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点我捐助三叶草
查看: 8980|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喜阅365】9月12日《兔儿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12 16:26:3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9月12日《兔儿爷》

每一个兔儿,都会属于一个孩子。
作为「中秋礼品」的玩具兔儿,殷切希望着能找到他的小主人,知道自己的新家。然而,一阵风吹来,地址不见了,玩具兔儿的期盼也落空。他的新家,变成了囤积旧货物的阁楼。
在盒子里,玩具兔儿静默而寂寞。
于是,玩具兔儿决定捅破盒子,从阁楼出走。走过漫长的台阶,走过黎明?街道,走向自己的小主人。最后,找到自己的归属,也让孩子有了新的陪伴者。
走出故事,每个孩子,一定也都希望自己拥有个陪伴者,或许是玩具,或许是宠物。
或许,是更亲近的亲情。
生活的忙碌,工作的牢笼,让我们成为了旧阁楼中出不了盒子的玩具兔儿,也让我们的孩子缺少陪伴而失望。
所以,让我们从故事,从图画书,陪伴着我们的孩子,成为他们需要的玩具兔儿;陪伴着需要陪伴的孩子,也让自己回家,既是归属,也是无微不至的陪伴。

Q1.jpg (7.26 KB, 下载次数: 165)

Q1.jpg
2#
 楼主| 发表于 2011-9-12 16:27:07 | 只看该作者
兔 儿
                        林文宝(台湾台东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自从现代化以来,强势者大谈全球化、地球村与竞争力。至21世纪,这种现象──所谓全球视野、国际运作能力,更是蔚为单一的主流。于是乎,全球皆沦为单一的麦当劳,没有历史,没有记忆,更没有身份的认同。
    其实,自1960年代末期,有越来越多的作家、学者开始注意另一种殖民作为──新殖民主义,尤其是美国好莱坞文化及商品的侵略。针对新旧殖民经验,如何界定自己本土文化,珍视传统文化再生的契机及其不同之处,这是刻不容缓之事。
    我们看到:全球越来越成为一个单一的经济体,而生活方式也越来越全球化,而我们却也清楚的看到一个相反的运动,即是「文化国家主义」。
    当世界越来越接近所谓的「地球村」,经济也越来越相互依赖时,我们反而越来越讲求人性化,且越来越强调彼此间的差异,越来越坚持自己的传统,越来越积极的守住自己的「根」与文化。
    如今见熊氏兄弟,尝试以图画书的图像来诠释传统的民间技艺,呈现出对「传统」重新认同的觉醒。因为,传统不是可以继承的遗产,必须下一番苦功才能得以延续。最重要的是传统含有历史的意识,这种「历史的意识」,包含着一种认知──传统不仅仅具有「过去性」,同时也具有「现在性」;历史意识使一个作家在写作时,不仅仅在骨髓中深切的感受到自己的时代,同时也感觉到自己与传统文化同时并存。
    在此思想基础上,我推荐熊亮先生的本土图画书《兔儿爷》
3#
 楼主| 发表于 2011-9-12 16:29:29 | 只看该作者
兔儿爷是老北京民间的传统玩具,最早源于明末的祭月泥偶,到了清代,逐渐转变成了儿童的玩具。

Q1.jpg (120.06 KB, 下载次数: 144)

Q1.jpg
4#
 楼主| 发表于 2011-9-12 16:32:08 | 只看该作者
金秋八月,天高云淡,“出门聊一望,蟾桂斜人间”。

  “一年明月今宵多”,在中秋节举不胜举的传统民俗中,给我印象最深,至今最难忘却的,是少儿时买兔儿爷、供祭兔儿爷、玩兔儿爷,以及有关兔儿爷的那些事儿。

  刘长温

  年少时我曾居住在老北京一个古老的四合院里,每逢八月十五的夜晚,当圆圆的皓月当空之际,一家老少就忙碌着在庭院里“竖中秋”、摆供桌。

  “竖中秋”、摆供桌,就是高竖起一杆点亮的电灯(古时系燃油灯并搭彩),在院内摆好两张八仙桌,除了要在桌上摆上焚香蜡烛用的银制供具,鸡鸭鲤鱼(寓意富富有余)、苹果(寓意平平安安)、长节藕(寓意长长久久)、红石榴(红红火火)、西瓜(寓意团团圆圆)、带枝带叶的毛豆(兔儿爷爱吃的食物)等物品外,还必须要摆上“兔儿爷码儿”和一个彩绘泥塑的大兔儿爷。

  《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像,符上兔如人立。”月宫符像上面印有银脸太阴星君(月神)以及广寒宫里人立的金兔捣药的图案,俗称“兔儿爷码儿”,旧京时一般在南纸店有卖的。这兔儿爷即街市上出售的兔首人身三瓣嘴、用黏土纸浆等制成的泥塑物,《都门杂咏》曾载:“儿女先时争礼拜,担边买得兔儿爷。”那么这祭月拜月时为什么要拜兔?那兔儿爷又是怎么成为老北京度中秋时的神物和玩物呢?

