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点我捐助三叶草
查看: 28032|回复: 3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故事妈妈成长学院共读04期——《好绘本如何好》常规作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18-5-25 10:14:1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好绘本如何好》共读作业:
借鉴书中的⽅法,尝试找一本或⼏本书中没有提及的好绘本,从点线面中挑重点解读,必须言之有据、言之有物,分析能够让人接受,不少于 1000 字。


作业提交截止时间:2018年5月31日24:00

领读人:麦草香馨、皮皮、草叶

推荐
发表于 2018-5-30 15:16:23 | 只看该作者
大小妈

《不可思议的旅程》


以前的我对于无字书,一直是以一种膜拜的角度来高高仰视,简单翻看一两遍之后再感叹一句“作者太厉害了,想象力太丰富了!”就算结束了,然后束之高阁。不敢给孩子读,如果有人问一句“怎么厉害了?怎么好了?”,“额,总之就是很好、厉害”……因为我说不出来哪里好。
这次看完《好绘本如何好》之后,不敢说我能读懂所有的书了,但是至少能够发现以前发现不了的那些情节和细节,能够说出个一两点好的地方,这对于“图盲”来说,我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了,你看,这次我竟然还敢拿一本无字书来交作业,是不是勇气可嘉?!
这本《不可思议的旅程》很早就久闻大名,也曾简单地翻过,这次反反复复地翻看了几遍,再对照《好绘本如何好》,终于敢硬着头皮来解读一下我所get到的点。
版面设计
从版面设计来看,先不看图画细节,而是将这本绘本从头翻到尾,我发现这本绘本的版面设计的两个特征:第一个是,有一半左右的图画是以双页满版的形式表现,要么是纵览全局,给人以广阔的感觉,要么是局部放大,让我们可以关注更多细节。





第二个特征是,有几个单页的页面都是在白色背景上,用三个小镜头来完成一件事情的讲述,这样讲述的方式很像电影的镜头,故事讲述比较有连贯性和完整性。


另外,整本图画书的色调都是比较暗色调,最抢眼的就是红色和紫色,而这两个颜色正是代表着想象力,是这本书的主线,同时这样的设计也很容易让我们在整个大跨页中一眼就聚焦到主人公身上。
搭桥的艺术


在这一页,绘者制造了第一个小高潮。我们可以看到这一页中所有人物的视线都是朝着主人公小女孩的方向,城楼上的两个士兵挥舞着双手、大声呼喊,船上的所有人都看着小女孩并且屏住呼吸,大家都为小女孩所担心,因为前方就是一个“悬崖”。

背景
这本书的背景是暗色调的,以墨绿和暗灰色为主,烘托出了整个故事的神秘感和紧张感。

线
每一页都要为下一页做准备
“画面与画面的连贯,必须要布置某些线索,让读者可以循线进入故事。”这本书在很多页中都留下了推动故事前进的线索。
1、下面大跨页中虽然很小、容易被忽略的小桥就是下一页当中小女孩站立的桥。



2、前一个情节差不多讲述完毕,通过页面中飞鸟的渐渐出现过渡到下一个情节。



这些小细节的处理不会让下一页的情节显得很突兀,而是早已做好了铺垫。

呼应手法
版权页左半面的画面和最后小女孩随着飞鸟回到小男孩身边的画面是同一个地点,这算是一种呼应吧。本来两个人在现实世界中相隔不远,却互不相识,是他们手中都拥有的那根神奇的画笔,让两个有点孤独的人相遇,这就是缘分,也是吸引力法则,因为他们之间有那么多相似的地方(都有一只神奇的画笔、都被亲人或朋友忽略)。




用图说故事,动作第一
这本书为什么这么吸引读者一直紧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前进?我觉得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基本每一页都在“动”。整本看下来,就像看了一场电影,一刻都没有感到静止。当然绘者并没有从第一页刚开始就马上让主人公动起来,这样的节奏会让人感觉跟不上。刚开始,小女孩在现实世界的时候,家里没有人陪她一起玩,所以她是孤独的,她是动不起来的。在版权页上,她蜷着腿坐在台阶上,之后蜷缩在床上,这些都让人感到同情。当她推开想象之门时,她的整个身体就像有某种力量一样拉着她进入到这个想象的世界。


其余更多的“动作画面”


想象与逻辑并存
这本书完全是想象力的精彩展现,可是绘者并没有完全脱离逻辑而肆意发挥。比如主人公在水面上是需要船的,在天上飞时也是需要热气球或者飞毯的。所以作者并没有因为小女孩手中有一个神奇的画笔,就让她脱离现实的逻辑。

上面的这一点点分析肯定不全面,这么一本优秀的童书还有很多很多精彩的画面和细节有待去发现。但是对于我来说能发现这么多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也许这就是共读的意义所在:在大家互相监督和鼓励的前提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在亲子阅读这条路上不停地前进。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18-9-11 17:30:48 | 只看该作者
《好绘本如何好》之读《雪人》有感
——by 温玉洁
       读罢郝广才先生的《好绘本如何好》一书,对于绘本的架构、元素、旋律、内容等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再读英国作者雷蒙.布力格著作的无字书《雪人》时,不禁按照《好绘本如何好》的线索重新整理一遍,惊喜地发现从点、线、面三方面来理解,是完全可以印证该书的部分理论。
如下分别解读。
首先从“造型”讲起,造型很重要,这是绘本元素中的“点”,这个点能否吸引儿童阅读,则造型起关键作用。《雪人》这本书的主角造型,一个是孩子生活中如邻家伙伴的“男孩”,形象熟悉、亲切。另一个是圆头圆脑的雪人,憨厚可爱。无论是否有过堆雪人的经历,书中这个胖胖圆圆的雪人形象便使孩子们一眼就喜欢上了,会忍不住翻阅下去。


