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点我捐助三叶草
查看: 14297|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故事妈妈成长学院共读04期——《好绘本如何好》不能参加线下分享,提交文字作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5-25 10:19:3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不能参加《好绘本如何好》线下分享的同学,请最迟于《好绘本如何好》共读结束后第三天,即2018年6月2日24:00前,提交文字作业,与《好绘本如何好》相关即可,内容不得与常规作业相同,字数不少于400字,高级班学员字数不少于600字。
17#
发表于 2018-9-11 17:20:05 | 只看该作者
《好绘本如何好》之读《雪人》有感
——by 温玉洁
       读罢郝广才先生的《好绘本如何好》一书,对于绘本的架构、元素、旋律、内容等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再读英国作者雷蒙.布力格著作的无字书《雪人》时,不禁按照《好绘本如何好》的线索重新整理一遍,惊喜地发现从点、线、面三方面来理解,是完全可以印证该书的部分理论。


如下分别解读。
首先从“造型”讲起,造型很重要,这是绘本元素中的“点”,这个点能否吸引儿童阅读,则造型起关键作用。《雪人》这本书的主角造型,一个是孩子生活中如邻家伙伴的“男孩”,形象熟悉、亲切。另一个是圆头圆脑的雪人,憨厚可爱。无论是否有过堆雪人的经历,书中这个胖胖圆圆的雪人形象便使孩子们一眼就喜欢上了,会忍不住翻阅下去。

吸引孩子的点出现了,那么在翻阅过程中,形式的技巧不可忽视,这就是绘本的“线”。这条“线”要如何布控,才能牢牢地抓住孩子的视线呢? 一起来看看雷蒙是怎么做的。
从正文第一页开始,整本书的架构采用了漫画格的形式层层推进剧情发展。首先看第一张图,熟睡的男孩;第二张,姿势不变,但是睁眼微笑;第三,转过头来看向窗外,背对着读者;第四张,跑到空前,打开窗帘,隔着玻璃触摸窗外漫天雪花……这一整页的线索都是围绕“下雪了”来铺开。在翻页前,男孩急匆匆跑出家门,连帽子被风吹落都浑然不觉,他要去哪里呢?这一页,就留下了一个大大的悬念,吸引着读者继续翻页。


接下来的两页,展示了男孩滚雪球,铲雪堆成雪人的身体,点缀雪人,堆成一个高大、和蔼可亲的雪人形象。这两页,虽静犹动,每一个小格子的画面变换不同的场景,作者就像孩子一样,与图画角色产生了互动,也使图画书外的小读者们对角色产生深刻共鸣,恨不得能钻入书中与男孩一起堆雪人——这个视点的运用效果非常了不起,如果一个孩子能沉迷角色游戏当中,他一定舍不得放下书离开。


雪人堆好了,也玩了一天了,天又黑了。一家人围坐在壁炉前,可男孩却是放心不下窗外的雪人——烤火时他转向窗外,父母专注地看电视时他跪坐窗前,盯着雪人的背景,这一格画面被作者放得很大,显得男孩和雪人的距离很远。再接下来,刷牙,换上睡衣,男孩的视线都离不开远处模糊的雪人背景。此时另一条“线”出现了,就是男孩床头旁的闹钟。从男孩换上睡衣遥望雪人时出现,隐约可见是7点整。下一格画面就是妈妈跟男孩掖被子,说晚安的时刻,闹钟上画的是8点20分——孩子闭眼睡觉时是9点整,刹一睁眼却是11点整!2个小时过去了,大人离开,孩子醒来了,辗转反侧再难入睡,转眼到了12点10分,男孩思量再三做了个决定:穿上睡袍,走下楼梯,去门外看雪人……

从男孩推开门一刻,雪人也转过身来,拿下帽子,向男孩打招呼——原来这个时钟,就是由“线”向“面”过渡的线索,这两页间都是相同的人和物,只是利用时钟在幕与幕之间做链接,顺势带出内容,即是郝广才先生提到的“面”,也是整个故事的高潮:雪人“活”了!这是多么让人惊喜的事情!


