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点我捐助三叶草
查看: 30774|回复: 7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载】走近大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9 00:24:3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绘本看多了,慢慢地开始注意起那一长串的作者名和画者名,开始想要了解这些作者和画者的故事,了解绘本背后的故事。

偶然间找到这篇文章,迫不及待地想和草籽们一起分享。喜欢的,一起慢慢看吧。

(如果转载了不得转载的内容,请私信告知。我会立即删除。)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钱 +10 收起 理由
三三妈妈 + 10 + 1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1-7-9 00:33:29 | 只看该作者

马塞尔·马里耶(Marcel Marlier) 国内已出版作品有:《给我讲故事系列》、玛蒂娜的四季》、庄乐与苏菲》

  马塞尔·马里耶

比利时著名童书大师马塞尔.马里耶的一套天才绘本系列,《庄乐与苏菲》。这套图书构图细腻、漂亮。故事情节围绕着小主人公庄乐与苏菲的童年生活娓娓道来。书中动物和人物的眼神、表情和肢体动作都维肖维妙、栩栩如生,对孩子很有吸引力。风靡全球,被国际著名书评机构公推为世界童书之“永恒的经典”。


马塞尔.马里耶(Marcel Marlier)和比利时另一位童书大师( Gilbert Delahaye)合作的另一套类似的绘画本图书《玛蒂娜系列故事书》。这套图书以小女孩玛蒂娜为主人公,围绕玛蒂娜的生活、学习、游戏、娱乐、交友、体育、戏剧、音乐、旅游等一系列女孩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以场景式的水彩绘图和简单明朗的儿童语言表达出一个真、善、美的儿童世界。在儿童的世界里,童心、童趣就是永恒。本书一方面通过生动的小故事,细腻、唯美的图画,让孩子感知爱的力量,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美的教育。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孩子们识字阅读的能力,加强他们对社会的认知。书里的很多刻画都有着慑人心魄的美。比如,玛蒂娜在碗柜里发现小麻雀皮埃罗时的惊讶;孩子们听到邻居女巫诅咒的时候的惊惧;还有小姑娘在镜前试舞裙旋转时的喜悦、发现裙摆上有个破洞时的吃惊、焦急……都刻画得很传神。发生在玛蒂娜生活中的故事很平常,却能让妈妈真切地感受到孩子们的喜怒哀乐,回想起自己孩提时代的童真趣事;让孩子联想到自己:梦想的红舞裙,曾经的执著,渴望拥有却失望而归的那种无法轻易释怀的失落,没准还有精心编织的小小谎言……行为习惯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


Gilbert Delahaye(1923—1997),和前者合作《玛蒂娜》
(个人主页:http://www.servicedulivre.be/fiches/d/delahaye.htm

3#
 楼主| 发表于 2011-7-9 00:40:49 | 只看该作者

杨志成 Ed Young1931—


美籍华人,是国际图画书界声名远扬的大师。在40多年的图画书生涯中,他创作了80多本图画书,曾三度获得美国图画书最高荣誉——凯迪克大奖。

杨志成1931年生于天津,3岁迁居上海,17岁移居香港,20岁时赴美国伊利亚诺州立大学建筑系就读,后来又转到洛杉矶艺术学院学习广告设计,毕业后从事广告插画工作。他于1962年创作了第一本童书《自私的老鼠和有关自私的故事》(《Zhe Mean Mouse and OtherMean Stories》),发觉图画书宽阔的创作空间更适合自己。由此,开始了一生的图画书创作。

杨志成在中国完成了基础学业,受到了东方文化的熏陶;在美国生活多年,对西方艺术也有很深的理解。因此,他的图画书创作贯穿两界,很好地融合了东西方艺术,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杨志成的创作多以各国民间故事为内容,融合了东西方艺术的技巧,很好地体现了多元文化的特征。在谈到为什么要创作多元文化的图画书时,杨志成曾说:“我参与儿童图画书工作的动机,一方面是想要引介中国的故事——我们有太多好故事了!另一方面,以一个异乡人的身份来到美国,我也希望多理解西方的故事,好拓展我自己的眼光和表现形式。每次我投入一个异域文化故事,我都从中受益匪浅。”


《小书虫采访大画家: 天地逍遥游:听杨志成说图画书》


杨志成(英文名ED YOUNG)是何许人也?对图画书有所涉猎的人当知道,他是当今图画书界成就最高的华裔图画书作家,曾经三次荣获美国图画书最高奖项凯迪克金奖。如果你对他了解再多一点,找到他登载在大大小小媒体上的照片,读过他创作的那些图画书,你会觉得他是个很会画画的老人家,而且瘦的出奇。而如果,你跟我一样,有幸能见到这位老爷爷,看到他本人,并且聊上半天,你会发现,这明明就是一个大隐隐于市的,现代帅哥版陶渊明。7月中旬,去香港参加第一届丰子恺图画书大奖的杨志成借道北京,作者有幸,和老先生有了两个小时的对话


