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与三叶草偶然相识,到现在成为其中的一粒草籽,其实才不过三五个月的时间。三叶草故事家族的台前幕后,那些热情而执着的身影,那种博大而无私的情怀,所带给我的深深的感动,多年未曾有过。懒散如我,竟然也觉得应该做点什么。至少,一定要表达对他们的敬意。
三叶草网站的开通,几经波折。其间的辛苦,我一直在想象。好久以前,曾经向番茄同志豪言,网站建好了,我要去上面盖楼。现在,兑现的时候到了。
发完感慨,言归正传,说说对这个帖的想法。我们,主要是指我们家,我、三三同学和孩子她妈。在这个家里,书是平淡的生活中重要一部分。所以,说书生活,大概也不算过分。这里将要记录的,我想可以是生活中所有与书有关的细节。
记录,同时也是为了分享。我更期待分享大家的书生活。如此,这里的“我们”,就不只是三个人了。
书的世界太大太大,就先从刚读完的书开始。
(一)当大人还是孩子时
现在才读《小王子》,实在应该感到脸红才是。关于王子的故事,太多了,以前竟然没有将最经典的这一本从书堆里分辨出来。如今记住了,是法国人圣埃克絮佩里1943年的作品《小王子》。所有以“王子”命名的书里,还有能超过这一本的吗?
书的开头,关于那幅蛇吞象插图的故事,便让人怦然心动。我喜欢这样的故事,它会让人永远记住,反复回味。“我”画了那幅画,所有的人都说,那是一顶帽子。于是,什么也别说了。那些严肃的大人,他们根本不能懂得什么是画。这个故事的隐喻,我想不需要什么说明,大人们一看就明白了。是的,成年人的世界,或许正是如此的不堪。不是吗?在孩子面前,除了难以自拔的自以为是,我们还做了些什么
接下来的,“我”和小王子相遇了。当“我”一遍一遍地为小王子画绵羊的时候,突然发现,“我”竟然也像那些大人们一样愚蠢和迟钝。最后,“我”画了一只箱子,小王子终于高兴了,那是他最满意的绵羊。
然后,小王子的故事,他的星球之旅才正式开始。他造访各个星球的经历,每一个都饱含作者故事之外的深意。每一段文字,都在密集地调动你的脑细胞,让你的思绪纷乱作响。读到狐狸久久地注视着小王子说,“请你……驯养我吧!”,我不得不放下书,缓一缓,让自己能够更顺畅地呼吸。唉,这才是经典的文字啊。
关于这本书的深入解读,一定有人曾经做过。这一本薄薄的书,毫无疑问可以演绎出数本厚厚的评论。在这里,时间和地点都不适合谈论哲学。我只是想,这本小书,多么适合一读再读。
记得有人说过,《小王子》不是写给小孩子看的书。言外之义,书有点深奥,小孩子会看不懂。我倒不这么认为。书里并没有什么晦涩的哲学术语。或许年幼的孩子不能总结出其中的哲理来,但是他们会记得那些故事。故事如同一粒种子埋在心里,不知道哪一天,便发了芽,长出来的,可能是比哲学更深刻的领悟。
用圣埃克絮佩里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一本写给“还是孩子时”的那个大人看的作品。那么,大人们可以试试,自己是不是还有能力回到“还是孩子时”呢
(《小王子》,圣埃克絮佩里著,周克希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
(二)似水年华
昨天下午,又收到当当送来的两单书。包括上海译文出的翁贝托•埃科作品三种,马塞尔•帕尼奥尔的“童年回忆录”系列四本,卡波特的名作《蒂凡尼的早晨》,上海三联版刘易斯•布兹比的《书店的灯光》,人文版的《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一、二卷。
发现有两件事很凑巧(正所谓无巧不成书啊)。
其一,《追寻逝去的时光》的译者周克希先生,恰好也是昨天记过的上海译文版《小王子》的中译者。说起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爱书的人恐怕没有不知道的。上大学的时候,这套书刚上市,整齐地摆在宿舍楼下的小书店里,曾经让我无数次用眼神去抚摸它。只恨囊中羞涩啊。好多年后才知晓,那是国内第一个完整的中译本。1988年,译林出版社组织国内15位译者翻译这部巨著,1991年出齐,一时轰动。十多年过去,后来人慢慢发现,15个人分工合作翻译同一个人的作品,难免会有风格不一、水准参差的问题。周克希当年曾经参与翻译书的第五卷,鉴于上述情况,决定独立重译全书,计划九年完成。第一卷《去斯万那边》似乎在2004年就由上海译文出版了。后来不知怎么又出了人民文学版。有天在网上闲逛,发现第二卷也出了,终于决定出手。人文社的这个新版本(插图版),装帧风格朴素可喜,就是字体偏小,恐怕读起来会比较累。
