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点我捐助三叶草
查看: 18437|回复: 3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故事妈妈成长学院】2019中级班共读《说来听听》作业贴——实操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11-19 18:24:5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1104122701 于 2019-12-3 17:48 编辑

【故事妈妈成长学院】2019中级班共读《说来听听》
一、《说来听听》及延伸书目(如读了延伸书目可以写入,没有读延伸书目的不扣分)共读心得体会
要求:
1、紧扣共读书主题,举例(但不限于)可从理论支撑背景、作者背景、架构、方法论等方面进行论述。
2、心得体会需有实操方案实践及反思:
A.基于读书心得的实操方案设计思路+绘本(中级班故事会书目)/儿童文字书实操方案(提交word文档)
B.实操一场(要有图片,一个娃也行)
C.实操的问答实录和总结反思,紧扣说来听听实践的问答。
以上,字数最低要求达标500字。
二 、共读打卡:49天内打卡15次
三、延伸书目、线上/线下讨论

绘本选择包含但不限于学院发的书,可以是大家正在践行的故事会绘本,也可以是桥梁文字书

格式为“学号+姓名+题目”
提交时间:1月20日24:00之前

推荐
发表于 2020-1-20 15:34: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201901J02si 于 2020-1-20 20:13 编辑

D06司艳娟

《说来听听》共读书心得和实操

           领读人:AYA老师

    说来听听,很简单的四个字,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却是困难重重,很幸运,导师们能洞察到我们的短板,第二本共读书给大家推荐了《说来听听》。
    现在孩子们都有越来越丰富的阅读环境,但是与读者能否产生共生关系,需要精心雕琢,给孩子一个精心设计、陈列大量读物的环境,所有读物都经过挑选,固定为他们讲故事,并鼓励孩子保持自己阅读的习惯,这一点我想我已经为孩子们做到,绘本馆里的书和布局都书精心挑选和用心布置的,同时对他们彼此闲聊、与老师讨论阅读心得予以肯定,这一点我也能做到,这本书中我印象深刻的是钱伯斯的阅读循环图表,其中我一眼看到有协助能力的大人,深深感觉自己的引领和激发的功力不足。
     钱伯斯阅读循环签这个示意图展示了阅读活动的整个过程,每一次阅读都是以有一系列的活动组成每一个活动引导之下一个活动,而阅读活动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直线型的,从a到z而更像是一个循环圈,活动的结束将回到开始,需要说明的是它的循环圈并不是封闭的单调重复的他所强调的是让这个循环圈产生螺旋上升的力量。这个循环圈的构成有三部分,第一、选择,所有的阅读从选择开始,在开始阅读之前,必须有足够的图书可供选择。因为选择本身就是阅读活动非常重要的部分,第二、是“阅读”,这个引号是作者加的,我想这里他一定是想强调阅读。钱伯斯强调阅读时间是阅读环境的4个最核心要素的首要的要素阅读可以有听别人读和自己读两种方式,当然自己读是最终的目的。第三、是回应,阅读任何东西都会产生反应,文学阅读所引起的反应通常被描述为高兴、厌倦、激动、有趣、享受、狂喜等,为了帮助孩子们成为有思想的阅读者必须关注孩子们的反应。有时候我们很欣赏某本书,希望能重新阅读体验一遍快乐,往往表现为渴望重读或者阅读该作家的其他作品或者阅读同类的作品,就这样我们回到了阅读新环境的起点,重新选择重新开始,还有些时候我们很欣赏某本书,忍不住想找人聊一聊,我们希望其他人特别是自己的朋友一起来体验,当然很多时候是非正式的闲聊,但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也可以是正式的谈话,比如课堂讨论,如果恰当引导也能帮助阅读者的循环圈进入螺旋上升之势。循环圈的中心是:有能力的成年阅读者,如果能有一位值得信赖的,有经验的阅读者来协助和示范,那阅读学习者遇到的所有的障碍都可以被克服,因此有能力有经验的成年人的帮助在儿童的阅读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没做一次活动都可以用此来检验自己的阅读活动是否符合这个循环圈。
     其次文中给出了一些强有力的问题架构更是给我们以实战的指导,基本问题、概论性问题、特定问题的提问模式更有利于我们引导孩子一步一步更深入的进行阅读活动。
     关于说来听听这本书的内容也许我们有多实践才能领略其中深奥,希望在阅读的路上大家在好书的指导些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实践书目:《过年啦》我:非常感谢各位小同学认真的聆听,刚刚听完了过年了的故事,接下来我想和大家聊一聊关于这本书里的故事,
我: 当司阿姨拿出书给大家展示封面,大家第一眼觉得是什么东西,可怕吗?为什么这么认为呢
邹*亮同学:我知道是封面是年兽,我不怕,我是男子汉啊,妈妈给我讲过年兽的故事
我:哇,好勇敢的男子汉,你有一个爱读故事的妈妈好幸福啊
童童同学:我猜封面上是一头狮子,我也不怕,它很可爱,表演的时候很好看,因为我看到过舞龙狮的人用的是这个
我:确实是,司阿姨也特别喜欢看舞龙狮,活灵活现的,跟真的一样对吗
同学们(附和):是啊
我:这本书里是什么特别引起了你的注意,你想从中多知道些什么
欧阳同学:我最喜欢爸爸带我去拜年,可以拿到好多红包,我想知道为什么有的红包包的多有的包的好少
我:那你觉得我们去拜年是为了拿红包么,有没有感受到长辈对你的爱,红包里包的是什么呢,只有钱么
欧阳:爷爷奶奶见到我都很开心,非要抱着我,红包里还可以包的么
我:对啊,爷爷奶奶和长辈们非常期待春节和你们及父母的相见,其实司阿姨也是长辈,我觉得我包红包的时候啊里面还加入了一样看不见的东西,有谁能猜到吗:
同学们:不知道
我:我还包进去了我们的爱,你们觉得对不对呢
同学们:啊?嗯!切!
我:你们要不信啊,可以回去问问爸爸妈妈,接下来我们让黄同学来说说他觉得书里有什么地方让大觉得很无聊
黄同学:我觉得年夜饭好无聊,一点都没意思
我:为什么呢?
黄同学:一点都不好吃,都是大人喜欢的东西
我:我觉得你可以给爸爸妈妈提个小建议,今年年夜饭你可以点你喜欢吃的菜名或者和家人一起做年夜饭都不错啊
宫同学:我觉得年夜饭最棒,都是我爱吃的好东西,
我:哈哈,都是香喷喷的美味是吧
我:有没有什么地方让你觉得很奇怪,是完全出乎意料的呢?
谢同学:年兽那里好奇怪,它被鞭炮吓走也不同逃回海底吧,可以去别的村庄再看看有没有好吃的呀
我:对哦,也有这种可能哈
我:你会怎么样跟朋友谈论这本书,故事是在哪里发生的,你觉得最喜欢哪个角色
黎同学:我会告诉他我很喜欢的一本书,故事是发生在中国的过年的故事,里面的爸爸放鞭炮还捂着耳朵,好胆小啊
我:爸爸问什么捂着耳朵呢
黎同学:爸爸和年兽一样胆小,害怕鞭炮的声音
我:鞭炮是非常危险的,无论对大人还是小孩,爸爸小心的操作还是非常注意安全保护措施的,我们要给爸爸点赞哦
钱同学:我也很喜欢这本书,我喜欢给臣臣换新衣服,每年过年妈妈都会给我买新衣服
我:哇,我也好喜欢穿新衣服的感觉
廖同学:我最喜欢这本书里爷爷做的长寿面,因为我的爷爷做的面条也很好吃
我:香喷喷的长寿面,好吃!
孙同学:我喜欢里面的奶奶,他会教臣臣包饺子,我的奶奶做馒头包饺子时也会给我玩面团,我喜欢帮奶奶包饺子
我:嗯,你奶奶也好棒啊
孙同学:是啊,我很爱我的奶奶
非常感谢每一位小朋友的发言,我们今天的故事就到这里结束了,休息10分钟大家一起来做小灯笼哈。




word文档无法上传:故事会方案内容如下:
故事会
                                   《过年啦》
一.故事会主题:让孩子感受传统文化新年的喜庆和习俗
用书:《过年啦》
      形式:故事会+说来听听
场地:开发区一小一4
时间:202021617散学日
参与人数:40
年龄阶段:6-7
讲述人:司司
准备材料:故事妈妈包:灶王爷图片一张,灶糖一袋,绘本《过年啦》,春联一套(包含对联,福字),红色卡纸四张,双面胶,安全剪刀3把,PPT
现场人员安排:故事义工1人(自己)现场秩序义工:班主任连老师、摄影摄像义工:昊明妈妈,艺畅妈妈

