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点我捐助三叶草
查看: 338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儿童早期教育书籍盘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21 15:03: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儿童早期教育书籍盘点

朋友马上生宝宝了,俺在家里倒腾了一些儿童早期教育的书籍送给她。这一倒腾,回忆起好多当年的阅读感受和故事,顺着这情绪把接触过的早期教育书籍做个小小盘点。俺是个没啥子灰度的人,智力还局限在孩子般非黑即白的理解范畴,故而许多观点可能只是偏见,大家各取所需吧。

关于儿童早期教育领域的四大名著俺都诚实的拜读过,包括19世纪德国的《卡尔威特的教育》、英国的《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和20世纪意大利的《蒙特梭利教育》、美国的《斯特娜的自然教育法》。这些都是早期教育的人类智慧结晶,真是值得细细品读的,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

先说说俺最不喜欢的《蒙特梭利教育》,蒙氏早教机构在中国还真不少,对中国早期教育界影响最深远的估计应该是蒙氏了。其实蒙特梭利女士是个医生,医生面对最多的当然是病人,蒙氏教育的第一桶金毫无疑问是针对“智障儿童”的。“蒙特梭利发现,智力缺陷儿童的心理水平一般比同龄的正常儿童差,但与年龄更小的正常儿童有很多共同的特点,如感官发育不完善,动作不协调,走路不稳定,不能从事脱衣服之类的活动,没有掌握语言,注意力不集中等。因此她确信,自己为智力缺陷儿童设计的教育方法也适用于正常儿童,而且会获得更显著的效果。于是,于是她开始献身于正常儿童的教育工作。”这段话的逻辑看上去多么无厘头的搞笑,你应该知道我为什么不喜欢蒙氏教育吧。说白了,许多为了给孩子最好教育的中国父母,花了大价钱把孩子送到蒙氏幼儿园接受智障儿童的教育,真是被大大的忽悠了。蒙氏最著名的所谓感统训练,其实对于正常的孩子来说,在大自然中奔跑撒野就会自然而然获得,在这里被开发成各种工作和活动,真不是一般的低能。

孙瑞雪应该是在大陆推广蒙氏教育最不遗余力的人,她的《爱与自由》和《捕捉儿童的敏感期》在妈妈群中神圣如同圣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成人唯一可做的就是给孩子自由,而不是将他变成你期望他变成的那样子”、“ 人之所以有别于动物,是源于人生而拥有精神胚胎。爱和自由科学教育方法,就是遵循生命成长的法则,让孩子在爱和自由的环境中,通过自我体验、自我建构,来破译这一精神的密码,按照生命的密码,自然成长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自我完善的人……”这不是屁话是啥?教育的根本就是影响,多优良的“精神胚胎”,掉到猪圈里,也只有长成一头猪的命!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俺非常喜欢,许多话都说到俺心坎里,在不了解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理念的情况下,俺就不自觉的这样践行着。所以看到斯宾塞的书,给了我莫大的激励与快乐。斯宾塞说“人需要自然、文学、艺术乐趣,缺少了绘画、雕刻、音乐、诗歌……生活丧失了自己的一半精华”,看到这样的话语,斯宾塞在俺心目中又得了不少加分。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书中还步伐简单易行的快乐锦囊,真是不该错过的好书。
l  保护孩子快乐的天性,快乐的就是有益的:掌握了这个秘诀的家长,学习也可以变成游戏般快乐,否则的话,即使游戏也可能被整得枯燥乏味。我还看过一本叫《游戏力》的书,讲述游戏的无穷力量,游戏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这是中国家长应该恶补的课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其实没有“儿童”这个概念的。中国古典名著中有儿童文学吗?四书五经哪个是适合孩子心智和趣味的?再联想一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儿童形象,多是司马光砸缸、神笔马良这样的早熟少年,背负着沉重的道义和责任的小大人。而在西方,像爱丽丝、彼得潘、小王子、长袜子皮皮、尼古拉这样的调皮捣蛋、古怪精灵的儿童形象,真是太多了。儿童的天性就是顽皮、快乐的,不要把爱变成管束,剥夺孩子的快乐。
l  多一些友好和鼓励,智力教育上拒绝惩罚和暴力:俺总觉得,打孩子是一种无能。俺们作为家长这么一大把年纪、个头是孩子的好几倍,对付一个小小孩,不能和颜悦色的沟通,还要付诸武力,真是有点害臊呀!
l  经常做些运动:“抛一个球让小朋友接住”,仅仅这个简单的运动,里面就有大量的脑力与协调性的锻炼:判断球的方向、力度、速度,伸出小手稳稳的抓住球……我想它远比呆在家中呆板的认字背单词要有益、有趣的多。
l  让大自然开启孩子的悟性:艺术、科学、宗教,所有这些人类最伟大的思想,说到底都是人类对完美大自然的无限逼近的矫情模仿,大自然是最伟大的老师,带孩子深深的走到大自然中,呼吸、观察、奔跑、聆听、呐喊,闻着花儿的芬芳、听着海浪拍打沙滩、用双脚丈量着原野,自自然然的长大…

