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之后,我们就有了行动的共识: v 小孩的大脑处于发育变化之中; v 稀缺产生渴求; v 语言是文明的利器。理解孩子的能力和需求 v 初为人父母时或许有一种偏见,认为只要按照老一辈的指点做,就基本没问题。但是随着孩子成长,能爬,会走,说话,上学,各种始料未及的问题迎面而来,让我们措手不及,凭直觉应对,往往事与愿违。 v 这本书《我什么办法都试过了!》就是针对父母的抓狂时刻写的。父母直觉的应对措施并没有让孩子停下来,或者反而感到更加被冒犯。作者诚意地指出,孩子没有问题,是我们父母没有很好地理解孩子的能力和需求,才造成了问题。理解孩子,理解面对孩子的自己,就是本书主题。 v 家有两宝时,两宝的能力和需求都要被看到。理解孩子的能力和需求 v 如果你发现一个老师没有备课,而只是照本宣科;如果这位老师面对学生的提问,只能以生活常识为基础来回答。你会不会对这位老师减少几分尊敬? v 在为人父母方面,我们是不是就是这样的老师? v 我给孩子买来的绘本,能把一本书读上五十遍,但能每次都有新变化吗?不能。 v 孩子遇到问题向我求助,我能及时答出来吗?如果答不出来,我能耐心陪他一起去寻找答案吗?理解孩子的能力和需求 v 伊莎贝拉这本小书,就是提醒我们要修炼“一题多解”的本事。小时候的考试,只要练习掌握一些基本套路,就能得到一个还过得去的分数。但是要取得真正的理解,就要考验是否能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是否能举一反三,是否可以跨章节跨学科地把知识融会贯通。当家长也是如此。掌握一条家庭传统,可以不做一个“坏爸爸坏妈妈”。但是要孩子有了孩子以后,还能从心底叫爸爸妈妈一声“好爸爸好妈妈”,就要我们今天多下功夫了。
v 训练一题多解,你需要通读一遍全书。孩子的个性千差万别,发展有早有迟,这里没有对和错,都需要我们做父母的接纳。当某个时刻来临,我们心底可以对自己说:这道题我有备课。如何与孩子建立更好的沟通 v 除了刚才提到的理解孩子的能力和需求外,还需要采取合适的方式来进行沟通。 v 用孩子能听得懂、接受得了并且喜欢的方式跟孩子沟通。不妨平时留意观察,父母怎么样说,孩子们才会愿意听;他们说的时候,父母是什么样的姿态、眼神怎么样?手机放下来或者停下手中在忙碌的事情了没有?v不同性格的孩子需要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