二:我对本书的理解:
春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在都市年味儿越来越淡,而乐乐趣出版的这本书大红的颜色,封面的可爱的年兽和其乐融融的一家人,好不欢乐,借着这本书结合孩子们一年级语文课本的《春节童谣》,撩动孩子们过年的兴奋之心。
活动流程:
1.自我介绍和导入:大家好,我是司南妈妈,很高兴今天来到我们的一四班和大家一起分享故事,大家可以叫我司司阿姨,过来散学日就进入到我们的长长的寒假了,这个假期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可以最重要的节日,大家知道是什么节日吗--春节,对啦,今天司司阿姨要给大家讲个过年的故事,和大家一起提前过节,讲故事之前我们还是先说一下我们的听故事规则:大眼睛可以看书也可以看黑板上的屏幕图片,小耳朵仔细听,小嘴巴慢慢说,有小朋友发言时其他小朋友要认真聆听,司司阿姨知道大家都是最棒的宝贝。
2. 绘本讲述30分钟
一起朗读:《春节童谣》
臣臣爸爸拿出福袋环节:挑选5位小朋友上台展示春联和福字给大家看
年夜饭那一页:需要5个同学上台用动作展示年夜饭,5个同学上来端菜上桌
穿衣服那页:5个同学上来为臣臣换衣服
小年的传说,灶王爷展示,品尝灶糖
读完故事后的说来听听
基本问题:
a、这本书里是什么特别引起了你的注意,你想从中多知道些什么
b、哪些是让你觉得无聊的部分,为什么
c、有没有什么地方让你觉得很奇怪
d、有没有哪个情节是完全出乎意料的
概论性问题:
a 大家第一眼觉得是什么东西,可怕吗?为什么这么认为呢
b 你会怎么样跟朋友谈论这本书
特定类问题
故事是在哪里发生的,你觉得最喜欢哪个角色
3. 活动延伸:制作小灯笼

故事会说来听听反思:
1、第一次班级讲故事,孩子们太热情,回答问题时有些未按顺序,声音有些乱
2、说来听听的问题设置不够深入
3、时间把控的不够,课堂上孩子七嘴八舌的很踊跃回答,故事的时间原定30分钟,讲了近一个小时,有些孩子有些坐不住了。






微信图片_20200120162206.jpg (110.5 KB, 下载次数: 515)

微信图片_20200120162206.jpg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9-11-25 07:38: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龚小林 于 2020-1-13 15:07 编辑

C05 龚小林  《战马》《火印》比较阅读

感谢三叶草,让我知道了还有“说来听听”这回事。
我们家姐姐从五岁起就可以看一些桥梁书,从那会起,我就甩手掌柜,只做买买买的后盾,孩子看书倒是一直在看,而且看起来还津津有味,但是我一直以来就有一个困惑,这些书孩子到底读懂了吗?理解了多少?我无从得知。感谢三叶草,解决了我一直以来的疑虑。

《说来听听》这本书的理念特别的好:如果我们想明白自己对这本书真正的看法,我们一定要拿出来讨论,分享热情(我最喜欢的那部分)分享困惑(我想知道的那部分)分享关联性(我所知道的其他的书或者人和事与这本书里的对比性)。
而且我们可以是说给自己听、说给别人听、说给大家听、聊出新想法,而老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孩子们,发掘出自我表达的能力{你的意思是。。。。。(避免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老师必须确认随时能把学生拉回到文本里来,所言切题,这样才能保证不跑偏
提问要注意基本问题和概论性问题,比如基本问题是:故事主角是谁?哪个角色你最感兴趣?概论性问题是:你看过类似的书吗?你觉得这本书的哪些写作方式是以前见过的?
比较开放式的提问里,我们有四个问题一定要放在说一说的前面:
1. 你喜欢这本书的哪些地方
2. 有没有什么不喜欢的地方
3. 有没有章节让你想不通
4. 有没有注意到重复出现在书里的固定模式

非常荣幸,见到米菲老师的《战马》《火印》的比较阅读的公众号推文,相较于一个10岁的孩子,能写出这样有深度的文章,真的是很让人钦佩,字里行间透露出小小的人儿看世界的角度,虽然青涩但是却真性情。所以上完课后我就把二本书买齐,一直等着机会,和孩子讨论。
12月,就把这二本书给了四个孩子看,1.13日考试完,我约到了班上的一个小男生,何同学来家里,以下是我说来听听的实录:魏同学是A,何同学为B

我:孩子们,我们聊聊这两本书呗
B:有什么好聊的,我不想聊
A:你说聊哪些嘛
我:(话题太宽泛,马上具体化)你们喜欢这两本书里的哪一本呀
AB《战马》几乎异口同声
我:为什么呀
B没有为什么
A因为喜欢,所以喜欢
我:(感觉我自己脑子给门夹了,上来就是为什么,笨晕)你喜欢书里的哪个地方?
A:我喜欢《战马》里的对人性的描写,虽然没有直接点明,但是在战争那么恶的环境下,人心充满着爱和善良。
B我喜欢《战马》里的军官艾柏特,他喜欢爱他的马。
我:说来听听,你是怎么感觉到的?
A乔伊在战场上有一次走丢了,两个敌对国的士兵都发现了这匹马,他们没有通过武力去决定这个马的所有权,而是通过抛硬币的方式,来决定的。这点就体现了,士兵都不希望在战争中你死我活,连马他们都不舍得杀死,他们尊重每一个生命。
B我觉得。。。嗯。。。我觉得。。。(可能记不清了,短时间断片了。。。有可能看书不认真)
我:你觉得哪一部分最打动你呢?
B我觉得战马看起来比较流畅,不像是火印,东拉西扯的,看不明白。
我:你是指写作方式吗?
B对的,我觉得火印一会儿第一人称,一会儿第三人称,视角不停的转化,我都看晕了,战马不会,要不让我画思维导图,火印我肯定画不出来,太乱了。
A是的是的,我也觉得是这样子的,战马的写作思路更清晰,都是以马的视角去写的,而火印镜头转化太快了。
我:嗯,你们觉得更喜欢战马是因为战马写作的思路清晰明了,怎么个清晰法呢?
A你看,战马里,乔伊先是和妈妈分离,再艾柏特家买到农场,后来被他爸爸卖去做军马,在那里认识到了埃米莉,过上了一段平静的日子,后来走上了战场,最后遇到了他的主人。主线特别的明确,A火印里面废话太多了,啰嗦的很,铺垫太多。
B感觉就是凑字数啊
我:这就是你们不喜欢的地方是吧
A嗯,虽然火印最后重获了自由,但是他被迫去了战场,就是因为有了烙印,就被同类歧视,我觉得这个马又没有错,而且故意丑化日本人,就是因为战争吗?但是战马就没有刻意去丑化战争中的敌对国家的人。
B日本人是不是真的很坏啊
A哪里的人都有好人,也都有坏人,你看战马里的军官XXX他就很坏,人性都是复杂的,一念是魔一念是佛
我:是的,没错,那你也发现了他们创作的背景了是吗?
A都是写二战的题材
B一战吧。。。
我:嗯,你们是从哪知道的?
A你看啊,马上翻书指给我看
B我猜的,我还百度了一下,战马应该更有名吧,我看了获得很多奖呢。。。
A不然为什么老师和妈妈都推荐我们读呢

中间还有很多78舌的聊了很多,差点给这两孩子带偏了,其中我自己的“为什么”的毛病一定要改改,提问是个技术活,路漫漫其修远兮啊。。。
我努力每本书都和孩子交流一下看法,最后和这个小同学约定一周一次,共读一本书。

微信图片_20200113150702.jpg (151.14 KB, 下载次数: 366)

微信图片_20200113150702.jpg

微信图片_20200113150652.jpg (170.55 KB, 下载次数: 370)

微信图片_20200113150652.jpg
3#
发表于 2019-11-25 21:37: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I02糖莲子 于 2020-4-24 20:02 编辑