有意思的是,国内还有一位翻译家徐和瑾,正在与周克希先生同时做同样的工作。译林版的徐译普鲁斯特,也是刚刚推出了第二卷。两个版本PK,势在难免,读者们的口水仗,有得打了。
周译将书名定为《追寻逝去的时光》,据说是因为周克希先生认为这个名字更贴合法语的原意。法语咱不懂,但是“追寻逝去的时光”与“追忆似水年华”在汉语的表达上到底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异,我真没看出来。两者说的是同一个意思吧,只不过似水年华的表达更诗意一些。相比之下,我还是喜欢“似水年华”这个名字。
其二,马塞尔•帕尼奥尔的“童年回忆录”,每一本的封面上都印着“追忆似水年华,阅读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的宣传语。呵呵,估计是编辑一想到法国人,脑子里就立马蹦出来普鲁斯特吧。马塞尔•帕尼奥尔的童年回忆录,我是在《上海书评》上读到它的译者施康强先生的一篇评论后,想到找来看看的。据介绍,这几本书(或者只是最有名的《父亲的荣耀》?)是“法国教育部指定学生必读书”。意思是说每个法国孩子都读过马塞尔•帕尼奥尔,如同我们都要读鲁迅一样。法国也会这样?我有点怀疑书商在误导我等书民。
(《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一卷,马塞尔•普鲁斯特著,周克希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6月。)
(三)缸是什么东西
晚上下班的路上,刚好听到先锋898巧妈王颖的育儿节目,请到一位来自台湾的教授谈儿童的阅读。车开到院子里,熄了火,接着听完才回家。节目里听来的故事,马上就在饭桌上分享和讨论。
说是有位老师,给学生们讲完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接着问,大家怎么看这个故事啊?本来是想引导孩子们理解司马光的机智勇敢吧。没想到,有个孩子问,老师,什么是缸啊?接着,又问,那缸有多高?旁边有没有梯子?司马光个子有多高?石头有多重?最后,孩子们得出一个结论:这个故事是假的!
教授想通过这个故事,说明在孩子的阅读过程中,积累丰富的背景知识非常重要。现在大城市的孩子,真有可能根本没见过大水缸,因为有自来水啊。没见过,他该怎样去在头脑中构想司马光砸缸的情景?如此等等,还真是平时没有注意过的问题。问三三,你当时有想过司马光砸的缸是什么样的吗?三三说,没有啊,我觉得书上的文字里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妈妈说,三三见过大水缸啊,四岁时去故宫,外面不是有好多个么。再问三三故宫的大水缸是做什么用的,她却一时间说不出来。妈妈提示,故宫的房子可都是用木头建成的,失火了怎么办?三三想起来了,哦,消防用的,那时候,没有消防水龙头。
饭后闲聊,接着讨论语文课上新学的古诗,苏轼的《赠刘景文》,对这首诗爸爸以前没什么印象。“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一读之下,实在不觉得这首诗里有什么妙味。东坡的诗词佳作数不胜数,想不通为何偏偏会把这一首选进小学课本。网上翻查,关于刘景文的资料,查到的不多。感觉上刘景文似乎是苏东坡的铁杆粉丝,苏东坡也挺看得起这人。两人之间的唱和诗很多,这首是其中之一。唱和诗,要么是惺惺相惜,要么是互相吹捧,属于比较乏味的一类。苏东坡把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或许有些人老珠黄的感慨,未必有什么其它的深意。
还有一篇谈诗话的文章(原典出处未知)说,刘景文是个神人,在山西当官的时候,经常到晋文公祠里去和里面的神偶聊天,晋文公(姬重耳)也时常回访他,关了门在屋里谈笑风生。刘景文死后过了一天,突然复生,起来写了三首关于天宫神仙景象的诗,然后对家人说,我现在天上任职,不再是凡人啦!说完,又死了。三三和妈妈听到这一段,俩人一起哈哈大笑。
课本上接下来的另一首诗《山行》,倒是杜牧的名篇。“远上寒山石径斜”,“斜”字记得小时候老师说要古音xiá,这样才是押韵。三三说,不是,念xié。那么说,现在它回到普通话读音了。三三还考爸爸,知道“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是什么意思吗?爸爸说,因为啊。三三很惊奇,嗯,你怎么知道的?
