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标题: 我们的书生活 [打印本页]

作者: szknife    时间: 2010-9-16 12:02
标题: 我们的书生活
本帖最后由 szknife 于 2010-9-16 13:00 编辑

从与三叶草偶然相识,到现在成为其中的一粒草籽,其实才不过三五个月的时间。三叶草故事家族的台前幕后,那些热情而执着的身影,那种博大而无私的情怀,所带给我的深深的感动,多年未曾有过。懒散如我,竟然也觉得应该做点什么。至少,一定要表达对他们的敬意。
   三叶草网站的开通,几经波折。其间的辛苦,我一直在想象。好久以前,曾经向番茄同志豪言,网站建好了,我要去上面盖楼。现在,兑现的时候到了。
   发完感慨,言归正传,说说对这个帖的想法。我们,主要是指我们家,我、三三同学和孩子她妈。在这个家里,书是平淡的生活中重要一部分。所以,说书生活,大概也不算过分。这里将要记录的,我想可以是生活中所有与书有关的细节。
   记录,同时也是为了分享。我更期待分享大家的书生活。如此,这里的“我们”,就不只是三个人了。

书的世界太大太大,就先从刚读完的书开始。

(一)当大人还是孩子时


现在才读《小王子》,实在应该感到脸红才是。关于王子的故事,太多了,以前竟然没有将最经典的这一本从书堆里分辨出来。如今记住了,是法国人圣埃克絮佩里1943年的作品《小王子》。所有以“王子”命名的书里,还有能超过这一本的吗?
   书的开头,关于那幅蛇吞象插图的故事,便让人怦然心动。我喜欢这样的故事,它会让人永远记住,反复回味。“我”画了那幅画,所有的人都说,那是一顶帽子。于是,什么也别说了。那些严肃的大人,他们根本不能懂得什么是画。这个故事的隐喻,我想不需要什么说明,大人们一看就明白了。是的,成年人的世界,或许正是如此的不堪。不是吗?在孩子面前,除了难以自拔的自以为是,我们还做了些什么

接下来的,“我”和小王子相遇了。当“我”一遍一遍地为小王子画绵羊的时候,突然发现,“我”竟然也像那些大人们一样愚蠢和迟钝。最后,“我”画了一只箱子,小王子终于高兴了,那是他最满意的绵羊。
然后,小王子的故事,他的星球之旅才正式开始。他造访各个星球的经历,每一个都饱含作者故事之外的深意。每一段文字,都在密集地调动你的脑细胞,让你的思绪纷乱作响。读到狐狸久久地注视着小王子说,“请你……驯养我吧!”,我不得不放下书,缓一缓,让自己能够更顺畅地呼吸。唉,这才是经典的文字啊。
   关于这本书的深入解读,一定有人曾经做过。这一本薄薄的书,毫无疑问可以演绎出数本厚厚的评论。在这里,时间和地点都不适合谈论哲学。我只是想,这本小书,多么适合一读再读。
   记得有人说过,《小王子》不是写给小孩子看的书。言外之义,书有点深奥,小孩子会看不懂。我倒不这么认为。书里并没有什么晦涩的哲学术语。或许年幼的孩子不能总结出其中的哲理来,但是他们会记得那些故事。故事如同一粒种子埋在心里,不知道哪一天,便发了芽,长出来的,可能是比哲学更深刻的领悟。
   用圣埃克絮佩里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一本写给“还是孩子时”的那个大人看的作品。那么,大人们可以试试,自己是不是还有能力回到“还是孩子时”呢

(《小王子》,圣埃克絮佩里著,周克希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


作者: oll    时间: 2010-9-16 12:13
本帖最后由 oll 于 2010-9-16 12:17 编辑

最早看到这本书时是复印本,如果没有复印机的话可能会现出手抄本吧。
作者: 我绝对不吃番茄    时间: 2010-9-16 12:38
没抢到沙发,板凳也行,哈哈
作者: 星星老师    时间: 2010-9-16 22:09
有手抄本才是真的看书啊。
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那就多看几遍,多看几个版本吧。
作者: 朵米妈    时间: 2010-9-17 09:08
相较现在美仑美焕的各种版本,最早的复印本没有外观,不知道是谁翻译的,却依然记得初读时的震动,这就是作品本身的魅力吧。
作者: szknife    时间: 2010-9-17 10:10
相较现在美仑美焕的各种版本,最早的复印本没有外观,不知道是谁翻译的,却依然记得初读时的震动,这就是作 ...
朵米妈 发表于 2010-9-17 09:08


复印本,真没想到啊。这本书曾经那么难找么?
我印象中读过的复印本,只有《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一位师兄送我的。
作者: szknife    时间: 2010-9-17 11:18

(二)似水年华

昨天下午,又收到当当送来的两单书。包括上海译文出的翁贝托•埃科作品三种,马塞尔•帕尼奥尔的“童年回忆录”系列四本,卡波特的名作《蒂凡尼的早晨》,上海三联版刘易斯•布兹比的《书店的灯光》,人文版的《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一、二卷。

发现有两件事很凑巧(正所谓无巧不成书啊)。

其一,《追寻逝去的时光》的译者周克希先生,恰好也是昨天记过的上海译文版《小王子》的中译者。说起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爱书的人恐怕没有不知道的。上大学的时候,这套书刚上市,整齐地摆在宿舍楼下的小书店里,曾经让我无数次用眼神去抚摸它。只恨囊中羞涩啊。好多年后才知晓,那是国内第一个完整的中译本。1988年,译林出版社组织国内15位译者翻译这部巨著,1991年出齐,一时轰动。十多年过去,后来人慢慢发现,15个人分工合作翻译同一个人的作品,难免会有风格不一、水准参差的问题。周克希当年曾经参与翻译书的第五卷,鉴于上述情况,决定独立重译全书,计划九年完成。第一卷《去斯万那边》似乎在2004年就由上海译文出版了。后来不知怎么又出了人民文学版。有天在网上闲逛,发现第二卷也出了,终于决定出手。人文社的这个新版本(插图版),装帧风格朴素可喜,就是字体偏小,恐怕读起来会比较累。

