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标题: 信中闲聊古诗吟诵——我今年读书最大的收获:) [打印本页]

作者: 草籽甲    时间: 2010-12-21 12:28
标题: 信中闲聊古诗吟诵——我今年读书最大的收获:)
早上和朋友在邮件里聊得高兴,顺便与大家分享——

    特别高兴你能自己发起一个读书会!红泥巴研读会主要就是基于这样的期望,志趣相投的朋友们常常分享读书的乐趣,并且能互相激励。越来越发达的电子环境让面对面的亲密交谈变得越来越奢侈,这样的交流就变得更加宝贵了。

    研读会对探长和我也都是一种激励,“逼”着我们继续用心地钻研,不过有两个月当我们发现自己要同时面对五个研读小组时(合肥还有几个教师研读组呢),我们也感到确实有点接近崩溃了。呵呵,不过还好今年安然度过,所以明年我们需要重新规划一下。

    说到古诗吟诵,可能是我今年研读会中最大的收获。其实我很久以前就读到过关于诗词格律方面的书籍,自己不知不觉也收集了一堆,可是以前居然根本就读不明白,有时候感觉知道一点概念了,但找几首诗一读,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现在才知道原来直接用普通话读唐诗,大部分都是读不对的。只用一些概念去读,根本就读不通。现在我回头看看,市面上各种各样的教孩子们朗诵、背诵古诗的东东,绝大部分也可归入害人不浅的类型,即使做得很认真很好的,也不过是带向了一条看上去很精致却失去了内在精神的弯路,而且多半是绕不回来了。反正我就差点绕不回来了^_^

    在正统的学术圈子里(目前也仍然是男性主导的天下),其实叶嘉莹先生恐怕也并不是那种被学界特别推崇的泰斗,但是她的确是给我启发最大的老师。她最特别的地方,我觉得是她能很自然平和地讲述和吟诵,在听她吟诵的时候你已经能被感动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多学者对古诗钻研得很深,写出来的东西没有很深的学问都根本看不懂的,可就是不能自自然然地吟诵出来让普普通通的人也能够感动?读了半辈子的书,才发现以前读古诗基本上属于“看默片”的类型,回头想想,真是荒废了好多年。

    《与古诗交朋友》的音频我是在做研读会功课时碰巧找到的,初听之时还不觉得怎么样,开始还感觉有点怪怪的,有点怀疑。但基于对叶先生的喜爱,我耐着性子听完一遍、两遍,大概听到第三遍的时候我感觉豁然开朗了。我在临睡前和睡醒时都会忍不住念叨几句,有一天筱音妈妈说:你现在念诗怎么这么像叶嘉莹?我才 “哦”地真醒了过来,我也在不知不觉之中进入了“怪怪的”行列。这时我在回头去读那些讲格律的书(主要是看近体诗部分),就发现原来道理其实很浅显,根本上是一种经验的总结而已。我以前之所以感觉完全读不懂,只是因为以前完全没有经验!

    当然,真要想吟诵唐诗,单单《与古诗交朋友》这一本是远远不够的。但它是一个非常好的启蒙,让人获得直接经验的启蒙。读诗歌必须先有直接经验,任何二手的经验都是隔膜的,效率奇低的。我后来也去找了目前市面上另外的古诗吟诵的品种,有给大人欣赏的,有教孩子的,感觉作为欣赏对象尚可,但要学习,它们都存在很严重的次序问题。不如叶嘉莹先生这种直接的教法。

    我说白一点。比方说,我们想教身边的孩子学习吟诵,首先要教他们用自己最熟悉最熟练的语言来念,大多数情况下肯定是用普通话来念,如果是适合的方言,也可以用方言来念。我觉得最好的方言可能是吴语或粤语。用普通话来念时,最大的困难就是入声字,叶先生反复提到,她用的是一种短促的第四声读法来代替,如“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节”,“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插”,这虽然听起来怪怪的,却是很必要的读法,对于小孩子来说很难总结,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带着他们在跟着念中自然地学会。这种地方在适合的方言里读起来很自然,所以如果能用吴语或粤语来辅助就会很方便了。

    等到用上面这种念法吟诵到一定熟练程度时,人就会自然而然地找调子来哼唱,这就是吟唱了。这种吟唱的调子完全是随个人的方便和喜好的,没有也不应当有固定的调子,而且同一首诗由于吟的人理解不同,当时的心情不同,吟唱的调子也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这可能多少有点像黑人的说唱乐、萨克斯乐之类的音乐,大致上有个主调,但每次表演都可能有很大的不同。这也恰恰是吟唱最美妙的地方吧。叶先生说:南方人可以用南方人的调子,北方人可以用北方人的调子,小孩子可以用小孩子的调子,老人可以用老人的调子……兴发感动、手舞足蹈……