和杨志成老先生谈话,感觉最深的是他超然世外的心态。“图画书并非是我的职业,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当成职业,要算这一分钟你赚了多少钱,那就不要做这个事情了。”这大抵跟他的国际化背景有关,更有关的或者是他的正职之一——教授太极拳。太极拳的一推一回之间,给了杨志成许多的灵感和悠然自得的人生态度。

杨志成1931年生于天津,3岁时迁居上海,17岁移居香港,20岁赴美国伊利亚诺州立大学建筑系就读。他的爸爸是孤儿,从小在基督教背景的学校学习长大,而他成年后自然也修习于教会学校,从小学的都是西方系统的语言知识,包括他的绘画技法亦然,据说有学者认为杨志成以西方现代技巧将中国绘画意境成功带出,作品背后藏有太极道教东方哲学美学,是中西合璧的典范。

但是其实他从来没有学过国画,年轻时代的他和所有的中国青年一样,对传统文化一概不知,也毫无兴趣。直到那一年,在西方又重新遇见他的东方。
  
  这还是要从最不浪漫的一个理由说起——原是为了治病,他的膝盖患病后,寻遍西方名医也没用,直到遇到台湾蒋介石的私人医生,用中医的方法疗治,居然有了好转,慢慢痊愈了。这对他来说,也不亚于是一个小小的奇迹,惊奇之余,杨志成对东方文化有了莫大的好奇。那位半师半友的医师国画、书法、诗、太极无所不通。从前,年轻气盛的杨志成其实更像是个西方人,但是他慢慢的,划了一个圆圈之后,又回到了原点,倾心于东方文化。
  
  而他接触图画书,也是偶然。
  
  “一开始我对图画书完全没有了解,当年我还是个穷学生,住的房间小小的,家具都是从街上捡来的,我还记得沙发上的弹簧就是凸出来的那种破沙发。我喜欢动物,所以常常去动物园素描。同学就建议我去画童书插图。”说到当年的窘况,老先生觉得很有趣,特别是后来说到他第一次去找著名的童书编辑投稿,更是兴致勃勃: “我穿的很普通,就背着一个大破包,到了童书出版社,看门的看了我一眼,让我从后门(专供送货人员出入)上去,我是没所谓,上去以后,我就坐在那个编辑的办公室,放下包,也不走。编辑看看我,问我要干什么,我这才告诉编辑我是来投稿的,指指包。原来他们都把我当成送盒饭的,奇怪我为什么放下包还不走。”说到这里,老先生哈哈大笑。但是更让人佩服的,是后面,编辑让他给一本动物小说配图,还是新鲜人的他居然不接,说自己不喜欢画动物插图,编辑让他拿回去试试看。他拿回去翻了翻,还是不想画,觉得这样的小说里,动物都可以说人话,互相打来打去,一点动物的尊严都没有。不过他同住的朋友建议,既然他不喜欢没尊严的动物,那可以按照他的心思画他认为有尊严的。  
  
  于是,1962年出版的这本《自私的老鼠和有关自私的故事》(《Zhe Mean Mouse and OtherMean Stories》)成了杨志成的图画书处女作,更于当年摘下了美国AIGA大奖,也从此打开了他的童书之路。
  
  看杨志成的作品年表,其实你会发现,早期的他,更擅长画技而不是故事文本的创作,所以他的许多的书,大都是由别的作者创作文字,而其中更多的,还是源自东方的传说和民间故事。无论是1966获得凯迪克银牌以剪纸艺术传达诗意的《皇帝与风筝》;还是1989年以屏风的布局结构画面,再度拿下凯迪克金牌的《狼婆婆》,;抑或是1992年再获凯迪克银牌的《七只瞎老鼠》(后面两种都已经有了简体中文版),都是来源于在悠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无数人流传下来的流淌着东方血液的传说和故事。老先生自己的说法是,东方文化里精髓那么多,我画都画不过来,哪里有功夫去说去写自己的那点事情?
  
