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标题: 小学语文教材围观记 [打印本页]
作者: 三三爸爸 时间: 2011-2-17 11:11
标题: 小学语文教材围观记
本帖最后由 三三爸爸 于 2011-2-17 11:32 编辑
新学期,三三发新课本了。
昨晚,拿了她的语文课本来翻,认真地读了数页。心情很复杂,愤懑,悲哀,无奈,郁闷,疑惑……就是很少欣喜。这些文章,将是孩子今后半年精读的主要内容啊。
是谁出了问题?课文,还是我自己?不知道。
遂起一念:将小二下语文课篇目逐篇贴在这里,请大家围观。
人教版课标本小学语文第四册
第一课:《找春天》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
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我们仔细地找啊,找啊。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解冻的小溪丁丁冬冬,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春天来了!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
作者: 三三爸爸 时间: 2011-2-17 11:22
本帖最后由 三三爸爸 于 2011-2-17 16:39 编辑
《找春天》鉴赏
批评这样的至高无上的权威文本,不得不严肃地考量自己的立足之处。换句话说,必须在内心时刻回应另一种声音:你以为你是谁?你凭什么批评?
那么,我是谁?我是一位正在使用这本教材的小学生的家长,我要求自己在批评这些文本的时候符合这个身份。“凭什么”这个问题有点吓人。我努力从一个小学二年级孩子的角度来观察那些文字,看看它们是否合适、恰当,或者是否远离编选者的初衷。但是显然,正在写这些评论文字的是我而不是孩子,正如儿童文学理论家倡导的“儿童本位”这个概念内含的悖论,完全意义上的“孩子的角度”也是不存在的。所以,我只能小心翼翼地说,我在努力。
这两点清楚之后,似乎就可以甩开膀子,开始乱弹了?
1.
记得三十年前我读小学的时候,二年级语文课本的第一篇,叫《春天来了》。至今还记得,第一句是“冬天过去了,微风悄悄地送来了春天”。三十年之后,我的孩子还会不会记得她的这篇课文,记得开头是“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
我颇怀疑。因为他们永远不可能“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他们极少有人还穿棉袄,他们“冲出家门”之后往往要等电梯或者下长长的楼梯,并且对大多数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而言,“田野”只属于记忆或者想象。他们或许能看到小草,看到公园里的风筝(乡村里风筝反倒是不多见的),幸运的话他们还会注意到柳枝的嫩芽和树上的麻雀,但基本上听不到小溪解冻之后流水的丁冬声。
我想说的是,这篇课文里的春天,离孩子们太远了。当然,你可以说,这是让孩子们通过文字去想象。但是为什么不能有一篇文字,里面所描述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能够真实触摸到的现实?难道这不比单纯的想象更有利于他们感受春天的气息吗?
难道,就连春天,我们也只能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幻影?
三十年前,我在农村的小学念书。当年的语文课本,已经不复可见。好在有电脑有互联网,我找到了那篇《春天来了》(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全文是这样的:
冬天过去了,微风悄悄地送来了春天。
地里的泥土化冻了,变松了,踩上去软绵绵的,像踩着厚厚的地毯。麦苗醒来了,舒展着嫩绿的叶子。
小河里,连一片薄冰也找不到了。水慢慢地流着。微风吹来,水面泛起鱼鳞似的波纹。几只鸭子跳进水里,快活地游来游去。
河岸上,柳树发芽了,柔软的枝条随着微风轻轻地摆动。一只青蛙从洞里钻出来,在河边慢慢地爬着。
春天来了。它来到教室里,静静地听小学生读书,唱歌。它来到操场上,欢乐地和小学生一起游戏。
实话说,找到之后,我把它们默诵了数遍,满怀深情。然后,我知道了,我为什么三十年之后还记得它。
2.
三十年前的《春天来了》,我觉得它文字清新、朴实,情感柔和真切,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安静和喜悦。万物的萌发,总在不知不觉之间,需要你的注目和凝视。春天,本来就是这样安静地来,安静地去。
但是三十年后的这篇《找春天》,春天仿佛是突然之间来到的:“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
小时候,我们也有过“脱掉棉袄,冲出家门”的时候,但那一定不是去找春天!没错,是“微风悄悄地送来了春天”。如果在乡村,春天其实是不用找的,田间地头,河畔池边,只要睁开眼睛就能感觉到。只是在城市里,特别是在四季不分明的南方,春天才需要找。
也因此,从“春天来了!春天来了!”这样急切的表达中,我只能读到一种虚假的热情。所有教人写文章的训导里,都说作文要有真情实感。那么,从《找春天》这篇课文里,孩子们能体会得到的什么样的真情实感?
3.
从文字技巧的角度,《找春天》也实在乏善可陈。
乍一读,花花绿绿,热闹非凡。但是细细品来,便会觉得,它还是在用鲜花来形容女子的美丽。比喻、拟人、排比……用了很多修辞,但总是那些老套,看不到令人眼亮的想象力迸发。并且,有些比喻实在奇怪而牵强。把春天比作个小姑娘还有些巧思,但接下来小草怎么会像小姑娘的眉毛?野花怎么会是她的眼睛?
比喻或者拟人,其实是需要讲究的。好的修辞,不仅要求本体与喻体之间存在某种相似,更重要的是通过修辞来传达、寄寓作者的某种情感或者观念。比如“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
春姑娘小草一样的眉毛,野花一样的眼睛,要传递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呢?孩子们如果当真,他们脑子里的春姑娘,会是怎样的混乱?
接下来,作者还嫌不够热闹,又摆出了一大串的“春天”的意象:柳枝、秋千、风筝、喜鹊、杜鹃、桃花、杏花……如此堆砌的结果,我实在只能感到纷乱,作者想让孩子们看到、听到、闻到、触到的春天,一时间像打翻在地的调色盘。
4.
