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号:J29;姓名:高颖;草籽名:garfield_ying
从朋友那知道三叶草家族、故事妈妈成长学院有几年了,今年才下定决心报名加入,一是随着孩子的成长,想系统学习些亲子阅读的理论,以便结合自己的实践给孩子更好的陪伴;二是想瞧瞧做事没太有毅力的自己这次究竟能坚持多久。
三月份开始上课一直到今天,在故事妈妈成长学院中度过了整个春季,由春至夏,体验了播种与耕耘。80多天的日子里,每天睡前的亲子共读,每天一次的线上打卡,6次课程、5次书面作业、1次筹款任务实践,每次都是尝试与自我挑战,无一不是新鲜的体验。
听李迪老师《童年.阅读.三叶草》,讲了亲子阅读那些事;听星星老师《什么是好的阅读——基于儿童的阅读观》,还读到延展阅读的文章《让阅读回归生活,让生活成为你想要的样子》;听“我绝对不吃番茄”老师的《怎么选择一本好书》;还有楼兰老师《公益关我什么事》……每节课的学习都获益匪浅,课后更是思考了不少。尤其是秋雪老师《亲子阅读玩起来》所提到的十字诀:唱、念、说、做、画、演、吃、破、聊、想,为我打开了阅读的新世界,原来还可以这样“玩”阅读。而米菲老师的《故事知道怎么办》,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节课。因为在听这节课前几天,有次和孩子一起画画玩,他忽然一手拿黄色的笔一手拿蓝色的笔,对我说了一句“妈妈,小黄和小蓝在一起会变成小绿。”从来没教过两岁的孩子关于颜色混合产生的效果,而他却从最近常读的《小黄和小蓝》中自己悟到了颜色的秘密。孩子与生俱来的习得能力令人惊讶,而书本和阅读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让我深切感受到了阅读的力量。正如米菲老师所言,故事不知道怎么办,但故事真的是能陪伴和引导孩子,令孩子知道该怎么办的。
之前和孩子一起读绘本,没有固有的模式和时间,虽然读绘本的频率不低,基本每天都有阅读时间,但却都是随机抽空找时间来读。在学院学习的这段时间里,逐渐养成了定时陪伴阅读的习惯:经过这两个多月的每天阅读、打卡、发朋友圈,不仅我自己,连年幼的孩子都是每天晚上喝完奶就拽着妈妈要去阅读角挑选自己当天想要妈妈或者爸爸给读的书,读完后还会帮妈妈把书摆好,提醒妈妈要拍照。不仅如此,打卡发圈还引发了周围一些朋友对亲子阅读的兴趣,常有朋友,尤其是家里有年幼的孩子的朋友,问我在朋友圈打卡的书是自己买还是借阅的,还让推荐哪些书读起来比较有趣,适合自己的孩子。
故事,不是药丸,无法用来救急,它似随风潜入夜的细雨,无声润物。阅读不仅是学习,更是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借助这种生活方式陪伴孩子,希望妈妈的陪伴阅读和陪伴过他的这些绘本,潜移默化为他成长路上的一段经历。
未来,希望能在开始的几年持续陪伴孩子阅读,逐步帮助他养成阅读的习惯,带着孩子快乐阅读,感受阅读快乐。直至他从陪伴阅读的过程中探寻到自己真正喜欢并且感兴趣的话题,并由此深入的学习与探索,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循环往复;潜移默化的将阅读融入孩子的日常生活习惯中。希望躬行于读能起到引领效果,正如当年父亲陪伴我、引导我阅读那样,陪伴和引导我的孩子,逐渐随着时间的推移,希望他不需要父母的陪伴阅读也能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及至未来人生中有疑问、感悟时都能想到通过阅读辅助思考。
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如果说幼童似璞石,那故事,恰似且歌且舞的流水。我想,故事妈妈能做的第一步,就是帮孩子寻好水源。之后,就是大力推荐,将好的水源介绍给周遭的亲朋好友,好物共分享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