有意思的是,国内还有一位翻译家徐和瑾,正在与周克希先生同时做同样的工作。译林版的徐译普鲁斯特,也是刚刚推出了第二卷。两个版本PK,势在难免,读者们的口水仗,有得打了。

周译将书名定为《追寻逝去的时光》,据说是因为周克希先生认为这个名字更贴合法语的原意。法语咱不懂,但是“追寻逝去的时光”与“追忆似水年华”在汉语的表达上到底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异,我真没看出来。两者说的是同一个意思吧,只不过似水年华的表达更诗意一些。相比之下,我还是喜欢“似水年华”这个名字。

其二,马塞尔•帕尼奥尔的“童年回忆录”,每一本的封面上都印着“追忆似水年华,阅读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的宣传语。呵呵,估计是编辑一想到法国人,脑子里就立马蹦出来普鲁斯特吧。马塞尔•帕尼奥尔的童年回忆录,我是在《上海书评》上读到它的译者施康强先生的一篇评论后,想到找来看看的。据介绍,这几本书(或者只是最有名的《父亲的荣耀》?)是“法国教育部指定学生必读书”。意思是说每个法国孩子都读过马塞尔•帕尼奥尔,如同我们都要读鲁迅一样。法国也会这样?我有点怀疑书商在误导我等书民。

(《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一卷,马塞尔•普鲁斯特著,周克希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6月。)



作者: 朵米妈    时间: 2010-9-17 11:40
回复 6# szknife


    三爸  那是13年前的事了  那时候国内还没引进这本书呢  一位在美国的朋友在网上找到的文字稿  我们就用办公室的针孔打印机偷偷打印出来传看  厚厚的一沓  夹一个大号的钢夹子
作者: szknife    时间: 2010-9-20 15:01
本帖最后由 szknife 于 2010-9-23 19:24 编辑

(三)缸是什么东西



晚上下班的路上,刚好听到先锋898巧妈王颖的育儿节目,请到一位来自台湾的教授谈儿童的阅读。车开到院子里,熄了火,接着听完才回家。节目里听来的故事,马上就在饭桌上分享和讨论。

说是有位老师,给学生们讲完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接着问,大家怎么看这个故事啊?本来是想引导孩子们理解司马光的机智勇敢吧。没想到,有个孩子问,老师,什么是缸啊?接着,又问,那缸有多高?旁边有没有梯子?司马光个子有多高?石头有多重?最后,孩子们得出一个结论:这个故事是假的!

教授想通过这个故事,说明在孩子的阅读过程中,积累丰富的背景知识非常重要。现在大城市的孩子,真有可能根本没见过大水缸,因为有自来水啊。没见过,他该怎样去在头脑中构想司马光砸缸的情景?如此等等,还真是平时没有注意过的问题。问三三,你当时有想过司马光砸的缸是什么样的吗?三三说,没有啊,我觉得书上的文字里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妈妈说,三三见过大水缸啊,四岁时去故宫,外面不是有好多个么。再问三三故宫的大水缸是做什么用的,她却一时间说不出来。妈妈提示,故宫的房子可都是用木头建成的,失火了怎么办?三三想起来了,哦,消防用的,那时候,没有消防水龙头。


饭后闲聊,接着讨论语文课上新学的古诗,苏轼的《赠刘景文》,对这首诗爸爸以前没什么印象。“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一读之下,实在不觉得这首诗里有什么妙味。东坡的诗词佳作数不胜数,想不通为何偏偏会把这一首选进小学课本。网上翻查,关于刘景文的资料,查到的不多。感觉上刘景文似乎是苏东坡的铁杆粉丝,苏东坡也挺看得起这人。两人之间的唱和诗很多,这首是其中之一。唱和诗,要么是惺惺相惜,要么是互相吹捧,属于比较乏味的一类。苏东坡把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或许有些人老珠黄的感慨,未必有什么其它的深意。

还有一篇谈诗话的文章(原典出处未知)说,刘景文是个神人,在山西当官的时候,经常到晋文公祠里去和里面的神偶聊天,晋文公(姬重耳)也时常回访他,关了门在屋里谈笑风生。刘景文死后过了一天,突然复生,起来写了三首关于天宫神仙景象的诗,然后对家人说,我现在天上任职,不再是凡人啦!说完,又死了。三三和妈妈听到这一段,俩人一起哈哈大笑。


课本上接下来的另一首诗《山行》,倒是杜牧的名篇。“远上寒山石径斜”,“斜”字记得小时候老师说要古音xiá,这样才是押韵。三三说,不是,念xié。那么说,现在它回到普通话读音了。三三还考爸爸,知道“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是什么意思吗?爸爸说,因为啊。三三很惊奇,嗯,你怎么知道的?

王力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上,“坐”的第四个意思,就是“因为”。举了那首著名的乐府诗《陌上桑》中的句子为例:“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爸爸很好奇的,倒是“坐”的字意,怎么会引申到“因为”上来?今天上午查《汉字源流字典》(289页),结果大致如下:坐(座),会意字,古文是二人相对居处于祭坛(土)前,面对土地神争讼曲直之意。由此引申为“在法庭辩讼”,如“躬坐狱讼”;再引申为“由……而获罪”,如“连坐”;进而引申为“因,因为”。


从司马光的缸,讨论到新学的古诗。三三颇有一些体会。她说,我知道现在的人为什么写不出古时候那样美的诗句了。因为,古时候有的东西,比如说缸吧,现在见不到了啊。爸爸说,是啊。停车坐爱枫林晚,你想想他们坐的什么车,是怎么停的车?一脚刹车踩下去,车就停了?……


作者: szknife    时间: 2010-9-21 14:48
本帖最后由 szknife 于 2010-9-23 17:51 编辑

(四)想把我读给你听



     电脑上打出“我读给你听”,耳边突然跳出老狼的那首《想把我唱给你听》。于是找来MP3,一遍遍听。有种说不出来的感动。这首唱给恋人的歌,竟然也可以原封不动地唱给女儿。

