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标题: 写写写第四期第五轮第十八周作业 [打印本页]

作者: joyceyoyo    时间: 2018-12-24 14:41
标题: 写写写第四期第五轮第十八周作业
这两天网上一个孩子被家暴的视频火了,视频中的小女孩莫名其妙的被她的父母暴打,无数网友表示要解救此女孩。那么,本期我们来聊聊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如何管控自己的情绪?
你有几个孩子?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如果孩子惹你生气了,你是怎么处理的?你有体罚孩子吗?如果你的一些做法让孩子不高兴,孩子是怎么表达的?各位妈妈们都来聊聊了。

作者: joyceyoyo    时间: 2018-12-24 15:39
15 甜妈
      周末的一天,打开手机新闻,一个视频被推送出来,视频中的小女孩被她的父母莫名其妙暴打,而这个小女孩,不哭泣,不反抗,不跑开,被打倒后坐起来继续干她被打之前的事情。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呀?她已经不会哭泣,不会反抗了,在家暴的氛围中,已经变得麻木了。她才七八岁的样子,未来的人生还那么长,她已经学不会表达自己的情感了,她未来的人生该是如何的黑暗?此时此刻,谴责甚至痛骂她的父母也无济于事了,我甚至担忧到,她的父母在外界的压力下,可能不敢再打小女孩了,可是,一旦脱离这个监督的环境,难保他们不会变本加厉的打回来,或者在现有的监督环境下,他们可以对孩子实施冷暴力。在现有的环境下,有太多太多不合格的父母了。世界上只有一种职业是无需任何技能即可上岗的,那就是父母,听起来有点可怕。
      有很多父母打着爱的旗号对孩子发号施令,强迫孩子的意志,甚至于精神绑架,我现在打你,骂你,管你,都是为你好,让你学好知识,获得好的学历,以后不变坏,有个好的前途。于是乎,他们可以在孩子身上肆无忌惮的发泄自己的情绪,让孩子承载自己未能完成的梦想。他们忘了,孩子虽是藉由我们而来,但却不属于我们,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意识,有自己可以掌控的未来。我们理应好不保留的去爱孩子,可是,我们有学会如何正确的去爱孩子吗?让孩子有一个健全的人格是我们应该孜孜不倦去努力的方向。你可以挣钱不多,你可以学历不高,你也可以呼风唤雨,但是,请你包容孩子,对孩子再有耐心点。爱是什么?爱是包容,爱是大度,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只相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 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如果我们用爱的行为和态度来对待和理解孩子,这个孩子肯定会快乐、自信、勇敢和充满爱意。
       我是两个女孩的妈妈,在他们2个成长的过程中,我有很多地方做的不够好,我的脾气暴躁,没有耐心,对待孩子比较简单粗暴,不愿意花太多时间和孩子耐心的沟通,所以导致了我们家2个孩子脾气也比较急,好在在老公的带领下,我们一家人沟通还算顺畅,能在一起讨论彼此出现的问题。做为妈妈,我也在尝试改变自己的性格和沟通方法。有时,孩子们惹到我了,确实会有体罚的冲动,甚至也有动手的实践。老公经常私底下说我,要了解每个阶段孩子的特点,要控制自己的脾气,因为一些事而情绪化是要不得的,因为对方还丝毫没有意识到问题,体罚更是要不得,这是父母不愿意想办法解决事情的偷懒做法,所以,只能自己管好自己的情绪后再慢慢沟通引导孩子。如果有时我的一些地方做的不够好,孩子们会提醒我(这点很感谢我的孩子们),比如,饭桌上大声和老公争执一件事,孩子们就会说“妈妈,声音小点,管好自己的脾气哦”。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在慢慢改变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长。我们一起读书,一起出游,一起运动,一起睡懒觉,一起看电影,一起做饭,干家务……至到你们独立出去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相信爸爸妈妈,我们会一起快快乐乐的生活着。


