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郎朗繁忙的Schedule中,能有多少精力去办这个学校,难不成又是一个噱头?我想这是许多人心头的疑问。就事论事,丫头这一年的学习中,我们亲身参与了多次郎朗出席的活动。亲眼目睹郎朗的言行举止和所作所为,让我抛开成见,由衷的钦佩。这只是一个30岁的年轻人,能handle除钢琴演奏家以外那么多的事情,任何一个都足以让普通人累趴下。这其中的付出和隐忍也是常人不可想象的,只能说他的能量和小宇宙真是太强大了。充满正能量、亲和力和传奇色彩的郎朗,虽然好得有点脸谱感,但作为孩子成长中的楷模和偶像之一,我想还是十分有益的。郎朗是个很讲孝道的孩子,可以说郎朗办教育某种程度是为了他的父亲,那是个孤军奋战的父亲,那么执着得为郎朗撑起了一片海阔天空,虽然有争议,但他的付出和坚持绝非一般人可以为之呀。
l 13年9月,在现场观摩郎朗大师课,郎朗给各种不同程度的学员做演奏指导,当然鼓励多一些、面上的点播多一些,但看得出郎朗对这些同他一样小小年纪便开始学习钢琴的孩子们是心有戚戚的。
l 13年9月,参加了郎朗音乐世界在深圳音乐厅举行的年度音乐会,由精英老师和优秀学员登台演出,郎朗全程参与了音乐会,并于音乐会最后上台致辞并弹奏了李斯特的“钟”。那是俺第一次现场听郎朗的演奏,音色真是太美了,精准中的灵动与飘逸(当然前面表演的都是学员和老师,估计郎朗占了点便宜,呵呵)!
l 13年12月,丫头在少年宫参加了郎朗同百名琴童四手联弹的音乐会演出,曲目是舒伯特的军队进行曲。50架钢琴、100双手齐奏钢琴,其实并非钢琴擅长的表达方式,但现场郎朗的领奏、尤其是讲解和启发非常精彩。 “大调和小调的区别是什么,晴天和阴天?如何将音乐弹出丰富的层次?音乐除了有色彩,音乐也有方向,绝不是了无生息的趴在地上,而是那种停在空中的感觉;要理解乐句,每个乐句由几个小节构成,乐句与乐句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音乐就像说话,要有强弱,要有呼吸;合奏是音乐的另一种快乐,要学会用耳朵去听,体会1+1大于2的快乐:演奏时,快的匆忙、要摔跤一样,都是不好的,而是要快的从容;忠实于乐谱,将表情、节奏、触键要求都弹出来;左手有拿捏的伴奏、右手才能尽情的歌唱…….”把大师课搬到演出现场,真得很好!
l 14年4月,第二次观摩郎朗大师课。
l 14年8月3日,郎朗即将出席福田区国际钢琴艺术节启动仪式音乐会……
l 严苛的基本功训练:基本功的训练非常严苛、要求很高,包括手指的站立,触键的方法,左手的拿捏和右手的歌唱……严苛还体现在瓦老师音乐家的耳朵上,那一双苛刻的耳朵,可以听到针尖落地呀,真是不容易蒙混过关。另外,对练习曲的关注常常多于乐曲的解析和练习,每个练习曲能有针对性的攻克某个技术问题。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吧!
l 绝对忠实于乐谱:瓦老师经常对丫头说,不是我要你怎么弹琴,是巴赫、是贝多芬要求你这么弹,乐谱中都写的清清楚楚,连音、跳音、渐强、节奏、优美地、歌唱的……必须忠实于乐谱弹奏!不按照乐谱弹奏,是要被瓦老师收拾的!
