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号 川轩妈
我讲《大卫,不可以》 谈到给孩子们讲故事,我没有经常讲,所以就没什么经验。在小儿子幼儿园讲过两次,在大儿子小学也讲过两次,因为只是一个助教活动,老师给的时间最多半小时,所以只要选择好一个适合年龄段的有趣故事,做好PPT,在老师的协助下,只要保持淡定就可以把故事顺利讲下来,期间与孩子的互动不会太多。还有就是在少儿图书馆讲过几次,几次都是由更加有经验的故事妈妈策划,我配合讲一个故事,对于开场和延伸都是策划者设计和主持,而就在上周我被临时叫去救场,讲《大卫,不可以》,我看到这个PPT时就傻眼了,字这么少,而且几乎就是一句话“大卫,不可以”。只有两天时间做准备,于是我上网查询:网上对这本书有好几个不同的看法,比如: 一、有一次,听一位老师讲课,也提到了这本书。 老师的解读是,有些绘本是给大人看的,你看,无论多么魔鬼的孩子,只要妈妈温柔,给他怀抱,最后都变成了乖乖的天使。 这确实是一个不同的角度,让妈妈知道,孩子的天性。 绘本真的只是给大人看的吗?那为什么要孩子阅读这本书呢? 二、为什么,妈妈们会本能地从“不可以”这个角度出发呢? 因为我们从小的概念里就是知道,像大卫这样的行为是讨厌的,不受人欢迎的。作为妈妈,看到大卫的行为,我们在身体里就开始抵触,反感,希望我的孩子不要像大卫那样。 但,如果你是个无所不包容的妈妈,你是个接纳孩子一切恶魔行为的妈妈,你看这本书时也许视角就不同了,这也正是这本书值得妈妈反思的地方。 网上还贴上另外的解读方法: 试试这样给孩子讲《大卫,不可以》 接下来这位爸爸分享了自己给女儿讲《大卫,不可以》的方法,头疼不知如何讲这本书的妈妈可以借鉴一下。 第一幅画背景介绍:大卫两只脚的脚尖,踩在一把椅子的边缘上,身体倾斜,左手抓住壁橱的边,右臂向上高高举起,伸开五指,去拿壁橱最上层的饼干桶。突出的是大卫的脸部表情,他紧抿着嘴,舌头舔上嘴唇,两只眼睛紧盯饼干桶,一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模样。画面上没有妈妈,只有妈妈说的一句话:“大卫,不可以!” 一般家长的讲法是:大卫趁妈妈不在的时候,站在椅子上,去偷吃饼干。你看,大卫那个馋样。可是,你有没有觉得这样做,多危险呀,要是摔了,妈妈多担心呀。你说,大卫这样做,好不好呀? 大家想一想,当孩子听到我们这样讲的时候,他们有什么感觉?我想,每个孩子都会引起共鸣,非常羡慕大卫可以这样玩。也许,你的噩梦真的要来了,你要永远跟在孩子的屁股后面喊“不可以!”了。 作为孩子,他们想的就是玩自己喜欢的,要感觉到自己能“行”的力量。另外,大家回想一下我们自己的童年生活,是不是绝大多数人,都是伴随着妈妈的这类训斥长大的? 现在我们的身份变了,那为什么我们总把我们当初不愿意的事情,反过来去限制孩子?是怕孩子有坏习惯?可习惯不是教育出来的,是孩子通过模仿我们的行为而养成的。是怕孩子受伤?可孩子不学会自己保护自己,你永远会操心。 所以,我感觉,作者想让每一个成人透过大卫,看到他们自己的童年。 我的讲法: “你看,这个柜子最上面放了一个饼干桶,小哥哥在干吗呀?” “他去拿饼干桶。” “他够得着吗?” “够不着,但站在椅子上就可以。” “对呀,要是你也够不着一个东西,你怎么办呀?” “我也搬个凳子!” “好!可你看见没有,小哥哥危险不危险,他会自己保护自己吗?” “我不知道。” “来,咱们去搬个椅子,你也试试。” 此时进入实操阶段,我女儿兴高采烈的去搬小椅子了。然后按照图像,进行模仿。 “发现问题了吗?” “按照小哥哥的样子,好像拿不着,还会摔跤。” “对喽,那你把椅子往前移一点呢?站在椅子中间试试。” “拿着喽!爸爸,快给我讲下面的吧!” “知道怎么自己保护自己了吧?是不是要先站稳呀?” “是的。” “对了,你想吃东西之前,要和爸爸打招呼哦。” “好咧!” …… 受到启发后我仔细观察每一幅画,找出引导孩子观察的细节,设计一些互动小问题,就这样我带着PPT按着这个思路开始讲,没有准备任何道具,只凭口述及表情,刚开始孩子的注意力很集中,也能跟着我的问题思考并互动,但我一路演用单一方法,也没有什么道具吸引孩子的眼球,持续半小时后孩子们的眼神到处溜达,我只好匆匆结束故事。 通过这次故事会,我认为讲故事不只是单纯的讲,还要加入另外的元素,比如道具,或者请孩子们上台模仿故事里的角色,这样可以吸引孩子们的兴趣,让孩子们参与到故事中来,让他们体验故事中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