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家海德(Fritz Heider)认为,当一个事件发生时,人们很自然的会对自己及别人的行为进行分析,并推断引发此行为的原因,这个推断的过程就叫做归因。 有些孩子在和别人有摩擦、碰撞,或发生纠纷时,总是一口咬定“对方是故意的”,即使对方道歉赔罪也不肯轻易放过。因为如此,许多小朋友干脆选择离他远一点、不和他来往,以避免在互动之间,一个不小心就会引发不愉快的结果。久而久之,孩子的人际关系出了问题,不只在班上几乎没有朋友,而且每次分组都得面对找不到同伴的尴尬情境,最后落得郁郁寡欢,还认为一切都是别人造成的。 像这样的人际关系困扰,或许可以从“人际归因”得到一些灵感与启发,找出解决的方法。我们要如何帮助孩子发展人际归因呢?以下方法可供家长们借鉴。 1. 接纳孩子的负向情绪。受到他人的行为干扰而觉得不舒服是人之常情,接纳、聆听孩子的感受,会让孩子更具同理心,也更愿意原谅别人的无心之过。 2. 鼓励孩子延迟归因。当孩子的情绪比较缓和之后,父母可以进一步鼓励孩子搜集相关的资料,以提升人际归因的准确性,并养成不骤下判断的习惯。 3. 引导孩子解决问题。当孩子做出相对客观的人际归因之后,就可以引导孩子思考如何应对这样的状况,并鼓励孩子原谅他人的无心之过,避开恶意的欺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