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I02糖莲子 于 2020-4-24 20:02 编辑
C01玛芮秀 《说来听听》共读书心得和实操 领读人:AYA老师 阅读并不只是浮光掠影地扫过一排排文字,比起兴之所至的随口闲聊,阅读应当是一种更有生产力、更有价值的心智活动。 知道如何“说清楚”,就是培养孩子的说话能力。提供了丰富的阅读环境,这是一个前提和基础,接下来与他们讨论阅读心得,这是输出的过程,两者有共生关系。 艾登·钱伯斯的《打造儿童阅读环境》和《说来听听:儿童、阅读与讨论》这两本小册子被阅读推广人、图书馆员、阅读老师和家长们作为阅读推广的入门工具书。这两册书一开篇就很直接地将全文的主旨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理论告诉大家:“每次阅读时,我们总是遵循这一定的循环历程”,这个历程就是阅读循环。 对于这两本书而言,后文的内容均是对这个阅读循环的解读和阐释,通过细致入微的指导方案也好,通过具体实践的教学案例也好,两本书都在用亲近平实的语言告诉大家应该为儿童打造好这个阅读闭环。 这个闭环有3个主要构成元素:选书、阅读、回应,以及“有协助能力的大人”和“读者(儿童)”这两个角色。 全书第一章概要性的为大家解读了闭环中的几个环节,在后文中又分别用不同的章节从细处着手去解读他们。 01选书环节 选书环节包含“藏书”、“近在手边的书”(触手可及)、“陈列方式”三个板块,《打造》这本书里用非常细致的章节对这些内容进行了描述。在这里,我更想向大家推荐“近在手边的书”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对我个人影响很深。应该可以说是与我个人以往的阅读习惯(包括习惯的养成)有很大的呼应。 在碎片化和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除非是因为“工作所需”而被迫必读的书外,那些应“想要”而读的书,大多在等待我们的“临时起意”——我们主动开始读书的时间太少啦,所以一旦有了这个念头,就要不惜一切抓住它。这也是我很坚定支持让书“触手可及”的原因。 让书“近在手边,触手可及” 是“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中很重要的观点,并且在书中对这一观点进行了很翔实的细节描述,但主要是针对图书馆员和老师的,家长朋友们可以从中借鉴——在你的茶几上、餐桌边、床头柜和走廊里尽可能的安排上书架书橱,让你的孩子任何时候想读书,都能够找到他想要的书。 当然,让书“触手可及”只是“选书/藏书”环节的一部分,书中还对孩子阅读的书目怎么来,应该如何保持孩子“藏书”的连续性和延展性做了细致的阐述,也能给家长朋友们一些启发。 02阅读环节 针对“阅读”来说,这两本书都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和“阅读技巧”进行了介绍,尤其是《说来听听》更是用很多的篇幅去描述具体的阅读形式(分享、表达、技巧等)。 但最值得让人提及的还是那句“不言自明的道理”:有一个关于阅读的重要概念,就是阅读是需要时间的。 这句话是在警醒我们,阅读行为的本质需求是很简单的,就是需要你的时间。 在你为孩子打造阅读环境的时候,或者是你与孩子互动讨论回应的时候,最应该投入的,还是你的时间——你需要负责任的根据孩子的阅读背景(如果一本都没有读过,那么根据你的背景或推荐)帮他或者和他一起选书;如果你需要和孩子一起阅读、朗读文本或者讲故事给他听,那你需要提前“预习”读本的内容;如果你需要和孩子对阅读的内容有良好的回应,除了掌握那些书中描写的游戏技法或者引导式的提问方法外,你还得做一些知识储备或者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将孩子身边的认识(你身边的认识)和书本的内容关联起来。 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需要时间的活动;在此基础上,纸质文本的阅读是一种主动获取的知识输入方式,它跟视频、音频(音乐、电视剧、电影)等不一样,需要相对来说安静的环境(心境),用较完整的时间(也有很多倡议碎片化阅读,但其实不是一个真实的概念)来进行。 所以我们在帮孩子选好书了之后,应该给他们留什么样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来阅读呢,在这方面的努力也将显示我们“打造儿童阅读环境”的决心。 03回应环节 回应这个主题贯穿了《说来听听》整本书,可以说《说来听听》就是“阅读闭环”中关于回应板块的完善和进阶。 为什么我们需要对阅读的行为进行“回应”呢,因为回应是一种有效的信息确认方式——在钱伯斯看来,通过阅读行为吸收信息,需要通过合理的方式输出出去,不管是对这本书的内容是喜欢、厌恶还是不明所以,是想继续读下去还是需要分享热情、困惑或者分享“关联性”,都需要通过表达——回应这种方式来使阅读行为进入到下一个步骤。 