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标题: 故事妈妈成长学院共读03期——《儿童心理学》作业 [打印本页]

作者: rmbg58    时间: 2018-4-13 14:04
标题: 故事妈妈成长学院共读03期——《儿童心理学》作业
【必答】 截止日期:2018.05.01 日出之前
完成以下任务中的任意一个,论坛回复,800-1000字。(二选一)
1. 找任意一本有儿童与成人相处的童书,描述其中成人处理方式和儿童情绪变化的关系。推测书中孩子的年龄并说明理由。结合你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谈谈你对亲子关系中情绪处理的得与失。为这本书写一段推荐语,推荐给身边的家长们。
2. 找一本你不太理解其为什么好的经典绘本,提出自己的疑惑。然后通过各种渠道查询其他人的解读,再尝试用儿童心理学的内容来分析其背后的理论基础。

【选修题】
无要求。有兴趣的同学,欢迎操作。
1.      如果给你一个机会,不计任何成本的,让你重新生一个尽量最完美的宝宝,你会做些什么来达到目标?
2.      列举最少6个通过关系的影响来伤害孩子的具体情境。
3.      找出3只童书中的兔子,说明他们处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哪个阶段。
4.      记录一次指导孩子的行为过程。
5.      《大卫,不可以》和第八章内容,你能找到哪些联系?
6.      第九章内容,对你的孩子学习外语的现状,有没有什么启发?
7.      结合第十章内容,评价绘本《我喜欢我自己》
8.      第1问当中你的方法,可能出现的意外会有哪些?
9.      第2问当天,有哪些是你觉得不太可能发生在你身上的,请用其它可能发生的情况来替换。


作者: SmileySophie    时间: 2018-4-16 00:16
题2 《我的情绪小怪兽》为什么被那么大小朋友喜欢?它好在哪里?
     2017年朋友圈里(三叶草朋友圈)很火的一本书其中就是《我的情绪小怪兽》 /The Color Monster,这是一本情绪主题的绘本。当时很多微信公号也在团这本书,也有一些老师开发这本书的延伸活动做成了美术课程。我入手一本英文版,手缝了只粉色爱的小怪兽,还带着它参加了横岗站的讲故事比赛。在参赛之前我查过相关资料,发现这是一本火遍全球的童书,被全世界的孩子喜爱的书肯定是本好书。我很喜欢这本书的风格,包装卡纸和颜料加上作者独具匠心的加工设计就变成了一个有意义的故事。情绪主题的书里边这本绝对是够独特,只是我不理解它为何那么受孩子们的欢迎。共读《儿童心理学》第五章情绪发展,我立马想到了这本《我的情绪小怪兽》。
      我查了资料(其中还搜到了番茄老师博客里对这本书的解读)并结合《儿童心理学》第五章情绪发展自己所理解的内容再次重读这本书。
     《我的情绪小怪兽》出自西班牙,是2012年由童书作者Anna Llenas创作的。Pop-up版本是2014年由Lupita出版社制作出版的,一问世就推出了多语言版本。本书的作者,毕业于巴塞罗那大学,获得广告与公共关系学位。后来,她学习平面设计,接受过分析心理学培训,并获得艺术治疗硕士双学位。安娜曾经从事设计师工作,并担任过两个大公司的艺术总监。 离职后,安娜设计品牌产品,撰写儿童绘本并担当插画师,开设创造力和情绪方面的课程。
     这本书的作者不仅是一位儿童插画师,也是一位心理咨询师。这让她特别理解孩子的心理,能用孩子的语言和方式去沟通。她将人不同的情绪,用不同颜色的小怪兽来表现,这把抽象的情绪变成了直观的印象。面对身上色彩一团乱麻的情绪小怪兽,书里的小女孩想出一个好主意,用瓶子来分装情绪,这是在引导孩子梳理情绪。不同的情绪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什么是快乐,什么是忧伤,什么是平静,什么是愤怒,什么是害怕……一步步引导、分类、帮助孩子认识各种情绪。空瓶分装情绪的游戏,对于帮助理解和表达都有局限性的孩童们疏理情绪,设计的多么自然又简单易懂。
      《我的情绪小怪兽》这本书恰恰给帮助孩子认识一些人类的基本情绪,还以一种轻松的游戏的基调传递给孩子一种观念:情绪乱不可怕,辨认清楚理一理就好了。有时候我们恐惧、不安,不知道如何处理,往往是因为不认识、不了解。
      整本书的互动性都非常强,作者在文末还设置了留白,引发读者去思考。别的情绪都进了瓶子,还有一个情绪留下来了,它是什么呢?粉红色的小怪兽在眼巴巴看着你,让读者来感受,来回答。(英文版本并没有作答,只是把问题抛给了读者。中文版本替孩子做了回答。)
     结合《儿童心理学》第五章情绪发展部分总结:儿童不仅体验情绪,还思考它们。一旦它们能够说话,他们就可以指称各种情绪,思考情绪,并和他人讨论情绪,有关情绪的交谈对情绪发展有重要意义,这可以极大增加儿童理解人际关系的机会。儿童最先在家庭中学习情绪,父母传达情绪的方式,以及父母回应儿童表现情绪的方式,对儿童今后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部分,这个能力的发展就是将看护人的外在控制转移为孩子的自我控制,这个过程要持续整个儿童期,并涉及到学习许多调节自我情绪及其表达的策略。读后带来的思考:为人父母,榜样作用很重要。自我情绪的调节和表达对孩子影响重大,表达和控制不好的父母,可以借着孩子的光再自我成长一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和孩子谈论情绪,亲子共读书单中也可以增加情绪主题的书。
      带着孩子玩这本书的时候,我把粉色情绪小怪兽身上缠上了5种代表情绪的彩色丝带,边讲边分装情绪进空瓶子,带给孩子更直观的感受,并且孩子们也很乐意帮助小怪兽梳理情绪。


《我的情绪小怪兽》的确是一本有互动,可操作,简单有趣的情绪认知绘本。
作者: 谷雨sz    时间: 2018-4-27 11:46
猜猜我有多爱你

这几乎是我帮自家娃买的第一本纸质书,在他不到一岁还不能说话不能行走跳跃的时候。然后开启了各种书的买买买模式,书架的买买买模式……也许得益于各种故事启蒙,现在四岁的孩子表达无障碍,喜欢看书,喜欢听故事……
不知道是不是每个孩子都有比一比的经历,比谁吃得快,比谁跳得远,比谁长得高,比谁跑得快……《猜猜我有多爱你》这本书里,比的是谁更爱谁,这可怎么比?
故事中有只大栗色兔子和一只小栗色兔子,有一天,小栗色兔子忽然问:“猜猜我有多爱你?”然后自己给出了答案,两条手臂向两边尽情伸展,开到不能再开,“这么多!”大栗色兔子说,“我爱你有这么多”,说着也把两条手臂向两边尽情伸展,开到不能再开……
嗯……“我的手举得有多高,我就有多爱你。”小栗色兔子把两只胳膊举起来,举得不能再高了……大栗色兔子说,“我爱你有这么多”说着也把两只胳膊举起来,举得不能再高了……
不过……“我爱你一直到我的脚趾头,”小栗色兔子将自己倒立起来,脚撑在树干上,身子绷得笔直笔直,大栗色兔子一边微笑着把小栗色兔子抱起来甩过自己的头顶,一边说“我爱你一直到你的脚趾头。”
小栗色兔子和大栗色兔子比较的是,谁比谁更爱对方多一点,小兔子想了各种办法,用长度,用高度……来表达自己的浓浓的爱,大栗色兔子则回应以更宽厚更包容……没有绝对的谁长谁短,爱就是发自内心的表达,爱就是你眼里有我我眼里有你,你心里有我我心里有你,很多时候生活不需要一决高下。
孩子在几个月听的时候很安静,听,而已。一岁多的时候再听,一边牙牙学语,一边学着小栗色兔子的动作,说“爱你这么多”。两岁多,一边听,一边会问啦,为什么小栗色兔子要让大栗色兔子猜呢?猜是什么意思?三岁多,举一反三了,妈妈,我爱你巨so much!儿子用他独特的mix & match的语言表达了他爱的程度,我很受用。
《猜猜我有多爱你》是讲爱的,实际的生活中,尤其是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因为标准和视角的不同,节奏的不同,家长间,家长和孩子间常常各种冲突和摩擦,各种剧烈的情绪表达,但每次事后安静下来的时候,其实心里也只有这几个字,猜猜我有多爱你。所以这本书是我给孩子买的第一本书,也是会长时间保留的一本书,并且会时不时拿出来和孩子一起重温的一本书,有时候,与其着眼于发生的问题上去解决问题,不如用这本鸡汤也好,蜜糖也好一样的温润的小书,把大家拉回到实质上,爱并不仅仅是名义上的,要用心去感受,用行为去表达,在分分秒秒的生活中,在字字句句的交流中,在双目的注视里,在每个表情里,每个互动里。

作者: carrie_xiaomr    时间: 2018-4-27 13:16
题目:1. 找任意一本有儿童与成人相处的童书,描述其中成人处理方式和儿童情绪变化的关系。推测书中孩子的年龄并说明理由。结合你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谈谈你对亲子关系中情绪处理的得与失。为这本书写一段推荐语,推荐给身边的家长们。

我为大家推荐的童书是《我和弟弟的鸭子》,这本绘本讲的是远方的叔叔给我们家送来一只鸭子,我和弟弟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看到鸭子,非常喜欢它,约好第二天带它去小河里游泳。第二天放学,我们飞奔回家,带着鸭子和小船去了河边。我俩和鸭子都玩得很开心。又过了一天,弟弟十万火急地告诉我,鸭子不见了。妈妈说,鸭子死了。但我知道,那天晚上吃的香喷喷的“鸡肉”正是那只鸭子。后来我渐渐明白,人与用来食用的动物、植物,就是这样的关系。
    这本书里出现的人物有“我”和“弟弟”,从绘本叙述中可以推断出小主人公“我”的大概年龄是6-7岁,而弟弟应该只有5岁,因为绘本中讲到两姐弟每天都需要去上学(幼儿园),所以,他们的年纪应该就是刚上学的样子。这本书是作者在为读者们讲述她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对于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读者来说,小时候的经历或多或少与作者是相似的。我小时候,家在城市里,所以没有太多环境可以饲养家禽或家畜。我家里曾经养过几只鸡,一只猫,几条鱼以及以只画眉。那个时候的孩子没有太多玩具,于是,一次在大扫除时从爸爸的雨鞋里清理出来的一窝小老鼠竟然也成了我的宠物!
    我对于养猫的印象比较深,因为就像书中姐弟俩一样,把猫当作了自己的宠物,所以对猫的关注会多很多。对于养鸡的印象也仅限于捡鸡蛋。母鸡下了蛋后会炫耀般的咯咯咯叫个不停,不断地提醒主人来捡蛋,仿佛邀功一般。但养鸭子是不曾有过的,只是在回老家时见过鸭子,鸭子们走路的样子比鸡可爱,一摇一摆,不疾不徐,更容易讨孩子们的欢心。但是,鸡也好,鸭也罢,都是家禽,它们最终的命运都是会成为人们桌上的一道菜。所以,即使孩子们把它当作宠物养,当它们被宰杀做成菜端上桌时,也不会有太多太激烈的反应。毕竟孩子们从小就知道,鸡鸭们的命运就是被人吃的,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共识。像《夏洛的网》里夏洛那样最后被供养起来的事是很少见的。
    然而,对于书中的小姐弟来说,他们也是那个年代的孩子,在物质匮乏的时代,鸡鸭这些家禽也成了孩子们的玩物,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天,但姐弟俩却对那只鸭子倾注了不少情感,一放学就迫不及待地往家跑,为的就是带不太精神的鸭子去附近小河里游游泳,还喂它吃好吃的草,如果鸭子不那么快被宰杀,恐怕姐弟俩对鸭子的感情会更深。
    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有妈妈和奶奶对于孩子问起鸭子时的态度,作为成年人来说,早已经不会被简单的死亡所触动,但她们毕竟也是从孩子过来的,她们深知保护孩子幼小心灵的重要性,因此,她们不惜为了这个目的而撒下善良的谎言,虽然总有那么一天,孩子终究会明白事实的真相!
   

作者: eyretree2016    时间: 2018-4-27 17:52
题2:Wendy

幻想与治愈----《野兽国》

忙碌的生活和对教育质量的高要求让我们这一新生代家长时常处于失控和内疚的心理状态中,一方面我们知道很多育儿知识,另一方面我们要应付高强度的工作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在我们还没有足够高的技巧和时间来安抚自己的情绪的同时,我们不可避免的要处理孩子的问题和情绪,当情绪遭遇情绪,很容易爆发,失去理智,等到冷静下来,便又会对自己的失态和对孩子的伤害感到内疚。很多育儿大咖和情绪处理专家教育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识别孩子的情绪,正确的处理孩子的情绪。大人的情绪是否只有控制这一条路可以走,当然也不是,我们也可以在不得不发泄的时候,给自己一个出口,只是发泄之前需要告诉孩子我们需要冷静一下,暂时隔离一下。而处理孩子的情绪,更多的专家和我们都认可共情、排解和事后复盘等几个步骤,似乎孩子出现一些情绪,我们都需要设身处地的为他们去考量,陪伴,化解,总之我们需要在身边,而有没有一种可能,孩子本身也具有强大的力量可以自己去化解这些情绪?这是《野兽国》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启发。

初看《野兽国》的时候,第一遍看简单的觉得这本书没那么好玩,里边的男孩子好淘气,还有张牙舞爪的野兽,故事也看起来只是在妈妈呵斥后自己玩了一个游戏而已。第二遍,简单看了一下推荐,注意到了图画的大小在不断变化,但对于作者为什么这么设计,背后代表的意义是什么没有特别深入的思考。给孩子讲的时候第一遍她也没有特别喜欢,而我尽管知道这本书在童书历史上的地位之高,但因为当时并没有对童书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也没有一个人精读的想法。

在高级班的课上和《阿甲说书》栏目里,阿甲老师都特别提到了莫里斯·桑达克,阿甲老师还为我们讲述了《在那遥远的地方》一书自己翻译的过程,逐渐的开始对桑达克有一点点了解, 而本次共读看到领读人出的这道题目,第一时间浮现在我脑海的就是这一本书,刚好给了自己一个精读此书的契机。

我的疑惑主要集中在画面大小的隐含意义是什么?或者说如何去解读这些画面的设计初衷?比如第3页和第18页的房间比例是一样的,除了桌子上的饭菜和窗户外的月亮稍有不同之外,房间的其他设置都是完全一样,但第3页的图画四周有大量留白,而第18页却铺满了一个单页,这意味着什么?其他画面大小的变化在暗示什么?

这个疑问是图画书的文字无法解开的,阿甲在《我为什么喜欢《野兽出没的地方》》一文中提到“不得不承认,对这本书而言我们已经太老了,不得不借助一些还原童年梦境的方法。这些方法,最主要的是图像符号释义和弗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法”,在一篇《野兽国》的导读中,作者提到“这本书的文字非常简单,而图画非常复杂,作者是有意识地在引导读者仔细观察、分析图像中的空间关系、暗藏在图画中的无数个细节。文字擅长于表达时间线索,图像擅长于表达空间线索,这本书,侧重的不是故事发生的前后关系,而是一个又一个空间:房间的空间、家庭的空间、心灵的空间、思想的空间”。这两篇文章给我精读此书提供了很大的启发,结合《儿童心理学》一书的浅陋体会,我再一次深入的读了《野兽国》。

《野兽国》的构图基调较为怀旧,这和本书创作的年份没有关系,而是作者本身偏喜欢类似基调的创作,在对图画书图画整体基调的感觉能帮助我们第一时间领悟作者要表达的主旨。本书的色彩基调和人物形象的搭配对主人公Max幻想中野兽王国的搭建十分契合,野兽的形象憨态可掬,森林、大海或者天空看起来不那么明亮,暗合了Max在书中的负面情绪。了解了此点之后,在文字的引导下在仔细的观察图画,发现了很多之前忽视的点(这些点经由前述的导读一文被介绍的淋漓尽致,我不再赘述),关于自己的疑惑我也有了初步的答案。

最初阅读本书的那些时刻,源于自己还没有领域图画书的精妙之处的时刻,也源于自己对儿童发展规律尤其是情绪能力发展规律毫无了解的时刻,而在这一两年的学习中,对于如何阅读图画书,如何和孩子更好的相处,如何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等方面自己都有了更多的积累。

阅读图画书,在手边没有任何外界设备可以依赖的时候,最主要我们要依赖的就是我们的的眼睛,观察法对于阅读经典图画书极为重要,本书的翻译宋珮老师翻译的另外一本关于阅读图画书技巧《阅读图画中的图画》一书可以成为我们如何观察绘画的启发式工具书,而下一期也要共读的《好绘本如何好》也会从结构的层面为我们剖析经典图画书的巧妙设计以及图画版面、形象、色彩等点线面专业层面所表达的意义。

之前我读《野兽国》非常粗枝大叶,没有发现野兽中有人形脚的,没有发现月亮一直贯穿始终而且大小明亮程度有变化的,没有发现Max驾驶的小船上的旗帜方向的变化,没有发现Max在帐篷下所坐的小凳子在第一页里出现过。除了观察能力的欠缺之外,对于符号的象征意义也缺乏足够的敏感,比如图画的大小设计,如果能大概判断出Max的年龄(从其身高和其简单的语言(我要吃了你)可以判断其大概在3、4岁左右)进而联想到这个年龄的小男孩的心理特征,再联想到日常生活中类似的情景,大概可以在第一时间体会到小孩子在被妈妈呵斥后的心理是多么的委屈和愤怒了,而对应的图画和空间的缩小处理,让人处于一种被压抑的状态也就是自然而然的解读了。随着Max的幻想日益丰富,其画面不断的变大,超出正常范围(大跨页),Max在野兽国中的物理位置由低到高(三大跨页)等彰显的Max心理特征的变化也会透过画面传达到我心里了。

透过我对《野兽国》的阅读经历,我深感家长审美能力(包括观察能力、联想能力与表达能力)的丰富与否直接影响着和孩子共读的乐趣,因为自己没有达到一定的审美,所以也没有办法引领孩子去深刻的领会经典图画书的魅力。当然,并不是说非读哪本书如何,不读了人生也不一定就暗淡了,但我作为一个对图画书有着浓厚兴趣的家长,在这个阅读与观察,了解与反思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自己童年缺失的快乐,也体会到了经典图画书可以带给孩子更丰富的关于童年和美的体会,为什么不去尝试呢。

这本书庞大的光环耀眼到不需要谁再来推荐,但作为一个妈妈和读了几遍都不得要领的“笨”读者,我也许可以试着来写几句发自肺腑的推荐语:

有些图画书,初看起来,压抑阴郁,令人恐惧,主人公的负面情绪扑面而来,我们下意识的不喜欢这类书,尽管这书顶着盛名,出自名家,我们依然没办法一见钟情。但正如恐惧、厌恶及愤怒与高兴是人与生俱来的情绪一样,这些所谓的“负面情绪”对于孩子依然也有积极的意义,《野兽国》里的小男孩通过幻想的形式发泄自己的愤怒,让自己的情绪得以化解,并最终发现内心对爱的渴望,这让我们相信孩子本身有强大的力量可以治愈自己,并不是所有的时刻孩子都无法自救,但也不是所有的时刻我们都可以远离,适当的给孩子一些空间,或许他们可以生长出更多的幻想森林。

