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点我捐助三叶草
查看: 15615|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预览写写写一期第九轮第10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8-1 07:46:3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近两部国产电影刷爆了朋友圈
关于孩子教育的问题,总是妈妈们永恒的话题
周遭的朋友,为了孩子教育可谓是十八般武艺
原本很佛系的我,看着屏幕上超低的中考升学率,经历着身边的邻居为孩子谋取更好的学位而一个个搬离。
反思自己,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缺了长期的规划与远见。那这次就来谈谈,对于一个成绩中等的孩子,是否有必要奔着四大中学的学位去?
12#
发表于 2019-8-5 07:47:5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我住在深圳的东边最高山,梧桐山的脚下,在这个山脚下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都可以见到,看到过有的孩子5年级的年龄,可是却没法融入学校生活,就算是华德福这种更注重孩子的各种生活技能的学校也没有办法;也看到过孩子在体制内学校压力很大,到了华德福却绽放自我的孩子,也见到过自闭的孩子父母的焦虑和无奈,当然也有正常在体制内学校上学的孩子们。 作为父母的我们,当然希望孩子们能在名校上学,接触很多很厉害的人,将来也能上985,211,可有时又会反思,这是我所希望的,孩子的想法呢?或者上了名校,她所要面对的压力她能承受吗?她的成绩能好吗?这些同样是我所担心的。 我会跟她说,我们都是平凡的人; 我会跟她说,就算是平凡的人,也需要努力生活; 我会跟她说,努力过不管结果怎样,我都会支持你。
11#
发表于 2019-8-4 23:45: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rmbg58 于 2019-8-5 00:27 编辑

《这是苹果吗?也许是吧》故事会
时间:2019.08.03
地点:飞米力虫洞市集(高北十六)

【内容简介】
《这是苹果吗?也许是吧》是去年度日本MOE日文绘本屋大赏第一名。一出版后接连获得各种儿童书和美术类大奖,在童书界受到高度的肯定。此书不仅适合喜欢观察的小小孩,也适合想象力正在起飞的大小孩,更适合因家事操劳和工作忙碌而几乎丧失想象力的爸爸妈妈们……。一颗普通的苹果,在孩子眼里,可能有上百种不同的想象。
【作者简介】
Yoshitake Shinsuke吉竹伸介/图文
公元1973年出生于神奈川县,筑波大学大学院艺术研究科总合造型科修毕。发表的作品涵盖日常中不经意的浮光掠影,以自身独特角度切入取材,作品涵盖素描集、童书插画、装饰画及广告艺术等各种领域的作品。主要的著作有素描集《而且没有盖子》(PARCO出版)《没有结局的终曲》、《好窄喔 扑通扑通》(讲谈社)、《身体地图》等等。育有二子。。

【绘本解读】
一本想象力爆棚的书!仅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苹果,竟然能引发上百种各式各样的想象,而且到处都是让人忍俊不禁的小幽默,简直叹为观止!这是初看这本书的第一感受。
而当我们把这样的画面呈现给孩子,孩子们毫不犹豫的走进去,沉浸其中,这一切对他们来说就是自然而然。原来在他们的世界里,就是这个样子啊。他们不会感叹说,太有想象力了。他们会直接跨进去,享受着,甘之如饴。这大概就是成人和孩子的差别,我们总习惯用语言和感慨,而孩子们是去感觉和享受。我们在看风景、拍照、记录,总是做一个旁观者,而孩子们才是真正的活在其中。
细看这个故事,哪里是在说苹果。想象与趣味只是它的外衣,原来这是一本哲学书。
细看这个故事,哪里是在说苹果。想象与趣味只是它的外衣,原来这是一本哲学书。前面部分在讲“我是谁?”,然后讲“我从哪里来?”, 最后是“我要到哪里去?”。
一个苹果的前世今生,道尽人生哲理。而且在一些细节的巧妙设定上,就是那种击中心窝的感觉。
比如在“也许原本想变成其它东西”那一页,梨是同样的水果,但外观不同;球是同样的形状,但品类已完全不同;邮筒只剩颜色相同,形状几乎相对;最后一个飞机竟然是完全不同。我们偏离自己初衷的样子,可能是保留原本的某一个方面,但也可能是完全偏离。我们是不是能准确认识到自己现在的样子和初心的距离呢?简单一个页面,全面引发这个深刻的问题。
又比如在“它来之前也许去过很多地方”那一页,从宇宙到爆炸到整个生物和人类进化史,然后到我们这个小家,这关于我从哪里来的一切,不正是影响我现在状态的因素吗?宇宙环境决定了大的规则,而演化通过基因影响我,人文历史造就当下社会环境,而家则是最直接具体的容器。我从哪里来,就在这一页。
当然苹果其实只是一个媒介,不只是打开想象世界的钥匙,其实更是“我”探求自己的镜子。那些我关于苹果的思考,其实是我内心的投射。而这个“我”,不只是书中的主角,更是读者。当一个孩子读这个故事,不自觉的就跟随着苹果的想象世界,把自己投入其中,完成一次奇妙的哲学之旅。
结尾也很有意思,从想象世界回到现实,就是妈妈的一句回答。正如郝广才在《好绘本如何好》当中说的,大人出现代表着回归现实世界。孩子总是能在现实与想象中自由穿梭,而有些大人恐怕多少会腹诽最后竟然把苹果吃掉了。这对孩子来说,完全不是个事儿,最好玩的是,作者暗示了孩子真正吃掉苹果的理由,不过是肚子饿了而已。这就是孩子,往往直面内心的需求,所谓赤子之心大抵就是说的这个。

