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标题: 写写写第四期第2轮第16周 [打印本页]
作者: 草叶 时间: 2017-12-1 22:33
标题: 写写写第四期第2轮第16周
故事会做的多了慢慢的就想提升自己,做搞品质的故事会,那么这周我们就来说说怎么样来把那些很少字的故事会讲长吧?比如《嘘,我们有个计划》《母鸡萝丝去散步》《噗噗噗》等寥寥数语的绘本怎么讲上一个小时呢?期待大家的佳作!
作者: 张玉凤 时间: 2017-12-1 22:45
6号豌豆妈妈 故事会的开展
进入中级班故事妈妈的我,方案都提交了,正儿八经的开展故事会,也就四次,因为没经验,第一次选了《好大好大的红薯》,这个非常有趣的图话书,从方案的设计及引导幼儿延伸,用时1小时10分;想把10分钟可以读完的图画书,声情并茂吸引幼儿倾听。着实不易,要想尽很多方法。
通过中级班课程的学习,我现反思可以运用更多办法来讲述这个故事,用时可以增加多半个小时,1小时40分。
故事的导入,可以用小六老师戏剧游戏开场,故事妈妈可以夸张式的介绍, “我是豌豆妈妈,我带来一个好大好大的红薯,小朋友带来什么?”用手边做一个好大好大的红薯的手势。请小朋友自我介绍时,介绍自己带来与薯关的东西,例如,“我叫某某,我带来小紫薯。”大家与此位小朋友做一样的手势,接下去的小朋友说:“我叫某某,我带来炸薯片。”再接下去,以此类推。玩两个轮回,让豌豆妈妈与小朋友一起走进蓝天幼儿园,一边讲一边观察画面幼儿园的小朋友在玩什么。 因故事的有趣性,基本每一页都能让小朋友有一个小延伸,本来计划好,要去远足挖红薯的,可计划泡汤了,孩子一样天马行空,用各种办法去远足,故事会的孩子还能更出乎意料的想到,除了带雨伞、雨衣、雨鞋外,还可能开飞机去;即使不能远足,孩子们仍能自娱自乐,用纸画上红薯,等待红薯长大,如何画,红薯长多大,孩子们都能很自觉的与豌豆妈妈拉起手来,形容这个红薯有多么大,接下去我们又开始兴奋的讨论这个红薯太大如何拔,用挖土机、用大铲子、甚至开飞机等,哈哈。挖出来我们还得想办法如何运回蓝天幼儿园,又该如何齐心协力的洗,故事会的孩子们都能出谋划策,终于洗好了,那我们还得切下些,准备来个红薯大宴吧。
大家更是兴奋的讨论用红薯做成蒸红薯、炸红薯、拔丝红薯、红薯干……红薯大宴的开吃,我们该放红薯屁了,红薯1号2号3号带着故事会的孩子们,冲上蓝天,天马行空的想象。孩子们个个捧腹大笑,再问红薯的功能,个个就是说:“吃多了放屁。”
既有精神食粮,还有挑战食欲的口粮。一个童趣的图画书,一个充满笑声的故事会,一个充满味蕾刺激的宴会就这样结束了。
作者: etanwang 时间: 2017-12-2 15:20
16汪汪
如何把简单的绘本讲长?
上过中级班的都知道,组织故事会的几大法宝:开场、故事讲述和延伸。其实把这几步都做充实,时间就不是问题啦。最近正好在研究《挠挠大怪物》的故事会方案,就以这个为例,整理一个故事会方案出来:
一、故事概述
挠挠大怪物这个故事是一个非常有趣好玩的形状游戏,通过大怪物身体不同部位的重新组合,把一个可怕的大怪物变成了树、车、房子、月亮等,让害怕大怪物的孩子们在不知不觉间就打败了内心的恐惧,不再害怕怪物。非常适合低龄儿童的亲子阅读。
二、故事会方案
1、适宜人群:3-6岁
2、主题:变变变
3、开场:约15分钟
1)大家都害怕怪物吗?你们最害怕什么怪物?有没有谁有办法打败怪物?