作者: 文艺小毛驴    时间: 2018-4-28 10:44
《公园的声音》 安东尼布朗的绘本总会给人很多反思,除了孩子喜欢,成人也能看出超脱于绘本之外的东西。故事内容和经过就不做复述,直接奔向主题,绘本里的公园有很多声音,别人听不见只是自己对自己的对话。两个家庭两个家长两个孩子两条狗,在阅读《儿童心理学》这本书之前我曾经认定穷苦失业脏脏父亲比查尔斯的母亲要好些,所谓的好的标准就是给了孩子自由和选择的空间,大部分的人应该会跟我一样觉得查尔斯被管得太多,没什么活力和精神,反而脏脏虽然家境比不上查尔斯,可是活力四射又外向热情。 按照《儿童心理学》所介绍的,在孩子六七岁之前并不会有他人的意识,所以脏脏和查尔斯应该已经超过六岁,因为脏脏已经可以为父亲考虑,也会为查尔斯的腼腆害羞做“解释”。家庭生活的压力会极大的影响到父母陪伴孩子的质量和反应敏感度,脏脏的父亲失业在家,家庭生活并不乐观,从书中可以发现对于脏脏的关注度和回应积极性都受到了削弱。查尔斯的家庭环境富足优越,母亲的态度谨慎而小心,对查尔斯性格的内向腼腆产生不无关联,家庭条件等客观因素是一方面,父母个人主观上的影响在这本绘本中一览无余。 查尔斯的妈妈其实就跟我们所有母亲一样,想要保护孩子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和伤害,对周围的环境安全与否的衡量,还有对周围接触到的人评价考察,都是处于对孩子的保护和爱。在邻国日本我仔细观察过那里的孩子与父母,父母更多的是陪伴者的角色,负责把孩子们安全的带到公园游乐场等孩子希望的目的地,剩下的事情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是爬是跑还是地上打滚,让孩子们自己融入到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中,跟着其他孩子学习次序,学习玩耍攀爬的技能,同时也学习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我在感叹日本孩子身体素质出色,与他们本国社会规范高度融合的时候,会反思我与孩子之间的相处。孩子是社会的一员,整个成长的过程都是与个人经验和社会大环境相适应和学习的动态过程,纵然我想一股脑的都倒给她我的经验,发展和成长总要在合适的时间才会得到回应。 共读《儿童心理学》让我放下了焦虑不安,成长需要我们的呵护和帮助,可是并不需要我们的拔苗助长,生理的因素社会的因素都需要一个合适的时机才能促成质的变化,生活中的巨变和事件并不会一下子就产生毁灭性的结果,我们敬小慎微以至于产生焦虑和家庭关系的冲突才是真正对孩子最大的影响,他们不是所谓的白纸,他们也有自己的发展需求和方向,想对自己说放松一些,某一次的巨变或者事件并不可惧,从小给孩子们怎么都不嫌多的爱,是他们人生旅途中最强的铠甲,是他们在未来漫漫人生旅途中最亮的之路灯塔。
作者: poulinezeng    时间: 2018-4-28 15:13
(曾淑娴)1.        找任意一本有儿童与成人相处的童书,描述其中成人处理方式和儿童情绪变化的关系。推测书中孩子的年龄并说明理由。结合你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谈谈你对亲子关系中情绪处理的得与失。为这本书写一段推荐语,推荐给身边的家长们。
终于把《儿童心理学》啃完了,第一遍读完我认为还有必要再回头看一遍,因为我学到的也只是一知半解,有很有概念和理论是需要反复去琢磨的。说到儿童与成人相处的书,我想到的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美国莫莉. 卞的《菲菲生气了—非常、非常的生气》这本绘本,书中有很生动地描述当一个人生气时的心理描写,这本书适合孩子看的同时也适合我们大人看,它不仅是让我们看到了孩子生气时一面,它也让我们看到我们在感知孩子生气时的一面。生气时我们与生俱来的情绪,从肚子里应该就能感知这种情绪吧,这是我从《儿童心理学》第三章中解读到人生之初。那么在心理学研究中,胎儿在肚子里发育中的后期应该是有情绪一说的,比如我怀自己小孩时去到一个很吵的场合(演唱会或者表演),肚子里的小朋友就会不停地踢肚子,他(她)应该是感到害怕了吗?当我们在和肚子里的小朋友对话时,明显能感觉到她的四肢在动,那是感知到开心了吗?这些都是很神奇的。小朋友来到世界上的那一声啼哭,是害怕是兴奋还是有其他心理需求呢,这些都是可以去研究的把。《菲菲生气了》这本书讲述的是在一个二胎家庭中,小朋友之间有冲突了,大人应该怎么去介入的问题,书中对小朋友因为感觉到不公平而生气的心理描写很彻底,不管是2岁小孩,还是6岁小孩,他们都可以感受到书中菲菲生气时的那股怒火,其实这也是小朋友在建立同伴关系中必然会碰到的各种问题,他们是合作还是冲突,应该是由他们自己说了算,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从中学会与人交际,生气也是他们自己的权利,我们不应该去做和事老,好言相劝不要生气之类的,我们大人要做的也就是当孩子心情平复后给他们一个自然的拥抱和微笑,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一股很强大的支撑力量。是的,父母不怕我们生气,我们生完气后父母依然会接纳我们,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应该也会变得幸福感很强的孩子,当我们孩子的孩子以后也出现这样的情况是,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会把他们小时候父母对他们的那套复制到他们的孩子身上,问题孩子也就会少之又少。
说到我和自己孩子的关系。在处理生气这方面我有时做法也是欠妥的。我家孩子平日里是属于乖巧型的,哭闹的时候比较少,她就是有起床气,如果没睡醒或者中途被什么叫醒她就会很烦躁,一直哭一直哭,哭到嗓子哑。有一次我就狠狠地修理了她一顿,事后自己是会觉得抱歉的,因为这根本也改变不了什么吧。于是我自己在反思,下次遇到这情况时应该怎么办?我们就当聊天一样聊到这个起床的问题,的确,孩子醒来哭是有她自己认为的合理的理由的,我也表示赞同她的说法,我们也一起想过解决办法,比如醒来时放故事给她听,妈妈的微笑,讲个故事等等,不知道是不是心理疏导也做好了还是年龄也大一些了,现在这种起来闹的情况已经不频繁甚至我们都忘了这回事了。
推荐语:来道选择题吧。孩子之间有冲突了,其中一个孩子很生气,作为父母的我们()
A 也跟着很生气  B 告诉孩子不要生气,说一堆理由 C 给孩子好处 D 让孩子自己先处理情绪,再接纳他  E 不知作何选择
请爸爸妈妈们可以先看一看这本《菲菲生气了—非常非常生气》,虽然只是一本薄薄的绘本,可是它却让我们看到了我们自己的影子,孩子的影子,你会怎么做你该怎么做,书中都有我们想要的答案。

作者: 逍遥旅程    时间: 2018-4-29 00:02
程瑾(逍遥旅程)
题1:找任意一本有儿童与成人相处的童书,描述其中成人处理方式和儿童情绪变化的关系。推测书中孩子的年龄并说明理由。结合你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谈谈你对亲子关系中情绪处理的得与失。为这本书写一段推荐语,推荐给身边的家长们。

我推荐的书是大家熟悉的《杰瑞的冷静太空》。它讲的是小男孩杰瑞因为摔了一跤,打碎了给爸爸做的生日礼物陶碗,回到家后大发脾气。在妈妈的引导下,他建立了自己的“冷静太空”,学会了控制自己脾气的方法。
作者是美国简•尼尔森博士(Dr. Jane Nelsen)。他是《正面管教》系列图书的作者、合著者,美国杰出的心理学家、教育家,“正面管教协会”创始人。

杰瑞带着巨大的怒气回来,先是猛地推开门,接着狠狠地摔上门,然后再踢桌子腿。这一系列的动作,能把人的脑盖骨掀翻!杰瑞妈妈是怎么处理的呢?她没有吼叫、责备,而是如往常一样打了招呼,然后说“我能看出来,你很生气。”在杰瑞哭的时候,张开双臂,给他安慰。妈妈这三部曲,认同、认可、理解了孩子的情绪,而孩子慢慢地平静下来了。 接着,妈妈开始引导孩子说出生气的原委,此时妈妈继续认可并接受孩子的感受和情绪,但又指出有些行为是不可接受的。她说:“伤心和生气都没有关系,但伤害自己、损坏桌子就不好了。”然后,专注于解决问题:“当你生气的时候,还能做什么帮助你平静下来呢?”终于,杰瑞想出来一个可以让自己平静下来的地方——太空。此时,孩子已经完全放松下来了。然后妈妈和孩子一起装饰外太空,并给它命名为“杰瑞的冷静太空”。而“感觉很开心”的杰瑞,准备再为爸爸做个新礼物。此时,他把颜料打翻弄脏了画。孩子又开始生气:“脸在发热”,“牙齿咬得咯咯响”,“心在怦怦跳”。不过,杰瑞想起了他刚刚建好的冷静太空,便自己跑去了,并慢慢地让自己冷静下来啦!最后,杰瑞又想出了一个补救办法——送爸爸一个自己的冷静太空给他当生日礼物。不只是孩子,我们每个大人也都需要一个“冷静角”!!!

在杰瑞妈妈的处理过程中,她一直认同并接纳了孩子的情绪,教会孩子认识情绪、表现情绪,在这种温柔的方法中,让孩子产生出安全的依恋关系,也逐渐从中学会怎么处理自己的情绪,继而能够控制、转移和修正自己的情绪。

我在处理孩子的情绪时,很没有耐心。比如,杰瑞进门时的一系列动作,我也遇到过。当时,很生气,大声呵斥责备他,为啥拿门出气。在孩子哭时,也不安慰,而是送他三个字“自找的”。我内心是知道这种行为不对,但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这应该也是小时候没有学好)。后来,通过与别人的交谈或是看书或上网,找相关的处理方式,慢慢学习并改变自己的不当行为,控制自己情绪。希望能继续进步,做到杰瑞妈妈那么好。

我觉得杰瑞大概6-7岁。背着小书包,能独立跟爸爸做礼物,玩小汽车,太空里的星球五颜六色,很丰富。

本书是一本适合亲子共读的绘本,能让孩子学会情绪管理,让父母更好地理解“冷静”的作用和方法。

作者: cassie.liang    时间: 2018-4-29 11:33
看到作业要求是找出一本儿童与成人相处的童书,而且是描述成人处理方式和儿童情绪变化的关系,马上就跳出了这本《妈妈发火了》。还记得刚买回来跟孩子共读时,读到书中的某个情节,孩子会说:“妈妈,你也是这样”。当时的我内心是有点小愧疚的,心里默默的开始自我反思了。可以说这本书非常适合亲子共读,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让孩子体会到妈妈对他的关爱,更多的是让妈妈能反思,如何更好的去理解孩子当下的适龄行为以及如何以恰当的方式去跟孩子沟通,包括如何更好的去管理自己的情绪。
《妈妈发火了》从封面开始,就看到一个妈妈叉着腰,光看图和姿势就知道妈妈处于生气状态,孩子置身在妈妈的阴影下,从这个封面图就能感受到妈妈深深的火气呀。我想这应该是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多妈妈的真实写照。《妈妈发火了》描述了当小山“犯错”的时候,妈妈的反应。当小山开心地吃炸酱面“我是炸酱面怪物!我要把炸酱面王国统统吃光”的时候,妈妈看到的是小山在乱动,不老实吃饭。当小山开心地玩水玩泡泡的时候,妈妈看到的是胡闹和危险。当小山画画发现纸不够而画到了墙上,进而有了满墙的彩色图案,妈妈看到的是墙面被毁了。三幅图中妈妈的形象:叉腰——抓狂——爆发,形象的描绘了妈妈火气直升,情绪不断的被升级到最后爆发,而小山的表情变化,也从开心——快乐——吓坏,清楚的展示了他面对妈妈发火不同阶段的感受。小山被妈妈的火气吓坏了。他的手脚不自觉地抖个不停,大气都不敢出了。“妈妈......妈妈......”小山不见了。妈妈开始去找寻小山,开始遇到小闹闹,小闹闹说“妈妈每次看到我,就告诉我要老实一点,我心里就特别的委屈”,然后遇到了小泡泡,小泡泡说:“妈妈总是对我大喊大叫。每次她冲我吼的时候,我身上的小泡泡就噼里啪啦地往下掉。如果总是这样,我的深远就会越缩越小了。”最后遇到了小涂涂,小涂涂说:“妈妈一生气,就总说要被我气死了。可是,我真的真的很爱妈妈......”
这三个场景相信对很多妈妈来说简直是太熟悉了。孩子小的时候,吃饭睡觉洗澡上厕所玩耍,这些低龄儿童的日常生活,很难完全按照家长的预期去完成。再好脾气的妈妈,真的也会被孩子一地的饭菜,上厕所被浪费掉的长长的纸巾,和家里每面墙的各种涂鸦气的要爆炸呀。我家娃就曾经把外婆家刚刷完的一面强画上了几条长长的大黑色线,还开心的说是海浪。还有一次吹完头发的我,未及时收起电吹风机,家里的被子就被娃给烧了个洞。这样的事情在孩子小的时候真是层出不穷。多数时候我会告诉自己,孩子调皮是正常的,他也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要理解他的行为,不要生气。可是孩子调皮的时间多了,总忍不住要爆发。平时很少生气的我,实在忍不住吼叫时,现在回想,我儿子是被吓坏的。记得小一点的时候,我发火他都是很迷茫的看着我,那时他不知道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现在大了,他会知道我因为什么生气,知道是因为他哪些地方做的不对,而导致了妈妈发火。发过火的我,知道虽然孩子的行为被规范了,可是对他心理来说,肯定是有负面影响的。所以过后我会找时间跟他交流,会跟他说妈妈刚才是因为什么原因发火;会问他;“妈妈生气的时候,你是什么心情?”现在通过各种的学习和对儿童心理的研究,自己的情绪能控制的更好一点了,对孩子的行为也多了一份理解。
《儿童心理学》情绪发展中就提到父母的影响,儿童最先在家庭中学习情绪,父母传达情绪经历的方式和父母回应儿童表现情绪的方式对儿童今后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我想作为妈妈,我们对孩子的爱是毋庸置疑的。孩子的自我认识和行为规范是需要慢慢成长的,作为家长的我们,有没有正确的去看待孩子的适龄行为,理解他当下的想法以及我们自己对自我情绪的认识和管理,对孩子情绪的引导和沟通,包括关注家庭其他的成员的情绪,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的。
作者: amylele    时间: 2018-4-29 22:10
(许晓君)1.        找任意一本有儿童与成人相处的童书,描述其中成人处理方式和儿童情绪变化的关系。推测书中孩子的年龄并说明理由。结合你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谈谈你对亲子关系中情绪处理的得与失。为这本书写一段推荐语,推荐给身边的家长们。
  终于把《儿童心理学》看完了,其中有些看不太懂,感觉实在不太好理解,能看懂的一些也只是略读过去,大概了解,一知半解,有很多理念和概念需要好好认真去琢磨与消化,通过三位领读人的带领分析,终于觉得《儿童心理学》不那么难理解,不那么难懂,只是要花很多时间与精力去了解它去琢磨与学习它,认识它,接触它,这本书有说到当一个人生气时的心理变化与描写,就是情绪的发展,什么是情绪,儿童情绪的概念,情绪的社会化,情绪的能力,看完这本书,我想说说我的收获:在儿童成长教育方面,父母单单是有着一种良好的教育愿望是不够的。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必须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掌握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教育工作,提高教育质量。

我比较喜欢《好脏的哈利》,哈利是一条聪明可爱的小狗,但是它不爱洗澡。有一天,它听见哗啦哗啦的流水声,它就衔着洗澡的刷子跑到了后院,把刷子埋了起来。然后它就跑到街上玩了起来,最后,它由一条黑点的白狗变成了一条白点的黑狗。回家后,大家都没有把它认出来,哈利很着急,又是唱歌,又是跳舞,还装死。但是大家还是没能认出它,哈利很伤心,跑到后院把它埋的刷子刨了出来,洗澡后,它又变成了一条黑点的白狗。
强烈推荐《好脏的哈利》,尤其是家里有男宝宝的麻麻们,别犹豫!孩子一定会喜欢的!爱极了那句:这下,他从一只有黑点的白狗变成了一只有白点的黑狗!看的我都笑出了声!不是我笑点低,可爱的哈利活脱脱就是个调皮爱玩又机灵的不爱洗澡的小男孩!图和文都相当到位!我和乐乐都超级喜欢这本书,以前从买来后就每天每天都讲,自己还经常拿出来翻,还边看边问,看得相当细致呢!别小瞧孩子呢!乐乐3岁左右时购入!推荐妈妈给孩子购入,2岁左右的宝宝也没有问题哦!最近小宝也在看,也超级喜欢.。
说说我家的例子吧,小宝2岁3个月,最近也是不爱洗澡,每天晚上到洗澡时间怎么也拉不进去,好不容易哄进去洗澡洗完就不起来,各种玩,各种闹,刚开始我很着急,觉得一次两次无所谓,最近是每天每天都这样,有时真的很着急,后来看到,这就是情绪的发展过程,有个过程,情绪随着成熟和社会化而改变,慢慢的我就接受了,孩子有了情绪就有一个过程,儿童主要从各种关于情境中学习情绪,亲密的人际关系一定是情绪的,充满了爱和恨,骄傲和耻辱,伤心和快乐。做为家长,我们要接纳儿童的情绪,了解他们有情绪的发生。在我们80年代人生的童年里,父母这种外向的表达方式并不常见,我们总是在干坏事的时候被一把揪出,而在平时则总是缺乏关注,读完这本小书,其实也是对我们自己的一种修复。
《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会一直幸运的!
最后我还想说:了解孩子,就学去了解儿童心理学吧! 你会收获很多,很多的!

作者: 乐果妈    时间: 2018-4-29 23:56
熊玉琴-乐果妈
选题1:找任意一本有儿童与成人相处的童书,描述其中成人处理方式和儿童情绪变化的关系。推测书中孩子的年龄并说明理由。结合你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谈谈你对亲子关系中情绪处理的得与失。为这本书写一段推荐语,推荐给身边的家长们。


        霍斯今天有一箩筐不如意的事。他想不出第三题的答案。琳达送给他一封情书。还有,同学带来一头名叫露露的牛,表演的时候踩了他一脚。好像这些加起来还不够倒霉似的,放学时,妈妈居然找珍珠阿姨来接他。珍珠阿姨开车横冲直撞,一路吱吱嘎嘎,差点儿压死三只贵宾犬。霍斯气的想打人!她用力踩了一朵花。妈妈对他说:“嗨!”霍斯发出“嘶”的声音。妈妈问他:”今天好不好啊?”霍斯吼了一声。妈妈说:”你有没有谢谢珍珠阿姨呀?”霍斯咚的一声趴在地上。“我们来煮汤吧!”妈妈说……

      儿童不需要教就会发怒、害怕、高兴。这些情绪是自然表露的,是我们遗传的一部分。书中的男孩霍斯在一天之内发生了那么多事情,羞愧、愤怒、失望。放学后,居然不是妈妈来接他,这使他的情绪再度升级,珍珠阿姨完全忽略了霍斯的情绪,一路开着“飞车”,极不舒服,还很危险,差点儿压死三只贵宾犬。到家后,霍斯终于爆发了,他气的想打人,他用力踩了一朵花,此时妈妈关注到了霍斯的情绪,主动打了个招呼,用手扶住霍斯的肩膀,霍斯还没有好起来,但是他的情绪终于有人回应了。当妈妈问他:”今天好不好啊?”霍斯吼了一声。这句话戳中了霍斯的情绪,他在释放情绪。妈妈继续扶着霍斯笑着说:”你有没有谢谢珍珠阿姨呀?”霍斯咚的一声趴在地上。这追问对霍斯来说完全没有缓解情绪的作用,反而让他再度跌倒谷底。当孩子有生气的情绪时,和孩子讲道理、礼仪、规则,那是行不通的。还好书中的妈妈很智慧,他想到了让霍斯继续释放情绪,煮起了一锅神奇的“汤”,起初霍斯完全不理会妈妈的行为,当妈妈对着锅尖叫起来。霍斯好奇了,妈妈邀请霍斯也来对着锅尖叫。当妈妈陪着霍斯一起尖叫,做鬼脸时,敲锅子,当霍斯喷出最大一口火龙气时,霍斯的情绪基本释放了。霍斯和妈妈都笑了,霍斯问妈妈这是什么汤,”生气汤”妈妈回答。他们就这样肩并肩站在一起,搅散了一天的不如意。


       在接触情绪类绘本、《儿童心理学》之前,我是一个不懂事的妈妈,也抑制过孩子的情绪。还记得有一次老大上幼儿园前,一直哭、一直发脾气,我简直是崩溃了,我只要让她先停止哭泣、发脾气,再告诉我为什么?现在才知道当时的行为是错了,而且极有可能伤害到孩子。这样的行为,换作现在我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做的。庆幸,我们家两个孩子都很黏我,亲子关系很融洽。上周日,弟弟(2岁8个月)睡着后哭闹多次,一直吵着要妈妈抱(我一直是抱着他的),但他哭闹不停。凌晨4点左右,娃哭的特别凶此时,我不能判断他在白天是否发生过不愉快的事情,也不知道他是因为连续2个白天没黏到妈妈的缘故?孩子爸天亮后就得起床去赶飞机,弟弟的哭闹让他语气不好,有点凶。当时真担心娃在那时被爸爸的情绪影响而更糟糕,我立即抱着孩子去客厅走来走去,大约10几分钟后,弟弟的哭声弱了,同意我用婴儿推车来回推,当孩子睡着后,再把孩子放会到小床上。虽然和孩子爸提过多次,孩子的前额叶要到25岁发育好,孩子的一切情绪都是本能,基本不具备控制能力,逃跑、攻击、发怒等行为太正常了,可孩子爹不记得,在大半夜,我去和孩子爹讲道理,讲科普,那一点作用也没有,不如让孩子好好的释放情绪,等娃安静睡着后,大家都能好好的睡。


        我推荐《生气汤》,当孩子有情绪时,不批评、不教训、不追问。在孩子有情绪时,一切的说教都是徒劳,且没有意义。孩子控制情绪的能力不及成人,成人需要接纳孩子的情绪,教会孩子疏导情绪。等雨过天晴后,再去讲“儿童行为规范”会更有意义。





作者: 大君小雅    时间: 2018-4-30 00:22
大小妈(唐琳)

我为大家推荐的绘本是《彼得的椅子》,希望家有多子女的父母都能仔细的读一读这本书。当家中的老大已经习惯了占据爸爸妈妈所有的爱的时候,突然空降一个老二来跟他抢爸爸妈妈的爱,此时对于老大的情绪影响,我们可想而知(如果实在想不出来,那就想想原配和小三的关系吧)。这时,家长该如何面对老大不停地抱怨“你现在都不爱我了,你爱弟弟/妹妹多一些”呢?如何面对老大对弟弟/妹妹恨得咬牙启齿、想把他扔掉的想法呢?如何处理他那颗受伤的小心脏呢?……嗯,可以看看这本绘本,也许会给你一点启发和思路。

从这本书描述的内容中,我推断小彼得应该是5岁左右吧,理由是如果小一点,可能想不到“离家出走”这个主意,如果大一点,可能不再想跟妈妈玩“躲猫猫”的游戏。

说起彼得的爸爸妈妈在处理彼得的情绪时,真的是高手呀,不得不佩服。

在妹妹出生以前,家里没有人怕彼得玩玩具的吵闹声。可是这一天,彼得像往常一样玩玩具,却被妈妈提醒要小一点声音,因为妹妹怕吵,随即引发了他的负面情绪,再看看自己曾经用过的摇篮、高脚椅、婴儿床都被漆成了女孩喜欢的粉色,这些更让他火上加油,“怎么可以这样,家里都被妹妹给霸占了”,“士可杀,不可辱”,所以彼得决定拿起还没有被侵占的小椅子,带着还没有“抛弃”他的威利离家出走!