如果课文的功能之一是为孩子们写作文提供范本,那么从构篇布局的角度来看,这篇《找春天》显然是不合格的。历来做文章,讲究气脉贯通,亦即形散而神不散。一篇严谨的文章,无论长短,内容前后照应,文意启承转合,都是必要的。我认为上面的旧课文《春天来了》,是做到了这一点的。先点出“春天来了”的主题,然后是“地里——小河——河岸——教室(孩子们自己)”,文脉连贯,结构严整。
反观《找春天》,虽然“找”字是贯穿全文的,但“找”起来却毫无条理。一会儿用眼睛,一会儿用耳朵;说是去田野,结果又到小河边。最后一段文字,“看到”、“听到”尚可与前文对应,但是“闻到”、“触到”便不知从何而起。
还好,小学二年级尚未进入分析文章结构段落大意的阶段。要不然,我真不知道语文老师如何是好,孩子们又何所适从。
5.
还要说说文字的韵味。因为这样的课文,一定会要求孩子们反复诵读。
在此,我想先贴出一篇更早的、七八十年前的课文,《开明国语课本》下册,第七课《初春的风》:
扑面吹来初春的风,虽然还冷却并不凶。
在田野里我们奔跑,一股暖气爬上背胸。
扑面吹来初春的风,群山睡着还像去冬。
却有一些绿的意思,山腰绝淡山顶较浓。
扑面吹来初春的风,桃花柳条谁加了工?
细的颗粒点缀遍了,不久就将叶绿花红。
汉语言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的音韵感。我们奉为经典的诗经、汉赋、唐诗、宋词,其所以为美,决然离不开它遣词用句的音韵和节奏。听过叶嘉莹或者阿甲吟诵古诗的人,应当对此印象深切。上面这篇课文,是教育家叶圣陶所编,从中可知民国时期的课文,虽然已不再像律诗那样严格讲究声律,语言也趋于口头化,但是尚且珍视汉语的韵律。
我并不是说现在的课文,都要编成韵文才好。但是我在想,为什么不选一些保留韵文传统,能让孩子们充分体会到汉语之美的文章让他们精读?
并非只有整齐的文字,才能有音韵节奏的。(当代作家里有一位的散文,便自然有韵,一时记不起来,待记起来再补。)比如同是《开明国语课本》上册里的这一篇(第24、25课):
桃花开。柳条长。满地菜花黄。黄菜花,大家爱。东家来看,西家也来看。
柳条长。桃花开。蝴蝶都飞来。菜花黄。菜花香。蝴蝶飞过墙。飞,飞,飞,看不见,蝴蝶飞上天。
这样的文字,在反复诵读之间,文字的美,才不至于埋没无声息啊!
回头再看,在《找春天》里,不仅难以找到春天,连文字的音韵美感,也似乎难以找到。
6.
有人会说,不错的一篇小文章,被你说得一钱不值,未免太吹毛求疵吧?
我想的是,既然它是百万孩子的精读对象,既然它占据着这个重要的位置,难道不应该对它要求更多一点么?
作者: 卓卓 时间: 2011-2-17 11:37
下册语文的第一单元都是关于春天的吗?一年级的第一单元也是《寻找春天》。
作者: 芝麻团长 时间: 2011-2-17 11:44
我说,这事儿也是有积极的一面的。就是星星老师一贯说的那个,祖,父,孙辈有了相同的阅读密码~~
哈哈。水贴~~
作者: 星星老师 时间: 2011-2-17 13:22
我专心围观,三爸继续……
作者: 星星老师 时间: 2011-2-17 13:24
我说,这事儿也是有积极的一面的。就是星星老师一贯说的那个,祖,父,孙辈有了相同的阅读密码~~
哈哈 ...
芝麻团长 发表于 2011-2-17 11:44
团长,教材变脸很快滴,万古长青的没有几篇哦。
作者: 楚翔妈 时间: 2011-2-17 13:32
路过学习.
作者: 芝麻团长 时间: 2011-2-17 15:21
团长,教材变脸很快滴,万古长青的没有几篇哦。
星星老师 发表于 2011-2-17 13:24
主要是为了回应三爸说的,老掉牙的修辞和比喻~~~
作者: 芝麻团长 时间: 2011-2-17 16:38
看了三爸找来的咱小时候的课本,才知道。现在的孩子们没咱们幸运~~
作者: 嫩鬼 时间: 2011-2-17 16:48
怎么我就对小时候的课本没什么印象了呢?
包括那么多人都难以忘却的李雷与韩梅梅
作者: 星星老师 时间: 2011-2-17 16:55
三爸,待到三回家,你们别吱声,让她来读,看看这几篇,她喜欢啥。
作者: 三三妈妈 时间: 2011-2-17 16:58
本帖最后由 三三妈妈 于 2011-2-17 17:02 编辑
从国外的绘本来看,语文教学也是玩文字过程中加入文章的概念,而玩文字的重点就是韵文。像DR SEUSS博士、LITTLE TIGER等等,无不广为流传大受喜爱。
而曾经那么语言昌盛的我们,现在的韵文对国内孩子来说,只剩下唐诗和三字经了。
不能不说是现代汉语的悲哀。
我们现在就没有好玩的谐音故事了吗?孩子们是那么喜欢笑话,联欢会的时候大家争着抢着表演才艺都是笑话。能在笑声中学习应该是件多快乐的事儿啊。还有童谣,那么多有趣的童谣,都被摒除出去了,却不停的再版mother goose,为什么呢?别人的民间经典是经典,我们的民间经典在哪里呢?
如果我们的手工课有捏泥人的艺匠,有剪窗花的奶奶,如果我们的每日一读都是好玩的童诗、童谣和谐音笑话,还有孩子会厌学吗?还用口口声声保护国粹吗?
