孩子,她看到瑞妮偏爱近似自己肤色的蜡笔,看到瑞妮强烈的自我认同能力和探索意识,抓住孩子们的一言一行而思考,思考“直到四十岁,我才开始认清真实的自我;如果沃特是小P,那么一定是老师让他觉得自卑……” 她任由瑞妮带领着其他小朋友徜徉在李欧·李奥尼绘本的海洋里,而引领这一切背后的大boss就是佩利老师。
3、 佩利老师说,“幼教工作者是未知领域的热情探索者,嗅觉灵敏,能很快找到那些不断解开无尽可能的人。” 我十分钦佩她总能敏锐地捕捉到孩子们的各种细节瞬间并能恰到好处地适时推动,不禁思考怎样才能具备佩利老师的这种能力?这也是我在G组共读时的提问,学姐给予了相关回复,这可能要从佩利老师的背景说起。
◆1965年,佩利获得了Hofstra University的教育学硕士学位,并在1971年进入Chicago Laboratory Schools担任老师,直至1995年退休。在佩利共计37 年的教学生涯中,有24年在芝加哥大学附属幼儿园服务。
◆芝加哥大学附属学校是一家历史悠久的“实验”学校,它的前身可以追随至1896年杜威时任芝加哥大学哲学系主任时创办的“实验室”,彼时,心理系和教育系还未从哲学系分立出来,杜威实际上是三个学科的首席教授,他提出了创办一所小学作为验证哲学和心理学理论的实验室的设想,在校长的支持下,1896年,这所学校正式创建,也就是至今仍存在的Chicago Laboratory Schools的前身。
◆杜威主张儿童从生活中学习,他意图探索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如何实现知识和经验的结合、如何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如何使教材和儿童的活动相联系,如何处理儿童的个性化和社会化之间的关系。杜威指出,“学校的组织应该实现一个中心的根本转换,即从知识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儿童中心主义”的理论至今影响深远。
要想真正地了了解儿童,学习儿童心理学必不可少。
4、 《田鼠阿佛》,至今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读这本书时的内心感受,当阿佛像个诗人站在石头上为大家带来温暖的词语时,我兴奋地模仿阿佛给闺女朗诵了好几遍那些温暖的词语,原来,词语可以这样地慰及心灵,原来,诗人的伟大之处在于此啊。《田鼠阿佛》是瑞妮的最爱,也是佩利老师探索的起点,当柯芮请求瑞妮帮她画眼睛时,“我还没画到眼睛呢,眼睛是最难画的。不过我可以帮你画,可能画得不太好。这种眼睛最难画了。“ 瑞妮能把绘本图画理解到这种程度,着实令人惊讶,或许一本绘本是否简单,就取决于你对文字、图画细枝末节的理解了。
5、 《蒂科与金翅膀》,我有着和佩利老师一样的困惑,也一样接受不了蒂科朋友们的做法,为何一定要把梦寐以求的金翅膀送出去才能换回友谊?如果蒂科拥有阿佛身边那样的朋友,想必蒂科一定会幸福一些吧,而佩利老师陷入的“困境“却都被瑞妮看在眼里,所以才会问”你很为蒂科感到难过,对吗?“,“佩利老师希望蒂科能够留下金羽毛,可不可以也改变一下蒂科的做法。” 瑞妮对社会现实认知的超越,连我这个成年人都过之不及的,对瑞妮来说,蒂科并不是我认为的殉道者,而是一位珍视群体、重视他人感受、可尊可敬的好朋友。看待事物,不应该独尊一理,百花齐放才是春。
6、 《小黑鱼》,一本让我在闺女幼儿园跳蚤市场活动时选出的“无聊“绘本,初看只认为小黑鱼很机智勇敢,鼓励孩子成为那样的人,直到看完佩利老师的书,才了解到其实并非那么简单,原来还映射了种族历史以及领袖精神等等,读绘本不能只读文字表面,将作者的背景等因素一并了解,随着相同作者绘本的阅读数量的增加,绘本之间的相通性和关联性,才不至于形成一磷半爪的理解,我认为这是家长需要做的功课,这样才给孩子深入阅读的引导。
最后,佩利老师深情地写到“我希望与一群全神贯注的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去倾听彼此的梦想,去创造新的世界,去创造才能有活力。我要的不只是一个充满未知的课程,我更想要有一个能不断创新的课堂”,而《鳄鱼哥尼流》中直立行走、特立独行的鳄鱼哥尼流,《佩泽提诺》中一只寻找自己归属的小P,《小黑鱼》中带领小红鱼挑战金枪鱼禁区的小黑鱼,选择做一只真实的小老鼠而不是发条老鼠的小威利,勇敢选择追逐自己艺术梦想的玛修,通过友谊之镜找回自己的城市老鼠……这些来自李欧·李奥尼笔下鲜活的人物,在故事里的选择和思考,正是佩利老师渴望的创新课堂丰满的素材来源。
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内心无比感动,一个愿意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幼教事业的老师,一个到退休都充满着教育热情的老师,一个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到退休的最后一年还都在反思的老师,身体力行着成长性思维和终身教育。
《共读绘本的一年》以李欧•李奥尼的绘本为载体,通过偑利老师“无心插柳“式的课程实践,我恍然大悟,噢,原来孩子是这样在故事里探索世界的,家长亦须学习如何与孩子对话,做“会聊天的家长”。
其实我们每天都和天使们生活在一起,只要我们愿意静心倾听天使们内心的声音。
作者: 1104122701 时间: 2020-9-15 20:42
G组沈娅兰
原谅——“昨天刚好读到了原谅这一章,不知道你们看到这一章时有想起怎么样一件事在你和孩子之间”这是共读讨论时我提出的一个问题。我读到这一章的时候每次总是想起第一次对我的孩子发火。我的孩子五岁多,在这共处的1800多个日夜里我对他发火的次数两个手就能数的出来。而第一次的发火,我更多的是想原谅我自己。起因很简单,就是洗澡时小朋友一直把水舀起来让它顺着镜子留下来,导致我没有办法结束洗澡这件事。然后我就采取了抓住小朋友的两个肩膀前后摇耸他,一开始他笑的更开心了,可后来我用更大力气后他哇的就哭了,然后伸手要抱我,我抓着他又说了一遍他这样捣乱怎么怎么样,然后才把他抱下水池放到床上。整个过程两分钟,令人哭笑不得的是第三分钟他就已经又开心的在床上打滚起来。
之后问起,小朋友说不知道哪里做的不对,就是害怕,妈妈的声音好大。过一顿时间再问题小朋友已经不再记得这件事。但这件事却是我每次想起都要跟自己说一遍不用自责的事。多数的矛盾或者误会都是因为双方没能真正明白彼此。在“原谅”这一章奥利佛不能理解自己做错了什么,不能理解瑞妮为什么会变得如此不一样。而瑞妮对奥利佛也超出了她能理解和耐心的范围。
我们不能完全避免矛盾的发生,那么发生后我们要怎么去原谅呢,原谅自己,原谅他人或者他人的原谅。书里瑞妮首先做出了尝试,从自己出发,从奥利佛出发,她觉得自己可以,她也很积极的去做,可是对奥利佛这样的孩子而言,欲速则不达。瑞妮面对一次次非预期的反馈,我感受到她的着急、沮丧甚至又有一点小生气。而奥利弗,他的害怕于自责也直白的让人心疼,他需要的时间与空间更多。
《共读绘本的一年》这本书的背景让我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幼儿园有这样一位老师和可以做这件事的一个契机。我们的身边是很难有这样的一个机会,去垂直深入的让孩子以孩子的视角去了解一位作者的。借着这个共读的机会,我买来书和孩子一起也都读了一遍,循着书里的方法也和孩子玩了一些。不能说深入,但孩子有了比较,比如他会说“我喜欢蒂科,不喜欢哥尼流”。他还会说“妈妈,这个是小黑鱼,我们再来画一些小红鱼,还有海草,海草是长在石头上的”。他觉得李欧李奥尼的小老鼠都是男生,因为女生太喜欢生气了,他不喜欢。不再是单纯的讲了一个故事,而在生活中有联系起来,甚至有了我们的语言密码,这样真好!
作者: 1104122701 时间: 2020-9-15 20:59
S01王璞
作为一个特别喜欢一口气读完全本的读者,每天读一段,我需要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告诉自己“不急,慢慢读,慢慢读”。除了过程中不自觉的放慢节奏以外,当全书读完的时候,我整个人除了心里暖暖的,真的还有一种宁静,一种满足。回顾离开央企的这五年,创业、转行、学习、不断突破自我……从极度松弛到极度紧张,再到接纳自我尝试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节奏,真的是斗转星移。读这本书,更多的感觉是舒缓、舒适,顺势而为,顺应自然规律的感觉。薇薇安老师用一年的时间带着孩子慢慢的读一个人的作品,老师和孩子都在慢慢的成长,而这正是教育的艺术,慢的艺术。正是他的这份慢给我别样的心灵的洗涤和安慰,这是它的力量所在吧!