我想他的负面情绪肯定不是从今天才开始的,也许从妹妹住进妈妈肚子里的那一刻,各种负面情绪(可能有愤怒、委屈、无助等等)开始累加,到了今天终于“忍无可忍”,他一定要让爸爸妈妈“看见”他的存在。

我想,爸爸妈妈一定一早就发现了彼得离家出走,注意到了他的负面情绪,但是他们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们没有大惊小怪地去找彼得回来,也没有大张旗鼓地找彼得聊一聊,批评指责他,“你至于因为这么点小事情就离家出走吗?你的东西都不能用了,给妹妹用不是避免浪费嘛”;或者给他讲一大堆的道理,“妹妹现在还小,需要我们多照顾,你是哥哥,应该多体谅爸爸妈妈”。

彼得的爸妈就跟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当然在他们知道彼得是安全的前提下),任由彼得自己去整理和平复他的负面情绪,给他一些空间和时间去体验原来“我长大了,长大了就该有长大后该做的事情”,因为只有他自己体会出来的感受,印象才会更深刻。

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什么都不做,妈妈为他准备了“特别的菜”,叫他回来吃;当彼得跟她玩躲猫猫的时候,她也没有转头就走,而是发自内心的跟彼得玩起了这个“无聊的游戏”。

父母的爱就是通过这些“不做作但是又很用心的”小细节传递给了孩子,不管孩子长多大,在父母眼里,他们永远是“宝贝”。彼得当然接收到了,他终于想明白了,“即使多了个妹妹,即使爸爸妈妈的时间被妹妹抢走了那么多,即使东西都被妹妹给霸占了,可是我依然还是爸爸妈妈心中的那个宝贝”。当彼得体会到了这一点,一切就都释然了……

(写到这里,字数已经达标,所以可以暂停了。不过下面附上两篇以前我写的小文章,关于多子女养育的一点思考,希望有机会跟大家一起交流探讨
https://www.hdxx123.com/schoolblog/detail?id=74
https://www.hdxx123.com/schoolblog/detail?id=116

作者: 13416612183    时间: 2018-4-30 00:35
【2018年4月25日星期三】孩子情绪能力的养成源泉——《儿童心理学》阅读有感
《儿童心理学》,第五章情绪发展开篇就告诉我们儿童应该学习什么 。儿童要学习意识自己的情绪状态,要学习控制情绪的外在显露和看出他人的情绪。不同的儿童情绪能力也不尽相同,甚至有本质区别。原因有很多,既有生理因素的影响,遗传上气质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情绪行为的不同;生态环境和人际都会影响情绪能力的养成。儿童最先在家庭中学习情绪。他人与婴儿交往的方式可以传达以下信息,包括怎样表现情绪、可以表达情绪的场合、用来应对引发情绪的环境的行为等。父母在传达儿童在最初几年遇到最强烈的情绪经历的方式 ,以及父母回应儿童表现情绪的方式 ,对儿童今后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如果父母对孩子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都能够接受,孩子就会直接、公开地随意表现各种情绪。如果父母总是拒绝孩子的情绪表现,孩子就会隐藏自己的情绪等。
麦克小奎著绘的《怕黑的麦克》我特别喜欢,里面的故事讲了孩子怕黑的情绪在妈妈的爱心陪伴了找到出口,逐渐消除的过程。麦克怕黑,每当黑夜到来,他都会害怕不敢睡觉,此时妈妈总会让他看天上闪亮的星星,或者打开房间的灯,麦克才不怕。可是有个夜晚不但天上没有星星,还停电,周围一片漆黑,麦克非常害怕 ,失声痛哭!此时,妈妈出现了,拥抱他,让他尽情哭,麦克害怕的情绪得到第一度宣泄。接着她陪麦克一起去朋友家看看,看看其他人的妈妈有什么好办法帮麦克消除怕黑情绪安然入睡。他们先后去了熊妈妈和小熊、企鹅妈妈和小企鹅、象妈妈和小象、猴爸爸和小猴、熊猫妈妈和小熊猫的家,虽然他们各有方法,但都不适合小熊。他只好垂头丧气地和妈妈一起回家。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整个过程,麦克都是走在前面,妈妈走在后面陪着他,说明去谁家是麦克决定,暗示我们宣泄不同情绪需要从孩子出发,选择适合孩子的方法;也说明了,孩子有宣泄不同情绪的能力与主动性,我们要相信孩子,千万不要越俎代庖;陪着孩子,待他需要时才给予适当的帮助。到不同动物妈妈家睡觉,是麦克一个人去,说明宣泄情绪需要独立;可惜那些动物妈妈的办法都不适合麦克,导致麦克产生了更多的负面情绪。不过,每次他失望离开的时候,一出门就能看到自己的妈妈在等着他,排解情绪需要妈妈的真正接受,不管是何种情绪,同时需要爸爸妈妈坚持等待。回家路上终于发现一个好办法,他们赶快回家,妈妈做了星星灯罩,点燃了蜡烛,于是有灯光,有星空,有妈妈在身边陪伴,麦克终于不再害怕,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怕黑的麦克,有很多情绪,害怕,希望,失望,伤心,惊喜,开心……麦克妈妈都照单全收,所以麦克能直接地、公开地随意表达,告诉妈妈自己当时的感受!又因为妈妈陪伴中遵循了以孩子为主体,尊重孩子,相信孩子,引领孩子,给予孩子需要的帮助等原则,让麦克真实地感受到自己的情绪变化,主动去寻找排解情绪的办法,最终成功排解各种情绪,平静下来,安然进入梦乡!
克罗地亚安德烈娅著绘的《蓝色的天空》更告诉我们父母的爱心陪伴是孩子排解悲伤的魔法。本书是作者的自传。作者在十岁时失去父母,她悲痛异常,甚至封闭了自己。但是她后来想起了一件又一件自己妈妈陪伴自己做过事,最终找到了出口,走出悲伤,成为今天的著名绘本作家。
父母的情绪能力是孩子情绪能力养成的源泉!

作者: juicy    时间: 2018-4-30 10:39
《儿童心理学》共读
作者: juicy    时间: 2018-4-30 10:41
当下,不会处理自己情绪的成年人比比皆是,当他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一些天生的恐惧;所求不得的愤怒;失望落空的悲伤等自然的感情流露,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和关怀,认为这样的负面情绪不好,导致到他们有孩子时,碰到孩子流露出这样的情绪,也压抑着孩子,想法阻止孩子的这种情绪流露。 其实,情绪没有道德意义上的好坏。只要我们是正常的人,就不可避免遇到上述负面情绪。如果一味忽略阻止孩子的这些情绪,那孩子就不能学会认知自己的这些情感,更谈不上管理好自己的这些情感。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只会发泄自己的这些情绪,不懂得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所以为人父母,要与孩子间对情绪的负面处理方法,接纳尊重孩子的各种情绪、帮助孩子学会自己调节和控制情绪。 共读完《儿童心理学》,在第五章情绪发展中,有情绪语言的出现,有能力谈论情绪意味着儿童能够对自己的或是别人的情绪。有一个客观的看法。这个能力在儿童期会不断提高,使得儿童可以讨论过去的情绪事件预测将来的情绪分析情绪的起因和后果,体会情绪是如何影响行为的斟酌个人不同的情绪,以决定自己的情绪反应。 而在共读中,我们不仅能学会帮助孩子情绪调节的方法,还能学到处理自己情绪。 在日常生活里,可能我们不仅有一段悲伤,还会有许多倒霉、烦人、一点都不好、糟糕透顶的情绪,它们有可能分散点缀在你的生活里,让你不开心,也有可能集中打压你,让你欲哭无泪。其实,不仅使大人会有这样的烦恼,孩子们也会,而且他们更容易被打压,被“欺负”到噘嘴、不理人、发脾气、大哭大闹。 我推荐的绘本名字叫做《亚历山大和倒霉、烦人、一点都不好、糟糕透顶的一天》。看一下这个“倒霉孩子”的自诉,说不定你可以及时关注到自家宝贝的倒霉情绪,并及时安慰哈! 作者:[美] 朱迪思·维奥斯特 文/[美] 雷·克鲁兹 图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译者:范晓星   作者介绍  朱迪思维奥斯特(Judith Viorst)  美国作家、媒体撰稿人和心理学研究者。她同时为成人和儿童写作。本书写于1972年,书中那个倒霉孩子亚历山大引起了全世界孩子的强烈共鸣。作者后来写成了一系列的“亚历山大”绘本,均有不俗反响。另外,作者还著有一个关于宠物死亡题材的绘本《巴尼的十个好地方》以及一些童诗,颇受好评。据说,本书中的亚历山大和他两个哥哥的名字,即取自朱迪思自己的三个儿子。2001年,她荣获了美国妇女与家庭研究中心颁发的“资优妈妈”终生成就奖。 全书都是亚历山大的独白,他讲了一件接一件的倒霉事,不动声色的语言叙述,配上冷冷的黑色线条画,仿佛蕴涵着随时爆发的力量,让故事凸显不一般的张力,引起孩子们强烈的共鸣。 但是妈妈说,有些时候,日子就是这样的。就算在澳大利亚,也是一样的。  妈妈冷静客观的安慰,也是一种直面现实的力量,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学会与真正的生活和解。 这个“倒霉”的孩子的年龄就是六岁以上的小学生的形象,他一整天经历了学校、社会环境、朋友关系的冲击。像过山车心情般的起伏,当把这一天的倒霉事细数家珍时,母亲对其情绪处理还是处于关键的作用。 我家也有小学生,我们常常有很多日常对话,类似亚历山大这样的杂事她时而有碰到,我经常选择的是好好听她说,接纳她言语及行为上的情绪,但不等同接纳她带有攻击性的行为。 而这本书给我的启发点是:妈妈对他语言回应,起到心态转念的作用,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有类似的生活,不顺心的事情看个人怎么去处理。 正能量的去做一些事情,带着阳光,我们的负面情绪会越来越少,孩子也会越来越好。所以,告诉自己,告诉孩子,要淡定,要学会接受,接受有些“倒霉”,更要接受生活给予你的各种情绪,这就是成长。 我的推荐语:等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或是挫折时。我们首先要细心的观察孩子的情绪和他发生的问题。可以拥抱孩子的情绪,或是言语上的回应。鼓励孩子多方面的表达他的情绪,发展他的语言能力。我们可以一起陪伴他面对情绪,处理情绪!跟孩子在情绪问话中可以多采用启发式提问。让孩子能多方位的思考,并自己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学会和自己的情绪相处真的很重要。孩子也是我们大人更是。群名:楠桐包
作者: 家有臭屁宝    时间: 2018-4-30 11:01
泽妈作业: 《大卫,不可以》 大卫会因好奇就有一些行为举动,但妈妈不管他是否在兴头上,直接制止说,大卫,不可以。大卫就不干这件事,但是大卫会去干另一件事情,妈妈又说不可以,大卫又去干另一件事情。最后大卫打碎了花瓶,妈妈认为这个问题比较严重的,让大卫坐在墙边面壁思过,最好给大卫一个拥抱,大卫从好奇(开心,肆无忌惮随意)~到被制止(难受,讨厌)~到好奇心继续(继续开心)~又被制止(讨厌,很不开心)~犯错(不高兴,害怕,)~哭(难过,担心不被爱)~被接纳(安慰)~爱(安全感,温暖)!       我推测书中大卫的年龄2-3岁,从大卫的个子、行为举动,看出这个孩子还不理解因为他的举止导致摔烂东西,还有危险性,对于自己知道的一些信息,想要反馈只能通过在墙上画,自己的意思表达只能简单的字句,还不完整,对规则不清楚,还很随意随性玩,不清楚有些做法是不可取的。还有记忆,大卫这个年龄段的记忆是感觉记忆和短期记忆,当妈妈说,大卫,不可以。他感觉到不可以做这是,可这在大卫看来,仅仅是感觉这个不可以,那就尝试做另一件事情,另一件事情做了,妈妈也说也不可以,通过不断说不可以,产生一些短期记忆。大卫也不是在妈妈说不可以,就什么也不做,仍然继续尝试做这个不可以,去做那个,这样的行为,也是在寻找规则,确定哪些可以哪些不可以做。      在《儿童心理学》p212最下面一段文字:儿童并不只是被动地接受别人的指示,相反,他们会主动询问母亲以及要求她提出规则,儿童可以根据这个思考社会的规范。对于“为什么”问题的使用,可以表示出儿童在寻找他们所在环境的原因和秩序,而非单纯地只是表面接受实物而已。正如邓恩所说,两岁大的儿童不仅仅会依照父母的指示,而且他们会主动思考他们的期望,并尝试去了解为什么他们应该表现出某些行为,而不是另外一些。这一段可以说明孩子是一路磕磕碰碰寻找规则,学习规则。       我在亲子关系情绪中处理的得与失:在孩子2岁多就开始教育孩子,遇到问题哭解决不了问题,所以后来一直遇到任何很难过的事情很委屈的事情也不会哭出来,收获了一个不爱哭的孩子,却让小小年龄的孩纸失去了一个正常发泄情绪的一个途径。       推荐语:《大卫,不可以》是一本适合所有成为妈妈都应该看看的一本绘本,无论你的孩子多大了,都应该看看,原因一:如果你的孩子正巧还是幼儿,看了你会释然,原来所有的孩子都是这样长大的,原因二:其实当妈妈可以像大卫的妈妈一样温柔智慧处理问题。如果你的孩子小,推荐你们共读,有兴趣还一起演绎反串角色来演绎,让孩子当妈妈,你房孩子的角色来演绎,别有一番滋味。
作者: rmbg58    时间: 2018-4-30 17:17
一百万只猫

这是一本非常有名的绘本。作者为美国女画家婉达·盖格,最早出版于1928年。此书被誉为美国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图画书,为20世纪30年代的“绘本黄金期”拉开了序幕。
·1929年纽伯瑞奖银奖
·刘易斯•卡洛尔书架奖
·入选纽约公共图书馆“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100种绘本”
·入选日本儿童文学者协会编《世界绘本100选》
·入选日本儿童书研究会/绘本研究部编《绘本•为了孩子的500册》
这是我最初接触的绘本之一,但是一直没有特别喜欢。松居直在《绘本之力》和《我的图画书论》都非常推崇这本书。他对这本书的欣赏主要来自以下这些方面:
文字和图画的融合互补
文字和画面的节奏
连续性和巧妙变化
横开本对故事的契合
他声称从这本书中学到了编辑绘本的技巧,对图文关系有了新的领悟。
虽然是黑白画面,但作者的线条细腻,不同页面排版以及节奏的变化,给画面增加了很多动感。这种变化带来的动与静的对比,让黑白朴素的画面鲜活起来。而文字方面,虽然是比我们现在一般常见的绘本文字要显得多,但是很多重复的句子,让故事读起来朗朗上口。原本这是一个德国民间故事,所以故事末尾部分那些猫互相残杀的画面,就像很多民间故事里一样,似乎不会给孩子留下什么残忍的印记,这一点也非常有意思。
我猜测是不是孩子可能关注的是最后那只小猫,就像我们一般把自己代入到主角身上一样。从而在故事最后获得了他想要的安全感。像很多童话和民间故事一样,最后的圆满结局,总能够让孩子安心。有句话说,道理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这句话适用在很多故事里。孩子们通过幼年时接触的这样的故事,一次次的确认他和世界的关系。这种希望和光明,最终能够给孩子留下足够安全的底色。如书上建立关系一章提到的,幼年时的关系,将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我们在故事里外都能在这方面足够满足孩子,相信和谐社会就不会只是一句口号而已了。就像松居直在《打开绘本之眼》中提到那个十二岁长崎少年杀人事件,感慨要是这个少年从小是看绘本长大的,也许便不至于如此了。绘本不是药,但优秀的绘本所隐含的理念,如果能够让每一个大人和孩子都体会到,便不需要那些治社会病的药了。
《一百万只猫》,在了解了这些前前后后的资料之后,我依然对其感觉一般。但是它的伟大或者正在于它的开创性地位。在这之后的发展历程中,书中的那些当年卓越超群的技法,今天看来已经被各种作品娴熟的使用。少了这份惊艳,或者我们无法真正体会到作品的力量。想起阿宝老师说,看一部文学作品,不能脱离了它所处的历史背景来品评。正如今天我们看皮亚杰理论的诸多局限性,但不可否认他在心理学上的贡献和地位。

作者: 艾艾    时间: 2018-4-30 17:18
《儿童心理学》共读作业--艾艾
1. 找任意一本有儿童与成人相处的童书,描述其中成人处理方式和儿童情绪变化的关系。推测书中孩子的年龄并说明理由。结合你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谈谈你对亲子关系中情绪处理的得与失。为这本书写一段推荐语,推荐给身边的家长们。

《给爸爸的船》是一本温情的故事书。小海狸巴克利和妈妈住在海边一栋舒适的小木屋里。他总是在家附近的海滩上寻找漂流木,因为他喜欢用漂流木制作小船。巴克利做了大大的船,长长的船,短短的船,还有高高的船,每一条新做成的船都比之前的更漂亮。 他把船都放进了大海。他坚信,如果这些船没有漂回岸边,它们一定是到了爸爸那儿去了。巴克利很想念他的爸爸。 一天,巴克利偶然发现他送走的所有木船,竟然都躺在妈妈的桌子里…… 谨以此书献给: 我的妈妈,她一直陪在我的身边; 阿伦,他将会一直陪在我身边; 文森特和我的爸爸,他们将永远和我在一起。

这本书是杰西卡·巴格利创作的首本绘本,创作灵感源于作者的真实成长经历, 在巴格利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异,父亲去了另外的城市生活,她一直和父亲保持书信往来,直到几年后父亲去世。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也被小海狸深深感动,那一刻她回想起母亲长久以来爱的陪伴和对她追求艺术梦想的支持。书中没有交待父亲最终去了哪里,作者的回答是:父亲在你希望他在的任何地方。可是我们隐约知道巴克利的父亲应是去了遥远的他方,也许是天堂。父亲生前必定给出很多很多的爱给巴克利,让巴克利在没有爸爸陪伴的日子里,时时念着爸爸,想着要为爸爸制作最棒的小船,也盼望大海能够为他把船儿送给爸爸,这是他传达情感的方式,也是他想念父亲的仪式。

在思念爸爸的日子里,巴克利不孤单,他有妈妈最深情、体贴的陪伴。妈妈不忍巴克利发现船儿并没有成功送达爸爸手中,偷偷地把漂回岸边的船儿一一收藏起来。而巴克利也是那样的温柔善解,当他得知真相时,没有对任何人事表达气愤怨怼,相反的,他感受到妈妈的美好心意,借由一张字条上简单的话语,向亲爱的妈妈表达谢意与暖暖的爱。

曾经和朋友讨论过这本书,有人认为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是一个自我疗愈的故事,这个故事里包含了太多关于爱,关于陪伴,关于失去,关于成长,关于继续前行的重要性,我们不可能永远沉浸在悲伤里,本书的画面也由开始的有局限性框架变为正常的画面,巴克利和母亲内心的伤痛都得到了疗愈,既是作者创作灵感的来源,也是作者要带给大家的结果。《儿童心理学》第五章里描述儿童情绪的发展受生理因素、生理因素和生态因素影响,儿童在受到父母提供帮助的方式影响下,造成儿童情绪能力的不同。我们表达情绪的方式和场合会因抚养方式和经验的不同而不同。儿童不仅体验情绪,而且还思考它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能够推断别人的内在心理状态,越来越能理解造成情绪的原因,也能预测情绪的后果。书中巴克利的母亲用平和的方式,抚慰、引导孩子正确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巴克利也在和母亲的互动中习得了理解他人的能力。

金豆六岁的时候回老家过年,头天还看到太爷爷(老公的外公)好好的,第二天傍晚九十高龄的老人家就阖然离世了,孩子只见过太爷爷几面,没有太深的感情,但是面对其他亲人悲伤痛哭的场景有些茫然,不知所措,不太明白办葬礼是怎么回事,很在意自己和别人是否不一样,关注来参加葬礼的人们的服装、表情…在认定自己属于至亲那一类人后,要求也穿上孝服,因为没有小孩的码,就给他戴了一条长长的白布。我们一直陪伴着金豆,解释他一切的疑问。三天后的凌晨,金豆跟我们一样四点起床,随着出葬的队伍绕过半座城,最后将太爷爷安葬在自家的山林里。这是一场最好的生命教育课,在爱和陪伴下,相信孩子明白了生命的历程是怎么回事,不再惧怕死亡。

当你想念已逝的美好、需要温暖的抚慰,抱抱眼前陪你走过大小风雨的那个人吧!爱与陪伴是除了时间之外最好的礼物!


