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C12温玉洁西米花 第五讲“亲子阅读玩起来” 作业:
根据课程中列出的延伸活动设计要素,以一本书为例设计延伸方案并在家庭中进行实际演练、操作。
要求:
1、详细记录活动方案及活动过程,图文并茂。
2、论坛小组内作业贴回复,不少于400字。 亲子阅读之李欧.李奥尼《小蓝和小黄》及阅读延伸活动记录 结合秋雪老师授课时提到的关于阅读延伸设计要素,在阅读这本书时,我认真思考了下秋雪老师提出的问题: 一.这本书讲了什么? 通过一蓝一黄两个色块拟人化讲述了一个通俗易懂的关于友爱的故事 二.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通过变化的色彩,作者似乎想要表达的是:一些道理,往往隐藏于简单的行为当中,但若硬生生地灌输给孩子,未必能够得到理解和模仿。所以通过简单的图画,简单的文字,简单的故事呈现给孩子,为他们的想象力和模仿行为提供参考。 三.孩子听了这个故事会觉得哪里听不懂?或者对哪里感兴趣? 孩子天生对色彩感兴趣,就算他们看不懂故事的寓意,但是颜色间的变化对他们来说,吸引力仍是巨大的。而且,小蓝和小黄的爸爸妈妈以更大的块头出现时,孩子可以一眼识别出他们的身份。再到各色块端端正正地坐着上课时,孩子结合自己幼儿园的情形,向家长绘声绘色地描述他们是怎么排排坐地上课,怎样玩游戏以及读到爸爸妈妈不认识、不要自己时也会引起他们的共情而伤心难过。通过图画书中一些熟悉的情景,更快融入故事当中。 四.孩子听过后最想表达什么?尝试什么? 无容置疑的是,看过这个故事后,孩子第一反应应该就是,我不会变成别的样子,我爸爸妈妈不会认不出我来的。可是为什么小蓝和小黄会变呢?他们是怎样变呢?好想看看他们是怎么变的,等等。 五.我们用什么方法帮助他们来表达或者尝试?这个也许是最重要,最容易使孩子入戏的环节,所以如果能设计与故事主题相关的延伸活动来和孩子玩的话,对于故事的理解会更深刻。 思考过后,结合上述五要素,我决定跟孩子玩“变色游戏”。准备如下: 1. 材料: (游戏一)颜料一盒,棉签数支,白纸数张; (游戏二)紫甘蓝菜叶两片,醋一瓶,食用苏打粉一包。 2. 活动方案:不限颜色,不限搭配,随便孩子挤出她喜欢的色彩,涂在白纸上,让孩子观察颜色的变化,鼓励她挤出蓝宝宝和黄宝宝抱在一起,观察会变成什么样的色彩宝宝。 3. 活动过程: (游戏一)当打开颜料的时候,承很兴奋地挤了一大条她喜欢的粉红色出来,随意地涂在白纸上;涂完以后,又再挤了小小一点蓝色涂在白纸上,当她发现原来大的,小的颜料都可以在白纸上涂开更大面积时,她惊讶地说:“妈妈,快看,它们都变大了!好神奇吧!”那种得意的样子像是发现了新大陆。 当我提示她:“要不试试把粉色涂在蓝色上面?”她又挤了一点出来,但是蓝色的那条太大了,一点点的粉红色显然是没办法变成别的颜色,涂上蓝色上面还是蓝色的。她有点失落,怎么不会变呢?我继续鼓励她,经过多次对不同颜色的搭配试验,她终于找到点感觉,不再是大一坨小一坨地取颜色,而是比较均匀地配上差不多的分量,最后终于把绿色变出来了!瞬间成就感爆棚,动手的热情高涨,到最后双手压在涂开的颜料上,给自己印了一双小小手印,留作纪念。 (游戏二)玩过颜料搭配的变色游戏后,我引导承展开思考:除了颜料会有颜色以外?还有什么东西有颜色呢?于是,承开始不断地列举她能想到的物品,比如:草莓是红色的;树叶是绿色的;橙子是橙色的;香蕉是黄色的……等等,看着她很努力地思考,表达,我感觉很欣慰,静静地听她讲,最后她终于数不出来了。我说,“那,我看看我们家冰箱现在还有什么菜有颜色的好不好?”把她抱到冰箱前面,找到了紫甘蓝。我便问她:“你觉得,紫甘蓝的叶子如果泡在热水里,会变成什么颜色呢?”答:“紫色。”“好的,那我们试一下看看是不是紫色的。”——我一边说,一边找来温水和剪刀,把紫甘蓝剪细泡起来,过了几分钟,看泡紫甘蓝的水果然变成了淡淡的紫色。她很高兴地对我说:“妈妈,我说对了吧!” 我夸奖她观察细腻,所以才可以答对问题。随后,我故意很好奇地问:“你说这紫色的水还能不能变成什么别的颜色呢?”这显然超出了她的认知程度,她摇摇头说不知道。我说:“好吧,我们也来试一试吧!” 便找出苏打粉,和醋,首先让她把醋轻轻倒进紫甘蓝水里,眼看着紫色慢慢变成粉红色,醋放得越多,粉红色就越深,直至变成玫红色。她无比好奇,甚至想把一瓶醋都倒进去。 接下来,我们又拿来苏打粉放进另一只碗里的紫甘蓝水,水又变绿了!如此几次,每次我们都做不同的尝试,比如:把两种颜色的水混合在一起,把放过醋的水再放苏打粉,放过苏打粉的再放醋,等等一阵乱搭。玩到最后,承一股脑把所有碗里的有色水都倒在同一个碗里,变成了一碗深绿色的水——这个游戏,我们从下午玩到晚上,直接把一瓶醋用完方告结束。 通过这两个变色游戏,孩子对颜色的概念更加直接,深刻,以至于随后的几天里,看到什么颜色的都会问我“这个会变吗?可以变成什么颜色”之类的话,留给孩子无限的想象空间。 写到这里,我不禁深思:好的童书,除了带出作者的寓意,引发读者思考外,同时也应该是好玩的、可以延伸的、可以发散儿童思维的读物,而不光光是硬邦邦的文字、说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