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点我捐助三叶草
查看: 6253|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喜阅365】9月27日《和甘伯伯去游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27 07:21:1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9月27日《和甘伯伯去游河》

哪个孩子不想坐船,哪个孩子不想听听坐船的故事?尤其是住在像英国这样的岛国的孩子。
《和甘伯伯去游河》是约翰·伯宁罕的作品,他构思的是一个非常单纯的故事,单纯的感觉像一个幼儿:甘伯伯有一条木船,他的家就在河边。有一天,甘伯伯撑船去游河。两个小孩子、兔子、猫、狗、猪、绵羊、鸡、牛和山羊,一一要求上船。起初情形还好,后来这些乘客都忘了遵守秩序,忘了坐船的规矩。结果,船翻了,大家都掉进水里。甘伯伯带领大家游泳到岸边,让太阳把他们的衣服和身子晒干。和气的甘伯伯还邀请这批乘客到他家去喝茶,并且提议过几天大家再来坐一次船。
作者的这个故事,采用童话的形式。故事中的角色不完全是人,也有动物,是一个“人和动物不分彼此”的世界,使刚度过“人和动物不分”阶段的幼儿,感到分外亲切。
有一天,甘伯伯要去游河,他的朋友都要求上船同行,可是一上船,大家就忘了甘伯伯叮咛,猪开始乱晃、狗追猫、猫捉兔子……,最后船翻了,甘伯伯还是不忘邀请所有的朋友下回再一起去游河,而且还请大家去他家喝茶呢。

Q1.jpg (9.67 KB, 下载次数: 121)

Q1.jpg
8#
发表于 2011-9-27 09:11:15 | 只看该作者
不知道是不是接触这书太晚了,我家的对这书没什么兴趣。
7#
 楼主| 发表于 2011-9-27 07:38:34 | 只看该作者
6#
 楼主| 发表于 2011-9-27 07:36:31 | 只看该作者
◎苏振明 台北市立师院美劳系副教授/儿童图画书作家

本书的作者是插画家约翰•伯宁罕,他曾在英国夏山学校受过最自由、最民主的开放式教育。因此,全书弥漫着夏山那种信任宽容、让事情顺着本性去发展的气息——不做太多的限制和反应。他的作品虽然只有二十多本,但每本都畅销全世界,其中《宝儿》获得凯特•格林纳威奖,而《外公》一书也获得马歇尔奖。
  台湾资深插画家郑明进先生曾说过:“一本好的图画书应具备纯朴和感性的成份,也就是说,它不能复杂化,而是要带给孩子纯朴的喜悦和美妙的感染力。”如果你能把这本书多看几次,
相信很快就能领会这句话的含义。书中的插画,左页是活泼的单色素描,隐约地描绘出游河的全貌及每处转折点的特定景致;而右页则采用色彩鲜明的插图。左右页不同的插画表现形式,呈现出明显的对比,更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这是本书插画的一大特色。
  本书的插画趣味有赖读者去自我发现,书名页的“农场”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这个小小的图画中,作者有意无意地为此次游河留下一些线索,让读者仿佛要去寻宝一样,小心地对照每一处地点及其发展的流程。在人物方面,造型虽简单,但却精准地表现出孩子天真无邪与好奇的心性。例如,在单色插画中的两个小孩儿,不时地伸手想触摸河面的水流,或与动物们热情地招手。
  第一次看这本书,并未感受到视觉上的震撼性满足。第二次陪着孩子一起看,却深深被孩子的笑声感动。孩子笑什么呢?原来孩子发现本书的文字与插画隐藏了高度的戏剧性——甘伯伯通过语言教导动物,画家却让每只动物表现出一副不以为然的顽皮相。原来画家画的是动物的生态本性,也是每个孩子潜藏于内心的天真本质。
与孩子一起分享这本书,其实是共同学习“ 接纳与宽容” 的相处之道:书中各种动物的神态,反映着不同儿童的个性典型,值得细细品味。
5#
 楼主| 发表于 2011-9-27 07:36:09 | 只看该作者
哪个孩子不想坐船
◎林良 儿童文学家

哪个孩子不想坐船,哪个孩子不想听听坐船的故事?尤其?住在像英国这样的岛国的孩子。