我是先看过《哈佛女孩刘亦婷》之后,才看到《卡尔威特的教育》的,发现哈佛女孩刘亦婷成长的原版教科书就是《卡尔威特的教育》。刘亦婷的妈妈在中国早期教育还相对蔽塞的时候,就接触到这本书,并不折不扣的践行,真是让人钦佩的前卫母亲。《卡尔威特的教育》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教育故事,老威特早期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成为天才还是庸才,不是由天赋和遗传决定的,而是由出生后的早期教育决定的;对于儿童的教育,必须与儿童智力曙光的出现同时开始;尽可能早、尽可能多、尽可能正确地开发孩子的智力,这样孩子就能成为天才。”说实话,俺从《卡尔威特的教育》的阅读和实践中受益匪浅的,但最后还是选择了远离,因为这本书的功利色彩还是颇为浓厚的,在俺看来“天才”、“哈佛女孩”这不应该是教育的目的,最多只应该是教育的副产品。与其做一个憋足了劲的家长,为了辉煌目标而亢奋的活着,俺更愿意静静陪伴在孩子身边,同孩子一同快乐、一起歌唱,没有目的,仅仅过程就是一种圆满。

《斯特娜的自然教育法》俺确实认真看过,但现在竟然完全记不起这本书的要点,所以如果看了其它三本书,这本书忽略不看,应该也可以,独特的、原创的东西似乎不多,更多是对前辈的吸收与借鉴。

其实在更早的17、18世纪,有两本书应该引起大家的注意。17世纪末英国哲学家洛克的《教育漫话》,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将教育分为体育、德育、智育三部,发展健康的身体、形成善良的德行、以及选择一种适当的学术课程成了儿童教育的三驾马车。虽然《教育漫话》只是洛克关于教育的一些思考,但这本书在18世纪几乎被翻译成所有欧洲语言,卢梭也坦承这本书对他的价值和影响。卢梭的《爱弥儿》是另外一本关于儿童教育的巨作,只要你能抵挡住卢梭那张婆婆妈妈的碎嘴,一定能读出这本书的价值。“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我们幼年时,最初的意识就像江河湖水的源泉,活泼而无拘无束,只要一点点力量就能转变它的流向”、“ 教孩子生活,生活,并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动,那就是要使我们的器官,使用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们感到我们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看这些三四百年前写下的文字,那是一种怎样的感动呀!

还有一个中国老人陈鹤琴,俺不得不说说他。陈鹤琴19世纪末出生,毕生从事儿童心理与教育的教学和研究,是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也是中国儿童早期教育的第一人,中国幼儿教育事业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创立托儿所、婴儿院、幼儿园,创办了幼师专校;创办了儿童玩具、教具厂,根据儿童心理的发展程序,制作了多种型式的玩具与教具;编辑出版了儿童课外读物,还为幼教界主编了多种辅导性刊物,创办与领导了中国幼稚教育的学术团体;还依据自己孩子的成长观察日记总结的幼儿教育著作……那是从无到有、走出混沌的旅程,其中艰辛可向而知。记得当时看过一个关于陈鹤琴的纪录片,只看得我热泪盈眶。

俺还有两个独家秘方,帮助我走进孩子们斑斓的世界,在这里也和盘托出吧。
l  第一个就是阅读经典的儿童文学著作,于我真是也受益匪浅的。儿童文学著作的斑斓想象,让我摇身变成故事大王,随时随地都能给孩子胡编乱造些小故事。当然更大的益处,在于儿童文学著作中对于儿童心理的拿捏与把握,真是十分精准和透彻。正是这些作品,让我能更好的理解孩子,他们的心理、思考问题的逻辑、放荡不羁的想象、自由自在的天性……
l  另一个就是阅读名人传记的童年部分,安徒生、泰戈尔、沈从文、爱因斯坦、佛洛依德、罗曼罗兰、梅纽因、霍洛维兹、古尔德……这些伟人的童年我都正儿八经的研究过,希望找出伟大是如何练成的蛛丝马迹,也是收益匪浅。即使是虚构的文学作品,如《麦田里的守望者》、《约翰克里斯多夫》这样的作品,我也特别喜欢看其中关于童年和青春的纪录、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其中的人性是货真价实的。

在陪伴丫头成长的这八年,我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丫头对我的再教育。孩子的纯真和快乐,让我对孩子升出由衷的崇敬。老子曾说“婴孩是一种圆满”。能够在满身疤痕、满心龌龊的成年后,有机会再次接近这种圆满,那也是我们最初的样子,真是一件幸运和幸福的事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 粤ICP备15113216号 )

GMT+8, 2024-11-28 09:15 , Processed in 0.064486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