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点我捐助三叶草
查看: 7128|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9年Diana的帖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1-30 10:38: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类简史》读书心得
2019/01/30   Diana

看完《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引用查尔斯.狄更斯的经典名句:“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整个阅读体验犹如一次旅行或探险,你总是迫不及待翻开下一页,期待找到之前疑惑的答案,却发现那个自以为是的答案竟是作者准备的新的“陷阱”,好让你接着颠覆旧观念,思考新问题。

由于上期共读会读过了河森堡《进击的智人》累积了不少前期知识,因此尤瓦尔.赫拉利关于人类早期历史的高度概括性描述就读起来毫不费力。然而越往后读,观念的冲击比知识性的扩展更让人神往。

尤瓦尔.赫拉利是一位历史学博士,《人类简史》这本书主要从历史角度出发,把人类发展看成三个阶段: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和科技革命,而其中观念的冲击却不仅仅关于历史。

第一个观念冲击来自认知革命时期大量物种灭绝的说法。

我们的已知观念认为,早期物种灭绝由于自然环境的突变,正如达尔文描述的“物竞天择”,无法适应新环境的物种逐渐消亡,过去传说中描述的大冰川期和大洪水时期,不仅物种灭绝,给人类也几乎带来了灭顶之灾,这似乎古代宗教和神话故事中,像“大禹治水”、“诺亚方舟”、“亚特兰蒂斯”等,潜移默化的传递给我们这样的观念。

作者却举出大量史实,提出正是由于智人的崛起才导致了其他物种,甚至是与我们关系最为紧密的尼安德特人的灭亡,作者形象称之为“人类洪水”。而作者认为智人致胜的关键在于会讲故事,以及能够灵活性的合作,其中国家的建立、货币和宗教的诞生都是建立在人人都相信的、虚拟的智人故事之上。

第二个具有颠覆性观点是农业革命的农作物大面积种植。

作者站在小麦的立场上,认为这并不是人类的胜利,而是“小麦驯服了人类”,把人类这种本来适合狩猎和采集的物种,禁锢在田间日日劳作,还导致了各种身体疾病。不得不说,作者自己本身就是一个说故事的高手,让你不得不信服。

基于此,作者开始一一揭晓人类历史中的种种“骗局”。其话题涵盖文明产生、政治形态演变、种族问题及两性关系。而从作者的阐述中,我们得以一一重新看待和思考这些问题,正如作者在141页的一句总结:“天生带来允许,文化造成封闭。”当我们能够跳脱自身的角色定位,才能真正站在另一个更加宽阔的角度去思考自身的可能性。

之后,作者又用了整整一大部分篇幅从货币、帝国和宗教来说明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文化融合。引用作者的话来总结(P162)——“世界上没有什么社会性动物会在意所属物种的整理利益”,而智人却做到了,我们真是既伟大又可怕的生物啊。

最后一部分,作者描述了“科学革命”时期,他认为这并非“知识的革命”而应是“无知的革命”,科学革命的观念首先承认自身是“无知的”,这是关键。从近现代强大帝国依靠科技力量的成功崛起,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带来的巨大好处;但历史的双刃剑不会只呈现好的一面,作者又立刻提出智人发展到这一时期将要面临的巨大挑战,这种看似近乎于“神”的物种接下去将何去何从?科技的发展会为我们带来哪些正面和负面的影响?科技是不是会成为新的宗教?当然这些问题作者在《未来简史》中有更多更深入的阐述和探讨。

不得不说的是,这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和思考的好书,可以以这本书作为延展阅读的起点(这是好书的共通点)。作者善于跨领域的列举历史的、化学的、生物工程的、计算机科学的。。。。。。各种理论和案例;也善于向读者发问,引发思考,这不是一本答案之书,而是更多问题之书。因此,会为思考更多问题而抓狂的人们(比方说我),就要慎重选择是否要阅读这本书。

另外想说的是,当观点不断被颠覆,我一度怀疑作者到底有没有自己的见解?我会在心里暗自骂:“有没有搞错?你到底想说什么?”却在下一秒豁然开朗,仿佛作者知道你当下在想什么一样。而作者的真正想法,即使他没有说,字里行间那或者略带忧伤、或者冷嘲热讽、或者严肃正经的语言,已经清楚的让你在读到的瞬间感受到了,所以我假定,我读到的感受,正是作者的真实想法。(既然一切都是“算法”,也就不必太纠结了,对吧?)那么我还得感谢一下这本台湾的翻译学者林俊宏,多亏他的翻译,一本好书酣畅的阅读感和地道的翻译是分不开的。

似乎不论怎么整理也没有办法完整涵盖我关于《人类简史》这本书的全部心得。然而在阅读《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的过程中,我不断有强烈的困惑——既然人类本身就是一部由一个又一个虚构故事堆砌的小说,而个体的自由意志也都无非是由“算法”构成的,那我们现在的生活到底算什么?我们的拼搏和奋斗到底指向什么?这乍一想起来似乎很让人泄气。

然而,正如古代埃及人相信把自己层层包裹再用香料填塞成木乃伊会得到永生一样,现在的我们认为这样做毫无意义,但这些故事却为人类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绚烂。只有智人,也只有智人,会陷入如同我这样的“无用之人”现在这般一样的思考“无用之问题”呀!

得失无需计较,当我们所感受的快乐都成为“算法”,我们还有啥好计较的?