作者: 李春丽    时间: 2018-4-30 19:55
完成以下任务中的任意一个,论坛回复,800-1000字。(二选一)
1.        找任意一本有儿童与成人相处的童书,描述其中成人处理方式和儿童情绪变化的关系。推测书中孩子的年龄并说明理由。结合你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谈谈你对亲子关系中情绪处理的得与失。为这本书写一段推荐语,推荐给身边的家长们。

《阿尔菲出走记》
三叶草第三期共读《儿童心理学》,非常厚的一本挺专业的书,如果不是和大家一起读,加强了自我约束力,估计半年也读不完,真的感谢大家的互相监督与鼓励。其实读的时候受益匪浅,感觉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们家二宝现在已经四个多月了,通过这本书,我感觉和她的关系更近了,对孩子也更有耐心了,再带着研究的眼睛看她的时候,即使她哭都觉得好有意思,好像能明白她与我交流的方式了。虽然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忽略了社会环境的作用,但是他认为的婴儿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周围世界,我确实非常认同的。就算是双胞胎的家庭父母的培养方式一样,但是孩子培养出来也是千差万别的,这充分表明,每个孩子先天就会主动选择自己接受的,朝着自己选择的方向走,儿童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明白自己的使命,所以我很赞同大家的说法,我们做父母的就是陪伴,当他们不需要的时候果断的放手。而维果斯基更是我的偶像,他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我非常认同,就像我们今天还提倡,每个人都应该活在当下,因为每个当下的你,就是对过去最好的总结,对未来最好的期盼。而且他对于儿童能力更积极,儿童积极的学习成长,并非停留于消极的吸收外界信息,强调了社会环境的作用。这两个大家提醒我尊重孩子的个性,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做好爱的陪伴。

我今天想特别推荐《阿尔菲出走记》这本书,作者美国的肯尼斯•M•卡多。适合3-6岁的亲子家庭共读。我觉得这个妈妈特别了不起,他的爱更包容,方法温和,爱的语言和行为温暖了孩子的心。各个方面都是我需要学习的和进步的。这个妈妈已经做到了“戏精”,而我还在努力中。
阿尔菲有一双心爱的小红鞋。可妈妈说它们已经不合适他穿,该换掉了。所以,阿尔菲决定离家出走。妈妈帮着阿尔菲收拾行装。她说阿尔菲可能会口渴,就给他准备了一大壶好喝的凉水,然后又让阿尔菲带上手电筒和备用的电池。接着,妈妈又提醒阿尔菲把他可能需要的物品都拿出来装好。
可是等阿尔菲走出家门,到了外面,他才发现他最需要的一样东西,背包里没有。
阿尔菲该怎么办呢?
我们都知道,每个孩子都有叛逆期,面对这个阶段,有些家长会束手无策。随着孩子的成长,他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也会表现出越来越大的自主选择性。家长只要了解到这一点,在面对孩子经常说“不”的时候,就能处理好这样的状况了。
  阿尔菲的妈妈无疑是个智慧的妈妈,她把阿尔菲的“离家出走”当成一场母子之间的游戏,像是阿尔菲要进行一次短途旅行,还帮他准备行装。妈妈让阿尔菲在离家出走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弱小,尚不足以独挡一面。阿尔菲知道自己错了,碍于面子还是不愿低头承认错误。妈妈没有一点急躁和不耐烦,用无限的爱包容着阿尔菲的“小脾气”。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妈妈的智慧,同时也感受到妈妈对孩子无限的深情和关注。
我们家的老大已经六岁了,小的时候他并没有总是买这买那的欲望,每次去超市总觉得大人买了好多东西,不给孩子买点东西就很亏欠,刚开始是自己主动给孩子挑选他喜欢的东西,后来也默认了只要去超市我们买东西也允许他买东西,偶尔他多买一两件也同意了,就这样把孩子推向了买的欲望里,后来我们意识到孩子被欲望驱使很恐怖,对孩子凶巴巴的或者各种限制与恐吓,都没有反省是自己的问题。为了给孩子做好榜样,我和爸爸俩都很少去超市买东西了尤其是垃圾食品,但会带他去转,谁也不买东西,他看我们不买自己一般不买至少不会要求买两件及以上,后来慢慢拜托了买的欲望。而且这两个孩子,让我们深深体会到孩子天生会察言观色,他一哭就抱起来,以后会变得越来越喜欢哭闹,如果哭的时候不理他,不哭了再来抱抱哄哄,他自己就接受了哭也没有用。
养老大的时候是摸着石头过河,到了老二,确实轻松了很多,一方面感谢大宝带来的经验,也感谢各位专家及经验丰富的妈妈们的指教,还要感谢不断学习的自己。我们学习的不仅是儿童心理学,也是对自己的更深刻的认识,时刻提醒自己活在当下,快快乐乐过一生。


作者: Pauline    时间: 2018-4-30 21:02
(南山站果果妈)

        找任意一本有儿童与成人相处的童书,描述其中成人处理方式和儿童情绪变化的关系。推测书中孩子的年龄并说明理由。结合你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谈谈你对亲子关系中情绪处理的得与失。为这本书写一段推荐语,推荐给身边的家长们。
有关讲述成人处理方式和儿童情绪变化的关系 的童书,请我家娃娃推荐给我的,她一小会儿从书架上找出了以下童书:
1、       鲍比如何说  妈妈才会听
2、       我讨厌妈妈
3、       逃家小兔
4、       朱家故事
5、       隧道
6、       公园里的声音
7、       玩具太多了!
8、       菲菲生气了
9、       我想去看海
10、    野兽国

        在以上童书中,孩子又强烈推荐《逃家小兔》让妈妈来描述成人处理方式和儿童情绪变化的关系。她说通过故事看到了自己和爸爸妈妈平时生活的情景。比如:兔妈妈全心全意一直陪伴因生气或调皮想要离家出走的小兔,最终小兔子逃(玩)累了,依偎在妈妈身边的情景,就像自己偶尔心情不好时的情景,虽然她没离家出走,但是爸爸妈妈会像兔妈妈一样陪伴自己,她为有深爱自己的爸爸妈妈而开心!她亦一样深爱爸爸妈妈!

        推测书中孩子的年龄并说明理由:当当和京东,阅读年龄推荐都是3-6岁。在我未读《儿童心理学》、《从尿布到约会》之前,我推测书中孩子的年龄是大于6岁的,应该在8-10岁。而读完此两本中有关儿童情绪发展的相关内容后,我推测书中孩子的年龄与推测阅读年龄相似。《儿童心理学》思考情绪章节中讲到:保罗·哈里斯的研究证明,儿童最迟在6岁就能够获得理解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儿童能够正确地预测到个体会怎样受到情境的影响,最迟在6岁这个年龄,儿童完全能够假设到是什么引发别人的情绪,什么样的情绪,以及什么可以终止它们。也就是说,在学龄前期的最后,儿童看别人脸色的能力大大地提高了。《从尿布到约会》友谊与情感章节中在讲到交流情感和学会对情感旱行辨别时,指出:3-4岁的孩子可能开始分辨别人的情感。他们学得情感就意味着“快乐”、“悲伤”、“生气”和“疯狂”,而且他们可以学着去谈论究竟是什么上起这种感觉的。他们也能辨别其他人的非语言情感暗示。

        结合你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谈谈你对亲子关系中情绪处理的得与失:
        自从当妈后,修身养性、学习成长的路无止境呀!
        3岁前,那时还没阅读太多关于养育孩子的书籍,也没有参加过父母学习课程。性情会相对急躁,难免会有大声吼孩子的情形。但渐渐发现,吼只能让孩子当时的行为停止,相互心情变差,并没有让孩子学会怎样做出安全的行为。随后,我们不断反省自己的处理方式对孩子身心的发展,我们一起积极学习父母课程,尽可能多阅读育儿书籍,并相互讨论达成共识。慢慢我们家的育儿生活、家庭生活总是充满欢乐与和谐。极少发生情绪暴发与冲突的时候!特别是学习如何说之后,更懂得如何接纳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面对她的感受,有些事情上孩子能做出更好的选择。

        下面我举个例子来看看亲子关系中情绪处理得当的收获吧:当真正理解(认同)孩子的感受后,孩子的行为发生了逆转。
        例如:晚上睡前,孩子和妈妈说,明天早晨她想下楼到面包店吃早餐,妈妈也准确地回应了没问题。
        但第二天早晨,妈妈还是起床做了早餐,那是为爸爸和妈妈自己准备的早餐,当然如果孩子要在家中吃,早餐也是足够的。
        孩子起床后,发现桌上的早餐,马上不悦,并提高声音说:妈妈,不是和你说过我要下楼吃早餐的吗?你为什么又要做早餐!真讨厌!
        爸爸说:妈妈早起做早餐已经很辛苦了,你不能这样和妈妈说话。家里有早餐为什么还要下楼吃呀!
        孩子气乎乎地说:我昨天晚上就说过的。而且妈妈都知道(答应了)。我就不在家吃。
        妈妈心平气和地说:宝贝,妈妈非常理解你想下楼吃早餐的心情,而且昨天晚上妈妈确实是答应了宝贝。
        孩子生气减少了一半,说:还以为你又忘记了。
        妈妈接着说:我怎么会忘记宝贝对妈妈说的话呢。告诉你吧,今天的早餐是专门做给爸爸吃的,他难得可以晚去公司。不过,如果你想在家吃早餐也是够的。你可以自己选择下楼吃或在家里吃呀!
        爸爸说:那在家吃喽!我们一家三口还可以一起开心的聊天呀!
        孩子说:那好吧,我今天选择在家吃早餐。不过妈妈明天别做了,我明天下楼吃。
        妈妈点了点头。爸爸向妈妈竖起了大拇指。肯定我如何说的能力。早餐时间是愉悦的。孩子最后说:一家人一起吃早餐真开心,她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边早餐一边聊天。

        为这本书写一段推荐语,推荐给身边的家长们:
        《逃家小兔》是能让年幼的孩子感到一种宁静的愉快,感受到妈妈无条件地爱,从而获得一种无法言表的安全感。让我们通过《逃家小兔》陪孩子玩儿一场爱的捉迷藏游戏吧!

作者: 天静    时间: 2018-4-30 21:53
从《雷蒙拉八岁》精读中看儿童情绪的释放
天静

最近想做《雷蒙拉八岁》阅读交流课,于是重读一遍,从读一遍,我的头脑萦绕着八岁的雷蒙拉经历上学或者家庭生活中遇到难题,她的情绪的处理。
当她在头上敲的是生鸡蛋的狼狈情景,有同学提出来帮助她,她表现的是“生气”,不仅仅因为自己的糗事担心被同学取笑还因为喜欢扮演母亲角色的同学做出大孩子对小孩子一样的口吻让她觉得自己不能小孩而被当做小孩看的生气,她随口冲出“你走开”。

当她听到威利太太跟校长助理拉森太太说,“爱出风头”“讨厌鬼”后,她很伤心,她内心一直纠结,一直放不下。首先她找了同学丹尼说,“威利太太不喜欢我”;再跟妈妈说“威利太太不喜欢我,但事实上她应该喜欢我,因为这是她的工作”;再跟爸爸说“我在开学的第一条把鞋子踩得嘎吱嘎吱响”“然后我有把鸡蛋弄进了头发,威利太太就说我是个讨厌鬼,后来我又在学校吐了”……从这里看出,雷蒙拉排遣伤心和纠结的做法——找人倾诉,最后还是勇敢地找了威利太太沟通,最后得意正面回复那是一场误会后,雷蒙拉如释重负。

在这里,我很想到的是,这本儿童文学不但真实而生动地写了雷蒙拉的学校和家庭生活,还是呈现给孩子们如何解决情绪的引导,这是经典儿童文学给孩子打造完美心灵培养高尚情操体味不同人生的“鸡汤”。

再看书中爸爸在家庭生活中的情绪处理。最后一章《下雨的星期天》,外面下着雨,家里因极度拮据而陷入很不好的气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良情绪——爸爸妈妈因为账单而压得喘不过气;读初中的姐姐因为家长不同意她去同学家过夜而大声在房间哭泣;妹妹则因为被责令去清洁自己的房间而百般不愿意,因担心父亲在极度冷冻房里工作被困而忘的担心占据整个心灵,整个时候,家里好像怎么也装不下这个家庭的各种不安、伤心。爸爸的做法就是放下手上要做的事情,号召家人说“把东西收拾好,让这种坏情绪见鬼去吧!我们今天出去吃晚饭,即使再糟糕,我们也要笑起来,高兴起来。这是命令!”
爸爸以他乐观的果断的有承担的做法,带领家人出去吃晚饭出去走一走,然后大家就走出情绪的囚笼。

这本书,我除了欣赏雷蒙拉这个很个性鲜明的女生外,最欣赏这个爸爸,有这样的乐观爸爸才能有一个好的家庭氛围也才能让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我家也有经历一家人怎么都不爽的情况,先生老埋怨我看手机,我也看不惯他一直宅在家里,各种葛优躺;我也会责备女儿不能自己规划好自己的事情,儿子则见缝插针想玩游戏不花一点心思在英语上……这些情况下,家庭气氛很紧张,感觉空气就要凝固一样。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就会一家人出去运动或者出去爬山,让外面的流动空气或者身体的运动或者大自然的广袤来治愈我们的不良情绪。

作者: 小丁丁妈妈    时间: 2018-4-30 22:52
共读作业:找任意一本有儿童与成人相处的童书,描述其中成人处理方式和儿童情绪变化的关系。推测书中孩子的年龄并说明理由。结合你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谈谈你对亲子关系中情绪处理的得与失。为这本书写一段推荐语,推荐给身边的家长们。
      进入三叶草之后,你就会发现自己以前读的书有多少,知道的有狭隘。由初级班最开始的教如何与孩子一起读一本绘本,再到中级班如何开展一场故事会。现在高级班一开始就来了一本《儿童心理学》,这类的书我以前是从来不看的,真怕自己一看就睡着了。专业性,学术性都很强。第一次线下与同学一起分享时,就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第一遍读完,因为近五一,工作很忙,没有能静下心来细读。但我还会再继续挑自己重点感兴趣的章节来看。
    在情绪这类的书籍中,我最喜欢的是《生气汤》霍斯一天都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情:想不出题目的答案,让同学的牛踩到了脚,放学时妈妈没有来接他,来接他的珍珍阿姨开车很不好,还差点压死了三只狗,回到家里时妈妈一开始没有发现他的情绪不好,而是问:你今天过的好不好?霍斯很生气,妈妈意识到了以后就引导他来煮一锅汤,并对着这一锅汤把自己的不满情绪都发泄了出来,最后都开心的笑了以后,用这一锅汤搅散了一天的不如意。
    在读了《儿童心理学》以后,我看到“父母的影响”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对他的影响是最大的。当孩子有情绪时,父母的处理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也是很关键的。儿童最先在家庭中学习情绪,情绪性受到父母与孩子关系类型的影响,因为不同类型的依恋和父母传达给孩子的有关情绪的接受性的独特信息有关。儿童会不可避免地去模仿父母和其他的角色模范,在观察中学习他们“正当的”行为方式。成人怎样表现(或者不表现)情绪是一个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影响孩子自己的表现模式。
   在《生气汤》中,主人公霍斯就在观察中学习了母亲处理情绪的方式:妈妈把锅子装满水,放到炉子上。不热了,她撒进一些盐。然后,她深深吸一口气,对着锅子尖叫。“该你了”   于是,霍斯爬上凳子,也对着锅子尖叫。妈妈叫得更大声。霍斯吼吼了好几声,还对着锅子龇牙咧嘴。水开了,妈妈对着锅子吐了舌头,霍斯也吐了舌头,还吐了二十下。他还拿起勺子敲起了锅子。。。。。。这个绘本可以说是妈妈引导孩子对一个情绪发泄的发式,也可以是说,孩子在模仿并观察妈妈的表现,从而影响了孩子本身对情绪的表现模式。在线下重读时,也提到一点,一本书不用每一个章节都看明白。选自己最感兴趣的去细读,再结合其他的书籍来看这个专业的书,更能让人理解深刻。
    小丁在一年之前都有着一个娇情的性子,胆小。我有时候真的不明白,基因象谁?而 我一直以来就是一个火爆的脾气,孩子带到身边以后也没有懂得收敛。以前有一个朋友用湖南方言对我说了一句话:母强子弱    我就开始想了:是不是我有时候表现的太强势,孩子也会胆小呢?于是我开始注意到自己的情绪。进入三叶草之后,学习了这么多,更是让我明白了,当孩子情绪在一个点时,干脆就让他发泄出来,我负责引导用一个最不伤害自己,伤害别人的方式来发泄自己情绪。于是在一点一点的影响下,自己修心养性,孩子也一天天开朗。书读了还有是有用处的,哪怕是你最不愿意看的学术书。
作者: 小丁丁妈妈    时间: 2018-4-30 23:02
乐果妈 发表于 2018-4-29 23:56
熊玉琴-乐果妈
选题1:找任意一本有儿童与成人相处的童书,描述其中成人处理方式和儿童情绪变化的关系。推 ...

我们是同一类的人,因为处理时都喜欢情绪发泄出来。所以选 的同一个绘本
作者: 丹妈阿娇    时间: 2018-4-30 23:43
曾永娇-阿娇


共读第三期《儿童心理学》作业:
选题1:找任意一本有儿童与成人相处的童书,描述其中成人处理方式和儿童情绪变化的关系。推测书中孩子的年龄并说明理由。结合你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谈谈你对亲子关系中情绪处理的得与失。为这本书写一段推荐语,推荐给身边的家长们。

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特别乐观阳光向上的女子,总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所以总能快乐地活在当下。然而,产后的有一段时间里,我还是轻度抑郁了。自我分析有以下几点原因:
1、辞掉外贸工作,全身心带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全职妈妈,与外界相对隔离;
2、女人产后各种紊乱;
3、母乳喂养,睡眠严重不足。
当然,也可能是因为孕期脾气太好,产后终于爆发了。


就在我偶尔抑郁虑急躁的那段时间,丹丹刚好处在terrible two阶段,而且特别黏糊,总要粘着妈妈。某一天,我在宝图遇到了《你睡不着吗?》这个绘本,有一种全身突然通电,整个人被唤醒的感觉。
那个时候还不了解那些有名的绘本作家和有名的绘本奖项,就觉得这个绘本特别好,很喜欢,丹丹也很喜欢,也是后来才知道,这是个很棒的作者。


《你睡不着吗?》作者简介:
马丁·韦德尔,1941年出生于北爱尔兰的贝尔菲斯特,是知名的爱尔兰作家,作品曾多次获得英国史马提斯奖、凯特·格林纳威大奖、鹅妈妈大奖等国际知名奖项。2004年曾获得国际安徒生文学大奖,这个终身成就奖肯定了韦德尔对儿童文学的贡献。韦德尔的作品已经累积超过一百本,其中有《你睡不着吗?》、《做得好,小小熊》、《我们回家吧》和《可怜的鸭子》等。


绘本内容简介:
森林里住着两只熊,大大熊和小小熊,夜晚来临,怕黑的小小熊睡不着,大大熊一次又一次耐心温柔地拿出他的法宝,满足小小熊的要求,尽管他正沉浸在很精彩的故事里,甚至带着小小熊走出熊熊洞,带他去寻找更大更多的黑暗,最后小小熊看着明亮亮、黄澄澄的月亮和满天眨眼的星星,温暖地、安全地在大大熊的臂弯里睡着了,画面很温馨。

看完这个故事后,真的觉得很惭愧。那段时间丹丹特别爱哭,她哭个没停,我就会很不耐烦,然后情绪慢慢崩溃,有时会偷偷跟着她一起哭,有时会很大声吼她,吓得她直哆嗦。可能这还不是可怕地,可怕地是那时我觉得自己一点问题也没有,认为每个父母都是这样对待孩子的,被孩子搞烦了都会发飙。但当我看了这个绘本故事,给丹丹一遍又一遍地讲给丹丹听时,我开始反思,然后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于是开始疯狂买书看书,龙应台的人生三书:《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孙瑞雪的人生三书:《捕捉儿童敏感期》《爱和自由》《完整的成长》,还再次粗略翻了一遍《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站在孩子的高度》、《0-6岁A+育儿法》等,再后来就遇见了三叶草,各种修炼绘本书籍买买买、看看看,如今终于告别了无能的打骂吼妈妈,成为了一位名副其实的温柔慈祥的妈妈。
未来的路上,会跟着丹丹一起成长,继续努力修炼!


作者: 洁非偶然    时间: 2018-4-30 23:54
题目:1. 找任意一本有儿童与成人相处的童书,描述其中成人处理方式和儿童情绪变化的关系。推测书中孩子的年龄并说明理由。结合你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谈谈你对亲子关系中情绪处理的得与失。为这本书写一段推荐语,推荐给身边的家长们。
《我的爸爸叫焦尼》。离异家庭中,孩子和父亲相聚一天的情景。上午快10:30时,妈妈叮嘱小男孩狄姆在焦尼到来之前,呆在火车站台上不要动,随后离开了。焦尼是狄姆的爸爸,从秋天开始时和妈妈搬到小城,狄姆已经几个月没有见到过爸爸,今天,他们可以相聚一天。
   爸爸跳下车时,父子两人双手都张开了,很明显要拥抱的样子,但是狄姆还是按照妈妈说的,站在站台上一动也没动。他是紧张又激动的,是不是还有一些犹疑?担心爸爸对他的感情有没有变化?当爸爸奔过来,一把抱起他时,狄姆和爸爸四目相对,抿着小嘴微笑。爸爸热情地说:“啊哈,狄姆!我总算来了,我好想见你。今天,我们两个人干什么呢?”这个内敛的孩子在心里说:这还用问吗?放心,我知道。做爸爸和我想做的事就行了呗。自信又笃定。
   接下来,父子两人吃热狗、看动画片电影、吃披萨喝果汁,每到一处,狄姆都大声向大家介绍:这是我爸爸!他叫焦尼!父亲牵孩子的手一起走、把手放在孩子的肩膀上听他向别人介绍自己、就餐时用啤酒和孩子的果汁碰杯,亲密、肯定又愉快。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在与父亲的相处中越来越活泼自信,就餐结束,他甚至跪在餐椅上,一手撑着桌子、一手握拳,用店里所有人都能听得到的声音喊:我爸爸要付钱啦!
天有点黑了,晚上就是分别的时刻,还有点时间,父子俩去了图书馆,并排坐在椅子上,爸爸把孩子揽着怀里,看杂志,孩子把书房子膝盖上,依偎在爸爸怀里,期望时间和火车停止。在借书处,狄姆一手搭在桌子上,一手握着扬起,用大拇指指着身后的爸爸向熟悉的大姐姐介绍自己的爸爸,一副小大人的模样。焦尼一只手搭在孩子肩膀上,低着头微笑注视着孩子。惹得大姐姐都笑了起来。
回家之前,父亲提议一起喝点东西。为了让孩子看清货架上的东西,他把孩子抱了起来,付钱的时候也紧紧抱着孩子,不舍之情显露无疑。喝完咖啡,时间终于到了,父子俩双手紧紧抓住桌沿,四目相对,嘴角勉强扬起。两人手牵手走向车站,开车前还有两三分钟,高潮出人意料地到来了!在孩子的惊讶中,爸爸突然把狄姆抱上火车,郑重大声地向车厢里的乘客介绍:“这孩子,是我的儿子。最好的儿子。他叫狄姆!”他用同样的方式,真真切切回应了孩子一天中的表现!满满的爱意和自豪,尽在其中!狄姆在爸爸的怀抱里,又恢复了最初腼腆安静的模样。然后,爸爸抱着孩子下到站台,揉揉眼睛蹲下来和孩子平视:再见,狄姆!马上还会见面的。妈妈到来之前,你在这儿等着别动。
狄姆一个人送别爸爸,向站台上经过的一位叔叔介绍自己的爸爸。站台上的钟表指向晚上8点。狄姆低垂着头,期待着:铁轨很长、很长,一直通往爸爸住的城市……所以,火车一定还会回来吧?载着我最喜欢的爸爸——爸爸叫焦尼。最后一页,妈妈揽着孩子站在站台上,母亲注视孩子,孩子注视远去的铁轨。
从书中的画面、文字(幼儿园)和父子间的互动来推测,狄姆的年龄应该在5、6岁左右。狄姆一开始能比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这种能力孩子一般要到6岁左右才会拥有。午餐结账时跪到餐椅上大喊“我爸爸要付钱啦!”这样的举动也是5、6岁孩子会做的事情。
生活中,孩子小的时候,我可以比较好地接纳他的情绪,但是在孩子到了大班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就对孩子比较苛刻,觉得你都长大了,为什么那么多问题呢?对孩子苛刻、缺乏耐心,那段时间有冲突的时候,孩子的对抗情绪很严重,哭闹、甚至在肢体上会攻击我和老公。一段时间后反思,觉得我们没有真正去尊重孩子,于是改变心态,去接纳孩子的情绪、理解孩子,一起提前做好解释约定,亲子关系得到了有效修复。
《我的爸爸叫焦尼》推荐语:离异家庭的父子一次扣人心弦的相聚!没有眼泪没有哭闹,是爱和努力滋润了彼此的心田。不管是谁、不管在哪儿,希望每一次相聚,都给予我们爱的人勇往直前的能量!

