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标题: 写写写第一期第三轮第八周作业贴 [打印本页]

作者: 蓝茵茵    时间: 2017-5-11 10:38
标题: 写写写第一期第三轮第八周作业贴
这几天因为要送娃上学,每天都出门巨早,送了娃顺便给爸妈买菜,再给他们送过去。这一桩活不是容易事,要问他们想吃啥,通常都回答:随便你买了。然后我要揣测他们大概喜欢吃啥,再买。感觉又回到了刚当妈那时候,要想着给孩子做些什么好吃的。
然后,今天早上,因为一句牢骚,大家开始在群里讨论:当父母能不能下岗,接着讨论,做父母是要尽职还是要称职?讨论很激烈~~所以,本周主题是:
做父母是要尽职还是要称职?
好了,开写吧~
作者: zixiao791025    时间: 2017-5-11 23:22
04   好人好梦
作者: zixiao791025    时间: 2017-5-11 23:39
zixiao791025 发表于 2017-5-11 23:22
04   好人好梦

      今夜无眠
    刚刚开了三检的分析会,我们班的人数是24人离所定指标还差4个,四月份月考还是超标的,隔了半个月就差下了,面对那么多人被点名确实心理不舒服,我以为我们会持续的好,却没想到还是大意失荆州了!
     上周是“沟通”,这周讨论父母职责,是尽责还是称职好。母亲这一角色做了十二年了,感觉自己在尽心尽力,却觉得不够称职,在面对大宝的阅读困难,学习障碍,我至今未能找到更合适更便捷的方式帮助孩子突破,所以我感觉自己不够称职,生怕孩子有日会叩问“谁叫你们生了我,谁允许你们做我的父母?”
        前两天心理学课上老师讲到生二胎是容易让大宝有种被抛弃感的,就又开始有些纠结,二宝的出现对大宝是利还是弊,我们做父母的真的是为了孩子考虑还是说纯属我们从自身利益出发,为一己私利而生了二宝,如今我却不敢那么立场坚定了,作为二胎妈妈,我似乎觉得,家有二胎必定是双刃剑,无论对大宝还是对小宝,尽职尽责是很难做到,那我们就只能让自己在称职上多下功夫,平衡好大二宝!
作者: 我绝对不吃番茄    时间: 2017-5-12 03:13
《奇妙的书》--书到底是什么?
几年前曾经特别喜欢一本书《书,是什么东西?》是的,书到底是什么呢?那本图画书用优美的语言来阐述了作者对书的一些看法或者说想法。让爱书人,心有戚戚焉。
今年,又读到了一本让我惊喜的书《奇妙的书》作者是杨思凡。这是一本无字书,正是我喜欢的样式。书这个主题,我想可以说的东西太多了,用文字来描述有时候都觉得词穷,依然不能全部表达我们对书的想法或者看法,无字书无疑是一种非常赞的表达方式。因为每个人可以从图里读出你自己的想法。
无字书的一个好处是,你可以从图开始出发天马行空,没有文字的限制,信马由缰能到达的地方也许是你未曾想到过的地方。杨思凡无疑是个高手,他的《奇妙的书》带着我们真的体验到了各种书的奇妙之处,而这些奇妙之处都是你自己想到的,无疑让读者你对自己信心满满,很有成就感,进而更同意作者的看法。其实作者说的意思,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但我们都觉得自己也是清楚的,多么巧妙的作品呀。
说回书本身,黄色的封面,给人以热情开放阳光的感受,蓝色的书,是平静安静和谐让我们可以静下心来好好阅读思考。虽然这个思考也许会让上帝发笑,但对我们个人来说,无论大人孩子都很重要,读书不是为了有自己的思考吗?书里书外的动物们看着读书的小女孩,他们在看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成了一道风景。对于作者读者也一样因为书这个桥梁互为风景,书就是这么奇妙的媒介。
动物们受到小女孩埋头读书的吸引,不由自主地走来一起想要看看书到底如何吸引人?无论是高高在上的长颈鹿还是小小不起眼的小蜗牛;无论是大象还是小老鼠;无论是飞鸟还是乌龟......首先出场的长颈鹿和鳄鱼用吸管看书,书里有琼浆玉液?或者有丰富的营养?也许他俩喝到的是不一样的味道?长劲鹿很享受的样子,而鳄鱼也许有些纠结?毕竟他俩喜好有点不一样,嘻嘻。秃鹫头顶上的书,宛如一架手风琴,飘出一串音符,还挂在了树枝上,是打算要余音绕梁吗?和秃鹫身上背着的吉他交相呼应,无论对始作俑者还是对倾听者都是妙不可言的享受,那秃鹫是否会“三月不知肉滋味”?
鸵鸟在面对巨大的恐龙时,也许能做的就是埋首书中,无论是安慰自己,还是迷惑恐龙都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存在是什么?不被看见,也许真的不存在吧!无论是危险还是恐龙,鸵鸟的政策绝对没错。对小老鼠来说,书就是家,蛇身上的家,也是家啊,蛇鼠一窝,古人诚不欺我也。书中自有黄金屋,有安身立命的家,就抵得住所有啦,书自然会给我们安全,在地上还是在晃晃悠悠的蛇背上。
超人兔手拿书做挡箭牌的时候,书给他的也许更多是勇气,去战胜心中的大灰狼。即便是面对巨大的影子,也需要有勇气,也许书可以带给我们。书对企鹅来说就是一个支点,翘起的是海狮,也许明天可以翘起一个地球!只要给我们一个支点。
书还是与祖先对话的沙发,大象和猛犸象可以一起喝茶,我们可以去了解我们的祖先,我们的来历,我们的从前和将来,唯有通过奇妙的书,这个特别的通道,还有比这更神奇的吗?
书还是狐狸的旗杆,却指引母鸡们的方向;书是蜗牛登山的道路;书是乌龟远航的船帆;书是毛毛虫飞翔的翅膀;和大家的魔毯......
书是无限的可能,带着小姑娘登上彩虹的顶端。放眼世界,才知道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书到底是什么?书在你心目中到底有多神奇?我想,这个答案,只有你自己才知道。
作者: 朵米妈    时间: 2017-5-12 11:51
前天去参加一个会,全省的全民阅读立法,来调研深圳的经验。一轮谈下来,我说的一番话,首次引起了省里领导和市里同业的讨论。
我说的是:立法无论什么法都是好的,关键在于是否可以施行。通篇都是鼓励、可以,没有应当、要求,奖无赏,惩无罚,有什么用。
果然后面关注的焦点,都落在了实处。
然并卵。
更可怕的是,导向在最后忽然出现了一个以考试指挥阅读的思路,几次想扭但没扭过来,深觉惶恐。