作者: 家有臭屁宝    时间: 2018-12-25 13:57

视频我没看,我不是那样的妈妈,我家孩子也不可能被如此对待~

10泽妈作业:
管控情绪:
       小时候被妈妈打,我总在想:要是我以后当妈妈一定比她睿智,不随便打小孩,要懂小孩,更要懂得找到使自己开心的方法,而不是撒气在孩子身上!
       小时候有什么怨言或不开心,都只能自己内化,没人有空听,也没人开导你,大人都忙,同伴都不懂也解决不了,大孩子根本不喜欢和我们小妹妹一起玩,我就是靠默默地想,默默地想,想完了就好象事情也过了,好象就正常了。小时候不爱表现,但爱默默去做,努力成为一个大人嘴上、自己认为比较好的小孩,乖巧懂事听话学习好,老实诚实……可是无论努力好象名声都是在外,在家里却是:做事很慢,走路慢,不爱说话,嘴巴笨~~
       慢慢长大,当有烦恼或解决不了的事情,我就出去游荡,到处走和漫无目的地闲逛,为的就是让时间快点过去,时间过去了这个烦恼就过去了,现在想想,写真是一个炒鸡傻的办法……不过可能得感谢这个傻办法,才能让我迈过那些让我手足无措的砍!
       因为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结交朋友很容易,我有好几个不同圈子的朋友,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去找他们,总能得到能量,慢慢地,我的心智也长大了,再加上看看书,在情绪管理上,相对来说,我觉得自己还算可以吧!不会随意对别人发火,就算发火,也仅仅去因为此时此刻此件事情,不满意而发火。
        和孩子的沟通:
我因为自己从小就情绪内化,我就刻意关注孩子的需求,内心的和外在的需求,通过看书,寻找别人的经验,刻意鼓励自己站在孩子角度出发想问题,把曾经的小孩搬出来问她:如果是你这样的小孩,会怎么样的反应?尽可能给予孩子真诚的陪伴。
        我家孩子惹我生气会有,小事都忽略了,都被我化解了,或者我会提醒他:别靠近我,小心我烧着你,或者我会说:不当你妈妈了,反正当妈妈孩子也不会听,不然你当妈妈我当孩子吧!惹火我都是认为他得寸进尺发脾气:口出狂言、出言不逊、还会用身体撞我们,动手打我们,这些时刻必须修理修理!
      我们一般都会做比较多的协商,比如放学一个小时内还没到家,家长就神经紧绷;晚上出门9:30前还没回来,每超过一分钟对家长来说就是半小时煎熬,超过10点不回来,就是每一分钟就像一小时一样痛苦着急;去哪儿要不告知家长,半小时以上就会着急;家长主动给钱给孩子,主动问孩子是否需要钱买什么东西,主动买爱吃的吃零食,看到好吃的也买回来给孩子尝,鼓励孩子在家可以正大光明吃禁止的垃圾食品,垃圾食品一周最多一次,
       必须修理:爸爸妈妈都批评,然后孩子基本晓得问题严重性,有时候和爸爸脾气对上了,会被爸爸揍,妈妈会阻止爸爸,有时候过份惹火妈妈(是妈妈认为他态度很不好),妈妈就叫他出去,把火撒完再进门,给他钱,叫他离家出走,不出去就跪地上反思自己的问题,承认错误或者说出改善办法,就完事。基本上被揍的概率很低,最开始打PP是2个多月黑白颠倒,持续半个月被烦的打了2下不哭了,反而把我吓到,一直到4岁时,有天很不听话,被打,后来都是2-3个月一次,一个孩子也好,两个孩子也罢,都不会主张一定得武力解决与孩子的冲突,孩子越大越不需要武力,因为孩子越大越需要父母的智慧引导他!
        没有父母学院,无证上岗,努力学习,为人父母操心一辈子,也是需要学习一辈子,努力当好别人的父母!
作者: 2018初级班L20    时间: 2018-12-25 22:59
20华丽   深圳的新闻,我今天中午才看到,视频中小女孩的遭遇,真的挺吓人的。连我这么一个从小被打到大的人都接受不了。实际上,自从有了孩子,越来越不能忍受别人在我眼前打孩子了。用一句经典的话说就是,“我可以打孩子,但是绝对不允许除我以外的任何人打孩子”。一般发生打孩子的情况,就是我实在忙不过来了,孩子还故意添乱的时候,我会打他后背一下。因为不常用,所以打一下就很管用,请勿模仿哈。每个孩子都不一样,适应的家庭环境自然不同,我认为不需要一刀切。不管打还是不打,都一定要是爱孩子,愿意去管理自己的情绪。
作者: 小紫菜    时间: 2018-12-28 17:47
13号  宸宸妈
    看了这个视频,深深的同情小女孩的遭遇,世上怎会有如此狠心的父母,对自己的亲骨肉做出如此行为。同样为人父母,我无论如何也无法做出如此狠心的事情。