【活动方案】
策划思路:
这本书的关键字有三个:想象、趣味、哲学。其实并没有一个特别明显的故事线,有点像孩子跳跃的想象世界。但是多样的趣味想法,可以持续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所以基本思路就是顺着内容一个个场景讲述,在猜测和解释中,和孩子一起打开想象的世界。
想象和趣味,是这个故事自带的属性,所以讲述过程中会比较好实现。考虑讲故事的场景是在市集,估计周围会有一些嘈杂。开场能吸引孩子、建立联接的话会比较好。突然想到魔术会是最好的方式,够吸引,又和想象力天然契合。魔术当然是不会的,不过玩个花招的小把戏我擅长。用一个故做神秘的纸袋子,然后现场找小朋友帮吹一口仙气,从袋子里变出故事的主角——苹果。考虑到手残党可能做不到神不知鬼不觉的把苹果塞到袋子里,如果穿帮的话就干脆承认失败,当成一个滑稽的开头也罢。
想象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生活经验之上,天马行空但决不能是无中生有。所以苹果先生出场之后,先故弄玄虚的问大家这是否真的是一个苹果呢?有没有可能是其它的东西?然后和大家一起来讨论苹果的特点,这样为稍后内文中出现的各种不同想象做铺垫,也方便找到一些和苹果自身特点对应的连接。
但是哲学部分就不太好操作了。打算借由开场对苹果的讨论,和孩子们一起聊出苹果是什么样子?怎么来的?有什么用?把三个哲学终极问题在这个讨论中都涉及到。然后在故事讲述过程中,也带出这三个线索。
最后的延伸部分,打算换一种水果,想来想去香蕉最合适。可以让孩子们把在故事里发生在苹果身上的事情,重新在香蕉身上再呈现一次。然后安排一场和香蕉的对话,让孩子们对香蕉提出各种问题,然后在对话的过程中,聊出哲学的话题。香蕉不会说话,让现场的孩子或者大人来为它代言。想象中这应该会是一个很好玩的场景,自己都有些期待了,哈哈。

流程:
1.        开场
a)        魔术导入:纸袋变苹果(故弄玄虚,如果失败就装笨)
b)        讨论:苹果的前世今生(特点、来源、用途)
2.        故事讲述
a)        读图、猜测、推理、解释
b)        注意趣味性,寻找故事和孩子自身的连接。
3.        延伸活动:对话香蕉
a)        这是什么?(引导孩子把香蕉说成另一种东西)
b)        对话香蕉(通过提问对话的方式,换位思考,聊三个哲学终极问题)
准备材料:
1. 现场设备(PPT播放设备、桌子1张)
2. 实体书

