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点我捐助三叶草
查看: 13961|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写写写第三期第二轮第15周(11.6-11.12)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11-9 11:29: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看群里的妈妈们大多生活在深圳吧,但老家分布全国各地。那就说说你那心心念的家乡味道吧。说说那道独特的家乡美食,说说那个美食的传说,美食的故事,美食的文化,或者与你的那份不解情缘。当然也可以说说现居那口让你欲罢不能的味道,传统的也好,网红的也罢;或是和孩子一起制作美食的趣事,和我们一起分享吧!

2#
发表于 2017-11-9 13:21:09 | 只看该作者
早前一段时间在吃货群里看到AYA带着图画书去寻城,今儿一看到这话题就想起这事儿,好生羡慕啊!浪漫的生活总是有美食相伴!
刚吃午饭的时候,食堂里新来的厨师做的汤,我喝了两碗,因为有股家长的胡辣汤的味道。说想襄阳的胡辣汤,我好多年不曾再喝到了。小的时候在家里,都是老妈煮饭,没有外出吃饭的机会;就盼望着寒暑假的时候能外出去大姑家,表妹会带着我们几个大的小的去外面吃早餐,小家伙鬼机灵,比我这个做姐姐的更懂人情事故、更明白哪儿有什么东西好吃。印象最深的就属胡辣汤了,市一医院对面不远处的地方,有个小摊儿,几张小矮桌子,几个小凳子,叫上一碗胡辣汤配一个净白馒头,热乎乎香喷喷的,可带劲了。
离家求学的日子最不能接受的要属武汉的热干面了,我老公到现在还不能接受那味道,说是平生只吃过半碗,实在是难以下咽,而我呢,现在还乘着换地方的机会去看看哪家的热干面好吃,其实不是为了吃它,只是因为想念,想念那种感觉,青春易逝,再吃它好像又回到了大学时代的感觉,很多美好的回忆会不自觉地涌上心头。
有在小家庭之后,最让我有感触的要属海南的咸鱼和西瓜皮。咸鱼到处都有,西瓜皮可能也就只能在海南吃得到了吧。老公吃前不吃后,他的碗要是被碰到西瓜皮,过了三天他还能闻到味道埋怨你!仔仔就不同了,两样都是他的最爱,我千方百计控制他吃不到,不然盘子底儿都会被他拿起来添干净!
美食与我,可谓是:有则好,无也没关系。问题不大,就像有个同事说的,又到吃饭点儿,吃饭好没意思,就意思意思吃点儿吧。所以我呢,不会煮饭,就是往熟了煮就好了,想不出来什么心思做什么花样。看到美食,还是尝点儿的好,愿意体验的勇气和态度,那我还是不少的,嘿嘿!

写写写三期   红苹果妈  2017年11月9日
3#
发表于 2017-11-9 13:21:23 | 只看该作者
感觉有点迟钝,都没有自己特别爱吃的东西呢。继续寻找我喜爱的味道!
4#
发表于 2017-11-9 18:42:1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我家在江西,江西菜的特点似乎就是油多,酱油多,辣椒多。在家时,总觉得江西的食物没啥特别,也没有特别喜爱的食物类型。我家的家常菜使用频率最高的调料有生抽、老抽、食用油、盐,根据菜品需求会增加葱、姜、蒜、辣椒等,有的菜会用到料酒、醋、胡椒等。家里做的食物和市面上的赣菜还是有很大差别,我在家吃饭的频率多过餐厅。


       百度上搜的江西名菜有:三杯子鸡、香质肉、冬笋干烧肉、藜蒿炒腊肉、原笼船板肉、石鱼炒蛋、浔阳鱼片、炸石鸡、兴国豆腐、米粉牛肉、金钱吊葫芦、信丰萝卜饺、樟树包面、黄元米果等。讲真,我家只能做出黎蒿炒腊肉,据说这道菜,长江中下游好多地方都有,不只在江西。其他的菜,我也基本没吃过,很显然我不能算做合格的吃货。


      在我们那瓦罐汤,拌粉是经常被当做早点或夜宵的食物,当然粉还有另一种做法,就是加肉沫、青菜、辣椒等一起大火爆炒;田螺、小龙虾在夏季是爆款;油炸、水煮、糊羹等小吃姑娘们一年四季都大爱。上述食物我都没有痴迷过。


      来到深圳后,这些食物也能偶见,不过味道似乎有所不同;是调料不同,还是原料的问题,说不出,确实不如记忆中的好吃。虽然父母和我一起来到深圳,做菜的方式,用的调理也未有改动,但有些菜始终不如老家的好吃,譬如说茄子、冬瓜、豆角、青菜等蔬菜口感就是不好,或许与生长环境有关吧。老家和深圳的家感觉始终不同。