    记得在我10岁左右,我家在爸爸单位的一楼开了小卖部,我们家住三楼,有一天晚上我帮妈妈看店,妈妈做完家务后就让我回家去,我从一楼走到三楼,不知怎的把家里钥匙弄丢了,然后下楼找反复几遍都没有找到。想到家里和店铺的所有锁都要换一遍,我妈妈便对我拳脚相加,也不管我是否自己已经很懊悔了,丢了钥匙也不是我的本意,妈妈对我这一顿打,让我觉得特别失望,幸好爸爸回来及时的制止了妈妈,他对妈妈说钥匙丢了就丢了,要把孩子打出个三长两短后悔都来不及。那时我特别感激爸爸对我的理解与爱护,从此,爸爸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就超越我妈妈,因为他总能站在我的角度看待问题。

    现在我也做妈妈了,我不希望我的孩子也像我小时候一样处于无助的状态。不过我也做不到不对孩子动手,在孩子特别调皮捣蛋且屡教不改的时候,还是会打她的屁屁,不过也就几下下,让她长记性。但是在孩子自己意识到自己错误的时候,我从来都不打孩子或骂孩子,而是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与引导。
作者: carrie_xiaomr    时间: 2018-12-28 22:31
03笨猫

现在有时候走到路上会看到父母打孩子,大概是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或者因为晚点回家错过吃饭时间。家长就开始拳脚相加了。他们不会去听你是因为什么原因而犯错。他们只在乎他们有出气的对象,因为他们觉得你犯错你就该打,如果打错了也是你活该不解释,而且在打的过程中你如果解释或者有点阻挡的时候,他们就会觉得你不把他们放在眼里在挑战他们的权威。

况且自古以来“棍棒底下出孝子”,小时候被打长大就好了。大部分的人都是这么想的吧!但是实际上那种伤害会一直陪伴着你,虽然表面上看你很正常,但内心隐藏着你想象的创伤。现在有时候想起打我的父母,内心有一股无法诉说的恨,但自己又渴望被他们认可的矛盾心理。

小时候被爸妈放在家里跟着爷爷奶奶,记得有一次他们回来,我哭着闹着想跟他们一起去他们上班的地方,这是我第一次有记忆自己被打(但我爷爷奶奶他们说从我出生时没多久我就已经开始当沙包了),我不记得他们是怎么打我的,但我知道那一次我的脚肿了,大概有一个礼拜下不了床,那时候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自己每天只能在床上躺着或坐着过一天,那时候羡慕别人可以自由的玩。反正我的当沙包历史是我毕业以后出来工作才结束的。


这些经历导致我非常害怕面对陌生人,每次跟他们谈话都会不自觉的全身发抖,有点害怕社交活动,喜欢自己一个人独处;常常会不自觉的表现出自己不自信,特别是在需要做重大决定的时候会表现出自己的游移不定。有时候很容易相信别人,一旦受到伤害就会全盘否定像只刺猬,虽然渴望温情但又浑身带刺令人无法靠近。可以交朋友,但很难交心。

关于以往被打的经历,父母则以“不记得了!”或者“打是为你好!”这样轻描淡写地理由就一笔带过了。一如小时候一样,连个倾听和申诉的机会都未曾给人。

知乎上有个提问说“中国很多小时候被暴力对待的孩子,为什么成年后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心理创伤?”我想告诉题主,那些小时候被打被冷暴力过的孩子,成年后也许看起来很开朗乐观,孰不知他们都已经被换了一副心肠,再也没办法做回那个天真快乐的自己,一辈子都将活在自我否定的阴影里。


所以想告诉那些正在家暴的父母们,如果你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孩子以后也变成这样子,那么无论你们是多么生气,都请你们放下那高高抬起的手臂。