想开一所那样的学校。一直有那样的梦想,希望有一天,dreams come true,梦想成真。
作者: 三三爸爸 时间: 2011-2-17 17:05
国内引进的绘本,你如果读英文原版,会发现其实大多数是押韵的。
文字上有很多妙处,都在翻译的过程中损失了。
作者: 三三爸爸 时间: 2011-2-17 17:10
本帖最后由 三三爸爸 于 2011-2-17 17:14 编辑
纯属一己之见,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如果能坚持下来,我计划对三三现在的语文课本(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篇目逐一点评。
作者: szknife 时间: 2011-2-17 17:15
家有小学生的,也请有空认真翻一翻孩子的语文课本,大家一起来讨论吧!
作者: 星星老师 时间: 2011-2-17 17:17
从国外的绘本来看,语文教学也是玩文字过程中加入文章的概念,而玩文字的重点就是韵文。像DR SEUSS博士 ...
三三妈妈 发表于 2011-2-17 16:58
我们的颠倒歌绕口令头子歌啥的都是好东东啊,包括成语故事,哪样不经典?
课本可以错过,我们自己不要错过。
作者: 星星老师 时间: 2011-2-17 17:19
国内引进的绘本,你如果读英文原版,会发现其实大多数是押韵的。
文字上有很多妙处,都在翻译的过程中损失 ...
三三爸爸 发表于 2011-2-17 17:05
这东西就是最麻烦,丢掉多可惜。
所以学英文还是有好处滴
作者: 星星老师 时间: 2011-2-17 17:21
纯属一己之见,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如果能坚持下来,我计划对三三现在的语文课本(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 ...
三三爸爸 发表于 2011-2-17 17:10
这绝对是个好消息!
我们就需要像三爸这样的有识之士来批判和建设。
作者: 星星老师 时间: 2011-2-17 17:21
家有小学生的,也请有空认真翻一翻孩子的语文课本,大家一起来讨论吧!
szknife 发表于 2011-2-17 17:15
听听家长的声音——
教材不再由专家说了算——
作者: 我绝对不吃番茄 时间: 2011-2-17 17:48
贴给朋友看得到一些不同的声音,大家探讨。声明不是我番茄的哈。
主要理由是:它的节奏鲜明有力,文字的情感密度更大,想象力更丰富。如果把它比作一杯薄酒莱新酒,那《春天来了》就是一杯糖水
我不知道文章的批评者为什么那么不喜欢《找春天》
批评对《找》开头的脱下,冲进等词语表示怀疑,却没有看到这几个词的节奏和递进,有竹林飞剑一般的利落
从审美经验上来说,《找》超越了《来》,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体验
此时的小学和那时的小学不同了
从文学创作史来说,今天的儿童文学必须超越传统的模式,求变是艺术的生存之道。
文学是要体现时代性的
以我的眼光来选,我不会再选《春天来了》这样的东东了
作者: 王小胖 时间: 2011-2-17 18:02
我算是知道啥叫专业了。本来还想脱棉袄的, 赶紧捂住。
关注ing, 学习ing。
作者: 水醉冰蓝 时间: 2011-2-17 20:23
本帖最后由 水醉冰蓝 于 2011-2-17 20:25 编辑
嗯,这篇课文我印象很深。记得那是因为老师要孩子们仿这篇课文写作文,确像三爸所说的,南方的春天不明显,想让孩子体验体验春天,结果我们这儿春天不仅不百花盛开,而且树木还大量落叶先,汗死我,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
第二天放学去接孩子的时候,看见他在走廊上哭,原来是作文不过关要重写,要像原文似地用很多修辞方法才行,孩子憋半天写不出来。我脑门子一热,冲上去就啪啦啪啦口述,让孩子照着写,如此这般方才交了差。
到现在我也不知道是教材不行还是老师不行或者家长不行,求解
作者: 星星老师 时间: 2011-2-17 21:18
很想知道小朋友的选择。
作者: 三三爸爸 时间: 2011-2-17 21:36
问过三三同学。最喜欢《春天的风》,和她妈一样。
《找春天》和《春天来了》,都差不多。
作者: 我绝对不吃番茄 时间: 2011-2-17 22:22
这是另外一个妈妈的看法,我贴来大家讨论一下哈。
看了贴子, 也正好昨天和今天陪孩子预习和复习了这新学期的第一篇<找春天>, 我不得不汗颜自己的浅薄, 一直问自己为什么没觉得"不好" 反而还会带着赞赏的心情和孩子一起来背? 看来Out了, 而且我也确实理解不了"三三爸爸"的感受. 我问儿子, 为什么说"小草"是"春天的眉毛"呢? 儿子说, 那是因为小草刚长出来, 浅浅的, 细细的; 那为什么说"野花"是"春天的眼睛"呢? 他说, 是因为花里有花蕊, 就象我们的眼仁; 最后问他为什么说"嫩芽"是"春天的音符"呢, 他说, 那是因为树木的芽只长出了一点点, 象个小蝌蚪一样, 而五线谱就是小蝌蚪组成的
说实话, 我和孩子真的喜欢这开年的第一篇, 很有乐感
尤其是最后一段, "她在柳枝上荡秋千, 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 多新鲜啊
“新学期,三三发新课本了。
昨晚,拿了她的语文课本来翻,认真地读了数页。心情很复杂,愤懑,悲哀,无奈,郁闷,疑惑……就是很少欣喜。” 所以实在无法理解为什么会"愤懑,悲哀
多年前, 我们的教材, 那应该是写实性的吧, 而现在的教材, 就这篇为例, 多了很多修辞了, 感觉想像力更强了, 文字更有力了
还有, 正好今天孩子作业少, 我就让他加"造句", 模仿文中句子"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来造句, 写"夏天", 结果儿子冲口而出," 夏天像个强壮的男子汉, 挥洒着旺盛的精力", 多好哇, 哪里有必要去象"三三爸爸"一样纠结是不是真的要"脱棉衣",而且还要先坐电梯
真的, 这篇文章很有活力, 只是可惜,估计老师上课不会配乐的, 也不会带着丰富的想像力来启发孩子, 这才是最遗憾的, 作文, 贵在想像, 难道能因为现在确如"三三爸爸"所说的, 基本上听不到小溪解冻之后流水的丁冬声, 就失去想像的能力了么?