【活动记录与总结】
每一次活动都少不了意外和惊喜。由于这次属于临时安排,一直没有想好最终的方案,在来的地铁上突然冒出魔术开场的想法。到高北十六之后,发现原本那家水果店竟然歇业了!转了一圈之后,终于在一家果汁铺买到一个苹果。(感慨一下水果的价格,选了一个最小的苹果,竟然也要4块3毛2!!!)没有香蕉,计划得改变,决定把开场聊苹果的内容压缩一些,留到最后延伸的时候。纸袋倒是有个意外惊喜,原本想着随便找个牛皮纸袋子,结果旁边有一家Bean家的袋子还挺漂亮,而且上面有一片绿色的叶子,变苹果更理所当然了,哈哈。
有两个小妹妹和一个小帅哥早早坐定,就等着听故事了。终于等到隔壁文艺青年的戏剧活动结束,人堆消去之后,故事会开始啦!
今天的现场每每有小朋友神助攻,我真想把他们签约成我的御用托儿。还没开腔,一个小朋友就看着画面喊“三叶草”,于是顺理成章,给大家安利了一轮三叶草故事家族。极力怂恿了一番孩子们回家一定每天让爸爸妈妈讲故事。
正式开讲之前,我们先来一个魔术吧。孩子们喊“好”的时候,眼里真的在发光,我没来由的觉得自己这回一定不能演砸了。先拿出一个扁平扁平的袋子,我们要变一个什么魔术呢?嗯,我要变一个东西到这个袋子里。打开袋口,吹到鼓起来,很认真的放在耳朵边摇一摇,好像没成功?看来要小朋友帮忙了,找前排的3个小朋友依次吹了一口仙气,咦?好像有啦!大家猜猜看里面是什么呢?有人摇头说不知道,有人说是玩具,有人说是苹果……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揭晓谜底吧。

哦不,等等,这样太简单了,我要把这个东西从袋子里变到谁的口袋里去,谁有口袋的?给我看看。小朋友们纷纷表示自己有口袋,还有人掏出来证明。

好的,见证奇迹的时刻到啦。魔术师很帅气的把袋子拍扁,连桌子上的书都掉地上了。快看看,在谁的口袋里?小朋友们好一阵忙乱,可惜都没有。难道在爸爸妈妈的口袋里吗?有个小女孩尖叫着说,爸爸口袋里有东西!……哦……,原来是爸爸自己的东西呀。那去哪了呢?魔术师在身上一阵摸索,哈哈,原来跑到我的口袋里了,掏出来一看,哈,是一个苹果!

这是什么?苹果!
真的是苹果吗?真的只是苹果吗?小朋友们迟疑了片刻,还是认为就是苹果。
好吧,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苹果呢?
圆的。红色的,有一点点黄色。苹果是长在高高的树上的。……
那我们今天就来讲一个苹果的故事:《这是苹果吗?也许是吧》
前环衬上各种苹果变身记,和小朋友来了一个小小的约定,说出苹果变成的那个东西,而不是苹果在哪里。


足球、地球仪、网球、小雨滴、椅子、鞋子、保龄球、车轮、台球、汉堡、冰淇淋、拳击手套。

故事伴随着孩子们的惊奇与欢笑,一页页推进。孩子们的理解远比我们更接近故事本身:
苹果,可能是樱桃。对呀,剪下来一个不就是小小的、红色的、圆圆的。
苹果是一条红色的鱼,你看那个嘴巴和眼睛,尾巴动一下就游走了。魔术师补充,可能是本来在睡觉,我们这么多人把它吵醒然后就游走了。
苹果机器里面那个颜色调节的开关,一个小女生的回答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她认为这个开关是调节外部的颜色,想要看到什么颜色的世界,就调到什么颜色。对呀,这不就像是我们拿着有颜色的透明胶片看世界的感觉吗?那么除了调节外面的颜色,我们还可以调什么颜色呢?苹果有什么颜色?也许,那些我们买到的不同的红色、黄色、绿色的苹果,里面也有一个这样的开关调色呢。

在发型集锦页,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发型。有人是护士型,有人是公主式,有棒球帽式……,还有人帮爸爸妈妈也找到了。最给我惊喜的,是有一个小男孩走上前来,指着一个长发的头型告诉我喜欢这个。我建议他回去让妈妈给他做一个这样的,后来现场妈妈刚好找到一个长发的假发,给他戴了上去。没有人嘲笑一个男孩喜欢上这样的女士长发,妈妈也没有任何不自然,让我想起《威廉的洋娃娃》,真好!
……
故事就在欢乐中讲到结束,我跟大家说,这个故事就讲完了,那现在我们怎么办呢?我的神助攻又出现了,前排可爱的小妹妹说,那我们来看看桌子上的苹果吧。于是我让她来跟苹果聊天,看看有什么想问苹果的。她问苹果:你想不想被别人吃掉?