如果现在的我们,正好是站在人类历史的转折点上,作者的预言我相信不会全部成真。即使现在没办法想通的问题,我们也没啥好纠结的,留给未来人类吧!我们权当茶余饭后无聊闲话。

用作者在文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我们之所以研究历史,不是为了要知道未来,而是要拓展视野,要了解现在和种种绝非“自然”,也并非无可避免。”That’s All!
9#
 楼主| 发表于 2020-5-9 14:52:05 | 只看该作者

17 Diana 和泡泡玩故事接龙

2019-04-28和女儿一起编的故事
泡泡最近迷上了晚上关灯之后玩故事接龙的游戏。我们最近一直在编一个情节很离奇的故事:
妈妈:
这天天气很好,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有泡泡
泡泡:
还有文爷爷、漂亮奶奶、杨奶奶、吴爷爷,一起去爬山。走到山脚下,突然每个人都长出了翅膀,大家都飞了起来。
妈妈:
就这样,我们飞着飞着,大家飞到了一个无人岛上,这个岛很奇怪,所有的动物都和我们现在的真实世界是相反的。
大象很小很小,大概只有我们脚腕那么高,鲸鱼就和金鱼的个头差不多大。
泡泡:
苍蝇很大,就跟小汽车一样大。
妈妈:
这时,有一只大苍蝇飞了过来。
泡泡:
咦呃~~~(抱紧妈妈)它的眼睛超级大
妈妈:
它的眼睛像绿油油的果冻一样。
泡泡:
(放开妈妈)哈哈哈,然后我们捡了一根很长的树枝,一戳它的眼睛,眼睛就像果冻一样把我们弹了出来。
妈妈:
我们骑上苍蝇的背,苍蝇飞得很快。
泡泡:
一下子就飞回了家,我们回来了之后发现我们家的车也自己开回来了。原来是一班青蛙开回来了。
好啦!第一版的故事大概就是这样。

我们编的故事,很多情节来源于我们喜欢看的书和电影,孩子选择了飞行这个点,我们之前刚刚看过《小飞象》,其中小飞象飞着带领大家逃出困境的桥段记忆犹新;动物体型变小这个梗,源自于我看过儒勒.凡尔纳的《地心游记》,泡泡的创意中能看到她读过的书《神奇校车》、看过的电影《海底总动员2》的影子。
孩子的故事不管多离奇,到最后的结局就是要回到家的,这一点发现也让我很惊喜,故事中还有许多Bug,比如我们骑着大苍蝇回到现实世界,那这只大苍蝇怎么办?青蛙开车开回了我们家,那么这些青蛙是从哪里来的?这些bug是我们故事结束的时候没有交代的,不过,故事接龙的游戏还在继续,期待下次能再跟大家分享。
8#
 楼主| 发表于 2019-8-26 00:52:45 | 只看该作者
2019年8月26日 凌晨00:52分