说起阅读,想起辛格的一篇故事《讲故事的纳夫塔利和他的马苏斯》。
传说亚伯拉罕生以撒,以撒生雅各,雅各后来改名为以色列,以色列生了十二个儿子,这十二个儿子,分别又生了十二个支派(圣经创世记)。纳夫塔利,是雅各的第六子。我专门问了犹太朋友,这个名字的意思是:甜的。在以色列是一个很传统,很老派的名字。这个故事或多或少会有一些辛格的写照吧,对于此刻的我,也别具意义。


亲子阅读
开篇就讲到,纳夫塔利的父亲泽利格和母亲布莱娜抱怨儿子太喜欢听故事。但即便如此,布莱娜因为自己小时候就听她母亲和祖母讲过许多故事,所以在儿子“再讲一个!再讲一个吧!”的请求下,每晚还是能给他讲两三个故事的。而父亲泽利格,则更是个满肚子古灵精怪的家伙。辛格画了将近一个篇章的篇幅,藉由泽利格的嘴巴,详细的给我们也讲了一个故事中的故事。故事之生动有趣,简直能让我们想见到小纳夫塔利童年的暗夜中,那些浮现在他脑海中的森林月光,仿佛也能清晰的听到泽利格略带沙哑的大笑和颤动的胡须。而泽利格对待儿子穷追不舍的提问,回答更是精妙。他没有正面回答那些虚无的细节,而是保持在情境中,声称自己被吓坏了顾不上看;而对于故事终结性的探寻,他则将儿子从这个故事引向了下一个故事黑暗国。不得不说,这种虚构的无穷尽,令小纳夫塔利的幻想失去了边界的束缚,得以更加天马行空的驰骋在想象的空间。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纳夫塔利有这样的成就,与这样一对耐下心来给孩子每晚讲故事的爸爸妈妈是有很大关系的。


阅读引领人
像我们对犹太人的理解(虽则事实上并非如此),小纳夫塔利超爱读书,除了故事书,也读经典书,而那些书是母亲的,而母亲又总是一阵见血的关注现实,这不禁让人想起作者那理性彪悍的妈妈。纳夫塔利不仅自己爱看书,甚至还想放弃父亲的职业,去当一名书贩子,这个理想的来源其实是另一个人——泽布隆。
这是一个背着书袋子走街串巷卖书的人。作为一个商人,他当然要考虑运营的投入产出比,比如,为了两三个孩子跑太远的路可是不划算的。面对纳夫塔利的志愿,他一方面做了操作实务层面上的答疑解惑,另一方面也做了相当有意思的解读。
当纳夫塔利对那些读不到书的孩子表示惋惜的时候,他说,没有就不看呗,书又不是面包。让你想起谁?嘿嘿……
说起杜撰故事,纳夫塔利以为是撒谎,米米听到这,忍不住说,这不是撒谎,是创造!是想象力!泽布隆给出的答案也很耐人寻味:故事总会发生的,不是现在,就是将来;不在这里,就在那里;地球没有,就在外星!不得不说,泽布隆脑洞开的真大,就只差一条,不在现实,就在虚幻了。
他在这番话末尾总结道:凡是留心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的人,他得到的故事足够他讲一辈子,传给子孙后代。
我能说,我小时候也是被“用心”二字激励的么。那时候我还住在一个建筑公司的大院里,好朋友的爸爸是负责公司的文化的,他曾经编过一本书,叫做《学海拾趣》,里面收集了一大堆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楹联故事等杂七杂八的百科小玩意儿,当时读物太过匮乏,这本书被我翻来覆去读了好几遍,其中有一句,叫做”处处留心皆学问“。当时好像突然被点醒了,之前的混沌状态一下子透进了亮光,眼睛耳朵和心力终于同步了。
所以,我也非常能理解纳夫塔利之后的下定决心,无论赚与赔,都要卖书,而且,自己要当作家,写故事书。
有了重心,世界都变得清晰了。他开始注意别人说什么,讲什么故事,怎么讲故事,说话的方式。而这一切,都为他下一步的游历以及看世界的方式打下了很重要的基础。
泽布隆关于日子和故事的关系的表述,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作者的宣言:一天过去将不复存在,只留下一个故事。明天到来,今天就成了故事,整个世界、整个人类生活,就是一部长篇故事。他对于故事和人生世界的理解,对纳夫塔利来说,正像一位有引领能力的成人,帮助他在阅读与书写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行万里路
我们从阅读中获取的是间接经验,是作者经由对自我对世界的认知与思考做出的表述。而对我们作用更大的,是我们在现实中曾经经历或正在经历的直接经验。要成为一个好的作家或故事讲述人,这种直接经验弥足重要。所以,纳夫塔利走村串巷的游历对他来说,简直就是新的学习和滋养。从小乡村到小城镇再到大都市,纳夫塔利积累的故事越来越多。在这个过程中,他也经常给孩子们讲故事,可以想象这位帅气的小哥或者大叔的故事大篷车有多吸引人,人们常邀这样一位故事讲述人到家里吃饭留宿,连带着苏斯都得到了很多好处,可见当时对故事的推崇。
还有苏斯,这匹从小到大跟了纳夫塔利40年的马,对于他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在对马,或者说动物的认识上,纳夫塔利的认知比泽布隆更深了一个层级。万物有灵的意识,让他对苏斯的亲近更多了一种尊重。他会讲故事给苏斯听,会跟它说话,而苏斯也会卖力的拉起他沉重的书车,带他走向远方。他们在一起相互陪伴,彼此温暖,人与动物的不同在自然和生命的层面上实现了超越,苏斯不仅成了他一生中不离不弃的朋友,甚至连死后也葬在同一个地方,至死也不分离。