    我觉得这是比较自然的次序。如果次序反过来,先不管对象是多大,生活在哪里,口语习惯如何,直接就按照某种被认为是正统的调子来硬生生地教给孩子去吟唱,而不先去教孩子遵循平仄规律来吟诵——我觉得这样做或许用心是好的,但也可归入害人不浅的类型。

    教孩子遵循平仄规律来吟诵古诗,对于小孩子并不困难,可能两三岁的孩子很轻易就能学会,当然这取决于大人是不是能一起学会。但是教稍大的小学生就非常困难了,一来他们时间有限,二来在语文课上已经有一种相当顽固的教法,孩子们真的用符合平仄规律的方法来背古诗,在语文课堂上将成为错误的典型。在语文老师听来很可能难以容忍,比如《春夜喜雨》中“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眠”,俱读成居,黑读成鹤,独读成杜,孩子如果真这么念,老师会抓狂的,O(∩_∩)O~ 所以孩子很可能就会抗拒了。只有当孩子能分得清“在课堂上怎么读、本来应该怎么读”的时候,这才有可能来教孩子。所以,我在教筱音之前是经过很慎重的测试的,发现她属于可以分得很清楚的孩子,我才敢教她。我现在最大的遗憾是,在她两三岁的时候,那时她能很轻易背下两百多首唐诗,而我当时却不懂得教她吟诵。真是可惜啊!

    我现在才真正领会到,教小孩子背古诗,真的不是为了让他们背下来(实际上多半都会忘得一干二净),而是通过这种像唱歌一样的吟诵来充分体验语言的美感,不知不觉中被深深地感动。所以,尽可能按照古诗本来的音韵来吟诵才是特别重要的。

    我自己最近一直在读杜甫的诗,因为老杜最讲究音律,所以他的大部分诗都属于最规范的“歌本”类型。吟唱着那些歌,常常会把我带入一个忘我的世界(*^__^*)

2010年12月21日北京


附来信摘录:

    要说的主要是诗歌吟诵的事。我拿到你借给我的《与古诗交朋友》的书后,还没给孩子读,自己先看了前面叶老写的“写给小朋友的话”,看过又激动又高兴,从来没有看到写的这么深入浅出的,想像着要是就这么给刚刚接触古诗词的小学生讲,那效果一定很好。我们小时候怎么就没有这么讲呢,以至这个前言其实是给我大大的补了一课,你借给我读的书对我而言真是上了一课,且受益匪浅。后来我也好好的听你分享给我们的叶老师的诵读,只是很可惜没有听到上次你给大家吟唱的那一番,真是好奇会是什么味道啊!

    发现又是圣诞节了,转眼离去年的新年主题已经过了一年,真快真快!在红泥巴的时光收获特别多,在这期间讨论的一个个主题,其实不光是学习儿童文学知识,更多对人生世界各项的思量,正像您在开始时对我说的,“读世界这本大书,读自己这本永远摸不透的书”。期间的学习给了我思考,也给了我很多力量,那种从内而外的力量,真的很神奇。另外你们那么忙还坚持陪读,心里头真的很感激。写这封信前发现红泥巴安排的明年的读书会真是丰富阿!我得好好挑一挑了,呵呵。
作者: 果果妈    时间: 2010-12-21 12:31
谢谢阿甲老师分享!
作者: 三三爸爸    时间: 2010-12-21 13:01
本帖最后由 三三爸爸 于 2010-12-21 13:05 编辑

听阿甲吟诵,才知道古诗是应该这样读的,才发现古诗还可以再活过来。真是又有趣,又动人!
仰慕,想学。可是,似乎很难啊!
听过阿甲吟诵的三叶草籽,恐怕每一个都印象深刻。相信好多人都想自己试一试,但是估计都和三爸一样,毫无头绪,没有底气。
古诗吟诵如何入门,从哪里开始?有机会要请阿甲再指点啊!
作者: 嫩鬼    时间: 2010-12-21 13:05
很想听阿甲的吟诵
作者: 10月逗逗    时间: 2010-12-21 13:10
有幸听过两次阿甲老师的吟诵,念的时候很陶醉,语调逶迤婉转,特别是粤语吟诵的时候,现场感染力很强,印象深的是那首“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将此文转发给我正在纠结与不知道如何教孩子爱上古诗词的同学,谢谢阿甲老师!
作者: 嫩鬼    时间: 2010-12-21 13:19
回帖后,三爸疑惑地问我:你没听过阿甲吟诵?
我也疑惑,答之:我听过就不能回想听的帖??