王力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上,“坐”的第四个意思,就是“因为”。举了那首著名的乐府诗《陌上桑》中的句子为例:“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爸爸很好奇的,倒是“坐”的字意,怎么会引申到“因为”上来?今天上午查《汉字源流字典》(289页),结果大致如下:坐(座),会意字,古文是二人相对居处于祭坛(土)前,面对土地神争讼曲直之意。由此引申为“在法庭辩讼”,如“躬坐狱讼”;再引申为“由……而获罪”,如“连坐”;进而引申为“因,因为”。
从司马光的缸,讨论到新学的古诗。三三颇有一些体会。她说,我知道现在的人为什么写不出古时候那样美的诗句了。因为,古时候有的东西,比如说缸吧,现在见不到了啊。爸爸说,是啊。停车坐爱枫林晚,你想想他们坐的什么车,是怎么停的车?一脚刹车踩下去,车就停了?……
(四)想把我读给你听
晚上继续给三三念《戴牙套的青蛙王子》。夏壳壳和跳蚤一世找到一只哭泣的癞哈蟆,不能确定到底是不是他们的同学海妖三颗牙。念到这里,三三小声地请求说,爸爸我好想自己看一会儿!爸爸问,怎么?我念得不好么?三三说,不是。再问,是不是想快点知道后面的结果?三三点了点头。于是书转到了三三手里,她迫不及待地翻起来,一目十行地快速浏览,最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才把书还给爸爸。是的,没错,这只癞哈蟆正是可怜的任远远同学。爸爸接着给三三读,她闭着眼睛,很享受地听……
第二天,爸爸下班回到家,三三说,那本书我看完啦,什么时候帮我把下一本拿回来吧!爸爸笑了笑说,我就知道你等不及了。后来怎么样啦,海妖三颗牙变回来了么?三三说,他们去食人妖王国找那个水晶球嘛,后来还把食人妖公主的水晶球给带出来了!
下一本《爸爸变成甲虫飞走了》,放在爸爸的办公室里,要过完中秋节的假期上班后才能带回家。那几天,可是吊足了三三的胃口。一家人出去逛街,三三一路上和爸爸讨论“MS.大癞蛤蟆精•你给我滚出来”和“MR.巨人•你给我滚进来再给我滚回去”这两个可笑的名字,还绘声绘色地给妈妈讲述“摔出一个青蛙王子淘汰赛”的精彩情节。爸爸说,你看你那两颗孤独的门牙,要不给你取名叫“海妖两颗牙”?
终于,昨天晚上,可以读新书啦。《爸爸变成甲虫飞走了》拿回家,三三首先把封面封底的剧情简介仔细看了一遍。睡觉前,爸爸和三三躺在小床,开心地分享了前三章。读到夏壳壳的妈妈追杀打喷嚏的长嘴蚊子,夏门牙说反话夸老婆。老婆得意地说,这样十全十美的老婆上哪去找!三三大笑,哪里啊!根本不是,她比我妈妈差远了!
夏壳壳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的爸爸变成了一只星光天牛。故事读不完,睡觉时间到了,爸爸要去凉洗衣机里的洗好的衣服,让三三一个人先睡。三三说,我会做梦的哦!爸爸厉声警告说,不许把我变成甲虫!
