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点我捐助三叶草
查看: 524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林格:全面依靠孩子-2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14 00:31: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孩子能不能惩罚?
  人只要实现了自觉管理,就会为自己而努力,也就是说,当我们的孩子建立起了责任心,就很有可能迁移到学习上来,就会逐渐明确:我为自己上学。
  这正是我们教育者梦寐以求的,引导孩子喊出"我为自己上学"这个心声的秘诀,就在于培养和巩固孩子的责任心:
  首先,责任心萌芽于"拥有自己的秘密",先贤曾说:"没有秘密的孩子长不大";
       其次,责任心稳固于"在错误中受到惩罚因而内疚",因此,教育也需要惩罚(并非体罚)。
  允许孩子有秘密,除了尊重孩子的隐私是教育者的基本道德以外,更加重要的是--没有秘密的孩子,心灵世界是单调的、狭窄的。
  允许孩子有秘密,是帮助孩子走向独立的踏脚石。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走向独立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之一,而拥有个人秘密并能恰当处理正是走向独立的要素。秘密往往与责任相连,并且要独立承担责任。
  据《信报》记者杜丁调查撰文,大多数家长都偷偷翻看过孩子的书包,偷看孩子的日记。一项专项调查结果显示,70%的孩子都强烈反对父母的这一行为。
  有一位15岁的女孩这样写道:"有一个星期天,我痛快地玩了一天,因为一个星期的紧张学习使我头晕目眩,两眼发花。可是,我玩累了回来时,发现我的书包被翻过了。于是,我立刻想起了书包里的日记本。果然,日记被妈妈翻看了,并且写了留言。虽然她向我道了歉,但这道歉又有什么用呢?日记写的是我心中的秘密,是我从来不肯泄露的私事,我从没对父母说过,可妈妈竟查了我的书包!
  "我又羞又愤,决了堤的泪水发狂地流!我真想大声对妈妈喊:你为什么要这样做?!母爱,这是母爱吗?伟大的母爱,是了解、关心和爱护呀!我真想冲出家门,去远方,甚至想到了死……"
  有一位孩子为了防备父母偷看日记,准备了两个日记本,一本是写给父母看的,净是要好好学习之类的话,另一本则是自己真正的心里话。当妈妈打开孩子的日记本时,上面写着:妈妈,我知道你要看我的日记本的……
  这些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应该让每个家长和老师深思。家长们的误区在于,以为自己是"过来人",孩子还小,不知道保护自己,所以要查看日记,以"随时掌握孩子的动态","防微杜渐"。有的老师让孩子交日记,可想而知,这些所谓的日记不是编的,就是装模作样的。孩子需要有自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摸索、碰撞,在这个过程中知道问题的边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任何粗糙的插手,都会让孩子在自己找寻坐标的过程中感到被监视,甚至感到羞辱。
  惩罚是必要的,就是要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多年前我曾经力促孙云晓教授写一本关于自己教子经验的书,后来就有了《我要做个好父亲》这本独特的书。孙老师的女儿孙冉我也熟识,由于得到了民主的教育,发展很好,没有上过名牌中小学,却靠自己努力考上了复旦大学,现在已在一家国家级的新闻单位做了记者。在这本书中,孙老师讲了一个关于责任心培养的故事:
      以前,每天早晨他都会催女儿起床,可女儿总是不情愿地说:"再待会儿。"如果真迟到了,她又会抱怨父母不把她拽起来。之后,孙老师就决定让女儿自己对自己的事负责,让女儿自己定闹钟。有一次,闹钟响了,她把闹钟一按又睡了,结果一觉睡到十点半,受到老师的批评是自然的了。可她又不能怪父母,因为她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从那以后,女儿就摆两个闹钟在房间,叫自己起床。终于,她不再需要父母催促,而且学会了自己整理床铺、准备早餐。这是她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走向独立的基础,而这正是在增强了责任心的前提下实现的。
  孩子由于年幼,缺乏知识和经验,经常会有一些过失,这并不奇怪。重要的是,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过失,并且要承担责任,美国前总统里根在他的回忆录中也有一个故事:
  里根11岁时,一次踢球把邻居家的窗玻璃打碎了,邻居要他陪12.5美元。他只好回家找爸爸。
  爸爸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让里根自己想办法。里根很为难地说自己根本没有这么多钱,爸爸就借给他12.5美元,并告诉他一年后偿还。此后,里根开始了艰苦的打工生活。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挣足了12.5 美元,还给了父亲。
  后来,里根回忆说,正是通过这件事,他懂得了什么是责任,懂得了一个人要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一般来说,孩子有过失的时候,恰好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给予自觉的机会,可能会吃一堑长一智,由此走向成熟,有可能使孩子刻骨铭心,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近年来,"赏识教育"盛行,不过清醒的人都知道,单纯的赏识是不可能教育好孩子的。
  在教育的十八般武艺中,惩罚也是很必要的,因为人的发展是艰苦的,是"先痛然后快乐"式的不断自我更新。但这里所说的惩罚不是教条,更不是单纯的打骂,而是以民主为内核精神的自我惩罚。
  有人说,惩罚教育会使得亲子或者师生关系变得紧张,那我们可以反问:溺爱、放任不管就可以形成良好的关系吗?惩罚的目的不是惩罚本身,而是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并且克制"以自我为中心"意识的膨胀。
  教育者最好少一只手
  我们可以假想自己只有一只手,于是在孩子面前,我们成了需要他帮助的人。结果,孩子不仅能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事情,而且还能在帮助你的过程中独立起来。
       很可惜的是,在独生子女这个人类史上的奇迹面前,我们的教育者恨不得长出三只手、四只手来,结果大幅度延迟了孩子的自主与独立。人是在自主活动中获得觉悟的,因此,教育者的一个善行就是:最好少一只手。
  卢梭曾在他的名著《爱弥儿》中自问:"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他自己回答说:"最好的教育就是什么也不去做。"这话不敢说是真理,但它发人深省。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者,是不是做得过多了呢?孩子们常常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而是为了教育者的目标而奋斗,这样的"做"当真不如"什么也不去做"!
