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楼主 |
发表于 2011-9-27 07:32:01
|
只看该作者
作品解读——摘自《图画书:阅读与经典》 (彭懿 )
甘伯伯是谁呢?
他就是这本让约翰·伯宁罕名声大噪的Mr.Gumpy's Outing里的“Mr.Gumpy”。如果直译,应该是“冈普先生”吧——这里我沿用了中文繁体字版式的译法,尽管“甘伯伯”这个名字听上去太中国化了,但它毕竟已经深入人心了。
一上来,文字就是一句话,一句谁都看得懂的英文:“This is Mr.Gumpy。”画面上的甘伯伯站在自家老屋前面的一条小径上,好脾气地笑着,像是站在那里让画家为他画素描。他头上戴着一顶草帽,西装,牛仔裤,脚上是一双又大又笨的雨靴,手上还拎着一个浇花用的水壶。甘伯伯是农夫、渔夫,还是什么人呢?作者没有交待,只是说他家门口有一条河,他有一条船。这条船是干什么用的呢?作者没有交待。这天,甘伯伯脱掉西装,换了一件白衬衫划船出门去了。去哪里呢?作者还是照样没有交待。于是,不明不白的甘伯伯就这样不明不白地出发了。
关于这位来历不明的甘伯伯,约翰·伯宁罕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甘伯伯本身并没什么特别的原型。他几岁、从事什么职业、有没有家人,所有的一切都是一个伟大的谜。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不是没有考虑过,但不管他是谁,他肯定是一个孩子们信赖、孩子们喜爱的人物。”
不过,作为读者的幼儿并不在乎甘伯伯是谁、干什么去,对他们来说,只要船上有一个人在划船就足够了。对于这一点,约翰·伯宁罕十分有把握,他早就吃透了幼儿的心理。“我不认为我和孩子之间有一条鸿沟,”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非常有句的话,“我已经钉在了五岁的心理年龄。”
让我们再接着往下边看。
接下来,故事就更是朝着幼儿热烈期盼的方向发展了——岸上不断有人和动物冒出来,要求搭甘伯伯的船,先是一男一女两个小孩,然后依次是rabbit、cat、dog、pig、sheep、chicken、calf、goat,这些兔子呀、猫、狗什么的,都是孩子咿呀学语时最先学会的单词了。这时的作者真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教师,你看,光是搭船的请求就教了九种:
“May we come with you?”(我们能随你一起去吗?)
“Can I come along, Mr Gumpy?”(我能跟去吗?)
“I’d like a ride,”(我想搭一程,)
“Will you take me with you?”(你能带我去吗?)
“May I come, please, Mr Gumpy?”(请问,甘伯伯,我能去吗?)
“Have you a place for me?”(你有位置给我吗?)
“Can we come too?”(我们也能去吗?)
“Can you make room for me?”(你能腾一块地方给我吗?)
“May I join you, Mr Gumpy?”(甘伯伯,我能加入进来吗?)
其中“Can you make room for me?”一句是牛问的,牛那么一个又大又重的庞然大物,当然是要“make room”了!
甘伯伯真是好脾气,来者不拒,不过他也不是没有条件的,每当一个乘客上船时,他都会提出一项禁令。比如男孩和女孩上船时,他会警告说:“你们不要争吵!”兔子上船时,他会警告说:“你不要跳!”猫上船时,他会警告说:“你不要去追兔子!”……乘客们当然是兴高采烈地答应了,这么好的一个天气,又是乘船游河!小船上很快就挤满了,于是我们看到,甘伯伯在炎炎烈日下,划着这只明显超载、还有点倾斜的热热闹闹的小船开始了它危险的处女航。这时,任何一个画面之外的幼儿都会预见到它的未来了——它会翻掉!是的,你当船上载着一群绅士淑女啊,那是一群孩子。他们一高兴起来,还管你什么禁令不禁令,早就把甘伯伯的警告抛到脑袋后面去了,开船没多久,山羊就踢了一脚,小牛就踏了起来……猫就去追兔子,兔子就跳了起来,孩子就争吵起来。完了,这下船上乱成一窝粥了。这个连锁反应的后果就是:“他们掉进了水里。”换成别人早就大呼小叫起来了,可约翰·伯宁罕就这么一句不动声色的陈述,这就是他的风格。当然,看到一船人成了落汤鸡,孩子们一定会爆发出一片欢笑声,他们恨不得自己也和甘伯伯他们一起掉进河里。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一个快乐的游戏。这正如约翰?洛威?汤森在《英语儿童文学史纲》中所指出的那样:“甘伯伯带着孩子和愈来愈多的动物驾船出游。他们被告知不能做的事,他们全都做了(这对年纪很小的孩童而言似乎总是特别好笑)。灾难发生了,但很快就被克服,因为这一切都发生在一个灾难不可能获胜的世界里。”
翻船之后的故事,更说明这是一场大人和孩子的游戏了。
日本心理学者矢吹省司在《图画书的深层心理学》(《絵本の深層心理学》,2004)一书中写道:“‘孩子’是在‘秩序→秩序的破坏→秩序的恢复(或者是新秩序的形成)’的重复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作为‘大人’的甘伯伯知道这一点,所以他才会向大家提议:“让我们从原野里走回去吧!”“快到喝茶的时间了!”于是,我们看到,在甘伯伯的率领下,他们排成一列,穿过了开着黄灿灿的野花的原野,到甘伯伯家喝了一顿下午茶才分手。不过,临走时甘伯伯还不忘又添上了一句:“下回再来坐船呀!”——明明知道下回还是会超载翻船,可就是不吸取教训。
《和甘伯伯去游河》是约翰·伯宁罕的一部脱胎换骨之作,不仅是文字不再拖泥带水,而且在版式设计上也形成了强烈的个人风格。
让我们来看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它分成了左右两页,一页是单色,一页是彩色。你看这个对页,就是猫说“我想搭一程”那个对页,单色的一页上方是文字,下方是一幅深咖啡色的线条画,画上甘伯伯站在船头,船上坐着兔子和男孩女孩;而彩色的那一页上连一个字都没有,就是一只颜色美丽但稍微有一点怪诞的大猫。他那些线条画看似凌乱的草图,但洋溢着一股活力,这是他一贯的追求:“我在画画的时候,总是有意识地去寻找那些充满活力的线条——尽管充满活力的线条的定义是什么很难说清楚——但是显然,单调的轮廓不会很有意思。”第二个例子,这本书的高潮是翻船,一船人稀里哗啦地掉进了水里。为了迎接这个即将到来的高潮,约翰·伯宁罕先是在翻船的前一页,去掉了画面,只留下一行行的文字:山羊踢了一下,小牛踩了一下,鸡拍了拍翅膀……这一行行摇摇欲坠的文字已经预告了即将到来的灾难!下一页,船终于翻了,这是一幅对开的画面,我们看清了每一个落水者的姿势和表情……
甘伯伯最逗,原来他头上一根头发都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