爸爸忙完回来,三三还没有睡着。于是两个人在黑暗中回味书中的情节,小声地聊会儿天。爸爸告诉三三,今天又在网上买了彭懿写的另外五本“精灵飞舞幻想小说”哦,也很好看的。三三说,爸爸你应该先给我买“春壳壳”的故事,春夏秋冬嘛!春壳壳、夏壳壳、秋壳壳、冬壳壳,嘿嘿。爸爸想了想说,嗯,有道理。可是啊,说不定在怪兽世界里,夏天是每年的第一个季节呢!没有人规定非要把春天算作一年的开头啊。三三想了想,嘴里喃喃地念道,夏秋冬春,夏秋冬春夏秋冬春夏秋冬,春夏秋冬……啊呀,最后一个又变成第一个啦!
昨天三三身体不舒服,在家休息。下午打电话给爸爸说,记得帮我把夏壳壳第三本《小河花妖》带回来。不出爸爸所料,半天时间,她已经把《爸爸变成甲虫飞走了》读完了。爸爸问,后来怎么样啦,他爸爸后来怎么变回来的?三三压低了声音说,哎呀回家再跟你讲,我现在和姥姥在教堂呢,别忘记带书回来,我挂电话了拜拜!
晚饭的时候讨论夏壳壳与“拎着夏壳壳的脑壳回来见我突击队”之间的战斗。爸爸好奇地问三三,你看书怎么那么快?三三微笑着说,我告诉你一个快速阅读的诀窍,保证你看得又快,又绝对不会漏掉!爸爸赶紧问,什么诀窍?三三说,比如啊,你读到这一章了嘛,你就使劲往后翻,然后选一个地方开始看,一直看到结尾,然后再回到你前面看到的那里,把跳过去的那部分看完,这样很快一本书就看完了!
爸爸有点反应不过来。这不还是一样嘛,只不过是换了一下次序,该读的一页也没少啊。三三说,这样快啊,我就是这样读的。妈妈若有所思,说你这样读书啊,有点像拍电影时胶片剪辑,不同的剪法,可以剪出不同的故事和风格来呢。
爸爸猜想,这种读法,是不是因为着急想快点知道后面的结果呢?三三说,不是啊,我觉得照着书一直这样读下去,太长了。爸爸说,我明白了。爸爸小时候在家里拿铁锹翻地,翻到半途,抬头一望,觉得无论如何也到不了地头,于是干脆去最后面翻一截,回头再来翻漏掉的那一段,如此这般,艰难的任务也就似乎变得容易了。
昨晚爸爸将新买的整套手冢治虫漫画《三眼神童》带回家,睡觉前三三捧着第一册在那里看,于是没时间再读夏壳壳。今早上学,把《小河花妖》装在书包里带到学校去了。回来要问一下她,有没有上课的时候在桌子底下偷偷看小说?