我们常说:阅读是一件很私人的事儿,但是阅读者并不孤单。是因为一个人如何去开展他自己的阅读行为,确实是很个人的;但是在一则具体的故事或者一个确定的文本对象中,你一定可以找到共鸣的对象,而这种共鸣,恰恰是在一言一语的交流中确定。 对于为孩子打造的阅读环节而言,“回应”尤为重要,尤其是对其阅读兴趣的培育,文本选择的关联性和延续性,以及自主阅读意识的培养都意义深远。也正是有了回应这个环节,“读者”在阅读闭环中继续“选书、阅读”,从而进一步实践整个阅读闭环。 04孩子和有协助能力的大人 孩子和有协助能力的大人是促使阅读闭环滚动的要素,孩子是我们期待启动闭环的对象,而有协助能力的大人是维系这个阅读闭环的力量。 那什么是有协助能力的大人呢? 如何成为一名有协助能力的大人呢? 钱伯斯说:读者也是由读者造就的。我们总会在不知不觉中试着影响他人变成和我们一样的读者。 因此,他对大人提出了好多“要求”(例如:熟悉回顾自己的阅读经历、保留自己的阅读时间、随时掌握咨询、相互协作、自我充实等等),也在《说来听听》里面提供了很多种辅助的手段,例如阅读游戏呀,讨论问题的策略呀、以及“说来听听”的实战现场等等。很多互动的小游戏帮助你和孩子一起促进阅读发生。(有些游戏看起来形式简单,但真的很有趣,建议有条件的家长几家人一起开展——做一个小型的读书会) 如果从家长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从这两本书中学习到的所有概念和方法,都是在让我们成为一名“有协助能力的大人”。 但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我们也同时应该考虑自己如何成为一名真正的读者,是否也可以寻找自己的“有协助能力的大人”,如何开展自己的阅读闭环,以及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为孩子打造阅读环境。 故事会方案内容如下: 《七只瞎老鼠》 故事会主题: 用书:《七只瞎老鼠》 形式:故事会+说来听听 场地:趣味盒子艺术工作室 时间:2020年2月16日 参与人数:10人 年龄阶段:4-6岁 讲述人:糖糖老师 准备材料:绘本《七只瞎老鼠》,PPT,七只剪纸老鼠,一只分部分的剪纸大象,一个眼罩。 现场人员安排:故事义工1人(自己)现场秩序义工:思思老师 摄影摄像义工:胡老师 作品解读:绘本故事是《七只瞎老鼠》,它的作者是美国华裔:杨志成。我喜欢它的原因是:作者把七个盲人比喻成七只小老鼠,非常可爱有趣;七只老鼠各有各的色彩,红、绿、黄、紫、橙、蓝、白,让我们利用色彩辨识内容;里面有很多形状比喻:有圆柱、蛇、长矛、峭壁、扇子、绳子,让我们非常形象地记住了这些形状;我还学到了很多量词:如一根绳子、一把扇子、一枝长矛、一座峭壁、一条蛇等等。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和我们国内出版的《盲人摸象》一样,有七只瞎老鼠它们发现一个奇怪的东西,它们非常好奇,每天派一个老鼠去摸这个东西是什么,每只老鼠每次只摸一个部分,所以得到的答案各不相同。只有最后一只白老鼠摸了这个怪物的全身,白老鼠才知道这原来是一只大象,其他老鼠说的都是错的。 故事梗概: 描述七只瞎老鼠在池塘边遇到一个“怪东西”,谁也不知道那是什么,于是每一天,不同的老鼠轮流去“观察”,并回来报告同伴他们的发现,但是每一次的答案都不叫人满意。最后一天,轮到到白老鼠去了,他从怪东西的上下左右全跑了一遍,最后才下了一个结论,这个怪东西是? 绘本解读方向: 1、将寓言故事中的盲人改为瞎老鼠,容易引起孩子的兴趣。 2、七只老鼠各有色彩,可加强儿童的色彩认知。 3、从星期一到星期七,可强化儿童对天数的认知。 4、从第一到第七,包含对序数词的理解。 5、文中含有丰富的形容词和量词。 6、图文对应的比喻,有利于儿童了解比喻句的用法。 7、深刻的寓言故事娓娓道来,不说教又充满乐趣。 二、故事会目标: 1. 掌握量词的使用:一根圆柱子、一条蛇、一把扇子、一支矛、一座峭壁,能将量词的使用延伸至日常生活。 2. 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大象的耳朵像扇子。并能举例使用。 3. 引导学生观察图像中暗含的规律。 4. 引导学生进行故事的复述和创编。 三、问题设计: 1.你们看到了几只小老鼠?他们都是什么颜色? 2.你看到的每一种图案都像什么东西? 3.最后是哪只聪明的小老鼠看到了这个怪东西是什么? 4.你能自己描述一下你看到的大象他都长什么样子吗? 5.你知道一周有几天吗? 四、故事会时长:45分钟 五、故事会流程: (一)导入故事: 先带领孩子们玩一个盲盒的游戏,让他们在看不到的情况下去感受一下箱子里的东西。 再发给每个小朋友每人一块拼块再最后揭晓谜底。 (二)故事讲述 (三)故事讨论及延伸活动 故事讨论: 1. 让小朋友分角色去扮演每一只小老鼠,试着去讲述他们看到的事物的样子。 老师:小朋友,我现在要叫一只红色的小老鼠出来,让他来告诉我,他看到了什么,像什么? 红色小老鼠:我看到一个红红的长方形,像一根大柱子,很大很粗。 2. 