更有意思的是在进行线上小组讨论的时候,碧莲聊到的视角忽然触动了我遥远的回忆。那些儿时爷爷奶奶给我讲的故事一个个在眼前浮现,比如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他还是个5岁的孩子时,自行车可是个超久牛掰的玩意儿。他把停着的自行车后轮旋转起来,然后用小树枝伸进去听“哐啷啷”的声音;还有爷爷奶奶结婚时,迎亲队伍用笛子吹的梅花三弄。还有爷爷教我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当一个个已经隐没的回忆从脑海深处浮现,我不由得在想,好多好多年以后,当佩利老师共读项目的孩子已经成为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他们会跟自己的孙辈怎么描述儿时这神奇的一年?
隔着长长的时光场合,温度与传承,一直会照亮很多孩子的童年,让他们在耄耋之年想起来,胸口都还会暖暖的。
希望每一个故事妈妈,都能成为一道光,照进孩子们的童年
作者: 201901I04 时间: 2020-9-15 21:03
E07 温玲玲
《共读绘本的一年》有感 拥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
《共读绘本的一年》这本书是美国的薇薇安•嘉辛•佩利写的一本书,书的主要内容是讲教育家薇薇安在作为一名教师在幼儿园工作的最后一年发现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后来促成了一场为期一年的绘本共读活动,而她既是活动的策划者,通过没有预设的实施方案,而是从旁引导,在带领孩子在集体讨论中激发出每个孩子的理解潜能。
故事是从一个叫瑞妮的小孩子开始的,瑞妮喜欢上了李奥尼的作品,然后在班级上开始传递关于李奥尼写的各种作品,后来还引领大家一起走上了李奥尼的阅读之旅。除了一整年的阅读活动,还开展了画海报,做手工,还跟小伙伴们一起尝试给艺术家写信,并且还收到了回信。就连老师也被深深的吸引进去了,经常记录下她们在讨论中聊过的一些话题。在老师的推动引领下,很多孩子也开始有了些许的改变,不同皮肤的孩子头脑中拥有着对李奥尼作品的同样热爱,经常在讨论活动中各抒己见,跟小朋友们一起交流探讨,甚至孩子们都在故事的人物角色中找到了自己的缩影。老师静静的参与,适时的引导让孩子将一场场的活动进展的更顺利,孩子们的对话也开导了老师们或许困顿的脑袋,找到了茅塞顿开的灵感。
每一本不同的故事书都会有个很热衷的孩子,里面的某个人物总是那么的令孩子们觉得有说不完的故事,开放性的问题,各自设想的结果,无一不让人感叹孩子们的世界是那么的有意思,从故事延伸回现实生活中的故事也很精彩,同时也加深了孩子们之间的相互了解。
薇薇安能在从教的最后一年跟着孩子们共读李奥尼的各种作品,无疑是幸运的。读书不分年龄,不分国界,不分肤色,只要你愿意去读。只要你勇敢的说出自己的想法,也许你就能找到跟你一起共鸣的那个人,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更多的家庭看到,让更多的孩子受益,从小就能拥有读故事的机会,孩子眼中看到的那个世界跟大人的是不一样。但并不是说孩子看到的就是很幼稚的,相反,有些时候孩子的真言,反而启发了大人,彼此都是受益者。
感谢为我们挑选这本书的老师们,感谢大家在暑期一起共读这本书。我相信读过的我们对于在引导孩子观察的路上也会有所收获的。
作者: 1104122701 时间: 2020-9-15 21:10
如何求同存异,我是谁? ——《共读绘本的一年》读后感 B03明新荣 我所在的B组重点研读“蒂科”和“翅膀”两个章节。在线上讨论时,领读人带着我们小组几个小伙伴热烈的讨论,思想火花碰撞激烈。让我对《蒂科与金翅膀》和《鳄鱼哥尼流》有了更深刻理解。 《蒂科与金翅膀》内容简介:小鸟蒂科生来就没有翅膀,因此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拥有一对强壮的金翅膀。一天夜里,一只许愿鸟帮他实现了愿望,但是拥有了金翅膀的蒂科却受到了同伴的排斥。他们说,你以为你有了金翅膀就比我们了不起了吗?无奈的蒂科只好只身离开。一次无意中,蒂科为了帮助穷苦的手艺人,拔下了一根金羽毛。令人惊奇的是,原先长着金羽毛的地方竟然长出了一根真正的羽毛!当蒂科把所有的羽毛送出后,终于拥有了和同伴们一样的翅膀,也最终回到了同伴们的身边。如何与朋友相处?如何追求自己的梦想?如何求同存异?我是谁?每个人身上最特别之处在于外表还是在于思想?……大家提出来很多疑问,有很多思想碰撞。 我在读第一遍的时候对第20页一段对话: “阿佛会给他们讲故事” “可是,你知道,蒂科不久后也能做到” 很疑惑!我不知道这段对话是谁说的,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说。通过跟伙伴们讨论,又细细读绘本。哦哦,恍然大悟,这是瑞妮和佩利的对话。这句话意思是有两个:①蒂科以后也会讲故事的②蒂科也跟阿佛一样对朋友有价值。 佩利为什么能挖掘出孩子们那么多想法,太厉害了!那么善于提问! ①你怎么想? ②所以说,朋友们对他很不公平喽? ③这很重要吗,瑞妮?回到朋友们的身边?难道他不能既拥有金羽毛,又拥有好朋友吗? ④可是阿佛呢? 层层递进,深挖。很赞! 我选择做蒂科,保留自己的特点又照顾到朋友的感受。
作者: liudonghua 时间: 2020-9-15 21:16
C06 刘东花
放手孩子,共同成长
-----《共读绘本的一年》读后感
《共读绘本的一年》这本书是因为中级班共读要求我买回来的。刚拿到书时,我没有觉得它有什么特别,所以书都没有拆封。当共读开始后,才发觉这书越读越精彩。
一个老师,把指挥棒交给了孩子,一个老师,没有设计的教程和课程方案,和孩子完成了一年的共读。没有看整个过程的话,真的会觉得匪夷所思。然而,薇薇安老师不仅做到了,孩子们也做到了,共同完成了一年的共读,而且各自带着满满的收获。
阿甲老师说,薇薇安老师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非常认同。一个好老师,更重要的在于启迪、引导,而不是灌输。薇薇安老师在共读绘本一年里给我们展示了孩子强大的能力,关键在于成人的放手和引领。这本书读下来,在如何做幼儿教育,如何共读,如何引领孩子阅读等等,都有很多的启发。
在共读时我准备的问题如下:
p43页提到奥利弗闹情绪时逃进了他的“藏身处”,p55页也提到瑞妮“哭着跑到藏身处”。看来这个独立的空间是班上孩子们冷静处理情绪的小空间。请问看了这个“藏身处”大家有什么感想吗?大家平时是如何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的呢?大家在家里有设置这样类似的“冷却”空间吗?
这个关于情绪处理的问题引起了大家热烈参与了讨论。大家认同有个情绪处理空间还是非常有必要而且管用的。很多同学在家里设立了不同形式的情绪处理空间给孩子,而大家对于孩子的情绪处理也是各有奇招。除了我们共读的章节出现这个藏身处,在后面的章节也再次出现这个藏身处。那里是班级孩子处理自己情绪的小空间。在我们讨论中,我也有延伸出成人是如何处理自己情绪问题的。大家也各有奇招。
情绪问题是个很大的话题,当然并非本书的主题。然而,从书中多次的这个“藏身处”可以对幼儿园的教学方式和老师的教学素养可见一斑。薇薇安老师在和孩子们共读的一年里,记录的很多细节,包括孩子们的反应,都很有启发性。在未来的共读中,如何提问,如何更好地推动助力孩子的阅读,很多值得借鉴的做法。
作者: 向日葵sz17 时间: 2020-9-15 21:24
大道至简的教学真经
——读《共读绘本的一年》有感
《共读绘本的一年》只有薄薄的134页,我们中级班的同学却整整读了两个月。这是中级班必读书目中耗时最长的一本书了。是疫情让我们的节奏变得如此之慢,亦或是这一本小册子真的值得我们去细细体味?且看我这一篇比较随心随意的小随笔吧!
