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标题: 童话,给孩子播下人生的种子 [打印本页]

作者: 米扬妈    时间: 2011-12-29 17:45
标题: 童话,给孩子播下人生的种子

   

最近买了郝广才先生的《好绘本如何好》,一读之下,欲罢不能。读到其中一段“我们看到许多童话故事都在问永恒的问题,像人鱼公主是在问爱情要不要牺牲?牺牲多少才够?善意如果被辜负,该不该报复?还是要一味善良,算了呢?这些都很深刻,很多人一辈子都不明白,但安徒生把他们包装在浪漫优美的故事里,从小映入我们的心灵,对我们的一生有神秘的影响。孩子只要知道故事,深意的种子自然埋在心中,就看何时开花结果。也许会长成一片森林。”

   

猛然将,醍醐灌顶。在我的童年,也读过很多童话故事,唯一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海的女儿》。至今我仍然记得是在一个6、7岁的下午,在体育课的休息间隙,温暖明亮的阳光照在身上,我挤在同学身旁,看完了小小的一本连环画,看到最后,眼泪在眼眶转动,心痛难当。我不喜欢这个故事,不喜欢爱情以如此残忍的方式结束,不喜欢爱情背后的牺牲和退让,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做了母亲,接触了大量的绘本,更坚定了我摈弃传统童话的想法,因为我以为那里面传达的东西很多已经不合时宜的。然而,当郝广才先生的这番话展现在眼前的时候,我羞愧难当,为自己的狭隘偏见,为自己的浅薄无知。


   

我这才意识到《海的女儿》并不是在教会我们面对爱情时要牺牲自我,而是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事呈现给孩子一种爱情的状态,使孩子感受体会,把这样的一个问题和种子植入心中,让孩子去思考辨别自己是认同还是不认同,至于这粒种子会开出什么样的花,应该由孩子自己来决定。


   

很多经典童话的意义并不在于要孩子认同主角的行为,也并不是具有教育的意义,而是作者通过温和柔美的方式在提出现实或者哲学的深意,仅仅是展现一种状态,无论是认同,还是反向性认同,其实都是通过童话故事在体验,从而树立起自己的人生观。其实,正是《海的女儿》帮助年幼的我种下了爱情的价值观,正是那份心痛的感觉让我体会到爱情不应该是自我牺牲,不能够将自己的身家性命依附于人,学会为自己的喜怒哀乐负责,我这种情况就属于反向性形成,而我还一直误会这个童话是无价值的,其实恰恰是这个故事给予了我莫大的力量,让我在爱情中仍然能够坚守自我,


   

同时,我对传统童话的一些偏见,其实也是我对赋予童话教育意义的反感,反感成人主观的诠释。要知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也看到一个不同的海的女儿,我看到的是失去自我认同的可怜女孩,而有人看到的却是争取爱情的勇敢和坚强。所以成人一诠释,反而破坏了孩子自动内化的节奏,我对此是很不认同的。当然孩子主动要求讨论的情形另当别论,成人应该予以配合。


   

此外,反思自我,我为何抗拒让孩子看这些童话呢?因为我担心孩子会认同人鱼公主的做法。虽然我口口声声宣扬着爱和自由的教育,然而这一点就反应出在我的内心,我对孩子缺乏信任和尊重,没有真正把孩子当做独立思考的人来平等看待,不相信孩子能够有自己的判断,不相信孩子认同我所不认同的价值是有正面意义的。我仍然把孩子当做一个容器在对待,以为给了孩子什么,孩子就吸收了什么。这不是控制是什么?