从雪人“活”了开始,整个故事便充满了想象力,但是并不是荒谬的臆想,而是合情合理地展开。怎么说呢?且看这些小格子的画面:男孩带着孩子经过壁炉,一股强大的暖流让雪人连忙退后……雪怕什么?当然怕热了,这个壁炉简直就是他的克星啊。雪人就算活过来了,也还是雪人,怕热怕火的。这便是合理性的想象了,作者并没有捏造一个不怕水火如超人般的雪人,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雪人”。再看雪人驻立在一幅向日葵的挂画前愁眉苦脸的样子,多真实啊!雪人哪能看得到七八月绽放的向日葵呢!这还真是遗憾啊!当然,这本书最让孩子快乐的是参观完孩子的家,雪人牵着孩子的手出门去飞过高山,飞过城市,飞到海边看日出的那几幕——雪人能飞?问问孩子这个问题,看看孩子会怎么回答?孩子一定会说:当然能啦,雪花都是从天上飞下来的!所以雪人会飞,这个情景在孩子的眼里并不荒诞。


越往后翻,这本书的动作就越多,幅度就越大。作者使用电影运镜式的手法,通过镜头不断换角度,拉近,拉远,俯瞰,仰视……让读者的视觉也跟着起伏变化,运镜之间,产生强烈的动感效果,使故事进入快速的节奏,把读者的情绪拉到高点。
不得不说,雷蒙这个“面”铺得很活,让雪人以活生生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的面前,甚是精妙!
最是有意思的是,《雪人》这本书的结尾把男孩父母对坐吃早餐而男孩跑到门外去的画面被放大至六个小格,暗示着郝广才先生所说的“大人出现,幻想结束”——孩子和雪人一夜狂欢,在晨曦初露时回到家中重新入睡,再醒过来时,不顾正在吃早餐的父母,急忙跑到门外,看到的雪人却已经化成一堆积雪,只剩下一顶帽子、围巾以及几个煤球。


如果没有看过《好绘本如何好》,读《雪人》这本无字书时,成人可能根本耐不下性子看完,或者只会觉得“本故事纯属虚构”,对于沉迷其中的孩子定是不能理解。但是,正是这样一本充满奇思妙想的书,让孩子们喜不胜收。
那么,这个故事在最后,完了吗?


成人看来,已经完了。但是孩子看来,却是未必,背对我们的男孩,低着头像是跟积雪说些什么呢。再看封底,又重复出现了那三幅雪人牵着男孩的手走出门外、飞向天边的画面,而且,比内页的画面更清楚,笔触更有力量——孩子看到这里,会作什么样的想法呢?

嘘!还是等大人离开的时候再说吧!因为,绘本有一种叙述故事的结构原型,就是“大人出现的时候,就是幻想世界的结束;大人消失的时候,就是幻想世界的开始。”

16#
发表于 2018-6-3 07:51:1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好绘本如何好》图文结合,看似简单易懂,真正咀嚼起来又相当深奥。

      序言:只要一个孩子快乐,什么都值得!这是一种信念,想想加入三叶草这一年多的经历,不正是为了这句话一直在努力吗!社会上充斥着美盲、图盲,并且影响下一代,制造出更多美盲来,一句话总结出成人的实用主义和目的性。了做阅读推广这件事,才发现大人对孩子的压制如此严重,一个孩子的妈妈是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学历,并且还是老师,她居然从来不给孩子看图画书,她认为图画书没有文字,没必要看;并且认为图画限制想象力,文字才是培养现象力的工具。从孩子一岁起他的阅读启蒙就是妈妈念文字书给孩子听,这个妈妈夸张的认为孩子天生就是识字的,她家孩子比别人能力更强!最后她又说他们夫妻都没什么现象力,也不知道如何开发…这就是自己陷在没有“眼力”的误区中,还抑制了孩子对美的渴求!正因为在亲子阅读推广的过程中了解太多的社会现实,才更需要我们传递正确的认知和方法给予需要帮助的家长和孩子们,非常感谢郝先生的这本好书,从技法和方法上对图画书进行深入的解析,让我们能更深刻地阅读一本好绘本。