从“儿童”这个点出发——说说最近读的几本书

第一次开始认真思考这两个字,是从李迪老师在三叶草中级班——《中国视野下的教育观》的讲座开始的。在2019年初级班开班时,因为报名了班级协理,所以又重新学习了这个课,更加加深了自己的认知。于是,我在面向幼儿教师的培训中加入了关于正确理解儿童,建立正向儿童观的部分。
机缘巧合,宝安图书馆志愿者(专业岗)培训,听了方卫平教授讲《儿童文学的世界,如何阔远浩大》,其中推荐了书目——《童年的消逝》,我便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来看。这一看,便一发不可收拾了。
《童年的消逝》这本书最早出版于1982年,我借到的版本是1994年出版的珍藏本,包书的封皮已经没有了踪迹,留下光秃秃的白色硬纸壳封面,书页也都发黄发脆,出现了圈圈点点的斑痕。16开薄薄的一本小书,我拿在手里掂量着,心里想着一个下午或晚上把它一口气读完。
然而,实际情况却让我自己汗颜。这本书借了1个月,又续借了1个月,依然觉得还有可读的空间。这本书中讲到的内容,极大补充完善了我在听李迪老师梳理正确儿童观的背景知识。比如,老师从中世纪讲到了古代的儿童观将儿童看做成“缩小的成人”,这本书利用了整整一章——“没有童年的时代”来系统的梳理了古希腊时期、古罗马时期、以及中世纪愚昧时期看待儿童的不同观点和态度。而在16世纪之后,针对儿童开始出现洛克、卢梭等各大教育家的著作层出,这本书中也从印刷术兴起,文字从“工匠识字文化”转向“社会识字文化”,教育逐渐被重视的角度,给出了儿童出现、重视童年的合理解释。我果断网购了这本书最新的版本,也开始关注尼尔.波兹曼的另外两部经典——《娱乐至死》和《技术垄断》,网购书还未收到,这是后话,暂且不提。还是先回过头来聊聊这本《童年的消逝》。
儿童,是一个社会学范畴的概念,而非生物学范畴。因此,它的诞生和消亡都和我们社会的发展需要紧密相关,这是一个颠覆性的观点,也是一个细思极恐的话题。我从来没有想过,原来儿童这个概念存在的时间,比我想象的要短得多;更难以想象,如果伴随着社会发展,或许有一天不再有“儿童”。作者得到这样的观点并非没有依据——作者认为,童年的起源是16世纪印刷术带来的知识革命,非自然符号的整理和记录,导致不识字,不能阅读的儿童从成人中被区分出来,人们开始关注到需要“被教育”的儿童这个群体,对儿童这一群体特点的挖掘也由此打开了篇章。然而,从塞缪尔.莫尔斯电码时代开始,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视、电脑等电子信息产物被创造出来,儿童和成人的区别又逐渐因为电视的“百无禁忌”被逐渐模糊。作者预言,正是由于越来越没有“羞耻感”的电视节目,会让“儿童”这个看似理所当然存在的社会群体逐渐消失,自此向我们敲响必须重视童年教育的警钟。然而,作者也并没有那么悲观,在书的结尾提出的6个问题中,他总结道:“儿童自身是保存童年的一股力量。”的确,将童年交付到儿童自己手上,这或许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从儿童出发,我朗读的第二本书是加拿大《说说图画——儿童图画书的叙事艺术》。阅读这本书是因为三叶草宝安站的成人读书会,要求假期阅读这本书。一开始是完全读不进去的,《说说图画》是一本学术性比较强的书,加上书中列举的许多书的例子,我们并没有相关书籍的阅读基础,所以读起来理解上会觉得特别吃力。可是之后有两个原因促使我慢慢进入书中。第一个原因是朋友小艺问我的一个问题:读完了第一章,你知道什么是“隐含观者”吗?好问题的作用打开了我的求知欲,我开始默默从书中找线索;第二个原因,是由于听了黄丽老师《儿童——图画书创作的起点》的讲座,更加加深了对图画中版式、明暗、构图等细节的认识,因此,读这一部分的内容便觉得如沐春风,不再觉得吃力了。现在,这本书整放在我的床头,书页翻到“第四章——符号、象征、姿势,视觉对象的语境意义”,等着我再慢慢的把它读完。
先说回“隐含观者”的问题,作者所谓的隐含观者,是指针对“所有的视觉图像,都隐含着一个观察者”,这个观察者不能仅仅依赖于“天真之眼”,也就是“像孩子一样,去感知平面色块,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不会去想它们表达了别的什么意思”的眼睛;而应该具备一些后天习得的阅读知识、技能,对文化背景知识有相关的体认,对视觉符号和信息有充分的、独到的见解的人。我所理解,这样的“隐含观者”,很有可能不是儿童;或者说应该是具备了相当的理解力、认知能力、也具备所处社会的基本常识的儿童。正如作者所描述的,幼儿拿到书之后,必须要首先明白书的功能:它不能嚼或者撕,它的理解有顺序性,要阅读它有不言自明约定俗成的阅读习惯和方式。作者佩里.诺德曼似乎是有意想要反驳《消逝的童年》中对图像理解的误解,也似乎是想要打破对图像传达性的传统的认知观念。
同时间阅读几本关于同一话题的书最大的好处是能够就同一个领域的观点,看到多角度的呈现,或者相互补充,或者相互辩驳。
沙井成人读书会最近共读的书——《朗读手册》也是这样的例子。读这本书并不是头一次,可由于最近阅读主题关注“儿童”,因此在阅读过程中也会发现,有时书中的观点似乎是在互为佐证。那天随意翻看的时候无意中注意到书中提出的“浸入式的学习”,不禁想到《说说图画》带着我们去理解和感受的正是这样的“浸润式的”、“渗透式的”内容,书中大量的实例,为我们创造了自主分析图画书的场景,在这样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学会了观察一本好书中的各个要素。
接下去,从“儿童”这个点出发,还想要读的书还有马修斯的“童年哲学”三部曲、以及方卫平推荐的另一本书——斯蒂芬.金的《写作这回事》,鲁道夫.德雷克斯的《教师挑战》。期待能在读完这些书之后,能够对儿童这个群体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到时再来和大家分享阅读之后的见解。
7#
 楼主| 发表于 2019-8-18 21:14:09 | 只看该作者
【新提醒】写写写第四期第八轮第13周作业(20190812~20190818) - 写写写 - 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http://www.3yecao.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36357&extra=page%3D1

本周无主教,写作内容不限,字数不限,大家任意发挥哈。

《 消逝的童年》读书心得
  书不是最近出版的新书,从图书馆借到时,拿在手里薄薄一小本,感觉随手就可以翻完。

  然而,这真是一本“四两拨千斤”的“重量级”读物。不能说“颠覆三观”,至少是“刷新认知”了。作者从“童年”这一个点出发, 讲述从中世纪成人对儿童的漠视,16世纪之前儿童的普遍不被尊重的状况。到印刷术引发的革命,导致童年这一概念的诞生,再到新的图像化的媒介的产生而导致成人与成儿童界限的在消亡的担忧。其中引发的思考并不仅仅只关于童年。

刷新认知的主要集中在有关童年这一概念的发展与定义,关于印刷术带来观念颠覆及社会形态的改变,以及对电视等新媒体的出现可能带来的变化的担忧。

有关电视的出现带来可能产生变化的担忧,作者称之为“成人化的儿童”。

这本书的初版时间是1982年。时至今日已有37年,然而,现在来看依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理论价值。

关于作者提到的“成人化儿童”的观点,相信在当时是相当有警示作用的,到了今天网络媒介和微媒介,再度将成人与儿童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这个担忧也更加值得我们思考。

在时代发展的呼啸声中,个体的声音总是显得苍白而微弱,可是一切新事物的产生不会只带来坏处而不带来益处。

儿童与成人的界限的确在日渐模糊,但与其说儿童逐渐消逝为“成人化的儿童”,不如说成人逐渐演变为“儿童化的成人”。

已根植于人们内心深处的正向儿童观,相信童年是美好的,值得被呵护的,因此才会促进亲子读物,合家欢电影,亲子游戏,亲子出游等各行业的大发展。

和孩子一起成长再也不只是一句空话,而是一种时下的趋势和潮流,一场自我的治愈和修行。 新媒体时代下的成人,或许是被更加“儿童化”了。
6#
 楼主| 发表于 2019-5-17 14:34:36 | 只看该作者
从理论到实践—— 中级班五讲课程在实践中的案例分析

