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点我捐助三叶草
查看: 6583|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喜阅365】9月23日《铁丝网上的小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23 07:36:5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9月23日《铁丝网上的小花》

这是一本让人看过之后会战栗、连心都会哭泣的图画书。
这是一个让孩子透过战争的现象体味人性本真的故事!这是一个让孩子分辨善与恶、美与丑的故事!这是一个让孩子认识善良、纯真和爱心的故事!这是一个让孩子感悟高尚美德的故事!这是一个让孩子的道德情操得以升华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的一个德国小镇上,一个名叫罗斯·布兰奇的小女孩,很偶然地在郊外的铁丝网里看到了一排瘦骨伶仃的人——那是被关押在纳粹集中营里的犹太人,天真善良的女孩冒着生命危险给他们送去面包,可有一?却倒在了罪恶的枪口下。整本书是一种灰冷的色调,让人压抑、窒息。与这种可怕、绝望的氛围格格不入的,是两片刺眼的红色:一个是纳粹市长手臂上的红袖标,一个是女孩头上鲜红色的蝴蝶结。那红袖标,无疑是战争的血腥与罪恶的象征,而那鲜红色的蝴蝶结,则是一抹生命的亮色。故事的结尾凄美感人,女孩死了,她生前曾经站过的土地上,星星点点地开出了与她那红色的蝴蝶结一样鲜红的番红花。
  春天在歌唱。
  那是一段残酷到连人心都会冻结的历史,但是故事中的小女孩罗斯·布兰奇却拒绝当一个旁观者,而以她纯真善良的心和不求回?的善行,融化了冰雪,带来了光明。
  意大利伟大的插画家罗伯特·英诺森提,以独步当代的透视技巧,细致描绘出犹太人在二次大战纳粹极权下的悲惨遭遇,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以绘本的形式来表现二战题材,填补了国内的图画书出版的空白。

Q1.jpg (8.49 KB, 下载次数: 132)

Q1.jpg
2#
 楼主| 发表于 2011-9-23 07:38:52 | 只看该作者
画家简介
    罗伯特·英诺森提(Roberto Innocenti),1940年2月16日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附近的一个小镇。由于战后的经济危机,他13岁的时候就开始在一家钢铁铸造厂做工。他从未进入艺术学校学习,但他天赋的艺术细胞仍促使他走上艺术创作的道路。18岁时,英诺森提来到罗马的一家动工作室工作,开始从事插图绘画艺术,并为电影院和剧院绘制招贴画,逐渐成为世界知名的儿童读物插图画家。  
    英诺森提的代表作品有《铁丝网上的小花》、《木偶奇遇记》、《圣诞颂歌》、《胡桃夹子》和《大卫之星》等。他因此获得布拉迪斯拉发金苹果奖、2004年国际安徒生奖等多项国际大奖,2008年获得国际安徒生奖插图画家奖。  
    英诺森提现在和妻子以及女儿居住在佛罗伦萨。
3#
 楼主| 发表于 2011-9-23 07:41:07 | 只看该作者
4#
 楼主| 发表于 2011-9-23 07:44:04 | 只看该作者
用天使的翅膀触摸人类的罪恶 (陈恩黎 )
    “奥斯威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可以想象当年的阿多诺写下这句话时内心处于怎样的一种痛苦和绝望。在以后的60多年里,阿多诺的言辞伴随着他的痛苦在这个世界不断地游走,但他的绝望被人们谨慎而顽强地抗拒着。少年时代曾被关押在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伊姆雷就对阿多诺的名言做出这样的解读:“奥斯威辛之后只能写奥斯威辛的诗。”
    阿多诺和凯尔泰斯都没有错,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人类那交互缠绕的历史和深不可测的罪恶。诗能否承载大屠杀之重?这是一个哈姆雷特似的问题,直到今天,它依旧在不断地拷问着整个世界。
    在上述语境中,我们翻开了《铁丝网上的小花》,这是一本怀着十二分的勇气来承担罪恶之重的书,更重要的是,这同时又是一本试图借助图像和文字两种媒介来向懵懂的孩子讲述毁灭与重生的书。