      这本书的目录看起来有些混乱,没有按书写顺序来罗列,深入去读脉络又非常清晰。

      体、点、线、面,四个要点的提法专业得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细看“体”讲述绘本的概念,从绘本是什么到书的韵律,然后告诉我们如何做版面设计,从细节入手谈搭桥的艺术,每个要点都配合一本好绘本,详解书中每页的要点,分析画面是如何传递作者的意图。通过郝先生的重点分析深感每本好书都有“技艺”,而通过“技艺”传达的内容更为深广。

      “点”则主要讲了绘本创作的元素。可爱的造型,配角的衬托,故事中的伏笔,画面中隐藏的各种暗号、小道具…都是我们帮助我们读懂绘本的线索。

      “线”则是形式技巧,合理的运用视点,每一页都为下一页做准备,用运镜的角度来说故事,各种呼应的手法!都是串联故事的形式技巧。

       “面”则是内容手法。主题单纯,,在幻想与现实之间,更易引起孩子共鸣,想象与逻辑并存,荒缪的情节也需合理。
15#
发表于 2018-6-3 00:39:5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好绘本如何好
有一天,我跟家里小朋友在讨论一件事情,就是到底是看文字书好还是绘本好?小朋友说,文字书呢,你可以看到文字然后自己想象那个场景,想象的空间更多一些。绘本呢,你可以从图画里看出故事。应该说各有各的好吧!
用图画传达信息确实比文字更容易被接受,尤其是对年幼的孩子来说,图画书中的画面、颜色、人物、道具能用眼睛很直观得看到,可是一本图画书又不仅仅是这些东西的一个堆砌,图画和文字如何搭配,人物角色如何更好得呈现,就是《好绘本如何好》这本书里所要说的内容。
《羽毛》是曹文轩的故事,绘画作者是巴西的罗杰·米罗,中国的作者和巴西的绘者是如何把这个故事演绎的精彩纷呈呢?
点:始终独立的羽毛,在寻找着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出现了各种角色,翠鸟、布谷鸟、苍鹭、大雁、孔雀、喜鹊、天鹅、野鸭、琴鸟、百灵、云雀,还有天空的霸主——鹰,还有中国元素的鱼缸、青花瓷。另外还有颜色的运用,色彩从色温低的粉、橙、红逐渐升高,渐变为棕、蓝、绿,将羽毛从情绪饱满平和到失望焦急的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与文字珠联璧合。
线:罗杰先生用细致柔远、充满灵性的笔触,画出这个羽毛的轻盈和内心的纠结感!每页的起承转合都搭配的自然、流畅。
面:羽毛一直在寻找自己到底从哪里来?也许就像我们每个人一样,究其一生也许都在思考,我到底是谁,我来到这个世界是来做什么的?带来更多让人深思的问题,文字中那抹淡淡的忧伤似乎一直在延续,可是当羽毛找到自己的归宿时,心情似乎又变得轻松了好多!
学会看绘本,不单单是孩子的兴趣,相信我们作为爸妈也希望能为孩子挑到好的绘本,那这些专业的知识必然需要。说话间,我又拿起了另一本理论书《说说图画》默默得翻了起来!        
14#
发表于 2018-6-2 01:10:14 | 只看该作者
读《好绘本如何好》有感




前言

      第一次读《好绘本如何好》是在去年福田站的共读会上,当时为了省时方便,直接在《读库》上看了有关这本书的同名视频讲座,并没有买书,但郝广才的对绘本的解读及其讲故事的能力令我印象颇深!这次正巧高级班也要共读此书,于是毫不迟疑地买了书籍。在共读的过程中,我才真正地细细品读此书。由于文笔通俗易懂,应该说是最近共读书目较易读的书之一,所以第一遍基本是一气呵成,没有任何笔记,第二遍再细细咀嚼,针对全书做了一份粗略的思维导图。这样两遍下来,才真正对书中所说的体、点、线、面这四个概念有一定的理解,但有些细节还需在日后的实践中慢慢消化。