   

这一反思,真是让我无地自容。不过还好,我发现了这一点,我还有时间去慢慢成长。


   

幸运,与书相遇。   


作者: 三三妈妈    时间: 2011-12-29 17:52
郝广才的书,本本精品。当一个人不是为了谋生而从事某种工作的时候,所有的精力都会投入在工作本身。何其幸运,与你,与大家,与爱书的人相遇!
作者: 我绝对不吃番茄    时间: 2011-12-29 18:12
因为你是7岁遇到,所以你会思考很多,知道以后自己该要什么。

有些传统故事不是不好,而是太早给孩子一些生活中的不美好,对孩子并不一定是好事,这个都是我们自个的想法和自觉,没有科学论证吧。
我少年时,也许这些故事的影响,也许是张爱玲的影响,也许是龙应台的影响更有可能是英国一些小说的影响变得忧郁,那段日子很艰难。
我有了孩子,我希望他能垫个基础,就是阳光,开朗,热情,宽容。所以,我就打定主意让纵横同学在他生命最初的时候,多读阳光的东西,而不是被恶毒后妈,背叛兄弟。。。所包围。
这些是生活百态没错,我们可以晚点再读,先相信生活的美好。然后再来认识生活的多元。
我跟孩子传递的态度是,听从自己的内心,你觉得自己过得了自己这关,你觉得这么做舒服,那么就去做吧。
当然很多最基本的原则还是有的,这个我相信孩子自己也有
作者: 朵米妈    时间: 2011-12-29 22:25
一部红楼,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其实哪本书不是这样。
不同性格的人从一本书中照见的都是都是自己,取舍后又投入自己的人生,铺就不同的底色。
不但如此,有些书,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也会有不同的感悟。
所以,与书相遇,有时跟谈恋爱也差不多。
你是不是在对的时间,以对的方式,遇上了一本对的书呢?
作者: zlk127    时间: 2011-12-30 09:28
因为你是7岁遇到,所以你会思考很多,知道以后自己该要什么。

有些传统故事不是不好,而是太早给孩子一些 ...
我绝对不吃番茄 发表于 2011-12-29 18:12



    妙极!
作者: zlk127    时间: 2011-12-30 09:29
一部红楼,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其 ...
朵米妈 发表于 2011-12-29 22:25



    深刻!
作者: szknife    时间: 2011-12-30 10:02
个人不认同孩子童年阅读中要少接触负面形象的说法。
大人从一个故事中看到了黑暗,便认为孩子看到的也是黑暗;认为黑暗是不好,由此认为孩子从故事中读到黑暗也是不好的。这样的结论,看起来很当然,其实经不住仔细推敲。经常的情况是,大人的恐怖,在孩子看来是好玩而已。黑暗本身的性质和看到黑暗的后果,也没有必然的关联。大人看到那么多黑暗,也未见内心就变得黑暗了。孩子为什么就会?因为他们太小?这又是一个经不住考验的预设。
我主张顺其自然。如同昼夜轮回,不可能只有白昼,没有黑夜。
作者: 我绝对不吃番茄    时间: 2011-12-30 10:35
三爸说的是大些的孩子,太小的孩子就是需要家长考虑清楚的。
举真实的例子:
纵横1岁半的时候,爷爷跟纵横说大鱼吃小鱼。这个话是完全没错的,大鱼是要吃小鱼,大鱼需要食物才能生存,不吃岂不是饿死?
可是,纵横听完,嚎啕大哭来找我。他幼小的脑袋里只知道大鱼是小鱼的妈妈,妈妈怎么可以把孩子吃了呢?他完全不能接受。
到纵横3岁的时候,再跟他说这个,他已经能够理解和明白了,也不会因为听到大鱼吃小鱼而哭泣崩溃了,但也不完全了解食物链的问题。
他纠结着问我:妈妈,故事里的狼都是好的还是坏的?我说不一定呀,有好狼也有坏狼。纵横又问,那好狼是吃什么的?我只能老实回答吃肉,我总不能说吃草吧?于是,纵横接着问,好狼把小鸡吃了,那鸡妈妈很伤心怎么办?那还是好狼吗?
我彻底崩溃,不知道怎么回答,食物链对3岁的纵横并不能完全了解,故事和现实生活他也不能完全分得清楚。我到处寻求可以给他的答案,没有找到。只能含糊其辞,回避了事。
到了纵横6岁多的时候,他已经完全明白了食物链的问题,也不再问好狼坏狼的问题了,因为他知道写书的人有自己的立场,也知道每个读者可以有自己的立场了。他又有了新的问题。
一次,他养了2只鸭子,因为大了,需要放到自然里去了,于是我们带着鸭子,放到湖里,那鸭子现在还好好地生活在湖里呢。纵横经常去看,还坚定地认为湖里的3只小鸭子是他的鸭子的孩子。
中间有一次,他看到我们餐桌上的鸭子,突然又大哭起来,说我们把他的鸭子给吃了,我再三保证没有吃他的鸭子,他才相信,并坚持不吃鸭肉,说以后他再也不吃了。其实,后来,在他不知道是啥肉的情况下,他还是吃了烤鸭,呵呵。
他又有新的问题,问我鸭子呀动物呀到底有没有思想?什么样的生活才是鸭子们想要的?比如大兔子和小兔子,小兔子希望有自由的生活,虽然食不果腹,大兔子希望有安逸的生活,虽然随时面临被宰杀是后果。我没有回答他,让他自己去思考。
他现在很喜欢西顿,喜欢沈石溪,喜欢日本的椋鸠十。。。
我想这个年纪的他,正在慢慢思考一些问题,也许这些问题不能马上找到答案。