作者: 10月逗逗 时间: 2011-2-17 22:32
此帖非一般强,希望三爸一直点评下去,百家争鸣才会百花齐放
我只旁观不敢发言,水平有限,但是对于三妈的雄心壮志,我狂顶。
作者: 答案在风中 时间: 2011-2-17 23:05
围观良久,也来说几声。
小学语文教材一直以来诟病很多,其质地之差,不忍卒读。
在爱读书的家长群体里,如果真的用心去关注下孩子们手中捧读的课文,且不用翻老黄历,去跟以前的老课本比较,跟家长年幼时的比较,单与时下风行的儿童文学作品相比较,高下优劣,一目了然。
关于春天的诗文哪怕故事,其实佳构甚多,录入教材的如何呢?显然不是名家名作。
给小孩儿读学用的文字,如果不是名家名作,如何起到典范的意义,如何能学到遣词造句的功夫?
我们说,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如果取法乎下,那还能得到什么呢?
敬请关注此帖的草籽们三思。
作者: 答案在风中 时间: 2011-2-17 23:21
再啰嗦两句。楼主那么喜欢《春天来了》,全是感情使然,是因为那关系着儿时的记忆,而并非这篇课文真的有那么好。
其实这也说明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孩子小的时候读的东西,真的会对一生影响深远,《春天来了》这么一篇并不是很好的“范文”,竟然能让楼主心中默诵多遍,感慨不已,倒是令人不胜担忧。
我也不觉得前面有人提及的《找》有什么与时俱进的地方,都没有写出作者自己的生命体验来,哪算什么好文章?
作者: 欣妈 时间: 2011-2-18 08:51
太强悍,狂顶
作者: 微风扑面 时间: 2011-2-18 09:05
不得不说:三叶草里卧虎藏龙! 另:三妈,粉丝支持你为梦想而努力!
作者: oll 时间: 2011-2-18 09:10
本帖最后由 oll 于 2011-2-18 09:12 编辑
春天来了!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
这段文字比较成人,把视觉、听觉、嗅觉、触觉都说一遍。
还有“语文”这两个字比新闻联播的那段图像与音乐更甚,几十年不变。
还是郭沫若写的。
作者: 我绝对不吃番茄 时间: 2011-2-18 09:12
从国外的绘本来看,语文教学也是玩文字过程中加入文章的概念,而玩文字的重点就是韵文。像DR SEUSS博士 ...
三三妈妈 发表于 2011-2-17 16:58
三妈,我也期待哪天星星老师可以把捏泥人的艺匠,有剪窗花的奶奶请进课堂,我第一个报名要去围观。嘿嘿。
作者: 我绝对不吃番茄 时间: 2011-2-18 09:14
春天来了!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
这段文字比较成人,把视觉、听觉、 ...
oll 发表于 2011-2-18 09:10
朵爸的角度果然不同,为啥编书的人不想换个人来写呢?估计图省事吧。工作繁忙,哪有时间做这么多细节的工作,完全没有把给全国这么多孩子读的书,用心做好。
作者: 风铃 时间: 2011-2-18 09:19
本帖最后由 风铃 于 2011-2-18 09:26 编辑
学习中,三叶草是不是可以开辟一个家有学童的专栏,让其他的孩子们也有幸能读到星星老师和三三爸爸等高人推荐的好诗好词呢?
作者: oll 时间: 2011-2-18 09:20
嗯,这篇课文我印象很深。记得那是因为老师要孩子们仿这篇课文写作文,确像三爸所说的,南方的春天不明显, ...
水醉冰蓝 发表于 2011-2-17 20:23
看到这个回复,我很认同,课文还要考虑一下地域的差异,
记得小时我们那里没有火车路,连火车都没有见过,美术高考时出了个创作题叫《火车小站》,我们那里的考生连火车都没见过,想象不出来火车站是怎么样的。
作者: 冷眼一只 时间: 2011-2-18 09:21
本帖最后由 冷眼一只 于 2011-2-18 09:23 编辑
这个帖值得认真围观。
一百来字的短文,楼主能写二三千字的点评,看得出是用了心的。单是这一点,便值得赞赏。
理了理,楼主对《找春天》的批评,主要观点如下:
1、远离孩子们能感受的现实;
2、缺乏真情实感(虚假的热情);
3、文字少新意;
4、结构有缺陷;
5、少文字的韵律之美。
每一观点,大体算是有理有据。
有二条跟帖不同意楼主的观点,但似乎针对的都不是楼主要表达的上述5点批评,未指出要害所在。
继续围观……
作者: 翎点馨程 时间: 2011-2-18 09:29
我们是用的北师大的教材,第一课是元宵节,设计得不错,因为正式上课的第二天刚好是元宵节,让孩子们提前体会了元宵节的气氛。
作者: anna3913 时间: 2011-2-18 09:45
再啰嗦两句。楼主那么喜欢《春天来了》,全是感情使然,是因为那关系着儿时的记忆,而并非这篇课文真的有那 ...
