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绘本如何好》之读《雪人》有感 ——by 温玉洁 读罢郝广才先生的《好绘本如何好》一书,对于绘本的架构、元素、旋律、内容等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再读英国作者雷蒙.布力格著作的无字书《雪人》时,不禁按照《好绘本如何好》的线索重新整理一遍,惊喜地发现从点、线、面三方面来理解,是完全可以印证该书的部分理论。 如下分别解读。 首先从“造型”讲起,造型很重要,这是绘本元素中的“点”,这个点能否吸引儿童阅读,则造型起关键作用。《雪人》这本书的主角造型,一个是孩子生活中如邻家伙伴的“男孩”,形象熟悉、亲切。另一个是圆头圆脑的雪人,憨厚可爱。无论是否有过堆雪人的经历,书中这个胖胖圆圆的雪人形象便使孩子们一眼就喜欢上了,会忍不住翻阅下去。
吸引孩子的点出现了,那么在翻阅过程中,形式的技巧不可忽视,这就是绘本的“线”。这条“线”要如何布控,才能牢牢地抓住孩子的视线呢? 一起来看看雷蒙是怎么做的。 从正文第一页开始,整本书的架构采用了漫画格的形式层层推进剧情发展。首先看第一张图,熟睡的男孩;第二张,姿势不变,但是睁眼微笑;第三,转过头来看向窗外,背对着读者;第四张,跑到空前,打开窗帘,隔着玻璃触摸窗外漫天雪花……这一整页的线索都是围绕“下雪了”来铺开。在翻页前,男孩急匆匆跑出家门,连帽子被风吹落都浑然不觉,他要去哪里呢?这一页,就留下了一个大大的悬念,吸引着读者继续翻页。
接下来的两页,展示了男孩滚雪球,铲雪堆成雪人的身体,点缀雪人,堆成一个高大、和蔼可亲的雪人形象。这两页,虽静犹动,每一个小格子的画面变换不同的场景,作者就像孩子一样,与图画角色产生了互动,也使图画书外的小读者们对角色产生深刻共鸣,恨不得能钻入书中与男孩一起堆雪人——这个视点的运用效果非常了不起,如果一个孩子能沉迷角色游戏当中,他一定舍不得放下书离开。
雪人堆好了,也玩了一天了,天又黑了。一家人围坐在壁炉前,可男孩却是放心不下窗外的雪人——烤火时他转向窗外,父母专注地看电视时他跪坐窗前,盯着雪人的背景,这一格画面被作者放得很大,显得男孩和雪人的距离很远。再接下来,刷牙,换上睡衣,男孩的视线都离不开远处模糊的雪人背景。此时另一条“线”出现了,就是男孩床头旁的闹钟。从男孩换上睡衣遥望雪人时出现,隐约可见是7点整。下一格画面就是妈妈跟男孩掖被子,说晚安的时刻,闹钟上画的是8点20分——孩子闭眼睡觉时是9点整,刹一睁眼却是11点整!2个小时过去了,大人离开,孩子醒来了,辗转反侧再难入睡,转眼到了12点10分,男孩思量再三做了个决定:穿上睡袍,走下楼梯,去门外看雪人……
从男孩推开门一刻,雪人也转过身来,拿下帽子,向男孩打招呼——原来这个时钟,就是由“线”向“面”过渡的线索,这两页间都是相同的人和物,只是利用时钟在幕与幕之间做链接,顺势带出内容,即是郝广才先生提到的“面”,也是整个故事的高潮:雪人“活”了!这是多么让人惊喜的事情!
从雪人“活”了开始,整个故事便充满了想象力,但是并不是荒谬的臆想,而是合情合理地展开。怎么说呢?且看这些小格子的画面:男孩带着孩子经过壁炉,一股强大的暖流让雪人连忙退后……雪怕什么?当然怕热了,这个壁炉简直就是他的克星啊。雪人就算活过来了,也还是雪人,怕热怕火的。这便是合理性的想象了,作者并没有捏造一个不怕水火如超人般的雪人,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雪人”。再看雪人驻立在一幅向日葵的挂画前愁眉苦脸的样子,多真实啊!雪人哪能看得到七八月绽放的向日葵呢!这还真是遗憾啊!当然,这本书最让孩子快乐的是参观完孩子的家,雪人牵着孩子的手出门去飞过高山,飞过城市,飞到海边看日出的那几幕——雪人能飞?问问孩子这个问题,看看孩子会怎么回答?孩子一定会说:当然能啦,雪花都是从天上飞下来的!所以雪人会飞,这个情景在孩子的眼里并不荒诞。
越往后翻,这本书的动作就越多,幅度就越大。作者使用电影运镜式的手法,通过镜头不断换角度,拉近,拉远,俯瞰,仰视……让读者的视觉也跟着起伏变化,运镜之间,产生强烈的动感效果,使故事进入快速的节奏,把读者的情绪拉到高点。 不得不说,雷蒙这个“面”铺得很活,让雪人以活生生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的面前,甚是精妙!
最是有意思的是,《雪人》这本书的结尾把男孩父母对坐吃早餐而男孩跑到门外去的画面被放大至六个小格,暗示着郝广才先生所说的“大人出现,幻想结束”——孩子和雪人一夜狂欢,在晨曦初露时回到家中重新入睡,再醒过来时,不顾正在吃早餐的父母,急忙跑到门外,看到的雪人却已经化成一堆积雪,只剩下一顶帽子、围巾以及几个煤球。
如果没有看过《好绘本如何好》,读《雪人》这本无字书时,成人可能根本耐不下性子看完,或者只会觉得“本故事纯属虚构”,对于沉迷其中的孩子定是不能理解。但是,正是这样一本充满奇思妙想的书,让孩子们喜不胜收。 那么,这个故事在最后,完了吗?
成人看来,已经完了。但是孩子看来,却是未必,背对我们的男孩,低着头像是跟积雪说些什么呢。再看封底,又重复出现了那三幅雪人牵着男孩的手走出门外、飞向天边的画面,而且,比内页的画面更清楚,笔触更有力量——孩子看到这里,会作什么样的想法呢?
嘘!还是等大人离开的时候再说吧!因为,绘本有一种叙述故事的结构原型,就是“大人出现的时候,就是幻想世界的结束;大人消失的时候,就是幻想世界的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