苹果会怎么回答呢?我把耳朵凑过去,听了好一会儿。台下的小眼睛都睁得大大的瞪着我……。苹果说,她不想告诉我,只想告诉小朋友。☹
另外一个小姐姐过来认真的听了苹果的倾诉,然后告诉大家,苹果不想被吃掉,她只想成为桌子上的一个摆件。接下来小朋友们问了各种问题:
苹果你想不想变成奥特蛋?你想不想变成泡泡,这样就可以飞到很远的地方去了。……

苹果一次次的回答不想变成奥特蛋、泡泡,还通过一个小姐姐的口表达了只想做自己,做一个安安静静的苹果。为了不让大家再纠结于苹果变不变,我又试着听了一次,嘿,这回苹果愿意跟我说话了。她说不要再问她变什么了,说了不想变的,如果大家想聊,就聊点别的吧。然后有人问苹果,你喜欢什么呢?原来苹果喜欢打扮成公主。 ……
孩子们完美的诠释了故事想要表达的东西,虽然在哲学话题上的探讨还没有更深入,但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也要收尾了。原本打算像书中最后的情节,把苹果一口咬掉。但不知不觉中似乎场中有些气氛让人不忍打破,于是改成让大家和苹果打招呼说再见。小朋友们很认真的和苹果道别之后,故事会结束了。

【反思】
现场的总体情况还是很不错的,孩子们应该都有比较好的阅读习惯,所以能够很好的进入故事。魔术开场和延伸时的对话环节都很适合这个故事,但中间的讲述部分略有些粗糙。没有准备好恰当的故事线索,所以临场和孩子互动的过程没有更好的深入,在页面切换过程中有些底气不足,变成很多时候在见招拆招。应该要在这个方面再做更充分的准备,以便增进深度方向的探索。这样的话,延伸时的探讨也可以更加深入设想中的哲学问题。
不知道是不是有神助攻的“托”的原因,现场想象世界的营造很成功。在前环衬的互动,让孩子来说出苹果化身的角色而不是苹果本身,似乎有一种带路党的功用。或许这也正是前环衬如此设置的原因吧。通过一些类似仪式性的行为,比如今天很认真的聆听袋子、苹果,煞有介事的压扁袋子、把麦克风、耳朵凑到苹果面前……在那一刻,我似乎真的都相信,面前那个苹果就是我变出来的,就是一个神奇的苹果。这是今后营造氛围时可以借鉴的地方,真的是只有我们心中相信,才会感染别人。

10#
发表于 2019-8-4 23:45:42 | 只看该作者

最大的学习动力是内驱力

皮皮陈刚 2019年8月4日


谈到孩子的教育,哪一个亲妈都会开始陷入话痨模式。大主教出的题是问对一个成绩中等的孩子,是否有必要奔着四大中学的学位去。


这里,就需要谈到几个话题了:基础、习惯、驱动力,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一个小目标。


基础的评估非常重要,孩子在此前的学习当中已经达成了什么样的基础,孩子在班级、年级、本区域、本市大概处于什么段位,家长得心里有数。


再来说习惯,孩子有没有养成预习、复习的学习习惯,有没有整合错题本的习惯,有没有自学检测的习惯,有没有触类旁通、整合思考的习惯,这些也是需要充分评估的。如果还没有养成,那可以开始制订一个养成计划了。


前进,进步,自然需要驱动力。所有的驱动力里面,最好使的,无非是内驱力,而不是借助于外力来进行的。当一个人被监管着、被推动着前行的时候,很自然地会容易将学习任务从自己的肩头放下,将它当成是家长的责任和义务,而不是自己的事情;但如果学习一旦开始被一个人的内驱力所指引,这样的学习力才走得长,走得久,真正成为他自己的事情和任务,甚至乐趣所在。在内驱力的指引下,才能有足够的自律、自我管理、思考、分析、判断、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有更优秀的思维模式。


最后,说一说最重要的,就是定一个小目标。这个小目标,既要切合孩子的基础和实际能力,又要让孩子努力之后能够达成,其实是需要一些水平的。但小目标不宜定在踮一踮脚就能达成的位置。为什么呢?定一个短时期的小目标,踮一踮脚就能达成的是可行的,但如果作为长期的,就不合适了。目标确定下来以后,要完全相信孩子一定能做到,然后跟孩子一起,细分、拆解目标,具体到每一天的行动里去,细化成可执行的,每天可以踮一踮脚就达成的任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能,能和孩子一起,激发出孩子的潜能来,定好目标,付出努力,找对方法,总有一天,可以看到希望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家长的自律、陪伴,是孩子最大的动力所在。孩子有孩子的目标,你有你的。一起努力,一起奋斗。


9#
发表于 2019-8-4 23:29:1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缤予 发表于 2019-8-4 23:18
以前觉得中考离我们还很远,加上中学的学位也不是太差,去年还考出了中考的状元。加上孩子的学习也不是那种 ...