l 决不拔高程度:丫头是考过中国音协五级后开始在郎朗学琴的,但这一年下来,瓦老师并没有盲目拔高丫头学琴的难度,而是在每一个小曲子中,挖掘丰富的音乐表现力,把每一个曲子弹好。比如柴可夫斯基为孩子们写的《娃娃三部曲》,还有普罗科菲耶夫的《蚱蜢的游行》、还有一首《小毛驴》,虽然都是充满童趣的乐曲,但通过一点点的抠细节,真正把乐谱中的东西丰富展现出来,对技术、对音乐表现力、想象力都是极大的考验。
l 呼吸的作用:记得在朱晓玫的自传中,记述了朱晓玫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同潘一铭老师学琴的一个场景。潘一铭问朱晓玫,“你觉得是用什么在弹琴”,朱晓玫答道“手”、“身体”、“心灵”、“大脑”…..,潘老师都摇摇头。潘老师最后说“是呼吸,用呼吸去弹琴”。在同瓦老师上课的这一年,我深深感受到瓦老师对“呼吸”的重视,每一次给丫头视奏,那怕是最简单的乐曲、那怕仅有几个小节,瓦老师弹奏起来都是被呼吸引领着。我甚至注意到,在听丫头弹琴时,瓦老师也是带着呼吸去听,一旦发现乐句不清晰、呼吸断了,瓦老师都会坚决叫停。良好的乐句分析与呼吸,已经成为瓦老师的习惯。
l 练习要讲求方法:瓦老师不厌其烦的给丫头传授练习的办法,慢练、分手练习、一个乐句一个乐句的练习,节奏怎么练习、如何数拍子, 强调慢才是真的快……
l 丰富的音乐性:车尔尼的练习曲、巴赫的前奏曲与赋格、库劳的小奏鸣曲、老柴、普罗科菲耶夫、贝多芬写的一些小曲……瓦老师可以结合孩子的性格特点和学习状况,针对性的布置丰富多样的曲目,通过这些去加深对音乐的理解。有好几次丫头回课不好,瓦老师都着急了,用带着口音的中文嚷嚷着:“我给你的都是最好的音乐,为什么没有好好练习!”
l ……
这一年来,估计前前后后至少能有20-30场来自不同国家的钢琴艺术家到学校讲学或举行音乐会,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也只参加了部分。丫头属于还懵懵懂懂、不知好歹的类型,每次这样好的学习机会,丫头都在一旁疯玩,我也随着她,耐心等待她长大!所有大师课的宣传都做得很精美,从宣传真看不出哪个比哪个更厉害,让人不禁纳闷,这世界上怎么有那么多钢琴家?就我参加的10来场看,印象比较深、真正打动我的也有不少:
l 2013年11月俄罗斯的钢琴教授维克多的讲座:Viktor的讲座不好,其实绝大部分好的音乐家都不是好的讲者,这是音乐界的定理,例外好像只有伯恩斯坦大叔,呵呵!音乐其实是另一种语言,更抽象、更美好、更高级的语言,所谓此消彼长吧,就如同拥着IPHONE5的时代,谁还会耍Nokia呀?好在Viktor带来了不少珍贵录音,能够聆听大师们几十年、甚至100年前的珍贵录音,那种单声道的、夹杂着嘈杂的录音,那是一种怎样的感动呀!逝去的光阴借着留声机的躯体,重返人间,因为这美好,刻板的光阴也停驻了脚步,让我们这些凡人,闻一缕“时间玫瑰”的暗香,真好!
