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G24 黄国凤 儿童阅读的意义,兴趣和规划 在育儿的路上走了五年多,关注、学习并实践着,但当下决心为孩子阅读做点事情的时候,我像是突然找到了努力的方向,激动而亢奋! 在三叶草故事妈妈学院初级班学习了三个多月,每天阅读打卡,听线上讲座6课:第一课《童年、阅读、三叶草》 、第二课《什么是好的阅读》 、第三课《如何选择一本合适的书》 、第四课《故事知道怎么办》 、第五课《亲子阅读玩起来》 、第六课《公益关我什么事》,并反复研读了几本关于儿童阅读的书籍和理论,现在梳理一下,作个读书笔记或读后感,给自己以及关注儿童阅读的家长以动力和支持。 这里会谈谈孩子为什么要阅读、如何引导孩子爱上阅读以及儿童阅读中存在的误区以及规划。文中摘选的段落出自六次线上讲座及斯蒂芬.克拉生的《阅读的力量》、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以及松居直先生的《绘本之力》、《幸福的种子》与《打开绘本之眼》等。 一、孩子为什么要阅读
如果从对心灵滋养上来说, 格林厄姆这句话深刻阐述了儿童阅读的意义:"或许只有童年读的书,才会对人产生深刻的影响……孩提时,所有的书都是预言书,告诉我们未来的种种……这些书都影响到未来。我想这正是书令人激昂兴奋的原因。我们从人生前14年所读的书中获得的激励与启示是以后阅读所无法比拟的。”阅读,可能不会为我们所遇到的问题提供直接、明确的答案,但却可以给提供更宽广的视野和角度,将我们引向更光明的路上去。也如梅子涵老师所说:快乐是有层次的。文学最大的意义,就是可以突然唤醒你心中的某种东西。这就是一种快乐,大快乐! 如果从教育角度考虑,崔利斯说:教育的一个深远目标是让孩子爱上阅读。孩子们一旦喜欢上阅读,就会自然而然地主动学习。国外的大量研究已经证明: * 阅读可以告诉孩子信息或给孩子解释问题,引发孩子的好奇心; * 阅读是学习的基础,任何形式的阅读都有助于学习。地理历史及自然学科的知识都可以用类似小说的读物来代替平铺直叙。 * 阅读能增强语文能力。重要结论:阅读是唯一的方法,唯一能同时使人乐于阅读,又培养写作风格、建立足够词汇、增强语法能力以及拼写能力的方法;自然学会的语法,比在课堂上学会的多得多。 * 阅读会创造知识背景,即陌生词句的积累,阅读中有丰富的词汇,尤其是生僻词,会帮助孩子建立词汇基础;孩子会吸收这些词成为背景知识;阅读与背景知识相互滋养,词汇量越大,读起书来越容易理解;理解的越多,词汇量越大。 * 克拉生的语言习得理论认为:“习得”是潜意识过程,是注意意义的自然交际的结果,儿童习得母语便是这样的过程。习得的结果是潜意识的语言能力,而学得的结果是对语言结构有意识地掌握。只有语言习得才能直接地促进第二语言能力的发展。 * 对于语言学习,崔利斯也有类似的结论,他认为:写作和说话都是一种经验模仿,耳朵听到和眼睛看到的文字,会变成我们说出来的话和写出来的文章;SAT高分的孩子没有不喜欢阅读的,读过好作品,才会写出好作品。 * 从阅读中学习阅读,一旦培养了阅读能力,这种能力会转至第二语言,从第一语言中学到的东西可以帮助理解第二语言时所读到的东西;当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因兴趣而阅读时,他们不需要上课,不需要老师,甚至不需要与人会话,也能持续让外语能力进步。 二、如何引导孩子爱上阅读 柏拉图说过:孩子早期的教育应绝对避免强迫性学习,应该让她们的学习成为充满乐趣的娱乐活动。幼小的孩子是从游戏中学习的,强迫性学习无法保留在精神上行。因此,想要孩子阅读,必须先让孩子有兴趣阅读 * 首先是要选书。要引起孩子的兴趣,挑选的故事应该是能够让孩子们感觉快乐的故事,而不是带有明显说教意义的故事,孩子的心是敏感的,成人任何的心思孩子都会敏感地感知到,因此引导孩子阅读要避免功利性。美国凯迪克大奖图书一直受到孩子们的欢迎,这与其评奖规则不无关系,其评选标准就是“不以传递教条或受大众喜欢为目的”,而注重的是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和创意水准以及这本图画书的故事和主题带给孩子的乐趣和是否激发孩子的想象力。 * 朗读会提升阅读的乐趣。研究儿童听力的专家表示,孩子的阅读能力和听力在八年级会达到相同的成都,在这之前,通常听力比阅读能力强。因此,孩子能听懂并理解那些复杂、有趣的故事,却无法自己看懂图书。因此,读故事给孩子听,为孩子大声朗读是引导孩子喜欢上读书的重要方式。 * 给孩子制造亲近书的机会,比如在家中建立特定的图书角、常带孩子去图书馆;父母如果能以身作则树立读书的典范更是再好不过的了。另外阅读也可以从一些轻松读物开始,例如漫画、青少年浪漫文学或杂志开始。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即讨论阅读过的书也是一种激励阅读的好方法,注意是指两个或多个孩子一块讨论,而非一对一,实验证明,教师和孩子一对一的讨论效果不佳。直接鼓励也会有效果,但只有在读到真正喜欢又有能力读懂的书时才有效。 三、儿童阅读中的规划