吸引孩子的点出现了,那么在翻阅过程中,形式的技巧不可忽视,这就是绘本的“线”。这条“线”要如何布控,才能牢牢地抓住孩子的视线呢? 一起来看看雷蒙是怎么做的。
从正文第一页开始,整本书的架构采用了漫画格的形式层层推进剧情发展。首先看第一张图,熟睡的男孩;第二张,姿势不变,但是睁眼微笑;第三,转过头来看向窗外,背对着读者;第四张,跑到空前,打开窗帘,隔着玻璃触摸窗外漫天雪花……这一整页的线索都是围绕“下雪了”来铺开。在翻页前,男孩急匆匆跑出家门,连帽子被风吹落都浑然不觉,他要去哪里呢?这一页,就留下了一个大大的悬念,吸引着读者继续翻页。


接下来的两页,展示了男孩滚雪球,铲雪堆成雪人的身体,点缀雪人,堆成一个高大、和蔼可亲的雪人形象。这两页,虽静犹动,每一个小格子的画面变换不同的场景,作者就像孩子一样,与图画角色产生了互动,也使图画书外的小读者们对角色产生深刻共鸣,恨不得能钻入书中与男孩一起堆雪人——这个视点的运用效果非常了不起,如果一个孩子能沉迷角色游戏当中,他一定舍不得放下书离开。


雪人堆好了,也玩了一天了,天又黑了。一家人围坐在壁炉前,可男孩却是放心不下窗外的雪人——烤火时他转向窗外,父母专注地看电视时他跪坐窗前,盯着雪人的背景,这一格画面被作者放得很大,显得男孩和雪人的距离很远。再接下来,刷牙,换上睡衣,男孩的视线都离不开远处模糊的雪人背景。此时另一条“线”出现了,就是男孩床头旁的闹钟。从男孩换上睡衣遥望雪人时出现,隐约可见是7点整。下一格画面就是妈妈跟男孩掖被子,说晚安的时刻,闹钟上画的是8点20分——孩子闭眼睡觉时是9点整,刹一睁眼却是11点整!2个小时过去了,大人离开,孩子醒来了,辗转反侧再难入睡,转眼到了12点10分,男孩思量再三做了个决定:穿上睡袍,走下楼梯,去门外看雪人……

从男孩推开门一刻,雪人也转过身来,拿下帽子,向男孩打招呼——原来这个时钟,就是由“线”向“面”过渡的线索,这两页间都是相同的人和物,只是利用时钟在幕与幕之间做链接,顺势带出内容,即是郝广才先生提到的“面”,也是整个故事的高潮:雪人“活”了!这是多么让人惊喜的事情!


从雪人“活”了开始,整个故事便充满了想象力,但是并不是荒谬的臆想,而是合情合理地展开。怎么说呢?且看这些小格子的画面:男孩带着孩子经过壁炉,一股强大的暖流让雪人连忙退后……雪怕什么?当然怕热了,这个壁炉简直就是他的克星啊。雪人就算活过来了,也还是雪人,怕热怕火的。这便是合理性的想象了,作者并没有捏造一个不怕水火如超人般的雪人,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雪人”。再看雪人驻立在一幅向日葵的挂画前愁眉苦脸的样子,多真实啊!雪人哪能看得到七八月绽放的向日葵呢!这还真是遗憾啊!当然,这本书最让孩子快乐的是参观完孩子的家,雪人牵着孩子的手出门去飞过高山,飞过城市,飞到海边看日出的那几幕——雪人能飞?问问孩子这个问题,看看孩子会怎么回答?孩子一定会说:当然能啦,雪花都是从天上飞下来的!所以雪人会飞,这个情景在孩子的眼里并不荒诞。


越往后翻,这本书的动作就越多,幅度就越大。作者使用电影运镜式的手法,通过镜头不断换角度,拉近,拉远,俯瞰,仰视……让读者的视觉也跟着起伏变化,运镜之间,产生强烈的动感效果,使故事进入快速的节奏,把读者的情绪拉到高点。
不得不说,雷蒙这个“面”铺得很活,让雪人以活生生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的面前,甚是精妙!

最是有意思的是,《雪人》这本书的结尾把男孩父母对坐吃早餐而男孩跑到门外去的画面被放大至六个小格,暗示着郝广才先生所说的“大人出现,幻想结束”——孩子和雪人一夜狂欢,在晨曦初露时回到家中重新入睡,再醒过来时,不顾正在吃早餐的父母,急忙跑到门外,看到的雪人却已经化成一堆积雪,只剩下一顶帽子、围巾以及几个煤球。



如果没有看过《好绘本如何好》,读《雪人》这本无字书时,成人可能根本耐不下性子看完,或者只会觉得“本故事纯属虚构”,对于沉迷其中的孩子定是不能理解。但是,正是这样一本充满奇思妙想的书,让孩子们喜不胜收。
那么,这个故事在最后,完了吗?

成人看来,已经完了。但是孩子看来,却是未必,背对我们的男孩,低着头像是跟积雪说些什么呢。再看封底,又重复出现了那三幅雪人牵着男孩的手走出门外、飞向天边的画面,而且,比内页的画面更清楚,笔触更有力量——孩子看到这里,会作什么样的想法呢?