那天告诉三三,毛毛虫童书馆的书,我把第一辑和第三辑都买了。三三和妈妈齐声说:“切——。”同时摆出一副很不屑的样子。第二辑,《三十六个字》那一套六本,很早以前买的。她俩都觉得:太幼稚了吧。
其实我决定把三辑都收齐了,是因为读了《读库0904》上的一篇文章,《鲁兵和他的朋友们》。这篇不长的文字,让我重新认真地翻了一遍第二辑的那六本小书。果然,对这些年代久远的文字和图画,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读书如同阅人,有些时候,你偶然知道了一些背景故事,再见面时,有时候印象竟然会发生微妙的变化。
这篇文章从1957年2月上海的《小朋友》杂志封面刊出画家关良的京剧人物画《活捉史文恭》讲起,说到这个杂志的主编鲁兵,然讲到詹同、田原、马得、陈秋草、贺友直、阿达这一批大师,他们曲曲折折的故事。原来,中国早就有自己的图画书。原来,我们有自己的图画书传统。原来,中国的图画书,那么坎坷。
现在坐下来细细地读那每一页,慢慢品味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意趣盎然。说起来,我们这一代,就是在这些故事的滋养下长大的,有些东西,早已深入骨髓。现在的孩子,不再读这些书,是因为那些东西已经不再需要了么?可是,他们还生长在这块泥土上啊。
还想到,国外的童书,总要经过翻译这一道工序才能让我们读到。翻译本来就是一堵墙,文化和语言背景的阻隔,会将原作中的许多东西拦截下来。一个美国孩子读《胖嫂回娘家》,他或许会读到一个滑稽可笑的小故事,可他不知道什么叫回娘家,想不出为什么会有一片冬瓜地,他们家的孩子也掉不到床底下去。但是我们知道,我们心里有不必交待的背景画面,因此我们能轻松地读出更多的味道来。再随便挑一段鲁兵的儿童诗:
半夜里,静悄悄,
雪狮子,伸伸腰,
一蹦一跳站起来,
摇头摆尾大声叫:
“我是狮子,
我是大王。
我的肚子饿了,
谁来填填我的肚肠!”(《雪狮子》)
想象一下,这里的节奏和音韵,如何才能用英语来准确表达?
反过来道理是一样的。因为文化背景不同,因为翻译过程中的损失,现在孩子们读的国外经典童书,实际上并非原汁原味的作品。这是不可避免的,很无奈。对于特别讲究语言韵味的童书而言,熟悉的场景和土生土长的语言,才是传情达意最好的工具。因此,好的中文童书,比泊来的外国经典更应该是孩子们阅读的首选啊。
令人纠结的是,现在国内的童书创作,好作品实在不多。正因为如此,鲁兵以及他们那一代留下来的这些,才显得弥足珍贵。现今童书行业做得风声水起,孩子们再也不会像我们当年那样无书可读。可是如果读不到大量的国产经典童书,如果童年时代的阅读密码只能由外国人来提供,他们的幸福,将会多么令人痛心地缺失重要的一角。
《鲁兵和他的朋友们》的结尾,比我还惆怅:
老一代的儿童图画书大家日渐凋零,新人们却没能继承下传统,这是中国图画书最大的遗憾。虽然现在原创图画书有了复兴的姿态,越来越多的画家们也开始参与到创作之中,但是想想看,像鲁兵那样能写古诗文、像田原那样能治印、像马得那样通戏曲、像柯明那样熟悉民间艺术的,能有几个?老一代图画书作家们,不掌握多少现代图画书理论,但他们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当中,找到了足够的资源,而如今的我们,却离传统越来越远了。回眸中国传统图画书曾经的灿烂星空,我们心里除了敬意,更多的,还是伤感。
(《毛毛虫童书馆》第一辑、第二辑,收录鲁兵、田原、马得、贺友直、阿达等人13部图画书作品,包括《老虎外婆》、《胖嫂回娘家》、《动物园》、《三十六个字》、《三借芭蕉扇》、《好乖乖》等。新蕾出版社2009-2010年出版。《毛毛虫童书馆》第三辑《鲁兵滑稽动物故事集》,张世明、杨永青等绘画,包括《小猪奴尼》、《聪明的乌龟》等5种,连环画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
大概是从幼儿园大班的时候,三三就开始追读《阿衰》的漫画。家里不会买这样的书,也不知道她最早是从哪里发现的。先是零零散散地买,后来见她喜欢,一念之下索性将《阿衰》系列从第一本开始全部找齐了。接下来,出一本买一本。每次路过报摊,三三都会习惯性地瞄一眼,看新的一本有没有出来。到现在,买到第26本了。