一、 关于作者及作品简介
《共读绘本这一年》的作者是65岁的幼儿园老师薇薇安。这个角色是薇薇安最最普通的身份,她也是美国杰出学前教育专家,麦克阿瑟天才奖、埃里克森儿童发展院儿童服务奖得主。《共读绘本的一年》在台湾的译名为《手拿褐色蜡笔的女孩》,获得美国英语教师委员会杰出教育奖、哈佛大学出版教育类年度图书。
本书记录了薇薇安老师在幼儿园最后一年发生的事,这一年她把教学舞台交给了孩子们,把指挥棒慎重而不露迹地交给了一位气质独特的孩子——爱拿棕色蜡笔画画的黑人小姑娘。孩子们来引领和主导教学课堂,而薇薇安老师成为一名参与者,和孩子们一起阅读李奥尼的作品。她们通过讨论、画画、戏剧表演等方式把作品与实际结合起来,在阅读的过程中,绘本中的每一个角色和现实中的孩子、老师完全融合在了一起。这样似乎并不成章法的教学过程,却把看似简单的绘本与每一个参与者联系起来,在阅读过程中每一个人都得到了切切实实的成长,或是变得自信,或是变得包容,或是找到了自己,或是学会接纳生命中的某一些不如意......
二、 大道至简,请看大师为我们揭开经过衍化至繁的教育真经。
(一)、李奥尼绘本专题阅读让师生共同成长。
薇薇安老师在自己的幼教生涯的最后一年带孩子们共读李欧.李奥尼一个人的作品,这在一年前,我真的无法理解,一整年就读那十几本不到一分钟就可以翻完的绘本,这也太浪费孩子们的时间了吧?!我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这十年来,我一直呆在一个以效率及成绩著称的民办学校,每天的我除了在课堂上和孩子们斗智斗勇,希望能给他们灌输多一点考试能用得上的知识之外,就在批发作业及试卷后发现孩子们犯了诸多根本不应该发生的错误后,在办公室跟同事们不断吐槽:为什么这些孩子总是教不会呢?这个字(这道题)讲了几百遍,还在错!有时,甚至直接打电话给家长,说的好听是在询问孩子的在家学习情况,说难听一些,就是在质问家长,为什么不好好管管你家孩子的学习?这样并不平等的教育制度决定了孩子们是难以给予老师们滋养的。
而我们的薇薇安老师因为《蒂科与金翅膀》中蒂科朋友们的做法一直对李奥尼抱有疑问,她认为:他们对他多么残忍!他们的愤怒伤了蒂科,也伤了我。这不公平!而每年大多数的孩子都为蒂科的朋友们辩护:“因为他让他们嫉妒!”“他太希望和别人不一样了,其实他用不着非得要一对金翅膀。”而这些所有的解释和辩护只是让薇薇安有一种被背叛的感觉。
当瑞妮在分享自己对故事的看法时,却能一语中的,彻底解开了薇薇安对李奥尼的疑问。当所有的孩子都在纷纷指责蒂科自私、以为自己了不起时,她是这么说的:“可是,你们想没想过,其实他并没觉得自己有多了不起,只是他的朋友们这么认为。”而当薇薇安老师高兴地几乎要晕过去时,她激动地说:“所以说,朋友们对他很不公平喽?”|瑞妮扬起眉毛,不确定我是否明白了她的意思。“当然不是因为帝哥理解他们的想法,所以拔光了自己的金羽毛送给穷人,这样穷人可以用金羽毛换点东西,而他也能重新回到朋友们的身边。”
“这很重要吗?瑞尼?回到朋友们的身边?难道他不能既拥有金羽毛,又拥有好朋友吗?”
回答我的是一阵长长的沉默,也许他听出了我话中的绝望,随后他微笑着看了看我,说:“我的意思是他当然可以这么希望……可是如果他的朋友不喜欢,就不行。不然他会变得很孤独。”
她的回答一语中的。蒂科希望有一对金翅膀没有错,他想要借助这对金翅膀变得和朋友们不一样也没有错。不过,一旦他知道了朋友们都不喜欢这样,他就必须顾及他们的感受。他要自己作出选择,是要长着金翅膀变得孤独,还是变得普通但有很多朋友。这个道理,从这个拒绝附和别人,却能把每个人都变成朋友的小女孩嘴里说了出来。
“可是阿佛呢?”我不甘心。“没人要他变得和别人一样,别去思考什么词语啊、颜色啊。”
“他们是另外一种朋友。”她简单地回答,“蒂科没有这种朋友而已。”
天哪,这是一个怎样举全家之力教育出来的小孩?年仅五岁,却活得那么通透,短短几句话就解开了六十五岁的薇薇安老师对李奥尼的不解!
被誉为“图画书中的伊索”的李奥尼,他的作品有明显的寓言倾向,深刻却不故弄玄虚,大小读者都能从中读到点自己可以理解的东西,如果能就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及体会跟共读人一起聊一聊,真的可以迸发出非常有意思的想法!
书本中的薇薇安老师彻底放下了自己作为一校之长的身份,完完全全地融入到了以瑞妮为主导的共读中,她也在不断地反思、反观、反省自己。例如“我想象了一下,如果跟自己的幼儿园老师说‘这个跳舞的犹太小女孩就是我’,这根本不可能, 我不禁微微笑了笑。”“瑞妮一点儿也不胆怯,而曾经的我却做不到。”“这段日子我经历的每一次心灵之旅似乎都是向内的,通往我藏在心中的回忆和遗憾。李欧李奥尼也可以将我画进书里,起个名字叫‘想当初’,或者换个更好听点的,叫‘后悔药’”。
这种在阅读的过程中,师生的共同成长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多么想遇到一个可以点燃自己的人。或许,正如小学的家长对我如是说:“我觉得吴老师已经中了绘本的毒,不然怎么舍得从小学转到幼儿园做一个普通的老师呢?”。
(二)李奥尼绘本专题阅读让每一个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及别人。
诚如薇薇安老师在瑞妮的启发下,理解了李奥尼笔下的蒂科的选择,再次朗读图画书的最后一部分,感觉已经不再无奈,而是我接受自己的选择,我更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蒂科的选择未尝不是清醒的,他很清楚自己的所作所为,也愿意接受他的朋友们对他的期许。人生转了一个圈,再次回到朋友们身边时,虽然蒂科已经不再拥有与众不同的金翅膀,但他比谁都清楚,人生的不同是在于那些看不见的东西(记忆和梦想),而不是看得见的东西(金翅膀)。
“可我还是和朋友们不一样,我们都是不同的。各自都有属于自己的回忆,和看不见的金色梦想。”
在薇薇安老师的教室里,有来自不同国家和肤色的小朋友,他们的性格也迥然不同,其中有一个特殊的孩子叫奥利弗,成人的世界里他被贴上孤独症这样的标签。,他喜欢自说自话,他一受外界的刺激就藏到一个被称为“藏身处”的地方,他会不知疲倦地画他的兔子,对外界毫无反应。如此不幸的他幸运地遇到了薇薇安老师及他的小伙伴们,瑞妮还发现他是最像阿佛的人,从此奥利弗有了一个最文艺的标签,虽然他仍然是一个孤独症儿童,但朋友们却能包容和谅解他的所作所为。
从奥利弗的故事,我又想起了自己教过的一个学生。虽然她可能身高永远不会超过1米,但是在我们的班级里,从来没有一个孩子会对她另眼相看。走在校园里,如果遭遇异样的目光,她也能坦然自若地接受,如果别人想要欺负她,她也能勇敢地说“NO”,班上的同学也会同仇敌忾地一起对付这些不怀好意的孩子。我一直非常佩服这个宝贝的家长,能把孩子培养得如此坚强乐观,正常的孩子的教育问题尚且艰辛,特殊儿童的父母所要付出的绝不会少于两三倍。周记我一般会布置两个主题让孩子们自己挑选感兴趣的来写,大部分孩子只写一篇,而她却总是写两份,对于父母的严格要求,她有时也会特别委屈与不解。这时,我总是跟她说:“宝贝,你要好好感谢父母对你的帮助,或许你现在不能理解,但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那个如此用功的自己,而父母却是那个不断鞭策你前进的天使!”不负家长和老师们的殷切厚望,她真的一天天地不断进步。在我的举荐下,她荣获2019年“十大感动校园十佳自强少年”,在一个人数达到近四千的学校中摘取这样的荣誉确属不易!我希望这个宝贝记住属于小学阶段的高光时刻,明白自己的一切努力都不会白费,更希望她能在未来的人生继续创造更高的荣誉,我相信她一定可以做得到!