    我的名字叫罗斯·布兰奇。
    我住在德国的一个小镇上,这里的街道都是窄窄的,还有一些老喷泉,房子都很高,房顶落满了鸽子。
    有一天,来了第一辆卡车。很多男人离开了小镇。他们都穿着和士兵一样的服装。
    冬天来临了。

    伴随着小女孩朴素的叙述,一幅散发着写实风格的图画出现在文字的下方:满载士兵的卡车、欢呼的人群和古老的街道。当我们凝视着这些似曾相识的景象时,目光总会被那一抹抹鲜艳的红色所吸引,那是纳粹的旗帜和女孩的蝴蝶结。
    这火焰一样的颜色是在把天堂照亮,还是在把地狱燃烧?   
    带着这样的迷思,让我们再次倾听这个叫罗斯·布兰奇的女孩的絮语。

    我的名字叫罗斯·布兰奇。
    我住在德国的一个小镇上,这里的街道都是窄窄的,还有一些老喷泉,房子都很高,房顶落满了鸽子。
    有一天,来了第一辆卡车。很多男人离开了小镇。他们都穿着和士兵一样的服装。
    冬天来临了。

    罗斯·布兰奇,Rose Blanche,那是白色的玫瑰;小镇、喷泉、鸽子,那是和平的岁月;男人、离开、士兵,那是战争的信号。当人们一次又一次地迎接自然的冬天时,是否已做好充分的准备度过人性的冬天?
    毫无疑问,《铁丝网上的小花》运用了一种意味深长的叙述方式。儿童的视角、简约的文字和具体的图像携起手来共同构筑了一个试图容纳历史阔大背景的叙事空间,在这空间里,女孩布兰奇在生活、在观看、在发现、在行动……
    她看到:装满士兵的卡车一辆接一辆地开过去;坦克在鹅卵石路面上击出了火花;她也看到:镇上的河水依旧蔚蓝,像天空的颜色;那些从家门口开过去的汽车很好玩,它们一直开往河那边。
    河的那边是什么呢?女孩并不知道,我们也并不知道。既然那河水能映照出天空的蔚蓝,那么它的远方也一定美丽吧。
    女孩错了,我们也错了。

    有一天,一辆汽车停了下来,士兵们下车修理汽车的发动机。一个小男孩从汽车后部的车厢里跳了出来,企图逃走,但是镇长挡在了路中间。
    他揪住小男孩的衣领,把他带回到汽车那儿。然后他冲士兵们笑了笑,没有说话。士兵们谢了他。
    天空是灰色的。
    士兵们爬进汽车里,砰砰地关上车门,汽车便开走了。
    这一切都发生得非常快。
    我想知道小男孩去了哪里,所以我一直盯着汽车看,直到它消失在拐角处。
    街上人很多,孩子们在玩耍,到处都是自行车和农用拖拉机。那喧闹声就像每天学校放学的时候一样。但是我自顾自地走在人行道上,对一切都视而不见,而其他人也没看见我。

    周围的世界依旧如此真实的在她身边呼吸着、喧嚣着,但她已经洞悉了它的虚假和伪装。因为一只看不见的手就这样突然向女孩撕开了世界的帷幕那小小的一角,角落里转瞬即逝的男孩的身影成为她追踪进入帷幕的隐约的线索。
    帷幕后面到底掩藏着一个怎样的世界?

   我走了很长时间,走过了镇子的边缘,进入我从未到过的空旷的野外。天上的云是灰色的。每样东西都是冷冰冰的。我不时还会跑起来。
    我随着车轮的痕迹进入树林,发现了一片开阔地。
    突然,一道带刺的电网挡住了我的去路。电网里面是一些呆呆地站着的孩子。他们我一个都不认识。那个最小的孩子说他们饿。因为我带着一片面包,所以我就小心翼翼地从带刺的铁丝网间隙里把面包递给了他们。
    他们都站在长长的木屋前。
    太阳落山了。起风了。我感到很冷。