C01玛芮秀
《说来听听》共读书心得和实操       领读人:AYA老师
阅读并不只是浮光掠影地扫过一排排文字,比起兴之所至的随口闲聊,阅读应当是一种更有生产力、更有价值的心智活动。
知道如何“说清楚”,就是培养孩子的说话能力。提供了丰富的阅读环境,这是一个前提和基础,接下来与他们讨论阅读心得,这是输出的过程,两者有共生关系。
   艾登·钱伯斯的《打造儿童阅读环境》和《说来听听:儿童、阅读与讨论》这两本小册子被阅读推广人、图书馆员、阅读老师和家长们作为阅读推广的入门工具书这两册书一开篇就很直接地将全文的主旨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理论告诉大家:“每次阅读时,我们总是遵循这一定的循环历程”,这个历程就是阅读循环。
对于这两本书而言,后文的内容均是对这个阅读循环的解读和阐释,通过细致入微的指导方案也好,通过具体实践的教学案例也好,两本书都在用亲近平实的语言告诉大家应该为儿童打造好这个阅读闭环。
这个闭环有3个主要构成元素:选书、阅读、回应,以及有协助能力的大人”和“读者(儿童)”这两个角色。
全书第一章概要性的为大家解读了闭环中的几个环节,在后文中又分别用不同的章节从细处着手去解读他们。
01选书环节
选书环节包含“藏书”、“近在手边的书”(触手可及)“陈列方式”三个板块,《打造》这本书里用非常细致的章节对这些内容进行了描述在这里,我更想向大家推荐“近在手边的书”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对我个人影响很深。应该可以说是与我个人以往的阅读习惯(包括习惯的养成)有很大的呼应。
碎片化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除非是因为“工作所需”而被迫必读的书外,那些应“想要”而读的书,大多在等待我们的“临时起意”——我们主动开始读书的时间太少啦,所以一旦有了这个念头,就要不惜一切抓住它。这也是我很坚定支持让书“触手可及”的原因。
让书“近在手边,触手可及” 是“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中很重要的观点,并且在书中对这一观点进行了很翔实的细节描述,但主要是针对图书馆员和老师的,家长朋友们可以从中借鉴——在你的茶几上、餐桌边、床头柜和走廊里尽可能的安排上书架书橱,让你的孩子任何时候想读书,都能够找到他想要的书。
当然,让书“触手可及”只是“选书/藏书”环节的一部分,书中还对孩子阅读的书目怎么来,应该如何保持孩子“藏书”的连续性和延展性做了细致的阐述,也能给家长朋友们一些启发。
02阅读环节
针对“阅读”来说,这两本书都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和“阅读技巧”进行了介绍,尤其是《说来听听》更是用很多的篇幅去描述具体的阅读形式(分享、表达、技巧等)。
但最值得让人提及的还是那句“不言自明的道理”:有一个关于阅读的重要概念,就是阅读是需要时间的。
这句话是在警醒我们,阅读行为的本质需求是很简单的,就是需要你的时间。
在你为孩子打造阅读环境的时候,或者是你与孩子互动讨论回应的时候,最应该投入的,还是你的时间——你需要负责任的根据孩子的阅读背景(如果一本都没有读过,那么根据你的背景或推荐)帮他或者和他一起选书;如果你需要和孩子一起阅读、朗读文本或者讲故事给他听,那你需要提前“预习”读本的内容;如果你需要和孩子对阅读的内容有良好的回应,除了掌握那些书中描写的游戏技法或者引导式的提问方法外,你还得做一些知识储备或者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将孩子身边的认识(你身边的认识)和书本的内容关联起来。
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需要时间的活动;在此基础上,纸质文本的阅读是一种主动获取的知识输入方式,它跟视频、音频(音乐、电视剧、电影)等不一样,需要相对来说安静的环境(心境),用较完整的时间(也有很多倡议碎片化阅读,但其实不是一个真实的概念)来进行。
所以我们在帮孩子选好书了之后,应该给他们留什么样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来阅读呢,在这方面的努力也将显示我们“打造儿童阅读环境”的决心。
03回应环节
回应这个主题贯穿了《说来听听》整本书,可以说《说来听听》就是“阅读闭环”中关于回应板块的完善和进阶
为什么我们需要对阅读的行为进行“回应”呢,因为回应是一种有效的信息确认方式——在钱伯斯看来,通过阅读行为吸收信息,需要通过合理的方式输出出去,不管是对这本书的内容是喜欢、厌恶还是不明所以,是想继续读下去还是需要分享热情、困惑或者分享“关联性”,都需要通过表达——回应这种方式来使阅读行为进入到下一个步骤。
我们常说:阅读是一件很私人的事儿,但是阅读者并不孤单。是因为一个人如何去开展他自己的阅读行为,确实是很个人的;但是在一则具体的故事或者一个确定的文本对象中,你一定可以找到共鸣的对象,而这种共鸣,恰恰是在一言一语的交流中确定
对于为孩子打造的阅读环节而言,“回应”尤为重要,尤其是对其阅读兴趣的培育,文本选择的关联性和延续性,以及自主阅读意识的培养都意义深远。也正是有了回应这个环节,“读者”在阅读闭环中继续“选书、阅读”,从而进一步实践整个阅读闭环
04孩子和有协助能力的大人
孩子和有协助能力的大人是促使阅读闭环滚动的要素,孩子是我们期待启动闭环的对象,而有协助能力的大人是维系这个阅读闭环的力量。
那什么是有协助能力的大人呢?
如何成为一名有协助能力的大人呢?
钱伯斯说:读者也是由读者造就的。我们总会在不知不觉中试着影响他人变成和我们一样的读者。
因此,他对大人提出了好多“要求”(例如:熟悉回顾自己的阅读经历、保留自己的阅读时间、随时掌握咨询、相互协作、自我充实等等),也在《说来听听》里面提供了很多种辅助的手段,例如阅读游戏呀,讨论问题的策略呀、以及“说来听听”的实战现场等等。很多互动的小游戏帮助你和孩子一起促进阅读发生。(有些游戏看起来形式简单,但真的很有趣,建议有条件的家长几家人一起开展——做一个小型的读书会
如果从家长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从这两本书中学习到的所有概念和方法,都是在让我们成为一名“有协助能力的大人”
但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我们也同时应该考虑自己如何成为一名真正的读者,是否也可以寻找自己的“有协助能力的大人”,如何开展自己的阅读闭环,以及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为孩子打造阅读环境。
故事会方案内容如下:
《七只瞎老鼠》
故事会主题:
用书:《七只瞎老鼠
形式:故事会+说来听听
场地:趣味盒子艺术工作室
时间:2020216
参与人数:10
年龄阶段:4-6
讲述人:糖糖老师
准备材料:绘本《七只瞎老鼠》,PPT,七只剪纸老鼠,一只分部分的剪纸大象,一个眼罩。
现场人员安排:故事义工1人(自己)现场秩序义工:思思老师
摄影摄像义工:胡老师
作品解读:绘本故事是《七只瞎老鼠》,它的作者是美国华裔:杨志成。我喜欢它的原因是:作者把七个盲人比喻成七只小老鼠,非常可爱有趣;七只老鼠各有各的色彩,红、绿、黄、紫、橙、蓝、白,让我们利用色彩辨识内容;里面有很多形状比喻:有圆柱、蛇、长矛、峭壁、扇子、绳子,让我们非常形象地记住了这些形状;我还学到了很多量词:如一根绳子、一把扇子、一枝长矛、一座峭壁、一条蛇等等。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和我们国内出版的《盲人摸象》一样,有七只瞎老鼠它们发现一个奇怪的东西,它们非常好奇,每天派一个老鼠去摸这个东西是什么,每只老鼠每次只摸一个部分,所以得到的答案各不相同。只有最后一只白老鼠摸了这个怪物的全身,白老鼠才知道这原来是一只大象,其他老鼠说的都是错的。
故事梗概:
描述七只瞎老鼠在池塘边遇到一个“怪东西”,谁也不知道那是什么,于是每一天,不同的老鼠轮流去“观察”,并回来报告同伴他们的发现,但是每一次的答案都不叫人满意。最后一天,轮到到白老鼠去了,他从怪东西的上下左右全跑了一遍,最后才下了一个结论,这个怪东西是?
绘本解读方向:
1、将寓言故事中的盲人改为瞎老鼠,容易引起孩子的兴趣。
2、七只老鼠各有色彩,可加强儿童的色彩认知。
3、从星期一到星期七,可强化儿童对天数的认知。
4、从第一到第七,包含对序数词的理解。
5、文中含有丰富的形容词和量词。
6、图文对应的比喻,有利于儿童了解比喻句的用法。
7、深刻的寓言故事娓娓道来,不说教又充满乐趣。
二、故事会目标:
1. 掌握量词的使用:一圆柱子、一蛇、一扇子、一矛、一峭壁,能将量词的使用延伸至日常生活。
2. 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大象的耳朵像扇子。并能举例使用。
3. 引导学生观察图像中暗含的规律。
4. 引导学生进行故事的复述和创编。
三、问题设计:
1.你们看到了几只小老鼠?他们都是什么颜色?
2.你看到的每一种图案都像什么东西
3.最后是哪只聪明的小老鼠看到了这个怪东西是什么
4.你能自己描述一下你看到的大象他都长什么样子吗?
5.你知道一周有几天吗?
四、故事会时长:45分钟
五、故事会流程:
(一)导入故事
先带领孩子们玩一个盲盒的游戏,让他们在看不到的情况下去感受一下箱子里的东西。
再发给每个小朋友每人一块拼块再最后揭晓谜底。
(二)故事讲述
(三)故事讨论及延伸活动
故事讨论:
1. 让小朋友分角色去扮演每一只小老鼠,试着去讲述他们看到的事物的样子。
老师:小朋友,我现在要叫一只红色的小老鼠出来,让他来告诉我,他看到了什么,像什么?
红色小老鼠:我看到一个红红的长方形,像一根大柱子,很大很粗。
2. 本书的封面也暗藏玄机,可以让学生数一数封面上有几只老鼠,引导学生观察左下角单独的老鼠尾巴,鼓励学生说出正确答案。
3. 老师:哪个小朋友知道,这个封面上有几只小老鼠?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到呢?
小朋友:有七只小老鼠,因为有七条老鼠尾巴。
4. 书中的背景是全黑的,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设计意图,为什么会是“黑色”?这与老鼠的“瞎”有什么关系?通过睁眼与闭眼,夜晚“伸手不见五指”的特点,让学生明白黑与瞎的必然联系,从而提出第一个思考点:老鼠是真的如盲人一般什么也看不见吗?这是个开放性问题,没有标准答案,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发表观点。
老师:小朋友们,太阳下山了以后,我们的天会变成什么颜色?你们把眼睛闭上还能看到老师吗?如果我们的小老鼠他的眼睛也看不到了,你们想想他们该怎么办呢?
小朋友:他们可以手拉手走回家,他们可以鼻子闻着自己的味就回到家了--------
5. 引导学生观察老鼠的顺序与星期几的关系,如星期一是红老鼠,星期二是绿老鼠,那星期三该轮到哪知老鼠,星期四、星期五呢?是从哪里观察发现的?
老师:有哪位小朋友知道我们今天是星期几?一周有几天?我们这里面的绿色小老鼠他是在星期几出现呢?
6.本书中还有一个规律,没去过的老鼠一起听刚回来的老鼠的报告,已经去过的老鼠会在一起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中的老鼠,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7.体会量词的作用与表达,一根圆柱子、一条蛇、一把扇子、一支矛、一座峭壁,询问学生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的量词运用。
8.教师举一到两个例子,一双袜子,一件衣服,提问学生说出其他的运用方式,也可提问“根”“条”“把”“支”“座”还可以用在哪些物品之前,如:一支铅笔、一把剪刀、一座山等。
9.引导学生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教师给出一到两个比喻:大象的腿像柱子,大象的鼻子像条蛇,让学生根据故事内容完成之后的六个。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适当进行延伸,鼓励学生说出其他的比喻句。
10.用语言描述一下倒数第二页中,老鼠们站在大象的身上都在说些什么?
11. 从老鼠的行为引导学生思考,当他人的意见与我们的不同时,应该怎么做?
故事延展:1、为了贴合绘本故事中的“瞎”和“摸”,准备几个“神秘箱子”,在里面放入常见的物品,如玩偶、常见的生活用品等,分组传递,让学生感知物品的外形特点,回答猜测的物品,通过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导得出最终答案。
2、带领孩子们玩“盲人摸象”的游戏。让孩子们体验在没有眼睛的前提下,如何用其它感观感知形状,气味和硬度。
教学反思
故事本身文字少,难度不高,易于学生理解,但在教导过程中要注意引导环节的设置,让课堂氛围轻松活泼。并多可能地不要给出标准答案,引导学生多思考,鼓励学生开口表达。
说到底,要孩子们拒绝参与讨论,要比让他们进入状态来得容易。而最容易让孩子们裹足不前的,莫过于带着质疑意味地问“为什么”我们尽量不在教学中问“为什么”。当孩子说“我非常喜欢这本书”时,如果老师问“是吗?为什么呢通常孩子们不是露出痛苦的表情,就是耸耸肩,或者迷惘地皱着眉,这些可都是热情消逝的迹象。 到底问问“为什么”有什么不对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当你这么提问时,语气往往听来是挑的、有威胁感的,不表赞同,而且有点儿拷问的意思。我还可以提出更具体的理由反对老师们动辄就问“为什么”。首先,没有人可以三言两语把喜欢或不喜欢 本书的原因解释清楚。如如果你真这么提问,就别别怪孩子们以一些笼统的答案作答,比如如它很刺激,它很有趣它很无聊,也很乏味。其次,这种问题对推动讨论进行没有太大帮助。要想恰当地表达对一本书的读书心得,最好从一个自己能掌握的精彩片段切入。这样一来,老师的开场白就很重要,它必须能掌握话题方向,引导学 生们继续往下说。
“说来听听”的中心思想是:真心想知道读者的体验,包括读者希望说出来的一切,对一本书的想法、感觉、回忆或好恶。但要做到这一点,关键还在于“弥足珍贵”这四个字。我们做教师的要让孩子们知道,他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不会被误用或成为把柄;要让孩子们知道,他们的意见会被老师和所有组员当回事,会被尊重;要让他们知道,所有意见都是弥足珍贵的。