     想把我唱给你听
     趁现在年少如花
     花儿尽情地开吧
     装点你的岁月我的枝桠

     谁能够代替你呐
     趁年轻尽情的爱吧
     最最亲爱的人啊
     路途遥远我们在一起吧

     我把我唱给你听
     把你纯真无邪的笑容给我吧
     我们应该有快乐的
     幸福的晴朗的时光

     我把我唱给你听
     用我炙热的感情感动你好吗
     岁月是值得怀念的 留恋的
     害羞的红色脸庞

    昨天收到当当送来全套5册彭懿的原创作品《我是夏壳壳》,翻开第一本《戴牙套的青蛙王子》,一口气读了几十页,猜想三三同学一定会喜欢,于是带回家,向她隆重推荐。
    上古筝课、写作业,忙完已经很晚了。妈妈对爸爸说,今晚你陪三三听故事睡觉吧。爸爸向三三建议,我来给你读《戴牙套的青蛙王子》,行不?三三说,好啊!洗漱完上床,故事开始了。夏壳壳的奶奶当年嫁给了怪兽王子,从此后一心想生个怪物孙子。夏壳壳一出生,就发出了怪物的嚎叫,“Wuha,wuha,gua—gua—gua,bugu——bugu——gu,gu,gatabisibatazhi……”爸爸大声地念出这一长串的怪声,三三腾地坐起来,把书揽过去,两眼发光地问,哪里哪里,我看看,我看看。
    爸爸告诉三三,写这本书的作家叫彭懿,你以前读过他翻译的很多书,但这本是他自己写的。三三说,我知道,《车的颜色是天空的颜色》,还有《狐狸的窗户》,还有《风与树的歌》,《花香小镇》那一套。爸爸也是第一次读彭懿的原创作品,发现他真是很了不起。夏壳壳的这一本,情节精彩纷呈,人物形象和语言节奏也都非常到位,十分符合孩子的口味。
    读完序曲的部分,又应三三的要求,接着读第一章。“我叫夏壳壳,今年开学刚上二年级。从育才一幼到育才一小,我有一大堆乱七八糟的绰号……”哪里,哪里?三三又坐起来了。她其实早就猜到了,爸爸故意把三年级读成二年级,把“从幼儿园到小学”念成了……这是讲故事的时候,爸爸和三三之间的游戏。

    爸爸很久没念书给三三听了。自从幼儿园大班起识字之后,三三便渐渐开始独自捧着书看。即便听故事,也是听妈妈从网上找来的现成的音频。给她念故事的乐趣,悄无声息地丢失掉,爸爸过了很久才意识到。想当初,发现她已经迅速地认得很多字早早地开始自主阅读的时候,心中还暗自窃喜呢。丢了东西不知道,还傻乐,没有比这更让人郁闷的事了。
    无可药救地,爸爸后来经常怀念给三三念故事的时光。想起三三不满周岁的时候,给她读的第一本书《小猫钓鱼》。讲了一遍又一遍,然后每次翻到小猫终于钓到大鱼的那一页,她便会用手指着淘气的猫,“哈哈哈”地大笑。这个“哈哈哈”,是爸爸编进故事里去的。于是爸爸很得意,比那只钓到鱼的猫还得意。
    上幼儿园那时候,睡觉前,在昏暗的灯光下,爸爸给三三念《魔法巨人》。巨人出现的街道的名字,总是会变成红宝路。世界各地的小孩子,味道最好、坏巨人最喜欢的,当然是中国深圳的小屁孩。有时候讲到一半,三三走神了,或者不自觉地把手指伸到了鼻孔里。爸爸不动声色,继续念故事,“巨人端着喝着绿啤酒,很严肃地对索菲说,小朋友怎么能抠鼻孔呢?……”三三便不好意思地笑一笑,赶紧把手缩到被窝里去。当然,这也是爸爸和三三经常玩的另一个游戏。讲完故事,到了该睡觉的时间,每次三三都会问:魔法时间到了么?爸爸会说,还没有吧,应该马上就要到了,我去把窗帘关严。
     
    现在回想起来,孩子幼小的时候,给她讲故事,那真是一段特别温馨的时光。在一个一个有故事的夜晚,孩子不知不觉就长大了。那是一个个充满爱意的夜晚。我们在给她讲故事,同时也在将自己内心深处温柔的爱,一字一句地读给她听。这样的时光,真的值得好好珍惜。再听一遍老狼的歌吧,将那个“唱”字换成“读”,回味与孩子在一起时柔软的心情,跟着音乐一起吟唱,你的心会变得无比温暖。
    三三,谢谢你让爸爸得以重温到久违了的那种快乐。今晚,我们接着读夏壳壳。

星星老师:彭懿很幽默,做学问又极认真,摄影一级棒。曾经说过,不到央校来的作家不是真正的作家,很有趣的一个作家。
这个学期要请他过来,三爸到时要带三三过来看看。

szknife:好啊好啊!必须的!

作者: 三三妈妈    时间: 2010-9-21 14:55
幸好贪着看恐怖故事,才给三三爸爸创造了一段温馨的亲子讲故事时光看来妈妈还是要该放手时就放手啊。
作者: 朵米妈    时间: 2010-9-22 22:17
特由衷的叹一句:好幸福的一家啊!
作者: 星星老师    时间: 2010-9-23 12:21
(三)缸是什么东西

晚上下班的路上,刚好听到先锋898巧妈王颖的育儿节目,请到一位来自台湾的教授谈儿童 ...
szknife 发表于 2010-9-20 15:01



    我们学司马光砸缸,老在司马缸砸光里转悠,倒也好玩。
老家有水缸,这个晓语还是记得的。
古诗要吟诵才好玩,或者化成粤语来读,也有味道。
作者: szknife    时间: 2010-9-26 13:10
本帖最后由 szknife 于 2010-9-26 13:15 编辑

(五)春壳壳

晚上继续给三三念《戴牙套的青蛙王子》。夏壳壳和跳蚤一世找到一只哭泣的癞哈蟆,不能确定到底是不是他们的同学海妖三颗牙。念到这里,三三小声地请求说,爸爸我好想自己看一会儿!爸爸问,怎么?我念得不好么?三三说,不是。再问,是不是想快点知道后面的结果?三三点了点头。于是书转到了三三手里,她迫不及待地翻起来,一目十行地快速浏览,最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才把书还给爸爸。是的,没错,这只癞哈蟆正是可怜的任远远同学。爸爸接着给三三读,她闭着眼睛,很享受地听……

第二天,爸爸下班回到家,三三说,那本书我看完啦,什么时候帮我把下一本拿回来吧!爸爸笑了笑说,我就知道你等不及了。后来怎么样啦,海妖三颗牙变回来了么?三三说,他们去食人妖王国找那个水晶球嘛,后来还把食人妖公主的水晶球给带出来了!