本帖最后由 Diana 于 2019-5-17 14:24 编辑


三叶草故事妈妈成长学员-中级班 毕业论文
A01-周莹
11 May 2019


从理论到实践——
中级班五讲课程在实践中的案例分析

【摘要】2019年5月3日,我翻开一年前记下的课堂笔记,打开论坛上历次作业的帖子,开始复盘中级班全部课程、一边整理我一边意识到,纵观五讲课程,不论是老师们从前至后的课程编排,还是上午讲解下午工作坊的课程模式,都是让我们一步步从扎实的理论中来,到丰富的实践中去;我们逐渐走出舒适圈,慢慢从讲故事菜鸟变成故事达人,再到绘本剧精英,因此,我想用这篇论文梳理一下老师们五讲课程内容在实际中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儿童观 故事会 实践

【正文】

从番茄老师的《走,讲故事去》开始,我们就进入了一个不断输入新理论,尝试新探索的循环;李迪老师的《中国视野下的阅读教育》为我们打开新思路;又跟随米菲老师打开《悦读魔法盒》开启共读技巧进阶模式;接着秋雪老师带着我们《跟着绘本一起玩》掌握故事会延伸活动设计的奥秘;最后《小六老师的戏剧课》让我们打开肢体,彻底解放心灵,迈入新天地。
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任何改变都不会无理由,我从几个方面,举几个案例来说明这个质变是如何产生的。

一、五讲课程中统一的儿童观
五讲课程看似讲了不同的内容,但其实五位老师有着统一的儿童观,我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阅读——孩子是主角,学习者本位观。
《亚瑟是个小麻烦》不是我讲的第一场故事会,却是我成为中级班学员后讲的第一个“命题故事”。所谓命题故事,是指从这一本书开始,我开始给孩子讲自己不那么喜欢、或者说不擅长的故事。为了让自己能够对这个故事体会更深,也正好有个好的契机,我同一天时间预约了这个故事的2场故事会。
对于上台讲故事我并不是太紧张,可是故事会主题的确定却让我困扰,在设计方案的最初,我将故事会主题定为“爱的小麻烦”,重点不言而喻,自然放在了“小麻烦”上,我想当然的认为,孩子们会对”小麻烦“产生共鸣,因为亚瑟的许多行为和孩子们像极了,他们一定会对这个“有趣的话题”感兴趣。故事会之前,我把故事按照自己的思路讲给女儿听,谁知对这个故事表现出不太喜欢,甚至有些反感的情绪,尤其是当我半开玩笑的描述她像亚瑟一样”小麻烦“的行为时,她立刻反驳我说:“我才不是小麻烦!”
于是我开始反思:没有谁愿意被称为“小麻烦”,从听众孩子们的角度出发,各种“麻烦行为”并不是他们有意为之,这些都只不过是他们探索世界,学着和他人、和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只是在大人眼中才变成“麻烦”的。因此,故事的讲述重点自然不能放在各种“麻烦事件”上,而应该放在“爱”上——不论什么样的“麻烦行为”,都不能阻止亚瑟的妈妈和亚瑟之间的爱。
我设计了传递抱抱的延伸活动,让参与故事会的每个家庭之间互相通过拥抱来传递彼此的爱,在经历了小段的尴尬之后,孩子们鼓起勇气拥抱了自己的家人,甚至和自己一起来听故事的小伙伴。
设计故事会时,我还挑选了莫里斯.桑达克的《野兽国》一起讲,可是我一开始并没有考虑清楚到底这两个故事之间有什么关系,只是隐约觉得他们之间有关联。直到故事会结束后,第一讲的在线问答中,我将问题提给番茄老师,番茄老师直接了当的问我:“你为什么要把这两个故事放在一起讲呢?”就在那一瞬间,我找到了心中的答案,我说:”因为我觉得《亚瑟》是从父母视角出发,讲述了关于孩子淘气的事情;而《野兽国》是从儿童视角,同样讲述的也是淘气惹麻烦的事情。。。。。。”番茄老师总是能够通过问题,让你自己理清思路,找到答案。
自此,在之后所有设计故事会的一开始,我会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个故事如何呈现孩子才会感兴趣呢?孩子们会希望收获些什么呢?
2、让孩子自己成为思考者,不要代替他们思考
中国儿童文学作家周锐在最近的一次访谈中说:“很多中国家庭认为孩子要尽快懂事,懂事也就等于不要胡思乱想,不要想那些离常识太远的东西。”我们中级班的五讲内容也都包含了一个共识——与其让孩子学着像成人一样思考,不如让孩子形成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成为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
然而,大部分父母一边想着让孩子能够成为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一边又不相信他们有能力做出正确的选择。
这件事就发生在我给孩子们讲克罗德克.约翰逊的《春天来了》的故事会上。这是一个看似简单,但寓意深刻的故事,大师非常善于把大道理埋藏在小细节中。第一次做故事会方案设计的时候,我担心孩子们会忽略故事中的信息,于是预设了针对一些小细节的提问,想引导孩子们观察并做出判断;可是大家虽然都是第一次听这个故事,却一下子就发现故事中的小bug,这出乎了我的意料,也让故事讲得非常顺畅。讲完故事之后,我原本打算再深入讨论关于猪和土拨鼠到底谁对谁错的问题,可是又担心控制不好,或者把孩子引导到错误的方向,于是第一次讲故事的时候我没有在深入,这场故事会顺利,但是很平淡,感觉似乎缺了点什么。
第二次讲故事会之前,我和另一位妈妈聊起自己的顾虑,她鼓励我试着和孩子们深入聊一聊。
于是第二次讲故事时,我把问题抛给了孩子:“动物们被吵醒了,可是发现春天并没有来,它们非常生气。可是这到底是谁的错呢?”
年纪大些的孩子认为是土拨鼠的错,一些年纪小的孩子说是猪的错,也有个别孩子认为是动物们自己的错。
故事会结束之后,我没有给孩子们一个固定的答案,让这个问题被孩子们和父母们一起带走,延续到生活中继续讨论。
我想,不论父母们如何引导孩子,我通过故事的传递开了一个头,交给孩子们自己去思考和感受吧。