微信图片_20191202213618-0.jpg (1.29 MB, 下载次数: 560)

微信图片_20191202213618-0.jpg

微信图片_20191202213625-0.jpg (1.39 MB, 下载次数: 572)

微信图片_20191202213625-0.jpg

微信图片_20191202213701-0.jpg (1.43 MB, 下载次数: 521)

微信图片_20191202213701-0.jpg

微信图片_20191202213718-0.jpg (1.17 MB, 下载次数: 524)

微信图片_20191202213718-0.jpg
5#
发表于 2019-12-4 19:47: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第三杯茶 于 2022-11-11 17:07 编辑

A01 钟碧莲
《说来听听——儿童、阅读与讨论》读后感及实践

我很喜欢儿童哲学,有幸带着社区几位1-4年级的孩子一起开展“酷思熊”儿童哲学童话的阅读和讨论。当真正带领孩子读书的时候,如何真正开展讨论是我遇到的难题。分析原因有几点:
   1、不知道如何巧妙、有效提问。长期填鸭式的教育,习惯被动听和回答,如何提问,是需要从头练习的。有效的提问,才能让孩子们参与阅读讨论中。
   2、不知道如何抓住孩子语言中的关键点,围绕主题开展讨论。
   3、缺乏讨论中“冷场”“混乱”场景的应对经验
艾登·钱伯斯先生的《说来听听——儿童、阅读与讨论》是我从小白跌跌撞撞走进阅读中特别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书籍。下面,是我们第二轮哲学课的课前记录:

课堂记录课前)
参与者:艺轩、雨馨、耀辉、士杰、鑫鑫、誉睿、禹衡、淳熙、子越、小咏、艺博

课前
鑫鑫提前15分钟到的,一来就帮忙搬凳子,后来的小咏、艺博也加入,领着其他男生把凳子摆成了一个半圆形。无论什么活动,我都会尽量让学生参与布置,参与到活动当中。因为学习,本来就是他们的事情,空间也是属于他们的。

【课前小讨论】
新来的孩子们都非常好奇这是一门什么样的课。我没有正面回答他们,而是抛出了一个问题:从小到大,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堂课是怎样的?
“体育课!”雨馨最先回答。
“为什么呢?说来听听”我追问。
“因为体育课可以学知识,而且我可以在前面带操,我每次都是带操的。”雨馨回答。
“体育课你可以运动,还能够在这个课上展现自己的能力是吗?”我再次追问。
“是的。我是班长,除了体育课,其他的课也是。早自习老师如果没来,就是我领读课文。如果同学有什么不会的都来找我,我会告诉他们怎么做。”馨馨一下子说了很多,脸上透露着自豪。
艺轩举手了。“美术课。因为美术课上老师会给我们讲故事,有些故事很难,我听不懂,但是有电影可以看。”
“我没有(没有课让我印象深刻)” 士杰摆摆手。
“那你呢?”我对着耀辉问。
“我也没有。”他跟着世杰一样摆摆手,面带微笑。
“鑫鑫呢?”
“我也没有。”鑫鑫有一点害羞。
看他们的表情,我想他们还没有想好,或没有做好讨论的准备,“没有”是最简便的回答。我并不着急,对着他们微笑了一下。

“哦,他们三个太糟糕了。”馨馨表示同情。
“是他们三个人糟糕,还是他们之前上过的课糟糕,以至于没有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呢?”我继续问。
孩子们愣住了。
“是人糟糕,还是课糟糕?”我继续追问。
课糟糕。”馨馨和艺轩回答。
“是的,课是课,人是人。人和课之间不能划等号。”及时帮助孩子们厘清想法,纠正逻辑上的问题和用词,是讨论中重要的部分。
我们的阅读活动上,这样的讨论是非常值得鼓励的,我们可以充分讨论,甚至是辩论。但是,不可以人身攻击。因此,我们在回答的时候,需要经过思考,用词准确很重要。”借着这个小讨论,我推出了阅读讨论的规则,这是未来讨论的基本规则。

“儿童哲学课!”艺博举手回答。这让我非常惊讶,因为他只上过2节儿童哲学课。
“为什么呢?说说你的理由和观点?”我总是会不停地追问。
“有规则。不用坐得很整齐,但不能坐得跟大爷一样的。”这时候小咏来补充了。他刚说完,旁边的孩子就笑了。小咏立即做了一个跷二郎腿的“葛优躺”,孩子们笑得更欢了。
“谢谢你小咏,你说出了哲学课的一个规则,也给大家做了一个非常好的示范。不过,现在是艺博的回答时间,等他回答完,你可以再举手发言。”倾听,举手发言,是哲学课讨论的前提,遇到插话,我会一开始纠正。一开始孩子会不习惯,但一两节课后,会慢慢适应这样的规则。
“不能攻击别人,不能用手指着别人说你不对。”艺博回答。
“是的,人身攻击,在任何时候都是不被允许的。哲学课还有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
可以争论,但是要讲自己的观点。反对的时候要说‘我不赞成你的观点’,不能说这个人不对。”耀辉补充。
“要先听,然后说。”
“别人说话的时候不能插嘴。”
“举手回答问题,得到老师的允许后再回答。”
“可以说真话。”
一下子,孩子们把哲学课的大部分规则都说出来了。