作者: pkf213    时间: 2018-5-1 00:12
雨竹     《儿童心理学》共读作业
完成以下任务中的任意一个,论坛回复,800-1000字。(二选一)
1. 找任意一本有儿童与成人相处的童书,描述其中成人处理方式和儿童情绪变化的关系。推测书中孩子的年龄并说明理由。结合你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谈谈你对亲子关系中情绪处理的得与失。为这本书写一段推荐语,推荐给身边的家长们。

    理财启蒙—《小狗钱钱》
     今天介绍的这本书是《小狗钱钱》,大宝6岁时一起读的,也是第一本纯文字书,整个过程我和爸爸轮流读给他听,我们读的口干舌燥,实在是读的很辛苦,可是孩子却听的津津有味,关键是内容感觉好多好深,才6岁的他不知道听不听的懂。
     这本书是一本介绍理财的书,可以说是孩子理财的启蒙书。在书中父母一直在成人的世界里,觉得孩子什么都不懂,一直用自己的经验来解决问题,然而问题越来越糟,生活更是焦头烂额。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看着父母的种种表现,自己的状态也不好,孩子是很想帮助父母的,这种心情也很强烈。根据故事情节孩子应该是在8.9岁左右,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可父母却一点都不知道。特别是当孩子跟据小狗钱钱的主意开始行动,做了自己的“梦想储钱罐”被妈妈发现后,妈妈那一系列嘲笑的语言,让我看的好心酸,那不被理解的孩子,初次行动有自己的想法,梦想,却被自己的亲妈讽刺,想想我都……这是我读给孩子听时感觉特别强烈的一部分,也是印象很深刻的地方。
   这两天5.1放假,侄子又向我诉苦了一大堆。第一不想和父母聊天,本来放假想和爸妈聊聊学校里好玩的事,可是他一张口爸妈就是要他好好学习……第二爸爸总是在饭桌上给他上政治课,让他很影响食欲。第三每次一上教育课就是一两个小时,侄子说十分钟就够了,每次说那么久后面他完全没听进去。前五分钟还在听,后面都不知道跑神跑那里了。啰哩啰嗦诉苦很多,大概总结也就是这几点。其实侄子这个年龄已经比想当年的哥哥好了很多,我也和哥哥说了很多次,可是他们根深蒂固的想法好难改变。
    有时候真的很幸运自己生活在深圳,有这么好的教育资源,这么多学习的机会,只要你想学总有机会。老家很多还是这样的父母,用着老办法教育着孩子,总是顾自己的感受,不管孩子的想法,动不动就是“不听爸的话了”,“要听父母的话”,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即便是知道父母的想法不对也不能反抗,不能争辩,这也是侄子的原话,很想挣脱的地方。
     之前特意买了这本书给侄子看,倒是哥哥很认真的看了,对里面的理财方法和理念到时很赞同,但是却没有注意到孩子和父母的这种冲突,想假期回老家可以好好和哥哥谈论谈论这个话题。
   这是一本理财启蒙的好书,当同时也是让我们看到孩子并不是我们眼中的一无是处,他们也有想帮助父母的心,只要给他们机会,他们能创造出比我们更美好的未来。《小狗钱钱》自从我们给孩子读后,一年级二年级的时间不知道他又自己看了多少遍,可以说是他最喜欢的一本书之一。希望你们也喜欢。        


作者: 悠然草籽    时间: 2018-5-1 00:49
(霞敏)1. 找任意一本有儿童与成人相处的童书,描述其中成人处理方式和儿童情绪变化的关系。推测书中孩子的年龄并说明理由。结合你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谈谈你对亲子关系中情绪处理的得与失。为这本书写一段推荐语,推荐给身边的家长们。
      题记:没看到题目之前,我本意想写《猜猜我有多爱你》,因为它让我联想起书中第四章中的依恋及第九章的语言运用。不过已有命题,我就以《生气的亚瑟》为例,来启动高级班的第一项作业。

      绘本简介------《生气的亚瑟》
    《生气的亚瑟》的故事创作者是英国著名童书作家希亚文•奥拉姆(Hiawyn Oram)。她是一个天生的说故事高手,以可以看到儿童眼中的世界而知名。她曾先后出版了《生气的亚瑟》、《土拨鼠的礼物》和《我的》等绘本。其中,《生气的亚瑟》荣获英国1983年鹅妈妈新人奖。奥拉姆也曾获得过法国尼弗国际文化奖、绘本日本奖等。图画的创作者是日本的喜多村惠(Satoshi Kitamura),他在1981年加入了安徒生出版公司(Andersen Press)进行插图绘制的工作。与希亚文•奥拉姆合作的《生气的亚瑟》一书,在1982年出版后取得了巨大成功。绘本的故事情节其实很简单(好像很多经典绘本都是如此,应了“小故事,大道理”那句话了),讲述了一位叫亚瑟的小男孩因为妈妈不让他看电视片,而让他去睡觉,所以生气了。他非常、非常地生气,他的气形成强劲的旋风,掀走了屋顶,掀走了烟囱和教堂的尖塔;他的气转为台风,把整个城市扫进大海里;他气到足以把整个宇宙都震成碎片……但突然之间,亚瑟忘记了究竟是什么惹得他如此生气!
    《生气的亚瑟》是一个站在孩子立场写成的故事,里面没有传达出“不要生气! ” 或“生气不好”等说教性质的语句或信息。它没有明确如何去管理情绪,只是让我们看到孩子的“气”到底长啥样,也在对于发脾气孩子的处理方式上给了成年人一点启示:首先是理解,而不是改变。整个故事没有要孩子不生气,而是完完全全的让孩子把气爆发了出来。绘本里世界毁灭的感觉,正是孩子的内在世界。因为孩子经历的事很少,对这个世界了解程度有限,所以在我们眼里小小的事,在孩子眼里却被放大无数倍。有时是一声来自妈妈的吼叫,有时是一个被他人拒绝的要求,甚至有时是一块不完整的饼干,都会让他觉得好像整个世界都要毁灭了。
    绘本背后的儿童心理学   

  人类的情绪一定是从各种关系情境中学会的,所以它是一种社会性发展的成果。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孩子才能有机会感知到情绪,并且观察别人是怎样处理情绪与感情的。以前,人们都倾向将情绪视为“非好即坏”的产物,特别是在鼓励“内敛、儒雅”等特质的东方国度里。中国的普世价值观是鼓励情绪不外露,喜乐哀怒不能过分显现在他人面前,所以从小到大,凡是发脾气的孩子都会被长辈们数落:“真是不像话!”“人小脾气倒不小!”久而久之,这些孩子成年后都极善于掩饰自然流露的情绪,他们对自己的情绪世界一无所知,所以在最亲密的人前(如父母、爱人、子女等),一旦引燃某根导火索,情绪的宣泄就犹如休眠多时的火山突然喷发,后果有时不堪设想。特别是在子女面前,你处理情绪的模式会被子女copy,他们也会以同样的方式与理念来认知及处理自己的情绪。    正如书中所言“儿童最先在家庭中学习情绪。他人与婴儿交往的方式可以传达出以下信息,包括怎样表现情绪、可以表达情绪的场合、用来应对引发情绪的环境的行为等。......依恋通常被定义为一种情绪的联系,也就是儿童在最初几年遇到最强烈的情绪经历时的关系。父母传达这些经历的方式,以及父母回应儿童表现情绪的方式,对儿童今后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当孩子出现情绪波动的时候,父母的反应及行动就是孩子学习情绪管理的最佳时机。而情绪管理的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认识与接纳自己的情绪。在绘本中,妈妈不准亚瑟看电视,要他去睡觉,这时,亚瑟对妈妈说:“我要生气了!” 妈妈的第一反应不是阻止,而是很平静地说:“那你就生气吧”虽然图画上没有画出妈妈的表情,但我觉得她这时的表情一定是很平和的,这种平和给予了亚瑟一个安全地空间去面对自己的情绪。而大多数妈妈在这种情境中应该会马上呵斥:“不要生气。”或“不可以生气,一桩小事生什么气!” 有些孩子真的会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吞,从而回避自己的情绪波动,而不是直面迎上。书中出现的爸爸、爷爷及奶奶等人也只是带着爱意也劝告:“够了,够了!”除此之外,再也没多一句说教。书中亚瑟应该在四五岁左右,处于学前期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与情绪,并且能用思维来考虑情绪,亚瑟最后生完了气,再细想为什么而生气时,就是一个思考过程,说明他已经会去反思自已情绪波动的起因了,我相信,亚瑟在这样一次完整的生气体验中完成了对生气这种情绪的认知,有了认知才知道怎么去处理!很多大人们都担心孩子一生气就会生出什么妖娥子来,他们都会忽视孩子内在体验情绪与反思情绪的力量。
   最后的广告词
  《生气的亚瑟》不只是适合孩子阅读,更适合家长阅读,是家长处理孩子情绪非常好的指南。全世界的爹妈都和电影《头脑特工队》里Riley的爸爸妈妈一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永远都是一个快乐的孩子,总是告诉她要“保持微笑”。于是,当孩子忽然爆发出无厘头的坏脾气时,总是对她或他说:“你不要无理取闹。”《生气的亚瑟》让我们开始思考,面对孩子好像无缘由的坏脾气,我们有了解他的情绪真相吗?亚瑟的怒气,掺杂着许多别的情绪:寂寞、害怕、伤心、失落、彷徨.......就像我们的孩子,被复杂的情绪困扰,自己也无法说清楚。生气的外表下,原来有看不见的脆弱和受伤。 快乐的确应该是孩子的底色,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快乐成长。但我们有责任引导孩子学会认识快乐之外的其他情绪,因为“永远的快乐”是不可能的,孩子需要成长,需要经历那些负面情绪,逐渐成为一个独立、自由、理性的个体。


mp15564060_1431999015040_1.jpg (128.69 KB, 下载次数: 153)

《生气的亚瑟》

《生气的亚瑟》

作者: 放勋妈妈    时间: 2018-5-1 00:58
题2:Jessica

        当初买《我爸爸》《我妈妈》这两本书,更多是一种情感需要,想在阅读中,通过这样的主题要达到一种亲子关系的连接。如果说,亲子共读是形式上的,这两本绘本的选择是从内容上有期待的。所以,如果一定要选,那么出自名家之手,大家都力推的,必然是没错的。只是,一直觉得还像差点什么,待我细细读来,深挖背后的故事,似乎get到一二。

作者介绍:
         安东尼·布朗,于1946年出生在英格兰的雪菲尔,自小喜爱画画与说故事。十六岁进入里兹艺术学院学习平面设计,从1971年开始,他为世界著名的GordonFraser卡片公司设计贺卡,深受大众喜爱之后,他开始制作图画书,于1976年出版了第一本图画书《穿越魔镜》,由此开启了图画书创作的生涯。他自写自画的《大猩猩》和《动物园的一天》先后得到1983及1992年的格林纳威奖。2000年,他更获得图画书创作者的最高荣誉——安徒生大奖。
         安东尼.布朗创作的图画书以超现实风格著称。他往往用层层重叠的水彩技巧,巨细无遗地描写人物、动物和环境,但是在构图当中,却故意将物件错置、比例颠倒、形体互换……造成出人意表的超现实效果。

同和不同之处:
         《我妈妈》和《我爸爸》撰写文字的手法非常相似,两本书都是借着孩子天真自豪的口吻,描绘心目中无所不能的爸爸和妈妈。布朗同样运用对比的句子,形容妈妈和爸爸的各个方面。
         这两本书非常对称,一个是我爸爸一个是我妈妈,这两本书的页数都是一样的。作者和绘者是布朗,很多情况,绘本的文字作者和绘画作者并不是同一个人。此两本译者也是同一个人,余治莹。台湾人,儿童文学工作 者、阅读推广人,在大陆也非常活跃。她推荐和翻译的书一般都是比较值得信赖的。
         两本书的封面都出在书的倒数第三页,配的文字都一样,都是“常常逗得我哈哈大笑”,只不过《我爸爸》多了一个“也”字。看了封面,我们再来看封底,一个是我爸爸从月亮跨过去,一个是妈妈的心。从这里我们大概就能知道,书里的爸爸是强壮的,书里的妈妈是有爱心的。

       创作背景不同
《我爸爸》创作时间于安东尼·布朗54岁,而《我妈妈》是创作于作者59岁。《我爸爸》先于《我妈妈》创作,就安东尼/布朗的生平看来,这本图画书也有着纪念自己父亲的意味。安东尼/布朗曾说:“我的父亲是很特别的人,外表强壮、有自信,不过却也有害羞、敏感的一面,有一点像我爱画的大猩猩。除了教我画图外,他还鼓励我做各种运动,像是橄榄球、足球和板球……”安东尼·布朗还表示《我爸爸》里面爸爸身上的黄褐色格子睡袍、睡衣(有人说是病服)和鞋都是自己父亲的衣物。而睡袍上的格子图案不仅出现在爸爸身上,还出现在图书的扉页和面包片上。
这位在他眼中高大强壮的父亲,却在安东尼/布朗十七岁那年因病突发过世,使他深受打击,经过多年才走出阴霾。
     而《我妈妈》未见相关的创作背景,很有可能在《我爸爸》出版以后引起的反响很大,在出版社、读者的一再要求下安东尼·布朗挥笔创作《我妈妈》,来一个皆大欢喜。翻开官方对《我妈妈》简介,确实没有作者关于这本书创作的说明,反而其中一句是这样说“继《我爸爸》出版引起强烈的反响后,作者应读者要求又推出了《我妈妈》”。如果说《我爸爸》是作者对父亲的纪念,《我妈妈》可以说是作者对所有母亲的献礼。

    表现手法不同
       《我爸爸》中作者大量、大胆地运用对比和比喻。作者笔下的爸爸不怕“大野狼”,能跳过“月亮”,会走高空钢索,敢和大力士“摔跤”,轻轻松松“跑”“第一名”。作者眼中的爸爸吃得像马一样多,游得像鱼一样快,像大猩猩一样强壮,像河马一样快乐,像泰迪熊一样柔软,像猫头鹰一样聪明。除了这些爸爸还会做傻事,会跳舞,会唱歌,会踢足球,还会逗我哈哈大笑,而且更重要的:爸爸,爱我,永远爱我。以上提到的、画出来的“大野狼”“月亮”“摔跤(打架)”“跑”“第一名”“马”“鱼”“大猩猩”“河马”“泰迪熊”“猫头鹰”“做傻事”“跳舞”“唱歌”“踢足球”是都是小朋友本能喜欢的,熟悉的,试问哪个小朋友抵挡得了?
《我妈妈》涉及动物比喻仅有四个,相比《我爸爸》大大减少。其他的匀为社会角色,小朋友的阅历有限,这些词汇对他们来说比较抽象、陌生,不容易产生共鸣,喜剧效果也就逊色很多,较难引起低龄儿童的阅读兴致。作者塑造出的妈妈形象相对分散且缺少趣味,《我妈妈》的逊色,只是相对《我爸爸》,《我妈妈》已是一本优秀的、成熟的图画书。

有人说,一本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总是具有一种非凡的气质,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读者的童年经验,让孩子在熟悉中亲近,让大人在回忆中微笑,给人以希望和期待。读完这本绘本的大人,总会勾起对爸爸妈妈的回忆。每一个看过他创作的《我爸爸》的孩子都会喜欢这样的爸爸,也都希望有这样的爸爸;每一个看过《我爸爸》的爸爸都会喜欢这个爸爸,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这样的爸爸;每个看过《我爸爸》的妈妈都会喜欢这个爸爸,更希望有一个《我爸爸》这样的先生。《我妈妈》也是如此。这正如英国《妇女界》所称许的那样——“全天下的父母和孩子都会爱上它。”
作者: 皮皮兔    时间: 2018-5-1 01:04

《儿童心理学》共读作业

皮皮陈刚 2018年5月1日星期二

这个夜晚,要交共读《儿童心理学》的作业了。明天日出之前需要写和交的作业是找任意一本有儿童与成人相处的童书,描述其中成人处理方式和儿童情绪变化的关系。推测书中孩子的年龄并说明理由。结合你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谈谈你对亲子关系中情绪处理的得与失。为这本书写一段推荐语,推荐给身边的家长们。

起初,我找了一本购进不太久的书,前不久刚读过的《SAY IT!说呀》。后来,我意识到这本书里成人处理方式相对较单一,儿童情绪变化的种类只有相对较简单的类型,不是我想要呈现的更丰富的类型。于是,我找出了罗尔德.达尔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厂》。

这是一本特别特别经典的儿童书籍。在书里,罗尔德.达尔塑造出了几种不同的家庭教养和亲子沟通模式,从而塑造出了不同的儿童情绪表现类型的典范。当然了,主人公是查理,一个有着四位90多岁的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和自己的爸爸妈妈的孩子。在这个贫穷到一家人永远也没有吃饱过的家庭里,老人们都非常爱查理。“一听到门响,听到查理的声音,他们四个一下子全都坐了起来,布满皱纹的老脸便露出快活的微笑,便亮堂起来,谈话也就开始了,因为他们非常爱这个小孩子。他是老人家生命中唯一的光明,他们整天等的就是他晚上来看他们。查理的妈妈和爸爸也常常进来,站在门边听老人家讲故事。这样,每天晚上约有半个小时,这个房间成为一个快乐的地方,全家人忘掉了饥饿和贫困。”

即使全家人都吃不饱,可查理是被满满的爱和故事浸泡着长大的,是在温暖的大家庭里成长起来的,所以,他呈现出来的姿态是温和的、友好的、关注对方的情绪,没有自私、贪婪、攫取、傲慢、暴力和控制,完全不同于其他四位小朋友那样。五个小朋友的家庭里,五种不同的成人处理方式,养育出五种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情绪呈现方式、性格呈现方式。

我推测查理应该在儿童期后期(5岁以后),小学期(6-11岁),更精确地说,应该在7-9岁之间。因为在这一阶段,他还需要家人的陪伴,在紧张和害怕、不确定的时候,他会紧紧地握住爷爷的手,向他确认别人是否是安全的;他也已经能够用“噢,太好了!”这样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快活。他会担心和关心别的孩子,担心维奥莉特变成一只蓝莓后无法复原,开口向旺卡先生确认;在索尔特一家掉下处理坚果的付费么槽以后,叫道,“噢,天哪,现在他们会发生些什么事情呢?”在他确定成为旺卡先生选中的最喜欢的孩子,可以获得整个巧克力工厂的时候,他也仍然想要和他的家人们在一起,而不是将他们完全地抛之脑后。他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将它们通过话语的方式好好地表达出来。

我在亲子关系中,曾经有过非常失控的时候。有一次孩子还在幼儿园的时候,将自己锁在房间里,坚持不将门打开。处于暴怒中的我,直接一脚将门踢破了一个洞,把孩子吓得战战兢兢,半天不敢吱声。那后来很久一段时间,孩子的状态都是特别谨小慎微的,察颜观色的,一边做事,一边会偷偷打量我的脸色。

后来我学习了很多东西,包括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在孩子上了小学以后,适应得不太好,上课各种小动作、看课外书,发展到最顶峰时,在二年级的一次数学考试中,82分,班上倒数第二。那一次,我和孩子被班主任拉着,站在学校门口批评了足有半个小时。回家后,我跟孩子说我情绪太糟糕了,需要哭一场,然后号啕大哭了起来。等我哭完了,再诱惑孩子也哭了一场,将他的紧张、不安、担心、焦虑等等情绪也释放了出来。然后我们一起再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结果解决办法全是孩子自己想出来的,并且他做得非常好。在这个过程里,我充分地体会到了安全、合理地表达和释放自己的情绪,是对于解决问题有帮助的,这个过程当中,亲子关系也会链接得更紧密。孩子体会到更充足的安全感,心里踏实了,头脑就更灵活了,同时,孩子也可以习得如何安全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来解决处理问题。

为这本书写一段推荐语,推荐给身边的家长们。

《查理与巧克力工厂》,五种不同的养育方式,五种不同性格的孩子。父母的养育方式与孩子的性格、状态之间有什么密切关系?你知道吗?一起来读《查理与巧克力工厂》,一起来探索吧~

作者: vienna    时间: 2018-5-1 01:15
vienna
作业请见贴图

6E83BF30-2C5A-45D7-8534-AD0B2EB65E06.jpeg (85.58 KB, 下载次数: 198)

6E83BF30-2C5A-45D7-8534-AD0B2EB65E06.jpeg

BCF89E95-9412-4429-88D6-DA1A6CABEA38.jpeg (61.82 KB, 下载次数: 196)

BCF89E95-9412-4429-88D6-DA1A6CABEA38.jpeg

作者: SZ不倒翁    时间: 2018-5-1 01:26
选题1:找任意一本有儿童与成人相处的童书,描述其中成人处理方式和儿童情绪变化的关系。推测书中孩子的年龄并说明理由。结合你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谈谈你对亲子关系中情绪处理的得与失。为这本书写一段推荐语,推荐给身边的家长们。
《儿童心理学》第五章《情绪发展》“情绪并不只是起到破坏作用,它具有积极的功能”。
    上周跟孩子一起看了《哭了》绘本,主要内容简介:小时候的我,是个超级爱哭鬼。可是长大后,却不常哭泣,我很想像小时候那样,想哭就哭,每天哭上一回,可是,做起来并不容易,长大后我才明白,能想哭就哭,是多么棒的事情:能每天哭一回,是多么帅气的事情。人,有各种不同的“哭”,也有各式各样的“眼泪”。
哭是情绪表达常用的方式之一,如文,摔倒了,会哭 ,撞到了会哭 ,害怕了会哭 ,高兴了会哭。。。。。。
     因为各种缺失及不足,面对孩子的哭泣,孩子的唱反调,自己的无助,也常跟着孩子一起哭,大吼大叫,冷暴力,想想孩子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带了无限的伤痛,心理的隐患,就会陷入无限的自责。