适龄的问题,我觉得是有的。跟一个1-2岁的孩子老讲后妈如何恶毒,兄弟如何相残,我觉得是不合适的,虽然这个是生活的现实。
如果一个7-8岁的孩子读到这些,我觉得是没有问题的。每个年龄都会有不同的思考,好书的价值在于,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感受,每个人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思考。
作者: gracegao    时间: 2011-12-30 11:09
个人赞同番茄的观点。过小的孩子还不能理解成人的世界。可以让他(她)们从自然的角度去理解各种发生危险,少从恶人的角度去看吧。
作者: pearlhe    时间: 2011-12-30 11:23
回复 8# 我绝对不吃番茄


    番茄写的真好,目前我们也没读那些童话故事,我也想把这些故事放到小学在看。她身边的孩子一直在讲白雪公主这类故事。前半月去图书馆借了《白雪公主》和《海的女儿》,看完说:那书画的不够美,然后就没看第2遍。
作者: 米扬妈    时间: 2011-12-30 17:54
回复 8# 我绝对不吃番茄


    番茄举的例子恰恰让我想到,无论孩子是否看了阴暗面的童话,孩子到了思考的年纪,自然会去思考生活中的现实,这个跟童话没有关系,有关系的是成长……
    如果孩子真的不适合,那么孩子压根就不会感兴趣的。感兴趣,恰恰说明思考这个问题的阶段到来了。
作者: 我绝对不吃番茄    时间: 2011-12-30 22:10
思考是没错,但是伤害和伤痕也是会存在的,孩子会没有安全感。有些童话里,父母会把孩子带去森林中抛弃,这对于安全感没有完全建立好的孩子来说,是很大的伤害,他会觉得这个世界没有人是可靠的,甚至连自己的父母都会做出抛弃孩子的举动。这是多么可怕和可悲呀。
让这么幼小的心灵去承担这些痛苦折磨有必要吗?
如果孩子大点,6,7岁以后,有了足够的安全感,相信自己的父母永远站在他背后支持他,信任他,那么,再看这些故事的时候,他会同情故事里孩子,更觉得自己的幸福和亲情的可贵,这些就已经很不相同了。

我们有必要一定要在孩子这么幼小的时候,看这些不够温暖的童话吗?
现在的好绘本这么多,都在传递着爱与温暖,分享与快乐,难道不比那些残忍和残酷的故事对幼小的孩子更好吗?
长大了,有大把的时间去看这些童话故事,也不用急于一时,非要在孩子学龄前一定要去读这些童话故事吧?

