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C:\Users\dell\AppData\Local\Temp\SGPicFaceTpBq\9824\051B9630.pngA06林晓纯 第二讲:中国教育体系下的阅读视野上课心得
一、中级班培训的主要目标:
开课时,李迪老师道出了中级班培训的主要目标: 从初级班的家庭共读,到了中级班走向群体当中的共读。 从个体走向全体,立足于整体,对故事妈妈的要求越高了,从选书,到方案的设计,讲述的方式,以及延伸活动。 诚然,进入了中级班之后,当在家里给孩子讲绘本时,会不自觉地想,这本书的主题有哪些呢?涉及的哪个主题更适合我在故事会上发挥,如果要做延伸活动,我可以如何来做呢?然后会上网去查询,借鉴别人的一些资料。这是我进入中级班最大的变化,不再是为了读绘本而读了,思维从被动性走向了能观主动性。 现阶段,我要努力,除了要认真地去思考如何去办好一场故事会,还要多积累经验:多试错多锻炼,从益田村的绘本馆走向了小区图书馆,不断地逼自己走出去,主动找场地创造场地;当孩子迈入小学校园时,我希望可以有能力去协助老师去开展班级读书会。 二:中国教育体系下的阅读视野 李迪老师通过全球小学语文教材的考察(日本、美国、新加坡、俄罗斯),总结全球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再对中国古代到现今语文的发展史,引领我们带着枷锁起舞:在国家大的教育体制下未能及时调整的背景下,如何在体制学习中做及时的良性补充。 三、基于现有教材的阅读体系: 得语文者得8,得阅读者得语文。阅读习惯将成为孩子小学入学前后第一重要的学习习惯。能成为三叶草的妈妈是幸福的,孩子们不缺乏好书读,跟着三叶草走,希望给孩子一个海量的阅读,走向更宽广的世界。
感恩老师们引领,在价值观发生非常大的现代社会下,教会我们该如何去选择孩子的读物,怎样才能更好地把学校的教育与孩子终身的自我教育体制进行完美的结合。 李迪老师详细分析了中国教育体制下的语文,并举例分析如何在家庭中进行互补补阅读。
1、 内容扩展阅读:比如课本中有《笠翁对韵》的文章,那么就把《笠翁对韵》的书找来,带着孩子每天读上一首。
2、 对比阅读:比如孩子的课外阅读受老师阅读喜好的影响,有时候推荐的未必是特别合适的书籍,那么就找来觉得更适合更优秀的书籍让孩子对比阅读。
3、 补充主题阅读:比如对课本所有的主题进行分析,将未涉及的主题做课外的阅读,由此得到补充。
四、主题阅读与主体阅读:一个核心,多文本,结构化。
主题性的阅读,可以更高效;系统性的阅读,一开始给孩子全貌,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建立起清晰的认知观念,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1. 主题阅读: 针对一个主题性进行阅读,如:战争主题,死亡主题,感恩主题,节气主题等。
2. 主体阅读: 从一本书中延伸出来的多个主题,再分别围绕着各个主体进行阅读。如《威斯利王国》涉及到了十个主体: 音乐类、数学类、生活类、活动类、科学类、社会类、文化类、创想类、艺术类、旅行类。
李迪老师针对《威利斯王国》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的主体阅读方案,不禁感叹,一本薄薄的绘本,竟然可以延伸出一个如此系统的阅读。
五、头脑风暴---主体性阅读实操 选取一本绘本,通过思维导图,写出涉及的主题,并就,选取与之相关的三本绘本。
1、《哆悉达》:这本虫子的语言,刚拿到的时候,我看着完全是天书,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最怕无字书了,此书形同无字书),但是孩子听着,好欢乐,一直噗噗噗地笑个个不停;随着一遍又一遍地朗读,孩子越来越喜欢,我们也一起慢慢地推敲:虫子说的话是什么意思;最后,一有小朋友来做客,他就捧出书来,“这本书可有意思了。”“妈妈,你来读这本书吧!”
李迪老师对B组的点评:为我们如何开展故事会提供了新思路,语言是这本书最大的切入点,不一定要用普通话来讲,可以选择用方言来讲。而与此书有异曲同工之处的《噗噗噗》,进行比较阅读;延伸阅读《虫子说》。
2、我们此组讨论绘本是《我最喜爱的奶奶》, 组员说:如果是由她来讲的话,会讲死亡话题,不会去刻意避讳。 李迪老师点评:不是所有的书,都适合在公众场合讲的,比如性教育主题,死亡主题。因为你不知道你面前的这些孩子,过往的经历是什么。李迪老师的点评让我们知道了故事会的选书选主题,也是有禁区的。
死亡是个正常的话题,可是并非是那么容易去面对的,即便是成年人,何况是个孩子。它不应该是由一个陌生人,又或是一个社区故事妈妈来告诉孩子。
松居直先生在《我的图画书论》中写到: 关于语言的回忆,还有一个很鲜明的印记,那就是关于“死”。 有一次,母亲和我躺在床上说话。那时,母亲正陷入很大的不幸和悲哀中。当时我大约四五岁,但母亲把悲哀的情绪用身体语言传达给了我,她还自言自语说了“人不知什么时候会死,死了也就化为灰烬了”这样的话。那时我错把“灰烬”理解为“苍蝇”。 因此,人死了会变为苍蝇,这对幼年的我来说是一个打击。变为苍蝇,让我有种受不了的郁闷。眼前的母亲将变成苍蝇,这多么令人悲哀啊!从那以后的一段时间,我一看到苍蝇就想这莫非是死去的人,而且费解人们为什么无所谓地杀死苍蝇。不久被人纠正过来,说是误把“灰烬”理解成“苍蝇”了。人死后要化为灰烬的,不是化为苍蝇。至于是什么时候,又是在什么缘由下被订正,我已不记得了。 对幼儿来说,这种悲哀是很难承受的。我虽已忘却那时的悲哀,但觉得那种体验即悲哀本身,与我后来感受的悲哀相比,是相当纯粹的。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来看,母亲这种不经意的感叹是没什么道理可言的,但我却想,对人而言它为什么是宝贵的体验呢?不知为什么我经常反复思量母亲那时的悲哀。
松居直先生对童年时关于死亡的感受体验,持续了终身。由此可见,如果对死亡话题的故事会处理得不好的话,可能会给幼儿的心里蒙上一层阴影,乃至终身影响着。
李迪老师的课,干货满满,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现状下教育的不足,又带领着我们积极地面对,家校共同努力,为孩子们打造一个全面又系统的阅读环境。
喜欢李迪老师爽朗的笑声,美丽的笑容,为了给我们上课,穿着高跟鞋站了一天,课上一口水都没喝,午饭没来得及吃,饿了一天。无比感恩,唯有跟着三叶草一起,从第一个十年,走向无数个十年来回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