内容简介   

     What is “好”绘本?
     How to do? How to see?
     “绘本”融合了既简单又复杂的感动,图像与文字之间的点线面体,正是我们需要开发的新阅读空间。本书以许多备受肯定的“好绘本”为例,破解当中的图文密码,将绘本“如何好”的秘诀告诉你!
     让想做绘本的人,更加清楚绘本创作的脉络和方向。
     让喜爱绘本的读者,重新阅读绘本的另外一个层次。
     让重视孩子的父母、老师们,更了解如何选择好的绘本来引导孩子的眼睛。
      每一个对绘本好奇的人,都能透过本书建立完整的绘本观,寻找新的可能性,发挥创意思考和无限想象。


作者简介      

     《美国出版人周刊》称他为台湾与国际绘本界接轨的推手。他认为阅读是最好的游戏,绘本是最好的玩具。他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我读过《小王子》你没有;我喜欢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你却对钓鱼没有兴趣……” 他写的《一片披萨一块钱》已再版27刷并卖出9国版权。他认为绘本是孩子进入阅读世界的不二法门。他是波隆那插画展开办三十多年来第一位亚洲评审。他创立的格林文化至今已卖出超过四百本海外版权,遍及22个国家。他和全世界超过五百位插画家合作。格林文化是连续六年入选波隆那插画展最多的出版社。他有一只七岁的拉布拉多犬叫Bubu。他认为很多问题的根源,八成是因为小时候没有看图画书,两成是因为长大没有看图画书。他写的书堆起来有九十公分高。他认为格林文化不够好,只得过国内外三百多个奖项。他出版过一千五百多本儿童书。他的《好绘本 如何好》是千呼万唤始出来。这个他就是郝广才------一位妥妥的斜杠青年。他头上顶的光环无数:儿童文学作家。曾任英文《汉声》杂志出版主任,远流出版公司儿童馆总编辑。1993年创建格林文化专业股份有限公司并任总编辑兼总经理。1998 —2002年任意大利波隆那国际儿童画展插画家座谈会讲师。2004年1月任第12届台北国际书展执行长。曾获“信谊幼儿文学奖”、“波隆那国际儿童书插画展”、“布拉迪斯国际插画双年展”、“加泰隆尼亚国际插画双年展”、“联合国儿童救援基金会(UNICEF)最佳插画奖”等,1995年被评为金石堂书店年度最佳创意人物。1999年,郝广才获选“美国马奎斯世界名人录”年度风云人物榜。主要作品有《起床啦!皇帝》、《巨人和春天》、《新天糖乐园》、《如果树会说话》、《一片披萨一块钱》、《罗伯史考特》和《大熊米多力》等,广受小朋友以及成人的喜爱,其中与朱瑞安诺合作的《一片披萨一块钱》,更曾经创下出版当月销售一万本的纪录。