  自古相传,这兔儿与月亮密切相关。大家知道在远古时帝王非常重视对神的祭祀礼仪,古籍载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之礼制,天子们认为月亮是月神,自周代起每逢秋分(自唐代起改为八月十五)都要祭月。明代后皇朝还在北京西郊建有“夕月坛”,每逢八月十五月圆时都要举行隆重的祭月祀典。

  现在的人都知道,月球表面结构复杂,肉眼看到的“月宫”明亮的地方不过是高地或山脉,不过古人观月,感觉那酷似一个站立的小兔,大概因为这,民间就把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与小兔联系在一起。民间还传说,那嫦娥性巧而贞静好洁,为反抗无道的夏王太康,毅然抛弃丈夫后羿飞奔月宫,成为月宫之神。她在广寒宫里常年与她做伴的,只有活泼可爱、对嫦娥无限忠诚、为嫦娥捣药的玉兔儿。人们也由此把月亮叫做“嫦娥”、“蟾兔”、“玉兔”、“金兔”、“银兔”、“圆兔”,这足以说明人们对嫦娥和白兔儿有非常的好感。

  最早将中秋与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等结合起来祭月拜月的是在唐代,相传是唐玄宗八月十五梦游月宫,醒后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梦境中他还见到了一个捣药的白兔、见到了广寒清虚府……后来历代皇朝与民间都有中秋盛行祭拜月神、祭拜兔儿和赏月的习俗。唐宋的文人墨客就写出过“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上人分明见,玉兔潭底没”、“朱弦初罢弹,金兔正奇绝”等很多有关玉兔的诗句。

  由于兔子上了月宫,因此古时的人们过中秋祭月拜月时,必摆设兔儿爷。兔儿爷的色彩形象,异常引人喜爱,所以也理所当然地成了儿童的玩物。

  这兔儿爷的起源,在明人纪坤写的《花王阁剩稿》里曾有记述:“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民间艺人白大成也讲过:“兔儿爷最早起源于明代,相传是由太庙里守庙的两太监塔子和讷子做出的。他俩平时特喜欢戏曲,觉得玉兔的形象很可爱,闲时无事儿就使用黄泥巴仿照戏里的武将形象,捏了几个人身兔首的小玩意儿。这种泥捏的兔儿很快流行到民间,被市井艺人仿照并逐渐加工创造出形态不同的玉兔泥塑物。而后来所以把它叫做‘兔儿爷。

  “兔儿爷”这叫法与咱老北京人对男人们的称谓有关。老北京人对憨厚仗义的男人们常有“真够爷们儿”、“老爷们”、“小爷们”等赞颂语。这种尊称后来送给了忠实守候在嫦娥身边的玉兔啦,故称为“兔儿爷”。

  兔儿爷到了清代民国时期,制作越来越精致,越有个“爷”相头戴帅盔金光闪,身披银甲灿斑斑,护心宝镜明如月,四杆彩旗拥背肩。有骑虎的、骑麒麟的、骑狮子的、骑大象的,有挎刀的、有手持玉杵的,也有只是个站立的小兔儿持杵在捣药,还有的三瓣嘴、臂肘部和一排排令旗子会动呢,艺人们的大胆创作,极讨百姓们的喜欢。

  当年,自农历七月起就在东西两庙会(隆福寺、护国寺)、东四、西单、鼓楼前以及卖兔儿爷的大本营花市大街上摆出众多兔儿爷摊子。摊子上码放的兔儿爷成立体阶梯形,多达十来层,大的兔儿爷高达两三尺,小的仅一二寸,层层摆满,色彩鲜艳,琳琅满目,旧京时把这种商摊称为“兔儿爷山”。我家每逢中秋节前,母亲必带我在花市街市上选购几个大小不同的兔儿爷。

  兔儿爷摊子在八月十五后就收摊了,旧京时人们对摆了那么多兔儿爷的摊子,还有句“兔儿爷打架散摊子”的歇后语呢,喻义原合伙干事未果散摊子,当时“散摊子”这句话流传极广。还有“兔儿爷的三瓣嘴说话不利落了”、“兔儿爷掏耳朵崴泥了”等俚语,旧京时也曾非常流行。