本书的封面也暗藏玄机,可以让学生数一数封面上有几只老鼠,引导学生观察左下角单独的老鼠尾巴,鼓励学生说出正确答案。 3. 老师:哪个小朋友知道,这个封面上有几只小老鼠?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到呢? 小朋友:有七只小老鼠,因为有七条老鼠尾巴。 4. 书中的背景是全黑的,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设计意图,为什么会是“黑色”?这与老鼠的“瞎”有什么关系?通过睁眼与闭眼,夜晚“伸手不见五指”的特点,让学生明白黑与瞎的必然联系,从而提出第一个思考点:老鼠是真的如盲人一般什么也看不见吗?这是个开放性问题,没有标准答案,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发表观点。 老师:小朋友们,太阳下山了以后,我们的天会变成什么颜色?你们把眼睛闭上还能看到老师吗?如果我们的小老鼠他的眼睛也看不到了,你们想想他们该怎么办呢? 小朋友:他们可以手拉手走回家,他们可以鼻子闻着自己的味就回到家了-------- 5. 引导学生观察老鼠的顺序与星期几的关系,如星期一是红老鼠,星期二是绿老鼠,那星期三该轮到哪知老鼠,星期四、星期五呢?是从哪里观察发现的? 老师:有哪位小朋友知道我们今天是星期几?一周有几天?我们这里面的绿色小老鼠他是在星期几出现呢? 6.本书中还有一个规律,没去过的老鼠一起听刚回来的老鼠的报告,已经去过的老鼠会在一起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中的老鼠,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7.体会量词的作用与表达,一根圆柱子、一条蛇、一把扇子、一支矛、一座峭壁,询问学生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的量词运用。 8.教师举一到两个例子,一双袜子,一件衣服,提问学生说出其他的运用方式,也可提问“根”“条”“把”“支”“座”还可以用在哪些物品之前,如:一支铅笔、一把剪刀、一座山等。 9.引导学生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教师给出一到两个比喻:大象的腿像柱子,大象的鼻子像条蛇,让学生根据故事内容完成之后的六个。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适当进行延伸,鼓励学生说出其他的比喻句。 10.用语言描述一下倒数第二页中,老鼠们站在大象的身上都在说些什么? 11. 从老鼠的行为引导学生思考,当他人的意见与我们的不同时,应该怎么做? 故事延展:1、为了贴合绘本故事中的“瞎”和“摸”,准备几个“神秘箱子”,在里面放入常见的物品,如玩偶、常见的生活用品等,分组传递,让学生感知物品的外形特点,回答猜测的物品,通过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导得出最终答案。 2、带领孩子们玩“盲人摸象”的游戏。让孩子们体验在没有眼睛的前提下,如何用其它感观感知形状,气味和硬度。 教学反思 故事本身文字少,难度不高,易于学生理解,但在教导过程中要注意引导环节的设置,让课堂氛围轻松活泼。并多可能地不要给出标准答案,引导学生多思考,鼓励学生开口表达。 说到底,要孩子们拒绝参与讨论,要比让他们进入状态来得容易。而最容易让孩子们裹足不前的,莫过于带着质疑意味地问“为什么”我们尽量不在教学中问“为什么”。当孩子说“我非常喜欢这本书”时,如果老师问“是吗?为什么呢通常孩子们不是露出痛苦的表情,就是耸耸肩,或者迷惘地皱着眉,这些可都是热情消逝的迹象。 到底问问“为什么”有什么不对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当你这么提问时,语气往往听来是挑的、有威胁感的,不表赞同,而且有点儿拷问的意思。我还可以提出更具体的理由反对老师们动辄就问“为什么”。首先,没有人可以三言两语把喜欢或不喜欢 本书的原因解释清楚。如如果你真这么提问,就别别怪孩子们以一些笼统的答案作答,比如如它很刺激,它很有趣它很无聊,也很乏味。其次,这种问题对推动讨论进行没有太大帮助。要想恰当地表达对一本书的读书心得,最好从一个自己能掌握的精彩片段切入。这样一来,老师的开场白就很重要,它必须能掌握话题方向,引导学 生们继续往下说。 “说来听听”的中心思想是:真心想知道读者的体验,包括读者希望说出来的一切,对一本书的想法、感觉、回忆或好恶。但要做到这一点,关键还在于“弥足珍贵”这四个字。我们做 教师的要让孩子们知道,他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不会被误用或成为把柄;要让孩子们知道,他们的意见会被老师和所有组员当回事,会被尊重;要让他们知道,所有意见都是弥足珍贵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