伯乐和平台
法利克的出现,给了漂泊的纳夫塔利一个理由,让他平生第一次想要和那棵枝繁叶茂的橡树一样,深深扎根于上帝的土地。
法利克无疑是有能力,有魄力,也有决心来成就纳夫塔利的人。他说:那些不爱讲故事,也不爱听故事的人,他们只为转瞬即逝的时刻活着,这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个爱听故事但苦于无人倾谈的人,他决定支持纳夫塔利。
为此,他不仅搭建了纳夫塔利的住处,还建了一个印刷厂和图书馆。他们一起听故事、讲故事、写故事,直到生命结束。
可以说,纳夫塔利遇到了人生中的伯乐,除了欣赏他之外,还为他搭建了一个供他发挥才能的平台。在现实的生活中,有多少怀才不遇的年轻人,有多少为生计奔忙放弃才华的创作者,又有多少迫于营销而失去了的创作活力。他们生命中的法利克在哪里?谁肯为爱听故事的孩子多跑几个村镇,谁肯为有才华的年轻人搭建这样的平台呢?

正如故事中所说,地球、星体,都自含一部神圣的历史。单个生命的消亡并不意味着世界故事的终结。在这个无穷无尽的奇异故事中,我们能做些什么?让这个故事更绚烂而不是更暗淡。
具体到我们的作业,也许可以套用泽布隆的话:一本书读过就读过了,只留下一篇作业。
好吧,交了!






作者: 楼兰梦舞    时间: 2017-5-12 20:42
手机电量低于10%会发生什么事?
看到朵妈在群里回17,她的手机只有2%的电了,很惊讶。哇,这也太淡定了,这么忙的人,2%的电了,还可以愉快地聊天。
要是我,低于10%都要纠结死了。每天晚上睡觉前,不管手机是多少电,哪怕是99%,也一定要插上充电的,早上醒来,看到100%的电就觉得心里踏实。想一想,当天没有什么需要外出的工作,充的电也可以管到晚上下班回家了。当然中午睡午觉的时候,还是习惯插上USB充电器充上电,一中午也兖不了多少,就是一个心理踏实吧。我就写写去年有一次手机电低于10%的经历吧。
去海南出差,那天晚上应该是住在海边渔村边上的海滩上露营,我是临时去的,帐篷和睡袋不够,再加上以前露营过了。同事说晚点忙完帮我约在村里找个家庭民宿住。海边景色确实是美丽无比,在太阳的余辉里,海港的各种小渔船安静地停在那里,海滩上是大人孩子们齐动手在搭帐蓬。不由得拍了好多张照片,手机只有10几%的电了,找充电器,发现装充电器的包在另一辆保障车上,刚好那个开车的小伙子是本地人,晚上有事,临时开车回去了。到处问人有没有华为的充电器,发现即使有这款充电器的也是老插口。我那个手机,刚好是下半年的新款,是特殊接口,只有新款同型号的手机才可以通用。借了一圈,没借到。想着第二天早上同事还要过来接我汇合,还得打电话联系,要是没电就麻烦了。把手机的各项其他功能都关掉,定好早上的闹钟,为了能省点电,关机,想着能不能坚持到第二天早上拿到充电器呢?心里特别不踏实。对,还把同事的电话用纸抄了下来带上了。万一电话没电了,也只有找人家借电话用了。
同事忙完,开车送我到了村子另一头的民宿,就是别人家里自己院子里,有几间客房,农村里条件简陋,也没服务员什么的,人家帮我开好门就去休息了。试关了一下门,木有办法反锁,老板已走开了,又不好去叫。搬了把椅子抵在门后面,又开机看了电已低于10%,无法看小说,木有任何娱乐,夜晚静悄悄的,什么声音都没有。翻来复去,最在各种猜测中睡着了。
第二天早上,闹钟还没响,早早醒了,爬起来,收拾好,关门。开手机,还有5%的电,给同事打了电话,他说一会来接。这下心里算是踏实了。等着也无聊,我拖着箱子,顺着记忆的方向往海边露营的地方走。好在,没过两分钟,开保障车的小伙子也回来了,经过路边,捎上了我。