“还有哪些课让你们印象什么呢?”我再次把话题拉回来。
禹衡:“我喜欢体育课。我是跆拳道队员,我们龙之队每周都要排练,要去表演。”
艺博:“我也喜欢体育课。西瓜老师会让我们跑步,还可以出去玩,有秋千,还可以玩沙包。
“我喜欢音乐课,音乐课上可以玩。有乐器。”
小咏:“语文。语文老师很温柔。”
“数学课,数学老师会让我们做一些手工,还可以用计数器。”
“还有英语课,因为上完课之后,老师就会给我们上别的课。”
“道德课。品德课有故事,有意思。”
“美术课老师会先放电影,再让我们画画。”
“数学课上完课之后,老师会跟我们讲课外知识。”

围绕一个主题开展讨论,是《说来听听》里提到的重要的一点。围绕着主题,每个人都可以发言,可以说心里的真话,可以有各种讨论和辩论。但是,会有一定的规则,比如不可以人身攻击,要认真思考,不可以插话,要倾听和举手发言。

刚刚我们讨论的话题是“印象最深的课”每个同学都有发言。我们发现每个人心中印象最深的课是不一样的,甚至有些同学没有印象深的课,也没有关系。在阅读讨论中,我们不用思考标准答案,你心中所想的,所思考的,就是最重要的,因为那是属于你的思考。

“除非话从口出,否则我们并不真的明白自己的心思。” “把想法说出来”,通过和听众的互动理清自己的意图。 《说来听听》-P21说给别人听-通过充分表达,每个人的思考能力都获得了提升。 《说来听听》-P25
孩子们希望老师帮助他们说清楚自己要表达的事情,而不是替他们发言,或者解释来龙去脉。他们希望在老师的指导下,发掘出自我表达的能力。 《说来听听》-P44
讨论中,二年级的馨馨很积极,但她的发言有时候语句不连贯,或者跳跃性思维,会省字。当有几个孩子说没有印象深刻的课的时候,她说“他们三个太糟糕了”。显然,她想表达的是没有印象深刻的课这件事情令人感到糟糕,而不是他们三个人糟糕。她很愿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让我很开心,但这个时候,我有必要帮助她去澄清和完善自己的观点。

“所有的意见都弥足珍贵。必须让读者在表达意见时感到放心,认为自己的意见有分量《说来听听》-P69
以往的经验告诉我,在几次活动后,孩子逐渐熟悉了我和共读伙伴,也清楚了故事会的形式,逐渐放松,开始敢于说出自己真正的想法。但这个时候,讨论的一开始,经常会陷入“混乱”。这种“混乱”与他们平常学校里极其有序的课堂完全不同。气场强的孩子,在讨论中会占据心理优势,气场弱的孩子会感受到压力,没有成就感,慢慢退出讨论。要真正让孩子们讨论起来,我们共同制定了讨论公约:
       1、倾听是美丽的。
       2、最好的话,就是自己的话,每一个声音都应该得到尊重。
       3、提出自己的观点时要说明理由,不能只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
      4、在自由讨论中,同学之间相互支持和相互质疑。
      5、辩论的目的不是攻击对方,而是思考和分析对方的论点,帮助对方把话说清楚明白。
      6、每个人都要真正的思考、反思,这是思想的碰撞,不是简单的说说话,聊聊天。
      7、目的不是获得结论性的答案,而是思想的碰撞,带着自己的问题和思考离开。

       虽然只带着孩子参加了几次讨论,但看着一群陌生的,跨年龄段的孩子能够讨论起来,每个人都能表达自己的观点,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尽管偶尔还是会有“混乱”甚至“冲突”但常常会被孩子们的观点震撼到。也常常让我感叹:孩子真的天生就是哲学家!《说来听听》这本书,值得反复翻看。





01.jpg (152.68 KB, 下载次数: 378)

01.jpg

02.jpg (149.44 KB, 下载次数: 289)

02.jpg
6#
发表于 2019-12-9 14:40: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elodie 于 2020-1-19 17:02 编辑

F03 方楠岚
《说来听听——儿童、阅读与讨论》读后感及实践
    很庆幸在孩子尚且年幼的时候能了解接触到“说来听听”的概念。一直以来,我和孩子们的亲子共读时光,多数是我声情并茂地读,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听,每天一本本书被讲完,就结束了,隐隐约约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后来上了三叶草初级班课程,老师们提倡亲子阅读中应以孩子为本位,孩子才是主角。于是在亲子阅读中逐渐尝试向他们提出一些问题,增加互动,两个孩子似乎仍然更享受“听故事”的感觉,能“说来听听”的次数寥寥。最近看完三叶草中级班共读书《说来听听》,解决了一些疑惑,也自我检讨了一番:是我功力不足,不懂得如何引导孩子们。

    在和孩子的共读过程中,有时会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就脱口而出问孩子问题,孩子若有回答,我又脱口而出:为什么?孩子瞬间沉默,继而催促我快点继续讲啊!或者,陷入不知所云的尬聊状态。《说来听听》书中写到:到底问“为什么”有什么不对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当你这么提问时,语气往往听来是挑衅的、有威胁感的,不表赞同的,而且有点儿拷问的意思。以后要掌握提问技巧,三思而后“问”。

    家里的哥哥自小就不善于表达,很少有十万个为什么,有时就某个情节某个事物问他:“不想知道‘为什么’吗?”人家与世无争:“不想知道”。弟弟则相对乐于表达,喜欢询问,特别最近半年,问题越来越多了,但多数是他自发提问,对我的互动提问往往报以沉默,为了打破僵局我只好自问自答。真的需要好好反思一下:是提问互动的方式不对?孩子不感兴趣?是提问的问题他们不知怎么作答?对文本不熟悉?还是互动的氛围不足?在观察了我和孩子的几次亲子共读之后,我发现弟弟就是哥哥的小跟班,哥哥不想互动,弟弟也跟风,当哥哥上学时,在只有我和弟弟共读的情况下,弟弟反而会愿意和我有所互动。《说来听听》中提到:加入读书讨论本身就是一种吸引参与的动机,因为“大家一起来发言”不仅能汇集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成为一个更完整的认知,讨论本身通常也能激荡出新的火花,深化我们对文本的认知。于是我想,再请一些其他小朋友来一起读书,能否激发孩子们参与讨论的热情。
选择的书目是:《是苹果吗?也许是吧》,两位孩子都看过这本书,对文本基本已经了解。另外请了两位哥哥幼儿园的小朋友(思思、慧慧)来家里,采用边讲故事边互动的方式,让小朋友“说来听听”。

   我先用手指谣《apple round apple red》热场,并故弄玄虚地用一条围巾包裹住一个苹果,神秘兮兮问他们:“猜猜这里面是什么?”他们一下就猜到是“苹果”……
   我拿出绘本,向他们展示封面:“我们今天讲的故事是《这是苹果吗?也许是吧》”,打开书,先看看环衬,家里的哥哥弟弟因为已经看出这本书,弟弟抢答:“这是苹果地球仪、这是苹果汉堡、这是苹果羽毛球……”(果然弟弟需要舞台环境啊),哥哥则一如既往沉默是金,思思慧慧看着书中变成苹果的“轮胎”、“拳击手套”、“冰激凌”,可能还没能适应这种创意思路,暂时没有发表意见。

我继续讲,当讲到:“也许苹果里面装了葡萄果冻”时。
思思:“我也想吃这种果冻!”其他小朋友马上附和:“我也想吃我也想吃!”
我:“那你们知道怎么做这种果冻吗?”
小朋友们七嘴八舌讨论起来:“可以先把苹果肉挖出来,放一些葡萄干进去,放进冰箱冻起来”。
我:“真是个好办法!回头我们可以试一下。”

讲到“也许里面都是零件”这一节。
我:“大家看看,这个苹果里面都是什么啊?”
弟弟:“马达!”
慧慧:“有苹果天线、苹果感应器”
思思:“我也想有这样一个苹果!”
其他小朋友马上响应:“我也想要我也想要!”

讲到“把苹果种进土里,它会长成一个房子”。我还没开始讲,他们就看着图兴奋地讨论:“这有荡秋千!”“还有望远镜”!“滑滑梯”。
哥哥(许久没发言的哥哥终于也参与讨论):“那里面会是什么呢?”
小朋友们集体沉思了一会。
思思:“我知道!里面有厨房和洗手间!”
慧慧:“有时钟、电灯。”
弟弟:“有很多玩具,有汽车,挖土车。”
我问:“如果是你们有这样一个苹果,你会怎么设计房子呢?”
慧慧:“我想在里面设计一个游乐场。”
思思:“我想放一张大桌子在里面。”
弟弟:“我想把积木放在里面。”

讲到“也许苹果想尝试各种发型和帽子。”
我:“如果你们来给苹果设计发型,想设计成什么样的呀?”
慧慧:“我喜欢这个,”指着公主和丫鬟头。
思思:“我喜欢这个,”指着麻花辫和土著头。
哥哥和弟弟则喜欢消防盔和司机帽之类比较男性化的发型。
讲到“也许苹果有灵魂”。

我:“你们觉得,怎样才算是一个有灵魂的苹果?”
又一阵沉默。
慧慧:“它会很硬,像一颗钻石一样。”
思思:“它还会转圈圈。”
弟弟:“它会怕挠痒痒哈哈哈哈哈!”