我的感受

      虽说此书在图画书的圈内被传颂已久,郝老师也是名声在外。但功名如浮云,这些都不至于打动我,使我对某本书某个作者莫名地崇拜,但书中序言有一段话深深打动了我,让我未看之前就对书与作者有极大的好感。我将这段话摘录如下:“只要有一个小孩,不管在世界的哪个角落,读我做的书,因此而得到快乐,或对他有一点帮助,那么,付出再大的辛苦,都值得。......我想要照顾的,是一个个像娜奥米这样可爱、勇敢的孩子。我无法说明自己,把孩子当作营销猎物,用目炫神迷的手法诱他上钩。”这段话隐约体现了作者的人设。只有真正爱孩子、懂孩子、心中有孩子并且愿意“蹲下来"的人才能做出好的童书。郝广才老师就是这样的人。
     除了好的人设,还得有讲故事的才华和写故事的深厚的语言功底,这样才能出好的作品。这本书中处处可见郝老师对儿童教育的见解与”郝氏幽默”。在Layout这一节里,讲到《野兽国》的图画韵律能否被孩子发现时说到“......看不出来孩子也不用灰心,将来可以做很多其他工作,有很多事可以做,一样有机会实现人生价值。”并且调侃那些过于焦虑、逼孩子看书的家长“拜托不要拿着书给孩子看,然后问他‘怎么样? 有什么发现没有?孩子如果回答:’没有啊。’你就拿书K他说:‘怎么会生出你这个白痴?’......"当我看到这几行字的时候,忍不住爆笑了一番,进而思索自己所见到的类似的现状。在过去,生活条件差,大多数父母巴不得你少看点书,多做点活,偶尔在灶前的废纸堆里(那时在乡下各种书本做火引子的好材料)发现半本连环画,也都如获至宝,忙不迭地捧着看,结果误了锅里炒菜需要的火候,要碰到父母亲心情不好,披头盖脸骂一顿也就算了,他们还会一把夺过那半本连环画,“嗵“地一声,丢进灶内,你就眼睁睁地瞧着那几页发黄的白纸黑画立马烧成了灰烬。那时是想读但父母不让。而时下,是“不想读但父母不让”。随着国家的发展,教育的普及,许多新时代的父母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但有一部分父母又过于焦虑,苛求太多,一厢情愿地将自己的目标强加在孩子身上,结果物极必反!我家老大的班上就有这样一位妈妈,是班级的家委,因为自家的孩子不爱读书,于是号召家委们在班级开展共读活动,还主动掏钱为班上每个孩子买了读书笔记,要求孩子们每天摘抄好词好句之类的。我心想:学校的作业负担已经很多了,再加个读书笔记不是加重负担吗?这与阿宝老师等童书大咖的读书理念背道而驰。一位厨师在餐馆炒了一天菜了,回到家中,他还想再下厨炒菜吗?课外书是给孩子带来快乐的。再说,不读书不会死,条条大道通罗马,不是只有读好书考大学才能实现人生价值的。只要你积极向上,到哪都能自带光环。
       在理解欣赏图画书的能力方面,这本书给我的益处颇多。以前是典型的图盲,看到绘本,总觉得华而不实:薄薄几页,零星几个字,怎么那么贵?一本图画书也是以读文为主,很少细细欣赏图画。所以看完此书后,我再把以前给老大读过的绘本再翻出来看,竟然有很多以前没发现的细节,心中的感觉------窃喜万分!
13#
发表于 2018-6-1 23:25:17 | 只看该作者
《在森林里》的“点·线·面”
   绘本,绝大部分多姿多彩,但也有一部分是黑白的,《在森林里》就是黑白的,除了封面、书脊和封底。但它却是我最喜欢的绘本之一。因为它虽然是黑白版的,但是每种出场动物都仿佛是活的,更显玛丽·荷·艾斯创作功力!心底对她的佩服又多了一层!仅仅如此吗?当然不是!那具体是什么呢?却无法言明。
五月,阅读了郝广才著的《好绘本如何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原来我喜欢那具有魔力的道具,当小男孩“戴上一顶纸帽子,拿上新喇叭”就有了法力。不是吗?一头大狮子正在打盹儿,听到了小男孩的喇叭声,醒来后竟然请求和小男孩一起去森林里散步。多么神奇的新喇叭啊!两只象宝宝、两只大棕熊、袋鼠一家三口、一只老颧、两只小猴子、一只小兔子都是听了小男孩的喇叭声主动请求一起去森林散步,长长的游行队伍就是在神奇的喇叭声中组成,在森林里游行。“道具的功能,就像一种无言的旁白。一件合适的道具和人物连在一起,是塑造人物生命最有力量的方法。比方,羽毛扇和诸葛亮,青龙刀和关云长,扫把和巫婆,拂尘和道长……”一个新喇叭,把小男孩喜欢集体游戏、敢于大胆想象的儿童天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小男孩的父亲一出现,不是陪着他和小动物一起玩,而是再也看不见小动物。原来“儿童是在幻想和现实之间进进出出。”而“大人的问题是进入幻想世界以后出不来。”因为大人与小孩的这个差别,绘本有一种叙述故事的结构原型,就是“大人出现的时候,就是幻想世界的结束;大人消失的时候,就是幻想世界的开始。”原来,这样的写法是孩子与大人的本质不同决定的。这与“阅读的本质”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读一本书,会把自己的情感投射中书中的角色上。一旦我们对角色产生认同,原有的价值判断、道德标准也会在故事中跟着移转。”这正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真正原因,因为读者不同,投射的情感不同,对角色认同也不尽相同。“小朋友一般在故事中会认同什么?他会认同和自己一样的小朋友或小动物。这类角色跟他越接近,越容易得到认同。”所以小男孩既能跟凶猛的狮子一起玩,也能和恐怖的大棕熊一起游行;既能和袋鼠一家友好相处,也能和一只又老而无力的颧一起前行……所以作者说“我们做绘本,要了解对象,要明白阅读的本质,才能抓住要领”,其实我们读绘本的又何尝不是呢?
原来我特别喜欢里面“1,2,3”或“1,2,3,4”的韵律往前推进故事发展,循环往回前进。每一个韵律环节,小男孩子都遇到一种动物,然后加入游行队伍!这个的韵律促进读者不断思考,猜想下面会遇到什么动物朋友,他们又会是什么样子?当我们以为会一直这样循环推进时,作者却适可而止了!因为这个游行队伍已经从一个单页的一小部分扩大为一个满满的跨页了!作者用这样的版面设计告诉读者——够了!下面的故事要变了!于是小孩和动物朋友不再游行,而是在一片空地上可以野餐,玩起了“丢手绢”和“城门城门几丈高”游戏!正当读者也乐在其中时,觉得故事就到这里可以快乐地结束时,作者又来了一个急转——小孩子的爸爸出现了,于是这些动物朋友、这些美味的食物和快乐的游戏统统消失得无影无踪!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作者一直在悄悄铺垫,自然而然中制造出一个又一个惊喜!
跟着《好绘本如何好》,能从体、点、线与面等多角度体悟《在森林里》魅力四射的秘密!