作者: 安然swanlake    时间: 2018-5-1 03:30
安然
1.        找任意一本有儿童与成人相处的童书,描述其中成人处理方式和儿童情绪变化的关系。推测书中孩子的年龄并说明理由。结合你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谈谈你对亲子关系中情绪处理的得与失。为这本书写一段推荐语,推荐给身边的家长们。
人人心中都有个野兽
作者:莫里斯桑达克著 宋珮译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6月
国内译名《野兽出没的地方》,台湾译名《野兽国》
看到这此作业题目,我第一个想到的是野兽国。知道这本书已经很久很久,家里有一本英文版的,也简单看过中文版。它一共只有37页,18个画面,338个字。一个成年人,如果从头到尾把它读一遍,不会超过10分钟。其实最先开始的时候我根本看不懂这本书,而且很不好讲,一直都将它束之高阁。后来,在阅读推广人课程上听老师讲了这本书,我开始有了不一样的感觉,直至有一次参加陈新煌的戏剧工作坊,也是用了这本书。其实当时陈老师并没有过多解读,但是在戏剧活动的过程中,突然的,犹如一束光,让我走进MAX的世界并且被深深吸引。
这是一本非常有名的图画书,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它的作者叫莫里斯•桑达克(Maurice Sendak),被评论称之为“图画书创始以来最伟大的创作者”。早期这本书曾经受到专家学者的抨击。因为这本书,图画书成年了,这是一个直击人类灵魂深处“暗黑之美”的故事。作者用“野兽”这一意象赤裸裸地表达了主人公迈克斯孩童时期内心世界的愤怒、恐惧和渴望。作者成功地运用图像叙述了一个过程,一个关于孩童在特殊状态中的情绪变化过程。我们穿越来到“野兽国”,都能读到自己的童年,被放大了的童年。借用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彭懿老师的话:“若只允许我们推荐一本图画书给你看,那么就是非它莫属了。它是一本大书,是图画书的金字塔。迄今为止,还没有一本图画书能够超越它。
这是一部令人着迷的绘本。它的文字,简洁又意味深长;它的绘画,有细腻的笔触,布纹般的质感。它曾获1964年凯迪克奖金奖,1963年《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图画书奖,1964年美国《号角书》杂志年度好书奖,1964年刘易斯•卡洛尔书架奖。1995年又被纽约公共图书馆评为对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75种“世纪之书”之一并入选纽约公共图书馆“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100种图画书”以及美国“彩虹阅读好书榜”等。这本书也让我联想到作者写的另外一本《在那遥远的地方》,一个小女孩出发去寻找被妖怪抓走的妹妹,书里让人感觉不安和奇怪,随着情节图画的变化,爱达的心理活动由嫉妒,愤怒到最后的爱。这两本书结合起来,展现出更加清晰的“桑达克”。
那天晚上,(为何是特定的晚上)MAX穿上他的狐狸衣服一个劲儿地捣蛋。他往墙上钉钉子,把狗赶得到处乱窜。(通过动作、眼神、榔头,分明看到了MAX在用力敲打。是怎样的原因造成了他的巨大愤怒呢?)从被单的图案、衣架、毛巾,能够猜测出这是他妈妈的卧室。但这些物品全部被重新组织了一番。妈妈说:“你真是个小野兽!”他气恼地回敬道:“我要把你吃了!”(这里表达了对妈妈的反抗。)他受到的处罚是不能吃晚饭。MAX生气地上床睡觉了。从头到尾作者没有让妈妈的形象出现,而让文字去补充,为何呢?在黑暗中,一座森林开始在他的房间里生长。天花板上挂下了藤蔓,墙壁没有了,周围都是密密的树。MAX来到波光荡漾的海边,驾驶着一条小船航行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好像过去了整整一年。有一天,他来到了一个野兽出没的地方,这些野兽大声怒吼、龇牙咧嘴、滚动着恐怖的眼球、张牙舞爪。(你觉得哪个野兽是MAX的妈妈)但MAX可不怕它们,他大喊一声: “不许动!”然后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盯着它们。(孩子在幻想中彰显出自己的力量,想要把平日了的被压抑全部发泄出来,我是王!)野兽们全都被制服了,它们张着爪子,傻呆呆地立在那里了,黄色的大眼珠子转来转去。(梦想成真)MAX成了野兽国的国王。“现在,野兽狂欢开始!”国王发布了命令。所有的野兽出动了,跟着MAX狂叫、狂跳着。真是痛快!不知过了多久,MAX有点厌倦了。“停止!现在你们睡觉,不许吃晚饭!” (这样的命令的言语平时估计会是妈妈的习惯,我想到了孩子的模仿权威)一切都安静下来,我们的野兽国王MAX感到了孤独,(愤怒消散之后内心的孤独)“我想到一个有人非常爱我的地方去。”这时,一阵食物的香味从遥远的地方飘过来。他决定放弃王位。MAX要离开了。野兽们喊:“噢,不要离开啊!我们要把你吃了,我们是多么爱你啊!” (这句话,我想到的是,许多父母都是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我爱你,所以我才为你做那么多事情啊。。 “不!”MAX说。(其实,作为童年的我自己内心的野兽也很想呐喊出这一句“不!!”)于是所有的野兽发出可怕的吼声,露出尖利的牙齿,转动着吓人的眼睛,挥舞着锋利的爪子。但是,MAX还是跨进了他的小船,和野兽们说再见。MAX又开始了他漫长的航行,不过,这一次他是走在回家的路上。好像又走了一年,他回来了。晚饭正静静地摆在桌子上,还是热乎乎的。毫无疑问,这是我觉得本书中最为感动的地方,不管如何,或许妈妈总是发脾气,或许你觉得不公平。但是孩子,我依旧爱你,永远!正如我们在前面所提到的,《野兽国》这本书的最精彩之处是作者以一般成人不具备的敏锐表现了儿童的情感特质。在某些特定的时刻,儿童的情感是声音、感觉和意象。   故事中的MAX在遭到妈妈的处罚时,情绪恶劣,那些想像中的野兽正是这种情绪的投射。他在想像中穿越时间和空间,进行自由自在的漫游则是一种内在的情绪控制机制在发生着调节功能。《儿童心理学》第五章中说到,孩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必须学会如何调节和克服各种负面的感觉,如气愤、无聊、恐惧、挫败、嫉妒等等。 这本书的另外一个精彩之处是作者非凡的艺术表现力。随着MAX从现实进入幻想国度,画面越来越大。从明信片大小到占据整个页面到跨越页面,视觉节奏极其鲜明。有灰暗的情绪,有愤怒的冲击,有孤单的无措,还有最后的温暖。
      写下关于此书的感受,让我想到我的孩子,有一次无理取闹在我冲他发脾气之后,一直坐在我对面的门口哭个不停,边哭边看我。而当我愤怒情绪消散,我冲他张开手臂,他以最快的速度冲进我的怀抱,一下子安静下来,我们彼此都很安心。是的,同样无论你对孩子做了什么,他还是会一直爱着你!
      此书推荐给家长们,去允许和看到孩子心中的野兽,同时,也要去试着倾听已经作为成人的你心中的那个隐藏的野兽的声音。自己疗愈了,好孩子也会更加自由自在成长。

作者: 安然swanlake    时间: 2018-5-1 03:32
安然
题1, 找任意一本有儿童与成人相处的童书,描述其中成人处理方式和儿童情绪变化的关系。推测书中孩子的年龄并说明理由。结合你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谈谈你对亲子关系中情绪处理的得与失。为这本书写一段推荐语,推荐给身边的家长们。
人人心中都有个野兽
作者:莫里斯桑达克著 宋珮译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6月
国内译名《野兽出没的地方》,台湾译名《野兽国》
看到这此作业题目,我第一个想到的是野兽国。知道这本书已经很久很久,家里有一本英文版的,也简单看过中文版。它一共只有37页,18个画面,338个字。一个成年人,如果从头到尾把它读一遍,不会超过10分钟。其实最先开始的时候我根本看不懂这本书,而且很不好讲,一直都将它束之高阁。后来,在阅读推广人课程上听老师讲了这本书,我开始有了不一样的感觉,直至有一次参加陈新煌的戏剧工作坊,也是用了这本书。其实当时陈老师并没有过多解读,但是在戏剧活动的过程中,突然的,犹如一束光,让我走进MAX的世界并且被深深吸引。
这是一本非常有名的图画书,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它的作者叫莫里斯•桑达克(Maurice Sendak),被评论称之为“图画书创始以来最伟大的创作者”。早期这本书曾经受到专家学者的抨击。因为这本书,图画书成年了,这是一个直击人类灵魂深处“暗黑之美”的故事。作者用“野兽”这一意象赤裸裸地表达了主人公迈克斯孩童时期内心世界的愤怒、恐惧和渴望。作者成功地运用图像叙述了一个过程,一个关于孩童在特殊状态中的情绪变化过程。我们穿越来到“野兽国”,都能读到自己的童年,被放大了的童年。借用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彭懿老师的话:“若只允许我们推荐一本图画书给你看,那么就是非它莫属了。它是一本大书,是图画书的金字塔。迄今为止,还没有一本图画书能够超越它。
这是一部令人着迷的绘本。它的文字,简洁又意味深长;它的绘画,有细腻的笔触,布纹般的质感。它曾获1964年凯迪克奖金奖,1963年《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图画书奖,1964年美国《号角书》杂志年度好书奖,1964年刘易斯•卡洛尔书架奖。1995年又被纽约公共图书馆评为对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75种“世纪之书”之一并入选纽约公共图书馆“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100种图画书”以及美国“彩虹阅读好书榜”等。这本书也让我联想到作者写的另外一本《在那遥远的地方》,一个小女孩出发去寻找被妖怪抓走的妹妹,书里让人感觉不安和奇怪,随着情节图画的变化,爱达的心理活动由嫉妒,愤怒到最后的爱。这两本书结合起来,展现出更加清晰的“桑达克”。
那天晚上,(为何是特定的晚上)MAX穿上他的狐狸衣服一个劲儿地捣蛋。他往墙上钉钉子,把狗赶得到处乱窜。(通过动作、眼神、榔头,分明看到了MAX在用力敲打。是怎样的原因造成了他的巨大愤怒呢?)从被单的图案、衣架、毛巾,能够猜测出这是他妈妈的卧室。但这些物品全部被重新组织了一番。妈妈说:“你真是个小野兽!”他气恼地回敬道:“我要把你吃了!”(这里表达了对妈妈的反抗。)他受到的处罚是不能吃晚饭。MAX生气地上床睡觉了。从头到尾作者没有让妈妈的形象出现,而让文字去补充,为何呢?在黑暗中,一座森林开始在他的房间里生长。天花板上挂下了藤蔓,墙壁没有了,周围都是密密的树。MAX来到波光荡漾的海边,驾驶着一条小船航行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好像过去了整整一年。有一天,他来到了一个野兽出没的地方,这些野兽大声怒吼、龇牙咧嘴、滚动着恐怖的眼球、张牙舞爪。(你觉得哪个野兽是MAX的妈妈)但MAX可不怕它们,他大喊一声: “不许动!”然后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盯着它们。(孩子在幻想中彰显出自己的力量,想要把平日了的被压抑全部发泄出来,我是王!)野兽们全都被制服了,它们张着爪子,傻呆呆地立在那里了,黄色的大眼珠子转来转去。(梦想成真)MAX成了野兽国的国王。“现在,野兽狂欢开始!”国王发布了命令。所有的野兽出动了,跟着MAX狂叫、狂跳着。真是痛快!不知过了多久,MAX有点厌倦了。“停止!现在你们睡觉,不许吃晚饭!” (这样的命令的言语平时估计会是妈妈的习惯,我想到了孩子的模仿权威)一切都安静下来,我们的野兽国王MAX感到了孤独,(愤怒消散之后内心的孤独)“我想到一个有人非常爱我的地方去。”这时,一阵食物的香味从遥远的地方飘过来。他决定放弃王位。MAX要离开了。野兽们喊:“噢,不要离开啊!我们要把你吃了,我们是多么爱你啊!” (这句话,我想到的是,许多父母都是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我爱你,所以我才为你做那么多事情啊。。 “不!”MAX说。(其实,作为童年的我自己内心的野兽也很想呐喊出这一句“不!!”)于是所有的野兽发出可怕的吼声,露出尖利的牙齿,转动着吓人的眼睛,挥舞着锋利的爪子。但是,MAX还是跨进了他的小船,和野兽们说再见。MAX又开始了他漫长的航行,不过,这一次他是走在回家的路上。好像又走了一年,他回来了。晚饭正静静地摆在桌子上,还是热乎乎的。毫无疑问,这是我觉得本书中最为感动的地方,不管如何,或许妈妈总是发脾气,或许你觉得不公平。但是孩子,我依旧爱你,永远!正如我们在前面所提到的,《野兽国》这本书的最精彩之处是作者以一般成人不具备的敏锐表现了儿童的情感特质。在某些特定的时刻,儿童的情感是声音、感觉和意象。   故事中的MAX在遭到妈妈的处罚时,情绪恶劣,那些想像中的野兽正是这种情绪的投射。他在想像中穿越时间和空间,进行自由自在的漫游则是一种内在的情绪控制机制在发生着调节功能。《儿童心理学》第五章中说到,孩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必须学会如何调节和克服各种负面的感觉,如气愤、无聊、恐惧、挫败、嫉妒等等。 这本书的另外一个精彩之处是作者非凡的艺术表现力。随着MAX从现实进入幻想国度,画面越来越大。从明信片大小到占据整个页面到跨越页面,视觉节奏极其鲜明。有灰暗的情绪,有愤怒的冲击,有孤单的无措,还有最后的温暖。
      写下关于此书的感受,让我想到我的孩子,有一次无理取闹在我冲他发脾气之后,一直坐在我对面的门口哭个不停,边哭边看我。而当我愤怒情绪消散,我冲他张开手臂,他以最快的速度冲进我的怀抱,一下子安静下来,我们彼此都很安心。是的,同样无论你对孩子做了什么,他还是会一直爱着你!
      此书推荐给家长们,去允许和看到孩子心中的野兽,同时,也要去试着倾听已经作为成人的你心中的那个隐藏的野兽的声音。自己疗愈了,孩子也才会更加自由自在成长。

作者: 草莓香猪    时间: 2018-5-1 05:53
《坚定的小锡兵》 托尔·塞德勒 / 董海雅 / 弗雷德·马塞利诺  《坚定的小锡兵》这个童话故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安徒生的童话里,只有一条腿的小锡兵爱上了纸城堡里美丽的小公主。有一天,他突然离开了自己生活的小世界,乘着小纸船经历了一场令人惊奇的冒险之旅。最后,小锡兵回到了故乡,回到了给他带来悲伤却有美好结局的地方。         这是托尔塞德勒改编自安徒生经典童话故事,经由马塞利诺配图,在封面内页的介绍中说,“在马塞内诺插画的重新诠释下……成为无可比拟的杰作!”         原作者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1805.4.2~1875.8.4)出生于丹麦富恩岛奥登塞小镇,自幼家贫,父亲是一名鞋匠,母亲是一名洗衣妇。他11岁时父亲逝世,生活更加困顿,14岁时告别家乡到哥本哈根,决心当一个艺术家,然而事与愿违。17岁发表作品《尝试集》,24岁出版长篇幻想游记《阿马格岛漫游记》,第一版销售一空,原本在饥饿中挣扎的安徒生从此摆脱贫困。1831年,他开始跨越欧洲的旅行,并终其一生都保持了一个旅行者的热情。1835年,安徒生完成了以意大利为背景的《即兴诗人》,在随后的几十年间安徒生致力于童话创作,一生创作了《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装》、《丑小鸭》、《白雪公主》等160多篇童话作品。 《坚定的小锡兵》出版于1838年10月2日,从时间上看,属于早期童话创作的作品,记得在去年马库斯论坛时,马库斯先生就提到过这本书,在书的导读里,马库斯先生如是写“安徒生知道,虽然孩子们年纪尚幼,对于什么是浪漫并不清楚,但他们仍然具有强烈的情感, 对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想当好奇,同时她也知道,很多孩子在很多情境下有局外人的感觉,不能很好得融入家庭和集体生活。”         看完第一遍,似乎是被这个虽然腿有残缺,却依然坚定和执着的小锡兵所感动。但是又感觉如果这样理解似乎又少了点什么,于是决定刷第二遍。        翻开到故事开始的前一页,交代了时间,背景,应该是在圣诞节的前夜,灯光明亮,孩子们或者跟大人讲话,或者自己独自在完,还有妈妈抱在手里的宝贝,其中一个小男孩坐到地上,地板上放着一盒小锡兵,他在开心得鼓掌,也许是刚拆了圣诞节礼物,为自己得到的礼物而开心,到了第二页,         
作者: fish_iris    时间: 2018-5-1 06:28
找任意一本有儿童与成人相处的童书,描述其中成人处理方式和儿童情绪变化的关系。推测书中孩子的年龄并说明理由。结合你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谈谈你对亲子关系中情绪处理的得与失。为这本书写一段推荐语,推荐给身边的家长们。
《美杜莎妈妈》之儿童心理学分析—亲子关系中情绪识别及处理
4月21日,奇想国童书创始人黄晓燕女士给2018高级班学员带来“如何精读一本书”的讲座,其中提到一本书《美杜莎妈妈》;
4月22日下午,“阅美横岗义工培训计划”的“说来听听”工作坊中,我们小组的说来听听课堂实践书也是这本《美杜莎妈妈》。
今天,学院共读群《儿童心理学》,我也想来谈谈这本《美杜莎妈妈》。
凯迪·克劳泽说,这是离她的心最近的一本书,因为她同时是美杜莎和伊丽赛——她是一个妈妈的女儿,也是两个儿子的妈妈。
读完全书,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美杜莎妈妈满头的金色长发,不可思议的长,充满了灵动力,法力无边,似乎它本身就是一个生命。可是,这么神奇的独特的可以称之为美杜莎妈妈的全部力量呈现的头发,最后,在最后一页,被剪掉了。一个全新的顶着俏丽短发的妈妈出现在校园门口,出现在伊丽赛的面前,出现在伊丽赛的老师同学们的面前。
我们先来看看,在婴儿的共生期,美杜莎妈妈的头发对于伊丽赛而言,意味着什么呢?无微不至的关心,有求必应的保障——
在妈妈头发编织的小床上睡觉;
在妈妈头发晃动的节奏里吃着饭;
在妈妈头发的帮助下,第一次在海水里走路;
妈妈的头发托她到树梢,向栖息在巢里的小鸟问好;
在妈妈的头发里听故事。
这时候的美杜莎多么开心啊,她的笑脸和初升的朝阳一样灿烂,柔和,她的眼睛散发着光芒。这个世界是如此的新奇,而且,妈妈一直和她在一起,去探索,去认知。我想,每一个妈妈看到孩子眼里的这种光芒,都会满足感动、付出所有也无怨无悔吧。
在美杜莎妈妈的眼里,这就是她的全部。
你是我的珍珠,而我将是你的贝壳。
这是美杜莎妈妈的心愿,初为人母的喜悦,全部转化成了身为人母的责任感和奉献感,而这也是小小的伊丽赛所需要的。这个时期的她,正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我是这个世界的主宰,我是地球的中心,每一个孩子大概都这么以为过吧,而妈妈,正是让他们奠定这一认知的爱的源泉。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美杜莎不再是美杜莎,她有了一个新的身份,一个新的名字,她现在是伊丽赛的母亲,她的全部精力时间都将付出给伊丽赛,她的喜怒哀乐也全部围绕着这个小小的身影。可是,她心甘情愿并为此自豪。
可是,世界并不总是一成不变的。
日子一天天过去,伊丽赛长大了,慢慢的,她的目光更多的聚焦在海滩上奔跑的一个个背着书包的小小身影,海水里拍打起水花的一双双小脚丫,丛林里不时出现又转瞬即逝的一声声欢笑,那是一个与她同龄的世界,渐渐的对她来说充满了无比的吸引力。
这是成长的需要。
可是对美杜莎妈妈来说,她不是没有看到伊丽赛眼里的渴望,她不是没有听出伊丽赛声音里的向往和雀跃,但是,“伊丽赛,你是我的”。在美杜莎妈妈的眼里心里,这是他一个人的宝贝,她自己可以给伊丽赛所需要的全部,游戏,学习,日常呵护。
于是,伊丽赛,
在妈妈的头发里玩游戏。
妈妈的头发带着她一起学习。
只是,她眼睛里的光芒逐渐黯淡下午,她遥望窗外的时间越来越长。
孩子情绪的变化,最感同身受的是妈妈。美杜莎妈妈几乎是立即看到了孩子的变化,可是,她还是在努力。
伊丽赛, 你想要一匹马吗?
可是,伊丽赛真正需要的,是去同龄人中,是去发展她的社会性需要。
美杜莎妈妈愿意吗?从那个悄悄躲在石后目送孩子背着双肩包一步步走远的背影里,我看到了美杜莎妈妈的焦虑、恐慌、煎熬。在那里,伊丽赛会遭遇什么?会有危险吗?会有挫折吗?会很开心吗?会成长吗?恐惧,来源于未知。一个妈妈对于分离的焦虑,只有另一个分离焦虑的妈妈才会懂。
她甚至被伊丽赛拒绝送其去学校。
“妈妈,你还是别来了,你会让别的小朋友感到害怕。”
在妈妈而言,这种焦虑已经升级成为不被需要的一种痛苦。
可是事实上,伊丽赛在学校非常开心,她得到了大家的的认可,交到了新的朋友。不知道她知不知道,新的开始,意味着无数种可能。可是,至少,目前开来还不错。其他的,也让她自己慢慢去面对。
而最让她开心的,莫过于,放学之后,在学校门口迎接他的,是一个全新的一头短发的妈妈,又是那个熟悉的,依然穿着那身她最喜欢的衣裙的妈妈。
这一刻,美杜莎和伊丽赛对视,她们对彼此的爱在眼神中流淌,幸福从她们两个月牙状的眼睛中满溢出来。
而美杜莎的头发呢?它们变成了很多小小的可爱的海蛇,一起出发,和大西洋湾流汇合。
原来的两个人,两种新的陪伴,两种新的起点,两种新的征程,将带来两种新的人生的可能。
这本书里,美杜莎妈妈对于孩子的爱和尊重,跃然纸上。不是没有挣扎,不是没有痛苦,可是,她一直在尝试,为了孩子,更为了自己。当她剪掉长发时,她从“伊丽赛的妈妈”又做回了“美杜莎”,同时是“伊丽赛的母亲”。
前后环衬的水母,特意去百度了一下,居然是一种叫做“美杜莎”的水母。
从妈妈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难;难得的是妈妈会蹲下来,保持和孩子一样的高度看世界——我们是一样的生命,我们彼此尊重,我们一起成长。
——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成长》

