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点我捐助三叶草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米菲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听马新阶老师从西方美术史入题解读《在那遥远的地方》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6-27 14:04:53 | 只看该作者
3、郝广才绘本讲堂
《在那遥远的地方》(Outside Over There, 1981),是【桑达克三部曲】的最后一本作品,距离第二部曲,《厨房之夜狂想曲》(In the Night Kitchen)隔了11年之久,距离第一部曲,《野兽国》(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则隔了18年。桑达克将这三部作品视为一组,他说:「这三本书都是衍生自同一个主题:孩子们如何控制不同的感觉,如愤怒、无聊、恐惧、挫折及忌妒。然后试着在他们的真实生活当中掌控这些感觉。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将会是最奇怪的。现在在我看来,《野兽国》是很单纯的一本书。『单纯』也是该书能成功的原因,而我再也没办法那么单纯。《厨房之夜狂想曲》,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本,传达了深层的涵意。但这第三本,则是更复杂的三层涵意。」
《在那遥远的地方》故事是说小女孩爱达,平常要帮忙照顾妹妹。有一天,来了几个「地精」,就是在格林童话里,专门偷婴儿的小妖怪,把爱达的妹妹偷走了。爱达穿上神奇的黄雨衣,带着号角,出发去找妹妹。经过一翻努力,终于找回妹妹……。
桑达克处理这个故事,彷佛在演奏莫扎特的乐曲。在优美的旋律中、,透露着精灵式的诡异。没错,桑达克在画这本书时,只听莫扎特的音乐,因为他想创造一个类似格林童话的乡间,18世纪的时空。而莫扎特生于1756年,死于1791年,正符合桑达克的设计。
书一翻开,小书名页就出现爱达带着妹妹学走路,一个穿着披风「空空无脸」的地精蹲在一旁。
到了大书名页,又出现了三个地精,踩着诡异的节拍,鬼鬼祟祟的进入舞台。爱达本能的抱起妹妹,警觉的睁大眼睛。
接下来,爱达抱着大哭大闹的妹妹,背后尾随着地精,正等待机会下手。这页出现献词:「给有弟弟妹妹的小孩。」这连续三张画面,清晰简洁的处理爱达、妹妹和地精三个主角色的相互关系,开启了好奇的前奏。
然后两张跨页全景,主角在婴儿,一页平静,一页哭闹,任性十足。桑达克用儿歌式的韵文,作为文学行进轨道:「爱达的爸爸出海去,妈妈坐在凉亭里……」很少人知道绘本的文字虽然少却需要一再修改。因为文字本身并不单独存在,它必须与图画做紧密的配合。它的作用不只是要传达故事和讯息,还要创造书的节奏感、音乐性。有点像乐团里的鼓手,也可以说文字与图画是在跳双人探戈,就看当时的情况而定。
桑达克在这本书中,全部使用了356个字,却花了将近18个月的时间,来回修改了100多次,才使文字定稿。因为是韵文,所以翻译的时候也比较费工夫。转换文字,最大的挑战,不是传达文意,而是如何用另一种语言,创造类似的音韵、节奏。有像就很厉害,一样是不太可能。尤其中文是一个字一个音,和其它拼音型的文字,如英文、法文……一个字会有好几个音节,有基本的差异。但仍可以努力做到几分近似。