二、五讲课程中的“故事讲述大法”
1、选书和列书单
讲故事也好,和孩子一起阅读也好,书一定是对孩子来说有现实意义的才会有共鸣。也正因为这样,五讲内容中老师们都针对不同主题的书单给我们做了梳理。
番茄老师为我们带来选书三大原则:1、故事为主题服务;2、要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的书;3、多角度引发孩子思考。
李迪老师为我们阐述了主题阅读的意义,全景式的了解某个话题,沿着某个主题深挖。同时也阐述了如何进行:围绕一个核心,延伸多个读本,展开结构化阅读,选择群文阅读方式,或者围绕一本书向外拓展的阅读方式。
米菲老师则帮我们梳理了不同主题阅读的方法:1、互动式的阅读方式,用手工,益智游戏,角色扮演的方法;2、游戏式的阅读方式,用语言的演绎,创意表演、即兴表演,舞台剧等形式;3、还可以采用延伸式阅读方式,纵向的、延展的、就某个系列展开阅读。
我们选书和列书单的方式往往会根据情境发生变化。在开展故事会的时候,由于需求不同,我们选书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有时我们确定好了故事会的主题,比如某个节日、最近热门的话题,然后我们根据这个主题来确定要讲的书目,例如5月份,母亲节前后的故事会,我们先定好了要讲关于母亲的故事,然后再选择关于母亲的故事,选书时我们总结:
首先,要避开孩子们可能听腻了、看多了的书,比如《我妈妈》、《逃家小兔》这样耳熟能详的书;
其次,要尽量选择有趣的、好玩儿的书,或者对孩子来说非常有共鸣的书,比如《让妈妈生气的10个方法》、《我把妈妈变成了鳄鱼》;
在此之上,尽量选择自己比较有把握、有感觉的书,5月的母亲主题故事会,我选择了《美杜莎妈妈》,主题定为:放手的爱,最美妈妈。
有时则是反过来,根据要讲的故事,来确定故事会的主题,例如我们每期中级班的实习故事。
举例《哆悉哒》来说,这是一开始我最没有把握讲好的一本书,也是中级班所有规定书目中,讲述最多次的一本书,现在这本书成了我最喜欢给孩子们讲的一本书。
《哆悉哒》的主题非常明确——自然、昆虫、四季变化、生命的轮回。书的表现手法非常特别,说它是一本无字书吧,里面有对话;说它有文字吧,里面的文字乍一看一句也看不懂,这样的故事怎么讲啊?
这样的故事列故事会的主题书单,我们就可以找类似《虎凤蝶》、《斑蝥》这样的故事一起来讲,话题可以集中在讨论四季的变化对昆虫的影响,以及小虫的生长过程上。在故事的陈述方式上,我最终发现,角色扮演和表演的形式孩子们特别容易理解故事,而且一静一动、一真一假的故事节奏,能够更加立体、更加全面的帮助孩子进入小虫虫的微观世界。
2、延伸活动
秋雪老师结合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向我们展示了不同主题的书目如何开展阅读延伸:阅读延伸的关键是带领孩子们更好的阅读一本书,释放阅读中的情绪和疑问。
在我设计克罗德克.约翰逊《春天来了》这个故事的延伸活动时,一开始就想到了要设计纸巾花,第一个是因为在整个故事中,一朵从人类车上飘下来的塑料假花是整个故事的关键线索,通过设计和制作小花,可以让孩子们回归这个故事,之后还可以和自己的父母探讨和反复阅读这个故事;第二是因为迎合“春”这个时节,百花齐放,通过制作小花,引导孩子们去观察户外自然环境中真实的花。因为如果延伸活动是为了让孩子更好的阅读一本书,那么阅读一本书的目的应该是让孩子们能够更好的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通过我们的故事会,让孩子和真实世界产生更多连接。
4、发挥五感
小六老师的戏剧课,其中向我们传达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我们能够带领孩子们“进入角色”,如何更快的进入角色,决定了我们的故事会中的孩子们是否能够很快和故事里的主人公产生连接,是否能够更快的接收并理解我们想要传递的信息。
其中有一次去幼儿园给孩子们讲《哆悉哒》,正好在故事会开始之前,教室里飞来了一只草蛉停在我的胳膊上,于是我抓紧机会,和孩子们进行了一场即兴的自然观察活动,尽可能让每个孩子都来摸一摸它,感受让它从手上爬过是什么感觉。大家一开始是好奇,然后对它越来越喜爱。最后,虽然舍不得,我们一起将它放到了幼儿园的自然观察区,将它放在一小片叶子上和它说再见。只是那时的我还不太认识草蛉,错把它当成了螳螂的若虫,那时也不知道草蛉卵的奇妙之处,否则也能够给孩子们说一说。然而,经历才会带来成长,如果不走出去,行动起来,我又哪里得来这样的思考和收获?
同样的,真实的体验、感官给孩子们留下的印象一定是最深刻的,相信不论是对于那些亲手摸过小虫的孩子们来说,还是对于那些尖叫着跑开又跑回来,睁着好奇的眼睛奇怪的看着我们的孩子来说,这都是非常重要、宝贵的一次经历。