都说孩子读什么书,大人要把关。其实从三三第一次读,我就翻过《阿衰》。这个系列漫画,讲的多数是小学生阿衰学校里的故事。夸张的、无厘头的搞笑居多,大致以中小学生为阅读消费群体。实在的,我本人真不觉得这书有什么好玩,甚至认为它有低俗的嫌疑。三三妈妈也不太喜欢,将它归类到像喜洋洋那种没什么营养的东西之列。但是三三就是喜欢,迷得不得了,好几本《阿衰》被她翻烂到尸首不全还捧在手里放不下。这一度让我们发愁。好书那么多,为什么偏偏迷这个?我们的习惯,从来都是不要去干涉她读什么,喜欢就行。但最后还是忍不住,偷偷地把家里所有的《阿衰》收集起来,藏到她不太容易发现的地方。这样,情况才稍稍有了一点变化,看起来不那么惦记了。不过只要有新的《阿衰》出来,还是必需要买的。同一个出版社出的期刊《漫画PARTY》(三三简称“漫P”),也连载最新的阿衰故事。每次买到,三三首先要读的,也是它。最近从“漫P”的广告看到他们又新出了《非常小子》系列,也要求爸爸买回来。看完说,很好玩,我喜欢。
除了《阿衰》,三三小时候读过的漫画,还有搭配动画游戏的《神奇宝贝》(只喜欢彩色版)和从动画剧改编的《福娃奥运漫游记》、《虹猫蓝兔》、《黑猫警长》之类,都是些乏善可陈的玩意。为了占领阵地,我们煞费苦心地又想到一招:找经典的漫画作品来挤占《阿衰》们的位置。因为自己小时候读过的、现在知道的漫画并不多,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日本动漫大师手冢治虫的作品。先买了8卷本《我的孙悟空》,又买到18卷本的《铁臂阿童木》,前些天又在趁卓越促销超便宜买回来16本的《三眼神童》。事实证明,大师就是大师,这几套书成功地抢到了三三同学的眼球。看到十八本《铁臂阿童木》被她从新书翻成四周毛边的旧书,看到《三眼神童》被搬到满屋子都是,我们心里多少安稳了一些。至少,经典漫画不是坏东西。那天问三三妈,国内还出过一套手冢的《怪医黑杰克》,要不要淘来?回答有些犹豫。说等等看吧。
小朋友的阅读的兴趣,总是让人琢磨不透。大人觉得好的书她根本不放在眼里,这一点也不稀奇。家里还有好多新书,买回来摆在书架上,三三从来不碰,怎么推荐也不管用。但是有些书,她会不厌其烦地读好多遍。当然有一些非常有趣的好书,三三也很喜欢。那一整套21世纪出的“我的第一本科学探险漫画”系列,就是从三四岁一直看到现在。妈妈曾经因势利导,给三三讲幽默的境界。说你看有些搞笑的漫画比如《非常小子》,拼命咯吱你让你笑,但是笑完也就完了,后来便不会觉得好笑;有些书呢,会让你自动笑出来,或者当时你可能觉得不那么好笑,可是后来每一次想起来,都会发现真的很好笑。这就是一般的搞笑和幽默之间的区别。三三同学听了,若有所思。这个道理,或许有点深奥。
前些天,我终于也找到一个时机,和三三讨论了一番漫画的问题。问她,你不觉得像哈利波特啊安房直子啊这样的书比漫画更奇幻更有趣么?她回答说,两种书不一样的,哈利波特更惊险更刺激,但是漫画书更轻松更搞笑。三三对这两种书感性的区分,让我心中的疑惑豁然照进来一束光亮。原来,在她的心目中,两种书都是需要的,就像品尝食物,不同口味带来不同享受,两者之间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谁说孩子小就没有鉴赏和分辨能力呢?我只能暗暗地感到幸运,我们之前并没有强制性地干涉她对书的选择。读书是为了快乐,我们的坚持是对的。
周末的下午,带上番茄阿姨赞助的会员卡,爸爸和三三结伴去逛求实书店。从家里到八卦岭,走着去,虽然路有点远,但是可以顺便拐到三三从前的幼儿园去怀怀旧。站在公交二幼紧锁的大门前,爷儿俩感慨了一番,然后直奔书店而去。
在不太好玩的深圳,书店算是少有的全家都喜欢的去处之一。大到中心城、地王店、南山书城、购书中心,小到蛇口小巷子里的旧书铺,只要是看得到够得着的书店,我们都不放过。一般情况下,一家三口集体出动,有妈妈陪着三三去看少儿书,爸爸则独自钻到文史社科的架子中间逍遥游,直到妈妈的电话过来,再到收银台会合。爸爸若是单独带着三三,便失去自由了。这一回,爸爸当然已经早有彻底做陪客的准备。
一进求实书店的门,三三便被门口摆着的科学漫画书粘住了。抓起一本《有毒的与珍稀的动植物》翻起来就放不下。爸爸问,这书要买么?三三说,买!说着话头也不抬,眼睛还盯着书。爸爸说,如果决定买,就回家再看嘛,前面还有好多书,先逛逛吧。三三不理会,爸爸只好由着她,自己到周围又转了好几圈。回来再劝,终于放下了。两人慢慢晃过去,爸爸一路推荐自己觉得不错的书,但是三三基本上都是拿起来翻两下,摇摇头便把书放回去。最终在那一堆里,爸爸推荐成功的只有一套《卡尔文与霍布斯虎》漫画系列(三三说,很像《玛法达》)。她自己倒是选中了《病毒世界历险记》,说这个要买,记得啊,是两本!