嘘!还是等大人离开的时候再说吧!因为,绘本有一种叙述故事的结构原型,就是“大人出现的时候,就是幻想世界的结束;大人消失的时候,就是幻想世界的开始。”




34#
发表于 2018-6-4 20:27:19 | 只看该作者
《好绘本如何好》共读作业:
借鉴书中的说法,尝试找一本或⼏本书中没有提及的好绘本,从点线面中挑重点解读,必须言之有据、言之有物,分析能够让人接受,不少于 1000 字。
    首先要原谅我今天才来写一这本书的作业。有一群人一起来读一本书,尤其是参加了线下的共读以后,听到很多人对一本书不同的点,不同的理解,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心情。就象刚刚我打开电脑,对着大丁说:麻烦你到小丁的房间随意挑一本绘本给我好吗?结果这位大侠给我拿来了一本《蔬菜解密》请问你知道什么是绘本吗?买回来的有图画的都是绘本!好吧,我拿着共读的书解说一次:绘本是运用一组图画,表达一个故事,或者是表达一个故事的主题。于是,他再返回小丁房间,拿了一本《建筑师小弗兰克》
   《建筑师小弗兰克》   作者:弗兰克。维瓦      佟画  翻译
简介:小弗兰克是建筑师,他和同样是建筑师的爷爷一起住在纽约,他们养了一只叫艾迪的小狗。两位建筑师对于建筑师应该做什么有着不同的看法。一段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参观之旅,让小弗兰克更加有勇气追求梦想,也让老弗兰克觉得自己更年轻,更有智慧。
1.从布局来看这本绘本:都是将二页形成为一个画面  每一个页面又都有文字讲述。这个应该是相互呼应并且对照。页面开始中小弗兰克动手 所做的物品在后面的博物馆中都有展示,这并不是小费兰克的作品,而是老弗兰克的。这算是一个伏笔。
2.绘本角色 因为故事主题鲜明,绘本角色简单:小弗兰克   老弗兰克和小狗艾迪
3.内衬与封底都是同一个色系,也是一个点
4.绘本中每一个动手制作的物品都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但也是随手可利用的
我觉得这是一本没有太多说教,但是很好做故事会的绘本。我们可以一直在绘本中寻找与发现乐趣。并且动手做一做。
33#
发表于 2018-6-4 19:55:28 | 只看该作者
三青雨文 发表于 2018-5-31 17:53
浅析《蜗牛骑士》的版面设计       非常感谢奇想国的黄老师,把《蜗牛骑士》这本书推荐给了我们,让我有机 ...

我准备写这本书的。。。。。
32#
发表于 2018-6-3 00:11:13 | 只看该作者
安然
超现实派画家安东尼•布朗是我最喜欢的图画书作家之一,他的图画书几乎本本戳中我的内心深处,其作品屡见于各项童书大奖,而且本本脍炙人口。他特有的超现实风格,穿梭于现实与想象之间,每个小地方都藏着意涵丰富的幽默趣味,而其书中所带给孩子们的希望与愉悦,是儿童文学作品最难能可贵的珍宝。就想无数阅读推广人给他的评价 “安东尼布朗不仅有天份、有才能、有无可比拟的想象力,还将绘本带往前所未有的新领域,他以超现实的笔触创作出只有他才能呈现的绘本世界,吸引大小读者一读再读,并且每次阅读都带给读者新的发现。
这次作业我从家里书架上拿下的是安东尼的《动物园》。
这本书内容不多,一共才24页,封面和封底都是黑白斑马条纹,封面正中央长方形图片类似一张全家福,很明显的爸爸的体型占了大半部分面积,和两个儿子都身着色彩鲜艳的衣服,三人面带微笑,图中的我倾身向前,几乎要出了画面。同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左后方的妈妈,衣着颜色暗淡,面容淡然。前后的4页环衬都是纯黑色,和我看这本绘本的感觉一样,沉重,压抑,沉默,严肃和阴郁无力感。
第一页,用四格分别画的是我的家人,和封面相似,仅仅哈利露出笑容,第二第三页去动物园,买票,图片都只占了页面的大约一半。而从进入动物园开始,韵律感就开始了。左页是图文各半的表述看了什么动物,而右边都是用大幅画面描述该动物,和居住的环境,如此循环,知道最后出了动物园,都是采用这种结构。这种一左一右的两种画面,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在双线叙述中,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人的喧闹和动物的沉默。在这种强烈对比中,读者的心会有震颤:沉默的动物是可怜的,而喧闹的人群何尝不是如此?
意义就藏在无意义中,安东尼采取了一种冷叙述的调子,讲述了很多没有逻辑关联的琐事:堵车,和售票员吵架,想吃东西爸爸不给吃,自以为好笑的冷笑话……然而,意义正是藏在这些没有意义的琐事中,我们看到了人类生活的庸俗和无聊。换个角度看,人类何尝不是被关在自己设置的笼子里,一张张冷漠脸,还有许多标志性的符号,安东尼最喜欢埋藏的彩蛋,例如犄角,猪头,尾巴,脚蹼獠牙,鸟嘴,羽毛,老虎豹子斑纹等。再来说说这个爸爸,形象也很鲜明,轻浮,低俗,缺乏同情心,为了逃票撒谎,对孩子专横,自以为是的牛角怪。嘲讽孩子哪个才是猴子呢,嘲讽妈妈对老虎的同情,虚张声势中的怯懦。妈妈则全程忧愁脸,严肃压抑,同时也能看出她的善良,作为与爸爸对立的形象存在的,对动物命运的思考,对人类命运的叹息。至于我和我弟弟,两人打架,觉得游园最棒的是吃了好吃的汉堡薯条和豆子,弟弟觉得最好的是猴子帽子,面对动物,不是爸爸式的高高在上,也不是妈妈的无奈与同情,而是隐约有着一种平等感。而“我”的那一句:动物也会做梦吗?这一句内心独白,是否表示“我”的疑惑,对于人类动物之间还没有清晰的见解,只是隐约还是摇摆与孩童天性的感受力与即将成长为“大人”之间?
再来谈谈书中的动物吧。画家在描绘这些动物的时候,有意突出了动物和周围环境的对比。作为陆地上最庞大的动物,却被局限在一隅,它与外界的唯一通道却是那个小下的天窗。长颈鹿的身体扁平,像是贴在墙壁上的纸张。本应傲啸山林的兽王老虎,被铁丝网囚禁,尾巴无力地垂落。犀牛留给人的印象本是强壮和暴脾气,但书中的犀牛在身边巨大、充满压抑感的巨石和墙壁映照下,显得非常弱小,有着委曲求全的温顺。企鹅,在一个人工水池旁边呆着,作为极地猛兽的白极熊,只能在正在融化的假冰上“走上去,走下来,再走上去,再走下来”,样子“看起来好蠢”。狒狒在不安地打斗和号叫,而红毛猩猩则更是把自己藏在浓密的毛发中,趴做一团,一动不动,懒得看外面的游客一眼,任凭人们“大喊大叫”,“我们终于找到大猩猩了”。天啊!那是一张多们震撼人心的脸!与前面把背景画大动物画小不同,也与前面有意无意忽略动物的眼睛不同,这里给了大猩猩脸部的一个特写镜头。画家还特意用了一个十字分割线,让读者把注意力集中在大猩猩的表情上。瞧它的眼神,多么悲伤,多么可怜,多么无奈!看到这张脸,会有流泪的冲动……
在看到这些动物的描述的时候,我心里的感觉是压抑的,沉默的,就像一团驱之不散的乌云萦绕心头,再慢慢的,慢慢的,化作一种悲凉,渗入心底…
打开前环衬,开始一段沉重的阅读之旅;关上后环衬,留下满脑子沉重的反思。尤其是最后一张图,一轮圆月下,向往自由的飞鸟,和笼子里的那棵树。树不是象征这生机,向上,无限延伸吗?而这棵困在笼子里的树,感觉生命力被束缚,牵制,完全被禁锢,让人心底十分难受。
一部用图画说明一切的杰作。