下一本《爸爸变成甲虫飞走了》,放在爸爸的办公室里,要过完中秋节的假期上班后才能带回家。那几天,可是吊足了三三的胃口。一家人出去逛街,三三一路上和爸爸讨论“MS.大癞蛤蟆精•你给我滚出来”和“MR.巨人•你给我滚进来再给我滚回去”这两个可笑的名字,还绘声绘色地给妈妈讲述“摔出一个青蛙王子淘汰赛”的精彩情节。爸爸说,你看你那两颗孤独的门牙,要不给你取名叫“海妖两颗牙”?

终于,昨天晚上,可以读新书啦。《爸爸变成甲虫飞走了》拿回家,三三首先把封面封底的剧情简介仔细看了一遍。睡觉前,爸爸和三三躺在小床,开心地分享了前三章。读到夏壳壳的妈妈追杀打喷嚏的长嘴蚊子,夏门牙说反话夸老婆。老婆得意地说,这样十全十美的老婆上哪去找!三三大笑,哪里啊!根本不是,她比我妈妈差远了!

夏壳壳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的爸爸变成了一只星光天牛。故事读不完,睡觉时间到了,爸爸要去凉洗衣机里的洗好的衣服,让三三一个人先睡。三三说,我会做梦的哦!爸爸厉声警告说,不许把我变成甲虫!

爸爸忙完回来,三三还没有睡着。于是两个人在黑暗中回味书中的情节,小声地聊会儿天。爸爸告诉三三,今天又在网上买了彭懿写的另外五本“精灵飞舞幻想小说”哦,也很好看的。三三说,爸爸你应该先给我买“春壳壳”的故事,春夏秋冬嘛!春壳壳、夏壳壳、秋壳壳、冬壳壳,嘿嘿。爸爸想了想说,嗯,有道理。可是啊,说不定在怪兽世界里,夏天是每年的第一个季节呢!没有人规定非要把春天算作一年的开头啊。三三想了想,嘴里喃喃地念道,夏秋冬春,夏秋冬春夏秋冬春夏秋冬,春夏秋冬……啊呀,最后一个又变成第一个啦!



作者: szknife    时间: 2010-9-26 13:19
我们学司马光砸缸,老在司马缸砸光里转悠,倒也好玩。
老家有水缸,这个晓语还是记得的。
古诗 ...
星星老师 发表于 2010-9-23 12:21


用方言读,这是个好主意啊!那时候,倒还真没有普通话这么一说。
《赠刘景文》是在杭州写的,不知道这首诗用杭州话念会是什么样的呢?
作者: 三三妈妈    时间: 2010-9-26 13:52
下次找个江浙的朋友用方言念念看
作者: szknife    时间: 2010-9-27 11:52
本帖最后由 szknife 于 2010-9-27 11:53 编辑

六)快速读书法

昨天三三身体不舒服,在家休息。下午打电话给爸爸说,记得帮我把夏壳壳第三本《小河花妖》带回来。不出爸爸所料,半天时间,她已经把《爸爸变成甲虫飞走了》读完了。爸爸问,后来怎么样啦,他爸爸后来怎么变回来的?三三压低了声音说,哎呀回家再跟你讲,我现在和姥姥在教堂呢,别忘记带书回来,我挂电话了拜拜!

晚饭的时候讨论夏壳壳与“拎着夏壳壳的脑壳回来见我突击队”之间的战斗。爸爸好奇地问三三,你看书怎么那么快?三三微笑着说,我告诉你一个快速阅读的诀窍,保证你看得又快,又绝对不会漏掉!爸爸赶紧问,什么诀窍?三三说,比如啊,你读到这一章了嘛,你就使劲往后翻,然后选一个地方开始看,一直看到结尾,然后再回到你前面看到的那里,把跳过去的那部分看完,这样很快一本书就看完了!

爸爸有点反应不过来。这不还是一样嘛,只不过是换了一下次序,该读的一页也没少啊。三三说,这样快啊,我就是这样读的。妈妈若有所思,说你这样读书啊,有点像拍电影时胶片剪辑,不同的剪法,可以剪出不同的故事和风格来呢。

爸爸猜想,这种读法,是不是因为着急想快点知道后面的结果呢?三三说,不是啊,我觉得照着书一直这样读下去,太长了。爸爸说,我明白了。爸爸小时候在家里拿铁锹翻地,翻到半途,抬头一望,觉得无论如何也到不了地头,于是干脆去最后面翻一截,回头再来翻漏掉的那一段,如此这般,艰难的任务也就似乎变得容易了。

昨晚爸爸将新买的整套手冢治虫漫画《三眼神童》带回家,睡觉前三三捧着第一册在那里看,于是没时间再读夏壳壳。今早上学,把《小河花妖》装在书包里带到学校去了。回来要问一下她,有没有上课的时候在桌子底下偷偷看小说?