来自波兰的男孩沃特因为母语是波兰语,来到美国后非常缺乏自信,每当老师请他讲故事或画画的时候,他总是说:“我做不到。”对待老师提的建议,他总会有抵触的情绪,好像别人正要将他引入陷阱。而我们的小精灵瑞妮某一天从图书馆跑回来,冲进屋,手里晃着一本书,大叫:“沃特!沃特!快看,沃特,和你的一样。快,拿出你的小本本!我有东西要给你看!”这一本绘本正是《佩泽提诺》,沃特本子上的画涂满了这种连在一起的小色块,可爱的瑞妮通过这一点为他找到了些许自信。从此,李奥尼的《佩泽提诺》现在变成了“沃特的书”。瑞妮达成了心愿,她和其他孩子一起,在本本上画“沃特的小块”。好像他也曾问过大家:“我是你的一小块吗?”他们则回答:“是的,有你我们才完整。”
汉代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想瑞妮一定是深喑这一道理的高手。
(三)薇薇安老师的课堂带来的启示。
“好比戏剧要按一个节拍进行,又好比每天晚上都要听伟大的史诗的故事,现在我们的实验是李欧李奥尼的作品。他能提供另外一种媒介,以切合人对连续图像和戏剧事件保持长时注意的本能需求,现实是教育机构的惯常做法是不停干扰孩子们想要对故事保持长时注意的每一丝努力。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同时也帮助我们自己重回正轨。”这里的“保持长时注意”,也就是我们专题阅读中说的“长时间的关注”。我不得不感叹这个幼教育专家的厉害,而20年前的美国就在对孩子进行这样的思维训练,相比于我们当下一灌输知识的中小学课堂,我们真是差得太远了。带着对薇薇安老师课堂的向往,我推开了幼教工作的大门——
“幼教工作者是未知领域的热情探索者、嗅觉灵敏,能很快找到那些不断揭开无尽可能的人。”看到这句话,我的内心是激情澎湃的,但同时也是忐忑不安的。表面上幼儿教师一直在重复着“三餐两点”,吃饭、玩耍、睡觉,似乎一天天就这么过去了。读完《共读绘本的一年》让我期待幼儿园这种完全没有分数压力的自由阅读,但一旦面对真正的孩子,我才清楚地认识到幼儿教师,是件多么需要艺术细胞和激情的工作热情!它除了需要足够的体力,足够的耐心,更需要灵敏的嗅觉,需要挖掘像“瑞妮这样能不断揭开无尽可能的孩子”,需要找到“像田鼠阿佛这样能够令人深思并有着无限延伸可能的某种东西”,进而来开发孩子们内心蕴蓄的宝藏,释放孩子们本身就具备的能量,继而来修复、塑造、完善孩子及自我的人格。
转眼加入幼教工作已经半个多月了, 我体会着属于幼教工作者的各种酸甜苦辣,说实在话,这段时间,“甜”的滋味真的不多。在某一瞬间,我会有恍惚感:“老天,我能乘坐时光穿梭机回去吗?!”可是,幼教舞台的序幕已经缓缓拉开,我能离场吗?答案肯定是不能的!唯有继续装上三叶草带给我的热情,携带好薇薇安老师的智慧,好好造吧!
作者: 201901B01 时间: 2020-9-15 21:28
本帖最后由 201901B01 于 2020-9-15 21:35 编辑
《共读绘本的一年》共读笔记
B01李思涵
一、复盘自己当初的提问和大家的发言。
我的问题:在始读《蒂科与金翅膀》的时候,关于蒂科这种看似“妥协”的选择,一度我也很困惑,为什么李欧•李奥尼会让蒂科做出这样的选择?作者这样写的真实意图又是什么呢?
Criciler: 书P29页是不是可以回答:”蒂科并不是我所认为的殉道者,而是一位珍视群体,重视他人感受,可尊可敬的好朋友。看待事物,不应该独尊一理,百花齐放才是春。
Daisy: 两个极端,要么融入群体,要么孤芳自赏,是不是蒂科也可以找其他的金翅膀呢?
孟凡:形形色色什么样的人都有,感觉蒂科只是作者眼中的其中一类人而已,阿佛和哥尼流也是。
Daisy: 人生路上的朋友,都是分分合合,不断选择某个阶段志同道合的朋友的一个过程。作者或许只是呈现他人生遇见过的各类型的朋友。就像孟凡说的,阿佛、蒂科、哥尼流,都是一种类型的个性代表人物,他们选择的做法不同,他们朋友接纳程度也都不同。
曾经我也为和老友慢慢少了联系,少了话题而懊恼,后来才懂得人生过程就是这样分分合合,大家要么变了要么没变,在哪个阶段选择适合自己的朋友类型。
梁焕彬:我家哥哥也认为这样的选择很正常。他不认为蒂科受到了嫉妒或排挤。他也认为人都是会在不同阶段认识不同的新朋友,老朋友有可能继续,也可能不继续了,都很正常,但不能因为不在一起了就认为是谁排挤了谁。
玛芮秀: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个闺蜜,她就是那种可以共患难但不能共享福的人。我确定我无论多么落魄潦倒她都不会嫌弃远离我,但是我一旦拥有了金色翅膀,也许就会失去她的友情。我也迷茫过很久,阉割自己的骄傲和耀眼换来的到底是什么情谊,也挣扎了很久。
不过我最后选择的也是尊重老友的那颗“玻璃心”。让自己“笨拙”的和她在一起。让她安心,也让我可以慢慢的带动她的敏感和自尊。
李奥尼的这一系列的绘本作品都是我童年里面甚至是成年后面对友谊自我不同侧面的映照。
在很多取舍之间选择自己还是他人,学会慢慢的和自己和解。既不是阿佛也不是蒂科,或者哥尼流,我就是自己。他们都曾经存在过我的人生里。
Criciler:我家姐姐认为蒂科送了金羽毛,帮助有需要的人,还获得友谊,不亏。追问一句薇薇安老师的问题:难道不能金羽毛和友谊共得?因为蒂科没有阿佛身边的朋友。
梁焕彬:孩子是通过绘本去认识世界的,所以,优秀的绘本作家应该是把真实的世界带到孩子面前,而不是把我们希望的完美世界带给孩子。所以,蒂科的朋友就是真实存在的呀。这个世界上就是有这样的友情。
我:我更愿意把蒂科的选择看成是自发的选择而不是环境和他人的胁迫。人生路上总是会遇到各种选择,人们总是会权衡利弊,根据自己心里最重视的东西来做出抉择。对于蒂科来说,友情是它更看重的,比坚持个性更重要,它珍视群体尊重别人的感受,自己愿意做出改变和他人一致,这也是真实世界中人们会选择的其中一种方式。主动权在自己手里,怎么选择就看自己处于人生的哪一个阶段,心里怎么权衡,孰轻孰重吧。如果它追求自我,完全可以去找新的同频的伙伴或者像瑞妮所说让这些朋友做出改变长出银翅膀等等来继续保持友情。
玛芮秀:我看第一遍的时候还是觉得很痛的感觉甚至有些愤怒。为什么蒂科经过了那么久的蛰伏就不能拥有一双一飞冲天的金翅膀。
我:因为它身边没有为她的成长改变而鼓掌的朋友。
玛芮秀:等静下心来在慢慢感受她内心的一切,内省自己的内心,才会体会到放下一身的金装的勇气和自信。也许她并没有放下自己的金色羽毛,只是长在了心底。所有的华服锦衣都化成自己内心最真实的需求。我也愿相信她从不曾被他人的友情裹挟自己的人生。
龚小林:太在意朋友们的感受,而忽略了自己。
我:它经历过,内心的成长更坚实。就像爬山,有的人爬到半山腰,有的人爬上山顶已经欣赏过最壮丽的景色后选择下山回家,下到半山腰时也会和那些朋友相逢,虽然他们所处的位置和高度看起来都一样,但是内心的经历和成长是不同的,阅历和格局也不同。
梁焕彬:我家哥哥说,在她没有翅膀的时候,她的朋友无条件帮助了她,不求回报,在她变强大以后,她的朋友要看看她会不会使用她的能力来帮助别人,如果她也像她们曾经帮助她那样去帮助别人,那么她们就是一样的了,她们就还可以做朋友。如果她不帮助别人,那么,她也可以去交跟她一样拥有金翅膀的朋友,她的朋友们也不会怪她。
我挺惊喜的,孩子可以看到这样的角度。
我一直问他,你没有感觉到她的朋友嫉妒她吗?她们没有在排挤她吗?他说没有。他没有觉得她是牺牲了什么换取了友谊,他就是觉得她最终用了她的强大帮助了别人,也因此被朋友们接受了,这是一个美好的结局。
Criciler: 我也有你家哥哥的想法,在书里我没看到四只小鸟有愤怒妒忌的表情。
梁焕彬:如果她没有帮助别人,也没有继续跟老朋友交往,她在跟老朋友分开以后,也会遇到新的朋友,如果是那样,也没什么不好。他认为她不会失去友谊,只是朋友可能会不一样而已。
我:道不同不相为谋,必须有一方做出改变,这种改变可以是“落后”一方的成长也可以是“进步”一方的看似妥协,只有一方自愿改变,道就同了。是的,如果是阿佛的朋友就会很欣赏它。
李想:让我想起一句话:成年人的世界里都是对错,孩子们的世界里只有选择(大意)。蒂科就是一个孩子,他觉得当下的友情是他的需要,而不是考虑朋友对他的态度是否正确。
Daisy:我可能会选择放弃,曾经我也是努力维护,但道不同不相为谋,努力维护大家可能只会累。
梁焕彬:可是,我家哥哥不认为蒂科“放弃”了金翅膀,他认为,正是因为她帮助了别人,才“获得”了黑色的翅膀,而黑色的翅膀证明他的品质高贵,是更愿意帮助别人的孩子。
所以,我们认为金色就是好的,因为我们活在成人的世界里,金色代表稀有和高贵,但是孩子是没有这种概念的。
Daisy: 哥哥把黑翅膀升华了,又一个厉害的瑞妮。
我:这种解读更棒!原本蒂科没有翅膀的时候,它的黑翅膀朋友们就是这样帮助它的,所以黑翅膀的确是更高贵更乐于助人的翅膀。
成人的思维的确就是容易被世俗的标准裹挟,一个“金”字蒙蔽了我们的双眼。
梁焕彬:所以蒂科的朋友说的“你跟我们不一样”不一定就是“你拥有高贵的金翅膀,而我们没有”,也可能是“你跟我们一样也拥有翅膀了,但是,你还没有利用你美丽的金翅膀帮助过别人”。
Daisy: 我刚才问我孩子,他说首先它的朋友就有问题他说蒂科可以离开它这些朋友啊。我问他的择友是不是合不来就拜拜,他说是啊!