再以后,充电宝充电器一定放在贴身背的小包包里,低于50%一定要及时充电的病是落下了,估计是没得治了。


作者: 缤予    时间: 2017-5-13 01:02
       李拉尔发现一个秘密,所有的大人都是猫咪看也不看就知道他们这些小老鼠在耍什么鬼把戏。比如,上课的时候,毛利老师头也不回,就是知道李拉尔在撕纸条;回到家里,爸爸也能洞察他的一切小动作。李拉尔不禁要问:自己长大了,是不是也会变成猫咪?
         梅子涵的李拉尔系列之《大人都是猫咪》是一本特别有意思的书,故事充满了趣味性。这本由国内作家和画家创作的图画书,非常贴近中国孩子的心理。
         这本书原本老师在课堂上已经和孩子们一起分享过,今天乐同学又从学校带回来和我们一起共读,甚是欢喜,正好可以和我家这只捣蛋的小老鼠讨论一番。
       “你喜欢里面的哪个人物呢?李拉尔?毛老师?”我们一起再次开心地读完绘本后,我悄悄地问道。
         乐同学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毛老师啦,当老鼠要被抓,还是当猫比较帅!”
        “徐老师有抓住过你们这些小老鼠么?”我神神秘秘地问他。
        “那是当然的啦,你不知道,徐老师有多厉害,每天都要抓好多只老鼠,有些很乖的同学都被抓了。还有李老师,明明就在黑板上写数字,也能发现那位女同学在看书,还有吧,她眼睛明明看的是东面,居然也能发现西面的同学不认真…….”说起猫抓老鼠的事迹,那是眉飞色舞,口若悬河。看来老师们天天都在学校跟孩子们上演斗智斗勇啊!
        “哈哈,你们老师还真是厉害的猫,简直就是千里眼的猫,顺风耳的猫,说说看,你这只小老鼠都是怎么被抓 的?”我觉得是时候跟他谈谈课堂认真听课,做事诚实坦率的事情了。
       “还真的是被抓过好多次呢?比如有次上数学课,我悄悄地看恐龙书,就被李老师发现了。”乐同学无可奈何地说。
我心里想,可不止这一点吧,很会避重就轻。
“是呀,不止老师是猫咪,大人们可都是猫咪,你们干了啥事儿,我们可都清清楚楚的知道,不行试试看!”我坚定无比地说。
         “ 那好呀,我躲起来,看你能不能一下子就找到我。”于是他迅速地跑到房间躲起来。
我竖起耳朵听到了衣柜推拉门滑动的声音,走过去一看,果不其然,原本敞开着的柜门此时此刻正关住了。“嘿嘿,小东西自己乖乖地从衣柜里爬出来吧~”
      “你们大人还真的是只猫!”乐同学有点不服气。
“知道了吧,所以你做啥都瞒不住我们的,有些时候只是没有拆穿你而已,所以上课的时候要认真听课了,做事情要诚实,要知道,爸爸妈妈也是一只会抓你们这些小老鼠的猫哦!”
        乐同学自己陷入沉思,而后语重心长地说:“我才不要当老鼠,我要当老虎,这样就不会被猫抓了!”
原本就不指望他能说出自己以后乖乖上课,诚实守信诸如此类的话,但至少应该也有震慑作用,何成想到竟然说出这番话。
        “是么,好像也不错。不过那你得变成比猫还有本事才行啊!现在还是老老实实做一只懂事的老鼠吧!小东西!”
已过睡觉时间,乐同学还拉着我悄悄地讨论《好心眼儿巨人》,却被爸爸发现了。而后嘴里嘀咕着“哎呀,被爸爸这只大猫发现了我们这两只不睡觉的老鼠了…….”
         此时此刻我不得不再次感叹,亲子阅读真是一件美妙的事儿,是一段美妙时光,也一段高质量的亲子陪伴,拉近了我们和孩子之间的距离,让亲子关系有了更多共同的语言。



