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点我捐助三叶草
查看: 47554|回复: 7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材围观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17 11:11: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三三爸爸 于 2011-2-17 11:32 编辑

新学期,三三发新课本了。
昨晚,拿了她的语文课本来翻,认真地读了数页。心情很复杂,愤懑,悲哀,无奈,郁闷,疑惑……就是很少欣喜。这些文章,将是孩子今后半年精读的主要内容啊。
是谁出了问题?课文,还是我自己?不知道。
遂起一念:将小二下语文课篇目逐篇贴在这里,请大家围观。

人教版课标本小学语文第四册

第一课:《找春天》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
  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我们仔细地找啊,找啊。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解冻的小溪丁丁冬冬,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春天来了!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
2#
 楼主| 发表于 2011-2-17 11:22: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三三爸爸 于 2011-2-17 16:39 编辑

《找春天》鉴赏

批评这样的至高无上的权威文本,不得不严肃地考量自己的立足之处。换句话说,必须在内心时刻回应另一种声音:你以为你是谁?你凭什么批评?

那么,我是谁?我是一位正在使用这本教材的小学生的家长,我要求自己在批评这些文本的时候符合这个身份。“凭什么”这个问题有点吓人。我努力从一个小学二年级孩子的角度来观察那些文字,看看它们是否合适、恰当,或者是否远离编选者的初衷。但是显然,正在写这些评论文字的是我而不是孩子,正如儿童文学理论家倡导的“儿童本位”这个概念内含的悖论,完全意义上的“孩子的角度”也是不存在的。所以,我只能小心翼翼地说,我在努力。

这两点清楚之后,似乎就可以甩开膀子,开始乱弹了?


1.

记得三十年前我读小学的时候,二年级语文课本的第一篇,叫《春天来了》。至今还记得,第一句是“冬天过去了,微风悄悄地送来了春天”。三十年之后,我的孩子还会不会记得她的这篇课文,记得开头是“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

我颇怀疑。因为他们永远不可能“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他们极少有人还穿棉袄,他们“冲出家门”之后往往要等电梯或者下长长的楼梯,并且对大多数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而言,“田野”只属于记忆或者想象。他们或许能看到小草,看到公园里的风筝(乡村里风筝反倒是不多见的),幸运的话他们还会注意到柳枝的嫩芽和树上的麻雀,但基本上听不到小溪解冻之后流水的丁冬声。

我想说的是,这篇课文里的春天,离孩子们太远了。当然,你可以说,这是让孩子们通过文字去想象。但是为什么不能有一篇文字,里面所描述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能够真实触摸到的现实?难道这不比单纯的想象更有利于他们感受春天的气息吗?

难道,就连春天,我们也只能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幻影?

三十年前,我在农村的小学念书。当年的语文课本,已经不复可见。好在有电脑有互联网,我找到了那篇《春天来了》(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全文是这样的:

冬天过去了,微风悄悄地送来了春天。

地里的泥土化冻了,变松了,踩上去软绵绵的,像踩着厚厚的地毯。麦苗醒来了,舒展着嫩绿的叶子。

小河里,连一片薄冰也找不到了。水慢慢地流着。微风吹来,水面泛起鱼鳞似的波纹。几只鸭子跳进水里,快活地游来游去。

河岸上,柳树发芽了,柔软的枝条随着微风轻轻地摆动。一只青蛙从洞里钻出来,在河边慢慢地爬着。

春天来了。它来到教室里,静静地听小学生读书,唱歌。它来到操场上,欢乐地和小学生一起游戏。

实话说,找到之后,我把它们默诵了数遍,满怀深情。然后,我知道了,我为什么三十年之后还记得它。



2.

三十年前的《春天来了》,我觉得它文字清新、朴实,情感柔和真切,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安静和喜悦。万物的萌发,总在不知不觉之间,需要你的注目和凝视。春天,本来就是这样安静地来,安静地去。

但是三十年后的这篇《找春天》,春天仿佛是突然之间来到的:“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

小时候,我们也有过“脱掉棉袄,冲出家门”的时候,但那一定不是去找春天!没错,是“微风悄悄地送来了春天”。如果在乡村,春天其实是不用找的,田间地头,河畔池边,只要睁开眼睛就能感觉到。只是在城市里,特别是在四季不分明的南方,春天才需要找。

也因此,从“春天来了!春天来了!”这样急切的表达中,我只能读到一种虚假的热情。所有教人写文章的训导里,都说作文要有真情实感。那么,从《找春天》这篇课文里,孩子们能体会得到的什么样的真情实感?


3.

从文字技巧的角度,《找春天》也实在乏善可陈。

乍一读,花花绿绿,热闹非凡。但是细细品来,便会觉得,它还是在用鲜花来形容女子的美丽。比喻、拟人、排比……用了很多修辞,但总是那些老套,看不到令人眼亮的想象力迸发。并且,有些比喻实在奇怪而牵强。把春天比作个小姑娘还有些巧思,但接下来小草怎么会像小姑娘的眉毛?野花怎么会是她的眼睛?