    女孩的叙述依旧朴素,但她的眼睛所映照出的景象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地狱:狰狞的铁丝网后面一张张惨白的、凹陷的脸庞,所有的人都穿着条纹的囚衣,胸前还别着一颗黄色的星星。
    他们是谁?为什么像幽灵般被囚禁?
    女孩不知道,但是我们知道,我们从历史著作和幸存的幽灵们的讲述中知道了女孩所不知道的一切。
    他们是犹太人,一个被很多人认为应该从这个世界上彻底消失的种族。女孩所看到的一幕只是一个庞大、精确执行的屠杀行动中小小的一个环节和过程,所看到那些瘦骨伶仃的人们也只是110万永远无法复活的幽灵中的小数点。
    柔弱的、总是戴着红蝴蝶结的女孩就这样在无意中目击了正在进行的罪恶,虽然她不知道那些复杂的原因与残酷的细节,但是她看到的景象已经足够成为她行动的理由:“那个最小的孩子说他们饿。因为我带着一片面包,所以我就小心翼翼地从带刺的铁丝网间隙里把面包递给了他们。”  
    一片面包拯救不了这些濒死的人们,但这片面包在穿过铁丝网的刹那带来了一缕天堂的霞光。当然,天真的女孩并不知道她已经成为那缕霞光的光源。
    成为光源的女孩停止了叙述,另一个声音继续了那个冬天的故事:

    苍白的冬季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罗斯·布兰奇的胃口让她的母亲感到吃惊。她带到学校里去的食物比她在家里吃的还多。她每天都带上尽可能多的面包和黄油,甚至还带一些从地下室里拿来的果酱和苹果。
    罗斯·布兰奇越来越瘦了。在镇子上,只有镇长还是和原先一样胖。
    人们都是你监视着我,我监视着你。
    罗斯·布兰奇把食物藏在书包里,早早地从学校里溜出去。
    现在她已经把去那儿的路熟记在心里了。木屋旁的孩子更多了,他们在铁丝网那边也变得越来越瘦了。

    是谁在告诉我们?是谁在注视着女孩的冒险?又是谁守护了这样的秘密?我们无法知晓这些,但我们如此清晰地看到那缕霞光在不断地扩大,尽管它的四周愈加黑暗,铁丝网后面的人们愈加瘦弱,女孩日渐消瘦。
    当积雪已经融化,街上一片泥泞的时候,那些汽车只在夜里才从这里经过,上面装满了疲惫不堪的士兵。这一次它们是开往另一个方向。这些汽车是从河的另一侧很远的地方开过来的,它们都不开车灯,从来也不停下来。
    这是隐约的春的气息吗?可是为什么女孩的脸变得如此苍白?她头上的红蝴蝶结怎么不见了?还有那条美丽的红裙子呢?在一系列的担忧中,我们很快看到了故事的结局:

    在树林的中间,那片开阔地的样子变了。那儿空空荡荡。罗斯·布兰奇把装满食物的书包丢在地下。她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
    树木之间有人影在移动。很难看清他们。士兵们到处看到的都是敌人。
    有人开了一枪。
    就在这时,镇子上来了另外一些士兵。他们的汽车和坦克也发出很响的噪音,而且也散发着和柴油一样的气味。但是他们的军服颜色却不一样,而且他们说的语言也和我们的不同。
    罗斯·布兰奇的母亲一直在等着她的小女儿,等了很久。
    蕃红花终于从地下冒出了芽。河水上涨了,溢出了河岸。树木都变绿了,鸟儿落满了枝头。
    春天在歌唱。