2)歌曲:《我能打败大怪物》
4、故事讲述:约15-20分钟
使用磁贴自制的大怪物来讲述故事,每个环节都邀请小朋友上来挠挠大怪物,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
5、延伸:约30分钟
1)复原大怪物:现在小朋友们把大怪物都给挠不见了,大怪物很伤心,你们能把它复原吗?邀请小朋友上台每人复原一个部件。
2)再次挠挠大怪物:邀请小朋友们来自己挠挠大怪物,把它变成书上的物品。
3)怪物变变变:邀请3-5位小朋友来给大怪物变身,用怪物身上的部件组合成别的图案。
附上今早和孩子一起在家玩的大怪物大变身:)
-
IMG_8342.JPG
(1.17 MB, 下载次数: 358)
作者: 3099513096 时间: 2017-12-3 18:00
9号 川轩妈
我讲《大卫,不可以》
谈到给孩子们讲故事,我没有经常讲,所以就没什么经验。在小儿子幼儿园讲过两次,在大儿子小学也讲过两次,因为只是一个助教活动,老师给的时间最多半小时,所以只要选择好一个适合年龄段的有趣故事,做好PPT,在老师的协助下,只要保持淡定就可以把故事顺利讲下来,期间与孩子的互动不会太多。还有就是在少儿图书馆讲过几次,几次都是由更加有经验的故事妈妈策划,我配合讲一个故事,对于开场和延伸都是策划者设计和主持,而就在上周我被临时叫去救场,讲《大卫,不可以》,我看到这个PPT时就傻眼了,字这么少,而且几乎就是一句话“大卫,不可以”。只有两天时间做准备,于是我上网查询:网上对这本书有好几个不同的看法,比如:
一、有一次,听一位老师讲课,也提到了这本书。
老师的解读是,有些绘本是给大人看的,你看,无论多么魔鬼的孩子,只要妈妈温柔,给他怀抱,最后都变成了乖乖的天使。
这确实是一个不同的角度,让妈妈知道,孩子的天性。
绘本真的只是给大人看的吗?那为什么要孩子阅读这本书呢?
二、为什么,妈妈们会本能地从“不可以”这个角度出发呢?
因为我们从小的概念里就是知道,像大卫这样的行为是讨厌的,不受人欢迎的。作为妈妈,看到大卫的行为,我们在身体里就开始抵触,反感,希望我的孩子不要像大卫那样。
但,如果你是个无所不包容的妈妈,你是个接纳孩子一切恶魔行为的妈妈,你看这本书时也许视角就不同了,这也正是这本书值得妈妈反思的地方。
网上还贴上另外的解读方法:
试试这样给孩子讲《大卫,不可以》
接下来这位爸爸分享了自己给女儿讲《大卫,不可以》的方法,头疼不知如何讲这本书的妈妈可以借鉴一下。
第一幅画背景介绍:大卫两只脚的脚尖,踩在一把椅子的边缘上,身体倾斜,左手抓住壁橱的边,右臂向上高高举起,伸开五指,去拿壁橱最上层的饼干桶。突出的是大卫的脸部表情,他紧抿着嘴,舌头舔上嘴唇,两只眼睛紧盯饼干桶,一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模样。画面上没有妈妈,只有妈妈说的一句话:“大卫,不可以!”
一般家长的讲法是:大卫趁妈妈不在的时候,站在椅子上,去偷吃饼干。你看,大卫那个馋样。可是,你有没有觉得这样做,多危险呀,要是摔了,妈妈多担心呀。你说,大卫这样做,好不好呀?
大家想一想,当孩子听到我们这样讲的时候,他们有什么感觉?我想,每个孩子都会引起共鸣,非常羡慕大卫可以这样玩。也许,你的噩梦真的要来了,你要永远跟在孩子的屁股后面喊“不可以!”了。
作为孩子,他们想的就是玩自己喜欢的,要感觉到自己能“行”的力量。另外,大家回想一下我们自己的童年生活,是不是绝大多数人,都是伴随着妈妈的这类训斥长大的?
现在我们的身份变了,那为什么我们总把我们当初不愿意的事情,反过来去限制孩子?是怕孩子有坏习惯?可习惯不是教育出来的,是孩子通过模仿我们的行为而养成的。是怕孩子受伤?可孩子不学会自己保护自己,你永远会操心。
所以,我感觉,作者想让每一个成人透过大卫,看到他们自己的童年。
我的讲法:
“你看,这个柜子最上面放了一个饼干桶,小哥哥在干吗呀?”