12#
发表于 2018-6-1 12:22:46 | 只看该作者
曾淑娴
《好绘本如何好》

        郝广才老师的好绘本如何好是一本通俗易懂的书,看完这本书就像看了好多本图画书一样,但是视角却不一样了,因为,里面关于书中的描述,亮点,很多都是自己忽视掉的,想来,自己真是一个赤裸裸的图盲,只有通过不停的学习此类书籍,触类旁通,在以后的图画书阅读中才能去读懂图画书为什么是这样设计的,它好在哪里。用小朋友的话来说是:每一本书都给每一个孩子带来了兴趣。是的,兴趣很重要,孩子读图的能力比成人强很多,我们用的是固化思维去读图,而孩子拥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去读图,成人还是放不开,小朋友总是能抓到他们感兴趣的地方。一本绘本的解读可以遵循点到线再到面,绘本的11个元素,12条技巧和13点手法都是值得一再考究的,好的绘本都会涵盖,但是作者不一样,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如果每一本绘本都从点到线到面去考究,一本十几张开页的绘本可以变成小一百张的小书,这就是好绘者的魅力,他们创作的图画书都不是随便创作的,有很多条线索去创作的,所以在读绘本的时候有编辑有作者甚至有郝广才老师这样的推手去给大家讲解时,我们就会发现一本好书的创作是来之不易的,不仅仅只是会画画,会写文章,每本书都有一个主题,图文要和主题契合,有灵魂,这就是一本好书。路漫漫其修远兮,好绘本如何好,我自己一点心得分享吧。