作者: 草莓香猪    时间: 2018-5-1 06:57
《坚定的小锡兵》 托尔·塞德勒 / 董海雅 / 弗雷德·马塞利诺  《坚定的小锡兵》这个童话故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安徒生的童话里,只有一条腿的小锡兵爱上了纸城堡里美丽的小公主。有一天,他突然离开了自己生活的小世界,乘着小纸船经历了一场令人惊奇的冒险之旅。最后,小锡兵回到了故乡,回到了给他带来悲伤却有美好结局的地方。         这是托尔塞德勒改编自安徒生经典童话故事,经由马塞利诺配图,在封面内页的介绍中说,“在马塞内诺插画的重新诠释下……成为无可比拟的杰作!”         原作者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1805.4.2~1875.8.4)出生于丹麦富恩岛奥登塞小镇,自幼家贫,父亲是一名鞋匠,母亲是一名洗衣妇。他11岁时父亲逝世,生活更加困顿,14岁时告别家乡到哥本哈根,决心当一个艺术家,然而事与愿违。17岁发表作品《尝试集》,24岁出版长篇幻想游记《阿马格岛漫游记》,第一版销售一空,原本在饥饿中挣扎的安徒生从此摆脱贫困。1831年,他开始跨越欧洲的旅行,并终其一生都保持了一个旅行者的热情。1835年,安徒生完成了以意大利为背景的《即兴诗人》,在随后的几十年间安徒生致力于童话创作,一生创作了《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装》、《丑小鸭》、《白雪公主》等160多篇童话作品。 《坚定的小锡兵》出版于1838年10月2日,从时间上看,属于早期童话创作的作品,记得在去年马库斯论坛时,马库斯先生就提到过这本书,在书的导读里,马库斯先生如是写“安徒生知道,虽然孩子们年纪尚幼,对于什么是浪漫并不清楚,但他们仍然具有强烈的情感, 对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想当好奇,同时她也知道,很多孩子在很多情境下有局外人的感觉,不能很好得融入家庭和集体生活。”         看完第一遍,似乎是被这个虽然腿有残缺,却依然坚定和执着的小锡兵所感动。但是又感觉如果这样理解似乎又少了点什么,于是决定刷第二遍。        翻开到故事开始的前一页,交代了时间,背景,应该是在圣诞节的前夜,灯光明亮,孩子们或者跟大人讲话,或者自己独自在完,还有妈妈抱在手里的宝贝,其中一个小男孩坐到地上,地板上放着一盒小锡兵,他在开心得鼓掌,也许是刚拆了圣诞节礼物,为自己得到的礼物而开心,到了第二页,小锡兵们在桌子上排队站好,一个男孩眼睛紧紧得盯着他们,眼神里充满了快乐和坚定的力量,于是故事开始了,也许这个故事就是男孩自己导演的一出剧,自己还同时是观众和演员,可画面里奇怪的是,断了腿的小锡兵一开始就被排在了外面,第一遍时我以为他是作为了队长,可是现在看来并不是这样的,因为接下来的这页就看到小男孩拿着一个小锡兵,看样子是想把它送给妈妈怀里的那个小宝宝,小宝宝的收伸在半空中想去拿,可是妈妈好像并不同意,似乎都能听到妈妈的声音“这个玩具小宝宝还不能玩,怕伤到他自己,你还是自己玩吧!”,没能送出去!        下一页,孩子们和大人们一起拉着手开始跳舞,没能送出的小锡兵,被随便得丢到桌子上,可是恰好能看到纸片芭蕾舞女孩,小锡兵喜欢上了纸片女孩,因为她也是单脚站立的。可是到了晚上,灯也熄灭后,其余的小锡兵被放回了盒子里,只有单腿的似乎被遗忘了,在接下来的页面里,文字写着:而一条腿的小锡兵呢,还是那么坚定得站立着。可是实际上画面里其实他是躺着的,躺在一个盒子上,画面与文字的矛盾让人深思!         第二天早上,小锡兵突然就站到了窗户旁边,随着窗户的打开,他掉了下去,于是小锡兵开始了他的历险经历,最终被大鱼吃进肚里的小锡兵,又被送回到了原来的那个孩子手里,当妈妈把小锡兵送回给那个接受礼物的男孩时,其他孩子也都关注着到底发生了什么,可是紧接着的一页,小锡兵被吹小号的男孩扔进了壁炉,纸片女孩也被风吹进了壁炉,他们俩终于又能在一起了!那天晚上下雪了,第二天一大早,孩子们就在外面玩雪去了,妈妈的手里有小锡兵和纸片女孩留下的纪念!         看完整本书,如果只有文字,那这本书也就只是重新讲了一遍安徒生笔下的这个童话故事,配图是另一条线索,画面中的小男孩也许是家里诸多孩子中的一个,与同伴之间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被马塞内诺充分得表达了出来,画面中的男孩也许自以为被父母忽略,送了个断腿的小锡兵,他不喜欢,所以在半夜时,想把锡兵扔下去,可是却没有力气打开窗户,总算还是被扔掉了,可是没过多久,小锡兵又被拿了回来,孩子心中的厌恶,也许还有害怕,恐惧,让孩子在那一刻情绪激动,把小锡兵扔进了壁炉,从此就在也没有断腿的小锡兵了,自己也被爸妈同样得疼爱了!        这只是我看了图画后想到的隐藏的故事,在《儿童心理学》儿童和依恋关系这一章,孩子与母亲的依恋关系会影响以后同伴之间的关系,所以如何形成一段好的依恋关系,也是重新看完本书后的思考,在绘本中最后一页,妈妈手心里的小锡片和纸片女孩的纽扣被保存下来,妈妈用温柔而关怀的目光盯着窗外玩起来的男孩,也许她是在思考同样的问题,如何带给孩子更好的帮助让他能成长为健康的孩子!         
作者: 水晶H30    时间: 2018-5-1 10:41
《儿童心理学》
题1:找任意一本有儿童与成人相处的童书,描述其中成人处理方式和儿童情绪变化的关系。推测书中孩子的年龄并说明理由。结合你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谈谈你对亲子关系中情绪处理的得与失。为这本书写一段推荐语,推荐给身边的家长们。
我推荐给大家的书是英诺森提插画版的《木偶奇遇记》,这本书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块木头,在木匠把他做成一个小木偶后他竟然活了,他贪玩、爱撒谎、不爱劳动……如此说来,他不是一个好孩子?不,他既聪明又善良,只是他禁不住形形色色的诱惑,到处闯祸,让爱他的人伤透了心。然而,在险象环生的奇妙境遇后,在亲人的原谅和期盼中,他迷途知返,终于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真正的男孩。请相信,渴望成长的幼苗不会拒绝雨水。只要悉心呵护,耐心引导,天真、好奇的儿童本性定会生发出更多温暖而美好的品质。
这本书是我跟孩子共读次数最多的书,那时娃三岁。先是从头到尾的读了三遍,随后就进入选读阶段。一开始我不明白孩子为什么喜欢这本书,一遍遍共读下来,我发现小木偶跟现实中的男孩子太像了。禁不住诱惑闯祸,在犯错、改错中循环。这本书写出了孩子的心声,孩子在小木偶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一次次犯错、一次次内省成长。孩子也希望有老木匠和仙女妈妈那样可以接纳自己父母亲。比起老木匠我更喜欢仙女妈妈,她是一个心地善良、关心并帮助皮诺曹成长的仙女。她为皮诺曹倾注了全部心血,在他生病的时候,想方设法使他恢复健康;在皮诺曹犯错时,用计让他明白只有付出才会有回报,教他成为自食其力的人。并在皮诺曹撒谎的时候,让他鼻子变长。适当处罚让孩子自省,比说教100遍和单双打有用。
我向大家推荐此书不并是因为所谓的教育意义,而是这本书可以让孩子和大人都看到自己的本心。其实我们大人也经常会面对这样或那样的诱惑。梅子涵说我并不把皮诺曹看成是坏孩子,而是更愿意把他当成一个通常的小孩子,他的缺点和迷误,更多的可以看作是来自于他不成熟的内心和童性,尤其是引诱他的“小灯心”之类,其实就是儿童本身的某一面,是本心的一面在引诱本心的另一面。因为每一个孩子都可以从皮诺曹看见自己,皮诺曹也就成了他们每一个人的朋友。

作者: tesitata    时间: 2018-5-1 11:31
王萍-丸子


《遇见春天》是别人的书单上的,买到之后,也没来得及读。玛库和玛塔从冬眠中醒来,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玛库和玛塔从没见过春天。在爸爸妈妈的描述里,“春天”,是暖暖的风、绿叶子、五颜六色的花、还带着香香的味道。出去寻找“春天”了。它们努力地四处寻找,还大声地呼喊“春天”。它们吵醒了其他还在冬眠的小动物,还以为见到了“春天”。它们后来遇见了一个穿着绿外套,扎着黄色蝴蝶结,戴着红围巾的小女孩。绿的、红的、黄的……这就是春天吧!


简单的翻看了一下,不太喜欢里面的绘画风格。黑乎乎的,有些压抑。文中语言普通,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故事结尾就是遇到一个五颜六色的小姑娘给了小熊食物吃,然后预示春天就来了。没太理解,总感觉,过度的解读让人失去了原本给孩子看绘本的出初衷。绘本,本应该就是写给孩子们的,反倒觉得现在更多的是讲给大人听,故意要设置有一些埋伏、暗笔、隐喻等等,让人去花费心思去理解,得出“真理”一样。难道好与不好都是念想之间。




有人说绘本《遇见春天》画面设计优美,颜色生动。我怎么没看出来,艺术天分不够?封面上的两只双胞胎小黑熊黑乎乎的,画面也黑乎乎的。在文字部分,有推荐说,所有的“春天”二字都使用粉色,与最后一页开满粉色花朵的场景相呼应,“春天”从点滴的预告,逐渐过渡到充满整个世界。

我只是想把我的疑问提出来,但是我还没做好链接。我想不出这本绘本和《儿童心理学》有何相关?

《黎明开始的地方》这本也是很多人说好的一本绘本,问了很多人,答复是朗诵很美,也是它就是被拿来朗诵的。它有它的类型,它不属于故事类型的绘本,不能用故事类型的绘本的要求去要求一本哲学类型的绘本。

估计这也不是写给儿童的绘本,是写给大人看的绘本。通过这样一个载体传递作者自己对于生命、对于黑暗与黎明的理解。

也许每一本绘本都有它的使命,并不是所有绘本都要赋予意义,意义也都是我们成人杜撰出来的,感觉我们还在不停的杜撰与被杜撰。童书作者、编辑、出版商都在围绕着这一主题徘徊。
而所谓的童书阅读推广者们也都趋之若鹜,一本书的解读与是否过分解读都和作者有关,作者想表达什么,想传递什么都希望可以通过书来进行,而我们成人无需过度解读,读就好了。体会多少全看孩子本身的理解。


作者: fandy    时间: 2018-5-1 11:52
《儿童心理学》共读有感
    在梳理关于情绪梳理的绘本时,印象最深刻的是《生气汤》,关于亲子的情绪处理的结合比较恰当的一下没印象,问娃,提示《疯狂妈妈国》。这是娃跟着去朝夕绘本馆听课时偶然翻到的,娃拉着我快速浏览了一遍。
     妈妈是辛苦的职业,当了妈妈以后的我们深切体会到这一点,特别是是身边生了二宝的朋友,吐槽不断,感觉每天的时间除了工作之外,剩下的时间都花在孩子身上了。除了吃饭睡觉,真的几乎没有个人的时间了。忙不完的家务,洗不完的脏衣服和奶瓶。每天最轻松自由的时间是娃睡着的那会,能趁机喘息一会。但是每个妈妈又乐此不疲。妈妈的内心向往着给自己放个假,不必理会各种琐事,只想为自己疯狂一把,就像《疯狂妈妈国》里的妈妈们一样。
    《疯狂妈妈国》和《野兽国》很相像。故事的想象结构也和《野兽国》有相似之处。看了书的介绍,《疯狂妈妈国》是以莫里斯·桑达克的《野兽国》为蓝本创作的。《野兽国》讲的是一个调皮的男孩和妈妈大闹了一场后,来到野兽国过了很久的生活,但是疯过闹过之后,他开始想念家里的人,于是放弃野曾国国王的王位,回到亲人那里。回来时他怒气已散,家里的晚饭摆在那里等他。《疯狂妈妈国》的故事与此很相似。那个累了一天的妈妈实在太累了,忍不住发脾气了,她什么也不管了,去泡澡,泡澡的时候,她“穿越”到疯狂妈妈国,度过了疯狂嗨皮的时光,还当上了疯狂妈妈国的女王,但是疯狂过后她有些伤感,因为她感觉到家里有人需要她,于是她又回来了。当她回来时,一切都很好,一杯茶在等她。
    第五章中列出的“情绪能力的八个组成部分”,用指代表孩子在成长时需要掌握的技能。但在亲子关系中,父母处理情绪的方式传递给孩子,被孩子学习后形成自己的经验传承到以后的岁月中,总结推广到其他的关系中,成为孩子情感模式的一部分。所以,需要教育和成长的往往是父母本身而不是孩子的专家言论又一次得到论证。
        一个心理活动及其出跳的故事,并没有实际发生,但用做不良情绪的排解方式,那是一个非常值得推崇的案例。当情绪来时及时发现它,并保持冷静,加以适当的排解,转移注意力,以达到舒缓不良情绪的作用。这是个相当有智慧的妈妈,采用假想的模式暂时的逃离现实,逃离生活,不对家人成员和亲子关系造成伤害。妈妈在自我控制情绪方面采取了主动的方式,情绪控制能力也非常强。
       从情绪能力的八个部分,分解这个妈妈的情绪处理控制能力。每个人都会有乏累的时候,即使是足够好的妈妈,也有情绪低落的时候,当妈妈意识到自己的情绪低落时,她了解到自己的情绪状态,即是情绪能力的第一部分。但即使情绪低落,也依然是最好的妈妈。每个妈妈都需要休息,需要家人给她足够的理解与体谅。当她了解了自己的情绪能力时采取了适应性的应对讨厌的和痛苦的情绪能力,直接上楼泡澡,一方面舒缓自己的不良情绪和压力,一方面也能缓解与爸爸之间发生不良情绪的传递。这便是第五和第六部分的情绪。妈妈在疯狂王国的各种尽兴的表现,与王国里妈妈们的狂欢情形,可以用情绪能力中的第七种能力来来解释,即妈妈们都是从忙碌纷乱的家庭生活中暂时脱离出来的,她们彼此心照不宣,她们释放着被压抑的自我和陷于忙碌中被占用的时间,她们用各种狂欢来交流着这种暂时的解脱。妈妈们都是善于运用第六种情绪能力处理自己这种焦虑情绪的。即适应性的应对讨厌的和痛苦的情绪能力。她们彼此都拥有同情和理解这种情绪的能力,即第四种情绪能力。知道妈妈感应到有人需要她时,立即抽身回到了现实情境中。这时她已经完成了情绪能力的自我控制,也接受了自己的情绪。即情绪能力的第八种能力。而爸爸在妈妈泡澡的整个过程中,也表现出特别强的情绪处理能力,当妈妈丢下一句“你自己做饭吧”,转身上楼时,他并没有将这种不良情绪扩大,表现出难以理解和接受加以回击或反驳,而是分辨出妈妈的情绪需要发泄和排解。在妈妈泡澡的整个过程中帮妈妈泡好了热茶,从行动上给予关怀和支持,表现出强烈的同情和理解妈妈家庭陷身于家庭琐事的繁重中的情绪能力。
    有句话说,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爸爸妈妈相亲相爱。这个故事中对这个家庭成员间的不良情绪处理的着墨,正好是一个范本,夫妻间的相互尊重的和理解是最重要的相处方式,也是保持情感健康快乐的良方。父母这种处理不良情绪的方式能给孩子“安全型”的安全依恋。也是为孩子传递“榜样学习的行为方式。虽然故事中宝宝还小,并不能感应到父母间交流沟通的言语,却能从父母的面部、姿势和其他的信号感知情感信号的交流。即榜样学习。
    这是一本写给妈妈们的图画书,也是一本写给孩子写给爸爸或家人阅读的图画书,它能帮助孩子和爸爸及家人更理解妈妈每天围着灶台、围着孩子,甚至还要围着工作转的妈妈们实在是太辛苦了,妈妈们向往短暂的休憩,不论是身心都需要休养。给妈妈们放个假,帮妈妈分担家务,这些都是孩子们和爸爸们要做的事。故事中的这位妈妈,一天忙下来,疲惫不堪。宝宝玩得一身脏,还要等她去清理,爸爸下班回到家,习惯了等她做饭。她要来一场罢工,把宝宝扔给下班的爸爸,让爸爸自己做饭吃,爸爸说她简直发疯了,妈妈才不管这些了,她只想上楼去洗个澡。有时候,当我们实在很累的时候,也可以这样,一定要对自己好一点,不要让自己累了绷断弦。经常会看到新闻说哪里哪里的妈妈抑郁跳楼之类的,让人扼腕的同时,也提醒我们这些当妈妈的一定要注意劳逸结合,烦累的时候一定要让自己适时放松,不要太辛劳。适当的舒缓身心也是保证家庭成员间关系良性健康的必要方式。

作者: summermai    时间: 2018-5-1 21:30
麦草香馨

1. 找任意一本有儿童与成人相处的童书,描述其中成人处理方式和儿童情绪变化的关系。推测书中孩子的年龄并说明理由。结合你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谈谈你对亲子关系中情绪处理的得与失。为这本书写一段推荐语,推荐给身边的家长们。

         我选择的是凯蒂·克劳泽的绘本《稀里哗啦噼里啪啦!》。在这本书里,吉约姆在夜晚来临时有点害怕,而爸爸妈妈睡前陪伴时的他感觉很安心,等到他一个人睡觉时,他感觉到了孤独。后来他听到了一些奇怪的声音,于是他越想越害怕,他选择去爸爸妈妈的房间,但是爸爸告诉他,别害怕,闭上眼再睁开天就亮了。可惜吉约姆并没有得到安慰,他依然感到害怕,再次求助爸爸,爸爸对他呱呱叫,说“稀里哗啦噼里啪啦不在你房间里了,这个时候,它也睡了!”爸爸的不相信让他倍感孤独,而且心生恐惧。当他再次来到爸爸妈妈房间的时候,妈妈把他抱在了怀里,而且睡在了爸爸妈妈中间。到此时,吉约姆的情绪已经再次回复到安心的状态了。但是故事还没结束,爸爸的行为还在继续。爸爸睡到吉约姆的床上,也听见了稀里哗啦噼里啪啦的声音。爸爸带着吉约姆在夜色里找寻这些声音的来源,明白了声音从哪里来的吉约姆笑了,而且再也不会害怕夜晚了。
         父母的陪伴让吉约姆很安心,一个人在黑暗中让他很害怕。当他需要寻求帮助的时候,爸爸的不认同不理解,让他很孤独,同时加深了恐惧感,妈妈的接纳让他重新恢复了安心的情绪。最终当爸爸陪他去揭开谜底的时候,吉约姆害怕的情绪一扫而空,而且最终在这样的声音里安详地睡着了。
         我认为,故事里的吉约姆正处于学前期,也就是4、5岁。在学前期,儿童的情绪、情感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使用语言和思维来考虑情绪的能力越来越强,能够将情绪现象客观化,把自己的情绪区分开。故事中的吉约姆已经会表达自己害怕的情绪,而且知道怎样可以不害怕(跟爸爸妈妈在一起)。此期的儿童情绪易激动、不稳定,情感也具有易变性和富有冲动性,情感和情绪的受调节性差,成人有时不得不用转移的方法消除他们的某种消极情绪。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逐渐增强,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才逐步增长起来,并能多少有意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甚至控制情感本身。吉约姆一直在试图控制恐惧的情绪,而且也试图找父母分享自己的情绪。当父亲和他一起找到了声音来源的时候,就自然把自己和情绪区分开了。
         在生活中,小宝也会出现这样的怕黑或者是不愿一个人睡的情况,但是通常我最多只能做到像吉约姆爸爸那样,告诉他没有什么东西,而且还可能会很凶的训斥。其实纠其根源,更多的可能是觉得黑暗中很孤单,缺乏安全感,希望家人陪伴。随着他的长大,更多的教育上的问题容易让大人很焦虑,经常忽视会孩子的情绪,觉得孩子的某种情绪是不对的,应该是怎样的。《儿童心理学》里讲,情绪不只是有破坏功能,所有的情绪都是有价值的。重要的是用什么样的行为来对待所发生的情绪,情绪是没有对错的,但是行为有对错。接纳孩子的情绪,也接纳自己的情绪,是我接下来必须要着手处理的问题。
        推荐语:当孩子向我们提起内心的恐惧,比如“我的床底下有怪兽”、“有个影子要吃我”,作为父母的我们,是否真的当成一回事呢?还是会受不了呢?看看《稀里哗啦噼里啪啦!》这本书吧,通过凯蒂温暖的笔触,就会知道帮助孩子打败黑暗与恐惧最好的方法,到底是什么。
作者: 独处的鱼    时间: 2018-5-1 22:24
愿所有的孩子被温柔相待

《索菲的小葫芦》
秋日的一天,索菲和爸爸妈妈去农贸市场带回一个小葫芦,在爸爸妈妈眼里是一餐食材的葫芦在索菲眼里是值得好好爱的宝贝,回家后,索菲给新朋友葫芦画脸,裹上毯子,放进小摇车哄她睡觉,还给小葫芦取名叫柏妮思。到了做晚饭时分,因为索菲的宠爱,妈妈无法把小葫芦用来烤披萨,这该怎么办,索菲妈妈改变晚餐计划,由烤比萨变成叫外卖披萨,让索菲得以继续和柏妮思相处。

后来,索菲无论去哪里,都带着小葫芦柏妮思,去图书馆听故事带着,去农贸市场带着,去花园翻跟斗斗要和柏妮思一起。而且,每天晚上,索菲都给柏妮思一个奶瓶,一个拥抱和一个晚安吻,就像索菲的妈妈对她一样。显然,索菲视柏妮思为好朋友,形影不离的那种好。

妈妈想用棉花糖和葫芦烤的美味华夫饼让索菲动摇,结果小小的索菲有强大的免疫力,索菲大声说:千万不要听这些,柏妮思。生怕柏妮思自己听了妈妈的话,我仿佛看到索菲用生命捍卫柏妮思的样子,就像我的孩子,会用尽力气坚持她的想法。

索菲的爸爸妈妈允许索菲把小葫芦当宝贝时,并没有完全放任自流,爸爸带索菲去商店,耐心推荐玩具大卡车和布娃娃给索菲,希望能替代柏妮思的位置,索菲断然拒绝爸爸的好意:谢谢爸爸,我想要的,我都有了,爸爸没有坚持。索菲的爸爸妈妈召开家庭会议,建议索菲在柏妮思变的不能吃之前,爸她捐给视频慈济会,这是有爱的建议啊,可索菲固执的认为,她的小宝贝柏妮思是不会变坏的。

虽然柏妮思被索菲悉心照顾,也无法摆脱身为葫芦的生命轨迹,柏妮思的健康每况愈下,索菲不仅没有减低对柏妮思的爱,对小葫芦的庇护全面开启,索菲反击外界对柏妮思的评价,爸爸说柏妮思看上去好像长了一些斑点,索菲回答爸爸:“她看上去好极了”,图书馆里听故事的小男生问“这长满斑斑点点的东西时什么啊”,索菲鼻孔朝天回答:“她的名字叫柏妮思,那是雀斑”。恩柏妮思可不能坏去,她是索菲的宝贝!