31#
发表于 2018-6-1 18:38:25 | 只看该作者
《傻傻的莎莉》的“点·线·面”
——读《好绘本如何好》有感
《好绘本如何好》,是一本让我一见钟情的书,一看封面就爱上的书!可惜也是一本我第一遍读得如云里雾里的书,读完一遍后,找不到主旨,构建不了框架!一开始,我并不知道为什么,直到我再细细研讨目录架框时才恍然大悟!于是第二遍我这样读——根据目录制作阅读笔记框架,再按框架阅读,并摘录关键语句谈体悟等。再然后,找一两本最喜欢的绘本,尝试从“点”“线”“面”多角度去体验,另有一番收获。在这,聊聊《傻傻的莎莉》的“点•线•面”,去体验“点的舞蹈”,“线的律动”和“面的张力”。
《好绘本如何好》在“点”这一章“故事”中有两段话虽然浅显但主旨明确:首先强调“绘本是用图画说故事的艺术,书中的插画重要的功能,就是把故事的情节、内涵表达出来。”接着强调“好的插画能让读者不看文字,光看图画也大概知道故事在说什么。”“绘本的故事并只是靠文字来叙述,而是由插画和文字的组合共同表达。”最后强调“插画并不单独存在,有没有文字帮他叙述都可以,但一定要有故事。”由此可见,作者反复强调的是“故事”,没有故事的绘本或许根本就不能成为一本好的绘本,不管文字多么优美,也不管插图多么精美。因为“绘本大概是一本书,运用一组图画,去表达一个故事,或一个像故事的主题。” 《傻傻的莎莉》有读者喜欢的故事:傻傻的莎莉去城里,倒着走,打倒立。正文第一页作者就交代了故事的背景,故事,人物。除此之外,简单的十四个文字还交待了众多特别之处,能充分激发读者的无尽遐想:莎莉很特别,“傻傻的”,这就决定莎莉去城里这件事肯定和我们不一样!不是吗?她不但“倒着走”,还“打倒立”!那她一路上会发生什么趣事呢?最后能顺利去到城里吗?插图呢?一片金黄,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跨过一条蜿蜒的小溪直到城里!小路两边有泥坑,是谁在泥坑里玩耍?有小屋,是谁伸出两只小脚?来到小河边,清澈的河水中,是谁倒立潜水,伸出两只脚掌?走近城里,那一堆雪白,又是谁?金黄的尽,小城旁边,那行走的金黄又是谁?作者用画面唤起意念,不但让我们感受到莎莉去城里的故事必定精彩,还让我们展开想象之翅,大胆猜想故事发展!
我们迫不及待翻页,想快点发现故事是否如自己所想,还是完全出乎自己意料之外!此时,作者用细节传递主要信息,“1,2,3”,“1,2,3”……故事在这个韵律中反复推进。莎莉首先遇见傻傻的猪,与其倒着跳舞,打倒立,一起去城里;紧接着遇见傻傻的狗,与其倒着翻跟斗,打倒立,一起去城里;然后是傻傻的鹅,傻傻的羊……正在我们沉浸中这欢快的“1,2,3”时,作者却让这个韵律戛然而止!故事发展也因此到了一个小高潮——莎莉真是傻傻的,都快到城里了,怎么能倒立着睡觉呢?着急的我们开始想办法——怎样才能唤醒傻莎莉呢?着急地我们寻找作者留给我们暗示——那个金黄色的小人!我们很快就能发现作者在正文第一页就留下的伏笔!
我们急切翻页,验证自己的发现!原来他叫黄花侠!此时他出场了,那他会有什么办法唤醒莎莉她们呢?说真的,我想了一百种可能,就是没有想到竟然是挠痒痒!这绝对是一个大大的“惊叹号”!作者制造惊奇来得如此自然,正是“跳脱成人的方式”的真正体现,也是“跳脱儿童的形式”的模范篇章!更惊奇的是莎莉醒来竟然头上脚下了,我们不禁感叹“莎莉终于正常了”!是吗?翻页过来,竟然还是“莎莉就这样到了城里,倒着走,打倒立!”插图更是疯狂——从此,全城倒着走,打倒立!除了窗台上的鲜花依然正常怒放!作者是不是想告诉我们“阅读是一种游戏,一种娱乐。它最大的目的是要让孩子快乐、感动,不见得要有什么道理”!
没错,这正是作者要传递给所有读者的主题,一个单纯的主题:阅读是一种游戏,是一种娱乐,一种原汁原味的游戏的快乐!作者为了表达这个主题不遗余力——从封面开始一直到封底,“触目惊心”的黄!《我的情绪小怪兽》这样说“快乐,就像太阳一样明亮,和星星一样闪耀,很容易感染身边的人。快乐的时候,你会哈哈大笑,想跳起来,起出去玩,还想和朋友分享你的快乐!”于是,奥黛莉·伍德让画面一片金黄,让黄花无处不在,成为主角、配角出出场的黄花毯,还幻化为改变结局的“黄花侠”!于是,她让莎莉倒着走,打倒立,让她和猪倒着跳舞,和狗倒着翻跟斗,和鹅一起唱歌,和羊一起睡觉,和黄花侠一起挠痒痒,和全城人一起倒着走,打倒立!游戏自由自在,多种多样,快乐无处不在,感染你我!而这也正是作者一直创作的气氛!
《傻傻的莎莉》,让我们体悟到绘本的独特——点的舞蹈,线的律动与面的张力,反复阅读,反复体悟,韵味无穷!