11#
发表于 2018-6-1 00:56:43 | 只看该作者
薛媛 打卡作业
1.人因为缺乏“看”的能力,因为视觉无知所上演的戏,在我做绘本以来,不断、一再、重复出现在眼前。
视觉的阅读能力对于未来的孩子们来说,应该是越来越重要,未来的社会将会是五花八门,琳琅满目,如何能从中找出真正有价值,能给予孩子帮助的东西,也是孩子们应该学习的技巧,那就先从视觉的阅读能力来感受!
2.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
好的绘本从来都不会用敷衍的态度对待孩子们的每个问题,孩子们的问题也会问出很深刻的道理来的。
3、趣味是饵,巴贝柯尔经常选择独特的主题来创作,观点不同于一般的价值,给孩子多元的角度来看世界。
   听很多家长说过,自己的孩子不喜欢看书,如果孩子接触颜色丰富,内容又幽默的书,相信孩子们会非常喜欢的,如果说孩子不喜欢书,做为家长的也许该先从如何选书来学习学习!
4、重新认识《公园里的声音》,重新读了一遍公园里的声音,之前对那两只狗的存在并没有多大的感觉,但是作为配角,存在肯定是有意义的,从那两只狗相遇后无忧无虑的玩耍来对比查尔斯和脏脏之间那种从谨慎到一起玩的心情,更加突出了两个孩子的心理!
5、从不看轻孩子,从不低估孩子的能力
上次星星老师讲课时买的《彩色写作教室》这本书,娃在听星星老师讲课时,整个感觉是神游在外,根本没有听,买回来的这本书也一直闲置在家,还没来得及看完。谁知,我出门十几天回来,被我随意放到妞床边的这本书,她已经开始翻了,并且还用书签标记,还不时跟我讲里面写的好玩的作文。现在每天晚上睡觉前也会看半个小时,孩子的能力真的不容小觑!
6、只要有一个孩子快乐,什么都值得
作为三叶草的故事妈妈,给自己的孩子讲故事,在图书馆给孩子讲故事,只要能有一个孩子因为听故事而喜欢上绘本,自己的内心也充满了力量和满足感!
7、容易忽略掉的细节,重读安东尼布朗《我爸爸》,细看爸爸穿的衣服,厚厚的大睡衣里面套的是一身很像医院病号服的衣服,以前我以为是睡衣,可再仔细看,确实是病号服。看到第三页和第四页,他可以从月亮上跳过去,还会走高空绳索(不会掉下去),这2幅图都是从孩子看大人的视角在安排图画,从月亮上跳过去那副图,仔细看爸爸的表情,眼睛是闭着的,嘴唇微微上扬,好像是人在睡梦中会出现的表情。后面一张,爸爸走在高空绳索上,这个时候爸爸的表情是害怕的,可是他依然继续往前走,再仔细看天空中的云,从孩子的角度看,云变成了皇冠戴在爸爸头上,多么像国王啊!其实爸爸内心也充满了害怕,可是下面孩子在看,必须坚持下去!看完之后让人深思!
8、安东尼布朗《我妈妈》的新发现,首先色彩,妈妈的衣服上有很多个爱心,每页都有心的出现,有时候是非常明显,有时候又需要仔细去找。第三页“我妈妈也是一个很会杂耍的特技演员”从前看到这句话,就赶紧妈妈跟马戏团的人学习了把,可以练得这么厉害!可按照《好绘本如何好》给出的引导,妈妈在玩杂耍的道具,有水果,茶壶,车子,房子,玩具熊(个人感觉代表了孩子),还有自己的小背包(暗指妈妈的工作)手里端着的是米饭吗?实际代表了妈妈除了照顾家人的生活,还得管理一家人的吃喝拉撒,车子与房子的打扫也需要妈妈亲力亲为,小熊扮演的是孩子角色,小背包表示着妈妈还得随时准备着要去香港买一些东西!真是厉害,一张图上就把妈妈要平衡的东西完全展现!
9、单纯和丰富没有矛盾,必须并存。同样,一本绘本装一颗树就足够了,万万不要想塞下一篇森林。
个人的理解就是主题一定要鲜明,一个绘本一个主题,在这个主题里尽量让内容丰富,能够把人勾住,一本绘本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讲完了,我们需要的是慢慢得一个一个故事来讲!