三、五讲课程对我自身的现实意义
1、被“逼”出来的优秀
中级班的课程一晃而过,从最开始知道自己被选为A组组长,到走过整个课程,几乎常常都会有一个声音时不时的冒出来,问我:“我可以吗?真的行吗?”直到走过回头看到自己真的做了,真的做到了。
我总结为被“逼”出来的优秀。
多少个夜晚被逼出来的作业,多少个被逼着思考各种问题的答案,多少次被逼着上台去分享,多少次被逼着做自己过去不去想的事,多少次被逼着扮演自己没有扮演过的角色?
被逼的作业,我们完成了!可是还可以完善吗?可以!
被逼着思考的问题,我们找到了答案!可是还可以想得再全面些,角度多些吗?可以!
被逼着成为组长,我帮助了本组的组员和她们一起学习成长。然而我还可以做得更好吗?可以,我正不断尝试和努力。
这就是被“逼”出来的思维,用一个更符合时下流行的词就叫做“成长型思维”。
2、习惯养好,就能次次做好
“成长性思维”是中级班毕业之前的又一重要收获。每一次课程、每一次打卡、每一次完成作业成就了最终我们,因此,如果每一次都只是做到一般,那么最终我们的收获就是一般;如果每一次都尽力做到最好,做到更好,我们收获的就是最好和更好。对于不够聪明的我来说,不断练习、重复、养成习惯或许正是学习和成长最好的方式。从初级班开始,我们就不断的在养成各种习惯:亲子阅读打卡、每周写一篇文字、定期开展故事会、定期参与活动、读更多书、分享给更多人、每天例行爬楼看群信息。。。。。。其中,尝试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也是一种习惯的养成,习惯把每件事都尽最大的努力做好,习惯完成之后的复盘、思考、完善,这是我从中级班一次次实践中得来的重要收获,也是我认为对我影响最为深远的现实意义。毕业论文意味着中级班的结束,但或许意味着一切才只是开始。
5#
 楼主| 发表于 2019-5-12 23:01:08 | 只看该作者
写写写第四期第八轮第16周(20190507-20190513)
       如果你现在具有重新选择的机会,你会选择进入哪一个行业?还是在家继续出任全职主妇?选择的缘由是什么?(题目解析: 选择什么行业工作或者根本不进行选择 )
字数300字。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


本帖最后由 Diana 于 2019-5-12 22:59 编辑

17 Diana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我可以重新选择我的职业,我想我还是会做出如同今天这般选择——做一名培训师+研发人员。我喜欢站在课堂上的感觉,从来没有一样的学生,意味着从来不会有重复的课堂,尤其是多年给幼儿教学,训练出随课堂反馈随机应变的能力,让我喜欢接受新的挑战。
我不擅长做出和财务相关的决策,却喜欢研究人的反应和变化,喜欢和教学工具打交道,所以,宁可窝在自己的天地里“闭门造车”;偶尔还和同部门的同事开会研课,解决难题,多年公事的默契让我们常常因为一件小事争得面红耳赤,即使分开,也好几天都还“在线抬杠”,关系却依然亲密无间。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我希望过去困惑的我、迷茫的我、胡思乱想的我能够感受到我现在每时每刻感受到的乐趣。
我坚定自己的信念,不再因为别人的眼光而活着,我为自己生活,其他人觉得好或觉得辛苦,我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觉得充实和富足。虽然现实生活依然要求我为了物质生活而打拼,但我的选择不仅仅是为了生活,也为了我自己的乐趣,为了灵魂的丰富。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认为,我的工作其实是一扇窗,正是这扇窗让我看到更多不同的风景,与三叶草的结缘也是因为它,能够学会和孩子更好的相处也是因为它。我相信潜移默化能够带来巨大的改变,因为我正是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成长成现在的样子,虽然不算太满意,但也不算差,现在的我,继续努力吧!~
4#
 楼主| 发表于 2019-3-24 23:35:59 | 只看该作者
2019-03-24 河森堡来啦!

《都挺好》这部电视剧没有兴趣看,所以也就没有看,也没有耐心去听完已经看了30多集的父母再从头跟我梳理一遍人物关系和剧情。今天写点其他的内容。因为今天......
河森堡来了!
这是值得被纪念的一天因为河森堡来深圳南山书城做《进击的智人》的读者见面会了。
见面会下午2:30开始,我提前了40分钟左右进场已经坐满了接近一半的位置了,很幸运地找到第二排的最后一个位置,更幸运是能够被主持人选中来对河森堡发问。
一开始他大约用了20分钟左右,对《进击的智人》进行了解读:如何区分人类和动物?他善于引发思考,善于调动听众的情绪。他举了些书中的例子来逐一推翻种种区分人类和其他动物的说辞,并最终以安尼古道尔关于人类与动物的言论作为结语,以此告诉大家,人类,应怀抱着更加谦卑的态度来看待,我们与自然界中其他物种的关系。他的演讲中,幽默不乏互动,读者也提出不少有深度的问题。
八年的时间筛选出一本书的内容,他自比为话剧演员,他关注听众的反馈,也用眼神、微笑、点头和肢体的微表情予以回应。当我向他发问时。他认真倾听时轻微的回应,在解答问题时,时而低头思考,时而雨,抬头与发问者交流眼神的认真表情,都深深让人打动,会后,雨竹一再向我强调:“河森堡真帅呀!”我只能强烈的表示赞同。
知识加情绪可以让人记得牢靠,传递知识时应搅拌听众剧烈的情绪。令人钦佩的是,他不论讲什么道理,都可以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在回答我如何引导孩子参观博物馆时。他的回答同样叫人印象深刻。问自己,或者问孩子这样的问题:“这件文物为什么要摆在这儿?”由此可以引发,出一连串新的问题,例如,他是如何被人发现的,是出土文物?还是捐赠文物?他在来到这里之前曾经经历过些什么?
如果之前只是平面的听和看他的书和音频,那么从今天起,对于他的所有作品,有了更立体的认识。
3#
 楼主| 发表于 2019-3-3 21:50:23 | 只看该作者
20190303 中级班
A01 Diana
《成长型思维》共读心得——Diana