讲到“也许苹果还有很多兄弟姐妹。”
思思(看着书中苹果的兄弟姐妹们):“这都是什么啊?”
弟弟(迫不及待):“这是香蕉果,这是冰激凌果,这是星星果,这是……”,“妈妈,可是我想要棒棒糖果怎么办?我还想蛋糕果。”
我:“这样啊~那我们下次试试做苹果味的蛋糕怎么样?”

讲到“苹果也许去过很多地方”。
我:“大家都看看,苹果去过哪些地方?”
大家看了一会,纷纷发言:“去过海里”,“去过太空”,“去过医院”,“去过宝宝家里”……

讲完整本书,我问:“你们觉得这个故事从开始到结束用了多长时间?”
思思:“你讲了半个小时?”
我:“哦,我的意思是,从那位小朋友看到苹果到他最后吃掉那个苹果,用了多长时间?”
慧慧:“5分钟。”
我:“哦,只用了5分钟。你从哪里看出来他用了5分钟?”
慧慧:“他想得很快!用了很少时间”

总结反思:
这场故事会,虽然哥哥大多数时间保持沉默,偶尔发言,但是对别人的发言听得很认真,自己也若有所思的样子,不会像平日我给哥俩讲故事时那样希望我中断讨论尽快讲完故事。所以对他来说是一个进步。弟弟在姐姐们的带动下,加上对故事会的绘本很熟悉,他畅所欲言,看起来很喜欢大家一起发言讨论的氛围。集体讨论真的能让我们说出连自己都尚未察觉的想法,倾听别人发言让人恍然大悟。思考总是能带动思考。当然,有时候讨论的思路可能被会个别思路带偏,这就需要靠领读者去引领回来。

微信图片_20200119170930.jpg (215.58 KB, 下载次数: 424)

微信图片_20200119170930.jpg

微信图片_20200119170955.jpg (228.64 KB, 下载次数: 400)

微信图片_20200119170955.jpg

微信图片_20200119171003.jpg (242 KB, 下载次数: 445)

微信图片_20200119171003.jpg

微信图片_20200119171015.jpg (233.85 KB, 下载次数: 413)

微信图片_20200119171015.jpg
7#
发表于 2019-12-29 22:28: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udonghua 于 2019-12-29 22:30 编辑

C06 刘东花


                                                                    说来听听----儿童、阅读与讨论


我们这期共读书目是艾登.钱伯斯的《说来听听儿童、阅读与讨论》。在我还没看到这本书时,先看到了老师的作业要求-----读后感、实操过程、讨论实录。我一看作业有点眩晕,感觉太难了。期间有听到同学说自己看不下去这书了,说是太枯燥。听了这么多,我好像对这本书来不了电。

我在看第一遍书时,对于作者提出的“说来听听”观点倒觉得还挺不错的,但不能沉下心来看讨论实录,觉得有点枯燥。看完一遍书,我对“说来听听”该怎么做,还是没有多少感觉,尤其是我发愁去哪里找几个娃来让我实践。直到我看了星星老师给三年级的学生讲《叶限》这个绘本的公开课,这个live版的“说来听听”,让我很激动,原来“说来听听”这么好玩!它突然激发了我对说来听听很大的兴趣。

在接下来的课程里刚好是星星老师的课。那天他花了一个上午3个多小时的时间跟我们一页一页地阅读绘本《你好灯塔》。用了这么长时间读一本绘本,这是目前我的第一次经历。我也被这次的阅读盛况给震撼了,原来绘本可以这样读!同频的人在一起,好像有说不完的话。阅读《你好灯塔》过程中,每一页大家都各抒己见,总是很有话说,有时大家的讨论甚至像是在举行辩论赛。而星星老师对任何一个人的发言,对任何一个观点,没有批评,只有用心聆听和鼓励、升华。这就是钱伯斯在《说来听听》提到的“心得分享,没有一定章法,随心所至,天马行空。。。归根到底文学的讨论是一种思绪分享的方式,阅读讨论就是表达被文本激发的想法和热情。。。。。”我顿时对“说来听听”好像茅塞顿开。

我的孩子已经高中了,所以我一直有点烦恼去哪里找儿童来实操这个“说来听听”。我不是没有考虑和我娃做阅读讨论,但他住校一周才回来一天,而且我自己也把握不了的是---他有兴趣跟我做阅读讨论吗?愿意说来听听吗?我和他还适合开展“说来听听”吗?但在课堂上大家讨论完《你好灯塔》以后,给了我无限的热情和启发,我课后巴不得马上和任何人马上展开一个热烈的讨论,让我体验一下引导“说来听听”的阅读讨论。

刚好晚上孩子回来后,爸爸问他上周带去的《读者》看完没有。我马上接着问他有没有看到好看的或者印象深刻的文章,推荐给我和爸爸看看,然后我们再一起讨论讨论。没想到孩子并不反对我的提议。于是我和爸爸阅读后,我们和孩子一起有了我主持的第一次的家庭阅读讨论。

第一次的阅读讨论,基本是我在提问题,他们围绕我提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我感觉是我在主导讨论的方向和内容,大家并没有“随意”,而且有时我为了提问题而提问题,问题成了讨论进行下去的动力。虽然我觉得这次讨论有点蹩脚,但很高兴我们有了全家第一次这样的阅读和讨论。

回想起孩子的阅读之路,孩子上一年级掌握拼音和识字以后,他就开始独立阅读了。我负责给他选书、买书,但我很少跟他一起共读同一本书,最多是问问他书好不好看。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书看了不少,买了不少,但是输出太少,那就是我们太少“说来听听”阅读讨论。对于全家的阅读讨论比较有印象的是《基督山伯爵》,那本书是我们三个先后看完的。我们因为它精彩的情节有过讨论,但这样的情形并不多。

孩子这周回来,我又提议一起共读一篇文章。因为孩子平时学业繁重,我们以短小的文章开始比较适合他的时间安排。这次是我提前选好了文章,而且我提前想好了一些围绕文章内容的问题。文章是杨熹文的《别对这个世界有偏见》。

问答实录
我:看完了觉得怎么样?说来听听。。。。。
娃爸:我没有什么感觉。对于这样的文章能有什么感觉?
娃:我也没什么感觉。文章的标题就是作者的观点啦,我同意作者的观点。
我:就是不要对世界有偏见是吧?你们遭遇过“偏见”吗?
娃爸:我是成人,我肯定有遇过啦。。。。
娃:我没有。
我:作者认为是什么方式消除偏见啊?
娃:眼见为实啊。
我:那像作者提到的印度、日本、欧洲,我们所有人能不能都到那里去看看,像作者一样?
娃:那肯定不可能。我们的看法都是我们耳濡目染而来
我:作者提到对日本人的看法。我们去了日本那么多次,你们自己觉得日本怎么样?
娃:我的想法跟这里一样。虽然日本人看起来很礼貌,日本看起来很好,但是对于过去心里还是有一根刺。
我:你这么小,对于过去的历史也有这样的感觉吗?那你这种感觉,算不算偏见呢?
娃:这是事实,我是对事实的感觉,不能说是偏见。
娃爸:我想用两个字形容日本人---“可怕”。这个民族做任何事情都很认真。
娃:(点头同意)是很认真,但这也掩盖不了历史。我的看法是来自于我在自己环境中听到的看到的。
我:那就是说你还是对日本人存在偏见了?你们怎么定义这个“偏见”呢?
娃:你不能老说这就是偏见。偏见是个中性词,只是不同于大多数人的看法。例如别人都说你好,我说你不好。这没什么,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没什么呀。
我:啊?偏见是个中性词吗?我一直觉得这是个贬义词呢?
娃:是啊,偏见只是不同于主流的声音,有偏见不代表不好啊。
我:那不对,在公司里,老板对你有偏见,可能就妨碍了你升职啊?
娃:你的升迁还要靠老板喜不喜欢你的?
我:那当然,老板对你有不好的看法,啥都看不惯,你当然没有机会啊?
娃:那是你的价值不够大。如果你的价值够大,你够厉害,你老板能有偏见吗?他敢吗?你的价值是她需要的啊。或者,如果你不能接受这样的看法和待遇,为什么还要在那里上班呢?
娃爸:那就是说所有都是利益驱动,是吧。如果利益够大,偏见就没有了。
我:我感觉不对。偏见不可能会因为价值大而消失。他的看法一直都可能存在,存在就有影响啊。
娃:偏见就是一个中性词,你还是停留在它是个贬义词的概念里。你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不同于他人的看法,没有关系。
娃爸:这么说吧,如果我们现在要去南山,我们可以走深南大道,也可以走滨河大道,也可以绕道东莞再去南山。但绕道东莞就是非主流的做法,就像偏见。
娃:(娃去拿IPAD百度“偏见”的定义。。。)嗯,对!
我:哎呀,看来我对“偏见”有偏见。今晚纠正了我对偏见的认识。