再往前走几步,下了台阶,便是绘本区。这下,两人都眼花缭乱了。那么多绘本,读过的没读过的,听说过的没听说过的,全挤在书摊子上。光是蒲蒲兰的出品便摆了一大片。三三抽出一本,一声不吭地翻起来。爸爸也自顾自地过起了书瘾,看过觉得好的书,便凑到三三身边继续推荐。番茄阿姨说的不错,求实书店的经典绘本真多。但大约是因为受场地所限,那些书脊背朝上,摆放得紧紧挨挨,要抽出一本来颇需要些力气。并且,很多书都包着塑封。起初三三不敢拆开来看,爸爸便勇敢地出手。一边拆一边狠狠地说,拆!不拆开怎么看,不看怎么买?
爸爸的推荐继续遭遇失败,比如《阿文的小毯子》,三三连翻一下的兴趣都没有。王林博士满怀深情地写过《那些即将消失的优秀童书》系列博文,记得《阿文的小毯子》便在其列。好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令王博惆怅不已。这一刻,爸爸突然想到,当无数的书本像眼前的书店这样密密麻麻地摆在一起的时候,你已经不能强求孩子去仔细地鉴赏每一本书,直接决定一本书的命运的,恐怕是它的书名。《阿文的小毯子》这个名字,拿什么来打动孩子的好奇心?回头来看,王博目前为止列出的十一种“即将消失”的优秀童书,大多数都没有一个能立刻吸引孩子眼球的书名啊。
站着翻书久了,爸爸觉得腿脚发酸。回头一看,三三拿了本书,正蹲在地上看得入神呢。可怜啊。爸爸干脆在狭窄的过道里找了个角落,掏出随身带的外套垫在地上,让三三坐下来看。(回到家来,刚好看到央视的《子午书简》介绍台湾诚品书店的节目,和三三妈一起羡慕得直流口水。差距真大啊。节目说,诚品在大陆的第一家店将于2014年在苏州开张。2014!并且还在苏州!)
爸爸告诉三三,发现有好书,想买回去看的,就挑出来。三三指着书摊说,这本,这本,还有这本……爸爸说,你确定吗?绘本书好贵的,要值得看好多次的书才买哦!三三说,没错啊,这几本,故事也好,画也好!
两个多小时过去了。爸爸说,好累,脚酸。三三说,我也累了,咱们走?回去我还想找心悦(院子里的小朋友)玩儿呢。爸爸抬眼望去,偌大个书店,我们才走进了一小截。自己的书一本也没看,爸爸虽然心有不甘,但也只能寄望于下次再来了。临走之前,三三又到漫画专柜去转了一圈。接着指着一本小书说,爸爸我推荐你看这本,好玩!爸爸接过来,是一本《妈妈的小裤裤》,读完大乐。
“大小正合适的樱桃裤衩,被妈妈一穿,变成了苹果!小老鼠裤裤,被妈妈一穿,变成了熊!小鱼裤裤,被妈妈一穿,变成了鲸鱼;蒲公英裤裤,变成了烟花;小壁虎裤裤,变成了怪兽……”三三说,这本书,要推荐给妈妈看!爸爸笑着说,好啊,不知道妈妈看完会不会也说,“怎么可能!哼!”