索菲也不是完全没有理智,对柏妮思的变化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决定带柏妮思去看看看她的朋友(葫芦们),她希望这样会让柏妮思感觉好一点儿。

索菲看着农贸市场力新鲜光亮的葫芦,向农夫请教,如何让柏妮思保持健康,农夫给了索菲秘笈:新鲜的空气、肥沃的土壤、一点点爱心,得到魔方的索菲跑回家,把柏妮思埋到她最喜欢的地方,轻轻叮嘱:尽快好起来。

冬日落雪时索菲安心柏妮思会冷,在窗前发呆一整个上午,妈妈安慰她,爸爸想尽办法转移索菲的担心,送给索菲一条叫艾斯的小鱼,索菲有了新的朋友,和柏妮思相比,新朋友只能在鱼缸力一圈一圈的游着,有些无聊,但艾斯会静静的听索菲说柏妮思的故事,陪伴索菲。

冬去春来时,索菲发现在柏妮思休息的地方长出一株小苗,此后,索菲、艾斯、柏妮思天天在一起,索菲守着柏妮思从小苗变成一蓬茂盛的藤蔓,夏日来临,索菲发现柏妮思长出两个小葫芦,她叫他们邦尼和巴克斯特,到秋天,邦尼和巴克斯特长大了,刚好可以抱在怀里,索菲和柏妮思的昨日重现。

这个充满爱、尊重和包容的故事讲起来真让人兴奋,故事还有后续,而我有作业任务,请继续阅读《索菲和小葫芦去上学》。

索菲赋予小葫芦生命,在儿童群体中并不另类,很多孩子玩游戏过家家时,会把某个物件视为有序有肉的生物,玩具小车子、布偶娃娃,或者捡来的落叶。索菲又有所不同,对小葫芦的依恋,是纠正还是尊重?不同家庭应该有不同的对待方式,索菲对小葫芦的爱或许被无视,毕竟当做宝贝的也可以是其他玩具,小葫芦应该是可以取代的,看起来小事一桩,需要念什么经呢。

但凡用心和孩子相处过的家长,不难体会,孩子的执拗令人难忘,稍不小心就踩了孩子的地雷,引发一场战争,疲惫了家长神,伤害了孩子的心。类似索菲与爸爸妈妈想法不同步的的冲突,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到底该如何是好?

当我们读完《儿童心理学》,了解儿童心理成长的规律,了解儿童的认知能力,情绪能力,就能够从儿童角度去思考,尽力理解和接纳儿童的表现。不难看出,索菲妈妈的让步,爸爸的耐心引导,是一个好的示范,其实亲子共处中的很多冲突,就是一个外卖披萨能解决的 。

索菲是幸运的,她的意愿得到父母的尊重,她的好朋友没有被吃掉,她的恋物癖也得到外界的包容----她可以带着小葫芦去图书馆听故事。索菲那么不同,她愤怒,她固执,但她有爱,她在慢慢成长,一步一步寻找自己与世界的连接,慢慢学习和世界和解。

此时的索菲大概是2-3岁,正处于万物有灵阶段前期,充满幻想,不能完全分清想象与现实的不同,喜欢角色扮演,这是儿童成长必经之路,而想象力丰富的孩子,需要更大的空间,更大的包容,像索菲这样特别的孩子,都应该得到世界的温柔相待。


好喜欢这个故事,为《索菲的小葫芦》打call: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如何陪伴与众不同的孩子,索菲和她的小葫芦带领你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聆听内在那个小孩的声音。

作者: etanwang    时间: 2018-5-1 23:07
《在那遥远的地方》
                              ——直面自己内心深处的情绪
看到共读方案要求写一本自己不太理解的书,我脑子里浮现出来的第一本书就是《野兽国》,但看到前面好几个人都写了,我就写写桑达克的另一本据称是他最晦涩难懂的书《在那遥远的地方》。
桑达克的书从来都是经典中的经典,但也一直是让我觉得很疑惑不解的,无论是野兽国还是在那遥远的地方,色调都很低沉,人物形象也很夸张,在那遥远的地方里的婴儿形象,我个人觉得画的挺怪异,甚至让人觉得有一点点恐怖的感觉,这也是我一直没办法喜欢上这本书的原因。另外,还有一个疑惑的地方是,如此阴郁的图画书,为什么孩子们会喜欢?她们不会感到害怕吗?带着这些疑问,我在网上查阅了相关的评论文章。首先来看看他的生平:童书作家桑达克1928年出生于美国纽约,他是犹太移民后裔,有很多亲人都悲惨地死在集中营里,沉重的民族历史使他从小就生活在孤独、哀伤的气氛中。他从小体弱多病,对死亡有深深的恐惧,“祖母曾给我缝过一套全白的衣服,这样死神会误以为我已经死了,而不至于带走我。”桑达克曾在一次采访中,形容自己的童年“危机四伏”。他没有孩子,是一个同性恋者,“他对于儿童狂躁本质的洞察力,完全来自自己的童年。”曾有读者这样总结。
不要轻视童年时代的恐惧与不安,它们将伴随人的一生;不要低估孩子们的洞察力,他们什么都知道——这是莫里斯·桑达克对我们的提醒。桑达克的绘本作品有着浓郁的幻想风格,文字、色彩、线条、构图共同构建了一个荒诞不经又无比真实的图景,直面孩子世界里真实幽微的情绪,愤怒、恐惧、惊惶、无聊、挫败;感受孩子们不被理解的孤独、不知如何自控的破坏欲、不以善恶区分的好奇心……他一个人开创了儿童文学的新样式:关注孩子内心的创伤性体验。
看到上面那段话,再结合《儿童心理学》中第五章情绪发展,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桑达克的受到如此多的赞誉。儿童需要获得处理自己的情绪、理解和应对他人情绪的能力,不能获得这种能力有时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桑达克的童年有很多死亡相关的经历,那时的他对死亡怀着惶恐,而大人们并没有对他的这些负面情绪进行疏导,也导致他日后不知道如何在现实世界里成长,只能选择离群索居独自创作。桑达克说:“我并没有比别人画得更好,或者写作更优美,如果我曾经做过什么,那就是让孩子表达他们真实的自己。他们无礼、暴力,但也可爱。即使在最可怕的命运之前,也有欢笑的能力。他们同样懂得死亡、悲伤。”正是因为他第一个直面了儿童的情绪,例如《在那遥远的地方》中爱达对妹妹的嫉妒,《野兽国》中麦克斯内心的恐惧。如果这些负面的情绪不被疏导,也许就像桑达克本人那样,终其一生都仍然怀揣着幼年时期的惶恐。桑达克的书虽然看起来有些许恐怖,但正是如此才能让孩子在书中无所畏惧的与恐惧对视,并向其展示自己的强大,让看书的孩子了解到原来可以这样面对恐惧。《在那遥远的地方》中故事的主人公爱达,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回了丢失的妹妹,同时也克服了内心的嫉妒,最后一页她温柔的抱着妹妹的画面,透出的是浓浓的亲情,爱达在救回妹妹的同时也拯救了自己。当情绪得到舒缓,那个情结就打开了,桑达克的书就是为打开这些情结而来。


作者: aya93    时间: 2018-5-2 00:58
选题1:找任意一本有儿童与成人相处的童书,描述其中成人处理方式和儿童情绪变化的关系。推测书中孩子的年龄并说明理由。结合你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谈谈你对亲子关系中情绪处理的得与失。为这本书写一段推荐语,推荐给身边的家长们。
本期作业,推荐《安托尼的小平底锅》。
全书大片白色底板上淡雅的红绿主色彩碰撞而又和谐,伊莎贝尔·卡里尔的这本书展现出一种别样的成长。
身着淡绿条纹衫的安托尼被一只红色的平底锅“砸中啦”,从此以后,安托尼的身后都拖着一个小平底锅,不管他走到哪儿,红色的小平底锅总跟着他,这是一种跟大多数人不大一样的生活方式。这种方式,有时惹人发笑,有时让人觉得奇怪,但有时又充满戏剧的张力和意外。
像所有的孩子一样,安托尼渴望被疼爱,主动跟人招呼求抱抱,他很敏感,懂得关心别人,他用小平底锅插花,用它垫脚画画,笔触恣意,用色温暖,一个爱听音乐快乐的安托尼,他还富有爱心的用小平底锅喂小猫咪牛奶,他散发着自己独有的个性,有很多的优点,这个安托尼的角色饱满,积极地与这个世界交流。
可是……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只看到了安托尼身后的那只与众不同的红色小平底锅,说他是个奇怪的孩子……安托尼回头看时,心中还是多么渴望被接纳啊,但留给他的只有长长的空白和距离。
此时的安托尼,小平底锅不断地带给他小麻烦小挫折……他跟不上蹦蹦跳跳上学去的小朋友,爬梯子向上的时候,他要付出多一倍的劲儿才能赶上。安托尼脾气越来越坏,老师总是批评他。
我看到了安托尼的努力,认真,沮丧,悲伤……慢慢地,人们离他越来越远,再也没有人来和他说话了。孤独的安托尼蹲在角落里,丢不掉的小平底锅,他选择了逃避,把自己藏在了小平底锅里,躲在小平底锅里的他变得越来越小,像他的心门,越来越封闭……小小的安托尼孤独的留下背影,希望的绿色也渐渐消失了……
其实,小平底锅在我看来就是曾经在每个人身上都鲜明的个性,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中大多数人扔掉了这只平底锅,在社会中磨平了自己的棱角,让自己和其他人越来越像,我们也是大众中的一员了。我们也不自觉地戴上有色眼镜的眼光看待那些“异类”。
幸亏,安托尼遇到了一个能让他从小平底锅里面探出头来的人。她轻轻地敲了敲他的小平底锅。她用“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打开了安托尼封闭的心灵。安托尼身上的绿色回来啦,希望扑面而来……
她教会安托尼怎么用小平底锅来帮助自己----小平底锅不只是带来麻烦,小平底锅可以搭桥,还能当作球拍打球。安托尼开始变得越来越大了,也越来越有自信。
她和安托尼一起,发现了小平底锅的优点。
发现了安托尼画画的天分……安托尼开始恢复生机的绿色,他的情绪也再次饱满起来。
我会觉得这个拯救安托尼的人是一名心怀大爱的老师,她能看到每个孩子的闪光,是为人父母身为人师表都要拥有和学习的人生大智慧!
小平底锅还是跟着安托尼,但是安托尼重新变得快乐了。跟爱心老师再见的时候,她送给安托尼一个可以放小平底锅的背包。这是一个帮助安托尼接受自己、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好老师。 同样的安托尼,同样的平底锅,老师
一个人和她给予的一个包,接纳的是孩子全部的世界。当“小平底锅”被接纳进背包,那一刻所有困难迎刃而解。安托尼还是那个安托尼,只不过他多了一个放平底锅的背包。一切就都不一样了!
安托尼背着装小平底锅的背包,小平底锅不再成障碍了。他又可以大踏步快乐前行,他可以继续快乐的画画,与爱他的人温暖地抱抱。
我会觉得,书里的安托尼是个刚迈入学龄的低年级小学生,6-7岁。正面临规则,秩序的养成,情绪的爆发冲突期。
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显眼的小平底锅,当我们把它看成什么去对待,它就是什么。每个个体多么与众不同而又相同。一样真的重要吗?一样又真的不重要吗?如何接纳自己和他人的“小平底锅”?
如同最近学院共读《儿童心理学》,和前段听到郭骅老师的讲座:对于父母,我们追求做一个“好容器”,收纳孩子的问题、麻烦、情绪,用我们成人的内核进行处理,给孩子营养的反馈。面对孩子,我们先共情,告诉孩子,我们也曾经有过一个小平底锅,给孩子信任,用最互通的“小兔子乖乖”来打开心防,先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给孩子引导,正视自己善待情绪,领他走上引导之路,学会使用自己的个性与天赋。当小平底锅被老师和父母全心接纳装进背包,解决了自身的问题才会重新被社会接纳、认可和欣赏,认识自己,尝试接纳真实的自己。安托尼一样的孩子都向我们发出了呼唤,请好好对待真正的我,接纳我,爱我,当我长大,爱,终究会发芽成长,如同希望之绿叶,飘撒传递。当我们的平底锅被爱以待,隐形的翅膀才有可能展翅翱翔,搏击长空。
作为一个妈妈和致力于传播亲子阅读的故事妈妈,这本书让我时时警醒,尝试全心接纳陆娃子的个性,学会容纳更多人与事的不一样。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小平底锅”。可能它已跟随在我们身后,也有可能它会在我们前行的路上。父母,老师和孩子都需要学会如何去“驯服”或者说与之和解,那些曾经带来拖累、感到困窘的“小平底锅”。
任何一个孩子都应该有权利可以坦然的拥有他的个性。比起让别人喜欢她,我会选择,让她明白,喜欢自己更重要!
也要设问一个命题,如果孩子的“另类”可能变成一种“天赋”,你愿意为自己亲爱的宝贝,送一个妥帖的背包吗?我们是不是有足够的智慧和爱心,为亲爱的孩子的小平底锅找一个妥帖的书包?
亲爱的孩子们,我愿用我的全部世界呵护你的“小平底锅”。教会你学做自己,欣赏别人,融入群体。
我的推荐语:《安托尼的小平底锅》
带小平底锅的安托尼就像我们身边的孩子
作者以大爱化为笔触的诗意、画与文的柔情和幽默,温馨又充满想象力。
直指孩子最柔软的内心,散发出俏皮的智慧之光。
真正认识你的孩子,一本不得不看的好书。

IMG_20180423_231711R.jpg (37.53 KB, 下载次数: 250)

IMG_20180423_231711R.jpg

作者: Ivona    时间: 2018-5-2 16:42
莫莉·卞的《菲菲生气了》将情绪状态以直观的画面形式呈现,作为主角的孩子菲菲是整个情绪处理的主控者。这种方法不同于常见的以文字描写来表达情绪的作品,或是以大人所积累的经验与智慧为基础,在叙述中进行教诲的童书。故事中的菲菲先是以肢体动作表达愤怒,进而躲进自己的世界,宣泄悲伤、渐渐缓和、最终恢复平静。
作为成人的妈妈在故事中仅正面出现过一次:“当菲菲玩得正高兴时,她的姐姐一把抓住了大猩猩。“不行!”菲菲说。“行,”妈妈说,“菲菲,是该她玩了。”
接着是姐姐用力夺走了大猩猩,菲菲开始生气了——这种状态,从《儿童心理学》第五章“情绪发展”的论述来说属于情绪发展的“生理基础”,即“儿童不需要教就会发怒、害怕、高兴。这些情绪是自然表露的,是我们遗传的一部分。”(出处见《儿童心理学》P116,第一、二句)
故事中的妈妈此时已退场,并没有安慰孩子或参与到孩子的情绪疏解中来,由着孩子以自己的方式解决生气的问题,由此可以推测菲菲是个5岁以上的孩子,正处于儿童期后期:认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儿童能够更抽象地思考情绪,用一种更客观的方式来反思情绪。他们能意识到情绪是如何被管理的,能够控制自己涉足情绪刺激源的程度(出处见《儿童心理学》P140,第4点)。
书中妈妈对于菲菲的生气情绪的处理是符合孩子这个发展阶段的,肯定了应该轮到姐姐玩这一宗旨,此时菲菲踢打、尖叫、咆哮等发泄性的行为已经是不合规矩了,但她的行为并没有对其它人造成伤害,所以妈妈没有阻止她,说明妈妈认可她的愤怒情绪,给予接纳。后来,菲菲跑出家门,哭了一会,看着石头、大树、羊齿草、听见了鸟叫,爬上了老榉树,感受微风,看着流水和浪花,她感觉好多了,就回家了——这一系列的描写,是菲菲自我调节情绪的过程,由愤怒到平静。当她回到家,家里还是暖暖的,香香的,对于她的回来,每个人都很高兴,没有人因为她生气离家的事情而放在心上,像是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一样。这恰恰也说明,家人对于孩子的情绪是持包容态度的。
在生活中,我们的亲子关系除了温馨甜蜜,但不管是成人或是孩子,难免会受到一些外来的因素影响而产生情绪变化,反应最大的就是生气、愤怒之类的情绪了。通常,当我处理比较失落的情绪时,我下意识想平静,不想说话不想理人,包括孩子。这个时候孩子往往缠得更紧,我的处理方法一般是这样的:妈妈现在心情不太好,需要冷静一下。你可以自己去玩吗?有时候孩子可以配合,有时候则不行,会吵吵闹闹的,我就会趁机告诉她,你看,你也不高兴了,妈妈都没生你气,没烦你,妈妈不高兴的时候你也应该像妈妈一样做啊!就在这样的互相鼓励、互相安慰下,基本都能平静过渡。
推荐语:《菲菲生气了》适合家长和孩子们一起看,当孩子莫名其妙生气、大哭的时候,首先不要忙于教育,最好是让孩子在限度内合理释放,自我调整。包容开放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情绪能力,情绪能力越好,社会交行能力就越好。

菲菲生气了.jpg (25.71 KB, 下载次数: 249)

菲菲生气了

菲菲生气了

作者: Ivona    时间: 2018-5-3 11:55
美国莫莉·艾德尔绘的《弗洛拉和火烈鸟》,为无字绘本,开始是在一个阅读推广平台听说这本书很好,就买回来了,那时不知道是无字书,跟风买书,没有更多的了解。
书到手后发现,通篇粉粉的画面,一个是圆滚滚的小胖妞,一个是身姿优雅的火烈鸟。3岁的女儿一眼就看上了,要我读给她听。当时对着这些图画,没有一个文字,煞是费劲,照着一页页的动作瞎编。显然,这样编出来的故事情节是不流畅、不动人的。我开始对无字书感到头大了,刻意把它放在离书架远一点的距离,免得女儿看到又要我讲。但没想到,这丝毫不影响女儿对它的热情和喜爱,她甚至不用找我,自己找来翻阅,读到有趣的地方还站起来模仿画中的舞蹈动作,狂热之极,仿佛她就是弗洛拉,边上还站了一只火烈鸟……
那时非常不解,所以在网上搜索关于这本书更多的信息和评论,发现有人是喜欢它的美妙在于孩子在父母的引导下,能用自己的想象来填补这个美好的故事细节,迸发思维,刺激想象、引导互动;有人认为这套绘本的亮点在于:当快速翻动书页的时候,将形成动感的连帧动画效果,生动演绎了一出幽默的舞蹈喜剧,别有趣味;有人爱这个可爱又“任性”的小胖妞!是的,她还不够灵巧,也暂时没有拥有如她伙伴般优雅的身姿,但是,从好奇到尝试;从一点小脾气,到不服输地坚持到底,她就像每一个不完美的小孩一样,蜕变也许就在一夜间;还有人说,每一本无字书,都是一个值得挖掘的宝藏,路线不一样,挖掘出来的宝物就不一样,你可能挖出了蓝宝石,而我可能会挖出紫水晶。这样一本没有文字、没有屏障、给孩子最大空间想象力的图画书,是一场最棒的思维舞蹈;而媒体给的评价是“一本流淌的完美动态绘本”……
所有的观点似乎都合理。但看完《儿童心理学》第八章(作为信息加工者的儿童)后再回想孩子与弗洛拉之间的关联,我认为,孩子喜欢这本绘本除了网上的一些观点以外,更有可能的是图画所呈现的“游戏性”(参考《儿童心理学》P219第2点):书中两个兴趣相投的小伙伴,互相学习,互相模仿,最后得到共同的进步。当孩子沉浸在图画书中,可能已经想象自己参与到这个游戏中来,假扮自己就是其中一个角色,所以随之起舞,从中得到满足和快乐,就像《儿童心理学》中所提到假扮公主游戏一样,孩子会想方设法让自己实现这个游戏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了想象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她才会那么喜欢这样一本书,才会看着看着就站立起来模仿起其中一些舞蹈动作而浑然不觉。

弗洛拉和火烈鸟.jpg (49.74 KB, 下载次数: 226)

弗洛拉和火烈火鸟

弗洛拉和火烈火鸟

作者: 乐果妈    时间: 2018-5-3 20:14
小丁丁妈妈 发表于 2018-4-30 23:02
我们是同一类的人,因为处理时都喜欢情绪发泄出来。所以选 的同一个绘本

同类 您好




欢迎光临 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https://www.3yecao.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