    女孩就这样悄然死去,历史的车轮依旧隆隆地行驶和碾压,但女孩带来的霞光依旧在静静地扩散,如同天使的翅膀触摸着人类的罪恶。听,那满山遍野的小花都在诉说着女孩的秘密。
5#
 楼主| 发表于 2011-9-23 07:45:00 | 只看该作者
震撼灵魂的白玫瑰 (代维 )
    二战时期的画面在我们的脑海中多半都是一幅幅黑白的影像,这或许是由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对我们来说已经十分遥远,而人们对于遥远年代的回想似乎都是以黑白图像居多;也或许是由于我们所接触到的二战史料多是在人类发明彩色摄影术之前的黑白照片,即使是斯皮尔伯格拍摄的反映纳粹屠杀犹太人的电影,在把镜头拉回40年代的时候也采用了黑白画面。但是当我翻开由意大利画家罗伯特·英诺森提创作的这本《铁丝网上的小花》时,出现在眼前的不仅仅是一幅幅类似于超级写实画法的反映二战时期一个德国小镇的彩色画面,我的感觉更像是站在一扇打开的窗子前看着发生在窗外的真实故事——书中的彩色画面与我脑海中二战时期的影像迥然不同,它们清晰、真实,逼真得会让人时时产生可听、可感、触手可及的幻觉。在场景不断变换的画面中,读者在关注故事情节发展的同时,还不得不常常停下来仔细欣赏画家在每一幅画面中精心设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个个人物的衣着、动作,甚至表情。
    这是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讲述的发生在一个德国小镇上的故事。女孩名叫罗斯·布兰奇,她见证了二战时期她所居住的德国小镇上出现的一系列纷扰喧闹的事件——人们手持纳粹小旗向卡车上的德国士兵欢呼致意,一批批青年穿上军装被来到小镇上的卡车带走了,装甲车从他们学校教室窗子下一辆接一辆地向东开过去。她目睹了一个小男孩从一辆装满男男女女的囚车上跳下逃走,一名纳粹士兵端着冲锋枪在后面追逐。小男孩被迎面而来的镇长拦住了去路,乖乖地举起双手,被押回到囚车上。囚车载着那些人远去了。罗斯·布兰奇不知道那辆囚车会开往何处,好奇心促使她向囚车开走的方向追去。她沿着囚车的车辙印来到了小镇外的树林中。在一片空地上,一道带电的铁丝网挡住了她的去路。铁丝网后面站着一群瘦弱不堪的人,他们穿着条形图案的囚服,左胸上都戴了一个黄色的六角星(纳粹分子强迫犹太人佩戴的标志)。他们之中还有很多儿童。罗斯·布兰奇得知那些孩子十分饥饿后,便把自己随身带的面包片从铁丝网的缝隙中递给他们。此后,她经常带着食物来到这儿,把吃的东西送给铁丝网里面的孩子们。直到有一天,大雾弥漫,空地上的情景突然变了:铁丝网被拆除了,里边的木板房也不见了,不远处晃动着德国士兵模模糊糊的身影。突然,一声枪响……
    作为纯真、善良、同情心和人类良知象征的故事主人公在纳粹灭亡的前夜倒在了罪恶的枪口下。这种悲剧式的故事结尾给读者以深深的心灵震撼,促使我们久久地回味发生在六十多年前的那场人间灾难。
    我们注意到,画家在每一幅画面中都刻意设置了一些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元素,向儿童读者解读画面中隐含的这些象征符号和某些细节,有助于小读者全面理解故事的内涵和画家的绘画语言。例如在正文第一幅画面中,一些德国士兵在登上一辆卡车,镇长站在一个高台上,一个德国士兵和一个军官分列镇长两边,他们面前垂下一面很大的纳粹党旗。下面是一些向卡车上的德国兵挥手致意的男女老少,他们一些人手里也拿着纳粹小旗。面包店二楼上的窗口里还有些居民也探头向纳粹兵挥手致意,有的手持纳粹旗帜,一个居民的窗口前还垂下一面挺大的纳粹旗。甚至我们的小主人公手里也拿着一面纳粹旗。从这个画面来看,当时整个小镇、整个德国都被纳粹所裹胁,成了纳粹党的狂热支持者。这幅画面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那就是包括故事小主人公在内,有两个小女孩的头上都扎着鲜红色的蝴蝶结。鲜红的蝴蝶结与红色的纳粹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它们的寓意却截然相反。纳粹的红色旗帜是我们公认的一种邪恶的象征,而女孩头上的蝴蝶结则是纯洁、天真和人的善良本性的代表。头扎红色蝴蝶结的罗斯·布兰奇几乎出现在故事结束前的每一幅画面中,直到她最后一次出门去给集中营里的犹太儿童送食物。在这幅画面中,罗斯头上的红色蝴蝶结突然不见了,这是一种不祥的预兆,这也暗示着纯洁善良的小主人公将被扼杀的命运。在故事正文的最后一幅画面中,漫山遍野万木葱茏,鲜红色的花蕾在其它颜色花朵的映衬下缀满整个山坡。这是人性未泯、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象征,也是善良纯真的美德重回人间、生机勃勃的象征。在故事的其他一些画面中,我们还能看到涂在墙上的德文标语口号,什么“元首万岁”、“德意志必胜”、“胜利属于我们”等等,暗示纳粹的恐怖宣传笼罩了德国的各个角落,更加衬托了小主人公的所作所为承受的巨大风险。
    以儿童为读者对象的这本图画书中并没有出现任何血腥杀戮的场景,但是它却用间接的手法清晰地传达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它以平实、简洁的叙述语言和精美逼真的彩色画面深深吸引了小读者的注意力,让他们能在看似平淡的故事情节中去了解和体味纳粹的邪恶以及犹太民族在二战中经受的苦难。更为重要的是,对涉世未深的孩子来说,书中的主人公为什么会主动地在那种恐怖狂热的氛围中,甘冒风险为那些被囚禁的犹太儿童送去食物?她的冒险动机是什么?我想,作者要传达给小读者们最重要的信息还是做人的基本良知。如果小读者们能够反复阅读这本书,他们会从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内涵,他们会逐渐发觉善良、同情、爱心、勇敢等品德是多么的美好,在别人需要你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应该是人性中固有的美德。当小读者多次阅读这本书,能够理解故事主人公所作所为的意义,能够明白故事主人公为什么会那样做的时候,他们便会潜移默化地树立起对人类美德更加正面的认识。这不仅仅是一本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纳粹分子对犹太人大屠杀的书,更是一本涉及儿童美德教育和美好心灵培养的书。运用二战和纳粹对犹太民族进行大屠杀的素材对低龄儿童进行美德教育是西方文化教育界十分重视的一种方式。反观亚洲,二战期间日本侵略军对南京军民的大屠杀历历在目,铁证如山,而现在日本右翼分子却百般抵赖,想方设法试图抹去人们的这段悲惨记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中国的作家和画家尤其应该拿起手中的笔,以这种图画书的方式,让我们的低龄儿童也能从小了解日本法西斯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从而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强意识,让他们认知善良、同情和爱心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基本道德准则。
    罗斯·布兰奇(Rose Blanche)在法语中的意思是“白色的玫瑰”。白色的玫瑰象征着纯洁无瑕和本真,象征着高贵的品性和美丽的人生。这本书不仅讲述了一个有关战争和大屠杀的故事,它还让读者知道纯真、善良、爱心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美德。
6#
 楼主| 发表于 2011-9-23 07:45:58 | 只看该作者
星星老师的书评,呵呵,也居然被我找到,嘿嘿嘿。