玛芮秀:我也在和他讨论如果是你你会不会把金色羽毛变成黑色羽毛来换得朋友呢!他说会啊,我只要会飞就行,什么颜色的羽毛不重要,但是一个人玩太没意思了。
钟:我的理解,这是蒂科的成长过程,蒂科有梦想,在朋友们帮助下努力实现了梦想。当梦想实现了又怎样呢?又应该做些什么。蒂科奉献自己,让自己升华。回归平淡。
余萍:我的理解,这是蒂科的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或者意愿,蒂科想要朋友,朋友的认同,愿意舍弃金翅膀,回归同类,同时一举两得,舍弃的恰好又能帮助别人。
二、在读完全书后对该问题进行再次回答和思考。
在一口气通读了李奥尼的十多本作品之后,结合佩利奶奶的思考,我尝试对这个问题进行梳理和解读。
蒂科的问题,可以和作者笔下其他作品的形象放在一起来思考,我们会发现这些故事中都存在着一个共性:都是描写个体与他人之间的矛盾冲突的——面对与自己不同的人,每个人的态度和做法都是不同的。
有的人选择宽容、接受,像阿佛的朋友;有的人则无法接受,像蒂科的朋友和哥尼流的朋友,他们选择远离或者反对和抵触。
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根本上是人性基因比如嫉妒、自私等心理在作祟,导致他们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就选择本身无论哪一种都无可厚非。
而故事中的个体,阿佛不在意他人的感受,聚焦于自己的兴趣;
蒂科在意和珍视他人的感受,愿意送出金羽毛,和朋友保持一致获得友情;
哥尼流也在意别人的感受,但他并不愿意改变自己,而是努力学习新的技能引人效仿,凭一己之力用行动来改变他人和环境。
而佩利奶奶笔下的瑞妮则用了另外一种视角和方式,她在意别人的感受,但是她选择说出感受,对方认识到错误而道歉的方式来解决冲突。
作者笔下的故事冲突这样通过十几种的不同方式呈现出来,我觉得意图在于唤起读者深层的感受和引发思考,自己面临这种情况会做出何种反应,最像故事中的哪个角色?我的朋友会如何选择?
所有故事的本质最终都是一场向内的自我心灵探寻之旅,在认识本我的问题上发出哲学追问,而每一个故事都会引发思考,对我们的思维方式做出影响和抉择。
-
2.jpg
(197.96 KB, 下载次数: 145)
-
1.jpg
(373.71 KB, 下载次数: 138)
作者: 201901B01 时间: 2020-9-15 22:06
共读《共读绘本的一年》的读后感
B04王静
从孩子在几个月的时候,就开始给他讲故事。但故事到底能在孩子心底换起什么?在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同时,能否带给孩子更深的思考?作为家长、故事妈妈在讲述中应该怎样更好的引导孩子?这是我一直困扰的问题。
这本书打开了我之前的固定思维,也许这也是现在很多家长存在的问题,认为带孩子看书一定要告诉他一个对这本书的看法。相对于传统的讲故事一个人讲,一个人(一群人)听。作者的方法更多的是引导孩子去思考、感受、探讨故事所蕴含的意义,作者会让孩子们画书中的人物,扮演书中的角色,或者讲几本绘本中的人物进行对比、或者讲自己的感受(梦境)画出来,也尝试给绘本的作者写信,探讨孩子们的疑惑。总之,方法有很多。但,最终目的不是告诉教育,而是引导启发。
每个孩子对故事的理解都不同,怎样去引导孩子讲出来薇薇安女士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孩子才是天生的阅读者,放下成人自以为是的认知,你会发现孩子的视角会大大超出我们的想像。
作者: 201901K17青草 时间: 2020-9-15 22:22
A06 周见清 《共读绘本这一年》读后思考
自己最初的提问:佩利老师似乎不需要教学计划,但是我自己是一定需要的,如果遇到了教案和互动之间存在冲突的话,该如何平衡?
读完全书后,我更多的感受和思考是教师引导和学生参与之间的问题。就像很多人讨论“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等,其实没有绝对性。更多的关注点是如何真正激发学生的参与,在书中,我看到有这样一些不同的影响因素。
环境创设。我们在书中了解到,读故事、讲故事的氛围成为幼儿园常态化的一部分,有时内容来自来孩子推荐的书,也可以是老师推荐的书,也可以来自家长。故事的力量无法抵挡,来自大师作品、来自身边人,有故事、有常态化的开展,这些都会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也为后面的李欧李奥尼系列阅读埋下伏笔,或者说自然而然地种下种子。
看见学生的兴趣,也尊重学生的多元、独特性。每个孩子的不一样。我经常苦恼,怎样设计一个活动,让所有人都能愉快参与,但实际,好像没有那样一个活动,因为,也应该只有一个活动。在书中,看到很多的“自然”发生,也尊重学生的“自然”——尊重学生不同个性,同一个活动,学生可以有自己的参与方式,甚至不参与的方式;有不同的活动,有时是学生发起,有时是老师建议,还可以商量……这里看到,老师和学生之间更平等的对话。我以为自己很努力在创造平等、参与,但最近才真正觉察,在课堂上,我很多时候在关注自己的行为,讲得好不好,流程设计是否合理、有没有制造课堂高 潮 点……学生的反馈给我当头一棒,开始时,我感到沮丧,平静下来才发现是自己没有真正看见他们。
教学计划是什么?
这个计划里,还是要随着学习和实践,把对“人”,对学生的认识放入。心理学、教育学、甚至社会环境下的他们,更重要的是自己真实面对的他们,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尽可能了解他们的需要,在过程里对话。
还需要有方法,讲故事、延伸活动、甚至日常教学里的融合,教育是有迹可循,也可以
创新,但不至于什么都要重新创造,三叶草、身边伙伴、师长,经典学说,还有很多可以学习的资源,需要静下心来做输入,才有输出。
还有实践。我总是想准备得最好才去做,什么是最好,什么是适合自己?这个真的要在实践里摸爬滚打,才能对对象、目标、过程有真切的感知。
还有“我”。坦言,自己的学习习惯、学习内容也有自己的偏好,碰触新的点时,走出舒适区时,我第一反应是恐惧,尽管我知道理想的方式应该是,哇,这是个挑战、突破自己的机会,但现实就是还没做到。这个平衡,我还没找到,但扬长避短,不,是把不及格的短修到及格,发挥优势,这个目标仍是有的。
每次看到三叶草伙伴、我们的小组伙伴的行动就打满鸡血,大家都这么努力,自己还有什么理由偷懒,不,我想和大家一起前进。加油!