作者: 三三妈妈    时间: 2010-10-8 10:55
对哦,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三三同学,应该不会上课偷看无关的书吧?
作者: 我绝对不吃番茄    时间: 2010-10-8 11:46
估计三三同学不敢吧,嘿嘿
看书先看结尾很不过瘾哪
作者: 三三妈妈    时间: 2010-10-9 10:41

夏壳壳系列(戴牙套的青蛙王子)看过之后的画,蛤蟆怪?
作者: szknife    时间: 2010-10-12 11:14
本帖最后由 szknife 于 2010-10-12 11:23 编辑

(七)原来我们也有

那天告诉三三,毛毛虫童书馆的书,我把第一辑和第三辑都买了。三三和妈妈齐声说:“切——。”同时摆出一副很不屑的样子。第二辑,《三十六个字》那一套六本,很早以前买的。她俩都觉得:太幼稚了吧。

其实我决定把三辑都收齐了,是因为读了《读库0904》上的一篇文章,《鲁兵和他的朋友们》。这篇不长的文字,让我重新认真地翻了一遍第二辑的那六本小书。果然,对这些年代久远的文字和图画,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读书如同阅人,有些时候,你偶然知道了一些背景故事,再见面时,有时候印象竟然会发生微妙的变化。

这篇文章从1957年2月上海的《小朋友》杂志封面刊出画家关良的京剧人物画《活捉史文恭》讲起,说到这个杂志的主编鲁兵,然讲到詹同、田原、马得、陈秋草、贺友直、阿达这一批大师,他们曲曲折折的故事。原来,中国早就有自己的图画书。原来,我们有自己的图画书传统。原来,中国的图画书,那么坎坷。

现在坐下来细细地读那每一页,慢慢品味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意趣盎然。说起来,我们这一代,就是在这些故事的滋养下长大的,有些东西,早已深入骨髓。现在的孩子,不再读这些书,是因为那些东西已经不再需要了么?可是,他们还生长在这块泥土上啊。

还想到,国外的童书,总要经过翻译这一道工序才能让我们读到。翻译本来就是一堵墙,文化和语言背景的阻隔,会将原作中的许多东西拦截下来。一个美国孩子读《胖嫂回娘家》,他或许会读到一个滑稽可笑的小故事,可他不知道什么叫回娘家,想不出为什么会有一片冬瓜地,他们家的孩子也掉不到床底下去。但是我们知道,我们心里有不必交待的背景画面,因此我们能轻松地读出更多的味道来。再随便挑一段鲁兵的儿童诗:

半夜里,静悄悄,

雪狮子,伸伸腰,

一蹦一跳站起来,

摇头摆尾大声叫:

“我是狮子,

我是大王。

我的肚子饿了,

谁来填填我的肚肠!”(《雪狮子》)

想象一下,这里的节奏和音韵,如何才能用英语来准确表达?

反过来道理是一样的。因为文化背景不同,因为翻译过程中的损失,现在孩子们读的国外经典童书,实际上并非原汁原味的作品。这是不可避免的,很无奈。对于特别讲究语言韵味的童书而言,熟悉的场景和土生土长的语言,才是传情达意最好的工具。因此,好的中文童书,比泊来的外国经典更应该是孩子们阅读的首选啊。

令人纠结的是,现在国内的童书创作,好作品实在不多。正因为如此,鲁兵以及他们那一代留下来的这些,才显得弥足珍贵。现今童书行业做得风声水起,孩子们再也不会像我们当年那样无书可读。可是如果读不到大量的国产经典童书,如果童年时代的阅读密码只能由外国人来提供,他们的幸福,将会多么令人痛心地缺失重要的一角。

《鲁兵和他的朋友们》的结尾,比我还惆怅:

老一代的儿童图画书大家日渐凋零,新人们却没能继承下传统,这是中国图画书最大的遗憾。虽然现在原创图画书有了复兴的姿态,越来越多的画家们也开始参与到创作之中,但是想想看,像鲁兵那样能写古诗文、像田原那样能治印、像马得那样通戏曲、像柯明那样熟悉民间艺术的,能有几个?老一代图画书作家们,不掌握多少现代图画书理论,但他们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当中,找到了足够的资源,而如今的我们,却离传统越来越远了。回眸中国传统图画书曾经的灿烂星空,我们心里除了敬意,更多的,还是伤感。

(《毛毛虫童书馆》第一辑、第二辑,收录鲁兵、田原、马得、贺友直、阿达等人13部图画书作品,包括《老虎外婆》、《胖嫂回娘家》、《动物园》、《三十六个字》、《三借芭蕉扇》、《好乖乖》等。新蕾出版社2009-2010年出版。《毛毛虫童书馆》第三辑《鲁兵滑稽动物故事集》,张世明、杨永青等绘画,包括《小猪奴尼》、《聪明的乌龟》等5种,连环画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


作者: 朵米妈    时间: 2010-10-12 12:57
三爸的反思真好!
中国文化的断层又何止在图画书上呢。前段时间收了一套中国经典动画改编的图画书,收录了三个和尚、过猴山、等明天等优秀作品。附赠的光碟里虽然音画品质粗糙,但内容却仍是光彩依旧,令人一看再看,百看不厌。相较之下,图书的品质却差的令人心酸。
回想毛毛虫第一辑的出版,小艾和郭骅为这套书奔走了几个城市,找到那些年近耄耋的老人,说明出版的缘故,有些老人竟愿意为此重新再画一次。想想他们的年龄,真的不啻为中国传统图画书抢救了。
而在中国进行图画书原创之难,恐怕传统的流逝只是一个方面。有关方面对孩子的漠视,才是问题的根本。而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肥沃其土壤,也许,从我们所关注到的孩子中间,未来能生发出可参天的绿芽。
作者: 朵米妈    时间: 2010-10-12 13:00
爸爸猜想,这种读法,是不是因为着急想快点知道后面的结果呢?三三说,不是啊,我觉得照着书一直这样读下去,太长了。爸爸说,我明白了。爸爸小时候在家里拿铁锹翻地,翻到半途,抬头一望,觉得无论如何也到不了地头,于是干脆去最后面翻一截,回头再来翻漏掉的那一段,如此这般,艰难的任务也就似乎变得容易了。

这是三三的读书相对论啊!
作者: szknife    时间: 2010-10-12 13:27
本帖最后由 szknife 于 2010-10-12 13:36 编辑
三爸的反思真好!
中国文化的断层又何止在图画书上呢。前段时间收了一套中国经典动画改编的图画书,收录了 ...
朵米妈 发表于 2010-10-12 12:57



