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现代皮影”制作过程,来看一看“传统皮影”的工序吧。 -、首先我们粗略了解一下皮影的历史。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有的地区叫“皮猴戏”、“纸影戏”等,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发祥于中国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顾名思义,皮影是采用皮革为材料制成的,出于坚固性和透明性的考虑,又以牛皮和驴皮为佳。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的透明颜料。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材质,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显得瑰丽而晶莹剔透,具有独特的美感。皮影戏,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始祖”。 一个皮影,要用五根竹棍操纵(现在买到的皮影基本都是三根操纵杆的),艺人手指灵活,常常玩得观众眼花缭乱。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嘴上还要说、念、打、唱,脚下还要制动锣鼓。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块1米大小的白纱布做成的。白纱布经过鱼油打磨后,变得挺括透亮。演出时,皮影紧贴屏幕活动,镂空的人影和五彩缤纷的颜色真切动人。
二、制作工序。 牛皮的泡制工序 •
首先是选皮,选用不满三岁口的牛的皮,以现宰杀的黄牛皮为最佳,然后把选好的皮浸入清水中根据当时的气温,每日换水浸泡数日,到用手轻拽牛毛能掉为好,再将泡好的牛皮搭在一根碗口粗细,长约1.3米的木桩上(注:木桩一端埋于土中,与地面成45°),用特制的刮刀进行刮削。先刮脂肪,后刮毛,直至薄厚均匀后,用绳子将其绷展在木框上阴干。阴干后根据所要雕刻图案的大小,将牛皮裁成块,用沙布两面反复打磨直至光滑,再用水清洗三至四遍,待皮湿软后,用特制的“推尺”稍加油汁,逐次推磨,使牛皮更加平展光滑,消除收缩性。这样制出的皮料近似玻璃,适宜雕刻。 皮影影人的雕刻工序 •
1、过稿:将准备刻的各种图谱纹样放在加工好的透明皮子下面,用自制的钢针在皮子上以针代笔,画出纹样,为雕刻提供依据,过稿要细心准确。 •
2、雕刻:一个雕刻艺人通常都备有各种雕刻工具数十种,有着讲究的分工。刀具分平口刀、斜口刀和各种花样凿刀三大类。不同宽度平口刀和斜口刀各有五六种规格;花样凿刀有大小圆口、半圆口等形状,以直径0.5-5㎜配套成对,各有六七种规格。斜口刀用于不规则形细小花纹的雕刻;平口刀则用于雕刻各类直线。各式花样凿刀在艺人的匠心运用下创造了多种表现手法,如梅花、人字、星眼等。雕刻的手法以推皮走刀法为主。就是右手握刀扎于牛皮之上不动,用左手五个指头灵活的推转牛皮来刻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图案。用此手法刻出的皮影刀口整齐,钢劲有力。 皮影的染色工序 •
皮影雕刻好后经推平打光就可上色,上色多用效果好的透明色。颜料用牛皮胶经加温后进行调制,附着力强,然后根据皮影的图案进行平涂和烘染,染色时颜色不得互串保持画面干净。 熨烫 •
熨烫又称出水,是整理、制作皮影的辅助工序。即用两块特制的土坯加高温熨烙皮影。出水也常被艺人们当作“绝招”来保密。熨烫皮影火候不到则不展挺,火候过度而灼焦,恰到好处便是“绝招”。这个“绝招”是艺人从长期实践中得来的,对此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 装订 •
装订是皮影制做的最后一道工序。把雕刻好的各个部件加以连结和固定,头部和影身的连结是活的,根据需要可调换。各部件连结处的固定点要选好。在影人颈部加一根主签,两手腕处各加一根活动签。艺人们有一句口诀:“三点一线选中选,栩栩神采从中显,疏忽若差半分毫,有肉无骨影人残”,皮影静中有动,动中传神的道理便在于此。” 看到这,大家心里有个底了吧。那就一起来欣赏一下成品吧(以下图片均来自淘宝店): 十二生肖
《西游记》人物
优雅贵美女
操纵杆 皮影戏幕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