读《铁丝网上的小花》 ( ·2007年09月 )
  今天给八年级的孩子讲新到的图画书《铁丝网上的小花》,一本关于二战题材的图画书。
  绘画者意大利画家罗伯特·英诺森提几乎以一种超级写实的画法向我们述说着一个令人悲痛的故事,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个德国小镇上有一位名叫罗斯·布兰奇的小女孩,很偶然地在郊外的铁丝网里看到了一排瘦骨伶仃的人——那是被关押在纳粹集中营里的犹太人,天真善良的女孩冒着生命危险给他们送去面包,可是却在黎明的前夜倒在了罪恶的枪口下。
  很显然,这本书来的正是时候。孩子们呢,刚刚结束一个单元关于战争题材的作品的学习,我呢,刚刚看完一部关于二战的电影《辛德勒名单》,在这样的一个时刻,打开这样一本书,我们很容易进入故事描述的那个情境。只是,由于我的准备不够充裕(太急于想把这本书带给孩子们看了),所以,没有好好研究这本书,没有好好构思课堂的问题设计,没有做好很隆重的准备投影配乐,我们只是很随意的很朴素地读了过去。不要怀疑这种日常的阅读方式,不要轻易指责这样简洁的共读行为,你看,就在我带着他们阅读的过程中,这些平时嬉笑的脸上出现了难得的肃穆,每一双眼睛都是这样的专注,每一颗心都是如此的沉重,他们也会细心地观察着,洞察画面的每一块色彩,每一个细节;他们也会凝神地聆听着,留心每一处文字的起伏转换。画面灰冷的色调,孩子鲜红的蝴蝶结,纳粹刺目的旗帜,都会引起孩子的关注和讨论;在我的提醒下,那些精炼的文字里描写的天气,流露着怎样的情绪,人称的突然变化,意味着怎样的变化,都能引起孩子们深沉的思考。
  故事读完了,教室里是这样的沉静,就是最顽劣的几个男生,这时也俯首不语。战争的残酷与沉重,小女孩的天真与善良,此时正渐渐弥漫在每一位孩子的心里吧。
  我已改以往的滔滔不绝,只是要求孩子们:“从现在起,让我们沉默三分钟”。为不幸的小女孩,为饱受战争摧残的人们。
  这绝对是一本需要一看再看的书,很多弥足珍贵的细节,很多耐人寻味的思想,我们还来不及挖掘,还要带着孩子们去细细品读。只是,现在,书已不在我手上,它在我带回办公室后已经在老师们中间传阅,这些老师也有自己的学生自己的孩子,这个故事,会进入更多人的视线,闯进更多人的心里。
7#
 楼主| 发表于 2011-9-23 07:48:00 | 只看该作者
站柜台记
  ——有关绘本   灰土豆
  