04  好人好梦
虽然是山里出来的,但还是觉得何处的山各有不同,2008年和学校同事一起登过五岳独尊的泰山,那个陡,山上的用品都是挑山工一步一个台阶背上山的,所以瑜伽极其高,当让旅游景点物价都高,这是人所共知的。记得当时一根黄瓜三块钱,一碗面十五。时隔十一年,来到我山西地界的北岳恒山,一根牛奶提子五元。这是我们为了诱导老二登山付出的代价,这样想想好像也不算贵哈!

传说恒山是道教八仙之一的张果老修炼的地方。


我们的登临是从真武庙介绍牌开始的,从起步开始就遇上了一堆老年游览登山团队,登山鞋,运动衣裤,防晒服,与这些老人们相比,我们这些年轻人好不专业,旁边一位美女还身着连衣裙脚蹬细跟鞋呢。有这群路遇的驴友一路甚是热闹,当二毛想要报时,奶奶爷爷们就开始给喊加油,“真棒”,外带讲笑话,“皮裤套棉裤必定有缘故,不是棉裤不厚,就是皮裤没毛”加上他们的东北口音,让人说笑中,不觉已到了主峰。


贞元殿台阶,103级石梯,倾斜40度。


到了这个台阶这,我们本打算放弃的,当时正好有个两岁左右的小娃娃再往上爬,而且爷爷还在给拍照,我们的二毛大概是被激发出来了潜力,也不声不响的开始往上爬开了。

一路上去就是恒山的庙群,会仙府,文昌殿。


上山时跳格子,一步两个台阶,下山时跑步刹车,勰语扛一段走一段,各种能用的招数,也终于攻破了上的去下不来的燮语。


下来山时,个个脸红脖粗,气喘吁吁,相比较而言还就说我的体力是比较好的,每天锻炼就是不一样,山上一段路,平地十日功呀。功夫在平时呀!
8#
 楼主| 发表于 2019-8-4 23:18:31 | 只看该作者
以前觉得中考离我们还很远,加上中学的学位也不是太差,去年还考出了中考的状元。加上孩子的学习也不是那种出类拔萃的,所以对于孩子中学没有太多的想法,觉得就近读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但是,在这个还没有过完的暑假,却给我带来很多的焦虑。孩子三个好朋友,一个下学期转学上国际学校,一个去年购置了深圳中学的学位房,还有一个是超级学霸,目标百外。就剩下我家这个,一没有出彩的成绩,二没有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顿悟,老母亲何不焦虑?
以前这边的中学没有扩招的时候,生源还可以,然而扩招后,新纳入范围的孩子素质参差不齐。上周和另外一个小学的妈妈聊天,她家女儿和我家哥哥一样大,四年级期末考试她女儿班上竟然有很多人不及格。要知道哥哥所在班级平均分都是97、98。实在不敢想象哥哥以后会和这些孩子成为同学。青春期的孩子,一个好的环境实在太重要。
跟先生商量,我们也去准备一个好一些的学位房,哥哥是指望不上了,弟弟还可以好好规划一下。先生却觉得瞎折腾,孩子的命由自己,不要变成孩子奴。但我觉得,如果可以,为什么不朝好的学校奔去呢?作为父母,能为孩子做的并不多,孩子小的时候多操点心,长大了就少操很多心。
和哥哥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的小姑凉,我们做了十年邻居,昨天也搬走了。同层的另一个邻居也为孩子准备了深中的学位。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人也一个个的离开。佛系先生这个时候好像也有所顿悟,松口说实在不行就让哥哥去上育才吧。
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如果有一条高速路和一条崎岖的山路让你选择,你会选哪个呢?我想我是不会去选山路的。作为孩子的父母,应该都会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为孩子铺好适合他的路吧!要不然,为啥学位房居高不下呢?

