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标题:
希望除了间奏还有交响
[打印本页]
作者:
GOTYS族
时间:
2013-11-22 16:49
标题:
希望除了间奏还有交响
希望除了间奏还有交响
---读《间奏-余华的音乐笔记》有感
余华的文字,只看过《活着》和《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不会多么喜欢。但余华的音乐文字《间奏》,却着实让我眼睛一亮。余华以小说家的文笔功底书写音乐,叙述精准、见解独到,绝不飘忽和中庸。这本《间奏》,长得像个小人书,100来页卖16元,但余华的笔墨有信心卖这个价。
记得曾经看过余华与《爱乐》杂志记者的谈话,当时余华听古典音乐只有半年,就买了300多张CD,“我早上起得比较晚,从起床一直到深夜我都听。只要是可以坐下来静心听的时候。到了深夜,我就用耳机听。”这种狂野的听法,加上多年小说家功底和跨界理解天赋,一通百通,让他在半年内就对古典音乐有颇高造诣,让人钦佩。余华告诉我们,小说家和作曲家有很多相同之处的,“应该说,音乐和小说都是叙述类的作品,与小说的叙述相比,音乐的叙述需要更多的神秘体验,也就是音乐的听众应该比小说的读者更多一点天赋。”(窃喜,俺就是那个多点天赋的爱乐者,呵呵)。结构与创作风格、人物和主题、高潮与对比、线索与伏笔、节奏与张力,都是小说家和作曲家在创作中会不断用到的。
余华喜欢柴可夫斯基胜过贝多芬和马勒,虽然这不是主流。“我喜欢为内心而创作的艺术家。在我看来,柴科夫斯基的音乐是为内心的需要而创作的,他一生都在解决自我和现实的紧张关系,所以我尊敬他。”为内心而创作,应该也是余华的创作愿景,余华追求的是“只要完整地表达好一个人的真实内心,就什么都有了”。余华对柴可夫斯基的评价精彩至极,“在柴科夫斯基的音乐中,充满了他自己生命的声音。感伤的怀旧,纤弱的内心情感,强烈的与外在世界的冲突,病态的内心分裂,这些都表现得非常真诚。柴科夫斯基是一层一层地把自己穿的衣服全部脱光。他剥光自己的衣服,不是要你们看到他的裸体,而是要你们看到他的灵魂。”
在余华眼里莫扎特和柴可夫斯基,一个是不懂人世流落在人间的天使,一个是太懂人世而不得不下地狱的罪人。“莫扎特的音乐是充分建立在和谐基础上的音乐,他的旋律优美感人,而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在旋律上来说,也同样是优美感人的。因为柴科夫斯基有罪,所以他的音乐常常是建立在不和谐的基础上。有人说莫扎特超越人世,其实他是不懂人世,天使会懂人世吗?而柴科夫斯基是因为对人世知道的太多了,所以他必须下地狱。”
用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和霍桑的《红字》的对比,将音乐和文学如何去叙述高潮展现的精彩伶俐。通过余华的点拨,肖斯塔科维奇的复杂阴霾的古怪个性,如同沐浴阳光下,立刻变得清新可人,“肖斯塔科维奇的经历是一位音乐家应该有的经历,他的忠诚和才华都给予了音乐,而对他所处的时代和政治,他并不在乎,所以人云亦云、苟且偷生。”音乐家经常没有政治意识,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13年余华又出了一本音乐文字《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翻开一看至少一半还是以前的文字,这种做法有点不太厚道、不太像余华的作为。在开篇“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的文章中,余华说他读书那会就爱上了音乐、迷上了作曲,这真是有点小说的荒诞和牵强。“我记得我曾经将鲁迅的《狂人日记》谱写成音乐,我的作法是先将鲁迅的作品抄写在一本新的作业簿上,然后将简谱里的各种音符胡乱写在上面,我差不多写下了这个世界上最长的一首歌,而且是一产无人能够演奏,也无人有幸聆听的歌。”爱码字的人、爱创造的人,骨子里都是浪漫的吧,我只把这意淫看做一种对音乐的迷恋了,他真的爱音乐、爱得痴了。
余华也曾表示过《许三观卖血记》的创作是受了巴赫的影响。他说:“巴赫的《马太受难曲》是如此庞大的音乐,里面却只有一两支主旋律,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艺术作品,用非常简洁的东西,却表达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主题。这是我的梦想!”也许音乐只是余华的一个噱头吧,许多艺术家都愿意制造或放任一些谣言,让他的作品能够沾上一点或玄秘、或暧昧的光芒,离永恒更近一点。
大陆的音乐文字写手中水货特别多,货真价实的貌似只有马慧元和已故的辛丰年。能有像余华这样的文笔加入爱乐的行列,能够读到余华作为小说家跨界领悟音乐的真知灼见,怎么样也是件高兴的事情。俺会一直关注余华的音乐随想,希望除了“间奏”还有“交响”,余华的“音乐的叙述”,值得品读。
欢迎光临 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https://www.3yecao.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