作者: evazeng228    时间: 2017-5-13 22:00
这个话题是我引起来的。原因是前一天我和陈某溪旷日持久的一场谈话,最后以我厌倦告终。我突然就想到了一个问题:当妈这件事能要求下岗吗?我知道自己的心态有问题,然后到写写写开始海聊。  聊天这件事儿真的应该常做,楼兰也是这么说。我刚才统计了一下我竟然就这个话题的聊天记录有近700个字,我真的是话唠。  由能否下岗触发的讨论,升级成了是要尽职还是要称职的问题。以下是我的观点。  我以为:尽职是本位出发。也就是说我当妈了,我竭尽所能的当妈,把我能弄的不能弄的,都弄给娃。娃是否需要或是说需要多少,不列为关键考核指标。称职是换位出发。也就是说我有没有尽力其实评价者也就是娃并不完全清楚。娃只是从他自身的考核体系出发,觉得这个妈不烦人,妈挺可爱,妈说的都是为我好,我愿意给妈打个100分。  情感上讲,我们都愿意当一个尽职的妈,我想着是这样,要不然也不混三叶草。但理智上说,当妈太用力,就会被孩子评价为不称职的妈妈。  昨天看那篇我的《妈妈是妖孽》,我觉得网友搞笑是一方面,但是反过头来想想,我们站在今天自己所处的这个位置上,我们有严重的忧患意识,因为知道未来的竞争只会比现在更残酷,于是我们竭尽所能的寻找资源,花钱花时间花精力给娃创造条件。殊不知,娃其实也许只想当娃。娃的需求就是今天没作业、不练琴、让英语滚蛋,奥数是神马玩意儿,老子就想玩泥巴、打游戏。为啥我妈要没事儿找事儿给我安排那么多事儿。  我有天中午没给孩子们上成课,因为被我一个客户抓住当知心大姐。我本以为5分钟结束电话,结果折腾了50分钟。她跟我吐槽手底下的人有多不尽心,有时候总觉得手底下的人甚至是故意刁难自己,窃取自己的点子去完成工作。我们说着说着,就说到了管孩子和管手下其实是一个道理。好多年前流行一个教360°考核,说是考核要上级下级平级大家一起评,三方优秀你才优秀。你们知道老外有多天真,中国人翻译的又有多艺术。其实下级考核这个事情完全扯蛋。  可是,反过来想想,我们当妈是不是也是需要认可的,这个认可恐怕更多应该来自于孩子。用力过猛不行,不使劲儿不行。所以,主动要求下岗行不行呢?好像还是不行。我妈现在还是我妈呢,哈哈哈。  那话题又绕回来了,我到底是赞成尽职呢还是称职?我们常说,要用对方接受的方式来爱他,也就是老祖宗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我发现,我问了自己无数次之后,我还是选择做一个尽职的妈妈。原因很简单,孩子的评价体系是不断完善的,我们今天所处的位置以及具备的视野在将来的某一天,孩子终会超越。如果我现在只用她理解认同的方式给予她能量储备,到将来的某一天她一定会反问我当时为什么不稍微严格一些?不用质疑,我现在有时也会内心中埋怨我爹对我不够坚持。  当然,我尽职的前提是我知道我的孩子将来终将平凡,但我不要她内心单一,仅此而已。我现在坐在上海回深的动卧上,对面上铺一对儿母女,竟然往返沪深之间只为跟一个老师学习。具体学什么不知道,但这种行为还是让我震惊。除此之外也只能感叹妈都是不一样的,还有就是感谢现代交通带来的便利了。
作者: evazeng228    时间: 2017-5-13 22:01
阅读立法?有必要吗?
作者: 秋之雪    时间: 2017-5-14 00:34
尽职与称职
周三吧,在写群的一番讨论还欲罢不能,蓝的命题作文便出来了。尽职与称职我个人的感觉是,在于你怎样对待这个“职业”所面向的人群--孩子。
由父母这个职业说起,尽职谈论的是父母对待这个职业的态度,称职应该说是孩子对父母在从事“父母”这个职业时的评价。一个职业的从业者和被服务者两个角度的感受放在一起来评论感觉有点象,谈论在自然界中强者吃掉弱者这件事儿对还是错一样。比如狐狸吃掉兔子是对还是错?站在狐狸的角度,不吃就会饿死自己;站在兔子的角度,被狐狸吃掉便是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所以狐狸永远想要吃掉兔子,兔子永远想要逃脱狐狸的魔爪,这是一个无法用对错来进行评判的事情。
说回父母这个职业,首先要尽职才能谈称职。如果都不作为,何来称职呢。父母要先做加法,为这个一旦入职便没得离职的工作进行加持,身心灵全方位多角度的修行,更重要的是要儿童本位,切勿自做主张本末倒置,忽略孩子的感受。唯有以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去行为,才能获得孩子的好评,这时才谈得上是否“称职”。
作者: rmbg58    时间: 2017-5-14 06:14
父母要尽职还是称职

我想个题目的意思应该是到底如何来评判一个合格的父母吧。是从父母的角度来判断?还是从孩子的角度来评价?
关键问题,还是在于彼此立场不同造成的。当我们能够更大程度的发挥同理心,所谓尽职和称职就会更趋同。那么这里面就只剩下一个最关键的冲突了:当我们觉得是为了孩子好,而孩子并不认同的时侯,我们是选择“真理”的尽职还是让孩子满意的称职。
绕来绕去,还是回到了这里。每每谈到在教育理念上的问题,总是在这种不可界定的纠结中兜圈子。我越来越觉得,教育孩子这件事(甚至放大到整个人生),无非就是选择的问题——其实没有真正的对和错。也许真的你当下直觉的第一选择就是正确的,与其在无休止的纠结中让你和娃都无所适从,不如就以你当下认同的教育理念坚定的执行。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可以用分数来衡量,一直稳定的70分,好过一会儿60分,一会90分。即便后一种的平均分有80多,我也觉得不如那个一直的70分更有利于娃的发展。当然,是有一个基本理念正确的前提,如果一直不及格的状态,那又另当别论了。
父母认为的好,和孩子认为的好,这两个标准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当这两者冲突的时侯,作为一个带着天然权威的成年人,你有责任来做出决断。在我看来,尽职和称职其实都是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时时反思,才能够在一次次的决断中做出最有利的选择。因这每一次的决断,总会随着发展带来不同后果,这个后果又会回过头来影响双方的评价体系。我们的决断正确次数越多,双方的标准就会越趋统一,这样矛盾和冲突就越少。
如此说来,非要在这个题目下做一个选择,我会选择做一个尽职的父母。但这不防碍我不断修正这个尽职的标准。