  法国作家福楼拜到五六岁时才逐渐学会说话。上小学以后,也总是学不会写字。当外科医生的父亲,看到小福楼拜的学习成绩一点儿也没有长进,认为他是个"笨儿子"。事实上,福楼拜的学习成绩确实不好,只勉强接受了义务教育。以后,尽管福楼拜多次努力,想考进高一级的学校,但都因为考试成绩差,没有被录取。不仅如此,每次考试时,他的癔病都要发作一次。
  福楼拜的父亲为他的学业和前途感到忧虑。想让福楼拜继承他的医生职业,为此,父亲整天不离左右地看管福楼拜用功学习,可是,福楼拜的学习没有一点儿进展,成绩还是很糟糕。福楼拜18岁的时候,当父亲知道福楼拜没有要做医生的愿望时,要求他去巴黎学习法律。
  有一天,福楼拜的癔病又发作了,他倒了下去。这年,福楼拜已经23岁了。父亲为了给福楼拜治疗癔病,就不再督促他学习,后来父亲渐渐对福楼拜的前途丧失了信心,干脆放弃了对福楼拜学习的期望和要求。福楼拜在精神上摆脱了一切束缚,这时,才发挥出他潜在的才能。
  福楼拜闭门不出,阅读了大量的文学著作,常常沉迷于文学与幻想之中。在灵感的启示下,福楼拜接连不断地创作出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广泛的社会性、具有文学价值和欣赏品位的作品来。虽然写得慢,但是他的创作热情很高。他的代表作《包法利夫人》,用了6年时间写成。在创作《圣安东尼的诱惑》时,福楼拜多次改变构思,推敲主题和立意。出版定本时,已经是在他开始着手写作这本书的25年之后了。
  当父亲"什么也不做"的时候,福楼拜成功了!值得反思的是,福楼拜的成功并不是父母教育的结果,而恰恰相反,是在他成为一个没人管教的"自由人"以后,自身的文学潜质得到了超常发挥的结果。而在中国,多少教育者千方百计地尝试使孩子成才,多少家长殚精竭虑、不辞劳苦,甚至牺牲自己的事业和爱好,用自以为正确的方式管教、指导孩子,但往往不但没有效果,甚至还不乏悲剧性的例证。过度教育导致事与愿违,一部分原因就是教育者不仅用双手在护佑孩子,甚至恨不得多生出几只手,多长出几双眼,死死盯住孩子,让孩子能顺利走向教育者设想的未来。
     "少一只手"并不是对孩子放任自流,而是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给予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也许你会发现,孩子收获的,比你期望的要多得多。
2#
发表于 2011-8-14 08:38:54 | 只看该作者
要放手,也是需要底气的,呵呵。
这个度的把握不容易呀。
福楼拜是个特例,毕竟只有一个福楼拜,现在到了自己成家立业还在啃老的孩子也不在少数呀。

而且这个年代,对家长的要求太高了,需要一个全能家长。即便自己不直接教孩子,至少自己要知道是怎么回事。心中有数才成。
否则太多东西不知道要如何选择。
要不要学乐器,学才艺,要不要学运动项目,学到什么程度,要不要学英语,该不该上补习班。。。
素质教育是很好,可是这些教育大部分都在家长带着孩子满世界在找班学。
试问下,学校有哪个孩子啥都没去学的?
按说,孩子是该玩的,可是我想没几个家长敢让孩子尽玩啥都不去学。
我想家长心里都没底。
光靠孩子自己去学,不放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 粤ICP备15113216号 )

GMT+8, 2024-11-29 06:29 , Processed in 0.093710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