  凯迪克大奖鼓励的是画家的创新精神,杨志成的这三本获奖书,创作风格各不相同,大概最合乎凯迪克奖评委们的眼光。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就难怪有人会批评说杨志成“是没有风格的艺术家”,说实话,要从他80多本图画书创作中找出一个一以贯之的所谓风格,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也正因为如此,激烈一点的批评家甚至认为他的作品“是成人的东西,不是给孩子看的图画书,太过自我”,谈到这些议论的时候,老先生并不讳言,而是有些淡然地说:“我没有系统地学过画画,自然也就难说所谓风格,每一本图画书对我来说,其实都是一次新的学习过程,我尝试了那么多不同的技巧、手法,实在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至于孩子们,我的快乐为什么不能传达给他们呢?就算他们真的不理解,也不必勉强吧。”细细品味老先生这番话,再回过头翻翻那天特意带过去的几十本杨志成作品,我倒真的觉得,快乐二字果然贯串于这些书当中,虽然每本书的形式不一样,但是它们悠闲自得的精神,实在是相通的,难怪不管风格怎么变,我总是能在一大堆书里面一眼找出杨志成的作品。
  
  杨志成的80多本书里面,我最喜欢的是《My mei mei》(我的妹妹),一本难得的不但由杨志成画画,而且由他创作文字的图画书。这本书以他大女儿的角度,讲述去中国收养小妹妹的故事。整本书从一个孩子的眼光出发,采用了拉近镜头俯瞰的角度,人物比例在画面中显得非常大,从画面中传达出一个爸爸的浓浓爱意。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故事源于杨志成自己的生活经历,看样子,真到了情动之时,老先生也会忍不住拿起笔,说说自己那点儿事情的。
  
  有了这本《My mei mei》,大概没有人能说杨志成是不会编故事的了,而在他创作后期的两本关于汉字的图画书,则称得上他四十年创作大成的成熟期作品。特别是最新那册《Beyond great mountains》(远山之上),无论意境还是风格,都算是精品中的精品了。
  
  《Beyond great mountains》和之前的一本《Voices Of The Heart》(心声),同属于杨志成最具野心的图解汉字系列,他说,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以10本图画书的容量,解读《康熙字典》里面的214个偏旁部首,既让外国人理解中国,更让中国的孩子理解自己的文字,而且掌握了造字之法,自己再去造字,对孩子来说,更该是一种无上的快乐了吧?在《心声》里,杨志成讲解了以心为部首的二十四个汉字,既传神又余韵悠远,比如那个“悲”字,杨志成画作两个人背对背互相不理睬很伤心的样子,与字本身的形状简直是天造地设的搭配,中国人造字的艺术,也就尽在其中了。谈到这一点的时候,杨志成忍不住再举了一个例子:在教外国人汉字的时候,他问,如果让你来造一个字,闲字,你怎么造?对方说,那就是一个人,再加上一片沙滩,躺在沙滩上什么也不干就是很闲。杨志成告诉他,中国人可不是这么想的,你看“闲”这个字(注:繁体字的闲,是门里面一个月字,WORD的繁体里面打成木字,其实已经是经过简化了的),你从门缝里看过去,恰好看到月光洒进门来,甚至能听见它的声音,这一刻的感觉,就是中国人心中的“闲”。
  
  短短的两个小时,杨志成虽然也侃侃而谈,但给我的感觉,恰如这个“闲”字,总有些意在言外,更有些超然物外的感觉。或者这就像他打太极一样,有一种逍遥之意吧。不过尽管如此,谈到正在创作的这10本系列大书时,老先生还是忍不住双眸发亮,让人不由得感染到他探究的热情和创作的活力。


  这大概才是图画书创作最核心的东西罢,联想到中国目前的原创图画书,关于图画书作家的生存状态其实是个绕不过去的话题。根据杨志成的说法,即使是在出版业发达的美国,大部分图画书作家,也是很难单靠出书养活自己的,所以他还会有很多不同的职业。杨志成举了一个例子,他之前在美国画广告画,是按小时收费的,1962年的时候,一张广告画大约值几千美金,每一本图画书却只能卖2.5美金,版税是百分之十,插画家还要和文字作者平分。这样的报酬对比,杨志成却最终选择了图画书而放弃了觉得越来越无聊的广告画,终归是这个事业在某一处触动了他的精神吧。至于现在的图画书作家,到底是为了五斗米折腰而去生产低端的读本,还是为了那一点点精神触动而坚持,每个人自有选择。不过看着老人家纯净而自足的目光,你会觉得,他当初的放弃和坚持,实在是值得的。


PS:《狼婆婆》、《七只瞎老鼠》都是杨先生的作品
4#
 楼主| 发表于 2011-7-9 00:44:35 | 只看该作者
芭拉·库尼 Barbara Cooney(1917—2000)