  那时年少,每次去兔儿爷摊子,看着那红红绿绿、大大小小的兔儿爷爱不释手,真想让母亲都给我买回家呢!每年在拜月后,这兔儿爷走下神坛就成了我和弟妹们把玩的玩具,常与邻居儿童比看看谁的最好看、谁的大,也常将分得的月饼水果摆在兔儿爷前上供玩。

  老北京时,戏曲界也像旧京的饽饽铺应节令出售糕点那样,在中秋节必要出演《白兔记》、《拜月亭》、《天香庆节》、《嫦娥奔月》等应节戏曲,那玉兔、兔儿爷、嫦娥必都是戏里的主角。

  明清以来《白兔记》是常演的剧目,剧目里的白兔助人完孝于先,帮人全忠在后,被称为灵物、灵兔,剧情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其中精彩的“瓜园分别”等场次,多次被昆曲、川剧等剧种改编演出。《天香庆节》是一出以兔为主的“爱情戏”,戏曲名家王瑶卿以内廷供奉之便,从宫内得到秘本,约请熟于戏曲的墨客庄萌棠共同改编为皮黄。这是一出纯粹的兔戏,故事情节热闹跌宕,喜剧色彩浓厚,这出戏曾在前门外新建成的第一舞台上演,极受戏迷捧爱。


  那《嫦娥奔月》的戏里还曾出现过兔儿爷、兔儿奶奶呢!《嫦娥奔月》曾是梅兰芳编演的一出古装歌舞戏,在吉祥戏院首演,在第六场中兔儿爷与兔儿奶奶上场悉归丑行应工。当时是由李敬山扮兔儿爷,勾金色兔儿脸,画竖长眼和三瓣嘴,身后插一杆大旗,盔上分插两只长长的兔耳。由曹二庚扮的兔儿奶奶,勾银色兔儿脸,穿宫装,凤冠上也插有两只长长的兔耳,其扮相都仿照泥塑的。戏中这对兔儿夫妇,以长耳朵、三瓣嘴等插科打诨调剂剧情,引人发笑。

  老北京时,“兔儿爷”是中秋节风俗的标志之一,兔儿爷是地道的北京吉祥物,曾风靡古城内外,让人难以忘怀。
5#
 楼主| 发表于 2011-9-12 16:33:59 | 只看该作者
玩兔儿爷

  近人金易、沈义羚所著的《宫女谈往录》中,记述了一位叫荣儿的宫女讲述的故事。当时正是八国联军进北京的那一年,慈禧太后逃出了京都,在逃亡的路上恰逢中秋,这位太后慌乱之中亦未忘旧礼古俗,便在寄寓的忻州贡院中举行了祭月之礼。故事说,"晚饭后按着宫里的习惯,要由皇后去祭祀太阴君。这大概是沿着东北的习惯男不拜兔,女不祭灶罢,太阴君是由每家的主妇来祭的。在庭院的东南角上,摆上供桌,请出神码来(一张纸上印一个大兔子在月宫里捣药),插在香坛里。香坛是一个方斗,晋北的斗不是圆的,是方的。街上有时偶然听到晋北人唱圆不过月亮方不过斗,甜不过尕妹妹的温柔。可见,晋北的斗全是方的了。斗里盛满新高粱,斗口糊上黄纸,供桌上四碟水果,四盘月饼,月饼叠起来有半尺高。另外,中间一个大木盘,放着直径有一尺长的圆月饼,这是专给祭兔时做的。还有两枝新毛豆角。四碗清茶,是把茶叶放在碗里用凉水冲一下。就这样,由皇后带着妃子、格格和我们大家行完礼,就算礼成。我们都是逃跑在外的,非常迷信,唯恐有一点礼仪不周,得罪了神鬼,给自己降下灾难。所以一有给神鬼磕头的机会,都是争着参加,没有一个人敢拉后的!我和娟子是替换着来磕的头?quot;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宫廷中祭拜月兔的规矩,虽说是在逃难之中,香坛只好用晋北的方斗来替代,但从心理角度说,因为在难中,所以对神则更为敬畏而虔诚。从这个故事看,清代宫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的。然而民间则不同,百姓们称它为玉兔儿爷,这种称呼虽不如称太阴君严肃庄重,但却显得更为亲切。而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实是庄重不足而游戏有余,尽管略显得对神不大尊敬,但却反映了民间敬神心理的异化。中秋自从由祭月的礼俗转化成民间节日后就淡化了礼俗色彩,而游赏性质越来越突出,玩兔儿爷的风俗,可以说是这一现象的有力佐证。
6#
 楼主| 发表于 2011-9-12 16:35:12 | 只看该作者
身着官服的兔爷

Q1.jpg (14.04 KB, 下载次数: 159)

Q1.jpg
7#
 楼主| 发表于 2011-9-12 16:35:59 | 只看该作者
国子监街的一家商店门前的兔爷

Q1.jpg (17.52 KB, 下载次数: 163)