三叶草写写写第三期05-乐果妈
2017年11月09日
5#
发表于 2017-11-10 16:20:5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关于美食  说到美食,就想起舌尖上的中国里描述的关于各地的美食,其中一个特点是这些美食往往和童年和节日相关。家乡的美食,比较难以忘怀的是家里端午节才做的麦饼,自家做的饼皮的材料用到了苎麻叶和鼠曲草,吃起来比较有嚼劲,而且味道清香。由于是季节性的食品,而且非常美味,又是一年才做1,2次,加上期盼,所以吃起来就特别好吃。对于食物的怀念,还有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在食物制作过程中对于家的温馨体验,食材的制作差不多要1天的时间,而且需要提前采摘原料。在制作的过程中我围着母亲打转,看着她忙碌操持,我呢,负责中间帮忙打打下手,似乎只有在节日里,家里才会这么用心、费力地去制作食物,我很喜欢这种节日的气氛。  我对美食没有特别的追求与喜好,而且似乎还比较能适应各种口味,当然这中间需要时间。到了上海,刚开始特别难以接受的是为什么番茄炒蛋还要放糖?!听同事说他们家炒青菜还要放糖,我简直难以想象,还有无锡的小笼包也甜得让我难以接受。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我居然全都接受了。但是,有些食材,我却永远也接受不了,比如猪肝,不管是红烧的,麻辣的,即使在我不知道的情况下,我的嘴巴依然能分辨出来,觉得难以下咽,这大概是唯一我咽不下去的食物了吧。  我在想,像我这种对食物没有特别的喜好,又不大会做菜的人,那以后我的孩子长大了,他们会有关于美食的回忆与惦记吗?这倒是个问题,哈哈
6#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0 18:06:36 | 只看该作者
此刻,我正吃着滚烫的赤豆小圆子,楼道里同事们此起彼伏的欢笑声,在小圆子蒸腾的热气中弥散开来。不错,下午茶时间到了。要是夏天,我们会叫“苏式绿豆汤”,薄荷水的清凉浇醒了午后的昏昏欲睡,如同一剂强心针在引起短暂的骚动后又引着大家继续投入工作!
写到这里,我不禁自问,食物是什么,她也学可以在你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人,变幻出一个场景或是勾起一段回忆……

说起“红烧猪蹄”,我想到了大舅。大舅早先在一家厂里做厨师,后来厂里裁员大舅舅下岗了,不过这手艺一直傍着。我最爱吃大舅“红烧猪蹄”,从选材、清洗到焖炖,大舅自有一套秘方,知道我爱吃,他常常会在家庭聚会时特地烧一份带来,记得怀老二那会胃口不好,大舅就专门烧了一锅让老妈捎给我。

说起“必胜客披萨”,我会想到我老公。第一见面吃饭就在必胜客。老公虽然那时极度厌恶奶酪的味道,但出于礼貌还是不动声色地全程陪吃陪聊!

说起“菜肉馄饨”,我会想起我公公。早先在家吃饺子比较多,一般是白菜或韭菜肉的。老公家是公公负责烧饭,第一次吃到公公做的青菜饺馅,惊喜于青菜配肉也可以如此鲜美;公公还会另外用酱油,姜和糖熬制蘸汁,加热后原料香味析出,比“生酱汁”更带感!

说起“湘城爊鹅”,我会想起刚入职那会儿,跟着前辈开近一个小时的车去吃这风味独特的“鹅”,店面破落但挡不住门庭若市。也不知从何时起,很少再有不畏远途觅美食的蠢蠢欲动和驱车集结了!

说起“昆山奥灶面”,会想起那一个夏日,拎着一盒奥灶面的方便面,坐火车从苏州到南京只为给自己喜欢的男孩一个生日惊喜。因为下午要上课,站也没出,送完“面”就立马踏上了回程的火车……

说起“巧果”,想起一日在小区门口看到一位阿姨摆摊卖着巧果盒山芋干。随手称了些,巧果香脆淡甜,因为是烤的,不似一般店里买到油腻。吃了一次便念念不忘,但阿姨流动摆摊,碰不碰得到就要看运气了!