赋诗一首:
一听二听三四听
五听六听七八听
听来听去听不厌
阿甲粤语吟诗音

作者: szknife    时间: 2010-12-21 13:23
鬼果然就是鬼
作者: Vivi妈咪    时间: 2010-12-21 13:26
03年曾与我的高中的班主任老师--民营教育家陈予川老师谈论过中原人士迁徙到广东的过程与广东各地方言的形成。

当时就知道各时期的文言文该用不同的方言来念才对,由于自己当年文言文学的异常艰苦,所以为了减轻娃以后的学习负担,我当时就想着让娃多学方言,怀孕以后自己开始学习潮汕话,娃出生的前两年半以白话为母语,英语为第二语言的方式行进的相当顺利,只是,一入园,普通话霸道的盛兴,让我们家原计划的5年内走起来的两文三语彻底的土崩瓦解。

上月听阿甲用白话吟唱古诗文,我的心再次坚定起走两文三语的道路。谢谢阿甲哦。
作者: Vivi妈咪    时间: 2010-12-21 13:40
我回想,99年在北京听了一场“名家朗诵唐诗宋词会”,清晰的记得,第一个出场的是濮存昕,当时诵的是《将进酒》,直诵的我还一阵字回不过神,眼泪噼噼啪啪的掉,普通话诵到一定境界,也是能吟诵的很好的。。。
作者: yoyo200712    时间: 2010-12-21 13:52
一直对阿甲老师在亲子阅读论坛讲座上的古诗吟唱印象深刻
想学学,却不知道该如何入手
真希望阿甲老师能常来三叶草给众多草籽乙,草籽丙,草籽丁等等多多交流
作者: 蓝兰妈    时间: 2010-12-21 14:03
很期待现场版吟诵
作者: 草籽甲    时间: 2010-12-21 14:44
我回想,99年在北京听了一场“名家朗诵唐诗宋词会”,清晰的记得,第一个出场的是濮存昕,当时诵的是《将进 ...
Vivi妈咪 发表于 2010-12-21 13:40


普通话朗读另有一番魅力,但与吟诵颇为不同。另外,李白的大段大段的不受律绝约束的古诗,也与一般的唐诗不同,不受格律约束也蛮好的。还有一巧,濮存昕对李白也特有感觉,人艺久演不衰的《李白》正是他的保留节目:)
作者: 草籽甲    时间: 2010-12-21 14:46
呵呵,对这话题感兴趣的草籽们可以发邮件到我的一个传大邮件的邮箱hongniba@foxmail.com

我可以分享一些音频资料给大家:)
作者: Vivi妈咪    时间: 2010-12-21 15:10
普通话朗读另有一番魅力,但与吟诵颇为不同。另外,李白的大段大段的不受律绝约束的古诗,也与一般的唐 ...
草籽甲 发表于 2010-12-21 14:44



   
是滴,颇不好意思的说,偶当年只看港产片,不看国产电影电视滴,所以在朗诵会上才第一次知道濮存昕,之后听濮存昕又诵了几首李白的诗,感觉都很好,但看电视剧里的濮存昕就很一般啦。

又想起阿甲08年来深圳的时候说过的:有些书不是不好,只是不适合我讲。

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好奇妙哦!
作者: szknife    时间: 2010-12-21 15:10
好啊好啊,谢谢阿甲!
作者: 草籽甲    时间: 2010-12-21 15:14
本帖最后由 草籽甲 于 2010-12-21 15:24 编辑
听阿甲吟诵,才知道古诗是应该这样读的,才发现古诗还可以再活过来。真是又有趣,又动人!
仰慕,想学。可 ...
三三爸爸 发表于 2010-12-21 13:01


三三爸爸过谦了,你应该才是专业出身呢:)

这个问题我曾向此道中人请教过,有一种说法我觉得也有道理,就是说在传统上吟诵主要是用来自己学习古诗文的,通常不具备表演性质,这与朗诵有很大的不同。但正因为不能表演,所以慢慢只能在越来越小的圈子里传播,直到可能终于销声匿迹。杜甫有句名句“春星带草堂”,那首诗的最后两句是“诗罢闻吴咏,扁舟意不忘。”这个吴咏很可能就是当时宴会上有人用吴地方言吟咏诗歌的表演,当然是小圈子内的表演。但我想,这或许是一种办法,就是让传统的吟诵多少带一点表演色彩,试着让孩子们欢喜起来,但同时不失其固有的规律。如果孩子们都能学了,大人就没法再找借口说学不会了O(∩_∩)O哈哈~