Q1.jpg
8#
 楼主| 发表于 2011-9-12 16:36:34 | 只看该作者
北京民俗博物馆(东岳庙)中收藏的兔爷儿玩具

Q1.jpg (11.57 KB, 下载次数: 142)

Q1.jpg
9#
 楼主| 发表于 2011-9-12 16:39:08 | 只看该作者
说起兔儿爷,别看它个头不大(大的约1公尺,小的不足3厘米),样子可神气了:衣冠毕具,执药杵,或披甲胄,或衣红袍。又有骑黑虎的、骑黄虎的、骑鹿的、骑麒麟的、带莲花座的、带云气纹的,还有背插靠旗的、头顶伞盖的,各式各样不胜枚举。兔儿爷的造型注重衣着的华丽和面目五官的神情,通常二目直视,三瓣嘴紧闭,脸蛋上施淡淡的胭脂,俊秀中含威武,端庄中有稚气,活泼生动惹人喜爱。现如今,兔儿爷的境况可大不如从前了,除了在春节期间的庙会上,还可以见到兔爷儿的身影外,其余的时候,它可就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喽。远了咱不提,其实就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北京的兔儿爷还很多见呢,尤其是中秋节前,街巷到处都设有“兔爷儿摊子”。即使在日寇侵华期间,兔爷儿依然盛行。老舍先生在长篇小说《四世同堂》中就描写了当时兔儿爷的特色,说那兔儿爷“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红的,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点浅红;这样,小兔的脸上就带出一种英俊的样子,倒好像是兔儿中的黄天霸似的。它的上身穿着朱红的袍,从腰以下是翠绿的叶与粉红的花,每一个叶折与花瓣都精心地染上鲜明而匀调的彩色,使绿叶红花都闪闪欲动。”

Q1.jpg (6.74 KB, 下载次数: 149)

Q1.jpg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9-12 16:40:34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兔儿爷的歇后语
兔儿爷掏耳朵——崴泥
  泥塑的兔儿爷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耳朵特别长。因此会引起儿童的遐想:兔儿爷怎么掏耳朵?如果掏耳朵不是只能掏出一堆泥吗?这里的“崴泥”两个字,表面上是往外挖耳朵里的泥,实际是北京的土语、比喻把事情办坏了,或者是办事过程中遇到了问题,碰了钉子。金受申在《北京话语汇》中对这两个字的解释是:事情糟糕,但糟糕的程度不严重。例如“地里活儿这么忙,这两天偏偏下雨,您说崴泥不崴泥”。
兔儿爷折跟头——窝了犄角
  这又是一句形象幽默的歇后语。因为兔子本身耳朵长、尾巴短,民间艺人在制做兔儿爷时,往往在耳朵上加以夸张,有的干脆把一对长长的耳朵做成活的,可以随意拆卸。摆在桌上插上耳朵,兔儿爷就显得活灵活现,北京的小孩把这对可拆卸的耳朵称为犄角,如果让兔儿爷折上一个跟头,那么这对犄角非被窝坏了不可。北京人就用这个来形容某人办某件事受到了挫折,显得十分形象。
兔儿爷拍心口——没心没肺
  泥塑的兔儿爷中间是空膛儿的,什么也没有。兔儿爷拍心口自然里面没有心也没有肺。北京人常用这句话来形容某些人没有心计,不会应付,不会算计,大大咧咧。听到这句歇后语,再想想憨姿憨态的兔儿爷,常常会使人捧腹大笑。
兔儿爷洗澡——瘫啦
  这句歇后语也是突出兔儿爷是用泥塑的这一特点。试想,把泥制的兔儿爷放到水里去洗澡,还有不瘫成一堆泥的吗?这里借以形容那些在铁证面前瘫软下来的罪犯,也常用来讽刺某些在威势前面败下阵来丧失气节的人。
兔儿爷打架——散摊子
  当年出售兔儿爷的小贩,都把各式各样的兔儿爷摆在桌案上,俗称“小摊”摊上的兔爷要是互相打起架来,还不碰个乱七八糟?到那时摆摊的小贩只有散伙回家。这里的“散摊子”也是一句北京土语,意思是散伙,即各干各的去了。
兔儿爷带胡子——假充老人儿
  人年岁大了才留长胡子,兔儿爷带上了胡子,不过是一个冒充的老年人。这句话中的“老人儿”应当把重音放到儿话韵的“人儿”上,是指家长或长辈,说时常带有戏谑的意思。

Q1.jpg (10.13 KB, 下载次数: 144)

Q1.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 粤ICP备15113216号 )

GMT+8, 2024-12-27 08:46 , Processed in 0.065493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