《和甘伯伯去游河》是约翰•伯宁罕的作品,他构思的是一个非常单纯的故事,单纯的感觉像一个幼儿:甘伯伯有一条木船,他的家就在河边。有一天,甘伯伯撑船去游河。两个小孩子、兔子、猫、狗、猪、绵羊、鸡、牛和山羊,一一要求上船。起初情形还好,后来这些乘客都忘了遵守秩序,忘了坐船的规矩。结果,船翻了,大家都掉进水里。甘伯伯带领大家游泳到岸边,让太阳把他们的衣服和身子晒干。和气的甘伯伯还邀请这批乘客到他家去喝茶,并且提议过几天大家再来坐一次船。
作者的这个故事,采用童话的形式。故事中的角色不完全是人,也有动物,是一个“人和动物不分彼此”的世界,使刚度过“人和动物不分”阶段的幼儿,感到分外亲切。
故事的叙述形式一再重复,提供给幼儿练习的机会,也满足了幼儿练习的愿望。幼儿学习了“怎么向人请求”。“请求”的形式一再重复,使用的语言却一再的变化。这样的安排,使幼儿有机会观察语言的可变化性和延伸性。
和气的甘伯伯,在“答应”中提出许多坐船应该遵守的“规矩”。后来,大家果然忘了守规矩,结果船翻了。这是一次“教训”,也是一次经验。有了经验,下次就不会再这样做了。
有趣的是,作者并不像我们中国人那样,把“守规矩”看成一种道德。他把“守规矩”处理成和大家的安全相关的经验。
他的图画中有许多细节,逗引幼儿做“观察”和“发现”的游戏。书中的文字对于分寸的把握十分得体,为图画的表现留下了充分的空间。他的图画不是写意画,而是在写实中有轻微的漫画倾向,这种漫画倾向洋溢着童趣,这种童趣又不是指模仿儿童画,而是让大人跟孩子一起做游戏,和孩子玩在一起。
这是一本很适宜幼儿“看图听故事”的好书,写得很可爱——从专业的观点看:“很老练!”
4#
 楼主| 发表于 2011-9-27 07:32:01 | 只看该作者
作品解读——摘自《图画书:阅读与经典》 (彭懿 )
    甘伯伯是谁呢?
    他就是这本让约翰·伯宁罕名声大噪的Mr.Gumpy's Outing里的“Mr.Gumpy”。如果直译,应该是“冈普先生”吧——这里我沿用了中文繁体字版式的译法,尽管“甘伯伯”这个名字听上去太中国化了,但它毕竟已经深入人心了。
    一上来,文字就是一句话,一句谁都看得懂的英文:“This is Mr.Gumpy。”画面上的甘伯伯站在自家老屋前面的一条小径上,好脾气地笑着,像是站在那里让画家为他画素描。他头上戴着一顶草帽,西装,牛仔裤,脚上是一双又大又笨的雨靴,手上还拎着一个浇花用的水壶。甘伯伯是农夫、渔夫,还是什么人呢?作者没有交待,只是说他家门口有一条河,他有一条船。这条船是干什么用的呢?作者没有交待。这天,甘伯伯脱掉西装,换了一件白衬衫划船出门去了。去哪里呢?作者还是照样没有交待。于是,不明不白的甘伯伯就这样不明不白地出发了。
    关于这位来历不明的甘伯伯,约翰·伯宁罕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甘伯伯本身并没什么特别的原型。他几岁、从事什么职业、有没有家人,所有的一切都是一个伟大的谜。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不是没有考虑过,但不管他是谁,他肯定是一个孩子们信赖、孩子们喜爱的人物。”
    不过,作为读者的幼儿并不在乎甘伯伯是谁、干什么去,对他们来说,只要船上有一个人在划船就足够了。对于这一点,约翰·伯宁罕十分有把握,他早就吃透了幼儿的心理。“我不认为我和孩子之间有一条鸿沟,”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非常有句的话,“我已经钉在了五岁的心理年龄。”
    让我们再接着往下边看。
    接下来,故事就更是朝着幼儿热烈期盼的方向发展了——岸上不断有人和动物冒出来,要求搭甘伯伯的船,先是一男一女两个小孩,然后依次是rabbit、cat、dog、pig、sheep、chicken、calf、goat,这些兔子呀、猫、狗什么的,都是孩子咿呀学语时最先学会的单词了。这时的作者真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教师,你看,光是搭船的请求就教了九种:
    “May we come with you?”(我们能随你一起去吗?)