“他去拿饼干桶。”
“他够得着吗?”
“够不着,但站在椅子上就可以。”
“对呀,要是你也够不着一个东西,你怎么办呀?”
“我也搬个凳子!”
“好!可你看见没有,小哥哥危险不危险,他会自己保护自己吗?”
“我不知道。”
“来,咱们去搬个椅子,你也试试。”
此时进入实操阶段,我女儿兴高采烈的去搬小椅子了。然后按照图像,进行模仿。
“发现问题了吗?”
“按照小哥哥的样子,好像拿不着,还会摔跤。”
“对喽,那你把椅子往前移一点呢?站在椅子中间试试。”
“拿着喽!爸爸,快给我讲下面的吧!”
“知道怎么自己保护自己了吧?是不是要先站稳呀?”
“是的。”
“对了,你想吃东西之前,要和爸爸打招呼哦。”
“好咧!”
……
受到启发后我仔细观察每一幅画,找出引导孩子观察的细节,设计一些互动小问题,就这样我带着PPT按着这个思路开始讲,没有准备任何道具,只凭口述及表情,刚开始孩子的注意力很集中,也能跟着我的问题思考并互动,但我一路演用单一方法,也没有什么道具吸引孩子的眼球,持续半小时后孩子们的眼神到处溜达,我只好匆匆结束故事。
通过这次故事会,我认为讲故事不只是单纯的讲,还要加入另外的元素,比如道具,或者请孩子们上台模仿故事里的角色,这样可以吸引孩子们的兴趣,让孩子们参与到故事中来,让他们体验故事中的角色。
作者: carrie_xiaomr 时间: 2017-12-3 20:21
03笨猫
如果你使尽了浑身解数,不论是充分发挥演讲才能,抑扬顿挫、感情饱满,还是为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而故意一惊一乍地夸张朗读都没法让孩子跟着你的节奏进入到绘本的世界,不妨看看下面这些,换种读绘本的方法试试。
(一)“大卫的妈妈总是说‘大卫,不可以’”…… 如果你在给孩子讲绘本故事的时候从开头就是这样一字一句地照着绘本念,再有意思的故事也会变得无趣。 在拿到一本书时,不如先跟孩子一起看看封面,猜猜里面写了什么故事。就拿《大卫,不可以》来说,跟孩子一起看,“这个男孩在干嘛呀?怎么站在那么高的书上?哎呀,鱼缸倾斜了,好像要掉下来了,小男孩好像也要摔倒了,好危险呀……”
当你跟孩子一起把从封面图片上得到的信息和疑惑都指出来之后,孩子对这本绘本的兴趣就有了。 对于已经能顺利对话的孩子,一般在你还没提出这些困惑的时候,孩子自己就会说“妈妈他在干嘛呀?”,这时候你完全可以顺着孩子的思路反问他,“对呀,他这是在干嘛呢?”孩子会按着他自己的理解说下去。 不管孩子说的是否符合逻辑,都不要否定孩子,可以说“哦,照你这么讲是个挺有趣的故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不是和你说的一样吧”。孩子的好奇和求知欲被激发出来了一定会比你还认真地看绘本内容。
(二)给孩子的绘本一般都是图片多、文字少,方便还不认字的小朋友理解,同时也给了孩子自由想象的空间。
爸爸妈妈们在引导孩子看绘本的时候不必那么严谨地照着读,可以把场景演绎出来,绘本里画了好吃的蛋糕,就一起做出吃的动作,边吃边赞美好吃。书里主人公头碰到桌子了,就用手捂住头,做出疼痛的表情“哎呦”一声。 孩子可能会被你的动作逗得哈哈大笑,也可能会模仿着你的动作,这些都在扩展着孩子的语言、认知和表达。
(三) 对于绘本上的东西,爸爸妈妈们可以引导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力。 比如绘本上画着小熊前面有棵树,树上有猴子,但是第一幅画里只露着猴子尾巴,跟孩子一起看的时候可以问问孩子“咦,树上这是什么呀?绳子?蛇?还是……”
充分带动起孩子的想象,看到后面猴子出现了,原来是猴子啊!阅读过程中不乏味,孩子才有兴趣继续听下去,并且在以后自己看绘本的时候也会有很多的内心戏,充分调动起想象力、表达能力,让阅读变得有趣。