大包小包地下楼来,爷儿俩满载而归。爸爸提议说,如果走路回去,省下打出租的十块钱,可以送你做零花钱,怎么样?三三想了想说,我很想得到那十块零花钱,但我们还是打车吧。
上周日三叶草在海岸城宝贝妈的小圃花开小聚,去了很多小朋友,开心地玩了整个下午。回到家,爸爸发现手提袋里有三块石头,估计是小圃花开用来装饰店面的,不知道怎么让三三带回来了。昨晚,三三忙碌到睡前,突然想起来要做石头汤。后来听妈妈说,大概那天一起玩的时候,晓语还是哪个小朋友看到石头,说起了石头汤。
好一阵忙乎,热气腾腾的石头汤做成了。三三说,这石头汤有股小圃花开的味道。因为,这石头,是从小圃花开拿来的嘛。爸爸尝过之后,总觉得那汤有点硌牙。呵呵,可能是石头俩字在作怪?
早晨,妈妈拿三三昨晚煮的石头汤下馄饨,做了一家人的早餐。今天下午,三三学校举行运动会,她要参加立定跳远的比赛。心情有些紧张,饭桌上还在担心自己比不好。爸爸说,那你就要多喝几口石头汤啊,这可是神奇的石头汤哦。于是三三端起碗,喝了几大口,然后就和妈妈一起出门上学去了。
这个记录,爸爸稍稍动了点脑筋,努力想写出点儿童诗的味道来,但是明显不太成功。试过才知道,那些好的儿童诗,看起来浅显,写起来可真是要有非一般的功力才行啊。想到这里,一定要再次向鲁兵那样的优秀的儿童诗作家致敬!
最早读绘本《石头汤》,是在少儿图书馆。偶然遭遇,惊为天人。三三也非常喜欢,读过之后印象极深。所以,才想到要试试自己来做一锅石头汤。后来才知道,这本书是根据法国民间故事改编的,图文作者马西娅•布朗,得过九次凯迪克大奖,《石头汤》是她1947年的作品。国内引进的马西娅•布朗的绘本,广为人知的,还有一本《穿靴子的猫》。什么是好的童书?像《石头汤》这样,能让孩子读过之后念念不忘,甚至趣味十足地去模仿书中的情节,你还有什么话可说?
(十二)世界的角落
妈妈生病了,爸爸接着陪三三在小床睡觉。等三三匆匆翻完一本《兔子帮》,爸爸和她一起在灯下读几米的《躲进世界的角落》。
繁复的画面,唯美的色调,精细的字句。轻轻地翻,缓缓地读。毫无疑问,从三三专注的神态中,爸爸知道她感受到了书中那种若有若无的忧伤味道。但是,对于那种没有来由的孤独,显然她还有些陌生。
读到那一页:“或许你不知道,在世界的角落,每一棵大树里,都暂住着一个对世界适应不良的孩子,他们倾听彼此的心声,因此而获得慰藉。他们在夜晚对星空歌唱,歌声悠扬宛如天籁。”三三问:“什么叫对世界适应不良?”爸爸说:“大概就是觉得别人都不理解他,不喜欢他,所以很寂寞吧。”三三说:“我就不会这样。躲在树洞里,很无聊耶。”
读完书,关了灯,爸爸问:“有过让你感到忧伤的事情么?”
“好像没有,”三三想了想说。
“你们班上,或者你认识的小朋友里面,有那种特别孤僻,不和大家一起玩,经常发呆的么?”
“没有。”
爸爸暗想,如此说来,几米的忧伤,看起来是成人所不理解的孩子的忧伤,其实说到底还是成人自己的忧伤。他的作品,毕竟还不是写给孩子们看的。
也或许,等孩子们大了,那些伤感总有一天会来。他们需要寻找一个无人的角落,面对自己,面对这个世界。
欢迎光临 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https://www.3yecao.org/)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