30#
发表于 2018-6-1 01:26:17 | 只看该作者
                                                                 
寻找《小黑鱼》的“点-线-面”
                                                       《好绘本如何好》读后感By Cici

作者 李欧·李奥尼。
书名 小黑鱼
作者 李欧·李奥尼
译者 彭懿
海南出版社

内容简介
    大海的一个角落里住着一群小鱼,大家都是红色的,只有一条是黑色的。有一天,一只凶猛的金枪鱼吃掉了所有的小红鱼,只有小黑鱼逃走了。他孤身一人在海里游荡,遇到了很多稀奇古怪的生命,又高兴起来。小黑鱼又遇到的一群躲在礁石后的小红鱼,为了生存,不再躲避,他想了个好办法,教他们游成大鱼的样子,而自己来当眼睛!就这样,他们在清凉的早晨游,在明媚的中午游,把大鱼都吓跑了。
作者简介
    李欧·李奥尼1910年5月出生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父亲是比利时犹太商人,母亲是女高音歌唱家。因家在美术馆附近,舅舅们又是建筑师、画家和艺术品收藏家,所以他从小就得以浸淫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之中。13岁起,他随家人辗转美国、意大利。1935年获得经济学博士。1945年,欧洲兴起反犹太浪潮,他们被迫举家走避美国。