作者: 鱼鱼79    时间: 2017-5-14 17:59
                    尽职还是称职
         如果说这个社会有什么不需要证书不需要培训就可以上岗的职业,那父母算其中之一。也许你是做好了当父母的准备,然后才满心欢喜地迎接孩子的到来,可是等到孩子咕咕坠地,随着孩子慢慢成长,你会发现你之前所有的准备可能都用不上了,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你从书上或者其他人那里得来的经验在自己孩子身上根本就不适用。
        可以说父母是这个世界最长久的职业,终身制的。做父母是要尽职还是称职?我觉得这两者并不矛盾,先要尽职才能谈称职。
        做任何工作其实都是一样的,先要尽职才能谈称职。也许你觉得你很努力,付出了很多,你尽职了,但是你做的不一定好,你付出的收获并不多,那可能对你的评价就是不称职。对待孩子我们要不断的付出,要先尽到做父母的职责和义务。也许段时间你觉得你付出的没什么效果,孩子对你的付出视而不见,你沮丧、你怀疑自己,但是只要你坚持正确的方法进行引导,相信付出终将会有收获。都说“人心都是肉长的”,我相信绝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好的,对于父母真心的付出都会感受得到的,付出了爱我们终将收获爱。
        所以不管是尽职还是称职,用心去爱孩子,静待花开吧!
作者: 蓝茵茵    时间: 2017-5-14 21:51
称职和尽职,都没有标准。
今天班上搞母亲节活动,我帮请了两位心理老师带领拓展活动。在活动中,老师发现我家孩子跟爸爸之间不配合,有情绪在压抑着。后来我和爸爸提前回了,在路上,爸爸一路指责儿子心里没有父母,不尊重父母,啥啥的,最后又指向我,认为我太宠孩子,所以才会造成现在的局面。
我很难受。不知道这些年我的所作所为哪些是对,哪些是错。
儿子回家后,我跟他在房间里谈话,谈到玩手机,谈到爸爸,没想到儿子也一肚子苦水,搞得我都忍不住流泪。我把儿子说的话转述给爸爸,没想到爸爸还是认为是我们的问题,而且认为我们夫妻之间也有问题。我终于忍不住说:全家都有病。幸好饭后,爸爸还是约上儿子去剪头发,不知道在路上有没有谈些什么,两个人回来时看起来心情都不错。
经常有这样的时刻,我对我作为一名母亲所做的事情产生了深深的怀疑。我认为我是尽职了,在外人来看我是称职的,可是在孩子眼里、在老公眼里未必是称职的。
所以,只能是从内心出发,先尽职,再谈称职。
作者: 草莓香猪    时间: 2017-5-14 22:47
如果妈妈可以下岗 那天,跟写群的姐妹们聊完,晚上接回女儿,吃饭的时候跟她聊天 “妞妞,我想辞职” “你不是已经辞了吗” “不,我说的是另外一种辞职” 她默默得吃着饭,很淡定的回答 “我知道,就是不带我了呗” “哇,你怎么猜到的?” 后来聊天的氛围竟然还挺和谐,没有想象中的硝烟弥漫! 后来自己在思考了一番,妈妈下岗本身就是个伪命题,一旦孩子经由妈妈的身体来到这个世界,妈妈便无从下岗,若真是要下岗,也只是很主观性的不去负责任而已,妈妈与孩子的关系仍旧存续。 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就算妈妈要下岗,可仍然是我的妈妈,区分的就是好妈妈,坏妈妈,或者是了解我的妈妈,不了解我的妈妈,又或者我想看多少电视妈妈都不会管我,我不想写作业妈妈也支持我,我不想叫陌生的人叔叔或者阿姨,妈妈也不会强迫我,肯定没有大人们的那么复杂!           偶尔跟妞妞聊聊这些事情,看来还是比想象中的还有效果,对自己是个整理和总结,对妞妞来说也许更能体会妈妈的心情!
作者: E029婷    时间: 2017-5-14 23:10
20号的Carol
  
这周讨论“做父母是要尽职还是要称职?”我想,可能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既尽职又称职了吧。虽然这是一对近义词,又都有尽力、尽责的意思,但总觉得后者似乎更有点“略胜一筹”的味道。怎么说呢?比如,做为母亲,在照顾孩子的起居、生活、学习等方面,我可以毫不含糊地说,自己尽心、尽力,很尽职。可是要问,这些事情我做得都很称职吗?我不免要静下心来好好想想,有哪些地方我其实还可以做得更好的。可能,在“称职”方面,还要多需求一些方法。如,多反思自己的行为。家庭教育需要不断地反思。有位教育家说过“任何人如果不能教育自己,也就不能教育别人”,对自己的教育进行反思也是一种学习,而且是重要的一种学习。“可以听专家讲座,看相关书刊等。另外,向周围教子有方的人们请教,或者与朋友交流家教的经验也是不错的学习方式。别人的意见和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却不可以套用。我们必须在反思自己教育观念和方式的基础上才能够摸索出有效的教子方法。” 我想,多年以后,孩子长大,再来给自己评价一下,是尽职还是称职的吧。

作者: 大君小雅    时间: 2017-5-14 23:28
12大小妈
做个“尽职”妈妈还是“称职”妈妈?

我的理解是,“尽职”妈妈就是你能为孩子做到的都要做到,你不能为孩子做到的,那就必须想办法也要为孩子做到。你的身份就是一个“妈妈”,而且是一个“全能”妈妈,这样的你没有了自己,至少不需要也不能考虑到自己的感受!