作者: koeywu 时间: 2020-9-15 22:28
本帖最后由 koeywu 于 2020-9-15 22:30 编辑
A07 吴丹
《共读绘本的一年》读后感
2019年11月时第一次读到《共读绘本的一年》这本书,记得当时还特别有感触写了感受发圈。当时算是和此书初遇,是把书当做故事书来看了,一口气读完。重点都在关注薇薇老师和孩子共读的李欧•李奥尼的作品中。由于书中提及的作品,基本上都读过,当时特别惊讶薇薇安老师能如此和孩子精读一本书。不过也只停留在惊讶,从未进行深入思考。
因为中级班的要求重读此书,终于慢了下来,足足用了两个月来共读此书,来体会薇薇安老师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之余,如何和孩子共读李欧•李奥尼的作品。特别敬佩薇薇安老师可以完全放下老师,大人的角色,陪着孩子们,用孩子们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阅读、分享绘本,而她只是一个观察者,帮助者,引导者。这种能把舞台留给孩子的老师,真的非常难得。反观现在的身边的幼儿园,小学,由于孩子众多,由于老师能力的局限,由于义务教育的要求,根本很难做到像薇薇老师那样,让孩子深入作为主导,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去精读一本书。大环境不能改变,我们又能做点什么呢?
在共读时,我提出的问题:“作为故事妈妈或者老师,故事的道理是保留在教案中就好,还是应该讲出来?”
提出此问题在于自身能力不足,看到薇薇安老师这种不动声色的引导,十分敬佩。但传统教学由于各种局限,于是产生了这样的困惑。经过小组的线上共同讨论,让我不再纠结形式上要求,虽然教案作为客观要求和管理需要,必须有存在的必要,作为老师,或者可以始终关注孩子的内心,让孩子尽量享受阅读的快乐。而作为引导者的我们,除了自身能力的提升外,更多的是换位思考,从孩子的角度,让他们从书中,生活中习得各种知识,所谓的道理,自然而然就能学会。
作者: 婉夕畅然 时间: 2020-9-15 22:33
A02燕英:
问题:
大家好,我的问题就是我对李欧李奥尼的书感觉就是很深奥,不是特别懂。比如这次的绘本《田鼠阿佛》,会不会让其他家长们觉得这只田鼠都不干活,净是瞎想着这些东西?那真的能够熬过寒冷的冬天吗?
我们大人的世界总是比较现实,孩子们用善良的眼光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的闪光点。我家孩子就很喜欢李欧李奥尼的《佩泽提诺》,虽然我也不是特别理解,但是他们看到的点就比较不同,这个怪怪的小p在寻找的过程中,发现闪光点,发现不同,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和认可的东西。
田鼠阿佛里的小阿佛在我们成人的世界里可能就是懒,是找借口的小动物。可是在孩子的眼里就是他很有爱心,很喜欢帮助别人,充满了诗情画意。
这次的共读颇有感触,可以和大家一起探讨,一起学习,很喜欢这样深读一本书。
作者: C02飘凌叶 时间: 2020-9-15 22:45
本帖最后由 C02飘凌叶 于 2020-9-15 22:48 编辑
慢慢走,才会快
两年前,我的女儿出生了,机缘读到了《共读绘本的一年》,那是我第一次读这本书。那时的我,初尝亲子共读的甜头,正沉醉在绘本的“神蜜”世界中,自认为与绘本已有“深交”的我,读完这本书发现,佩利班上的这帮幼儿园小朋友,他们对于李欧·李奥尼作品的解读,对于作者的诠释,对于社会人心的洞察,都令我惊讶,惊叹,惊艳!
手拿褐色蜡笔的女孩——瑞妮
瑞妮是李欧·李奥尼年的源头,因为她对李欧·李奥尼作品中的人物——阿佛的由衷喜爱,从而串联起了整个班级一年的人物,课程和故事。
这个棕色皮肤,手拿褐色蜡笔的女孩,有着清晰的自我认知与自我认同能力,让大人都自叹不如(起码佩利和我是这样…);她拒绝附和别人却把每个人都变成了自己的朋友;她从作品中寻找自我启示,更是一位可以诠释作者的读者。
“他的朋友们更可爱。”瑞妮这么评价阿佛的朋友们。是瑞妮的评价,让我关注到书中的“配角”——阿佛的朋友们,也是从这个视角让我发觉到阿佛之所以成为阿佛而没有成为哥尼流或者蒂科,是因为他有和哥尼流以及蒂科的朋友们不一样的朋友。李欧·李奥尼想通过故事所要传递的真谛,或许是通过这些“配角”们完成的。
瑞妮的朋友们
班上的每一个同学都是瑞妮的朋友,虽然班级不大,同学不多,但是却有非洲裔有色人种,波兰新移民,妈妈过世的单亲孩子和疑似自闭症的孩子等等。但这些多元复杂的背景并没有影响这些孩子们成为朋友,他们互相分享读过李欧·李奥尼作品后所想到的人,事情,和故事,互相猜故事里的故事,互相问故事里的疑惑,他们共同串起了共读李欧·李奥尼的这一年。
两年之后,我读了第二遍《共读绘本的一年》。两年的时间我对亲子共读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对绘本研究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有关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系统学习更让我关注到——能够实现“共读绘本的一年”,教育者和教育环境所起到的作用。
真正的教育家
幼教工作者是未知领域的热情探索者,嗅觉灵敏,能很快找到那些不断解开无尽可能的人——那些孩子。
真正的教育家是幕后策划者,将舞台交给学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学校教育的关键
学校教育的关键在于不破坏每个人个性的基础上,找到共性的教学方法。
用一年的时间共读绘本,
慢慢走,才会快 ;
慢成长,才能走得远。
作者: ouxiaoniu 时间: 2020-9-15 22:45
《共读绘本的一年》读后感——如何成为一个诠释作者的读者
D03 方园
自己跟进的共读作业,结果还是拖到最后时刻才交稿,觉得脸有点疼。共读时提的问题是薇薇安老师说瑞妮是一个能够诠释作者的读者,如何做到一个能够诠释作者的读者。问题抛出去真的好怕空气突然安静,同学都在忙碌。好在同学们比较积极的参与到讨论中,我们讨论出的一些答案是这样的:跟作者有默契、气质相仿、入定。
现在再回看这个问题,我想到的是这四点:李欧李奥尼是怎样的一个作者、瑞妮是怎么样的一个读者、成长背景在此起到什么作用、成为一个诠释作者的读者的方法。
【作者——李欧李奥尼】李奥尼在图画书的创作上独来独往,极少受到童书界其他人的影响,连编辑也几乎完全不干预他的创作。他的绘画带着风格派、抽象派的痕迹,他的故事更是带着浓厚的寓言色彩。所以虽然有人誉之为“20世纪的伊索”,却也常有成年人担心“孩子读不懂”,甚至还有人把他的图画书列入修炼瑜伽的辅助读本。不过,这些争论并不妨碍一代代的儿童为李奥尼的作品着迷,他们尤其深爱故事中的那些经典形象,田鼠阿佛、小黑鱼、鳄鱼哥尼流、老鼠亚历山大……
【读者——瑞妮】
成长背景
父母是黑人社区里的成功人士,最值得尊敬的人,是领袖。瑞妮的曾曾外婆是从奴隶主手里逃出来的黑人奴隶,瑞妮对自己是黑人有很强的自豪感。受到外婆“我希望孩子们相信,一定会有一个黑人领袖带领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而他们必须团结一致,互相帮助”思想的影响。瑞妮外婆对待孩子怪异行为的包容性也影响着瑞妮。
个性特征
单单从第一个小章节薇薇安老师的描述我们能提取出这些描述瑞妮的词汇:不胆怯,反应机敏,自我认同感强,天生的创造者。接下来还有这些词汇:注重内省,富有人格魅力,求知欲旺盛,富有洞见,拒绝附和别人却把每个人都变成朋友,能诠释作者的读者……
【作用】
受到外婆的观念和家庭成长环境的熏陶,瑞妮表现出的个性特征很好的帮助她去理解作者,首先是旺盛的求知欲促使她去了解更多关于作者的情况,了解故事人物之间的关系。其次,自我认同感强的她,能够找到书中跟她一样的人物并且坚信这就是她。再次,富有洞见,能够洞察作者安排的人物和情节关系。最后,很强的共情能力,能够让她带入自我,跟着故事的主人公感受其在故事里的起起落落。
【方法】
结合以上这些,我们能够看到瑞妮是如何能做到诠释作者的读者,她并非只是能诠释李欧李奥尼而已,也许她能够诠释很多作者,是因为她具备的那些能力使得她能够更好且更多的诠释作者。如果我们想要做到这样的一位读者的话就可以加强我们共情能力,保持我们的求知欲,增强自我认同感,相信通过努力我们也可以成为一位能够诠释作者的读者。
作者: 婉夕畅然 时间: 2020-9-15 23:53
A05玉珠:
瑞妮对李欧.李奥尼的喜爱可能是受到了阿佛的感染,那她班上的其他小朋友对李欧.李奥尼的喜爱是出于跟风还是真正的喜欢?