我现在只能说是刚刚在入门尝试而已。从入门的体会来说,开始最难过的关,就是如何比较自然地处理入声字的发音,只要这个问题解决了,大部分入门级的困难就能一揽子解决。懂得粤语(可能也包括潮汕话、闽南话)或江浙一带方言的人解决这个问题比较容易,辅助一下就行了。其它方言我不大了解。但无论怎么使用方言辅助,最终还是要说回普通话。到目前为止,我觉得在普通话里处理入声字,最自然最有美感的就是叶嘉莹先生,但一般来说,她的讲演通常是面对成年人的,而且一般还讲得比较深,兴趣不浓没有一定爱好的人未必听得下去,特别是没有系统的吟诵。但非常幸运的是,在她六七十岁之间时曾经有人拉她专门为小朋友录了一百首绝句,这一百首绝句都很常见,随处可以找到文本,但这段录音有她的深入浅出的关于发音的讲解,为什么某个字要发某个音之类的。虽然开始听会很不习惯,但渐渐地就能找到规律,一百首下来,我觉得很多常见的入声字都能理一遍,再借助方言或词典或软件工具,也能对付其它入声字或其它在古音中发音不同的字。有一本《王力古汉语字典》我觉得用起来最称手。等到这一关过后,后面的路就很开阔了^_^
作者: 惠予仏心    时间: 2010-12-21 15:37
本帖最后由 我绝对不吃番茄 于 2010-12-21 16:58 编辑

建议,明年三叶草整一个“儿童粤语古诗吟诵大赛”,阿甲老师当首席评委,我家小子第一个报名!
作者: 三三爸爸    时间: 2010-12-21 15:43
诗与词,最早的时候,毫无疑问一定是需要能够吟咏和歌唱的,只是后来格律诗衰落,诗词才与声音分离,成为默片。这个损失,不可能再弥补回来。阿甲的吟诵,让我知道原来还有一种途径,可以用某种具体的方式追忆诗词的声音,仿佛有一条隧道,通向遥远的时间。所以,我理解并向往阿甲的陶醉。
三爸决定听阿甲的,先试试体会一下叶嘉莹先生的吟诵。
王力的《古汉语字典》,手头常备的,但就是没想过去注意里头的古音注释。以前读所有的古籍,遇到反切,都是一概跳过啊。又学到一招。再谢阿甲!
作者: 我绝对不吃番茄    时间: 2010-12-21 16:53
是滴,颇不好意思的说,偶当年只看港产片,不看国产电影电视滴,所以在朗诵会上才第一次知道濮 ...
Vivi妈咪 发表于 2010-12-21 15:10



    之前我也是,开始上学很少看电视,来了深圳,只看香港台,白话只是没学会说,没机会练习,后来有了孩子也没时间看电视了,我都有7年没看电视了,呜呜,痛哭一下。
有机会我开始学粤语吟诵哈,似乎纵横学得比我准。他们班有个小蔡老师,哈哈
作者: 我绝对不吃番茄    时间: 2010-12-21 16:59
建议,明年三叶草整一个“儿童粤语古诗吟诵大赛”,阿甲老师当首席评委,我家小子第一个报名!
惠予仏心 发表于 2010-12-21 15:37



    来一个得便宜的,哼哼,阿甲老师不同意。没空
作者: 我绝对不吃番茄    时间: 2010-12-21 17:09
叶嘉莹先生的吟诵,上次亲近母语的徐冬梅老师来的时候也提到过,找来听看看。
作者: 草籽甲    时间: 2010-12-21 21:03
建议,明年三叶草整一个“儿童粤语古诗吟诵大赛”,阿甲老师当首席评委,我家小子第一个报名!
惠予仏心 发表于 2010-12-21 15:37


哈哈,我的粤语水平其实很 嘛嘛哋 ,哪里做得评委^_^
普通话稍作处理也是能吟诵的 粤语是一种特别方便的辅助途径罢了
仅就吟诵古诗而言 会说粤语的确是一件幸事!
作者: Vivi妈咪    时间: 2010-12-21 22:00
哈哈,我的粤语水平其实很 嘛嘛哋 ,哪里做得评委^_^
普通话稍作处理也是能吟诵的 粤语是一种特别方便 ...
草籽甲 发表于 2010-12-21 21:03