   新的单位要求新编辑在新华书店进行一个月的实习,站柜台,了解少儿图书的销售情形,我每日就跟了书店少儿图书部的一个营业员班组,按照他们的上下班时间作息着。
  
   在少儿图书展厅听家长训小孩,最多的几句大致是这样:这书没有字,要看字书;那是小小孩看的书;你这么大了,怎么还看这么幼稚的书;我们去买几本考试的书吧。
   此外比较多的,是——不买!不行!不准!不可能!放下!快走!
   于是展厅里最卖不动的,是绘本。因为没有字。漫画虽然也少字,但磨不过小孩儿的纠缠,于是也会在买了几套试卷、习题之后搭着挑一两本。
   而小孩并不会纠缠家长买绘本。绘本的画面不如漫画的简单刺激,故事不如漫画的明了与快节奏。另外,其中的深意若没有家长的引导与指点,小孩以自己的经历,难以体会。加上价格通常高,大多家长见了这没有几页纸,没有几个字,花里胡哨几幅图的书,还几十块的定价,难免以为要抢钱的。
   绘本的好处,首先那些画图的画家,都要用尽心思,展现自己最特异的风格,这些画,是培养孩子美术素养最好的入门。其次,每本绘本的小故事,都会尽心将一些生活中总将遇见的“大”问题,用最容易接受的形式告诉孩子。比如死亡到底是如何,我翻到一本《老鼠爷爷的告别信》,爷爷去世了,给小老鼠留下一封信,奶奶与小老鼠一起回忆爷爷生前各式各样的事情。另外有一本《爷爷变成了幽灵》,小男孩的爷爷变成幽灵与小男孩怀念以往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告诉死亡可以变为一份温暖的记忆。还有一本《真话国王》,一个小男孩碰见的问题是,妈妈告诉他不能说谎话,但他说真话,又会惹别人生气,比如一个小女孩的耳朵太大了,他就真的说出来。这问题如何解决,绘本的画面轻轻松松给出些建议。
   这些书多好!那些习题书不能解决的,玩具不能解决的,学校不能解决的,钱不能解决的,爸爸妈妈也无法解决的小孩子的大问题,这些书都给出一个可能的,温柔的解决。
   但“只有图、没有字”仿佛是咒语,硬生生让这些绘本卖不掉。这不能是钱的问题,一两百一套的百科书,许多家长掏起钱都爽快极了,大约他们是知道百科书里满满印得都是知识。知识装备给头脑,实用极了。而没有字的图画能装备什么呢,所以何必浪费钱。
  
