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感动只在音乐厅 ----马泽尔携慕尼黑爱乐音乐会听赏感动 已经好久不听现场音乐会的我,因为马泽尔的慕尼黑爱乐、因为业界极具口碑的年轻钢琴家张昊辰、也因为搞到了有政府补贴的廉价门票,4月28日深圳音乐厅,我来了。 为什么不愿意听现场音乐会,我先晒晒原因。 音乐厅永远无法消灭的此起彼伏的咳嗽声,当然首当其冲。我就纳闷为什么不能在曲目之间、抑或是赶着定音鼓的重锤敲击之际咳嗽呢?总是在那最寂静的音符深处、那柔然异常的瞬间,咳嗽声犹如落入佳肴中的绿头苍蝇般恼人的来袭,我的老天呀,等了这么久的寂静、抚慰、高潮和放下,一下子烟消云散、鸡飞蛋打了,您可以想见我的萎靡。 音乐原本是声音的艺术,现在有CD、DVD、MP3,还有高品质网上音源,还有什么必要去现场聆听呢?仅仅为了看音乐家的脸吗?其实,我告诉你,音乐家的表情是最不该看的。音乐走到最深处的表情其实跟高潮时的表情差不多。我最受不了的是马友友的表情,马友友很真挚,努嘴、皱眉、憋气、积聚和释放的表情都是实打实来真格的,我一看就有无穷之遐想,呵呵。朗朗的表情,因为本身和音乐无关、只冲着观赏性而制造,倒是看看无妨(我一直认为朗朗的另一个钢琴老师是猫和老鼠中的TOM,不信你看看动画片中TOM演奏的猫之协奏曲)。 论自在,一个人在家听赏是最自在的,你可以雀跃、舞动、摇头晃脑、一把鼻涕一把泪,穿T恤、穿内衣、甚至TOPLESS都不影响聆听。而在音乐厅中,除服饰、礼节之外,还要顾及他人的感受和承受他人的干扰,真是苦不堪言。而且音乐厅的现场聆听,是一次性消费,就如同多喜欢的姑娘也只能High玩一次,还必须按时按点进入状态。而一张CD能够多次反复欣赏,随时随地带你进入音乐的美好之中,如果您喜欢CD版本对比研究,音乐素养更会直上青云。 还有就是顶级音乐会那更顶级的、高得离谱的门票,总是把我这样的铁杆粉丝无情的抛掷到最远的角落,眼睁睁看着最好的座位被贿赂给油头粉面的怪物,而且这些怪物还经常不露面、让座位自己欣赏音乐。 现场聆听的不好还有很多,此处省略1000字……. 虽然有这么多不去音乐厅的道理,但我还是听赏了马泽尔携慕尼黑爱乐的音乐会。感动是颠覆性的,此起彼伏的Multiple Orgasm。我想说,有一种感动,只能在音乐厅。下面看我如何反驳楼上的自己,左右手搏击之术,呵呵。 交响乐的震撼与感动,似乎只有在音乐厅才能百分百品鉴,当然前提条件是聆听世界一流指挥和乐团的演绎。这次马泽尔率慕尼黑爱乐的演出曲目,一个是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一个是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其实一点都不讨喜。贝多芬的第四钢协算是一部待发酵的作品,里面你可以听到田园、命运、酒神、甚至合唱的元素,但是唯独欠缺的就是自己,就是说作为一首音乐的Unique的东西,或者说音乐形象非常混沌。听着这首协奏曲,我感觉贝多芬那张发怒的脸、那一头桀骜的乱发都变得模糊了。贝多芬不发怒了,那还是贝多芬吗,所以平日里自己听这首乐曲的时候,很容易走神跑题,换句话说乐曲的力道还不足以抓住我。但是现场的聆听,完全超越了我的想象,我被虏获了,被音乐牵着鼻子、像一只乖顺的羊儿。贝多芬的形象也逐步明朗开来,一会轻快、一会压抑、一会欢唱、一会低吟,让我喜欢。虽然不太喜欢张昊辰的以小卖老的沉稳样子,但张昊辰的演绎是动人的、充满想象力的,一点都不比肯普夫同柏林爱乐的演绎逊色,只多了更多的青春和灵动。下半场的春之祭,是故事颇多的曲目,100年前在巴黎的首演,就制造了不小的骚乱,当然也挑拨了斯特拉文斯基和香奈儿的一段浪漫与龌龊同行的情史。