说起“糖年糕”,想起了老公家的一位亲戚,知道我喜欢吃年糕,每年过年的时候都会叫村里人做一批,红糖的白糖的!不过这位阿姨今年夏天因病过世了……

写到这儿,我又一次问自己,食物到底是什么?是一种联结吧!如同一根线,轻轻淡淡底牵着一个人,熟悉的,陌生的;还有这人牵出的一个个场景,一段段记忆!
三期小马夹
7#
发表于 2017-11-12 21:15:07 | 只看该作者
我应该对吃的不是特别的钟情,也不是个正宗的吃货。
然,据说湖南人有个比较大的特点就是”好吃懒做“ ,好吃的湖南人,还是蛮会做吃的。深圳这大街小巷的湘菜馆,从侧面就反应了点。
有时候我自己也觉得挺难受的,因为没有自己特别想吃的东西。唉!!!
8#
发表于 2017-11-12 22:06:54 | 只看该作者
说起老家美食,我今天刚从工作了十年的公司名下的餐厅吃完回来。以前是做餐饮的,湖南菜也称湘菜,位于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在03年到现在一直是深圳饮食排名中的前列。湘菜以他独有的味道,色重,味浓,回味悠长而让人记忆深刻。在深圳的湖南菜中:剁椒鱼头,小炒肉,梅菜扣肉,红烧肉等,都以价廉味美而深受各界人士的喜爱。在这个市场行情下,也促使一大波的餐饮从业人员由打工者到老板,我曾经做的公司就是一个白手起家而通过开湘菜酒楼从而达到身家几千万的年轻企业家。
说完专业菜系再来说一下昨天几个深圳的初中同学集会,一个同学妈妈从老家带来的“酸枣糕”湖南有一种野果叫“酸枣”小时候没有零食时,就会等到夏天,这个果子成熟时摘下来吃。吃不完时,就把果子摘下来,煮熟放糖和辣椒粉,芝麻等做成糕点。有点象山楂片一样,酸甜开胃。可惜现在也没有多少人会做了吧。能吃到老家带来的东西,觉得真是相当的亲切。
9#
发表于 2017-11-12 22:41:4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说起家乡味道,我最惦念的是扁粉菜。每次回家,早晨必是冒着严寒酷暑也要吃上几天当早餐。怀孕期间有次嘴实在是馋,自己硬是照着菜谱盯着热乎乎的大肚子“如法炮制”,味道也有那么十有八九。        扁粉菜是家乡一代最爱吃的饭菜之一。 扁粉菜以有嚼劲的红薯粉条做主料,配以青菜、豆腐、猪血等,在一口大铁锅中煮。扁粉菜的关键是高汤,高汤味道的好坏,直接影响扁粉菜的味道,因此,各家粉菜经营者一直在高汤的做法上下功夫,使扁粉菜味道不断改善。吃扁粉菜的精髓在于辣椒,辣椒要香而微辣。饼可以说是扁粉菜的最佳伴侣。焦焦脆脆的饼配上热乎乎香喷喷的扁粉菜,一定是家乡人冬日里的最爱。         今年夏天回老家省亲,带着小宝专门寻觅到某点评上排名第一的扁粉菜老店。如今扁粉菜店家也顺应时代,在卫生环境上有了很大提高,扁粉菜不仅可以作为小吃,也能登上“大雅”之堂了。         在深圳,扁粉菜目前还没被找到,但总可以以妈妈的“水饺包”作为安慰。包子包好,平底锅放足量油,包子码好,开始煎,中间加水,淹没至包子底部,盖上锅盖,不一会香气就扑鼻而来。没一两个月,我和老弟总是提醒老妈该做水煎包了。         目前,小娃上小,还不需要我赶鸭子上架学做美味,不知以后我会给他留些什么样的“妈妈的味道”呢?
10#
发表于 2017-11-12 22:58:37 | 只看该作者
回忆的味道
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吃已经不再只是为了味蕾的刺激和安慰我们的胃,对于吃什么,依然有追求,然而却多了许多年轻时不曾有的回忆和细细体味。
我老家江苏,吃的普遍偏甜,家家户户做菜消耗最快的应该是白糖。炒个蔬菜,红烧五花肉,炖个鸡汤,无不放些许白糖。记忆中印象深刻的是,每年端午吃粽子,拨开奶奶亲手包的粽子叶,一根筷子戳进白嫩嫩的粽子里,用尖尖的一头蘸了一碗白糖碗,这甜腻劲儿是北方人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的。每到过年,奶奶和母亲在油锅里炸肉圆,豆腐片,整个院子里蔓延的油香味。父亲穿这他那军绿大衣,坐在电视机前的长椅上,我和姐姐钻进去取暖,一边等着油炸小散子饭后零食上来,一边看着春晚,那种简单的兴奋和等待,是我们为父母之后,自己再也无法体会,却是努力为孩子创造的期待的氛围。

到了现在,我们全家定居深圳,少了在老家农村里的那种氛围。少了让我能感受那种体会的人在身边,但是我们还是要过得有仪式感。

在江苏一带偏甜的饮食习惯中,好像我们也有一些特别,我记得母亲也嗜辣,一道菜炒好先盛出一半,另一半在锅里静静等待着最后的压轴角色:辣椒!于是两盘一样的菜,一盘辣一盘不辣,任君挑选。红烧鸡,红烧鱼,好像红烧的都有红红的辣椒,否则配不上红烧的名头。小时候我们吃得辣了,用一小碗倒了白开水,夹起辣的那盘里入味的肉,在白开水里过一遍,洗一次,减轻辣味,心理上才能接受得了。每个人吃完红唇一圈,满头大汗哈气不断,那过瘾的劲儿真令人难忘。

现在的我,人到中年,吃的不算养生,但也不会有垃圾食品。偶尔也想吃点辣,但是嗓子的原因,不敢吃太多,而且不知道是肠胃太好了,还是太差了,每次吃完辣火锅都能半小时之内去厕所卸货。可能是太好,容不下一点外界太辣的食物,或者是太差了,肠胃无福消受。

偶尔会想吃垃圾食品,因为想放纵下,觉得人生太压抑不好。只是去超市看着那么多垃圾食品,真提不起兴趣。方便面、薯片、都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吃过。是年纪大了吗?
小时候这些可都是最爱啊,干脆面的小浣熊,还有集卡的活动,好像垃圾食品都承载着无数人的回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 粤ICP备15113216号 )

GMT+8, 2024-11-26 16:46 , Processed in 0.077135 second(s), 1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