作者: 张玉凤    时间: 2018-12-30 20:48
6号豌豆妈            做情绪的主人
  在工作上,能保持最好的情绪;在家庭里,却失去了最好的脾气;原有的本意却变成不是我的本意。
   本来怀着满满的爱意,好心情,要好好的拥抱一下我的孩子、老公,可是一回到家,看到满是狼籍的家务活,美好的愿望就演变成我的唠叨,忙碌的生活,让我不得不学会取舍 ,思考如何合理安排我的时间。
孩子们越长大,越有自己的想法,其实这样的成长是值得鼓励的,可是有时孩子们与我的建议悖道而行,突然觉得计划不在自己的掌控中,就会开始抓狂。但我也在慢慢地适应孩子们的观念,听从他们的安排。有些事情的确不需要太过拘泥于形式。是成年人忘记了自己曾经是孩子,所以无法包容,站在成年人的高度去看待孩子们的想法,这样孩子们的想法及举动,就全是错的。如果弯下腰,与孩子们一样的高度,我想我还能找回童年的快乐,沟通也会越来越顺畅。
    做情绪的主人,幸福就在我们的掌控中。

作者: D22梁泳欣    时间: 2018-12-30 22:51
14 梁泳欣  
       一直以来我们五个同事因孩子的年龄相仿,有相似的教育追求,而走得很近。最近一位同事头头是道地分析谁谁谁在孩子自己孩子的时候有严重的职业病,而我是被分析为轻微职业病的行列,即我偶尔会用对学生的规范来规范自己的孩子。对于这个评价我不以为然。
       最近一段时间,我五岁的孩子每天都会哭闹好几次,遇到一点不如意的事情或想得到什么就会通过哭闹来解决。更让我和爸爸接受不了的是我们感觉她非常自我。刚开始我会心平气和地跟她讲,但效果不尽如人意。慢慢地我变得有点烦躁,但我还是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深吸一口气让自己平静一些再谈。后来感觉孩子变本加厉,哭闹的次数更频繁,让人感觉更加烦躁,最后我实在忍不住了,尽我最大的声音吼她。平静下来我都非常后悔,难道我把平时的工作情绪发泄在孩子的身上了吗?难道这就是我的职业病吗?我很担心孩子现在的情况,更担心自己。


作者: pkf213    时间: 2018-12-30 22:53
11雨竹              和孩子相处      
   今天孩子写作业,老师布置的有口述,让孩子给父母讲题,目的自然是看看孩子是否听懂。讲得不够清晰,或者我认为的不够清晰,打断孩子说他应该这样这样说,还说他没有听懂。孩子当场就气哭了,哭着说“到底是我给你讲题还是你给我讲,我听懂了非要说我没听懂。”我有点愣了,好像是颠倒了。然后就抱着他让他哭一会,说了我的想法,我认为的他怎样怎样,他并不是这样。慢慢情绪才回复过来。  
       从小到大我们家的孩子想哭时都会让他尽情哭,打针怕疼随便哭,受了委屈随便哭,被气的无语也可以尽情哭……我总觉得小孩子有哭的权力,趁现在能哭时赶紧哭哭,长大想哭估计都没得哭了。只是哭时我都抱着他们,让他们尽情哭。其实反而孩子哭的还比较少。
       小时候的我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哭鼻子,可是却没有人安慰我,哄我,经常自己一个人哭着哭着睡着了。一直是不愉快的记忆,所以我的孩子现在我可以安慰到的尽量安慰好,不希望他们有不愉快或者不好的记忆,当然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哈,尽自己能力吧。   
     不知道是情绪得到舒缓还是经常是用理性的方式解决孩子的问题,孩子一直比较省心。说起来带孩子,那真是不停的挑战你的极限。记得大的小时候又一次晚上睡觉,在外面玩到九点回来,本来打算洗洗睡的,他看到邻居家姐姐在又要去邻居家玩,我说好,那就再玩十分钟。时间到又要画画,好,等你画完,画完看到姐姐在看书又要看书,看书完又要摸这摸那,我一直在忍着,忍到不能再忍,终于发脾气,把他撤回家。孩子是很聪明的,他就是在不停的挑战你,看你最后能忍成什么样子。所以第一我们忍无可忍,就无需再忍;第二,要形象的告诉孩子你现在的情绪状态,比如我会说我现在的气已经有核桃大小,苹果大小,西瓜大小,气球就要爆炸了,让他明白趁在爆炸之前赶紧配合。要明确告诉孩子你的情绪状态。
       带了老大现在老二,如果没有特殊其它的事情刺激,基本上我可以做到波澜不惊。小宝今天将桌子上瓜子扔了一地,我带领他一起捡起来,过一会又将桌子上其它东西扔一地,边抛向空中边喊着下雪了下雪了,他玩完我收拾起来,过一会又一地,我又收拾,又一地我又收拾。后来直接袋子装起来。(他一直追着哥哥姐姐玩,环境不合适所以我没有要求他一起)全程我都没有发脾气,就是自己默默收拾。中午饭好后小宝不吃饭,爸爸喂饭,到处追着喂,孩子还捂着嘴不吃,爸爸气的,一会说就吃一点点,一会说就尝一口,一会说你试试,孩子油盐不进。爸爸终于火了,再不吃我揍你,再不吃我打屁股咯,孩子还是无动于衷。爸爸已经被气的快控制不住。我看看我再不开口估计真要凑到孩子身上。赶紧说他不吃算了,你吃了吧。他这两天吃饭都不好。  
     情绪这个东西,我们也不能太压抑但是也不能放任自流,还是要有意识的去修炼修炼,特别是对孩子来说。