「小妹妹,哭又闹,
爱达吹着金号角,
想哄妹妹不要吵。
爱达只顾着吹,
没注意,来了小魔鬼。」
为了捕捉像梦幻般的真实,桑达克还聘了专业的摄影师,千挑百选一个9岁女孩和一个14个月大的婴儿,拍了一堆照片。从中寻找他打图稿的素材,这是他插画生涯中第一次做这种尝试。效果还相当成功,使他对抓住小孩,尤其是婴儿的真实形貌,有很大的帮助。
一般人对婴儿,首先浮现的就是「天真、可爱、白白、胖胖……」全是小天使的模样。真正有照顾婴儿的人就知道,那只是一部份,美好的一部份。转过身来,婴儿也有他魔鬼的威力,他有时候真的会让人抓狂。尤其是要「小孩」去照顾「小孩」,小孩的压力可是比大人要重。桑达克并不是要打破婴儿的美好形象,而是要表达真实,借着真实的婴儿,梦幻的情境,表达小孩的情感。
全书像音乐一样轻快行进,从爱达穿着黄雨衣飞上天空,进入高潮。爱达飞行的姿态,并不像一般的飞法,而是像「梦」里的飞,桑达克在这里也捕捉到梦的真实。
最大的高潮,是爱达找到一群婴儿,她分不清哪个才是她妹妹。然后她吹起号角,婴儿开始跳舞,跳啊跳,每个都是魔鬼的化身……在大闹一场后,她终于找到妹妹,松了一口气。然后她抱着妹妹走过有「莫扎特」的乡间,回到家。
这本书道尽孩子间复杂的「情绪」,交错的「情感」。而这一部份几乎全被大人忽视,大人自己也忘了童年的遭遇,留下的可能都是不真实的记忆,是虚构的童年假象。用不真实的主观,想要去捕捉孩子真实的感受,当然是缘木求鱼。就算求到,也是木鱼,不是真鱼,有点像爱达抱的「冰块假妹妹」。这就是桑达克作品,常常让孩子爱不释手,但大人却对他书中要表达的东西一头雾水。即使慑于他的威名,不敢说坏,也只是在其中挖掘故事的「意义」、「动机」……而抓不住要领。桑达克的书对这些人,可说是当头棒喝!对有思考的孩子,是美丽与诗意。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6-27 14:10:28 | 只看该作者
延伸
1、《维纳斯的诞生》作者:波提切利

        


  《维纳斯的诞生》1432年 175X283厘米 ,藏于乌菲齐美术馆 是波提切利(1445-1510)的名作,是为当时佛罗伦萨统治者美第奇的一个远房兄弟绘制的。此画表现女神维纳斯从爱琴海中浮水而出,风神,花神迎送于左右的情景,构图比较单纯,全画以裸体的维纳斯女神为中心。画面上人物的体态和衣纹表现十分出色,人物与自然背景也达到巧妙的统一和谐,维纳斯是那样无动于衷地以羞怯和幽怨的感情在对待一切,她对于生活的未来不是充满乐观的信心,而是感到惆怅和迷惑,这也是波提切利矛盾世界观的反映。此画中的维纳斯形象,虽则仿效腊古典雕像,但风格全属创新,强调了秀美与清纯,同时也具有含蓄之美。
    《维纳斯的诞生》这幅画中情节和形象塑造是依据美第奇宫廷御用诗人波利齐阿诺的长诗。诗中描述维纳斯从爱琴海中诞生,风神把她吹送到幽静冷落的岸边,而春神芙罗娜用繁星织成的锦衣在岸边迎接她,身后是无垠的碧海蓝天,维纳斯忧郁惆怅地立在象征她诞生之源的贝壳上,体态显得娇弱无力,对迎接她的时辰女神和这个世界毫无激情,不屑一顾。这个形象告诉观赏者,女神是怀着惆怅来到这充满苦难的人间的。这种精神状态正是画家自己对现实态度的写照。《维纳斯诞生》还有另一层涵义。当时在佛罗伦萨流行一种新柏拉图主义的哲学思潮,认为美是不可能逐步完善或从非美中产生,美只能是自我完成,它是无可比拟的,实际上说的就是:美是不生不灭的永恒。画家用维纳斯的形象来解释这种美学观念,因为维纳斯一生下来就是十全十美的少女,既无童年也不会衰老,永葆美丽青春。


2、达利的蛋

达利舞台艺术博物馆的外貌





达利的家.jpg (44.17 KB, 下载次数: 101)

达利的家.jpg
13#
发表于 2012-6-27 17:20:03 | 只看该作者
我收了桑的2本书还没拆封呢,所以看的云里雾里,今晚提前拆封!
14#
发表于 2012-6-27 21:16:26 | 只看该作者
好一顿精神大餐啊!
很喜欢这样以某位作家或某部作品为焦点进行比较细致的研究,谢谢米菲的认真记录、整理和分享。
欢迎对桑达克有兴趣的草籽们也来跟帖聊一聊八一八。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6-28 13:51:23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疯狂地屯书,快乐地读书,更要精细地品书。
欢迎大家跟帖说说你对《在那遥远的地方》的解读,大家一起讨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 粤ICP备15113216号 )

GMT+8, 2024-11-24 22:34 , Processed in 0.071349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