李欧·李奥尼
    李奥尼是一个才华横溢、不受拘束的艺术天才,绘画、雕刻、平面设计、印刷、陶艺、摄影……样样精通,曾任美国《财富》杂志设计主管长达10年。期间,他多次在欧洲和美国举办个人画展、设计展,并曾担任美国平面造型艺术学会主席、1953年度国际设计大会主席。1955年获美国平面造型艺术协会最佳广告制作美术指导、1956年获建筑联盟金牌奖。1984年获得美国平面造型艺术学会奖时,受奖词这样评价他:他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设计创作、设计领域的领导和人才培养,以及通过为孩子创作绘本,至少深深地影响了三代人,而自始至终,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贯穿着他的作品。
    他的绘本获奖无数,其中《一步一步》(Inch by Inch,1960)、《小黑鱼》(Swimmy,1963)、《田鼠阿佛》(Frederick,1967)、《亚力山大和发条鼠》(Alexander and the Wind-Up Mouse,1969)分别于1961年、1964年、1968年及1970年四次荣获美国凯迪克大奖。
绘本体的架构
        整本书的绘画形式采用水彩拓印的表现形式凸显海洋生物的灵动和质感,仿佛我们看到的,游走在小黑鱼周围的海底生物都是真实的。小黑鱼从封面开始就以与众不同的姿态出现,便让我们对他的特殊引起共鸣,跟随故事的主人公小黑鱼游走在海底世界中,去探索海洋深处的奥秘,去发现自己周围的异样,思考自己的生活的方向,找到困境的出口,最终通过伙伴们的齐心协力,改变游走海底的队形,整齐有序的排列方式,变成大鱼的形状便能使得大家都能遨游海底世界。
        小黑鱼的独特不止在它的外形,更在于它能身处逆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能帮助身边的朋友一起共度难关。在它游走海底世界,观察这个世界的时候,能战胜孤独寂寞、害怕和伤心,发现各类海洋生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形式,却又各自安好。于是小黑鱼自救自己和族群的方法便应运而生。这就是小黑鱼的鱼总不同,能让小读者们感受到它的独特与面对困境时成长的变化。
绘本元素·点的舞蹈
        记得古人在描绘音乐的韵律节奏变化时有诗句形容,其中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郝广才同样用珍珠项链来形容好绘本的画面韵律。画面的连贯性及韵律的好坏决定了绘本的质量,而《小黑鱼》绘本中的图画表达故事性主题的节奏便是渺小的小黑鱼相对浩瀚无际深邃的大海的对比,这个画面出现了7次,凸显了小黑鱼的孤独和无助,恐惧感一触即发。另外便是各类体形巨大的大鱼和海洋生物的对比画面的穿插,与小黑鱼形成强烈的对比。
    小红誉作为与小黑鱼共生于食物链位置的物种,以水彩拓印的形式呈现,数量多,形状没太大区别,却也有不同,有些没眼睛,有些不完整。更重要的是与在海水中游走的方向和形态各异,大有盲目随波逐流之势,为了保存生命也只敢躲藏在海藻和礁石的影子中苟活。
与小黑鱼灵活游走于各类海生物周遭,并为各种遇见和发现而开心。
海洋生物作为配角的运用和烘托,从凶狠残暴饥饿的大金枪鱼开始,体型的强烈对比凸显小鱼的渺小和弱势。当看到无害的彩虹果冻搬的水母,走起路来象水下行走的机器的大龙虾,各种颜色的大怪鱼出现时,心情开始变化,一扫孤独和害怕。连长得茂盛的水草出现都以糖果般的礁石来搭配。不知道自己尾巴有多长的大鳗鱼自在的游走,海葵像粉色的棕榈树,在风中起舞。没有若肉强食的太平时间,海底一片祥和安宁。
背景的运用,在小黑鱼与深邃的大海独处时,空旷的大海和渺小的小鱼形成强烈的对比,孤独和无助感让人感同身受。
线
形式技巧.线的律动
用画面换起意念,通过画面的描述,让读者在脑中形成一个视觉形象,意念自然对应而生。以小黑鱼游走的经历,对大海的探索和见闻,作为书的主线,小黑鱼的形象贯穿整本书的页面。小黑鱼顺应水流的方向一直向前,在海水里的深度,也各有起伏。不禁让人想到这是条时刻保持思考的鱼,时刻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和危险的预警状态。
内容手法.面的张力
    整本书的主题比较简单,围绕小黑鱼遇见危险,到他通过海世界的了解和探人,发现了海洋生活的安宁,但为了保持小鱼儿的生命安全,小黑鱼带着大家齐心协力保持队形,自由行走于海洋的各个角落。
   

     

29#
发表于 2018-6-1 01:09:3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vienna 发表于 2018-6-1 00:14
Vienna《好绘本如何好》看完这本书后才明白制作一本绘本是多么不容易,要考虑那么多方方面面。首先是版面设 ...

Vienna
《好绘本如何好》看完这本书后才明白制作一本绘本是多么不容易,要考虑那么多方方面面。首先是版面设计,一本绘本从构思版样,草图,色稿……都要一一推敲,不只要考虑画面本身,更要思考画面彼此的连贯,每一张图在整体布局里的位置,过程十分细密。原来阅读绘本有很多层次,除了文字和图片,还有更深入的细节和故事。
点:绘本元素.点的舞蹈(造型,故事,配角,伏笔,背景,气氛,意义,暗号,道具,韵律,角色)
线:形式技巧.线的律动(引导,视点运用,每一页要为下一页做准备,用图说故事,动作第一,运镜的角度就是一种动作,疑问?惊叹!下一个疑问?用画面唤起意念,用细节传递主要信息,呼应手法,翻页的技巧,分段与组合,双线交叉。)
面:内容手法.面的张力
我想以绘本《我们要去捉狗熊》说说我通过学习后所看到的内容。故事讲的是爸爸带领一家人去捉狗熊,他们一路经过了草地、河流、树林和暴风雪,最后终于找到到了狗熊,但是,狗熊一瞪眼,他们吓得就开始往回跑,又经过了暴风雪、树林、河流和草地,最后跑跑回了家,躲进被子里。书的封面与封底是完整的一副画面,一个年轻的爸爸率领着他的四个孩子——一个还在蹒跚学步的婴儿,一个学龄前的男孩,两个穿着裙子的漂亮女孩,外加一条黑色的牧羊犬,欢呼雀跃般上路了!他们排成长长的一队,又蹦又跳的去捉狗熊了!打开扉页,蓝色的天空下,平静的大海,海面上有几艘帆船,一群海鸥在空中翱翔,有几只停下来在海边觅食,很温暖的场景。整本书采用了一页黑白间隔一页彩色的形式。黑白页是炭笔画,画面柔和,速写似的线条非常灵动、简练;而彩色页,则是画者最拿手的水彩画。大半跨页的彩色画面上都没有文字,只是在左面的一页中央画了一个画框,写上了诸如“窸窸窣窣”、“哗哗啦啦”、“唧唧吱吱”一类的象声词。当五个人被熊追得落荒而逃时,好像是为了配合他们几个人逃命的速度,画面一切为三:逃出山洞,逃出暴风雪,逃出树林……一页上是三幅拉长了的画面。看到书名,去捉狗熊,为什么要带着小孩,捉狗熊是很危险的呀。其实这当然不是一次真正的捉狗熊行动了。捉狗熊怎么能不带上枪?怎么能带上一群手无寸铁的孩子呢?那不是去捉狗熊,而是去喂狗熊了。显然这不过是一次幻想的狩猎,是一次奔放而又快乐的想象力的游戏。
故事中采用重复的话语:我们要去捉狗熊,我们要捉一只大大的。天气这么好,没什么好怕的!每一句都充满了一种高亢、韵味十足的音乐感。还有形象生动的象声词,五个人穿过草地的的“窸窸窣窣”声、涉水过河的“哗哗啦啦”声、走过烂泥地的“唧唧吱吱”声、穿过森林的“磕磕碰碰”声、暴风雪“呜呜呼呼”的呼啸声…
故事的连贯性,画面感很强,让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最后一页狗熊独自往海边行走的背影,与开头海鸥在海边觅食的情景相呼应。
发觉自己还只是读懂皮毛,唯有多读多练才会进步。