l 2013年11月俄罗斯的钢琴教授维克多的音乐会:一个羞涩、清瘦的小老头,只木讷、冰凉的呆在那儿,讨好的笑容、礼貌的寒暄全都省略了,这是Viktor portnoi教授给俺的第一印象,并嗅不到半点艺术家味道。但当琴声从他指间流淌而出时,我的眼眶瞬间湿润了,那音色真美,象晚霞般温润,象小溪般欢畅。乐音如魔,时而圆润柔美、时而又棱角分明,精准而不动声色的打动。老家伙弹琴就像喝着俄罗斯红菜汤般轻松自然,绝无摇头晃脑和面部神经痉挛,妙处全在指尖,还真有点老年霍洛维兹的感觉。弹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因为音乐都装在心里。真好,虽然老头那天只弹了10分钟,但这美好的记忆会延绵很久……
l 2013年11月俄罗斯的钢琴教授维克多的大师课:错过Vikor的大师课,真是很遗憾的事情。大师课上,Viktor几乎都手舞足蹈了,就着音乐,暮年的Vikor瞬间穿越到青春华年,用音乐给孩子们满载载的关爱。因为有莫扎特K330、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和斯特拉文斯基的彼得鲁什卡这些经典曲目,听这场大师课,收获真是多多呀。下面是俺纪录的点评要点:"乐谱上的表情记号不是巴赫写的,只是编者的建议,可以有自己的诠释;指尖的感觉多一些,拨奏;C大调的明亮没弹出来;弹琴过于小心谨慎;同一个旋律重复时,要演绎出对比,重复是有道路的;重音也可以诠释成强调一个音、停留更多时间,不仅仅是力度一个维度;节奏练习非常重要,拍手+歌唱的方式;贴近键盘去弹;节奏一定要准确,许多乐器难就难在节奏,味道也在节奏;要有画面感,风景在很远,慢慢靠近它;头不要晃,不是用头弹琴;咪很善良,咪和法一起就不和谐了、邪恶了;和声的变化和进行;伴奏的声部要弱;手不要跳,只用手指的感觉去弹;用钢琴弹出不同的音色,小号、小提琴、管风琴、竖琴;踏板,钢琴家的第三只手,对比用和不用踏板的差别;两个手的旋律和节奏要对齐;左手的练习方法;彼得鲁什卡的故事,俄罗斯童话,邪恶的东西,小鸡出现了,演奏的人不笑、但把观众逗笑,醉鬼呼吸时候嘴里喷出酒气,二度进行、走不动的感觉;许多乐音不是钢琴的声音,而是模仿俄罗斯民间乐器的声音,建议去鼓浪屿博物馆看一下;德彪西的色彩变化;左右手的轮回,好像是一个手在弹;彼得鲁什卡的钢琴曲是斯特拉文斯基非常聪明的改编,很有意思;不用着急,每个音都要出来;演奏要让观众产生画面的联想;有控制的用力,而不是蛮用力......"
l 2014年6月的美国大使铜管五重奏乐团音乐会:来自美国的大使铜管五重奏乐团,在爵士乐的璀璨星空中,可能会稍显寂寥暗淡,但现场聆听他们,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五个美国老男人都是音乐博士,音乐与侃侃而谈中随性怒放,或嬉戏玩乐、或即兴摇摆,原滋原味的爵士飨宴,十分酣畅。喜欢That's a Plenty、Tin Roof Blues 、Carnival of Venice,爵士总有那股撩人的蛊惑,把你的骨头染成蓝色。就如同艾琳顿公爵的名曲“It Don't Mean A Thing If It Ain't Got That Swing”,没有摇摆就没有一切!爵士,很美......Ps:谁能告诉我,“It Don't Mean”是病句吗,为什么不是“It Doesn't Mean”?
l 2014年6月乐理老师COLTON讲授《贝多芬的三个创作阶段》:英文讲授,中文翻译,讲授准备的非常充分,不论是PPT、还是音乐素材,讲解清晰有序,很好的帮助孩子们梳理和理解贝多芬的创作阶段。课堂上还展示了憨豆搞笑版的贝多芬奏鸣曲,让孩子们以一种夸张幽默的方式去理解音乐中的对比。
l 2014年7月作曲家储望华讲座《如何走上作曲之路》:储老师以作曲家的缜密构思将讲座设计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以行板的节奏,娓娓讲述懵懂的他如何走上作曲之路,第二乐章类似诙谐曲,展示了他无师自通的各种美术作品,活跃气氛。第三个乐章再郑重回复到主题,带我们听赏他近期的交响乐作品,因为交响乐才是作曲家眼中真正的高峰。储老师的父亲储安平是不予改正的中央级“五大右派”之一,文革中遭受残酷迫害,生死不明,而储望华老师讲起文革中的那些事情,还能够举重若轻,时不时幽默一下,那是怎样的胸怀与放下呀!我看过储安平的一篇散文集《写给弟弟们的信》,那只是老先生为了能多买几本书而勉强同意出版的拙作,而我从中看到了一颗赤子之心呀!感动,为这样的灵魂,深深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