答案在风中 发表于 2011-2-17 23:21
非常同意这位的发言。
教材的内容和绘本、国际大奖小说不是一个档次,这个本来也无须讨论似的。呵呵。学校教育的诟病也不止这个,所以总觉得不值一提。单独拿出来讲,小学教材每一篇都不是精品。要说引起愤怒也不至于,就上学期有几篇比较虚伪,要说引起反感和厌恶还差不多,不过不愤怒也可能是麻木了,呵呵。单就这篇春天的文章,我很同意“答案在风中”的,没有生命的体验,再多的词藻堆砌起来都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实际上国内的小说和国际小说比起来,缺陷也在于此。
作者: 芝麻团长 时间: 2011-2-18 10:26
三爸,顶你的好贴。
确实应该有家长和更多的校外人士关注教育界在给孩子们喂什么粮食
作者: anna3913 时间: 2011-2-18 10:30
“现实感受这一点”,我有不同看法,书本里有更多的现实和情感,人在现实中不可能全感受到的,很多时候,我们是通过书中的人物或描述来体验的不是吗?呵,我会感觉这个有点吹毛求疵的呢,所以番茄引用的阳阳妈妈说的一段话我还是同意的,要和现实一致还是比较难作到,这点我觉得不是主要问题。
“缺乏真情实感”,同意。或者说感觉情感是浮在表面的?
文字少新意和少韵律之美,是整个教材的问题。结构有缺陷就没发现。
作者: 冷眼一只 时间: 2011-2-18 10:32
非常同意这位的发言。教材的内容和绘本、国际大奖小说不是一个档次,这个本来也无须讨论似的。呵呵。 ...
anna3913 发表于 2011-2-18 09:45
嗯,我也喜欢“生命体验”这个词,比楼主讲的“虚假的热情”更准确。
作者: 豆豆宝贝的妈妈 时间: 2011-2-18 10:59
纯围观......
作者: 豆豆宝贝的妈妈 时间: 2011-2-18 11:00
本帖最后由 豆豆宝贝的妈妈 于 2011-2-18 11:03 编辑
《春天来了》是我童年春天的真实写照.一切我都可以看的着,摸的着,呵呵.
可是,身在南方的北方娃,豆豆依然无法感受到,我想在这乍暖还冷的季节里我是否应该带她回一趟北方,感觉一下真正的春天?
作者: 嫩鬼 时间: 2011-2-18 11:32
继续八
俗话说的好: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一篇课文,想让各方各人都满意,那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我倒觉得,应该有些拓展阅读的内容。让孩子除了这一篇课文之外,还了解其他人都是怎么写春天的。
作者: 芝麻团长 时间: 2011-2-18 14:17
鬼说的也好啊~~让孩子们做比较阅读。就象前一阵咱比较买同一本书的不同版本一样~~
作者: 小蚂蚁99 时间: 2011-2-18 14:21
我只记得课文中有:春天来了,大雁往南飞。
三爸的春天,在我们南方人眼里理解不了。麦苗是什么,不知,冰,在我的记忆中只有一年见到过,雪,根本没见过,柳树长成什么样,小时候也没见过。
谁家还有六年制的小学课本,可以翻出来贴上来,我记得以前在房网上看过,跟我们小学时学的是一样的,但我已经记不起来了。
还有一编关于电的:电灯,电话,电风扇、、、、、有了电,真方便。
作者: 芝麻团长 时间: 2011-2-18 14:49
《春天来了》是我童年春天的真实写照.一切我都可以看的着,摸的着,呵呵.
可是,身在南方的北方娃,豆豆依然无 ...
豆豆宝贝的妈妈 发表于 2011-2-18 11:00
记得有一年好象是四月,去到洛阳看牡丹,倒是着实用眼睛感受了一次早春。春天的气息特别强烈,印象特别深刻。
我以前生活过的地方,或者是太北的北方,冬天太长,春天太短,好象还没来得及去感受春天,就忽地过去了。或者是在长江以南,更或者是在岭南,哪有书里形容的那种春天啊?
要是带孩子去感受春天,我个人的经验,象洛阳那样的地方,该是不错的选择。冬天未尽褪,春天未尽来,柳条刚发出了新芽,汴河水似乎都流淌着新生的气息。
呵呵,继续水贴
作者: 小暄妈 时间: 2011-2-18 16:23
我一直有个梦想:去北方看雪,打雪仗,堆雪人,感受北方分明的四季。为此还幻想着举家搬迁到北方。。。
80后小学时的关于春天的那篇《春天》的课文:春天来了,冰雪融化,种子发芽,果树开花。。。或许从那时起,幻想就开始了。。。
似乎,对于“春天”的课文,大伙的记忆都特别深刻哦?是因为它往往都是第一课还是?
对于三爸的感慨,不由得说,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其实,现在教育的问题,何止出在教材上?
细细想来,真的很痛心,暄马上要上小学了,暄妈的心里可是没底啊!
或许,就像一个校长所说,我们必须要去了解学校,了解老师,了解教材,发现不足,我们就打互补的仗,唯有这样,才是两全其美的办法吧!
作者: 星星老师 时间: 2011-2-19 13:08
我一直有个梦想:去北方看雪,打雪仗,堆雪人,感受北方分明的四季。为此还幻想着举家搬迁到北方。。。
80 ...
小暄妈 发表于 2011-2-18 16:23
必须要去了解学校,了解老师,了解教材,发现不足,我们就打互补的仗,唯有这样,才是两全其美的办法吧!
是的,这很重要。
每个老师,每所学校,每种教材,都不一样,可是,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有些共同的东西,还在那里,而这,只有靠我们家长自己来把握了。
作者: 小暄妈 时间: 2011-2-19 13:12
回复 49# 星星老师
所以,当下的关键是,我们必须清楚什么是孩子需要的!
作者: 星星老师 时间: 2011-2-19 13:13
通观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如果你想让孩子从中去读学文学,这肯定会让你失望,可是,你要是想从中学到多少语言的本领,那也是一厢情愿。
文学,要从完整的高品质的文学作品里,去海量阅读里,获得。
语言,倒不妨从一些好的报纸杂志里去寻取。例如《南都》《南方周末》《读书》《凤凰周刊》……
作者: 虫虫飞 时间: 2011-2-21 16:25
从优质的文学作品中学习语言,这两者理论上是可以同步的。
作者: 三三爸爸 时间: 2011-2-23 16:24
本帖最后由 三三爸爸 于 2011-2-23 17:17 编辑
小学语文教材围观记(二):《古诗二首》
第二课:《古诗二首》
《草》(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这两首古诗的安排,仍然是为了配合这个单元“春天”的主题。《草》原诗的主旨虽然不是直接表现春天,但是间接地呈现了春天的一种景象。《宿新市徐公店》则用近似传统国画的写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唯美、生动的晚春图。
显然,对于这样的作品,我没有力量来做更多的评价。这里想从小学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选编的角度,谈谈我的看法。
1.