点评

04 好人好梦 虽然是山里出来的,但还是觉得何处的山各有不同,2008年和学校同事一起登过五岳独尊的泰山,那个陡,山上的用品都是挑山工一步一个台阶背上山的,所以瑜伽极其高,当让旅游景点物价都高,这是人所共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8-4 23:29
7#
发表于 2019-8-4 23:06:15 | 只看该作者
为母则强
珠妈


        再温柔软弱的小动物做了妈妈,为了娃面对危险时都会呲牙舞爪,何况我们做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一句话,为了孩子!妈妈无所不用其极,天经地义!
       暑期带娃去国都,遇到很多亲子组合,娃迅速得出一个结论,离带着孩子的中年妇女远一点。
         拥挤的队伍里,人潮人海中,许多妈妈们尤以中年妈妈为甚,她们经历生活的洗礼,积累了深厚的人群中生存出击的经验,现又有娃这一尚方宝剑在手,当真或大开大嗑,肆无忌惮,或积极谋划,花言巧语,翻花小手段使的飞起,在她们眼里,只有自己的娃是需人人保护捧着的花朵,未来之星,别人的娃?那都不是娃,是专门碍事的麻烦。
         我就亲眼看到一个妈妈嘴里佯喊:“后面的别挤!”再扁着身体,鱼一样,左一拱右一转,从后排来,把自己娃送到第一排,自己挤到第二排。也还有颇具大将风度的,排队人群中占定前排,大马金刀的席地而坐,怀里横抱着个半大小子,小子兀自酣睡,娘亲一边摇扇一边提醒站立已久摇摇欲坠的我们,仔细别踩了她的娃。
         如果遇到带年龄较小孙辈的老人家,更不得了。一次下楼梯上地铁,娃从我身后赶来,竟然眼泪汪汪的,说有位老奶奶几乎把她推下高高的楼梯……我看了下,一个老太太带着个5/6岁的女娃,女娃滑着滑板车在前,老太颇吃力的跟着。我解释,老太太着急想赶上孙女,可能你插到了她们之间……“那就可以推我吗?妈妈,你不知道差点把我从那么高的楼梯上推下去,我会摔伤,摔死的!”我有些语塞,是呀,在那些人眼里,尊老爱幼只是别人为她们而已。我话锋一转:“这事儿都得怪老太太的孩子,那小女孩的父母,老人家这么老了还得给她们带孩子。”
         我在遮掩什么?不忍心说老人家的不是?


点评

必须跟孩子旗帜鲜明地说,你心疼她,你担心她的安全,那个老人家就是不对。  发表于 2019-8-4 23:07
6#
发表于 2019-8-4 21:10: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楼兰梦舞 于 2019-8-4 22:00 编辑