比喻或者拟人,其实是需要讲究的。好的修辞,不仅要求本体与喻体之间存在某种相似,更重要的是通过修辞来传达、寄寓作者的某种情感或者观念。比如“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

春姑娘小草一样的眉毛,野花一样的眼睛,要传递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呢?孩子们如果当真,他们脑子里的春姑娘,会是怎样的混乱?

接下来,作者还嫌不够热闹,又摆出了一大串的“春天”的意象:柳枝、秋千、风筝、喜鹊、杜鹃、桃花、杏花……如此堆砌的结果,我实在只能感到纷乱,作者想让孩子们看到、听到、闻到、触到的春天,一时间像打翻在地的调色盘。


4.

如果课文的功能之一是为孩子们写作文提供范本,那么从构篇布局的角度来看,这篇《找春天》显然是不合格的。历来做文章,讲究气脉贯通,亦即形散而神不散。一篇严谨的文章,无论长短,内容前后照应,文意启承转合,都是必要的。我认为上面的旧课文《春天来了》,是做到了这一点的。先点出“春天来了”的主题,然后是“地里——小河——河岸——教室(孩子们自己)”,文脉连贯,结构严整。

反观《找春天》,虽然“找”字是贯穿全文的,但“找”起来却毫无条理。一会儿用眼睛,一会儿用耳朵;说是去田野,结果又到小河边。最后一段文字,“看到”、“听到”尚可与前文对应,但是“闻到”、“触到”便不知从何而起。

还好,小学二年级尚未进入分析文章结构段落大意的阶段。要不然,我真不知道语文老师如何是好,孩子们又何所适从。


5.

还要说说文字的韵味。因为这样的课文,一定会要求孩子们反复诵读。

在此,我想先贴出一篇更早的、七八十年前的课文,《开明国语课本》下册,第七课《初春的风》:

扑面吹来初春的风,虽然还冷却并不凶。

在田野里我们奔跑,一股暖气爬上背胸。

扑面吹来初春的风,群山睡着还像去冬。

却有一些绿的意思,山腰绝淡山顶较浓。

扑面吹来初春的风,桃花柳条谁加了工?

细的颗粒点缀遍了,不久就将叶绿花红。

汉语言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的音韵感。我们奉为经典的诗经、汉赋、唐诗、宋词,其所以为美,决然离不开它遣词用句的音韵和节奏。听过叶嘉莹或者阿甲吟诵古诗的人,应当对此印象深切。上面这篇课文,是教育家叶圣陶所编,从中可知民国时期的课文,虽然已不再像律诗那样严格讲究声律,语言也趋于口头化,但是尚且珍视汉语的韵律。

我并不是说现在的课文,都要编成韵文才好。但是我在想,为什么不选一些保留韵文传统,能让孩子们充分体会到汉语之美的文章让他们精读?

并非只有整齐的文字,才能有音韵节奏的。(当代作家里有一位的散文,便自然有韵,一时记不起来,待记起来再补。)比如同是《开明国语课本》上册里的这一篇(第24、25课):

桃花开。柳条长。满地菜花黄。黄菜花,大家爱。东家来看,西家也来看。

柳条长。桃花开。蝴蝶都飞来。菜花黄。菜花香。蝴蝶飞过墙。飞,飞,飞,看不见,蝴蝶飞上天。

这样的文字,在反复诵读之间,文字的美,才不至于埋没无声息啊!

回头再看,在《找春天》里,不仅难以找到春天,连文字的音韵美感,也似乎难以找到。


6.

有人会说,不错的一篇小文章,被你说得一钱不值,未免太吹毛求疵吧?

我想的是,既然它是百万孩子的精读对象,既然它占据着这个重要的位置,难道不应该对它要求更多一点么?

3#
发表于 2011-2-17 11:37:21 | 只看该作者
下册语文的第一单元都是关于春天的吗?一年级的第一单元也是《寻找春天》。
4#
发表于 2011-2-17 11:44:39 | 只看该作者
我说,这事儿也是有积极的一面的。就是星星老师一贯说的那个,祖,父,孙辈有了相同的阅读密码~~

哈哈。水贴~~
5#
发表于 2011-2-17 13:22:56 | 只看该作者
我专心围观,三爸继续……
6#
发表于 2011-2-17 13:24:33 | 只看该作者
我说,这事儿也是有积极的一面的。就是星星老师一贯说的那个,祖,父,孙辈有了相同的阅读密码~~

哈哈 ...
芝麻团长 发表于 2011-2-17 11:44



    团长,教材变脸很快滴,万古长青的没有几篇哦。
7#
发表于 2011-2-17 13:32:27 | 只看该作者
路过学习.
8#
发表于 2011-2-17 15:21:52 | 只看该作者
团长,教材变脸很快滴,万古长青的没有几篇哦。
星星老师 发表于 2011-2-17 13:24



主要是为了回应三爸说的,老掉牙的修辞和比喻~~~
9#
发表于 2011-2-17 16:38:56 | 只看该作者
看了三爸找来的咱小时候的课本,才知道。现在的孩子们没咱们幸运~~
10#
发表于 2011-2-17 16:48:30 | 只看该作者
怎么我就对小时候的课本没什么印象了呢?
包括那么多人都难以忘却的李雷与韩梅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 粤ICP备15113216号 )

GMT+8, 2024-11-25 02:42 , Processed in 0.072419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