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离不开鼓励和掌声。 同样,三叶草的成长,也离不开鼓励和掌声。 不过,今天第一次参加三叶草的活动,却抑制不住的有些失望。 返程的路上,想到:一个讲座,究竟达到什么样的状态,才能让多数人满意呢? 可能,这是一个专业问题。 我不是专家。我只是以一个普通听众的身份说说我的想法。 在我看来,讲座大概由3个主体组成:举办方、讲座人、听众。 另外,不管怎样,一个讲座,不得不重视另外两点:宗旨和效果。 举办方举办一个讲座的目的应该明确。 以今天的讲座为例,单纯是将“正声”引入深圳呢?还是启蒙家长朋友对于艺术美的发现(从而指导孩子)呢?或者是仅仅针对孩子们的表现从而指点孩子们的作品呢? …… 作为一个听众,我希望一个讲座主题集中、具体,思路明确。举办方最好在事先通告的时候能让听众对讲座略知一二,从而让听众决定是否参加。越具象越好。 第二,讲座人个性不同,可能导致了讲座风格迥异。 今天似乎听到讲座人说了一句:这是第一次?/第二次?举办讲座。我个人感觉整场讲座声音偏小,内容偏少、偏抽象。我在后排费力听讲的时候想到一个问题:这次的文字记录义工该怎么记录他们听到的内容? 而且,没有举手发言互动时间。非常遗憾。 如果讲座人不喜欢或者不擅长传统的坐着传道方式,个人认为,可以选择一个他善于和喜欢的方式,这样效果也许会好点。 第三,整个会场的确很热闹,大小草籽儿来往频繁。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影响了讲座人的兴致。听众的表现是一个让人纠结的话题。以前看到番茄倡议“自律”:招呼好自己的孩子、不损坏公物……但是,现场看来,招呼好孩子已经相当相当的不容易了! 妈妈们带上孩子实属不易。但是可能讲座的效果也会打折扣,尤其是带了低龄小盆友的妈妈。 所以,我,站着说话不腰疼: 1 三方应密切沟通。尤其是主办方和讲座人之间的沟通,了解一下讲座人的特点、此次讲座的内容,在贴出告示的时候尽可能详细,可以适当规劝不适宜参加的人群。 2 讲座人应从主办方那里得知听众范围,针对性的展开内容。希望能有互动。 3 听众们既然热情参与,就更应该重视参与的质量、重视自身的修养。我遗憾的看到,讲座短短的进行过程中,我身边的女子一直在翻阅一本时尚杂志。我更遗憾的表示,我在深圳地铁站里反复绕着圈后,迟到了!——也是非常不文明的标志! 4 三叶草作为主办方,不知道是否有鲜明的标志。整场讲座的背景场合里没有任何三叶草的实物标志,只是在口口相传。我离开会场的时候,一群妈妈在议论:穿黑色衣服的是**妈妈?毕竟每次活动都有新草籽的加入,而且并不是每个草籽都会在网上发言,他们抱着热情来到了活动现场,可能想认识一下网络上的妈妈们,可是好像没有一个新旧草籽熟悉的机会。(我迟到了,不知道这个环节是否在我来之前已经结束)永远是熟悉的扎堆,不熟悉的爸爸妈妈只得安静的来、默默的走。 恩,能想到的就是这些。以上算是我“鸡蛋里挑骨头”了吧!
毕竟是公益组织,毕竟是繁忙的爸爸妈妈在运作,百密难保一疏。 希望以后的讲座不在数量,在质量;不在听众的多少,在效果;不仅仅在讲座本身,还在草籽儿的交流互动中。 一家之言,欢迎拍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