突然想起阿宝老师的一句话,“太过用力就是灾难的开始!”

以前的我,生了小小之后辞职在家带娃。那时候我觉得,我已经不工作了,我的任务就是带娃,我最好不要做与带娃无关的事情,所以我24小时陪在娃身边,不会去逛街,不会跟朋友约会,更别提其他休闲活动了,我很“尽职”地做着“小妈”!

当时,为了带好孩子,我看了一些育儿书籍,我知道该给孩子爱和自由,所以不太限制她的一些行为。可是把自己的思想圈在这样一个想法里,可想而知我当时的状态是什么样子的。长期的情绪压抑,导致情绪波动很大,动不动就会对小小发火,发了火之后又后悔内疚不已,因此又会过渡补偿,然后再发火、内疚、补偿……在这样一个漩涡里不停地循环,我不是那个我,孩子也没办法成为那个孩子,就因为我想做一个“尽职”的妈妈!

而“称职”的妈妈,我觉得应该是对孩子付该付的责任。至少在18岁以前,我们要保证他们的基本物质需求,让她有饭吃、有水喝、有衣服穿、有地方睡觉,再加上要保证她的健康和平安,和在他们需要帮忙的时候,无条件的提供援助,其余的就不需要强求了。做到这些,我觉得一个妈妈就可以说是“称职”了!

至于其他的,不是就可以撒手不管了,而是说我们可以用一些方法引导孩子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是要像对待一个朋友一样,做到我们该做的程度,剩下的就顺其自然了。

做一个“称职”妈妈,就是“我是我,孩子是孩子”,孩子有他们成长的轨迹,我们有我们生活的模式。我们是在一起跳舞的两个舞者,偶尔有合作,其余时间各自舞着……

所以,我现在在努力做一个“称职”的妈妈!
作者: 皮皮兔    时间: 2017-5-14 23:33
关于生命的意义
3#皮皮陈刚
2017514日星期日

昨天,看到了朱建军老师的《青少年自杀的成因与危机干预》。如获珍宝,马上转去了朋友圈,也推荐给家长们、老师们仔细阅读。

然而,今天一早,又看到一位群友说,她们那一个初三的小男生失恋,跑到女朋友家小区跳楼,死了。

近期,各种青少年自杀的新闻不绝于耳,前些天又有26岁的青年美女作家自杀。在大家为之扼腕叹息的时候,反思、学习、预防真的特别重要。

看到朱建军老师发布的数据,我国每年自杀人数可达40-60万,其中15岁至24岁的青少年大概能占1/4之多。在今天的社会里,自杀是青少年的第三个死因。前几天,又有据说是源于俄罗斯的自杀游戏“蓝鲸”流传,其创始人被捕。

朱建军老师说,“一个人会不会去自杀要看两个方面。一个是不是生无可恋,就是这个生命有什么让他所留恋的;第二呢,就是是不是生有所苦,他的生命是不是有生有所苦,他的生命是不是有很大的苦。那么这两者是结合在一起的。如果一个人觉得他生命有很多值得他留恋的,有很多美好的东西,那么即使碰到了很大的艰苦的那种事情,他也能挺过去,因为他会有那个留恋的东西去等着他。第二个就是说,如果有一个人,他在后边碰到了生命中那种苦的东西太大了,那可能他即使有所留恋,他顶不住了,也会自杀。这是两方面。而在这两方面,是不是生无可恋,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我觉得人,一旦他生活中有美好的东西垫底儿的时候,即使碰到了很大的苦楚、苦难都能坚持得了。”

朱建军提到了一位叫弗兰克的心理学家,他曾被关在纳粹集中营中里,观察到那些支撑着活下去的人,是要有一个他所留恋的东西的,譬如希望能够回去见妻子和女儿,譬如写一本书,写下在集中营里的人生体验……

我一下子想到了《美丽人生》。这部电影讲述了一对犹太父子被送进了纳粹集中营,父亲利用自己的想像力扯谎说他们正身处一个游戏当中,最后父亲让儿子的童心没有受到伤害,而自己却惨死的故事。1999年,该片在第71届奥斯卡奖获得了最佳外语片、最佳男主角、最佳配乐三项奖项。我一直久闻这部影片的大名,却直到今年初才看。当时,我们一家三口一起看,三个人都哭了。电影里的父亲因为要给孩子一个美丽的谎言而努力,集中营里同监室的其他人也为了这一点希望之光,这一个美丽的谎言而配合着。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哪天它就实现了呢?最终,小男孩活了下来,而他的父亲却在集中营要被解放的前一天惨遭杀害。而我,虽然在哭着,可仍然觉得特别美好。能够看一部如此伟大的电影,能够有老公和孩子陪着一起看这部电影,并且一起为了它而流泪,这也是我的幸福和美好。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美丽人生》中,我们可以看得到人生的苦难,悲痛,可我们更可以看得到希望之光,人性之美,父爱之美,还有真爱的力量,女主角为了跟丈夫和孩子在一起,甘愿放弃非犹太人的身份,自己前往集中营,受着非人的磨难。可是那漫长的苦难岁月里的一点光,照亮了她的生命,丈夫冒着生命危险为她播放的音乐,照亮了她的悠长岁月。那真爱,支撑着她,可以将苦难的岁月捱过来。