这两首诗,大概从来没有离开过小学语文教材。因此但凡上过学的,都应该耳熟能详。即便在历代古诗词中算不上最顶尖的作品,语文课也让会它们成为一代代传递的“密码”,遂而成为经典。一旦成为经典,想要改变,就需要勇气了。某种程度上,是我们制造了经典,然后又眼睁睁地看着它坐在经典的位置上不下来。中学课本中的撤换鲁迅文章,能引起全国范围的热烈讨论,便是这个道理。
每一年,都会有新的二年级的小学生,他们都需要熟背《草》和《宿新市徐公店》。似乎,这也是这些诗几十年不动摇的过硬的理由。
小学语文教材选入古典诗词,当然是必要的,甚至我觉得应该多选一些。读经典的诗词,总比读伪“国学”的《弟子规》要好得多。但是从内心里,我还是希望在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古诗词中看到新鲜的面孔,希望编选者能用点力气去发现和挖掘出更多适合孩子们熟读的古典作品。至少,有更多选择的余地。
这个想法似乎很遥远,我自己又做不到。所以,就只能说说而已了。
2.
关于标题“古诗”。课文的题目叫《古诗二首》(本册第十七课选了李白和杜甫的两首诗,也叫《古诗二首》)。从小时候起,看到字句整齐划一,四句或者八句的作品,我们的第一反应:哦,古诗。因为课本上就叫“古诗×首”。以至于读到今天的人所写的此类作品,脑袋里也会有个“古”字一闪而过。
事实上,“古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有所特指的。一般来讲,文学史将唐代以后的诗分为两类:一类是古体诗,继承汉代以来诗体,在字数、平仄和用韵等方面上比较自由,又称“古诗”、“古风”,有五古、七古诗、古绝等;一类是今体诗,指唐代新兴的诗体,在平仄、押韵等方面有严格的讲究,分为律诗(如五律、七律)和绝句(律绝,四句)两种。可见,
“古诗”是与“今体诗”相对而言的,所谓“古”,时间上则是相比唐代而言。唐代及以后的人也写“古诗”,只不过这里的“古”,指的是一种诗体形式。大家翻开手边的《唐诗三百首》(清•蘅塘退士编)便会发现,它的编选,就是按照“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来分卷分类的。
课文所选的《草》和《宿新市徐公店》,一为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五言律诗的前半段,一为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七言绝句,显然都不属于严格意义上“古诗”的范围。
白话文兴起之后,古典诗词的传统不可避免地衰落,这是汉语发展的必然规律。但是格律诗并没有完全死亡,时至今日仍然有不少人在以古典的方式写诗填词。这一点,我们应该让孩子们知道,让他们不至于错误地认为只有古人才写这种东西。更进一步地说,如果孩子能够尝试一下自己创作格律诗,他们对古典作品内容和美感的体味一定更加深入。换句话说,在某种程度上,小学教材中“古诗”这种提法所传递的观念,会助长孩子们与古典诗词的距离和隔膜。
综上所述,这篇课文的标题似可酌情调整,比如用“唐宋诗二首”之类?如果选的都是律诗,便可用“律诗二首”。类此,个人认为都要比用“古诗二首”显得严谨一些。
3.
关于截取一半。《草》一诗,课文后附有说明,告诉孩子们此诗的原题为《赋得古原草送别》,且后面还有四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我小时候的语文课本,是没有这样的说明的,这显然是一个进步。但是为什么课文只选了前四句,则未加解释。我猜测,编选者可能是出于两种考虑:一是切合“春”的主题(后半段与“春”无关);二是考虑二年级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担心孩子们理解时有困难。应该说,这两种考虑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横空一刀的另一后果,恐怕会是孩子们对这首诗的理解上产生偏差。正如大多数辅导书所言,这首诗表现了小草的顽强生命力。
一首五言律诗的八句,分为首、颔、颈、尾四联,本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将《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八句放到一起来解读,前面四句则未必是想说草的生命力。按我肤浅的理解,这首送别诗中蕴含着外在景物的萧条与内心世界的坚韧之间的对比,用以表达一种渴望有所作为的决心。临别时赠诗以言志,这在古典诗作中很是常见。如果砍掉后一半,前四句中所隐含的那种荒凉之感便不复存在。只能说,这只有四句的《草》,是另一首也很不错的诗。
那么,将全诗纳入课文,真的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么?这涉及对儿童认识能力的判断。也或者,说不定孩子们真的不能理解,或者不能完全理解。但是“离离原上草”,我相信大多数孩子在幼儿园的阶段便已能熟练诵读,放在二年级课本里,从另一个角度看,会不会是对儿童认识能力的一种低估呢?
无论如何,我不太赞同截取一半的做法。因为只有一半的诗,一定不会是原来的诗。
4.
