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点我捐助三叶草
查看: 61558|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喜阅365】10月7日《黎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0-7 13:08:1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0月7日《黎明》

据说,《黎明》的灵感来自于我国唐朝诗人柳宗元的《渔翁》,他跨越了绘本传统的叙事风格,首度以“诗”的形式,探索绘本无限的可能性,让绘本不只是可爱或逗趣文字及图像的结合,而有了更深遂的意涵。

Q1.jpg (7.4 KB, 下载次数: 177)

Q1.jpg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0-7 13:09:28 | 只看该作者
据说,获得美国图书馆协会最佳童书奖的《黎明》,灵感来自于我国唐朝诗人柳宗元的《渔翁》,它跨越了绘本传统的叙事风格,首度以“诗”的形式,探索绘本无限的可能性,让绘本不只是可爱或逗趣文字及图像的结合,而有了更深遂的意涵。
    乌利·舒利瓦茨画的是水彩,却借用了中国水墨画晕染的技法,通过画境来表达诗意,将绘本“图会说话”的魅力展现无遗。美国《父母杂志》评论这本书:“色彩和光线是如此真实,读者几乎可以感觉到自己的瞳孔随着光线的增强而缩小。这是一次精准而又极富感染力的艺术之旅。”
3#
 楼主| 发表于 2011-10-7 13:09:50 | 只看该作者
如果说绘本可以是一首诗,那《黎明》绝对是一个好例。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绘本。在这个浮躁的年代,我们和我们的孩子,都太需要这样的绘本了。           ——著名儿童文学家  彭懿
4#
 楼主| 发表于 2011-10-7 13:10:35 | 只看该作者
世界绘本最高奖项凯迪克金奖得主代表作。
美国图书馆协会最佳童书奖。

色彩和光线是如此真实,读者几乎可以感觉到自己的瞳孔随着光线的增强而缩小。真是一次精准而又极富感染力的艺术之旅。
——美国《父母杂志》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0-7 13:11:38 | 只看该作者
作者美国) 乌利·舒利瓦茨 译者: 彭懿


乌利·舒利瓦茨(Uri Shulevitz)
1935年出生于波兰华沙。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随家人流亡欧洲,直到1947年才在法国巴黎找到了落脚之地。1949年,全家迁往以色列。为了平衡自己爱幻想的天性,选择研读博物学,白天上课,晚上到美术学校习画。1959年,只身前往纽约,一边在布鲁克林博物馆的美术学校学画,一边为希伯来语童书画插画。1963年,出版第一本绘本《月亮在我的房间里》(The Moon in My Room)。曾荣获包括凯迪克奖在内的多项绘本大奖。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0-7 13:12:57 | 只看该作者
读者书评:

《黎明》,这本由美国画家乌利•舒利瓦茨创作的著名绘本,灵感却来自于中国唐朝诗人柳宗元的《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黎明》中的画面,令人感觉非常的东方。一来,画家表达的是中国的诗意和禅意,二来,画家虽然用的是水彩的技法,却多少营造出一些中国水墨画的味道。
画家用了整整二十二个画面,用这二十二个瞬间,捕捉和定格了黎明的全过程。
画面从黎明前的第一道微光开始,光线逐渐变化、视角慢慢移动,无论是山、是湖水,是鸟儿还是微风,一切都安静得让人屏住呼吸。直到突然之间,太阳升起,山水之间呈现一片青绿,这恰是柳宗元的名句“欸乃一声山水绿”的绝佳写照!
从开始,到结束,它几乎没有什么情节,也几乎没有什么文字,只是靠画面中色彩的渐变、天光水色的微妙变化, 来表现诗的意境。
整个阅读的过程中,有种感觉,好似在看一部宁静的电影,这部电影的许多画面是根本没有配音的。实际上,有的画面甚至只配了一个字:如,第一帧画面,“静”;第二帧,“止”。这时,语言的功能,部分被画面代替了,这更表现出绘本同时用画面和语言来讲故事的特点。
可是,这样一本充满诗意、画面宁静的“高雅”的绘本,孩子们会喜欢吗?他们看得懂吗?读给他们听的情景会是怎样的?这里,我摘引台湾的胡玉立女士的一段文字:
“犹记,第一次为孩子们朗读这本绘本时,翻开第一页,就只有 ‘静’这个字,与页面中央椭圆形阴郁的暗蓝色块。那股沉静简洁的气氛,顿时充斥了整个时空。
接下来的翻页,是大胆而层次无尽的蓝和再清朗不过的文字。随着文字淡然的铺陈行走,画面里的湖光乍现,山色悄然流转,蝙蝠、青蛙、小鸟逐一跃动,直至最后,当文字道出‘山和湖都变得一片翠绿’,画面亦以左右全跨页方式瞬间‘绿化’,气势磅礴,毫不拖泥带水。末页的山水、朝阳和湖心中的小船黑影,一片和谐静谧。
孩子们?着、听着,悄然无声,仿佛连一丁点儿的声音,都会破坏了现场的宁静气氛。
其实,那时的我,内心颇为惶恐。我担心,孩子们并不喜欢或不明瞭这本书的意境。但,随着为孩子们朗读的经验积累,我明白,自己是多虑了。
孩子们聆听时的专注神情和聆听后的寂静,足以证明,他们自然也沉浸在由文字和图像完美结合而成的氛围里。说书的大人们,毋须焦虑地询问‘好不好听’、‘看懂了没有’,因为,享受如诗如画的意境,是用不着言传也没有年龄界限的。”
试想,作者是多么“看得起”小孩子,才专门为孩子们创作了这样的绘本。我们或许也可以打破对儿童世界的陈见,不要以为孩子只能接受有趣的、活泼的、可爱的、那些“轻”的东西,其实,孩子的内心也有宁静的、深沉的、哀伤的、那些“重”的东西。
我们来看看罗曼•罗兰对童年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心理描写。有一次,小克利斯朵夫和舅舅在夜晚谈论他创作的那些歌曲,那时:
“月亮刚从田野后面上升,又圆又亮。地面上,闪烁的水面上,有层银色的雾在那里浮动。青蛙们正在谈话,草地里的蛤蟆象笛子般唱出悠扬的声音。蟋蟀尖锐的颤音仿佛跟星光的闪动一唱一和。微风拂着榛树的枝条。河后的山岗上,传来夜莺清脆的歌声。  
  高脱弗烈特沉默了半晌,叹了口气,不知是对自己说还是对克利斯朵夫说:  
  ‘还用得着你唱吗?它们唱的不是比你所能作的更好吗?’
  这些夜里的声音,克利斯朵夫听过不知多少次,可从来没有这样的感觉。真的!还用得着你唱吗?……他觉得心里充满着柔情与哀伤。他真想拥抱草原,河流,天空,和那些可爱的星。”
还有一段:
“忽然高脱弗烈特在黑暗里唱起来。他的声音很轻,有点儿嗄,象是闷在心?的,一二十步以外就听不清。但它有一种动人的真切味儿,可以说是有声音的思想;从这音乐里头,好象在明净的水里面,可以直看到他的心。克利斯朵夫从来没听到这样的唱,也从来没听到这样的歌。又慢,又简单,又天真,歌声用着严肃的,凄凉的,单调的步伐前进,从容不迫,间以长久的休止,——然后又继续向前,逍遥自在,慢慢的在黑夜里消失了。它仿佛来自远方,可不知往哪儿去。清明高远的境界并掩饰不了骚乱不宁的心绪;恬静的外表之下,有的是年深月久的哀伤。克利斯朵夫凝神屏气,不敢动弹,他紧张得浑身发冷。”
和小克利斯朵夫一样,每个孩子内心有一个完整的世界。好的音乐、好的美术,和好的故事,会使它更为丰富、更加饱满。。
7#
 楼主| 发表于 2011-10-7 13:13:37 | 只看该作者
几年前听过阿甲老师用古语吟诵,很美。
8#
发表于 2014-5-13 14:03:05 | 只看该作者
福田站  游妈:
《黎明》的画风特别有韵味,内容就像诗,画面也很有镜头感,一个一个的画面像像镜头拍摄的手法,一页一页把内容延伸出来,朦胧柔和的画风,简洁诗意的内容,特别值得我们去翻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 粤ICP备15113216号 )

GMT+8, 2024-11-22 00:35 , Processed in 0.088695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