在一个人身上,对他最重要的关系,亦是最初的关系,影响最深远的关系,首先是亲子关系,然后才是其他各种人际关系。当他能从家庭、家人身上获得真正的美好的亲子感情,获得足够的支撑力量的时候,他才会将脚步真正地迈出去,去探索外面的广袤世界,去追求那吸引他的无穷的不可知。在孩子最初的那些成长的岁月里,如何给予孩子这样足够的支撑,如何引领孩子,善于发现美好的事物,这是家长需要面临的最大也最伟大的课题。

人生如此漫长,我们作为一个人,首先需要自己活好了,把自己的人生理顺了,善于去发现生命中美好的东西。等我们有了孩子的时候,我们才能自然而然地,将这些美好,以及善于去发现美好东西的能力传递给孩子,从孩子身上发现各种美好,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提供足够多的支持,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可以真正地走出去,可以去探索无限世界,可以对这世界有非常多的美好作为人生底色。

即使我们在过往的成长中有这样那样的缺憾,好象也没有太大关系。孩子简直就是一个小天使,来帮助我们重新活一次,重新成长一次,让我们把自己活好了,活得不那么有缺憾,帮我们补足它们,找到我们失落的一角。我想,这才是真正的关于生命的意义。就像《美丽人生》给我们带来的感受一样,即使人生中有这样那样的苦难,然后我们还是可以看得到那些最美好最宝贵的东西,真正的人,真正的美好,总是让我们如此依恋。

我在写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的时候,坐在深圳大学南区的简阅书吧的三楼,等着三叶草故事妈妈高级班下午阿甲老师的课程继续进行。抬起头来,窗外凤凰木碧绿的树叶在阳光下摇曳生姿,被雨水冲刷过的树叶特别干净漂亮。现在,我在回广州的高铁上写完后半部分,陪伴我前往上课的孩子正在旁边看书。而等会儿,我亲爱的老公将会在地铁站出口等着我们。人生如此美好。

作者: jiajiana    时间: 2017-5-14 23:54
今天有幸听了阿甲老师的讲座,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在介绍《纳尼亚传奇》时介绍了《影子大地》这部电影。“现在的快乐中,一定蕴含着将来的痛苦。”这句台词让我印象深刻。电影的男主人公在年少的时候失去了他最爱的妈妈,所以他害怕失去,他不敢再爱人,然而在他深爱的女主人公患了重病快要去世的时候,他终于鼓起勇气,让她成为他真正的妻子。这句话是女主人公说的,而在男主人公再次失去所爱时,他终于能面对这种失去了。在我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常常体会到男主人公的这种纠结,当孩子表现得得体时,为之欣悦;当孩子表现不当时,为之纠结;现在看来这些事儿都是以我的标准来判断孩子的。然而,正如影子大地所反映的,其实对于每件事,每个人的印象和理解,每个人的描述,何尝不是一种影子呢?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的角度来理解这件事,并把它存储在自己的脑海里成为自己的记忆,至于这件事本身却是独立于每个人的记忆而存在。对于我自己来说,我对孩子的责任尽力了,然而对于孩子来说,我可能并不是称职的妈妈,今日之前我可能会对这个结论有所焦虑,然而,今日开始,我释然了。凡事皆有两面,我们享受着生命,必将承受生命消逝后的痛苦;我们享受着快乐,必将承受快乐消失后的寂寞;我们享受着美丽,必将承受美丽消退后的黯淡;我们享受着阳光,必将承受阳光消散后的黑暗。所以活在当下,该尽力的时候尽力,同时也要适当的与孩子进行沟通,争取做个比较称职的妈妈。
作者: 桃花坞74    时间: 2017-9-25 09:49
小庞作文-   称职不称积好难讲,得娃说了算。中午他还嫌我给他报的班太多,晚上下楼又说,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 瞬间泪目。

他的作文每周一起写,这次的题目也是难倒我们了,算交作业了

我的生日


我出生在大暑时节,那时候天气火辣辣的热。在那天凌晨四点整,医务室里传来了哇的一声。我,一个小男孩子出生了。经过十年的喜怒悲衰,我终于长成了一位英俊的少年。

今年,我又要过一次新的生日。以前我没有开过生日派对。就在今天,我要开第一次生日派对。 朋友们来了,我们四个人一起吃了甜滋滋的蛋糕,又吃了美味的批萨。然后,我和朋友一起到楼下骑车。

骑着骑着,突然遇到一个小朋友,他正在学骑两轮自行车,总是摔跤。我们放下车去教他怎么骑自行车。首先我们教他先跨上自行车,把脚蹬放在适合的位置,眼睛看向前方,然后握紧车把,再用力的一蹬。他开始晃晃悠悠慢慢的前行。我们四个人两个在前,两个在后。 前面两个指挥他怎么骑,后面两个负责让他保持平衡。由于他非常紧张而且害怕前方有人会撞到他,第一次试骑失败了。 第二次我们鼓励他,告诉他不要紧张,当前方有人的时候如果太靠近他,就捏左刹,这样可以尽快停下。如果离得还远,那么就抓住手把拐向一边。经过几次的努力,他终于学会了骑两轮自行车,非常开心。到最后,他都能跟我们一起骑了,虽然速度不快,但是他掌握的技术已经比刚刚学的时候好多了。

我们几个一起骑车,旁边路过的人都情不自禁的夸奖我们懂得帮助别人,还给我们竖起大拇指。这真是一次有意义的生日啊。







欢迎光临 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https://www.3yecao.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