再说了,我喜欢《纸袋公主》超过人鱼公主很多倍。
人鱼公主的幸福是要靠别人的,这个别人靠不靠得住还难说得很。纸袋公主就不同了,命运把握在自己的手里,自己的幸福,要靠自己把握,而不是建立在对别人的期待上。

我觉得,家里有小女孩的妈妈,应该从小给小姑娘看纸袋公主,哈哈哈。
作者: 我绝对不吃番茄    时间: 2011-12-30 22:14
还有一点,孩子是吸收性的心灵和学习,他们不会自动过滤一些东西要学不要学,而是你给什么他们都全盘吸收去了,他们的思考有时候也是被逼的,不是他们自己选择要去思考的。

当一些伤害面临的时候,孩子无奈地吸收面对,留下一些阴影,我觉得很可怜。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有能力选择,会避开一些东西的时候,就不同了。

这就是我强调的适龄问题。

什么是适当的时候,我想为人父母的自己要考虑清楚。
作者: 海螺妈    时间: 2012-1-1 00:41
值得深思。。。。
作者: szknife    时间: 2012-1-5 16:18
昨晚读《绘本之力》,松居直和临床心理学家河合隼雄、纪实文学作家柳田邦男从桑达克的绘本《调换的孩子》(台版似乎译为《去远方》?番茄应该读过),谈到“绘本与恐怖”。有几段我觉得很有意思,抄在这里,给大家参考。
松居:……说到孩子和恶的问题,民间故事里到处都有恶的描写,我非常希望把这样的故事讲给孩子听。我认为,现在的孩子既不知道什么是恶,也不知道什么是残酷。不过,在民间故事里,这些事情已经被讲了无数遍,应该在孩提时代,给他们以这种故事的丰富体验。大人都在回避这些吧,说这是残酷的,这是在描写恶……
河合:在谈话中回避这一话题,在现实中,心里一下子升起恶意,就不能控制了。突然就发生了自己并不了解的事情。
柳田:就像河合先生说的那样,在亲子信赖关系十分牢固的讲读故事的过程中,让孩子体验这种恶和残酷的东西,或者经历拟似的恐怖体验,我想这是非常重要的。在与亲人的温暖的信赖关系中,即使害怕,搂住父母就不要紧了,在这样的状态中体验恐怖是很重要的,对此我也有同感。
松居:我经常专给孩子们讲吓人的故事。
柳田:孩子们很喜欢是吧。
河合:当然很喜欢啦。同一个故事要缠着你讲很多遍。(P137)
……
柳田:……这是一种害怕。这种害怕不是目击到现实中的杀人事件的那种恐怖,而是害怕。在孩子的情感生活、情绪生活中,这种害怕的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这种体验,反而容易出现精神失控、崩溃的现象。我不是心理学家,所以不是很懂,但是我在随意地思考这样的假说。
河合:我也认为的确是这样。
松居:因为不了解残酷的事情,才会做出那么残酷的事情来。
河合:对对,就是这样。
松居:如果真的是知道了什么是害怕,我想就会在残酷的事情面前停下脚步。(P140)
……
作者: szknife    时间: 2012-1-5 16:22
天寒地冻,手指僵硬,敲这么些字不容易。目的不是要借大牌的观点来支持自己。只因为,要不要让孩子在阅读中面对“负面”的内容,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值得大家认真思考,深入探讨。
请大家继续讨论。我也在继续寻找答案。
作者: 三三妈妈    时间: 2012-1-5 16:34
成人们往往先入为主的以为,孩子们只需要了解动物、仙女等等虚无缥缈的美好世界就好了,对于真实的世界,最好是遮遮掩掩。其实恰恰相反。资讯发达的社会,孩子们脑袋里充斥着各种信息,当他们找不到合理的解释和定义的时候,就会迷茫或者思索向错误的方向。借用《富爸爸穷爸爸》的作者罗伯特清崎的一句话:“如果你不教孩子金钱的知识,将会有其他人取代你。”如果取代你做这件事的,是骗子、利欲熏心的商人、一心升官的政客,后悔只是迟早的事。所以我倾向于借助于童书,把“大”道理慢慢讲给孩子,在他们心中种一棵种子,让她慢慢发芽生长。
作者: 旸华悦子    时间: 2012-1-5 17:38
俺简单的主张,顺其自然——生活中,遇到美好的一面我常给孩子解释后面可能存在的风险;遇到丑或恶的一面我常给孩子解释说背后可能潜藏的无奈——总之是不想孩子在美好中迷失在丑恶中沉沦
作者: 我绝对不吃番茄    时间: 2012-1-5 22:20
三爸码字辛苦啦。那些观点,我依旧是赞成的,只是还是坚持,那些是给稍大点的孩子的。
同样都是孩子,大点的和小点的区别的很大的。