总结反思
我在回顾这两次的讨论过程,首先是很欣喜我们有这样的开始。这个事情开始以后,也让我深深感觉,如果想做一件事情,任何时候开始都不要嫌晚。重要的是你开始做了!不仅是孩子,我们成人也很需要这样的阅读讨论。阅读讨论也是自我成长的一个途径。

虽然我感觉自己的提问挺僵硬,技巧严重不如自己想象的那么流畅和熟练,甚至在提问时有点词穷的感觉。但是我看到娃在讨论中说出来的一些话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我想这些想法、观点,如果没有这个讨论,恐怕我永远都不知道的。例如,第一次讨论中,娃说自己的学校生活就像文章中的“人”,一切被安排按秩序进行。例如,第二次讨论,娃说偏见是个中性词。还有价值大小对偏见的影响。还有一家人在一起讨论,那种感觉非常温馨,这样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真是金钱都无法衡量的价值。

钱伯斯在书中提到----“说来听听”的中心思想就是:真心想得知读者的体验,包括读者希望说出来的一切,不管是对一本书的想法、感觉、回忆还是好恶。我回顾这两次的实践,我感觉我目前的讨论还是带着功利心,总想在讨论中驱动某些结论,或者总想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别人,总是忘记应该包容一切听到的,还有不太善于在别人观点之上进行鼓励和延伸,从中也看到自己提问能力的提升空间。

我跟孩子说我们的讨论太好了,我很喜欢,而且他的观点也让我学到新东西,我很想跟他每周做一次这样的阅读讨论。孩子没有表示反对,那也意味着,我的“说来听听”取得第一阶段的胜利。

最近我刚好参加了两次线下读书会,书友和书都是陌生的,但在线下讨论分享时,陌生没有成为我们分享的障碍,我感觉自己很乐意、很享受跟他人的分享。对比我自己在家的领读,我又把“说来听听”拿来再看一遍,希望自己再看再实践,不断在实践中提高技巧。


点评

你家儿子不错哦,跟你讲这么多。向你学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3 11:03
8#
发表于 2019-12-31 16:59:55 | 只看该作者
B06李想占楼
9#
发表于 2019-12-31 17:02: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马依蕊_t0wv0 于 2020-1-13 10:57 编辑

                       《说来听听》共读心得体会及实操活动
                        领读老师:Aya
D02 马依蕊
  说来听听这本书看过目录就知道,是实操性很强的一本书,刚拿到这本书腰封上就有《入选深圳十万教师阅读行动》首批推荐阅读书目,心里就想学院这是要把我们带去专业的级别哇,打开目录发现除了普及“说来听听”的重要必要性之外,作者更是手把手的带领我们完成了好几场的阅读实操所以,即使是之前没有接触过说来听听这一话题,也可以按照作者的思路开一场简单的“说来听听”的实操讨论课。
   学院在布置这个“说来听听”的课程时也加入了实操课的作业,所以我本次的作业分部分完成。
“说来听听”重点内容提炼
说来听听的三种分享:
①分享热情 一般读者不会以学术评论的语气来做内容摘要,而更倾向于故事情节的描述,并且加入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部分。所以当同伴也一起读了这本书就可以再日常闲聊中去通过谈论从而形成团体读书的意义。分享热情不一定是意见统一,兴趣相同,如果是这样反而谈话会比较乏味,相反意见相左更容易激起讨论的火花。
②分享困惑 通过讨论彼此困惑之处,在特定讨论中有共同阅读经验的读书团体从而就建立了对文本的认识。文本的意义不只一个,不同的读者组合不同的时空背景之下,所演义出的解读版本各有不同。
③ 分享关联性 万物关联 并非所有的模式都能在文本中找到,有些文本之外的模式也能为读者所用,文本和文本之外的模式,对阅读讨论和界定意义都相当重要。借由阅读甲作品的经验来理解乙作品的情形也是有的,读者可以描述两部作品的异同或者比较书中角色的个性,通过这种品头论足,以使对作品的认识更上层楼。
四种表达方式
① 说给自己听:畅所欲言得有基本听众,所以这种事单靠自己是做不到的
② 说给别人听:借说话理清自己的思绪,与别人沟通想法,把一个念头说给别人听,听众会将听到的东西内省消化,  将自己的理解反映给说话者,说话者才能从另一个角度检验自己的发言
③ 大家一起来发言:集思广益的行为的确将我们对一本书的认识与理解拓展到单兵作业时无法达到的境地,当团队中  每个成员各尽所能,互助合作时,这个比个人更能挖掘文本的意义。
④ 聊出新的想法:尽量对文本提出假设性问题。
  儿童就是评论家:孩子们对自己生活世界的认识极为丰富,问题在于老师如何有效引导,将这些认识应用与讨论,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对讨论内容作出补充修正。老师提问应该避免比较大的问题比如:说的好/你们觉得  这本书在讲什么。。。。
说来听听的核心必要性:
①:要想恰当的表达对一本书的读书心得,最好从一个自己能掌握的精彩片段切入。请读者们详细叙述自己特别喜欢或讨厌的片段,往往最容易达到效果。
②:最恰当的表达就是“说来听听”
引导者的方式:
首先要熟读这本书才有自信更能明白孩子的观点。应该告诉孩子老师不是万能的,这会让孩子更尊敬老师。不要想着一次就解决所有的问题,留一些问题到下次的讨论。
凸显讨论的四个问题
你喜欢这本书哪些地方?
有没有什么不喜欢的地方呢?
有没有什么章节让你觉得想不通?
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些重复在书里出现的固定模式。
(对于大点的孩子,也可以把每个人的答复写下来,让所有的人能看得见,也可以做随时能够参考的素材)
特定问题:
特定问题必须是中立的,不加入指导老师的主观阅读心得。但他们要能凸显该书的某个特质。老师要事先想好哪些特定问题与塔伦的文本相关。
二:结合《说来听听》进行一场实操活动:  
本次说来听听实操活动我选择了凯迪克作品《你好 灯塔》针对小听众年龄是3----5岁。主要是从灯塔功能,颜色及外形展开讨论。
活动准备物品:绘本,灯塔明信片,小黑板。
活动流程:
1:根据绘本画面提供信息,跟小朋友们讲述灯塔故事。
2: 固定到几页,让小朋友们说出灯塔功能,扩充灯塔还有没有其他的图画书中没有提及的作用。
这一问题关于灯塔的功能,前面小朋友都说的基本上一样,到后面扩充问题,每个都变成了发明家:有的说灯塔可 以喷出泡泡,这样就很好看,会有很多船过来围绕这灯塔一起玩,有的说灯塔可以有电梯,这样就很快大家都可以 去灯塔上面拍制造(完全忽略了电力无法到达的现实)有的小朋友说灯塔可以有适合小海豹玩的玩具。。。
3:读完绘本之后,每个小朋友抽出一张灯塔明信片,并说一说他的样子与特点,以及与绘本中的灯塔有什么共同点及  不同点。
  共同点:灯塔上面有灯,顶部有风向标,灯塔有窗子,灯塔脚下都有岩石等等
  不同点:灯塔颜色不同,有的有条纹,有的没有条纹。海水颜色不同,有的是白天的灯塔有的是晚上的灯塔,有的灯塔脚下是海洋,有的是小路。。。。
4:每个小朋友说出最喜欢这本书的哪一部分,如果长大了你去做守塔人,你觉得怎么样才更好玩?
  最喜欢的部分各不相同,有小海豹和鲸鱼的那两张喜欢的小朋友比较多。
  长大去做守塔人,怎么样才好玩: 我要带上我的小朋友们一起去灯塔上住。有的说灯塔上应该有画画的地方和积   木,这样等冬天来得时候可以在家里玩玩具。。。。。。
感恩遇见三叶草,感谢老师带领共读!
10#
发表于 2020-1-1 15:21: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赖丽君 于 2020-1-26 15:24 编辑

C02 赖丽君
一起说来听听
       记得韩寒在电影《在路上》的片尾打出这样一句话:“走过很多路,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对于阅读,对于儿童阅读教学,我也常常陷入这样的困惑中,读过很多书,却依然不知如何应用;带孩子读过很多书,却依然能不知如何让和孩子挖掘出书中的宝藏。
读完艾登·钱伯斯的《说来听听》,我仍然没有成为儿童阅读讨论的高手,但是,对于儿童阅读讨论,我眼前的迷雾被吹散了一些,我知道,我该朝着森林的哪条小路走去。
       一、相信
       作为一名老师,特别害怕课堂冷场,也是因为这种害怕,在教书的最初几年,犯了许多错误,比如,不敢设计难度高的或者过于隐晦的问题;比如,在孩子陷入思考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用自己的发言打破沉默哦;比如,在设计流程时总会预设每个孩子的答案,而课堂上一旦出现预料之外的答案,就慌了阵脚,要不选择忽视,要不选择把他们强硬地拉回自己设计的轨道。
       谢谢钱伯斯先生非常坚定地告诉我们,儿童有能力当评论家,儿童就是评论家。第一,孩子对自己生活世界的认识是丰富的,只要老师引导得当,孩子们就可以将这些认识应用于讨论。例如我们在读《我的情绪小怪兽》时,当我问到“作者为什么用绿色来代表平静小怪兽呢”,孩子们会联系他们的生活,为我提供答案,“因为绿色的森林里空气很清新,让我们感觉心情特别平静”“因为只要你不开心的时候,你去大自然中走一走,心情就会变好”······孩子会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读一本书,来思考一本书。第二,孩子的阅读经历也会成为他的评论宝藏。除了生活实践,孩子的经验更多来自于书本,所以,如果常常和孩子讨论一本书,那么孩子的评论能力无疑会不断地上升。
       作为阅读讨论的引导者,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相信,相信所有的话都是弥足珍贵的。
      