    “Can I come along, Mr Gumpy?”(我能跟去吗?)
    “I’d like a ride,”(我想搭一程,)
    “Will you take me with you?”(你能带我去吗?)
    “May I come, please, Mr Gumpy?”(请问,甘伯伯,我能去吗?)
    “Have you a place for me?”(你有位置给我吗?)
    “Can we come too?”(我们也能去吗?)
    “Can you make room for me?”(你能腾一块地方给我吗?)
    “May I join you, Mr Gumpy?”(甘伯伯,我能加入进来吗?)
    其中“Can you make room for me?”一句是牛问的,牛那么一个又大又重的庞然大物,当然是要“make room”了!
    甘伯伯真是好脾气,来者不拒,不过他也不是没有条件的,每当一个乘客上船时,他都会提出一项禁令。比如男孩和女孩上船时,他会警告说:“你们不要争吵!”兔子上船时,他会警告说:“你不要跳!”猫上船时,他会警告说:“你不要去追兔子!”……乘客们当然是兴高采烈地答应了,这么好的一个天气,又是乘船游河!小船上很快就挤满了,于是我们看到,甘伯伯在炎炎烈日下,划着这只明显超载、还有点倾斜的热热闹闹的小船开始了它危险的处女航。这时,任何一个画面之外的幼儿都会预见到它的未来了——它会翻掉!是的,你当船上载着一群绅士淑女啊,那是一群孩子。他们一高兴起来,还管你什么禁令不禁令,早就把甘伯伯的警告抛到脑袋后面去了,开船没多久,山羊就踢了一脚,小牛就踏了起来……猫就去追兔子,兔子就跳了起来,孩子就争吵起来。完了,这下船上乱成一窝粥了。这个连锁反应的后果就是:“他们掉进了水里。”换成别人早就大呼小叫起来了,可约翰·伯宁罕就这么一句不动声色的陈述,这就是他的风格。当然,看到一船人成了落汤鸡,孩子们一定会爆发出一片欢笑声,他们恨不得自己也和甘伯伯他们一起掉进河里。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一个快乐的游戏。这正如约翰?洛威?汤森在《英语儿童文学史纲》中所指出的那样:“甘伯伯带着孩子和愈来愈多的动物驾船出游。他们被告知不能做的事,他们全都做了(这对年纪很小的孩童而言似乎总是特别好笑)。灾难发生了,但很快就被克服,因为这一切都发生在一个灾难不可能获胜的世界里。”
    翻船之后的故事,更说明这是一场大人和孩子的游戏了。
    日本心理学者矢吹省司在《图画书的深层心理学》(《絵本の深層心理学》,2004)一书中写道:“‘孩子’是在‘秩序→秩序的破坏→秩序的恢复(或者是新秩序的形成)’的重复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作为‘大人’的甘伯伯知道这一点,所以他才会向大家提议:“让我们从原野里走回去吧!”“快到喝茶的时间了!”于是,我们看到,在甘伯伯的率领下,他们排成一列,穿过了开着黄灿灿的野花的原野,到甘伯伯家喝了一顿下午茶才分手。不过,临走时甘伯伯还不忘又添上了一句:“下回再来坐船呀!”——明明知道下回还是会超载翻船,可就是不吸取教训。
    《和甘伯伯去游河》是约翰·伯宁罕的一部脱胎换骨之作,不仅是文字不再拖泥带水,而且在版式设计上也形成了强烈的个人风格。
    让我们来看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它分成了左右两页,一页是单色,一页是彩色。你看这个对页,就是猫说“我想搭一程”那个对页,单色的一页上方是文字,下方是一幅深咖啡色的线条画,画上甘伯伯站在船头,船上坐着兔子和男孩女孩;而彩色的那一页上连一个字都没有,就是一只颜色美丽但稍微有一点怪诞的大猫。他那些线条画看似凌乱的草图,但洋溢着一股活力,这是他一贯的追求:“我在画画的时候,总是有意识地去寻找那些充满活力的线条——尽管充满活力的线条的定义是什么很难说清楚——但是显然,单调的轮廓不会很有意思。”第二个例子,这本书的高潮是翻船,一船人稀里哗啦地掉进了水里。为了迎接这个即将到来的高潮,约翰·伯宁罕先是在翻船的前一页,去掉了画面,只留下一行行的文字:山羊踢了一下,小牛踩了一下,鸡拍了拍翅膀……这一行行摇摇欲坠的文字已经预告了即将到来的灾难!下一页,船终于翻了,这是一幅对开的画面,我们看清了每一个落水者的姿势和表情……
    甘伯伯最逗,原来他头上一根头发都没有了!
