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晚上7:00—11:00,整整四个小时,我们相聚在南山实验学校,品读新书,交流心得,不亦乐乎。这期,我们还邀请了余治莹老师和熊磊老师跟我们一起共读,草籽们都倍感荣幸,读书的劲头就更大了。 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转眼就8点40了,主持人米菲发话了:请大家开始说说自己最喜欢的绘本。 于是畅所欲言、于是火花四溅。请看: 星妈:最喜欢的是《你醒了吗?》,很切合生活实际。 天辰妈:最喜欢的是《是谁唤醒了春姑娘?》,绘本中表现出来的顽强、不屈不挠的精神很感人。 笑笑妈:最喜欢的是《圆点》。笑笑三岁多,不会画画,小时候随笔画,大人说画得好,很高兴;现在大人再说画得好,笑笑会反驳说“我画得乱七八糟。”所以,我想通过这本书引导她,一张简单的图画可以有不同的解答,这弥补了我作为家长在美术上的不足和缺陷。 米菲、星星、番茄:《圆点》可以有不同的读法,文字应该是为大人准备的,而不是孩子,孩子会有更多不同的解读,不应该受到文字的干扰。这本书适合跟不识字的孩子一起进行亲子阅读。 南山实验袁老师:从大人的角度,喜欢的是《家园》、《小邦尼在路上》,表达的是富有使命感的人经过不懈努力,找到有共同精神密码的伙伴。 从孩子的角度,最喜欢《一个红苹果》,大面积使用黑白素描的手法,只有苹果是红色的,很突出。还有圆白菜小弟系列,大胆的想象,纯粹的童趣和让人意想不到的无厘头都会深深吸引孩子。《圆点》、《帕拉帕拉山的妖怪》也都是孩子喜欢的类型。 从教师的角度,最喜欢《林海音奶奶讲寓言》系列,充满民族色彩,可以让学生得到很好的民族文化的熏陶;《冰箱里的企鹅》,文字读起来很舒服,结合孩子的生活经验,结尾安排得很巧妙,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一定会喜欢。 米菲:《冰箱里的企鹅》前面的节奏比较慢,属于渐入佳境型,我读的时候会觉得有点儿闷,但两个小朋友听得津津有味。 南山实验袁老师:这本书更适合二年级下学期以后的孩子自主阅读,文字干净、没有复杂生僻字,作为桥梁书非常合适。 南山实验苏老师:我以前接触绘本不多,直观感觉日本跟欧美的风格差距很大。圆白菜小弟系列,一开始不知道怎么回事。《阿尔菲出走记》,契合儿童的生活,写出了妈妈的智慧; 《杰瑞爷爷的理发店》是励志型的,适合8岁左右的孩子看。 南山实验张老师:《阿尔菲出走记》,我想读给一年级的孩子听,绘本表达的是妈妈的爱。(米菲:跟绘本学习如何做父母,这就是绘本中的教育学意义。) 《小邦尼在路上》,回归家,跟《阿尔菲出走记》放在一起读,一个出走,一个回归,蛮有意思的。 《十二生肖的故事》,由中国民间故事改编而来,这种类型的绘本不多,很难得。 熊磊老师:我们今天上午去深圳博物馆看了青州佛像,如果我们之前看过类似画风的绘本,再看青州佛像时会更懂;从《林海音奶奶讲寓言》的画中可以看到从敦煌壁画艺术中汲取的养分。一个人的背景是很重要的,每本书都有自己的背景,从绘本里的图画,可以看出画者去了哪些地方,读过什么书,有些什么背景。无论是日本还是欧美的书,在我们没有对他们做深入了解的时候,我们无法判断是不是好。 阅读分学习型和欣赏型。从学习上说,国家博物馆有特别多讲解员,如果你每天去听,一个月后,脑子里只有一堆的数据,并没有思考和整合。小朋友去博物馆不要听讲解员讲,细节过多反而会让你只关注小处,简化是很重要的,真正的学习是可以启发和引导对方思考。说话七分,三分留给想象,不要把话说尽,绘本也是如此,太具体会限制思维。 天坛、苏州博物馆内都有天圆地方,外圆内方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从一个点上可以看到美术是贯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 书是越读越少,而不是越读越多。读到最后,书会越来越薄,真正适合你的书其实并不多,我们需要有东西引发思考。 书都是好书,读哪些书?哪些书之间有关系,孩子们的时间也是很宝贵的,需要好好投资时间。小时侯,经典的东西要打好底,读书也应该有先后顺序,越读越多,没法读。 总结一下我讲的两点:一是怎样从背景看绘画产生的原因;二是书要读得少些。 星星老师:我补充一下熊老师的话,熊老师是说书要读得少些,其实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我们首先要做加法,前面必须铺开来读,大量读书,到了36岁,像我这样的年纪,开始做减法,看经典。我们只有看的书多了,才知道出处在哪里。阅读上没有广度就没有高度。 番茄:对《林海音奶奶讲寓言》中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有疑问,主张看原文,不让孩子看这些心里没底的内容。 (因字节限制,后续文字见四楼 文字义工:跳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