关于补充说明。课文后对《草》进行补充说明时讲到,这首诗是唐朝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写这首诗的时候才十六岁呢”。
关于这白居易与这首诗,历来有很多轶事流传。比较早的记载大概是在宋代文人尤袤的《全唐诗话》中:
乐天未冠,以文谒顾况,况睹姓名,熟视曰:“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及披卷读其《芳草诗》,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叹曰:“我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前言戏之耳。”(《全唐诗话》卷二)
这个故事很生动,特别是关于“居大不易”的讥讽之辞,很给力。不过这里只说当时“乐天未冠”(古人二十岁开始戴冠,行冠礼,算是成年),没说“十六岁”。又查到《旧唐书•白居易传》:
居易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篇,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而性浮薄,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
《新唐书•白居易传》的记载,未记当时白居易年岁,内容略同。这似乎是白居易“十五六时”作此诗的依据。但是著名文学家顾学颉所著《白居易年谱简编》中对此却有不同看法:
唐、宋人记载,居易袖文谒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见《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句,为之叹服、延誉。其事当在去、今两年内,非如《旧唐书》本传所云“年十五六”,盖已十七八矣。按:顾况为著作郎在贞元三年六月至五年三月后不久;且以“长安物贵,‘居’大不‘易’”为谑,明为两人同在长安之证。故以谒顾况事系于本年(三爸注:贞元五年,公元789年)。?
由此可见,“居大不易”的段子如果属实,也可能是发生在白居易十七八岁的时候,而白氏作《赋得古原草送别》的确切时间,并无明确的记载。“十六岁”之说,至少是可以存疑的。语文课本中如此明确地将这个结论告诉小学生,我认为是不够严谨的。如果认真考证过这个说法的来源,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才十六岁呢”前面加上“据说”二字又有何碍呢?
5.
网上还有很多资料说,《赋得古原草送别》一首应考习作,因为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类似。恐怕不少好心的语文老师会将这样的“科举”知识教给孩子们。但是关于《赋得古原草送别》,这种说法却纯属无稽之谈。白居易十六岁左右进长安,十七八投诗顾况,他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却是在贞元十四年二十七岁的时候。(参见顾学颉《白居易年谱简编》)“应考”之说,从何而来?
关于《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创作时间,本人倒有一个未经考实的大胆猜测。十八岁时,白居易在京都长安大病一场,作有《病中诗》:“久为劳生事,不为摄生道。年少已多病,此身可堪老?”由此我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之句,会不会是十八岁时大病初愈后所作?
作者: 星星老师 时间: 2011-2-23 18:49
先顶一个,三爸这样的行为很学术呢,受教了。
作者: 风铃 时间: 2011-2-24 09:50
受教了,回去让子淇好好看看三爸的帖子.
作者: 三三妈妈 时间: 2011-2-24 09:56
哼哼,我就说古诗这样广征博引的文章没人看,言中
作者: along 时间: 2011-2-24 13:36
“古诗”之辩拜读了,实在是强。
古诗≠古代诗歌。
在诗歌分类中,古诗(古风)是特指不拘句数,不求对仗,也不大讲平仄,用韵自由的古体诗,以与有严格限制字数、对仗、平仄、用韵的近体诗(律诗、绝句)对应。
作为教材编撰者,应当严格把握基础性的概念,不能拿些似是而非的概念来混淆学生的认知。
80年代我读小学的时候,老师就特意给我们强调过古诗、律诗、绝句的概念,小学生经常拿“古诗”、“唐诗”来指代所有诗歌,包括宋诗、宋词这些东西统统都说是“古诗”、“唐诗”。老师专门拿了一节课出来给我们讲古代诗歌的起源发展,还有诗经、乐府、歌行、古体诗、近体诗、竹枝词、长短句这些概念。当时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听得云里雾里,但是很多当时老师的原话居然到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
如果连教科书都把基本概念混淆了,大部分自身素养本来就不怎么样的老师,怎么讲得清这些概念?
作者: along 时间: 2011-2-24 13:57
在网上找了一圈,发现一个问题。
大陆地区很多的中小学教材,包括老师的教案,都直接把所有的古代诗歌统称为“古诗”。
台湾、港澳地区的中小学教材和课外阅读书籍,都是分为古诗、律诗、绝句、词曲四部分。
有点意思
作者: 芝麻团长 时间: 2011-2-24 15:59
谁说没人看啊?呵呵。
裁一半的做法,可以给象三三家这样的阅读家庭,把剩下的一半的功课做完,补齐~~~
作者: 我绝对不吃番茄 时间: 2011-2-24 17:41
纵横对于这些古诗比较有兴趣,一边玩的适合,一边摇头晃脑地自己读着自娱自乐的,当然,有星星老师在,读的古诗就好多了。不仅限于课文。
作者: 三三爸爸 时间: 2011-2-28 11:11
本帖最后由 三三爸爸 于 2011-2-28 11:12 编辑
小学语文教材围观记(三):可怕的势利
无事翻读《宋诗选注》,在书后附录的香港版前言中,钱锺书先生说到“选诗”的问题,用了个很风趣的比喻:
选诗很像有些学会之类选举会长、理事等,有“终身制”、“分身制”。一首诗是历来选本都选进的,你若不选,就惹起是非;一首诗是近年来其他选本都选的,要是你不选,人家也找岔子。正像上届的会长和理事,这届得保留名位;兄弟组织的会长和理事,本会也得拉上几个作为装点或“统战”。所以老是那几首诗在历代和同时各种选本里出现。评选者的懒惰和懦怯或者势利,巩固和扩大了作者的文名和诗名。
这是构成文学史的一个小因素,也是文艺社会学里一个有趣的问题。
语文教材篇目的选定,大概也是这个道理吧。现今的语文教材里,当然还有一些“终身制”的会长、理事。情况很复杂,有因为实在太好不得不选的,有实在太老不敢不选的。不过这些“终身制”的课文,在质量方面大抵上还是经得起考验的,只不过面孔过于熟悉,让人有些不耐烦罢了。
而由于课文“评选者的懒惰和懦怯或者势利”,平庸的作品和作者因为入选教材而声名远扬,这样的例子恐怕俯拾皆是。如此说来,语文教材竟也如同央视的“星光大道”,成就了许多人的梦想。再往深了说,既然有“星光”,其中便自然少不了“势利”。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势利”,从来都是悄悄地,不会引人注目。但据我不小心听到的一些内幕,那“势利”大到吓人,大到令人寒心。也因此,那突然登台的新星,有时候便显得可疑,难免令人联想到背后的“势利”。相比之下,“终身制”的课文,或者评选者的“懒惰和懦怯”反而没那么可怕了。
这个“势利”的时代,小学语文教材也不能幸免于被瓜分。在切齿痛恨之余,却只能寄望于编选操控者的良知。但是你知道的,在“势利”面前,良知算个什么东西。
作者: 星星老师 时间: 2011-2-28 18:57
呼应下三爸,《深圳市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编写过程中,有个单元是唐诗宋词,我就挑选了一些读起来很好但是课本上根本不会选用的篇目,自我感觉,还不错,呵呵。
作者: magicni 时间: 2011-3-1 14:32
昨天在辅导儿子一年级下册语文。
课文第一句话就是“每天,我们全家人都看电视。。。。”
我差点没被噎死,第一次看孩子神圣的课本理直气壮的支持看电视?!