    朵米妈比我想得更深、更远。三叶草是否可以考虑组织一个阅读中国传统图画书的活动呢?
作者: szknife    时间: 2010-10-22 10:19
本帖最后由 szknife 于 2010-10-22 10:25 编辑

(八)三三爱漫画

大概是从幼儿园大班的时候,三三就开始追读《阿衰》的漫画。家里不会买这样的书,也不知道她最早是从哪里发现的。先是零零散散地买,后来见她喜欢,一念之下索性将《阿衰》系列从第一本开始全部找齐了。接下来,出一本买一本。每次路过报摊,三三都会习惯性地瞄一眼,看新的一本有没有出来。到现在,买到第26本了。

都说孩子读什么书,大人要把关。其实从三三第一次读,我就翻过《阿衰》。这个系列漫画,讲的多数是小学生阿衰学校里的故事。夸张的、无厘头的搞笑居多,大致以中小学生为阅读消费群体。实在的,我本人真不觉得这书有什么好玩,甚至认为它有低俗的嫌疑。三三妈妈也不太喜欢,将它归类到像喜洋洋那种没什么营养的东西之列。但是三三就是喜欢,迷得不得了,好几本《阿衰》被她翻烂到尸首不全还捧在手里放不下。这一度让我们发愁。好书那么多,为什么偏偏迷这个?我们的习惯,从来都是不要去干涉她读什么,喜欢就行。但最后还是忍不住,偷偷地把家里所有的《阿衰》收集起来,藏到她不太容易发现的地方。这样,情况才稍稍有了一点变化,看起来不那么惦记了。不过只要有新的《阿衰》出来,还是必需要买的。同一个出版社出的期刊《漫画PARTY》(三三简称“漫P”),也连载最新的阿衰故事。每次买到,三三首先要读的,也是它。最近从“漫P”的广告看到他们又新出了《非常小子》系列,也要求爸爸买回来。看完说,很好玩,我喜欢。

除了《阿衰》,三三小时候读过的漫画,还有搭配动画游戏的《神奇宝贝》(只喜欢彩色版)和从动画剧改编的《福娃奥运漫游记》、《虹猫蓝兔》、《黑猫警长》之类,都是些乏善可陈的玩意。为了占领阵地,我们煞费苦心地又想到一招:找经典的漫画作品来挤占《阿衰》们的位置。因为自己小时候读过的、现在知道的漫画并不多,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日本动漫大师手冢治虫的作品。先买了8卷本《我的孙悟空》,又买到18卷本的《铁臂阿童木》,前些天又在趁卓越促销超便宜买回来16本的《三眼神童》。事实证明,大师就是大师,这几套书成功地抢到了三三同学的眼球。看到十八本《铁臂阿童木》被她从新书翻成四周毛边的旧书,看到《三眼神童》被搬到满屋子都是,我们心里多少安稳了一些。至少,经典漫画不是坏东西。那天问三三妈,国内还出过一套手冢的《怪医黑杰克》,要不要淘来?回答有些犹豫。说等等看吧。

小朋友的阅读的兴趣,总是让人琢磨不透。大人觉得好的书她根本不放在眼里,这一点也不稀奇。家里还有好多新书,买回来摆在书架上,三三从来不碰,怎么推荐也不管用。但是有些书,她会不厌其烦地读好多遍。当然有一些非常有趣的好书,三三也很喜欢。那一整套21世纪出的“我的第一本科学探险漫画”系列,就是从三四岁一直看到现在。妈妈曾经因势利导,给三三讲幽默的境界。说你看有些搞笑的漫画比如《非常小子》,拼命咯吱你让你笑,但是笑完也就完了,后来便不会觉得好笑;有些书呢,会让你自动笑出来,或者当时你可能觉得不那么好笑,可是后来每一次想起来,都会发现真的很好笑。这就是一般的搞笑和幽默之间的区别。三三同学听了,若有所思。这个道理,或许有点深奥。

前些天,我终于也找到一个时机,和三三讨论了一番漫画的问题。问她,你不觉得像哈利波特啊安房直子啊这样的书比漫画更奇幻更有趣么?她回答说,两种书不一样的,哈利波特更惊险更刺激,但是漫画书更轻松更搞笑。三三对这两种书感性的区分,让我心中的疑惑豁然照进来一束光亮。原来,在她的心目中,两种书都是需要的,就像品尝食物,不同口味带来不同享受,两者之间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谁说孩子小就没有鉴赏和分辨能力呢?我只能暗暗地感到幸运,我们之前并没有强制性地干涉她对书的选择。读书是为了快乐,我们的坚持是对的。


作者: 三三妈妈    时间: 2010-10-22 10:35
陈小乐:
  我喜欢自己笔下的阿衰,我甚至觉得他就是某个学校的学生。我朦胧之中看到他的生活。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孩于,微不足道的一个人。他并不优秀,他只能用自我安慰来抚慰自己。他经常做出各种糗事,他有那么多的缺点……我们每个人恐怕都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着这样的心理状态。世界是由千千万万个阿衰这样的小人物组成的。当我们收回对优秀者艳羡的目光,揉揉因为仰视明星太久而发酸的脖子,也应该关怀一下并不出众的你我他……
      上面是作者本人的书评。
作者: szknife    时间: 2010-10-26 11:09
本帖最后由 szknife 于 2010-10-26 11:17 编辑

(九)三三在书店

周末的下午,带上番茄阿姨赞助的会员卡,爸爸和三三结伴去逛求实书店。从家里到八卦岭,走着去,虽然路有点远,但是可以顺便拐到三三从前的幼儿园去怀怀旧。站在公交二幼紧锁的大门前,爷儿俩感慨了一番,然后直奔书店而去。

在不太好玩的深圳,书店算是少有的全家都喜欢的去处之一。大到中心城、地王店、南山书城、购书中心,小到蛇口小巷子里的旧书铺,只要是看得到够得着的书店,我们都不放过。一般情况下,一家三口集体出动,有妈妈陪着三三去看少儿书,爸爸则独自钻到文史社科的架子中间逍遥游,直到妈妈的电话过来,再到收银台会合。爸爸若是单独带着三三,便失去自由了。这一回,爸爸当然已经早有彻底做陪客的准备。