4E86EB9D-08F9-422F-8249-61A6BB2AB4D5.jpeg (42.17 KB, 下载次数: 389)

4E86EB9D-08F9-422F-8249-61A6BB2AB4D5.jpeg

445E8156-9B48-4EF2-B5A7-E9DC7AFE26C8.jpeg (50.89 KB, 下载次数: 420)

445E8156-9B48-4EF2-B5A7-E9DC7AFE26C8.jpeg

9DAB57E4-075B-4600-841E-AB04F25A41F9.jpeg (55.89 KB, 下载次数: 434)

9DAB57E4-075B-4600-841E-AB04F25A41F9.jpeg

D52E1119-655F-4941-813D-C41596045762.jpeg (54.31 KB, 下载次数: 415)

D52E1119-655F-4941-813D-C41596045762.jpeg

85CCB314-EB5A-4561-BEF8-EB964F368FB6.jpeg (51.96 KB, 下载次数: 412)

85CCB314-EB5A-4561-BEF8-EB964F368FB6.jpeg

098EA55B-B408-48D0-85A7-256331324B76.jpeg (51.86 KB, 下载次数: 406)

098EA55B-B408-48D0-85A7-256331324B76.jpeg

7B276CF1-0BA7-4904-90E7-D25E024A1202.jpeg (40.9 KB, 下载次数: 401)

7B276CF1-0BA7-4904-90E7-D25E024A1202.jpeg
28#
发表于 2018-6-1 00:14:3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Vienna《好绘本如何好》看完这本书后才明白制作一本绘本是多么不容易,要考虑那么多方方面面。首先是版面设计,一本绘本从构思版样,草图,色稿……都要一一推敲,不只要考虑画面本身,更要思考画面彼此的连贯,每一张图在整体布局里的位置,过程十分细密。原来阅读绘本有很多层次,除了文字和图片,还有更深入的细节和故事。 点:绘本元素.点的舞蹈(造型,故事,配角,伏笔,背景,气氛,意义,暗号,道具,韵律,角色) 线:形式技巧.线的律动(引导,视点运用,每一页要为下一页做准备,用图说故事,动作第一,运镜的角度就是一种动作,疑问?惊叹!下一个疑问?用画面唤起意念,用细节传递主要信息,呼应手法,翻页的技巧,分段与组合,双线交叉。) 面:内容手法.面的张力 我想以绘本《我们要去捉狗熊》说说我通过学习后所看到的内容。故事讲的是爸爸带领一家人去捉狗熊,他们一路经过了草地、河流、树林和暴风雪,最后终于找到到了狗熊,但是,狗熊一瞪眼,他们吓得就开始往回跑,又经过了暴风雪、树林、河流和草地,最后跑跑回了家,躲进被子里。书的封面与封底是完整的一副画面,一个年轻的爸爸率领着他的四个孩子——一个还在蹒跚学步的婴儿,一个学龄前的男孩,两个穿着裙子的漂亮女孩,外加一条黑色的牧羊犬,欢呼雀跃般上路了!他们排成长长的一队,又蹦又跳的去捉狗熊了!打开扉页,蓝色的天空下,平静的大海,海面上有几艘帆船,一群海鸥在空中翱翔,有几只停下来在海边觅食,很温暖的场景。整本书采用了一页黑白间隔一页彩色的形式。黑白页是炭笔画,画面柔和,速写似的线条非常灵动、简练;而彩色页,则是画成了她最拿手的水彩画。 故事的开头:我们要去捉狗熊,我们要捉一只大大的。天气这么好,没什么好怕的!
27#
发表于 2018-6-1 00:13:57 | 只看该作者
泽妈 徐海群  作业:
《泥巴人》

作者: [美] 大卫•威斯尼斯基 著 / [美] 萨尔斯贝利剪纸摄影
出版社: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译者:  任溶溶
出版年: 2016-5

一、体:

图画韵律:图画都是2张跨页展现,文字与图片:第一组文字在右边上方,第二组文字在右边下方,第三组文字跨页在最下方,第四组文字在右边上方,第五组文字在左边上方,第六组文字跨页在最下方,第七组文字在左上方,第八组文字在右上方,第九组文字在左上方,第十组文字在左上方,第十一组文字跨页在最下方,第十二组文字在右上方,第十三组文字在右上方,第十四组文字在右上方, 以剪纸的形式来创作,非常有戏剧感。

布局:
封面就有一个偏斜的大大黑黑的影子,像是在拉比的背后当靠山,而且这个黑影子似乎和山一样高,体现了黑影子的体形巨大,简名页都是剪下来的剪纸,书名页就可以看到一棵树,树旁边有一把锹,还有一条像一只大手的河,代表着这里的泥被挖走了。
当整个故事发生在最激烈的时候,泥巴人不断长大,这时候是从泥巴人这边角色以下往上的镜头角度,泥巴人和暴徒们对视,紧接着翻过来的这页,为了加深氛围的紧张,镜头对向泥巴人,泥巴人与暴徒激战。