    赞同!粤语、潮语、闽南语都是学习诗词古文的一种方便门法。

小时候听过一些潮剧,虽然不懂,还是爱听的,98-99年又有缘和红线女做过一阵邻居,虽然那是的她已经非常深居简出,但每次在路口碰见,她点点头说声“早晨”时,总是让我禁不住直起腰,毕恭毕敬的等她走过。。。上次和番茄说到,有些人是有强大的气场的,她一娇小的老太太,气场却特别大,她就是历史的活化石。。。其实各种方言都是历史的活化石
作者: 草籽甲    时间: 2010-12-21 22:26
王力的《古汉语字典》,手头常备的,但就是没想过去注意里头的古音注释。以前读所有的古籍,遇到反切,都是一概跳过啊。...
三三爸爸 发表于 2010-12-21 15:43


反切最讨厌的就是,它用的字时常也是发古音的字,有时真不知道确切读什么,还得一路再查下去,真是磨工夫。不过我发现结合古诗,再加上韵部的说明,就比较容易反猜了。我觉得这部字典最方便的地方就是直接标注了古音调,感觉特别省力。我一般再查一本《广州音字典》参照。

叶嘉莹先生用短促的第四声代替入声读法,基本可解决普通话的缺入声问题,但相对来说粤语的入声仍然是更为丰富的,所以念起来更为婉转动听。粤语的入声之中又分出来三种微妙的变化,分阴入(色)、中入(锡)和阳入(食),只有粤语发音很地道的人才能很轻易地区分这三种声调。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押的是入声韵,用普通话读根本不押韵,用粤语来读不但押韵,而且还富于变化,如下:

物 阳入
壁 阴入
雪 中入
杰 阳入
發 中入
灭 阳入
髮 中入
月 阳入

我猜想,这大概就是为什么用粤语来念比较容易唱出来的原因之一。但叶嘉莹先生用普通话也吟唱得很好听,所以我想只要工夫到了,普通话也是能很好地吟唱出来的。

对于古诗文功底好的人,练习入声字还有捷径,就是直接熟读(当然是全部查过确认之后)杜甫的《北征》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据新编的韵书上说,这两首诗已经跨遍了所有的入声韵部。所以说杜甫这样的诗人,真的是有工具书般的特殊功能的O(∩_∩)O哈哈~
作者: 星星老师    时间: 2010-12-21 23:04
用粤语吟诵,我发现自己做起来很难,学起来很困难,所以,我会让班上一个会白话的孩子来教我们,其实也是感受一下古诗词的魅力,不再轻视方言。
能做到这样,也不错了。
作者: 朵米妈    时间: 2010-12-22 01:10
一天闭网潜心做三叶草的新年礼物,貌似错过了好多热闹啊!
古诗吟诵,见过形式感强的,旧年大学音乐系的老先生能自制古琴,后来又仿照出土的文物以古法制作了瑟,与他的妻子二人,一人操琴,一人鼓瑟,女儿时年六七岁,和音吟诵古诗,别有一番风味。
但是最难得的,还是阿甲说的,自自然然、普普通通,信手拈来就感人至深。这种境界,如果没有平常心和静水深流的学养,恐怕还真是难达到。
阿甲文中“黑”(he)的读音,让我想到祖籍的方言,称昨天为“夜黑”,正是这个音。当年衣冠南渡来的的广府语系,反而在今日的源点似已无迹可寻。想起高中时流行唱粤语歌,很多同学并不知道歌词是什么意思,只拿粤语当外语似的以口舌做配器,殊不知,在千年前的这片土地上,这鸟语是国语呢。
其实文化就是生活方式,当地球都是平的,大家的文化趋同,这些差异性会被功利的越抛越远。我家奶奶不识字,但她会讲上百首闽南语系的童谣故事,有次中秋,老中青幼四代人围坐一桌讲与月亮有关的话,诗词歌赋传说掌故啥都行,结果一干年轻人,扭捏半日说不出个所以然,倒是奶奶,对着我的录音笔滔滔不绝的讲了几十分钟!真是个宝藏,但这些东西,那些早早就出门打工的后生,又有几个能传承的下来呢?
也许未来,这个世界就会像被格式化了一样。那将是多么无趣的世界啊。
希望我们不会成为格式化的人。
作者: 星星老师    时间: 2010-12-22 22:07
话说昨晚跟作家吴然老师沙龙,大家各执吴老师的一本书,普通话与各地方言交相朗读,感觉很唯美。
作者: heycruise    时间: 2011-4-8 17:14
香港在这方面用力不浅,包括做儿童粤曲团和出童音粤曲CD,听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欢迎光临 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https://www.3yecao.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