(四) 跟孩子一起做任何事都需要和孩子产生互动,而不是家长自说自话。 对于已经会说话的孩子,有的爸爸妈妈为了避免孩子不认真听,在给孩子讲绘本的时候也会有意跟孩子对话、问问题。出发点很好,我们也提倡给孩子提问,引导孩子善于思考。
但是提问的内容需要注意一些,不要问“通过这个故事你有没有学到点什么道理”这种无趣又很宽泛的问题。 可以提一些“你觉得农夫下一次会遇到什么?”“你说妈妈为什么不让大卫站在那么高的地方啊?”这种提问能培养孩子的观察力、理解力和推理能力,也更有利于孩子更专注于绘本当中。 把提问当做读绘本过程中的一个游戏,引导孩子思考。孩子回答不上来的时候,给些辅助性的引导,拓宽孩子的思路。 切忌不要把这种提问表现成类似于课堂上的考试,轻松、畅所欲言是在这个环节中最重要的。
(五) 孩子的学习能力很强,在爸爸妈妈的引导下他自己就会在阅读中找到乐趣。 周国平在《宝贝宝贝》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孩子天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有潜在的认知能力,只要给他们一个良好的环境,他们的天赋能力就会健康生长,结出果实。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和习惯,最重要的是保护和鼓励他们对书籍的兴趣,使他们感到阅读本身是一件无比快乐的事。” 这是他在女儿啾啾的成长过程中领悟到的,也确实值得众多爸爸妈妈们借鉴。
作者: joysunny6301 时间: 2017-12-3 21:23
8sunny 这周作业的主题特别好,虽然我对交作业一点信心也没有。因为这恰是我的痛点,面对文字较少的绘本,我常常无从下手。都说绘本是各年龄阶断都适用的读物,它可以通过浅显的文字、生动的画面,让读者投入故事,感受温暖、快乐或悲伤。每每我讲数学绘本《都陵村168号》时,总是尽量的把情感投入声音,孩子就能感受得到,特别安静的看着我,我们一起产生了情感的共鸣。可是面对文字稀少的绘本是,我常用的做法是引导孩子观察绘本的每一个小细节,最后再引申主题,可是这样还是很有局限性,没能把故事打开。看了几个学姐的作业,我有了很多收获,讲到大卫不可以时,我才知道绘本不单是要传递给孩子行为规范,更是引领父母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不再简单的说不可以,而是告诉他还有什么方式更为妥当。 最近一直给孩子讲《我们要去捉狗熊》,画面里的孩子去的路上欣喜雀跃,信心满满,“我们要去捉狗熊,我们要捉一只大大的,天气那么好,没什么好怕的”上半节跟随着节奏,把故事一步步引入了高潮,觉得一定会是一个美好的结局。当他们在山洞里看到了熊,一个个来不及欢喜,蹑手蹑脚地往回逃,回去的时候匆忙恐慌,失魂落魄,让人忍俊不禁。这是一本很有趣的绘本,虽然我还是讲不好,期待有学姐分享。
作者: 放勋妈妈 时间: 2017-12-3 22:48
本周的话题,让我想起中级班秋雪老师和米菲老师的课程,关于绘本的玩法,一个玩出了花样,一个玩出了深度。米菲老师更是刷新了我对低幼绘本的认识,低幼绘本向内向外深挖,解读方式无穷尽。 《蹦》这本书,我在家给自己孩子读过,一个快九岁,一个近两岁。虽然年龄相差悬殊,但却发现真的可以同时读这本书。 首先,根据书名,我们练习蹦的动作,双脚、单脚;轻轻蹦,用力蹦;伸展身体蹦,蜷缩着蹦;各种夸张… 其次,我给老二翻这本书,我告诉他每个动物或人物的名称,引导他重复的同时,老大用夸张的动作和表情演示,增加印象。 然后,连贯性地读这本书,老大配合我的讲述做动作,他俨然像演员,以可以取悦弟弟为乐; 接着,脱离书本,一起边说边做并带着老二一起互动参与,其乐无穷;适当的时候可重复; 再次,拿出我们小时候玩过的发条青蛙,一蹦一跳十分应景。 最后,玩累了,折纸折出一只小青蛙。 有动有静两相宜。
作者: 小紫菜 时间: 2017-12-3 23:20
《小种子》阅读延伸