作者: Diana    时间: 2018-12-30 22:57
17Diana   
我们家有小宝一枚。平常在家如果孩子惹我生气了,我有可能第一时间会跳起来,说:“你这是怎么搞的?”然后,会发脾气,小家伙看到我的脸色基本就不敢造次了。
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棍棒加身”过,有时实在生气,用手稍微推她一下她就已经吓得要掉眼泪了,往往一看她哭,我就忍不住会心软了,气也生不起来了,脸也崩不住了。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样,所以有我在的场合她特别能哭。
但这有时取决于事情发生时的心情(反思这一点是完全不对的,不应该看心情,而是要评估事件)完成作业之前,问了她的意见,她说如果做错事情大人应该要讲道理,基本上跟她说道理的时候,她都会表示明白、理解,当有不同意见时,她也会学着我的样子跟我讲道理,就比如刚刚让我快点写完作业好给她讲故事,她跟我分析利弊,甚至说到讲故事能让小朋友有所成长。
不论如何,我们是不支持也无法容忍暴力教育的,即使不用身体,成人父母也难免自己不会对自己的孩子实施“精神暴力”,而我们不断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让自己能够看懂自己,了解孩子,尽可能减少对孩子的心理伤害,和孩子共同成长。
好了,不能再让她等了,要去讲故事了。
作者: crowne2000    时间: 2018-12-30 23:02
这次视频确实很让人愤怒,作为一个两个孩子的妈妈。但在这个只有社会谴责没有刑事责任的国家,舆论过后可能是更加严厉的家暴。说真的,不知道怎么下的了手,我从小到大爸爸就打过我一次,这次我还记了一辈子。所以我深深知道,在孩子的心中,父母的行为对其的影响。在和孩子的相处中,我会尽量控制自己的脾气,虽然成人也非圣人,父母又岂能有这么高的要求呢??自我控制其实是一个个人修养,不仅仅是在亲子关系上,能自我控制的人在其他方面也会更自律。一个有修养的父母也会培养出一个有修养的孩子。实在控制不住我会大发雷霆,真实的告诉孩子我的情绪也是存在的。但是我不会动手,或者只会偶尔拍拍屁股,因为我觉得打解决不了实在的问题。不过我家孩子还小,未来是否能像现在一样保持良好的心态,拭目以待。
作者: 绿野仙踪    时间: 2018-12-30 23:46
18艺。  我两个娃 都被打过,尤其是老大。 老大特别倔,加上到了青春期,火气越来越大(后来知道青春期的孩子情绪波动比较大)动不动就顶嘴,还喜欢训人(总之训她妹妹),特别喜欢触碰我的忍耐力,还总是反问“为什么呀”“你怎么知道”“谁说的”(后来我才知道是图图三问),有时候真是忍无可忍,我们的塑料母女情一度破裂,现在不管她学习了,才好起来。可能真的是我自己的情绪控制能力需要加强,怎么能总是被孩子撩起脾气来呢。要说控制情绪的方法,一般是离开案发现场,深呼吸,等情绪稳定了,再来沟通。再就是幽默面对,用一些幽默俏皮的话说明问题,孩子容易接受。注意说话技巧沟通技巧,尽量描述事实,不做评价,还有就是语气特别特别重要。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作者: 陆米    时间: 2018-12-30 23:54
2011年的时候,因为第一次感受到肚子里的生命所带来的责任感,我开始了大量阅读为主的自我教育方式。很庆幸读的第一本育儿书是《无条件养育》,在那段时间里还看了尹建莉、李跃儿、孙瑞雪、小巫等作者的所有书籍,构建了我育儿观的一个基调。说不清是这些书让我有了现在的育儿理念,还是我只是通过阅读,通过这些书找到了原本就存在我潜意识中我所认同的那部分。即:父母打孩子的很可耻的,我也不相信有什么样的孩子真的只能通过打的方式才愿意变好。有很多的教育方式可以让作为父母的我们选择,但为什么有人就只会用打呢?因为他们没有学习到比这个更好的方式,靠着本能和从祖辈父母辈那的经验。讲沟通的书其实有很多,我自己一直在践行的有《非暴力沟通》和《父母效能训练》。上次一个专家在台上讲着打孩子要打左手不要打右手,不然孩子作业写不了。我心里呵呵,想起一位在美国的博主曾经转发过一条类似的专家讲座,评论:打孩子在美国是犯罪的,而我们国内的专家还在教国内的父母如何打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长,去学习如何成为一名母亲,并最终去成为一个更完整的自己,再没有比这更美好的事了。有时候,也会感到“人的不可教育性”,自己也是需要不断不断地觉察才能意识到自己是不是仍旧只是在一个坑里打转。曾经带过读书会,才发现同一篇文章,也会有偏差到把读者的意思解读反的地步。那些育儿名句也会有被误读的时候,每个人都只能看见自己想看见的部分。愿更多人可以看到更好的选择。
作者: 3099513096    时间: 2019-1-4 23:20
9号 川轩妈