大家好!我是酸辣土豆丝号的楼兰,这周推荐的书是《断舍离》。
这本书是日本山下英子著,吴倩译,买的时候冲着名字买的,没去想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大概是进关于怎么整理的吧,没想到前阵子收拾书架的时候,发现家里竟然在不同时间买了两本。看来潜意识还是想着断舍离的。
而正式认真读这本书,是因为要找一本合适的书来打语六卡,没想到,一打开就让我意外——断舍离是不收拾的收拾法。不收拾怎么收拾?这本书真正开始吸引我了。这本书小开本,比手掌大不了多少,短短192页,在阅读的过程中,N次想放下书本,开始整理扔东西;也真的放下书开始收拾整理扔,N+1次提醒自己读完书再开始,断断续续读了两周,终于读完了。
书前几页有几张作者这家里整齐得不得了的图片和几张乱得不成样子收拾前后对比的图片,让人感叹!
书的前言部分,解释了:断舍离的概念:当然这是作者的生造词,通过收捡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生更舒适的行为技术。通俗说:通过收拾家里的破烂儿,也整理内心中的破烂儿,让人生变得开心的方法。
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很重要的一点,断离舍的主角并不是物品, 而是自己。也就是说,思考方式不在于“这东西还能用,所以要留下来”,而是“我要用,所以它很必要。主语永远是自己,而时间轴永远都是现在。现在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就必须放手,只选择必要的物品。从加法生活转向减法生活。而整理房间的过程不仅仅是整理房间也是整理自己,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只要有所行动,心灵就会跟上脚步。
全书一共从五个章节来进行介绍。
第一章 断舍离的机制——我理解的是:断离舍是什么,和整理术有什么不同?怎么开始断离舍,开始实践。
第二章 为什么要断舍离——我理解的是:太多的理由让我们不能断舍离了,了解到这些,才能有更好的应对办法。
第三章 断舍离的思考法则,先从整理头脑开始——我理解的是,思想上要当回事,先从思维上认识到断舍离的重要。
第四章 断舍离的实践方法,从身体开始行动——我理解的是,想好了,就要开始做。先选一个点开始,并做到完美,产生成就感,再一步步推进扩大战果。而在这个过程中,难免用有旧的思想出来阻挠,要用一些方法和技巧。
第五章 看不见的世界在变化,展望未来——我理解的是:想也想了,做也做了,会有一些变化,可以看见,有更多的变化和发酝并不能看,然而却能有更多好的影响。
有几个名词需要注意:
在断舍离里,收拾是最重要的。
收拾,是一种筛选必要物品的工作。在筛选必要物品的时候,我们要考虑两个维度:一个是我与物品的关系这条关系轴,另一个是当下这条时间轴。换句话说,收捡,就是要问自己某件物品与当下的自己是不是确实有关系,进而对物品进行取舍、选择的过程。
从行动上来讲,就是扔掉——舍。如果只是把用不上的东西放进垃圾袋再扔进储藏室的话,那不叫收拾,那不过是把用不上的东西改变一下形态换个地方存放而已,是移动。而断舍离要做的,是把用不着的东西扔出家门,彻底切断它们与自己的关系。结果就是:只有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需,也确实在用的东西,才会留在你自己的空间里。
而不收拾的收拾,即选择和当下的自己相称的东西,在这样的过程中,当然就不再需要收拾了。

断(行动)——购物时三思而后行,不需要的东西就不接受,只添置必需的物品;
舍(行动)——收拾没用的破烂儿,卖掉、赠送物品、缩小喜好的范围;(将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换成需要、合适、舒服)。
离(状态)——脱离执念,了解自己,爱上自己,心情愉悦。

与整理术收纳术有什么不一样?
断舍离并非绝对要以把房间弄干净为目的,而是要通过收拾的过程了解并喜欢上真实的自己,实现自我肯定感。其次,断舍离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考虑的是我自己还需不需要它。
物品要用才有价值,物品在此时当下应该出现在它需要它的地方。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选择物品的窍门,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

如何开始呢?
问问自己:舍不得扔掉的东西,是不是一年十二个月有十一个半月都派不上用场呢?
只集中于一点,把它做到完美,以此提高动机。就和我们照顾好自己的大象一样。即便只是一个抽屉也是可以的,甚至说得更夸张一点,即使只是一个塞满了购物小票的钱包也无所谓。完美完成就能自然而然地提高动机。
再考虑一下:我想通过断舍离得到什么?选择进行断舍离的最初场所,干劲就会随之增加。而一旦这个场所得到了第一次突破,断舍离的速度就会明显加快。
重视健康及安全,从生存的基本场所帮起。吃饭、睡觉、排泄的场所,比如厨房,卧室、厕所、浴室、洗脸台等。希望能作用于心理深层。等等。

从怎么看都是垃圾的东西开始下手。再把垃圾分成三大类:一般垃圾,每周要处理的;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将大中小三分法用到收纳上。
从拥有这种观念中解放出来。
物品要用才有价值。
物品在此时当下应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
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

5#
发表于 2019-8-4 21:09:4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记
父母之力,无他,尽力而为之。
4#
发表于 2019-8-4 01:23:56 | 只看该作者
我的切身体会,如果可以,还是要让孩子去。特别是初中阶段。
我当时就是对家庭的影响太有信心了,结果现实很骨感。
班级里不少孩子考个位数的分数,环境的影响非常大。
当然也是分不同的孩子,如果觉得自己的娃属于不受环境影响的,可以无所谓,在哪都一样。
如果是会受环境影响的,那么选个好学校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小学和高中反而没有初中阶段影响大,因为正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期待独立,不愿意听劝告,想要走自己的路,很有可能选择的道路是一条坎坷的路。
高中凭本事考,反而周围大部分孩子都是努力上进的,所以初中择校还是要看具体情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 粤ICP备15113216号 )

GMT+8, 2024-12-28 16:04 , Processed in 0.087388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