1、故事简介:这是一个关于一颗小种子生命历程的故事。秋天到了,一颗小种子随着他伙伴一起被大风吹着向遥远的远方飘去,当经过火热的太阳、冰冷的雪山、深蓝的大海、干热的沙漠都有同伴不幸未能同行;在路上,它的同伴被鸟食、被老鼠啃,好不容易生根发芽了它的一些同伴又被脚踩、被采摘。小 种子是幸运的,逃过一场场劫难,终于长成了比房子还要高的花,人们都来欣赏这多巨花,蝴蝶、蜜蜂也围着花儿转,下一个秋天到了,花儿的种子又开始随风飘向远方。
2、作者想要表达的:用生动的画面描绘了生命的轮回,简单形象;同时也讲述了一个生命成长的艰辛过程;
3、孩子在看汇报时,总会去寻找最小的种子在哪里,关心小种子的点滴变化。
4、孩子的问题:为什么小种子长出的花儿结的种子要飘向远方?她觉得这些画面比较容易掌握,想尝试画同样的画面;
5、解答孩子的问题:这个种子是小种子的孩子,它也要经历小种子所有的经历,这就回到了这本书的第一页,它的孩子也要开始它的生命之旅了。就像我们人类一样,外婆生了妈妈,妈妈从一个小孩长成大人,遇到爱的人结婚了,于是就有了你,你也会慢慢长大成人,等到遇到合适的人一起结婚,你也会有你的孩子的。
阅读延伸部分:与孩子一同画小种子里面的画面,从调颜料到选纸、到落笔画画,都是和孩子共同参与;同时我们将吃完的琵琶种子一起种在了阳台的花盆里面,等待小种子长出小小琵琶树.
作者: 家有臭屁宝 时间: 2017-12-3 23:48
泽妈作业: 哈哈,字数少又要讲得时间长,我也头疼,但是既然是要考验自己,是提升自己,那么就得动脑了,就要花时间,花精力,花心思了~ 我认为要讲得时间长,肯定得互动,还要延伸更多的知识点,让听众除了记住故事情节,还要了解和故事相关联的事物。 互动和延伸要看受众的年龄,预计下他们对互动的表现或行为,预先设想或者各种了解他们对故事内容的接受程度,了解平时听故事的习惯, 有了以上对受众的初步了解和初步的信息统计,然后再将自己对故事的理解,故事表达的意思,故事的情节,故事的图画,故事的作者的相关事迹,故事创作的时代,和这个故事类同的故事,和这个故事相关的平常可能遇见的故事或真人真事, 以上做一个整合后,然后再进行减法,哪些内容可以讲解出来,哪些互动可以带来发散性思维,哪些互动可以引起听众很多的兴趣又能和故事关联。然后呈现出来。 《嘘,我们有个计划》 首先故事妈妈应该了解:什么是计划?计划是为了什么?不计划行不行?为何一定有个计划? 故事中的计划是干嘛?主人翁是谁?计划要靠谁协助?听众会有计划么? 问小朋友: 你们有计划么? 你们有什么计划? 计划干嘛? 你们都怎么计划,都谁参与一起计划? 我和你们现在计划一起听故事,听听故事里有个什么计划? 然后我们一起做个计划。 类似这样吧
作者: Diana 时间: 2017-12-4 01:11
17号 Diana
20171202 重点试读:《好伙伴不要吵》——谈争吵的必要性
我更喜欢这本书的英文名字——up the creek,直译过来就是“泛舟溪上”的意思,短语的引伸涵意是“进退两难”,遇到困境的意思,相对比中文翻译的名字,英文原版的名字更加贴近绘本内容本身。
Topic1:“话不投机半句多”的消极交友方式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渐渐养成了只和自己聊得来,意见相投的人做朋友的习惯。或许是人性天生就排斥异类,在人类族群还相对弱小的远古时代,意见相左也许意味着“危险”,意味着“对抗”,被野兽吃掉的也往往是那些不跟随大多数人的“异类”;我们的祖辈们也都教导我们:“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找到志趣相投的伙伴在古人看来有多么重要?看看割席断交的管宁和华歆吧。
回到图画书的正文,故事开头的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他们是最要好的伙伴,可是他们经常意见不同。”
原来意见不同也可以成为要好的伙伴吗?