课文内容就不用说了,虚假的一塌糊涂,就是说看电视你让我,我让你,全家都是孔融和雷锋,其乐融融也。。。描写的都是另一个世界的人物,样板戏之类的。
可问题是,我看到孩子的眼睛,我看到他每天接触到的所谓的中国最美最好的文学语言部分的课本是这个样子,每天就是机械的背课文,读课文,认生字,拼音注音。。。。
作者: 星星老师 时间: 2011-3-2 00:07
昨天在辅导儿子一年级下册语文。
课文第一句话就是“每天,我们全家人都看电视。。。。”
我差点没被噎死 ...
magicni 发表于 2011-3-1 14:32
就当做识字教材用吧。
作者: 绿雨 时间: 2011-3-2 00:11
“昨天在辅导儿子一年级下册语文。
课文第一句话就是“每天,我们全家人都看电视。。。。”
我差点没被噎死,第一次看孩子神圣的课本理直气壮的支持看电视?!
课文内容就不用说了,虚假的一塌糊涂,就是说看电视你让我,我让你,全家都是孔融和雷锋,其乐融融也。。。描写的都是另一个世界的人物,样板戏之类的。
可问题是,我看到孩子的眼睛,我看到他每天接触到的所谓的中国最美最好的文学语言部分的课本是这个样子,每天就是机械的背课文,读课文,认生字,拼音注音。。。。”
同感!今天听到小女儿读这篇《看电视》的课文,就感觉“虚”、“浮”,反正不愿意听第二遍。
作者: 冷眼一只 时间: 2011-3-7 17:36
楼主的分析,带有一种强烈的情绪。不要被情绪左右才好。
作者: heycruise 时间: 2011-3-25 11:51
深有感觉,最近在看老课本系列,小学语文怎么样才能做到清新、自然,在当下实在是有难度。
虽然教材改版很快,但是总有一些最基础的审美或者理念不应该被思潮所左右。
邓康延的老课本新阅读一书记里专门比较了1904年到2002年以来的第四册小学语文教科书,把百年以来这些风行一时的教材放到一起,优秀与低劣立即就可以看出来。
作者: rainbow 时间: 2011-3-29 12:12
坐等。
作者: emily 时间: 2011-7-2 22:59
我孩子读一年级,学校采用的是人教版生本教育体系实验教材。将一年级下学期这篇《春天和秋天》抄上来。
]“ 春天,王凤在花圃东侧种了一棵玫瑰,马凡在厨房前面种了一棵向日葵。他们经常在一起浇水、施肥、捉虫和松土。秋天,火红夺目的玫瑰开花了,金黄灿烂的向日葵也开花了。
他们心里多高兴啊!
他在家里自发读的最多的是这篇朗朗上口的《空城计》
智军师,诸葛亮。
守西城,少兵将。
忽然间,探马到。
司马懿,率兵到。
十五万敌军攻西城,
大家一听全慌了。
诸葛亮,微微笑:
“人马不后撤,
援兵不用调 。
我自有办法,
来把城池保。”
军师命令不能违,
谁都不准弃城跑。
推开城门,收起旗号,
挑选老兵,打扫街道。
他自己,独登高,
焚香炉,把琴操。
神气定,琴声妙,
声声清曲上云霄。
这下难倒司马懿,
又疑惑来又诧异:
“诸葛一生最谨慎,
定有伏兵莫中计!”
下令偃旗息鼓去,
谁知恰好中了“空城计”!
这篇课文激发了他读浙江少儿版奇异堡童书图文的《三国演义》,他反复读了好多遍,书里的《空城计》是近千字的叙述同课文空诚计压韵的节奏相比,是不是让他感受到了不同的文字表达了相同的内容?他也特别喜欢这本书里的《单刀会》、《刮骨疗毒》、《关羽温酒斩华雄》等。奇怪的是,我们献宝一样拿出了囤起的上海美术的连环画三国,他却没怎么碰。
对他们班级的语文教学比较认可,没有大量的书写要求,有更多的业余时间给孩子读书。如果期末没有应试的些考试就更好了。但是,也没办法啊,我们就在这样的体制下,能有这样的教学环境感觉还是相当幸运的。
作者: zlk127 时间: 2011-12-30 12:35
三爸继续,受益匪浅!
作者: zlk127 时间: 2011-12-30 12:36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方——爽!
作者: 小兰家 时间: 2011-12-30 13:54
在三叶草中的孩子还是幸福的。至少有父母这么关注、关心他们的阅读,语文学习。
我记得我小时候最喜欢的科目就是语文,从小到大一直是语文课代表。不过我不喜欢学那些课文,
背诵那些繁冗的古文……
好在现在的孩子有这么多好的书、还有绘本可以阅读。
想想那些家长不认可绘本、不了解绘本的孩子,
没办法读到充满了快乐,没有“教育意义”的书的孩子,
哎~
作者: 果果妈 时间: 2013-1-30 10:08
好贴啊!三爸继续啊~
欢迎光临 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https://www.3yecao.org/)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