听番茄老师分享的总结:
2019年1月8日晚上,认真听完番茄老师关于的分享,感触很深。
番茄老师从自身多年的儿童阅读推广的经验出发,跟大家说明了为什么想要分享这本书的初衷。为什么大家都认可的理念,可是行为模式却大相径庭?根源在于思考问题的方式上,即是否具备成长型的思维模式。

老师从好几个例子出发,跟我们阐述并做了分享:
1、从孩子捡地上东西玩,大人不同态度的例子,引申说明孩子的探索行为应该被善待;
2、从奶奶在黑暗中打着电筒让孙子玩沙的例子,以及孩子们不断变换的玩法,引申出我们应该要鼓励和保护孩子们积极向上的探索欲望。

当我们将这样的思维模式反推到其他方面,也是相同的;我们首先要意识到自己的内心,然后有意识的去做一个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

许多人或许会说,成长型思维说的这几点我们都知道。可是,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如何去培养自身和训练,使之成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呢?
清楚的知道和在生活中、工作中有意识的去使用它是不一样的。有意识的运用成长型思维是更有目标性的,思想指导行动,是有预见性的去做。
这里番茄老师以自己表弟梦想成为律师的例子,向大家分享了一旦清晰了目标,无论挑战多大,都能克服。

在国外,“成长型思维”受到广泛认可,因此,番茄老师也推荐我们《成长型思维训练手册》和《终身成长》这两本书,作为我们的拓展阅读书目。番茄老师建议我们,作为一名学习了一年多初级和中级班课程的阅读推广者,我们可以以这本共读书为契机,对自己前期的学习做一次梳理和总结,并理清自己接下来可以怎么做。并给我们提出了以下导读建议:
1、可以先根据每章节的导读部分,提出自己的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
2、讲大家提出的问题提前在小组里探讨,探讨过程中将不同问题进行对比,相互交流;
3、大家提出共同的问题可以重点探讨,并在分享之前列出提纲。

我们小组作为A组,是第一个分享,而我作为A组的组长,自然是第一个出来和大家做分享。在这里,就自己的层面、小组的层面和整个共读经历的收获做一个总结:

首先,就自己的共读分享,我自己把它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我称之为“迷茫期”。在还没有开始做的时候,心里特别没有底,不知道应该怎么带领组员做分享,也对自己充满了各种怀疑。可以做吗?做得好吗?会不会“开天窗”?等等可能发生的意外画面充满了头脑。总之一个字,担!心!

第二个阶段,我称之为“自信爆棚期”。在我们小组分享的过程中也是状况不断,到了分享时间大家在小组群都特别安静,眼看着时间一分一秒的接近,就什么也不想硬着头皮就上了。可是刚刚起了头,小组的小伙伴儿们接二连三的加入进来做支持和配合,大家一个接一个就像事先商量好了一样,到后来竟变得相当有默契。
自信心和成就感就一点一点的爆棚了!在这个合作过程中,我发现凡是参与的小伙伴们不知不觉中产生了微妙的情感变化,真可谓是“患难见真情”,大家曾经彼此支持过,彼此助力过,我们共同经历了一次考验!这个阶段,正应证了我们在《成长型思维》中分享的第二个特质——勇于行动。

第三个阶段,我称之为“沉淀期”。也就是回听和再听其他各组的时候,这时心理上的“高峰体验”已经过去了,开始理性的回顾自己曾经说过的内容,有哪些可以改进,再向其他小组学习更好的分享方式,总结更多更好的阐述,加深对《成长型思维》其他几个特质的整合学习。

然后,就小组的共读分享,我也总结了三点:
第一点,个人的力量会被集体的力量所放大,1+1>2。
当我们在分享的时候,会发现每个人的分享方式和关注的问题和角度都不尽相同,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优势和劣势。而大家彼此支持的过程,让我们每个人的特色都得到绽放,因此,1+1不再等于2,1+1会大于2。

第二点,辅助他人,也是帮助自我成长。
在共读导读的过程中,以及听其他小组分享的过程中,我们自我锻炼,也不断在帮助其他组员得到锻炼,这个过程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大家互相支持,彼此成为对方的讲述者和听众,互相支持着共同进步,非常感谢三叶草创造了这样一个机会和平台。

第三点,我们能从他人身上发现闪光点,这些闪光点能照亮其他人,也能帮助我们修正自己,得到成长。
当看见他人的亮点时,一种行为方式可能是妒忌,为什么她有我没有。然而,在这次的共读过程中,我只看见了另一种,就是不断为他人点赞,发现了他人的闪光点,我们都会为她的亮丽点赞,然后向她学习,努力像她一样好甚至更好。这个过程,我们彼此成为彼此的试金石,为照亮彼此感到开心和骄傲。