       二、学会方法
     (1)小小的改变:“说来听听”
       在全班共读结束后,我经常会用一节课来和孩子们一起讨论。读《笨狼的故事》时,我让孩子们分享自己最喜欢的情节,孩子们说的眉飞色舞,可是我一句“为什么你最喜欢这个情节”,孩子们往往露出痛苦的表情,要不就是在皱眉许久后用一个“有趣”作为万金油来回应。
       “为什么”,似乎成了我这个引导者的惯用语言,我以为一切的答案都会被这三个字牵引而出,殊不知这三个字往往听来是挑衅的,有威胁感的,不表赞同,而且有点拷问的意思。所以,孩子不敢说了,他们在沉默的时候大约是在猜想,老师这么问是期望得到什么答案呢?所以,教师的语言在“说来听听”前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即是否有探询、邀请发言的意味,是否代表着老师真想知道学生们的想法,老师想参与讨论,而不是站在讲台上进行质询。
       “说来听听”,看似平常,然而它蕴含着老师真诚邀请发言的真诚,让孩子感觉到老师真的很迫切的想知道你们对阅读内容本身的感受与思考,从而引导学生回归文本,联系自己和生活对内容本身的进一步思考、想象、理解、感悟、表达,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在谈话中找到让自己走向理解之路的线索,从而达到在“说来听听”中分享学生的热情,分享困惑,分享其关联性,借此建立起对文本丰富多元的认识。
      (2)大大的突破:从提问开始
       读完这本书,对我而言最大的帮助莫过于它告诉我们如何提问,这正是一个实践者最需要的,也就是说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而是直接为我们指出了一条阅读讨论的明确道路。书中提到的提问方式,让我感觉既熟悉又新颖,值得每一个孩子的导师去记住,然后去实操。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把这些问题做了笔记,一个小白,完全可以由此开始——
       四个基本问题:
你喜欢这本书哪些地方?
    有没有什么不喜欢的地方呢?
    有没有什么章节让你觉得想不通?
    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些重复在书里出现的固定模式?
       概论性问题:
你曾经读过类似的故事(书籍、诗等等)吗?
    在还没有读过这本书之前,你想过它会是怎样的一本书吗?这会儿你读了,感觉怎样?和当初的预期有没有什么出入?
    当你在阅读时,或者当你回想起这本书的情节时,有没有一些字、词或者文字语法运用是你喜欢或不喜欢的?
    如果作者请教你这本书有什么地方需要改善?你会怎么说?
    你有没有遭遇过和书里相同的情节?
    你会怎样介绍这本书?
    听了大家对这本书发表的意见,有没有什么人的说法特别出乎你的想象?
    在你自己花心思想过,也听了别人的意见之后,对你而言,这本书的最重要之处是什么?
    你能在这个故事里找到多少不同的支线发展?
    这本书没花你多少时间就读完吗?或者你读得挺慢?你是一口气读完它还是分成几次读完的?
    有没有人知道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或者他为什么会写下这本书?在哪儿写的?什么时候写的?你想知道吗?
       特定问题:
    你认为这个故事从头到尾得花上多少时间?
    故事主角是谁?
    书中那一个角色你最感兴趣?
    有没有哪本书里明明没提到,但少了这号人物故事就没法子展开的情形?
    是谁在说故事?
    如果把自己当成一个旁观者,你从谁的角度来看这个故事?
    我们真的能确定书中角色的想法吗?
       三、实践是真理
       看着这些提问技巧,看着书中的讨论案例,我知道一本书也并不能让一个不擅长组织阅读讨论的小白变成高手,因为,所有的一切都必须去实践,实践才是真理。
       我也试着用这些问题尝试在班级共读完一本书后与孩子们进行讨论,后来我发现,这仿佛我拥有了一把枪,但是我不知道怎么使用。因为在我抛出问题后,我难以应对孩子的回答去迅速地做出应对,使得讨论从一个层面,进入另一个层面。于是我又再次读了书中的讨论案例,看了星星老师的《叶限》教学实录,我恍然大悟,书中的讨论是常常进行的,也就是教师只有在反复实践中,才能得心应手,不再拘泥着非做出某种结论,而星星老师的课堂之所以能得心应手,那是源于他自己先对文本有了最深入的解读。
       所以,这本书可以给你讨论的方法,但是,如果你真的热爱儿童热爱阅读,那么,走入文本去阅读,走出文本去实践!

实操:
       最近和四岁的女儿读了一系列《神奇校车》,孩子被里面有趣的冒险迷住了,于是我尝试着和孩子一起聊一聊。但是由于女儿四岁,所以我只选择了基本问题,让孩子说来听听。

妈妈:宝贝,我们读了好多本《神奇校车》,有没有什么是你最喜欢的?
宝贝:我最喜欢卷毛老师和同学们每次都去很多好玩的地方。
妈妈:你最喜欢哪个故事呀?说来听听。
宝贝:不知道。
妈妈:让你跟着一起去冒险的话,你会想和卷毛老师一起去哪里?说给妈妈听听嘛。
宝贝:不知道。
妈妈:这些书中有没有你不喜欢的地方?
宝贝:没有。
妈妈:有没有哪些地方让你觉得很奇怪的?
宝贝:为什么每次他们去一个地方玩,卷毛老师的衣服就会变成很多不同的图案呀!
妈妈:对耶!你觉得为什么她每次都要穿不同的衣服呢?
宝贝:妈妈,会不会是这样子小朋友就能猜出老师这次要带他们去哪里玩,还有,这样他们就不会迷路了。
妈妈:哈哈,我也是每次都先通过卷毛老师的衣服来猜这一次他们去哪里冒险的。
宝贝:我也是的。
妈妈:宝贝,你觉得这几本书中有没有什么固定模式?
宝贝:什么?
(好吧,由此可见我还是一个多么蹩脚的引导者,我对着一个四岁的孩子讲固定模式,我马上意识到自己的愚蠢了)
妈妈:就是你觉得这几本书中有没有哪些地方是一样的?
宝贝:他们每次都去好玩的地方玩。
妈妈:对耶,每本书都会去一个不同的地方探险。那你有没有发现每本书中校车有什么神奇之处吗?(我选择了为孩子提供一个方向去思考)
宝贝:校车每次都会变。
妈妈:他们去四百年前的美洲时,校车变成了什么?
宝贝:变成了船。
妈妈:他们去恐龙世界时,校车变成了什么?
宝贝:变成了一只大鸟。
妈妈:他们去旺达的身体里的时候,校车变成了什么?
宝贝:变成了一颗很小很小的药。
妈妈:哇!去不同的地方校车就会变成不同的工具耶!
宝贝:妈妈,这个校车好神奇,我也想坐。
妈妈:宝贝,如果让你把这套书介绍给子轩哥哥看,你会怎么介绍?
宝贝:神奇校车有很多好玩的东西哦!

总结反思:
       1、好吧,我确实不是一个高明的引领者。面对孩子说不知道的时候,我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因为有时候孩子很愿意说,但更多时候,女儿总是催我“妈妈,你讲呀,你讲嘛”,她好像不愿意去思考。我也深深反思了这个问题,我觉得可能是因为从小我就习惯性地自己讲,孩子缺少了思考的时间和机会,于是慢慢地她习惯做一个聆听者而放弃了“思考”这件比较艰难的事情。在说来听听过程中,我尝试了两次让女儿与我分享她最喜欢的一个故事,但是最后她以“不知道”回应了我,也许她不愿意说,也许她真的不知道最喜欢哪个故事?我选择进入了下一个问题,因为我觉得讨论总是会遇到问题的吧,如果我还是揪着孩子不愿意说的问题继续问下去,也许得到的只不过是一个应付的答案,而失去的却是下一次说来听听的轻松的心境了。
       2、我发现讨论仿佛有着一股神奇的魔力,虽然我还掌控不好它,但是我爱上了它,因为我发现比起以前的“纯讲故事”,讨论能让我更了解孩子的阅读阶段,了解孩子的想法。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今后我要在亲子阅读和班级共读中更有计划,多实践,我相信,我们都会慢慢地拥有更多智慧的宝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 粤ICP备15113216号 )

GMT+8, 2025-1-28 10:35 , Processed in 0.135441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