孩子是我情绪管理的引领者

       谈起情绪管理,我的脑海就会浮现这样的情景:快五岁的大儿子站在我面前,刚结束对弟弟吼,倒在地上号淘大哭。我问他为什么每次你觉得弟弟不顺你意或者是他拿你喜欢的玩具去玩,你就要大吼大叫,甚至打他,又号淘大哭。他沉默了一会说:“我做得不好时,你也是生气地对我说话啊!”当时的我无言以对,顿时脸上发热、眼圈潮湿,我搂住他,心疼这个小人儿内心受伤了。
就这样我觉察到自己情绪失控,我的孩子也受到伤害了,我不能让孩子被情绪控制,于是我必须改变。
怎样改呢?我没有一点头绪,但因为有了觉察,我开始思考为什么会发脾气,我独自带着两个孩子,他们相差两岁多,孩子爸在外工作,偶尔回来一下,根本帮不上什么忙,家里任何事都要我承担,孩子爸曾经让我请保姆帮忙,但找不到熟人,我内心总觉得家里来一个从来不认识的人在一起生活不方便,也不安全。所以就这样一直扛着,身心疲惫的我遇到大宝不小心把饭菜洒一地就会来气,他不小心打了餐具也会来气,有一次他洗完澡,我帮他擦好身子准备帮他穿衣服,他却说要拿另外一条他一直用的大毛巾擦,我认为他是故意捣乱,不理他,强制性地要他穿衣服,他边哭边手脚摆动不让我穿,就这样僵持了一会,我开始动手打他,他知道抵抗无用才不情愿地穿上衣服,过后我还一直说他倔强。还有就是因为我要忙着家务和弟弟,我很少抱他和陪他玩,有时他让我抱他或是陪他玩,我都说忙,他得不到就会哭闹,我就说他不乖。他哭得更厉害,有时把睡着的弟弟吵醒了,我又生气批评他,就这样整天都会出现类似的情况,他哭,我叫………
        当时的我并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一味觉得孩子就是要按我的要求做事就对,不按我的要求做就不对,哪里会知道小人儿也有自己的想法和行为特点,更谈不上去帮助他成长中遇到的麻烦。现在想想自己是多么的无知和自私啊!
       凭着母爱的驱使,我开始寻求支持,我想到最便捷的方法就是读书,找一些有关孩子身心特点的事来读,但看书需要有空才能看,我想到利用听书的方法,刚开始不知道有什么软件,于是就百度搜索,有荔枝FM,还有另外一个现在忘记名字了,于是就下载听,后来知道有喜马拉雅就一直用到现在。当时不知道听什么书就上网搜索家庭教育类书籍,弹出15本家庭教育类书籍,马上抄下来:
1、 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2、  王金战《英才是怎样造就的》、《中国英才家庭造》、《学习哪有那么难》
3、  李跃儿《谁拿手了孩子的幸福》
4、  王东华《发现母亲》
5、  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
6、  木村久一《早期教育与天才》
7、  卢梭《爱弥儿论教育》
8、  约翰.洛克《教育漫话》
9、  斯波克《斯波克育儿经》
10、海姆.吉诺特《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11、弗洛姆《爱的艺术》
12、阿德勒《儿童的人格教育》
13、怀特海《教育的目的》
14、约翰.杜威《天才儿童的思维训练》
15M.S.斯特娜《M.S斯特娜的自然教育》