最后,说说我的收获。
1、分享导读前,需要一再梳理条理,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或例子,后期可以再更深入;
2、分享过程中的口语化要再精简;
3、这是自己的一个新思路:目前非常荣幸的成为了2019届春季初级班故事妈妈班的小组协理,因此打算就《成长型思维》在小组群带着学弟学妹们尝试进行微分享,我想这也是“勇于行动”的一个展现。
2#
 楼主| 发表于 2019-2-12 11:24:53 | 只看该作者
新年团年特写——2019/02/12

我们家的团年饭是从除夕中午开始,一直要到凌晨。
12:00——准备年饭
这时家里老老小小都聚集在一起,客厅的茶几上摆满了一早准备好的各色小吃,坚果零食、水果茶点应有尽有;这是我们家女当家一展厨艺的时候,御膳房正热火朝天的准备团年的饭菜,男丁和小孩在客厅聊天、看电视、吃零食,以为男人们可以甩手不干活?NoNoNo,时不时“御膳房”会有传唤——“XXX,把这个豆子剥了。”“XX,去外面阳台拿20个鸡蛋。”。。。。。。然而当孩子们以为可以想怎么玩儿就怎么玩儿的时候,御膳房里的女当家们不知怎么的会有“第三只眼”:“xxx,你已经看了快30分钟的电视了,把电视调个新闻给太爷爷看。”
家里的小狗静静的站在阳台纱门外看着这一切。
15:00——团年饭开饭
每每开饭之前,总是要像打仗一样的动员全家所有人做饭前准备。
“外面的人,收桌子准备上菜!”厨房里传来最后通牒。
于是大家纷纷行动起来,老人家开始收拾桌子,把桌面清空擦干净;男人们一边拿碗拿筷子、帮忙端菜,一边在饭桌边商量着要喝什么酒,拿出酒来一起找开瓶器开瓶盖,有时开瓶盖的功夫会变成一场智商与力量的较量,大家轮番上阵,最终瓶盖在众人欢呼声中打开;小孩子吵着要喝饮料,年轻的小叔叔小姨帮着拿出杯子,一边劝着小孩吃饭之后再喝饮料,一边帮忙倒满了杯子;这时厨房里仍然“嗞嗞咕咕”的冒着热气,伴随着餐桌边的千呼万唤,“御膳房”大厨才始出来,和大家一起举杯庆祝,伴随着“新年快乐”的祝福语,和手机相机的“一、二、三,茄子”的咔嚓声,团年饭正式开桌。
此时觥筹交错,老老少少开始一轮轮敬酒,长辈祝晚辈学业事业进步,晚辈祝长辈身体健康,不在意喝多喝少,也不在意红酒白酒,大家只图开心,各种菜式还在源源不断的从厨房端出来,空的盘子也都陆陆续续的被送回厨房。
小狗摇着尾巴在阳台上兴奋的发出呜呜的声音。
18:30——整理饭桌
是的,你没有看错,18:30,在我们家,团年饭是要持续一整个下午的,要应照年年仓满谷满的风俗,说明家里来年也会这样。
餐后的整理餐桌时间,没有参与到”厨艺比拼“行列的人们现在开展了一场“洗碗大比拼”,大家争先恐后的收拾碗筷,争先恐后的抢占水池边的“高地”,小孩子们也参与其中。抢洗碗池风波过去之后,大家也都稍事休息,喝茶的喝茶,聊天的聊天。
此时也到了小狗开饭的时间了,碗里的狗粮都没怎么吃,只等着煲汤的骨渣和小主人吃剩下的饭菜,开心的舔着舌头,摇着尾巴,过节总是有特别多好吃的。
19:00——新闻联播
这是要满足家里德高望重的老爷爷的需要,晚辈们也通常是三三两两的聚集在一起,一边看新闻,一边聊会儿政治实事,伴随着新闻的主题变换着聊天的话题。
20:00——一家人一起看春晚守岁
虽然每年都说春晚没啥好看的,但是这也是过年家里的必修项目,一边围着屏幕玩儿着“大家来找茬”,一边说着今年春晚xxx明星要出场,这几年还多了个项目叫“摇一摇”,前几年是真正的“抢红包”,这几年变成各大商家分派“红包券”,不管怎样大家每年都摇的起劲,每人一部手机,叮叮咚咚的金币声此起彼伏,事实上摇到的“红包”,之后谁也不记得去把它花掉。
23:45——煮饺子,吃“元宝”
这是我们家过年守岁的最后一个部分,也是最高潮的一部分。我和表妹交换过意见,我们一致认为,12点钟声敲响吃饺子这个部分,是我们每年守岁最期待的。下午没有吃完的各种卤菜、凉菜会再摆上桌,男人们又会商量着是不是再来点酒,孩子们期待的拧开饮料瓶,这时也不会被骂。
饺子的数量有讲究,要么吃个“双喜临门”,再多点就“四季发财”,不然就“六六大顺”“八八大发”“十全十美”。。。。。。
00:00——吃饺子,道祝福,辞旧迎新
吃着饺子,春晚的贺岁钟声和歌舞声,以及远近零星传来的爆竹声成了背景音,衬托出除夕这一夜的年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 粤ICP备15113216号 )

GMT+8, 2024-12-5 10:31 , Processed in 0.063208 second(s), 1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