一进求实书店的门,三三便被门口摆着的科学漫画书粘住了。抓起一本《有毒的与珍稀的动植物》翻起来就放不下。爸爸问,这书要买么?三三说,买!说着话头也不抬,眼睛还盯着书。爸爸说,如果决定买,就回家再看嘛,前面还有好多书,先逛逛吧。三三不理会,爸爸只好由着她,自己到周围又转了好几圈。回来再劝,终于放下了。两人慢慢晃过去,爸爸一路推荐自己觉得不错的书,但是三三基本上都是拿起来翻两下,摇摇头便把书放回去。最终在那一堆里,爸爸推荐成功的只有一套《卡尔文与霍布斯虎》漫画系列(三三说,很像《玛法达》)。她自己倒是选中了《病毒世界历险记》,说这个要买,记得啊,是两本!

再往前走几步,下了台阶,便是绘本区。这下,两人都眼花缭乱了。那么多绘本,读过的没读过的,听说过的没听说过的,全挤在书摊子上。光是蒲蒲兰的出品便摆了一大片。三三抽出一本,一声不吭地翻起来。爸爸也自顾自地过起了书瘾,看过觉得好的书,便凑到三三身边继续推荐。番茄阿姨说的不错,求实书店的经典绘本真多。但大约是因为受场地所限,那些书脊背朝上,摆放得紧紧挨挨,要抽出一本来颇需要些力气。并且,很多书都包着塑封。起初三三不敢拆开来看,爸爸便勇敢地出手。一边拆一边狠狠地说,拆!不拆开怎么看,不看怎么买?

爸爸的推荐继续遭遇失败,比如《阿文的小毯子》,三三连翻一下的兴趣都没有。王林博士满怀深情地写过《那些即将消失的优秀童书》系列博文,记得《阿文的小毯子》便在其列。好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令王博惆怅不已。这一刻,爸爸突然想到,当无数的书本像眼前的书店这样密密麻麻地摆在一起的时候,你已经不能强求孩子去仔细地鉴赏每一本书,直接决定一本书的命运的,恐怕是它的书名。《阿文的小毯子》这个名字,拿什么来打动孩子的好奇心?回头来看,王博目前为止列出的十一种“即将消失”的优秀童书,大多数都没有一个能立刻吸引孩子眼球的书名啊。

站着翻书久了,爸爸觉得腿脚发酸。回头一看,三三拿了本书,正蹲在地上看得入神呢。可怜啊。爸爸干脆在狭窄的过道里找了个角落,掏出随身带的外套垫在地上,让三三坐下来看。(回到家来,刚好看到央视的《子午书简》介绍台湾诚品书店的节目,和三三妈一起羡慕得直流口水。差距真大啊。节目说,诚品在大陆的第一家店将于2014年在苏州开张。2014!并且还在苏州!)

爸爸告诉三三,发现有好书,想买回去看的,就挑出来。三三指着书摊说,这本,这本,还有这本……爸爸说,你确定吗?绘本书好贵的,要值得看好多次的书才买哦!三三说,没错啊,这几本,故事也好,画也好!

两个多小时过去了。爸爸说,好累,脚酸。三三说,我也累了,咱们走?回去我还想找心悦(院子里的小朋友)玩儿呢。爸爸抬眼望去,偌大个书店,我们才走进了一小截。自己的书一本也没看,爸爸虽然心有不甘,但也只能寄望于下次再来了。临走之前,三三又到漫画专柜去转了一圈。接着指着一本小书说,爸爸我推荐你看这本,好玩!爸爸接过来,是一本《妈妈的小裤裤》,读完大乐。

“大小正合适的樱桃裤衩,被妈妈一穿,变成了苹果!小老鼠裤裤,被妈妈一穿,变成了熊!小鱼裤裤,被妈妈一穿,变成了鲸鱼;蒲公英裤裤,变成了烟花;小壁虎裤裤,变成了怪兽……”三三说,这本书,要推荐给妈妈看!爸爸笑着说,好啊,不知道妈妈看完会不会也说,“怎么可能!哼!”

大包小包地下楼来,爷儿俩满载而归。爸爸提议说,如果走路回去,省下打出租的十块钱,可以送你做零花钱,怎么样?三三想了想说,我很想得到那十块零花钱,但我们还是打车吧。


作者: szknife    时间: 2010-10-27 13:31
本帖最后由 szknife 于 2010-10-27 15:30 编辑

(十)石头汤

上周日三叶草在海岸城宝贝妈的小圃花开小聚,去了很多小朋友,开心地玩了整个下午。回到家,爸爸发现手提袋里有三块石头,估计是小圃花开用来装饰店面的,不知道怎么让三三带回来了。昨晚,三三忙碌到睡前,突然想起来要做石头汤。后来听妈妈说,大概那天一起玩的时候,晓语还是哪个小朋友看到石头,说起了石头汤。

好一阵忙乎,热气腾腾的石头汤做成了。三三说,这石头汤有股小圃花开的味道。因为,这石头,是从小圃花开拿来的嘛。爸爸尝过之后,总觉得那汤有点硌牙。呵呵,可能是石头俩字在作怪?

早晨,妈妈拿三三昨晚煮的石头汤下馄饨,做了一家人的早餐。今天下午,三三学校举行运动会,她要参加立定跳远的比赛。心情有些紧张,饭桌上还在担心自己比不好。爸爸说,那你就要多喝几口石头汤啊,这可是神奇的石头汤哦。于是三三端起碗,喝了几大口,然后就和妈妈一起出门上学去了。


   回头,爸爸将三三做石头汤的情景做了个记录,配上图片,贴在了三叶草的论坛上。取了个题目叫《真正的石头汤!》

这个记录,爸爸稍稍动了点脑筋,努力想写出点儿童诗的味道来,但是明显不太成功。试过才知道,那些好的儿童诗,看起来浅显,写起来可真是要有非一般的功力才行啊。想到这里,一定要再次向鲁兵那样的优秀的儿童诗作家致敬!