10、李欧 李奥尼《小黑鱼》这本书作者用的是版画的形式,一群群的小红鱼就像用图章印出来的,所有小黑鱼就显得特别另类。小黑鱼在每副画的位置,最开始几页都是位于图画的右侧,到后面遇到一群躲在礁石后面的小红鱼时它的位置又是在左侧,带着小鱼们脱离各种险境。

11、好的绘本不只要捕捉真实的影像,更要让图像具备深层的意义,使读者能渗透到故事的核心。
好的绘本通过观察图,体会字句的意思,是能进入到故事书核心的技能,充分理解每本书带给我们震撼和意想不到的快乐!
12、跳脱成人的方式
  这真是个难为的问题,因为我永远不知道孩子下一个问题是要问什么,始终保持一颗童心来做绘本,有时候真的不能把阅读重新捡起来,
10#
发表于 2018-5-31 23:16:5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不能参加《好绘本如何好》线下分享的同学,请最迟于《好绘本如何好》共读结束后第三天,即2018年6月2日24:00前,提交文字作业,与《好绘本如何好》相关即可,内容不得与常规作业相同,字数不少于400字,高级班学员字数不少于600字。
9#
发表于 2018-5-31 23:01:33 | 只看该作者
《好绘本如何好》这一次共读是认真的把这本书看完了。跟《说说图画——儿童图画书的叙事艺术》比较,好绘本这本读起来更轻松,图文结合,而且每一个点作者举例了一本具体的绘本,结合具体绘本的说明就加深了我们的理解。搭桥的艺术中说“画插画就像建一座“桥”,来连接文字内容和读者内心。一张插画是文本的一种延续,一种诠释,让孩子更容易理解文字的意蕴。这也是我们选择图画书的关键,“文+图”相辅相成,能更好的去讲述故事。在造型这一节,“绘本绝大部分是为孩子做的,就算有成人的读者,也是给心中还有童真的大人看的”,细想来,我们看的很多的绘本,人物的造型都符合童心和童趣。绘本中的怪兽也是很可爱的。用图说故事,动作第一这一节,“运镜的角度就是一种动作”,,拉近、拉远、俯瞰、仰视等等,这一节让我影响很深刻,看这章特别的仔细,又把《疯狂星期二》拿出了读了读。看完这章再去看其他绘本,我也会更细致的去看有没有远景和近景的切换,《美杜莎妈妈》里面就有画面采取了这样的方式。寻找与发现的乐趣,这点在很多的绘本里面都有体会,最近故事会的《蜗牛骑士》和《老鼠邮差去度假》我们就是通过让孩子们寻找画面里面藏着的乐趣。发现孩子们真的很喜欢去寻找,一旦去启发他们观察,那现场的氛围就瞬间被带动起来了。真的是会因寻找而产生快乐,而这份快乐又激励着再去寻找,如此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对图画细节更细致的观察,慢慢的去提升自我的读图能力。但凡好的插画家好的绘本,真的都是会在图中隐含很多的讯息,以此去激发读者的想象,引导孩子产生更多的好奇。趣味是饵这一节,“我们要传递意义给孩子,如果方法不活泼有趣,不能吸引他的注意,那再好的意义也传不进他的脑袋里。”这一点就像孩子在学校,课本上的课文未必记得那么快,但是同学间的笑话或者顺口溜或者好玩有趣的事,一下子就记住了。其实不仅在于绘本,在生活中跟孩子相处,也是要有趣好玩。道具,“道具的功能,就像一种无言的旁白。一件合适的道具和人物连在一起,是塑造人物生命最有力量的方法。”我们能记住的很多人物,真的是他的道具就是他人物塑造很重要的一部分。扫把和巫婆,巫师帽和黑袍;邮差和信件,骑士和盔甲等等。
面的张力这一大章,我对“跳脱成人方式”“跳脱儿童的形式”这两小节,还不够理解。书虽然读完了,但是看得绘本还是少,所以对“点-线-面”的理解有些地方还不太理解的了。整体来说,这本书让我能更细致的去读图,能以不同的角度去看一本绘本插画的安排和设计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 粤ICP备15113216号 )

GMT+8, 2024-11-21 21:58 , Processed in 0.098402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