按顺序搜索听,有些搜索不到的就顺延下去,其中《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听两遍,后来看书也看两遍,现在里面的内容基本记不起来,但我从书里面看到孩子之间的相似度,觉得别人的妈妈却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教育和引领孩子,让孩子越来越好。接着听和读了《发现母亲》,重新认识到这个角色在养育孩子的重要性,而且母爱更丰盈,《童年的秘密》让我对孩子的生理及内心有一些了解,《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更是揭露了我自己的一些错误行为,而《爱弥尔论教育》对我产生的共鸣较少,《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听了不下五遍,后来买书回来读,我为我自己之前的行为落泪,对里面剖析的种种状况有内在的认识,并从书中学到一些怎样与孩子说话的语气和方法。《爱的艺术》我也听了,还有一些没找到资源听。
总之通过听书,我了解到修复亲子关系的简单方法就是读故事,于是我把家里很少的绘本拿来跟孩子读,那时候还不懂是绘本。在与孩子相处中看到一些情况会去考虑是不是属于孩子的特点,假如是也就没那么生气,假如不是会考虑前因后果,慢慢地发脾气的次数慢慢减少,通过学习了解到孩子需要我们的安抚和陪伴,长期得不到,孩子会故意做出一些不恰当行为,于是会稍微去顾及大宝的感受。
由于分身无术,所以请清洁钟点工,把做家务的时间拿来陪孩子,渐渐地我自己没那么紧张,孩子因为得到我更多的陪伴,哭闹也减少了。
后来读《正面管教》,里面的一句话(如果大人要求孩子控制自己的行为,难道要大人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过分吗?)更让我为自己之前对孩子的态度感到羞愧,也让我有了去改变的动力!在书里我还学到孩子在错误中学习的重要性,而且里面的暂停技巧给我提供了方法,可是知行合一太难了,特别是刚开始总是会用习惯的处理方式面对孩子出现的种种状况,但话一出口就意识到自己又回到错误上了,于是会选择暂停教训孩子。又读了《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里面提到情商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更引起我对情绪管理的重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三年过去了,我发现因为我自己行为的改变,再加上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不满和需求,小儿子基本没有重走哥哥当年动不动就发脾气,号淘大哭,而是会主动讲出心理的想法,或者商量一些需求,对于一些不能满足的需求,我坚定了,他虽然刚开始不愿意,但可以较快平静,然后接受。大儿子哭闹的次数了慢慢减少,越来越会表达需求,再加上我的亲子阅读的了解和坚持,亲子关系越来越好,于是激烈的冲突越来越少。
当然,孩子在成长,育儿的路上状况百出,有时我还是会情绪失控的,会大声教训他,但不会动手,并且可以很快意识到并进行调整,所以我也要继续学习和练习。




欢迎光临 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https://www.3yecao.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