这种“传染的效应”-和跟风的关系(书中,瑞妮喜欢阿佛,其他孩子也参与到其中-给石头起名、参与画画),以下是组员们讨论:
碧莲:
孩子年龄阶段-求同。教育者角度,判断这个参与的事件本身是否有恶性影响。
自己无法表达,听到有的人说出来-启发自己,可能跟着说。
艳彬:
孩子对一样东西有不同的喜欢点,孩子说喜欢的时候,很多时候没有很明确表示自己喜欢。
“太自私”……自己在进行解读和思考,代入自己的思考
见清:
群体氛围;不同形式的参与不同孩子有不同感受。有时候是共鸣。就像共读一样,大家的话和行为,会影响和启发到自己。从画画到讨论,孩子进入了,会建立链接。
秀娜:
有的孩子慢慢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怎样……更好 ,榜样的力量。瑞尼会带动班级的风气。作为老师,会去拨乱反正,去问其他孩子,你为什么会跟着走呢?比如班级的故事里!
我们读完整本书,可以看出瑞妮是一个有主见,有自己独立思想的一个小朋友,她自己的行为能够带动班级行为,甚至影响到老师。
就像我们集体阅读,我们在三叶草这个大家庭里,感受阅读带给我们的力量,也是传递到无数个家庭里!
当然,我们是成人,有判别能力,知道哪个是好的,哪个不好,不会盲目跟风,至于孩子们,这个跟年龄,以及家庭的教育,以及老师的引导,方方面面都是有关系的。
作者: 第三杯茶 时间: 2020-9-16 01:29
《共读绘本的一年》群体共读思考及感受
A01 钟碧莲
一、我的提问及线上讨论
阿甲老师在序言《倾听天堂里花开的声音》中,提到他看完这本书之后,觉得薇和孩子们之间的这样的阅读就是一个理想的阅读的状态。因为当时没有看完整本书,我很好奇阿甲老师所说的完美状态。怎样的阅读状态是“堪称完美的阅读状态”? 在阅读中,如何恰如其分地与孩子互动,实现理想的阅读状态?
当提出问题的时候,我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问题,不太好回答。前者是道的层面,后者是术的层面,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明白。但这是我个人在开展阅读,在学习和聆听他人阅读活动中所一直困惑和没有底的,特别想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
Wendy 是一位非常睿智的引导者,作为领读人,她没有立即陷入我的问题中,提示我聚焦一个问题展开讨论。比起技巧和方法,理念和思想方面的问题更适合线上讨论,我也更期待大家的所思所想,于是聚焦到了“怎样的阅读状态是‘堪称完美的阅读状态’”。
Wendy 首先抛砖引玉,从佩利个人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佩利老师当时已经 60 多岁了,人生体验很丰富,也有足够的耐心陪着孩子们,关键是她和孩子们一样在思考故事里的角色为何有那样的行为和言词。她是在不停思考的,所以她的问题很真诚。我个人的感觉是,带着自己真诚的好奇感和孩子一起去阅读吧,从心出发,孩子也能感受到真正的“伴”读之乐。但是不是“完美”状态,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定义。
顺着“自己的定义”,我向内心进行了探求。理想的阅读状态,我目前还没有感知到,对那种状态充满期待。希望有一天,能够和孩子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我目前想的是:
- 同在。阅读中,物理空间和心灵上都和孩子在一起。
- 一起走。不牵引着孩子走,在与孩子互动中,根据孩子当下的状态,跟着孩子一起走。
但是,我有一个困扰我很久的困惑:成人容易从书中解读出东西,也有能力引导孩子。 但阅读要入孩子的心,他们真正感受到的,才是之于他们的,才是他们在真阅读。成人牵引着,主导着,本质上还是成人在阅读,孩子只是配合和跟随。我还没有孩子,也少有时间带着孩子阅读。如何和孩子互动,一直是我的困惑和难点。
大米是位教师,从师生角度进行了思考:讨论的完美的状态是师生都从中获益、得到一定的快乐。老师或者说阅读的引领者在负责带领讨论的同时,可以给孩子们以启发,让他们感受到:哦!原来还可以这样。从而有着更多的思考和探讨。同样的,孩子们的回答很多时候都会超出我们的预期,甚至老师可以从他们的回答中获取新的思考方向,也会想到:哦,原来还可以这样!双方都从中有了新的思考、新的讨论,甚至在结束时觉得意犹未尽,这是她向往的“完美的阅读状态”。
她也有和我一样的困难:可能最近做绘本讨论的机会变少了,所以我好久都没有这样的感觉了。我也想知道有什么有效的方法来培养这种讨论的默契。回想我上一次这样深刻的经历是那段时间每周必带着孩子们读书、讨论,后来有一堂课就有了这种迸发。“阅读脑”可能真的是一个基础,要经过大量的阅读、长期的讨论才会慢慢培养出这种默契。
两位激发了我的一些思考。脑子里突然蹦出来一个词——共生。阅读在,老师和孩子是共生的,家长和孩子也是共生的。没有所谓的“上位者”“教导者”“引领者”,两个身份在生命的角度上是平等的,在阅读的过程中,共生。
接着,围绕“理想的阅读状态”,又迅速蹦出来一些词:
不是“教”;“互动”不是任务;不是一定要“有所得”……
是共同阅读,成人和孩子都是读者;是感受到快乐;有相互的启发……、
当“是”和“ 不是”两个简单的维度跳出来后,似乎清晰一些了。虽然不知道“阅读理想状态”是什么,但理清一些“不是”,也是很好的。
关于方法,第一篇里,佩利和孩子互动的方式,有很多打动到我。
当瑞妮说“这个棕色的小人就是我”,她听到了瑞妮的自信,对自我肤色的认同。文中,类似的点有很多,例如:“瑞妮一点也不胆怯,而曾经的我却做不到”“她还知道”“她分得清”“她能很清晰地描述自己”“瑞妮如此轻易地就发现出自我认同的能力,这正是我一直渴望却困惑了大半辈子的事”……四五岁的孩子是多变、好奇、叽叽喳喳的时候,文中却没有任何描写孩子让她抓狂、崩溃的时候。
她同时,是一位高超的引导者和与孩子的互动者。俩孩子起冲突了,一句“那你——”就让孩子自己讲述了心中的想法,友好地解决了冲突。““越走越深,用得不错”我鼓励道”在阅读中,不吝啬鼓励和赞许,方式也很高超。
刘东花:从阅读中感受出来东西,也需要领悟力,需要经历,大人引领孩子往前也不能说是不好,就像我们共读一起讨论,可能就是你的观点启发我牵着我到达了一个新高度了。
东花的话,让我有了更多的力量和意愿去继续思考。
我想,和孩子共读中的互动,其实和生活中的互动是共通的。就像我们这个正在进行的线上共读一样,虽然是阅读,但是我们每一个人真实生活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生命,有着自己的生活。因为阅读,走在一起,进行这场互动和讨论。 把阅读放大,其实是生活中特定的一个行为和活动,是生活的一部分。那阅读,是之于一个人整个生命的。 从整个生命的角度去思考某一个时刻的阅读, 那互动中,是要看到孩子整个生命状态,且有益于孩子生命的。佩利在和孩子一起的时候,一直在倾听,观察,感受孩子,尤其是闪光点。 她和孩子的对话,也是促进孩子成长的。第一篇里,没有一句讲到绘本书里的内容。
这段话,得到了 wendy 的赞同,她给我点了一个赞。这时候,讨论已经接近尾声,但我的脑子一直在打转。在思考佩利和阅读,也在思考这次共读和我的关系。
突然,一个想法萌生,让我很兴奋!方法和技能的获得需要体验和练习,是难通过语言和文字的途径快速习得的。但是我可以思考,让阅读达到理想状态,我应该拥有哪些品格? 比如,真诚、倾听、接纳、信任、勇敢……
原本问题抛出的时候,太宏大,没有人回答,但我鼓起勇气去表达自己的想法,慢慢就获得伙伴们的回应。大米的真诚,激发我的真诚,东花和 wendy 的肯定和鼓励,给我力量,激发了我的思考,于是就有了这一次的线上讨论。这都是美好品质传递出来的能量,这种力量可以带给我美好感受,激发我的正向行为,那么也一定能给孩子们带来好的感受,激发他们正向行为。
整本书读完后,我心中关于“完美的阅读状态”的思考:
1、是生命之间的互动和流淌。这里的生命,即是孩子的,也是我自己的,是所有和那场阅读活动有关的人的。
2、是促进孩子整体生命的发展,而不是一时的”揠苗助长“和所谓的“填鸭”和某个被要求完成的”任务“。
3、是真实的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割裂的某本书或某个故事。
4、是真诚的互动,是真实的阅读,不是单向的观念输出和被动的牵引。
5、完美,是相对的,不是某个固定不变的标准状态。不同的孩子、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阅读内容,产生的状态不一样。
二、整本书阅读中我的感受
(一)走进李欧·李奥尼绘本之旅
虽然有看过一些李欧·李奥尼的绘本,有查阅过李欧·李奥尼的生平资料,但仅仅局限于书本身和资料本身,那些图画和文字如云烟般消散在时间里。
这次,跟随佩利和孩子们,听一本本关于李欧·李奥尼绘本的故事,听孩子们和老师的互动,听孩子们怎么去思考和解读,去认识世界。彷佛进行了一场李欧·李奥尼的系列绘本的旅行,置身其中,眼、耳、心一起,一切鲜活起来。
(二)教育家薇薇安·嘉辛·佩利
我习惯在阅读的时候,用笔画出触动我的文字,写上一些当下的感想和思考。重新翻开阿甲老师写的序言,上面画满了笔记这本书,2 年前有朋友推荐过,一直没有翻开。今年年初在一次集体聊天中,好几位老师在抱怨看不懂佩利奶奶的书,并将之从推荐书单中删除了。那一刻,我的内心有一些好奇,也有一些疑惑。当我真的翻开这本书,我大概明白为什么了。
严格的说,这本书不是教学笔记,也不是教育日志,我姑且称之为“漫文”。经常阅读大部头,条理清晰类文本的人,初读会觉得不知所言。没有教过孩子,没有和幼儿长期待过的人更不知所言。
“薇薇安一定是一位教育大家。”阅读完序言,我写下这一句话。我对这一位“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的老师充满了好奇。她是如何引导儿童阅读的?如何与他们展开讨论的?如何在这过程中影响儿童生命发展的?又是如何能够将整个过程记录得这么细致的?又是如何选择用这样的方式来呈现的?