   这几日,明天出版社与教育局合作,在合肥做“暑假读一本好书”的活动,推荐了十几本明天出版社的童书,让老师在学校做了推广,随后在新华书店设了展台。考完试,便有许多小孩来书店挑。其中有一本叫做《铁丝网上的小花》的绘本,这书几乎要把人看哭的。画面呈现的故事很简单:二战时,德国一个小城,小女孩罗斯·布兰奇满城看见许多士兵,带走了许多人,有一天,他跟随一辆带着孩子的军车越过小河,发现一座集中营,高高铁丝网后,许多瘦弱的,身着囚服的孩子直愣愣望着她。罗斯看出他们的饿,开始给这些孩子们带吃的,甚至要把家里的储藏室掏空。最后一回,她的身影被丛林里的士兵望见,士兵以为是敌人,开了枪。
   这绘本可以教懵懂的孩子知道,世界上有些童话故事书无法承担的罪恶,教孩子知道,如何有毁灭、怎样重建,教孩子知道,该有怎么样的心灵。书里的画偏向写实的风格,虽然画的是战争最黑暗的时期,但色彩并不暗沉,仍然有阳光。
   这本书与推荐的其他十几本书一同摆在展厅口最显眼的展架上,但卖不动。照例是中了“没有字、只有图”的咒语。一天,几个初中生也受了老师的推荐,并且大约要写读后感当作暑假作业任务的,于是来挑。他们看来看去,接连说幼稚,因为这十几本几乎都是适合小学生的外国童话、校园读物。待翻到这绘本,发现“没有字,都是画”,他们几乎生气了,埋怨起老师:怎么推荐这样的幼儿书!
   这些孩子,历史是空白,美术也是空白。我们的教育何以能算成功呢,喊了许多年的素质教育到底还是口号,是摆设,是往教育部门脸上贴金的奢侈品。
   我站在边上,忍不住要向这几个小孩说,这是这十几本书里,最艰深、最沉重的一本。终于没有开口。何必多余开口,何必瞎操心。这书里纵然有历史的情怀,纵然有绘画的品格,可是中考高考挤破头,有前途没后路,不多买些习题书,不多看些“字多”的书,这些孩子真似乎是浪费生命了。
8#
 楼主| 发表于 2011-9-23 07:53:00 | 只看该作者
永不凋零的白玫瑰
           小疙瘩
翻开《铁丝网上的小花》第一页,我们看见近乎写实的画面上所有的人都是背影或侧影,只有罗斯•布兰奇是真正的正面,而且我们清晰地看见她眼睛的颜色——蓝天的颜色。于是我们知道,这个小女孩就是故事的主角,而她是纯洁、善良的化身。
  女孩布兰奇带领我们一起感受小镇的一切。有一天,小镇突然热闹了起来,很多的士兵、很多的汽车从街道上开过,从门口前走过。除了汽车的气味与声音让“我”不舒服,一切仿佛都没变,小孩照常上学,只不过是穿梭在军车之间去上学,修烟囱的工人也照常在屋顶上通烟囱,对于喧嚣的军车熟视无睹。可是,真的一切都没变吗?
  到处都是喧嚣与吵闹,于是,“有好多次,我从河边走,就是为了看看这条河”,这让我想起中国的一首古诗“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那时的河水,清澈地还像天空一样的颜色。画面上小女孩的身影一上一下,一正一反,清澈地在“天空”中行走,三只鸭子带动水的流动,这时的世界显得诗意盎然。可是,就在这样一张和谐的画面上,同样有着不和谐的东西扎进我们的眼中,那就是河岸边冰冷的铁丝网。它冰冷地站立在画面的下方,将上面那幅清澈的画面冰冷地围住。是啊,哪怕是去寻找天空的颜色,也一样挣脱不了铁丝网的包围。
  就在我们的心开始不安的时候,凶险出现了。一个小男孩为了逃脱抓捕,从汽车上跳下来,可是佩有鲜红袖章的镇长挡住了他的去路。这时的画面整个是昏暗的,只有镇长胳膊上的鲜红袖章与女孩头上同样鲜红的蝴蝶结遥相呼应。可是同样鲜红的颜色确实多么的不同啊,一个代表了专制与暴力,一个代表了纯洁与善良,只是为什么,我们的纯洁与善良只能躲在小小的角落里战战兢兢地退缩着?