3#
 楼主| 发表于 2011-9-27 07:31:33 | 只看该作者
本书的成就与赞誉
●1970年英国凯特·格里纳威奖大奖(Kate Greenaway Medal)
●1972年美国《波士顿环球报》/《号角书》杂志奖图画书大奖
●美国图书馆学会年度好书推荐
●《纽约时报》最佳插图童书奖
(New York Times Best Illustrated Children’s Book)
●入选纽约公共图书馆“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100种图画书”
●入选日本全国学校图书馆协议会第22次“好绘本”
●入选日本儿童文学者协会编《世界图画书100选》
2#
 楼主| 发表于 2011-9-27 07:29:55 | 只看该作者
作者/画家  
    约翰·伯宁罕 (John Burningham)
    1936年4月27日出生于英国萨里郡的法恩汉姆。由于父亲是一位推销员,家里经常搬迁,他童年时曾经换过十多所学校。12岁时进入夏山(萨莫希尔)学校就读,那是一所推崇选择教育的学校,课程不是强制性的,所以他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画画上。17岁那一年,他因为拒绝服兵役,而选择了军事服务的工作,其工作内容包括战地急救、护林、农耕、打扫贫民区、盖学校……足迹远至意大利、南斯拉夫和以色列。1956年,他进入伦敦的中央艺术中心学院学习,三年后,他以一本由手、脚印组合而成的画册作为毕业作品,获得了设计学的国家文凭。毕业后由于对自己的将来没有把握,他又去了以色列,为一家电影公司制作模型和木偶,直到1960年的秋天才又回到伦敦。他一边为伦敦交通局画海报、帮杂志社画漫画、设计圣诞卡,一边尝试拿着他的作品集到各个出版社去寻求出版,希望能成为一名专业的插画家,然而他得到的回答总是:“等你完成一两本书之后,再让我们看看吧!”  
    1963年,他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图画书《宝儿》(Borka: The Adventures of a Goose With No Feathers),这本书获得了当年的凯特·格里纳威大奖。1970年,他又因《和甘伯伯去游河》(Mr Gumpy's Outing,1970)再度获此殊荣。他的《外公》(Granpa,1984)还为他赢得过1984年的科特·马希拉奖。他的主要作品还有《莎莉,离水远一点》(Come Away from the Water, Shirley,1977)、《你喜欢》( Would You Rather,1978)、《莎莉,洗好澡了没?》(Time to Get Out of the Bath, Shirley,1978)、《鳄梨宝宝》(Avocado Baby,1982)、《迟到大王》(John Patrick Norman McHennessy - the Boy who is Always Late,1987)、《喂,下车》(Oi! Get Off Our Train,1989)、《我的秘密朋友阿德》(Aldo,1991)《哈维·史蓝芬伯格的圣诞礼物》(Slumfenburger's Christmas Present,1993)、《寇特尼》(Courtney,1994)、《云上的小孩子》(Cloudland,1996)、《魔法床》(The Magic Bed,2003)等。现在,作为一位已经创作了三十多本图画书的作家,他已经在大西洋两岸赢得了数不清的荣誉,作品被译成十数国文字。  
    1964年,他与同是图画书画家、《我们去猎熊》的绘者海伦·奥克森伯里结婚,他们有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 粤ICP备15113216号 )

GMT+8, 2024-12-27 13:23 , Processed in 0.070872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