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陈刚 2017年8月8日星期二
在我正式进行演讲之前,我想先作一个现场调查。现场为人父母的会友或嘉宾,请举个手;各位父母经常和孩子有亲吻、拥抱等亲密行为的,请再举个手。
现场第二次举手的人比第一次举手的人明显要少很多。这非常符合咱们中国人传统的相对比较内敛的情感表达方式。不过今天我想说,大家也可以善用肢体语言来更好地进行亲子沟通。
美国学者米迪皮尔认为,即使是最保守的看法,在某一交往过程中,35%的社会信息是通过语言传递的,其余65%的信息是由非语言手段传递的。据研究,高达93%的沟通是非语言的,其中55%是通过面部表情、形体姿态和手势传递的,38%通过音调传递。 在亲子沟通中,肢体语言传递的信息就更丰富了。孩子们对父母的肢体语言非常熟悉和了解。父母不同的肢体语言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孩子们多数一清二楚。孩子们最喜欢的是父母完全的陪伴,尤其是低龄的孩子。
亲子阅读的时候,父母与孩子相依相偎,一起读一本书。父母为孩子读书时专注的神态、温柔的眼神、相依偎的身体,无不让孩子觉得特别安全、放松、柔软。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就非常喜欢和孩子一起进行亲子阅读。
父母和孩子聊天的时候,放下手头的工作或者事务,认真地倾听孩子的话语,看着孩子的眼睛,及时地回应,说到高兴的地方时,可能揉一下孩子的小脑袋,轻轻拍一拍孩子的小屁股,或者把孩子抱起来,亲一亲,转一圈。孩子们也特别喜欢这样的时刻吧。我老公和我每天都会亲亲抱抱家里的小朋友,他也非常乐在其中。
孩子们还喜欢那些和父母一起玩游戏的时光,一起去运动的时候,一起去工作、完成某项任务的时候……父母和孩子都很专注。 是的,亲子沟通的时候,孩子们可以通过父母的身体动作、站姿、移动的状态、面部表情、手势、眼神和神态这些肢体语言,来充分地了解父母的状态。当父母蹲下来跟孩子说话的时候,孩子可以感受得到父母对他的尊重和平等的对待。
当父母可能有言行不一致的时候,嘴上说着要勇敢,但手抖成筛子时,孩子看在眼里,自然知道父母是害怕的。英国心理学家阿盖依尔等人研究,当语言与非语言信号不一致的时候,人们相信的是非语言所代表的意义。语言受意识控制,容易作假;肢体语言则不同,大都发自内心深处,极难压抑和掩盖。当孩子一身又脏又臭地回到家里时,父母捏着鼻子说上十句“我爱你”,也比不上一个完全的拥抱更能够让孩子安心。当父母跟孩子对话时,一边说着我在认真听你说话,一边头也不抬地盯着手机,孩子怎么可能相信父母在全神贯注地听自己说话呢?
一个人的肢体语言,跟他的性格、气质密切相关。开朗自信的人,与内向、敏感的人相比,手势、表情肯定会有明显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肢体语言。而不同家庭里,也会有不同的亲子密码。不同的父子、父女、母子、母女之间,可能会有不同的表达亲密的方式,也可能会有不同的暗号。当父母或孩子一方有强烈情绪的时候,处于濒临爆发的边缘,另一方可能会用事先早已约好的暗号,轻轻触碰一下他的肩膀或者耳朵,或者其他什么地方,提醒他需要注意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再来进行沟通。
父母的肢体语言能够被孩子观察和接收,譬如用手捂嘴、用手摸鼻子、挠脖子、用手摸下巴、挠头、抽烟的节奏、点烟、甚至弹烟灰的轻重缓急,与孩子沟通时的空间距离,包括站姿或坐姿,脚步的大小、快慢、姿势等。
在一方面,父母也要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孩子的肢体语言,来加强对孩子的了解。调整自己的肢体语言,采取孩子更能接受的肢体语言,调整沟通模式:从指责批评指向对方、表述“你”的信息的手势,调整为指向自己的手势,表述“我信息”,即自己的感受和自己受到的具体影响。与孩子沟通的时候,不要自顾自地说,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反应,比如孩子开始出现左顾右盼,注意力不集中,父母就应该停止沟通或者转换话题了。
对于年幼的孩子,这种非语言反应更加重要,许多孩子还不会用语言来拒绝父母,只会下意识地用行动来表示。如果父母不了解这一点,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我说你的,我做我的”。
父母在观察孩子时,习惯第一眼就看孩子的表情。善于观察和杴的孩子懂得“脸部表情可以装”,不是还有一种职业叫做“演员”吗?但是很少有孩子知道如何伪装双脚的动作。其中一个线索就是双脚朝向的方向。当孩子与母亲说话时,如果孩子的双脚朝向某个方向,而不是正对着父母,就代表他想要结束这场对话。如果孩子突然双脚(脚踝之处)交叉,就代表他有些紧张或是觉得受到威胁。如果孩子将身体往后移,然后翘脚而坐,这就是自信的表现,代表他喜欢目前谈话的内容。
回归到亲子沟通的终极目标,我们必须承认,所有的关于肢体语言的运用也好,口头语言的应用也好,都是必须以真诚、接纳和同理心为基础的,不是出自为了“改变”孩子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为目标,而是真诚地出于对孩子的爱和关心;对孩子不设条件地接纳;愿意聆听孩子的话,听懂孩子想说什么,体察孩子的感受。
善用肢体语言,构建更美好的亲子沟通——你值得拥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