春之祭不属于悦耳的音乐,但春之祭告诉我们音乐的另外一个剪影,音乐还可以有这样的震撼和威慑。整个交响乐团被斯特拉文斯基降格成一个巨型打击乐器、还是破烂不堪的那种,旋律完全被清零了,只有节奏,诡异和惊秫的节奏。粗糙、原始、暴力、荒芜,这些不和谐在乐曲中做着躁动的布朗运动,作为听者的我们,犹如喝上一大瓶劣质的伏特加,跌跌撞撞的就去理解、体会、甚至直面死亡。那不是一种要将你击倒的苦,而是一种能将你撕裂的痛。这样的音乐,我想没有比音乐厅现场聆听,更震撼和摄魂了。说实话,我非常害怕这首乐曲,一个人真不敢听,当初想着要听现场演绎,内心真有些七上八下。可能是因为有现场观众一起壮胆,感觉同一个人单独聆听相比,乐曲变得友好了一点。很难理解香奈儿会因为这首乐曲爱上斯特拉文斯基、要和他劈腿,应该不是爱上的感觉,而是敬畏、甚至敬而远之。当然我是一匹夫,哪能理解特立独行之香奈儿的口味呀。但可以肯定的是,香奈儿是重口味! 忘记说开场的柴可夫斯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序曲了,莎士比亚曾说“古往今来,人间的故事不能比罗密欧与朱丽叶更悲哀了!“也许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激发了老柴的灵感。这首不到10分钟的序曲戏剧冲突丰富、悲剧色彩浓郁,家族的斗争和爱侣的柔情形成鲜明的对比,拖拽着你在序曲中就深深的走近故事里、体会音乐将戏剧娓娓道来的魅力。 十分有幸,我还观摩了彩排,这是音乐会的另一种福利。彩排开始是自由练习,所以完全没有什么音乐可欣赏。但看到那么多世界顶级的演奏家,因为没有共同的目标和导引,而制造出来的恼人噪音,就哲学意味上来讲还是有所触动的。音乐家们个性十足,穿着、举止、练习方式都千差万别,有的甚至根本不练习,还有一个长号演奏家因害怕干扰,在听众席开辟了一块地方独自练习,让我们这些现场观摩的乐迷能够看清楚他身上金灿灿的绒毛。当天的彩排马泽尔并没有参加,由乐队的首席带领大家彩排。最先奏了一曲生日歌,那是我听到的层次最丰富的生日歌了,估计当天是哪位演奏家的生日,十分温润有爱呀。接下来,挑选了一些片段进行了练习,那声音一出来,我即刻对当晚的演出充满期待。那是让人一见钟情的声音。 整场音乐会,让我颇感意外的是几乎没有咳嗽声,台下的观众有很懂的、半懂的、不懂装懂的参差不齐。但音乐不需懂的,至少好音乐是这样的。好音乐能紧紧抓住听众的心,对比文学、诗歌和绘画,音乐可以更加直接了当的进入我们的内心,直面心灵、停在心中那个最柔软的地方,这是音乐的另一个可爱之处。 一场音乐会让我对现场聆听的热情像打了鸡血般昂扬,我想说“有一种感动、只有在音乐厅”。客观的讲小型编制的室内乐完全可以听CD,但交响乐、特别是世界一流指挥和乐团的交响乐演出,还是十分有必要走近音乐厅现场聆听的。深圳音乐厅的音响效果世界一流,后排的声音效果听交响乐十分有劲道,而且心中还可怀揣着“真正的爱乐人都坐在后排犄角旮旯处”的柔情和不屌。遗憾的是,深圳交响乐团的演出,至少在30年内都不值得去听,再过50年也无法达到慕尼黑爱乐的水准。我长着一张臭嘴、不吐不欢,但爱之深责之切,请不要介意。 最后,俺要像灰太狼一样喊上一嗓子:“深圳音乐厅,我一定会再回来的!” PS:现场有看到不少热情的家长带半大点的孩子来聆听,但俺要建议家长们,聆听音乐会还是需要做一些甄别。像春之祭这样的音乐,大人迟钝荒芜的心听了都十分心悸,对孩子如水般剔透的心灵来说,确实有点不能承受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