看看现如今我们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难道生活中每个都是你喜欢的吗?你是不是也会常常和家人、朋友、工作伙伴有各种各样的“意见不同”?这难道不是生活的常态吗?既然是常态,那么意见不同的孩子们当然可能是要好的伙伴啦!
若我们的生活中尽是和自己一样想法,一同观念的朋友,我们反倒是需要思考了:是自己听不进建议,所以身边的朋友们都不敢发表不同意见吗?还是自己有意识的只向自己想法看法相同的人靠拢?
不同的声音会激发我们的思维,让我们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话不投机半句多”的消极交友方式看来已经过时了。
Topic2: 争吵是不是有必要?
坐在出差的大巴上,突然传来久违的H.O.T.的《Hope》,我们的青年时代,伴随着“韩流”来袭,H.O.T.那时红遍整个亚洲,青少年时期的热情奔放,当然也伴随着迷茫、暴力,以及源自内心深处对生活的急于表达态度的激情,让我们看起来那么狂躁、愤怒,那么想要与世界的一切对抗。
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最不能缺失了便是矛盾与冲突,要学会正确的处理矛盾与冲突,面对它正视它是第一步。
而最简单的矛盾,是相对封闭的同济关系。
同船共济的大熊、驼鹿和河狸,正是处在这样的关系中,它们彼此不同,却必须相互信任,相互依赖。争吵?矛盾?Of course!矛盾点太多了——谁掌舵,谁划船,划得快还是慢,有水溅到了身上,肚子饿了……几乎都是引发争吵的“导火索”。故事最精彩的地方是三个人为了选出谁的“点兵点将”。我不知道原著中这段是怎么描写,想来在加拿大的孩子们也一定会有相似的游戏;总之这里用“点兵点将”来翻译这个万能冲突解决游戏实在是干得太漂亮了!
读到这里,孩子们都忍不住来指着三个人来玩一次这个游戏,甚至忍不住说一说自己和朋友们常常念的,内容大同小异,目的却是一样,这游戏让孩子们最早认识到,用愉快的方式解决争端,是多么美妙啊!
争吵的必要的,愉快的心情玩耍的方式解决问题更加必要。
想明白这些道理之后,大熊、驼鹿和河狸最终的游船经历会怎样呢?他们会“一帆风顺”吗?欢迎各位亲阅读之后与我一起来探讨。
作者: pkf213 时间: 2017-12-6 15:13
11 雨竹
黑象和白象 故事会
年龄段:2-3岁
首先我说明一下,这是一个不太成功的故事会。本身年龄是要招2.5~4岁的,可是一不小心来的几个孩子都只有2岁多一点点。一看孩子都这么小,我心里就没底啦,因为有的孩子话还说不清楚,就是你来互动的时候就会很难,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
开场我通过语言和动作来表演一个动物,有一个大大的身体,粗壮的四肢,继续说,还有一个长长的鼻子,让孩子们来猜是什么动物?然后来引入了大象这个动物形象。
开始故事环节,可能是还没有对这么小的孩子开展过故事会,所以在跟他们互动的时候就感觉他们互动不起来。你提问题她们也不知道回答,即使你给出选择题他们也不知道选择回答给你。整个过程我感觉就像你一个人在这里自编自演,然后自己还挺陶醉。而观众好像完全不在状态,更不要说本身这个绘本想带给大家“接受差异”这个大的主题。
结束我们一起来跳“两只小象”的舞蹈,孩子们也不怎么愿意跳,可能就是因为都就还没到融入进去。
所以我觉得给这么小的孩子讲的话,是不是老师要说得多一些?然后读图多一些,图片要多说一些,上面这个故事整个过程半个小时时间,所以我在想如果是一个小时的话怎么讲呢?要加入游戏部分,这么小孩子,互动可能就不行。
《黑象和白象》还是有少许文字的,因为故事会对象年龄太小的问题,所以存在这个时间问题,如果文字比较少的绘本,我就更没有经验了,实在不好分享。
欢迎光临 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https://www.3yecao.org/)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