芭芭拉.库尼1971年生于美国纽约,在东部沿海地区长大。她从1940年出版第一本图画书开始,到现在将近六十年不间断的创作生涯中,已有一百多部作品,获得许多图画书奖。但她表示,她最好的作品在得奖之后才诞生,因为她和她的创作技巧都比以前成熟多了。从1982年创作《花婆婆》开始,在许多人想要退休的年纪,她兴致蓬勃地继续创作出令自己满意的成绩。她的作品的特色之一,在于它们总是反映一种强烈的“地方感”。读者可以观察到多细腻的场景描绘,对一景一幕印象深刻。她并以严格控制的色彩和布局,经营出和谐冷静的感觉,有超越时空的意境;同时具有强烈特殊的风味,忠实表现故事的戏剧性。她的故事和图画里,有对微小的生命的关爱,使人“从谦卑的小花或小动物的脸上,看到美。” 库尼的妈妈是艺术家,也是她的启蒙老师。她表示,自己成为艺术的原因是“有许多接近创作材料的机会,一点点的教导,和非常固执的脾气。”

PS:《霍莉与艾薇的故事》、《艾玛画画》、《蓝子月亮》、《小鸟男孩》都是库尼画的
5#
 楼主| 发表于 2011-7-9 01:06:04 | 只看该作者

莉丝白·茨威格(Lisbeth Zwerger)

莉丝白·茨威格(Lisbeth Zwerger)出生于奥地利。父亲是版画家。自幼喜爱绘画,就学于维也纳的美术学院。1977年因《怪孩子》一作初露头角,曾获波隆那插画奖及BIB世界绘本原画展优秀奖。绘有《汉赛尔与格莱特》、《圣诞节颂歌》、《天鹅湖》等作品多数。1990年获国际安徒生奖。现居维也纳。她的画非常干净剔透,她的作品还有《绿野仙踪》和《艾丽丝漫游奇境》。

由于她的图保护的非常好,网上能找的很少.而且引进的也只有一本《海的女儿》。

PS:看下她的画风,很美。卓越上有很多她的原版书。
  
6#
 楼主| 发表于 2011-7-9 01:16:21 | 只看该作者

佐野洋子(1938—2010) 岁月尽头是北平

1938年出生于北京。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设计系毕业后,1967年至1968年曾到柏林造型大学进修石版画。归国后,一边从事设计、插图,一边开始创作图画书。《我的帽子》(《わたしのぽうし》)获第八届讲谈社出版文化奖绘本奖、《老伯伯的伞》(《おじさんのかさ》)获产经儿童文化奖推荐奖。2004年4月,她因为《活了100万次的猫》《老伯伯的伞》等对图画书的杰出贡献,获得了日本政府颁发的以艺术家为对象的紫绶褒章。
  
  佐野洋子的创作手法豪迈、不拘形式,有时用彩色铅笔勾勒可爱动物造形、有时以毛笔朴拙挥洒线条、或用油画粗犷呈现主题,画风独树一格,不落俗套。而她所创作的故事在简单中隐含发人深思的内涵,让人笑过后还会回头再看,禁不住一读再读,这是她的作品不仅吸引小孩,也能够扣住大人心弦的原因。

  佐野:我画的所有儿童图画书,都是为了孩子画的,没有为大人画过。虽然很多大人受了感动,说这些书好,但是我并不是为了感动大人而为大人画的这些书。从来没有这样过。比如,有的人说,我们作品里的画,小孩子不懂,大人才懂,有这样的说法。但是,我可以说,像我们读《格林童话》,它里面也有很多至今我也不懂的故事,不懂的情节。比如说,青蛙为什么变成王子,为什么公主要和青蛙王子结婚,我至今也搞不懂为什么。不是说“孩子不懂”就不是孩子的书,小孩不懂的,其实大人也不懂。并不是说,小孩不懂的书,就是大人的书。孩子的书不能以这个作为标准。


PS:她的作品还有《熊爸爸》、《五岁老奶奶去钓鱼》

7#
 楼主| 发表于 2011-7-9 01:17:00 | 只看该作者
先睡觉去了,有空再继续发
8#
发表于 2011-7-9 07:18:37 | 只看该作者
喜欢。
9#
发表于 2011-7-9 20:19:11 | 只看该作者
真好!喜欢!
呼唤果妈继续分享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7-9 23:36:28 | 只看该作者

宫西达也(1956— )

1956年,出生于日本静冈县,毕业于日本大学艺术学部美术学科,从事人偶剧的舞台美术、平面设计工作后,开始绘本创作。 他从保留在自己心底的童年记忆和4个孩子的育儿经验中得到创作灵感,使得作品充满趣味天真、并以温馨诙谐的故事和有力度的画风独树一帜。创作的同时,他还致力于绘本的推广工作,几乎走遍日本的每一个县为孩子、家长做绘本的演讲。

大陆已经引进的作品:
《我是霸王龙》、《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你真好》、《永远永远爱你》、《好饿的小蛇》、《好饿的老狼和猪小镇》、《今天运气怎么这么好》、《喵呜》、《跟屁虫》、《宫西达也系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 粤ICP备15113216号 )

GMT+8, 2024-11-27 05:55 , Processed in 0.086014 second(s), 2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