  是什么使天空的颜色变得灰暗,不再湛蓝?是什么使孩子的双手举在脑后,不敢动弹?是什么使人们噤若寒蝉,不敢言语?是什么使人们互相猜疑,不再信任?是什么使我只能掩口而立,无法呼喊?锈迹、污水、残破的玻璃窗、破败的建筑物、狭窄的街道被一辆辆巨大的军车所霸占,满目的灰败与疮痍,只有小女孩头上的蝴蝶结依然鲜红,温暖着这个世界。这样的蝴蝶结就在冰冷的世界上奔跑了起来,扑闪扑闪地寻找着光明。我们追逐着这朵温暖的小花,跟着女孩来到了铁丝网前。女孩停住了脚步,第一次她的脸那么清晰地出现在我们眼前,可是为什么那曾经湛蓝的眼神现在是那么苍白无力河惊慌失措?她的眼里究竟看见了什么,使她的双眼饱含了泪水?是啊,她看见了,看见了铁丝网那边一个个呆若木鸡的人们,他们穿着和房屋一样灰暗的衣服,看见了他们一张张苍白的脸,看见了他们一双双空洞的眼睛。
  就这样苍白的冬季,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布兰奇带的食物越来越多,却越来越瘦。在镇子上,只有镇长还是和原先一样的胖。原来我们的小姑娘布兰奇每天都将带的食物分给这些铁丝网那边的人们。在洁白的雪地上,只有布兰奇的身上是温暖的颜色,她就像是冬夜里燃烧的一根小火柴,尽管微弱,却也照亮了很多人黑色的眼睛。
  这一天的夜晚,布兰奇又偷偷地溜出了家门,给铁丝网那边的人们去送食物。可是,布兰奇头上那朵始终温暖的蝴蝶结不见了,画面上只有士兵头上有印出来的血迹,那是暗夜里唯一的红色。我们开始更加不安了。清晨,人们开始逃难了,有的人开着汽车,有的人赶着马车,有的人推着独轮车,有的人只好步行,无论穷人还是富人,大家都在逃难。我们的布兰奇又在哪里呢?
  布兰奇就站在铁丝网的面前,大雾之间的一切都那么灰败,包括布兰奇曾经洁白的衣裙。布兰奇紧抿着双唇,垂下的眼帘注视着一朵蓝色的小花。她一手抚着心脏,一只手拈着小花,带来的食物散落在泥地里,一名端着明晃晃刀枪的士兵发现了她,悄悄地在雾色中靠近了她,枪响了……
  战争结束后,镇上又驻扎了另一批士兵,不一样的语言,不一样的军服,却是一样的噪音,一样的难闻的气味。房屋更破败了,有的房子甚至都倒了。成堆成堆的士兵就休息在破败的房子边,有的在吃喝,有的在睡觉。
  终于春天来了,树绿了,花开了,整个画面是那么美。可是你看见了吗?那朵曾经拈在布兰奇手上的蓝色小花,那朵在铁丝网上垂败了的小花。春天在歌唱,那朵小花却永远地闭上了嘴巴。雨落在那朵枯萎的小花上,凝成一颗颗水珠滴下来,仿佛是眼泪,那是谁的眼泪啊?
  我一直忘了告诉你,那天布兰奇的妈妈一直在等她的女儿,等了很久、很久……
9#
 楼主| 发表于 2011-9-23 07:54:55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星星老师最有心得,如果有空来写写几年后的感想吧。呵呵
10#
发表于 2011-9-23 11:21:36 | 只看该作者
正是手头在读的书目。自己读。小孩还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 粤ICP备15113216号 )

GMT+8, 2024-12-27 13:37 , Processed in 0.068100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