看见孩子,看见他们内在的生命。薇薇安的每篇文字里,都在用眼观察、用耳倾听和用心感受孩子。当孩子的一些语言和行为出现后,她几乎都是正向的思考和评价。她的眼里有孩子,她把他们当作一个个特别的生命认真对待。虽然是著名教育家,但她没有丝毫的文字在用“教”的方式去告诉我们该如何给孩子讲故事,如何带领孩子进行阅读,该如何教育孩子。
生命之间的互动、联结和流淌。整本书中,有薇薇安、有孩子,有瑞妮和其他孩子的家人,有薇薇安同事,在最后一篇中,还出现了高年级的学生和未来要来到班级的学生。薇薇安在观察和感受孩子,也在思考自己的状态,她在向孩子们学习,为他们的行为和想法而赞叹;当孩子们有新想法的时候,她会第一时间支持,哪怕是给李欧·李奥尼写信;毕业时作品如何处理,交给孩子们决定;孩子们希望了解之前教室里学生,也希望后面来的学生了解他们,决定把画留下来……因为阅读,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家校之间都在进行着各种互动,这种互动伴随着孩子们生命的成长,也是每个人生命的部分。
(三)孩子们如何在绘本里探索世界
这里的孩子,是一个个鲜活的,独特的生命。 他们有不同的性别、肤色、国籍、性格、喜好……
3-7岁的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这时候的他们,一边探索自己和世界的关系,一边建立起友谊。
孩子生命的成长在简单的对话中,在一个个简单的绘画中,在和老师、同学、家人的互动中,在生活和学习中。这些所有的点滴,如涓涓流水,汇集在孩子的身体里,带着他们向生命的长河里奔流。
绘本是孩子探索世界的载体,故事会、故事、活动是孩子成长的土壤。于他们而言,阅读是生活中的片段,是生活的部分,生活也在阅读中。他们能够跨越书本身,跨越书与书的界限,把所有的人物和活动串联起来。他们可以同时讨论蒂科和小P,也可以把小P和自己联系起来。他们在读书,也在读生活。这本就该是阅读应该的样子吧?
三、共读过程中,关于小组阅读和提问的思考
(一)提问,是一件需要勇气和放下枷锁的事情
提问前一周,我把书囫囵吞枣了一遍,感受万千,却不知道提什么问题。提问当天,一早在脑子里翻江倒海。
作为 A 组,整个方案的首先尝试者和参与者,最初是有一些彷徨、焦虑和担忧的。这些情绪来自于未读完全书,缺乏带领儿童阅读的实际经验,没有深入地思考,不知如何能提出具有价值的问题,对抛出问题后响应者寥寥的尴尬……
在被疫情困住半年的我们,中断了每月一次的线下学习,整个学习氛围日益消散。甚至有时候在担忧能否毕业。同时,也在等待学院的引领。现在,终于要恢复正轨了,这时候,在彷徨些什么呢?
最终,我思考了一个问题:我参加共读的目的是什么?是借助机会去认真地读一本书;是和一群人去讨论,去思维碰撞;是建立新知,形成某种思维的转变。不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华,也不是要拿高分,更不是要做大拿。
然后做了一个决定:提自己的问题。哪怕没有人参与讨论,自己也要思考,抛出观点。我思考了,我就有收获了。
(二)相信真诚的内心,相信语言的力量
当我将内心的感受和思考通过文字呈现在群里的时候,群里热闹了起来。
Wendy 说,看到思考的过程,很美。发自内心的文字,关注的是自己的内心,不是那些让我焦虑、彷徨的外在因素,大脑也迸发了更多的有深度的思考。那一刻,内心充满安宁,满足。 同时,引发了大家的共鸣。如果一开始,我就是一板一眼地去讨论,效果会怎样呢?
薇薇安和孩子们讨论的时候,总是那般轻松、自然,从来不会用专家的身份参与。
(三)全情投入和享受
在那个夏日的中午,我在群里巴拉巴拉发了很多长长的文字。整个中午,我都在不断思考。好几次有新的感触和想法冒出的时候,内心无比雀跃,赶紧写下来,抛进群里,不管有没有回复,就是要写,要表达。难得有时间能够单纯地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全情地投入和享受。
线上群体讨论
我一个参加了 3 个小组的讨论。A 组、B 组、G 组。只有 A 组的线上讨论,全员参与了。(此处应该有 1086 次掌声)
有一个画面一直在脑海里挥之不去。7 月的深圳,无比闷热,一位妈妈为了不吵醒孩子,蜷缩在没有空调的阳台上,压低声音参加三叶草的线上共读讨论。这位妈妈,就是 A07 吴丹。我又想起任何时候,见到她都是充满活力,积极投入的样子。再想到在深圳学习的日子,见到的三叶草这群妈妈都像打了鸡血的样子。无论是 A 组,还是其他组,大家都一样。我是多么幸运能够遇到这群人。当初选择加入中级班是多么正确的选择。虽然离开深圳已久,还好有你们,让我没有被慵懒的成都同化。原本因为要出国,我已经纠结、放下了要毕业的念想,昨夜,我又有强烈的愿望,想和大家一起毕业。这份力量,是你们给予我的。
(四)暖个场是打开画匣子的法宝
考虑到组里大家对于书的阅读进度,思考程度不一样,性格各异,又太久不联系了,直接讨论可能遭遇尴尬或困难。线上前一晚我跟 wendy 简单沟通,希望一开始相互问候一下,聊聊天,表达情感。非常感谢 wendy 的理解和支持。其实,她是一位非常有经验的带领者,她完全可以自己来带领,但依然尊重了我的这个“冒犯”的要求。
(五)倾听、积极参与讨论
B 组的线上讨论,我只是旁听,围观,并没有参与到讨论中。整个人是躺在床上的。现在,能够记起的是思涵在海边度假,参加到一半要走的画面了。G 组,一开始也是旁听。想到是最后一次线上讨论了,有不舍,也有一些遗憾,不希望自己就这么结束一本书的共读。在,wendy 拉我参与讨论的时候,我说了自己的思考。后来,越说越多,大家也越说越多,本来即将结束的共读,又聊了很久。在这一次的讨论中,PUPU 还哭了,让我认识到一个温暖的,充满情感的 PUPU,很喜欢这样的她。
旁听,是人在脑不动,心不在。参与讨论,脑在,心在。两者参与程度,感受不一样,深度不一样,收获不一样。
虽然中间有错过很多的讨论,但也有全情投入的时候。也算是有收获了。谢谢这一次共读。谢谢三叶草,谢谢老师们,带领的师姐们,谢谢中级班的伙伴们。
欢迎光临 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https://www.3yecao.org/)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