二、点:

造型:
这是一个关于犹太人的故事,泥巴人的造型比较高大、正直。


三、线:

视点运用:
人多和人少对比,特别需要泥巴人的帮助,并为下一页作准备。



故事:

适合人群 :4-12岁
  在这本神奇而迷人的图画书中,大卫•威斯尼斯基邀请我们一起去想象:如果人类真的拥有了上帝般的力量,能够创造出一个巨人,去消弥世界上的一切罪恶,世界会变成一番怎样的景象?创造出巨人的正义的人们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控制他,抑或是越来越强大的泥巴巨人最终成为人类的主宰者?在对这一主题的阐释上,没有任何一本图画书可以达到《泥巴人》在思想意义和艺术形式上的高度。(美国著名童书研究专家伦纳德•S.马库斯)
四、面

想像与逻辑并存:
犹太教拉比首领,知道暴行将要来临,深感不安,开始祈祷,梦见了火焰一毁灭,当一切即将被摧毁的时候,一只发光的手出现了,在浓烟和灰烬上写下三个发光的字:泥巴人。拉比是首领,他有能力创造和控制泥巴人,于是便有了拉比带着女婿和最好的学生去创造泥巴人。结局虽然比较残忍将泥巴人毁灭,但也是结合现实与初衷。

伏笔:

泥巴人完成使命,但不想被毁灭,拉比在墓地找到了泥巴人,这也代表着泥巴人即将被毁灭。

26#
发表于 2018-5-31 23:58:39 | 只看该作者

Iris厉 好绘本如何好 共读《我喜欢书》)

Iris厉 好绘本如何好 共读 Iris厉 2018高级班-厉小勤
很喜欢安东尼布朗的《我喜欢书》,虽然很低幼,但是书中有丰富的内容,巧妙的安排,我试着来解读一下——
体——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子
书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时刻陪伴着我们,带给我们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带给我们广袤世界的奇妙认知。那么,安东尼布朗是如何来炫彩如何来布局的呢?
我们看,在书中,作者分别向我们展示了好笑的书、恐怖的书,这是很直接的情感体验;童话故事,和儿歌集,这是古老的传统和智慧的口口相传;漫画书,是无边无际的想象力;填色书,是孩子们自己做主自己掌控的静谧一刻;胖胖的书和瘦瘦的书,则让我们领略到书的模样(呈现方式的千变万化,恐龙的书和怪兽的书,这是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两个窗口;数数儿的书和字母书,则是孩子一步一步一点一滴积累和成长的自我;太空书和海盗书,则是对陆地之外的天空和大海的广袤世界的向往与渴求;
等等等等,这一系列安排,紧密联系孩子的日常生活,积极呼应孩子的内在需求,让孩子充分体验到书的“亲”,书的“近”,书的可爱之处。
造型(点)——
每个人物的造型,安东尼布朗的安排简直是出神入化:
恐怖的书,我们不知道小熊在看什么书,内容时候是什么,从封面上能感受到的是夜晚的静谧,但是,从小熊竖起来的眉毛,瞪圆的眼睛,张大的嘴,还有绷直了的小腿,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个故事的可怕。更让人喘不过来气的是,沙发映在墙上的影子,居然长出来两个眼睛,沙发顶部两边的短短的结构的影子也被拉长,就像一个黑暗怪兽随时准备扑上来要带走小熊一样。而小熊则专注于沉浸在书里,对此一无所知。
我们说,恐惧源于未知。小熊不知道书中的故事要往哪一步发展,书中的人物要遭遇什么可怕的场景,紧张的恐惧的心情跃然于图画中;而他更不知道自己身后也潜藏着危险,空让我们为他捏一把冷汗;这样双重布局,故事中套着故事的安排,让读者直呼过瘾;好笑的书,就像小丑只顾迈着滑稽的大步往前走,你看他淡定自若的样子,丝毫没有发现前面地上静静躺着一根香蕉皮等着他呢!脑补一下下一个画面,是不是小丑吧唧一生摔了个狗啃泥,圆圆的红鼻子也会变成扁扁的红豆饼啊?作为小丑,最吸引人注意的,就是他像一个圆圆的球一样的红鼻子啦,可这个小丑,身上从头到脚还有好多个这样的红绒球。再细看的话,他的脚上还穿着不一样的两只袜子,实在是太好笑了!
寻找与发现的快乐(体)——
各种各样的书,都长着哪些样子呢?每一幅图画里,书化作了每一个造型人物的一部分,他就在那里,等着我们去发现:太空的书,书是宇航员安全装置上的一个部件;海盗的书,书是瘸腿海盗断肢下的支撑物;恐龙的书,书是剑龙背上的骨质板;数数儿的书,书是孩子边往上迈出小短腿边念叨123的台阶;字母书,书则是孩子坐着看书的靠背字母椅;填色书,人物本身变成了一本书,正等待我们去涂满颜色呢。千变万化的书,给孩子带来了非凡的寻找与发现的乐趣。
文字的声音、重量、外形(体)——
整书文字非常简洁,不到100个字,却内容丰富,朗朗上口,充满了韵律,节奏感十足。全文如下:
我喜欢各种各样的书。
好笑的书……和恐怖的书。
童话故事……和儿歌集。
漫画书……和填色书。
胖胖的书……和瘦瘦的书。
有关恐龙的书……和讲怪兽的书。
数数儿的书……和字母书。
介绍太空的书……和讲海盗故事的书。
唱歌的书……和怪怪的书。
我真的很喜欢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 粤ICP备15113216号 )

GMT+8, 2024-11-21 22:15 , Processed in 0.082700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