家长和老师在引导孩子阅读过程中会存在一些误区,有些不当的做法可能会直接扼杀孩子的阅读兴趣,所以我做了一些规划。 * 1:珍惜孩子6岁之前的读图能力,多读图画书。很多家长觉得图画书(也称为绘本)是小孩子看的书,孩子已经识字了,不再需要读那些图画书了,可以开始都全文字的书。的确,有一些文字书是合适的。但是让孩子错过这些优秀的图画书实在是很遗憾的事情。好的图画书可以说不但适合小学生看也适合成年人看。有人说绘本适合0-99岁的人阅读,除了明显低幼的书,这么说我认为毫不为过。图画书用非常少的字数和画面,就能将人生、生命、生存、喜悦和感动等重要内容表现出来。而且好的图画书的画都是大师级的作品,只是欣赏这些画就已经可以说是一种艺术熏陶了。另外,图画书的美在于它文字可以讲述一个故事而图画讲述的可能是更为丰富的故事,孩子不但体会着文字故事,也会在图画中体现发现与寻找的快乐。孩子的读图能力从6岁以后开始减弱,我们实在不应该错过这些机会。
* 2:坚持读书给孩子听。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已经识字不需要再读书给他听。说这是个误区,原因之一正如上面所述,孩子的听故事和读故事的吸收程度是不一样的。另外,亲子共读是最好的亲子方式,是一种情感交流;能让孩子将阅读与愉悦联系在一起。再次,对于图画书,孩子在听故事的同时,也在欣赏图画,将文字故事和图画故事融合在一起,还有助于想象力的提升。松居直就绘本的定义曾说过:绘本不是孩子自己读的书,而是大人对给孩子的书。真正的绘本体验,是孩子在听别人读绘本时候,自己进行的再创造。孩子在用耳朵听文章、用眼睛看图的同时,也在拼命地运用想象力去描绘故事中的世界。这种让文和图达到统一的阅读,才是真正的绘本体验。
* 3:不要指读和拼读。家长指读的目的无非是要孩子通过读书来识字,但是至于识字,松居直的话我认为很有道理"阅读文字是一个人进入语言之中。而进入语言必须是用耳朵听取传达心情的语言这件事开始,重新多多积累体验。有了这样的体验去识字,和通过识字进入书的阅读时完全不同的。识字是为了日常的必需,由于这种认识,才导致人们只去读说明书,而变得不能阅读。”因此,阅读和识字的关系主次要分区,不要本末倒置。再者,我们的语文教学,可以提供足够的识字学习内容。再说拼读,拼读会影响孩子速度,也会让孩子受到拼音的干扰而下意识的去拼字的读音,实际上,文章有不认识的字并不会完全影响孩子的理解,孩子可以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去猜测、联想;阅读过程有略读有精读,过度强调字的读音可能会偏离阅读的初衷。
* 4:不给孩子讲故事的意义,不要求孩子写读后感。有些家长在给孩子读书后,喜欢询问孩子读书后的感觉或有什么收获,甚至在孩子不想回答的时候,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孩子,或者要求孩子写读后感。这样做实际上是一种功利性教育的表现。同一个故事对不同的孩子来说是不一样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理解。松居直先生说:“书中的语言虽然意味深远,但是,它们在进入孩子的耳朵后,即使不知道能品味到什么程度,即使不能像大人那样进行深层解读,只要那些语言作为诗的回响被收藏于内心,这就够了……”,“这一内容一旦传达到孩子心里,当他在人生旅途的某个地方再次怀恋地重读之时,也许就会有了不起的发现。”阅读播下的是这样的种子!而“心里留下的课题,可以在人生成长过程中对认知自我提供重要线索。被人教会和通过思考自己体会,这是另种截然不同的体验,后者的体验会更多地和自我认知联系在一起。不要把所有的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孩子,不要将所有谜底和盘托出。因为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发掘自我的创造性”。
* 5:选符合孩子发展阶段的好书。不给孩子选超出他们阅读和理解能力的名著以及不适合儿童的成人书。有些大部头名著是写给有过生活经历和经验的大人读的,它们本身就不是写给孩子的,给孩子高于他们阅读能力的读物,无疑会给孩子阅读带来挫败感。对于改编后的名著,虽然有的标示出写给孩子的,但也要慎独,删减后的作品可能已经失去了原有著作的含义。总之,提供给孩子适合其阅读水平的书,才能真正有助于积累其阅读经验,保持其阅读兴趣! *6:通过跟孩子共同阅读一本书,然后进行延伸,进行一些互动,做一些小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读懂书中的故事,了解故事的内涵。帮助孩子更好地爱上阅读、喜欢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