最早读绘本《石头汤》,是在少儿图书馆。偶然遭遇,惊为天人。三三也非常喜欢,读过之后印象极深。所以,才想到要试试自己来做一锅石头汤。后来才知道,这本书是根据法国民间故事改编的,图文作者马西娅•布朗,得过九次凯迪克大奖,《石头汤》是她1947年的作品。国内引进的马西娅•布朗的绘本,广为人知的,还有一本《穿靴子的猫》。什么是好的童书?像《石头汤》这样,能让孩子读过之后念念不忘,甚至趣味十足地去模仿书中的情节,你还有什么话可说?


作者: 星星老师    时间: 2010-10-27 18:09
爸爸小时候在家里拿铁锹翻地,翻到半途,抬头一望,觉得无论如何也到不了地头,于是干脆去最后面翻一截,回头再来翻漏掉的那一段,如此这般,艰难的任务也就似乎变得容易了。

想不到,三爸也有我同样的经历。
作者: szknife    时间: 2010-12-13 10:37
(十一)莫尔的世界

    三三同学最近的漫画新宠,是十九番的《兔子帮》。起初是在某杂志上看到广告和剧情介绍,强烈要求爸爸去买回来。爸爸对国内的动漫作品印象不佳,好不容易把《阿衰》看淡了,现在又来一个,于是颇有些犹疑。谈判的结果,是先买一本看看,觉得好再接着买。挑了《兔子帮》系列的第11册。拿回来,一下子就迷上了,当着爸爸的面赞不绝口。虽然妈妈发现书上屡屡出现错别字,认为此书质量可疑,但拗不过人家喜欢,还是在当当下了单,买了1-10集的套装。这下好了,床上、沙发上、地板上,满屋都是《兔子帮》,放学回家,丢下书包,就抓一本在手里。
    《兔子帮》套装送了一个棕色封面的日记本。上周末,三三自己在上面写了第一篇日记。日记的大意是说,《兔子帮》第1到11集我都看完了,我很想看第12、13、14集,可是爸爸说还要等几天书才能送到,所以我有点失望……
    其实除了《兔子帮》,三三同时还在迷着手冢治虫的《怪医黑杰克》。全套30本,爸爸前些天从淘宝好不容易淘回来的。一个星期不到,全部看完,现在已经在读第二遍第三遍了。

    一天到晚全是漫画,结果是到了星期天晚上爸爸写三三的阅读记录表的时候,不知道该怎么填了。这个表是要交到学校去的,不能写漫画书。三三说过了,老师不准在学校里看漫画,否则要没收的。爸爸说,不光是老师,很多家长也不主张小朋友看漫画呢,从来不给他们家的孩子买漫画。三三说,真的啊?真可怜!
    昨晚,爸爸翻新买到的手冢治虫的自传《我的漫画人生》。读完这本书,对手冢这位日本动漫之父的坎坷经历,对他的漫画作品本身,心内有一种新的感动。关于人性和生命的认知,有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漫画也可以是其中的一种。如果不是因为对漫画的无知,其实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鄙视漫画。手冢在书中心怀感激地说到,小时候日本的学校也不欢迎孩子看漫画,但是他的母亲不仅给钱让他买漫画书,还经常给他讲漫画故事,讲得非常好。

    睡觉前,爸爸给被窝里的三三念手冢自传开头的一段,三三睁大了眼睛安静地听着。原来,手冢之所以要画漫画,是因为他从小瘦弱,总挨同学欺负,所以决心要掌握一种别人都不会的技能,让别人再不敢欺他。书中收入了他的一部短小的漫画作品《教父之子》,回顾那一段最早的学校生活,像他的回忆文字一样,温暖感人。爸爸试着像手冢的母亲一样给三三讲漫画里的故事,但是马上就知难而却步了。三三总结说,这个漫画故事,可真是不好讲。
    关了灯,爸爸问,你将来会当一个漫画家么?三三说,有可能啊。爸爸问,如果你现在画漫画,你会画一本什么书?三三说,书名都想好了,叫《莫尔的世界》,讲一个像“我捡到一条喷火龙”那样的故事。爸爸很期待,开始幻想故事的开头,如何捡到了一颗龙蛋。开了几个头,三三都不满意。她说,为什么要先是蛋呢,可以在山洞里发现一条小龙啊。

作者: szknife    时间: 2010-12-13 10:40
本帖最后由 szknife 于 2010-12-13 10:41 编辑

(十二)世界的角落


妈妈生病了,爸爸接着陪三三在小床睡觉。等三三匆匆翻完一本《兔子帮》,爸爸和她一起在灯下读几米的《躲进世界的角落》。

繁复的画面,唯美的色调,精细的字句。轻轻地翻,缓缓地读。毫无疑问,从三三专注的神态中,爸爸知道她感受到了书中那种若有若无的忧伤味道。但是,对于那种没有来由的孤独,显然她还有些陌生。

读到那一页:“或许你不知道,在世界的角落,每一棵大树里,都暂住着一个对世界适应不良的孩子,他们倾听彼此的心声,因此而获得慰藉。他们在夜晚对星空歌唱,歌声悠扬宛如天籁。”三三问:“什么叫对世界适应不良?”爸爸说:“大概就是觉得别人都不理解他,不喜欢他,所以很寂寞吧。”三三说:“我就不会这样。躲在树洞里,很无聊耶。”

读完书,关了灯,爸爸问:“有过让你感到忧伤的事情么?”

“好像没有,”三三想了想说。

“你们班上,或者你认识的小朋友里面,有那种特别孤僻,不和大家一起玩,经常发呆的么?”

“没有。”

爸爸暗想,如此说来,几米的忧伤,看起来是成人所不理解的孩子的忧伤,其实说到底还是成人自己的忧伤。他的作品,毕竟还不是写给孩子们看的。

也或许,等孩子们大了,那些伤感总有一天会来。他们需要寻找一个无人的角落,面对自己,面对这个世界。






欢迎光临 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https://www.3yecao.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