我小时候也巨喜欢听鬼故事,一边害怕一边想听,听了无数遍,还跟第一次听一样。知道故事的结尾,还和第一次听一样期待结尾。记得幼年时,我在我小外婆家(我妈妈的婶婶,我叫小外婆,她带了我很多年)。院子里每到夏天的夜晚,很多人乘凉,于是就开始讲各种各样的故事。最最受孩子们欢迎的是聊斋故事。我最早的聊斋故事都是从那里听来的。这些熏陶,影响深远。
我还最喜欢听徐文长的故事,我外婆讲这个最拿手,后来我还讲过给纵横听,他也听得津津有味,几十年前的故事,我都记得清清楚楚。可见故事对孩子的影响会有多大。我还喜欢听木(呆的意思)女婿的故事。纵横每每听得笑翻在地。这些故事里的机智和智慧让我一生难忘。
安徒生,格林是我3年级以后看到的故事,那时候的我,和现在的纵横一般大,不过说实话,我更喜欢我小时候听来的那些故事。那些故事就算是鬼怪也很多是美好的。让人温暖。

还有就是,我小时候,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和父母呆在一起,其实对我的影响很大,我长大以后发现了很多性格上的特征和此有关,于是我就告诉自己,以后无论如何一定要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陪伴他长大,这个过程其实也是修复了我自己,让我变得完整。所以我特别在意孩子的安全感,希望孩子在幼小的时候,有足够的安全和温暖支持他成长。现在纵横大了,我已经放开了让他接触各种各样的东西了。但是,在纵横学龄前,我还是尽量回避一些故事的。让我重新来一次,我还是会这么做。

我坚持2点看法:学龄前的孩子,要慎重选择故事。尽量多给孩子一些温暖的阳光的故事。
               女孩子,要给她看看《纸袋公主》这样的故事,而不光是看人鱼公主。

哈哈,我都变《纸袋公主》的代言人啦。
作者: 我绝对不吃番茄    时间: 2012-1-5 22:28
柳田:就像河合先生说的那样,在亲子信赖关系十分牢固的讲读故事的过程中,让孩子体验这种恶和残酷的东西,或者经历拟似的恐怖体验,我想这是非常重要的。在与亲人的温暖的信赖关系中,即使害怕,搂住父母就不要紧了,在这样的状态中体验恐怖是很重要的,对此我也有同感。
--------------------------------------------------------------------------------

亲子信赖关系十分牢固的讲故事过程中,这个是重点的重点。试问在我们的大地上这个比例有多少呢?
有多少父母愿意为孩子牺牲自己的时间呢?草籽们的情况当然是很让人欣喜的,可是,这毕竟不是大多数。
放眼望去,能有多少家庭拥有这种“十分牢固的亲子信赖关系”呢?
作者: 栀子花的期待    时间: 2012-1-5 22:51
年底了 这几天三叶草的这几个帖子都很启发人啊!留下爪印 以后来深思:)




欢迎光临 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https://www.3yecao.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